《氣象科技》創刊于1973年,由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北京市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及國家氣象信息中心聯合主辦,是一份具有工程技術特色的氣象綜合技術期刊,刊載大氣科學各領域發展水平的綜合評述及反映大氣科學及相關科學各領域新理論、新方法和新技術的研究論文。主要欄目包括: 大氣探測與信息技術,天氣氣候與數值預報,應用氣象與科學實驗,臺站實用技術等。歡迎從事大氣科學及相關學科研究的科研、業務、教學人員投稿和訂閱。

     《氣象科技》為中文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 1992年版、1996年版、2000年版、2008年版、2014年版);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

     《氣象科技》為大16開本,雙月刊,國內外公開發行,CN:11—2374/P,ISSN1671—6345 。全年定價:120元,全年隨時訂閱。

 

  • 當期目錄
  • 過刊瀏覽
  • 網絡首發
  • 下載排行
  • 瀏覽排行
  • 引用排行
    快速檢索
    過刊檢索
    全選反選導出
    顯示模式:
    2025,53(3), DOI:
    摘要:
    2025,53(3):301-313, DOI: 10.19517/j.1671-6345.20240237
    摘要:
    雷達故障等因素常常導致異?;夭ǔ霈F,直接影響數據質量。目前,氣象部門已開展了基于雷達徑向數據的流傳輸、數據共享和業務監控,然而,在數據質量控制方面還主要基于體掃數據,對異常回波識別和數據處理不夠精細高效。本文通過對新一代天氣雷達異?;夭ǖ膹较蚧夭▊€數、徑向回波最大距離、徑向回波平均強度、徑向反射率因子相關性等徑向數據特征進行分析,給出了一種基于模糊邏輯識別雷達異常徑向數據的方法,并利用石家莊雷達站異常回波數據進行了識別效果檢驗,能夠對硬件故障導致的錯誤數據和超折射等非氣象回波進行較好的識別,可為雷達數據質量控制算法的改進提供參考。
    2025,53(3):314-326, DOI: 10.19517/j.1671-6345.20240253
    摘要:
    近年來,云南省新建了多部X波段雙偏振天氣雷達,以補充新一代天氣雷達觀測網的探測盲區,提高全省雷達觀測覆蓋率。為了有效提高多體制雷達組網觀測的準確性,選取2023年7月28日發生在昆明市和德宏州及其周邊的強降水天氣過程,以昆明、呈貢、德宏、盈江4部雷達同步觀測體掃資料為例,通過對比不同時間和不同仰角組合的雷達回波強度,分析云南相鄰C波段天氣雷達與X波段天氣雷達的回波強度一致性。結果表明:在同一觀測區域、同一時刻,X波段天氣雷達與C波段天氣雷達均能正確反應降水的強弱變化,但回波強度測量值存在一定偏差,前者回波強度整體較后者偏大,因此往后需要進行統一系統標定和雷達回波強度衰減訂正,提高雷達組網觀測的準確性和一致性。
    2025,53(3):327-334, DOI: 10.19517/j.1671-6345.20240110
    摘要:
    高空氣象觀測過程存在探空儀隨氣球漂移現象,漂移數據特征對評估地基微波輻射計反演產品精度具有重要意義。通過研究2017年10月31日至2023年12月31日西安涇河國家基本站0~10 km高度區間探空數據的漂移特點,在劃分測站區域和漂移區域的基礎上,對比分析不同天氣下漂移對地基微波輻射計溫度評估的影響。結果顯示:漂移區域的均方根誤差均大于測站區域、相關系數小于測站區域,且有明顯的區間特征。在對流中低層晴空天氣的均方根誤差減小、相關系數增大,區域差值在4.25 km最大,有云天氣的均方根誤差和相關系數均增大,相關系數的區域差值在5.25 km最大;高度升高后晴空天氣的均方根誤差和相關系數與測站趨于接近,而有云天氣只有相關系數趨于接近,并在8 km上下重合。受探空漂移和天氣條件的雙重影響,同區域不同天氣的評估指標也存在差異,在測站區域,晴空天氣大部分高度層的均方根誤差較有云天氣更大,且相關系數較??;而在漂移區域,晴空有云天氣的均方根誤差接近,但晴空的相關系數依然較小。探空遠距離漂移環境下,風的作用導致動能和熱能變化,特別是在對流層7 km高度區間,不同天氣條件下的風速差異顯著,這些因素是造成地基微波輻射計溫度評估指標出現較大偏差的主要原因,本研究可為探空資料評估新型大氣探測設備數據精度和產品應用提供參考。
    2025,53(3):335-346, DOI: 10.19517/j.1671-6345.20240181
    摘要:
    利用2018—2023年貴州高原北側冬季降雪滴譜數據,采用統計方法對比分析雨滴譜和雪滴譜的粒子數目、粒子直徑和下落速度的分布特征,研究降雪量、積雪深度與粒子相態、粒子數目、粒子尺度的變化趨勢一致性,檢驗粒子體積反演降雪量、積雪深度算法的適用性。結果表明:①雪滴譜直徑譜寬分布在5~15 mm之間,平均直徑譜寬>8 mm,屬于寬譜降水類型;雨滴譜直徑譜寬分布在1~5 mm之間,平均直徑譜寬小于3 mm,屬于窄譜降水類型。②大多數雪粒子分布在速度譜寬<5 m·s-1以下的區域內,這是由雪粒子形狀偏平、密度較小、尺度較大而導致。③降雪量反演結果與實測結果的一致性和相關性均優于積雪深度反演,這與環境溫度作用下的降水相態轉化、積雪融化速率有關。④把粒子數占比、粒子速度譜寬作為冬季降雪天氣類型識別具有很好的指示作用,降雪粒子下落至地面的起止時間和粒子數目可以直觀反映整個降雪天氣過程的演變特征。
    2025,53(3):347-361, DOI: 10.19517/j.1671-6345.20240115
    摘要:
    本文選取GRAPES_MESO(Global/Regional Assimilation PrEdiction System-Mesoscale version)模式和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模式在國產鯤鵬(KUNPENG)平臺上開展數值模式計算特征分析,并與英特爾(X86)平臺進行對比,探討數值模式在鯤鵬平臺上資源使用、計算瓶頸、熱點函數等方面的改進空間。結果表明:經過適配后,兩個模式在國產KUNPENG平臺上能得到與英特爾X86平臺一致的計算結果,呈現出較好的并行擴展性;兩個模式對CPU的使用率均較高,計算瓶頸主要集中在后端CPU瓶頸,對節點的整體內存使用率適當,后續優化主要集中在代碼效率、算法、訪存等方面。在KUNPENG平臺上,可以考慮通過優化集合通信的Collective Sync、Allreduce和Wait算法,來改善GRAPES_MESO模式的MPI的通信效率;可通過優化GCR算法、以uct、ucg為代表的集合通信熱點、以expf、powf等為代表的數學函數、malloc內存操作等熱點函數對GRAPES_MESO模式進行優化。
    2025,53(3):362-377, DOI: 10.19517/j.1671-6345.20240153
    [摘要] (119) [HTML] (0) [PDF 7.03 M] (129)
    摘要:
    利用中國氣象局整編的西北太平洋1953—2023年熱帶氣旋最佳路徑數據集、廈門站逐日和1980—2023年逐小時及廈門市區域自動站逐小時觀測資料,揭示了登陸和影響廈門的臺風頻數、生成源地、強度變化特點和風雨致災危險規律。結果表明:①71 a共259個臺風登陸和影響廈門,影響時間近8成集中在7—9月;赤道中東太平洋冷海溫、副高偏弱偏北有利于臺風頻數偏多;最大強度以超強臺風級居多,不同等級臺風頻數年際波動和年代際振蕩特征顯著, 1990年以來影響臺風平均生成位置明顯向西向北偏移。②直接登陸廈門及漳州、且廈門在臺風前進方向右側時,容易出現嚴重風雨災害,單個臺風過程降水極值509.5 mm、極大風速極值為60.0 m·s-1,1614號超強臺風“莫蘭蒂”綜合致災位列第一;2023年“杜蘇芮”和“??迸_風風雨危險呈現典型空間差異。
    2025,53(3):378-390, DOI: 10.19517/j.1671-6345.20240207
    摘要:
    利用歐洲中心ERA5再分析資料、GPM(Global Precipitation Measurement)地面降水資料以及FY-2G云頂相當黑體溫度資料,采用天氣學診斷方法和渦度收支方程,對2023年7月26—28日引發四川盆地大暴雨過程的西南渦特征及其演變進行分析,結果表明:①本次西南渦屬于源地生消型,除了受到高原渦的誘發并與之耦合外,臺風通過遠距離輸送水汽和改變風壓場結構等促進了西南渦發展加強;②中尺度系統活動經歷了中尺度輻合擾動—西南渦生成發展—強度減弱—西南渦再次發展增強—減弱填塞5個階段,且再次增強時刻對降水的范圍和強度均超過初次;③再次發展階段西南渦系統更加深厚,正渦度柱高度增加至400 hPa,沿高度向西北方向傾斜,范圍擴大,“低層輻合〖CD*2〗高層輻散”特征顯著增強;④初次發展時期水汽主要由來自孟加拉灣的濕潤氣流貢獻;再次發展時期由南海偏西路徑經臺風向西輸送至四川盆地,西南渦區域維持高濕狀態,暖濕結構非對稱性加強,大氣斜壓性較強;且水汽的輻合輻散程度與西南渦位置和降水強度相對應;⑤兩次發展階段的低層正渦度收支主要由水平散度項,垂直輸送項和渦度扭轉項貢獻。
    2025,53(3):391-404, DOI: 10.19517/j.1671-6345.20240122
    摘要:
    利用多源觀測資料和ERA5再分析資料,通過分析2020年6月19—22日引發綦江流域破紀錄洪水的暴雨過程,研究了此次西南渦暴雨的夜間增強機制,結果表明:①降水在夜間至清晨加強,具有顯著的日變化特征。過程分為3個階段,第3階段云頂亮溫更低、云團移動傳播更慢,致使降水和對流更強、持續時間更長。②暴雨發生在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北側的淺槽背景下,由深厚西南渦、穩定維持的低空急流和地面輻合線導致。對流初生時,輻合線附近為高溫高濕的強不穩定環境,地面偏北風經地形抬升后匯入盆地-高原次級環流的上升支,觸發對流。③四川盆地和云貴高原北部的低空非地轉風每日順時針偏轉,均在夜間轉為偏南風并加強,在高原上強于盆地。夜間低空風場在盆地為次地轉、高原為超地轉,形成暖式切變和風速輻合。非地轉風水汽通量晝負夜正,而地轉風水汽通量總體為正值,使實際風水汽通量在夜間顯著增大。以上日變化有利于水汽積聚和輻合抬升,造成夜雨增幅。④動量平衡方程的平流項和非地轉項在夜間轉為正值或正值增大,且在高原上強于盆地,使前者水平風在夜間增幅更大,形成風速梯度和輻合。非地轉效應對此次夜雨增強有重要作用。
    2025,53(3):405-416, DOI: 10.19517/j.1671-6345.20240150
    摘要:
    利用多源觀測資料、再分析資料,對2024年2月22—24日蘇南地區的罕見冰粒天氣進行了分析,并對冰粒、凍雨、雪三種相態進行了比較。結果表明:700 hPa西南暖濕急流強盛且穩定維持,為冰粒天氣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動力、水汽和溫度層結條件,中層暖濕氣流的發展具有顯著的極端性,蘇南地區700 hPa高度場較常年氣候平均值偏高10~30 gpm(標準差倍數達0.5~1個標準差σ),西南風偏強10 m·s-1,溫度偏高4~5 ℃(標準差倍數≥1.5 σ),中層異常偏暖是蘇南地區出現罕見的長時間冰粒天氣的重要條件之一。逆溫層穩定存在,位于939.8~729.9 hPa之間,平均厚度為1540 m,平均強度為10.2 ℃。穩定維持的中層暖層和低層冷層為冰粒天氣的出現提供了有利的溫度層結條件:暖層的平均厚度為709 m,高度位于779.3~683 hPa之間,暖層溫度≤2.9 ℃;冷層基本位于779.3 hPa以下,最低溫度為-8.7~-7.6 ℃,有利于被暖層部分融化的冰相粒子在下降過程中再次被凍結,最后以冰粒相態降落至地面。冰粒、凍雨、雪三種相態的雷達特征存在差異,對降水相態的識別和相態臨近預報有一定指示意義:雪的反射率因子在30 dBz以下,而冰粒和凍雨的反射率因子較強,一般在45 dBz以下;差分反射率因子(ZDR)大小為冰粒>凍雨>雪,其中冰粒的ZDR最大達4 dB;從相關系數看,冰粒最小,而凍雨和雪接近于1。
    2025,53(3):417-426, DOI: 10.19517/j.1671-6345.20240218
    摘要:
    為獲取復雜山區地形下可靠的精細化預報氣溫產品,以地形復雜的重慶地區為試驗區,利用高空間分辨率的高程數據,基于神經網絡的氣溫降尺度方法,將GFS(Global Forecast System)預報氣溫從0.25 °×0.25 °降尺度到200 m×200 m。使用2020年重慶市35個氣象站點、逐3 h的氣溫數據進行模型訓練及驗證,并將其應用于2022年GFS 3 h的預報氣溫,生成200 m×200 m氣溫柵格數據。經驗證,降尺度后的模型氣溫總體誤差更小,均方根誤差為1.65 ℃,相關系數為0.98,平均偏差為0.02 ℃;誤差時空特征分析表明,降尺度后的氣溫在不同月、日、時、預報時效和臺站位置下都更加穩定可靠;對比降尺度前后的氣溫空間分布,降尺度后的氣溫空間分辨率明顯提高,能展示更多的空間細節,特別是在海拔差異明顯的山區。
    2025,53(3):427-437, DOI: 10.19517/j.1671-6345.20240117
    摘要:
    利用1961—2023年河北省72個國家地面氣象觀測站夏季逐日平均、最高和最低氣溫資料,對比分析了河北省不同時段及不同城市化水平地區平均、最高和最低氣溫及氣溫日較差的分布特征。結果表明:相較于前30年(1961—1990年),后30年(1994—2023年)河北省夏季平均、最高和最低氣溫的概率密度分布均向高溫方向偏移,其中最低氣溫的偏移尤其明顯;1961—2023年,利用站點對比得出的氣溫城市化貢獻率多超過30%,且后30年河北省夏季氣溫變化趨勢增幅及范圍均有所加大,較強溫升區域多集中在廊坊、唐山及河北中南部等城市化水平相對較高的地區,日較差減少趨勢在河北中南部有所減緩。不同程度的城市化發展對站點氣溫分布特征的影響有所差異,城市化水平較高和中等城市化水平地區選定城市站點增溫幅度較郊區站明顯偏大,且城市站氣溫,尤其是最低氣溫的概率分布向高溫的偏移較郊區站點更為明顯,使得日較差減??;城市化水平較低地區城市站與郊區站,最高氣溫的增幅及概率密度分布向高溫方向的偏移有所加大,使得日較差增大。
    2025,53(3):438-447, DOI: 10.19517/j.1671-6345.20240185
    摘要:
    本研究利用2017—2023年陜西VLF/LF閃電定位系統地閃數據,基于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核密度場模型,建立了基于強度權重的地閃核密度表面;應用熱點探測模型對地閃密度熱點進行提取和等級分類;分析了地閃核密度及其熱點的分布與地形地貌、植被覆蓋等環境因素的關系。研究結果顯示:①利用GIS核密度場模型和熱點探測模型可以準確識別閃電活動密集區域,并深入揭示地閃空間分布特征。②陜西地閃活動存在明顯的時空差異,地閃在夏季發生次數多強度大,春秋季次之,冬季最少;空間分布總體表現為南北高—中間低的空間格局。③核密度在海拔高度1 km以下與海拔高度正相關,在海拔高度1 km以上與海拔高度負相關;地形地貌、植被及兩者交叉項均對核密度產生顯著性差異影響。地形地貌影響的差異超過植被。④中海拔黃土梁峁和中海拔中起伏山地的草地和林區是大型及中大型熱點的主要分布區。
    2025,53(3):448-456, DOI: 10.19517/j.1671-6345.20240156
    摘要:
    本文在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數據的基礎上,細化并構建文物保護單位面對暴雨災害的脆弱性指標,綜合考慮暴雨災害危險性、孕災環境敏感性和文物脆弱性三個要素,建立了文物保護單位暴雨災害風險評估指標體系。暴雨災害危險性、孕災環境敏感性指標選取普查獲得的暴雨危險性等級,其包含暴雨危險性以及孕災環境敏感性;文物保護單位脆弱性包括重要性、暴露性和易損性三個方面,分別是保護級別、附屬文物、面積/規模、臺基/地宮、文物類型、材料類型、變形損傷和歷史災害等8個指標。依據指標體系對山西省晉城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暴雨災害風險進行了評估與驗證。研究成果可為文物保護單位的暴雨災害風險評估與保護提供一定的參考,同時提升了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成果的應用范圍。
    快速檢索
    過刊檢索
    全選反選導出
    顯示模式:
    快速檢索
    過刊檢索
    全選反選導出
    顯示模式:
    2020,48(6):917-922, DOI:
    [摘要] (1027) [HTML] (0) [PDF 1.07 M] (65498)
    摘要:
    利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部岳普湖縣1981—2019年氣象觀測資料,結合金銀花生長發育情況,分析氣候條件與金銀花生長的利弊關系,根據金銀花的生態學特性,對岳普湖縣金銀花栽培的氣象條件進行了系統的分析,結果表明:金銀花各物候期的平均氣溫呈明顯的升高趨勢、日照時數有明顯的增多趨勢、水源充足,有利于金銀花正常生長發育。隨著氣溫升高、日照時數增多,種植時間從以前的3月中旬提早至3月上旬,種植面積逐年擴大,從2016年的幾十公頃擴大到2019年的345 hm2,種植模式從平作方式調整到套種模式,品種統一用北花一號品種。金銀花生長發育過程中≥38 ℃的連續高溫日數,尤其是≥40 ℃的高溫天氣、短時強降水天氣、風沙天氣等氣象條件對金銀花品質和產量產生了有害影響。探討金銀花種植產業的有利氣候條件,可為新疆金銀花產業基地建設提供科學依據,為花農增收致富提供氣象保障。
    2021,49(1):55-62, DOI:
    [摘要] (981) [HTML] (0) [PDF 11.58 M] (64460)
    摘要:
    云是地球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通過影響大氣輻射傳輸,進而影響地氣系統的輻射平衡。目前對于三維云場觀測得到的信息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通過融合分析,綜合多源觀測資料的優勢,得到更為準確的三維云場信息。三維云融合分析業務系統(3DCloudA V1.0)基于逐步訂正方法,融合數值預報產品、靜止氣象衛星、雷達等多源數據,實時生成0.05°/h分辨率、覆蓋中國及其周邊地區(0°~60°N、70°~140°E)的三維云融合分析產品,并通過國內氣象通信系統將產品下發至全國氣象部門;系統采用模塊化的系統框架,開發了EC Flow調度進程實時監測與自動重啟等容錯功能,有效地提升了穩定性和可靠性。評估結果表明,通過融合多源觀測資料,三維云融合分析產品能夠對云頂、云中和云底信息進行更為準確的描述。
    2014,42(5):823-831, DOI:
    [摘要] (1747) [HTML] (0) [PDF 2.17 M] (61579)
    摘要:
    為了改善低緯高原地區天氣預報水平,利用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及其變分同化系統進行雷達VAD (Velocity Azimuth Display)反演風場資料同化試驗。通過設計不同的試驗方案,對2009年6月30日00:00至7月1日00:00發生在云南的一次強降水過程進行數值模擬和對比分析,結果表明:同化VAD反演風場資料后對區域模式的風矢量初始場有明顯影響。同化系統能把雷達反演風場信息有效地引入模式初始場,改善強降水區域的水汽輸送和風場輻合強度;同化VAD反演風場資料后對區域模式累計降水預報有一定改進作用。從長時間累計降水量定量檢驗結果看,具體表現為25 mm以上量級的降水準確率明顯提高、漏報率下降,預報偏差更趨合理。不同的同化試驗方案之間的模擬結果差異較大。同化頻率越高、同化持續時間越長,對區域模式初始場和預報場的影響越明顯。但同化持續時間不宜過長,否則可能導致系統移速過快、降水強度偏大、空報率增加等異常。
    2013,41(4):758-763, DOI:
    [摘要] (2097) [HTML] (0) [PDF 26.87 M] (61185)
    摘要:
    通過對古建筑雷擊災害的調查,分析了古建筑遭受雷擊部位的分布規律,發現吻獸等突出部位、古樹、塔亭、服務設施等是古建筑容易遭受雷擊的部位;發現有雷擊歷史的古建筑容易再次遭受雷擊,分析了古建筑遭受雷擊后起火的原因,統計了古建筑遭受雷擊后造成的人員傷亡比例;討論了古建筑物遭受雷擊的原因,得出地理位置、古建筑的自身結構、樹木引雷、古建筑內部環境變化、年久失修進水潮濕等因素是古建筑易受雷擊的原因。
    2017,45(6):1116-1124, DOI:
    [摘要] (1300) [HTML] (0) [PDF 2.65 M] (50037)
    摘要:
    數據質量評估是模式業務運行中重要環節。本文利用土壤水分觀測數據和中國氣象局陸面數據同化系統(CLDAS)產品數據,采用MySQL數據庫和html、JavaScript、HighChart等Web技術,建立CLDAS數據質量在線評估系統。系統采用相關系數、均方根誤差、相對偏差和平均偏差等統計指標,實現對任意站點及省份、任意時段、不同土壤層次的土壤濕度的評估分析,并以時間序列圖,散點圖等多種方式對比顯示土壤濕度觀測與模擬值。系統具備各類統計指標的實時計算,并通過Web頁面實時展示評估結果,實現對模式產品的數據質量進行實時監視。
    2013,41(1):15-19, DOI:
    [摘要] (2592) [HTML] (0) [PDF 12.84 M] (31416)
    摘要:
    由于地球曲率的影響,當CINRAD/SA新一代天氣雷達使用目前最低仰角固定為0.5°的模式探測時,探測盲區較大,對低層降水回波的探測能力嚴重不足。在實地展開試驗的基礎上,推導了負仰角探測時雷達最低探測高度計算公式,計算出仰角為0.5°、0°、-0.3°、-0.5°時不同探測距離上的雷達最低探測高度,對比分析不同仰角觀測模式的主要雷達產品特點,探討新一代天氣雷達使用負仰角觀測模式的局限性,提出了新一代天氣雷達使用負仰角觀測的建議。
    2010,38(3):289-294, DOI:
    [摘要] (2792) [HTML] (0) [PDF 63.01 M] (30283)
    摘要:
    利用加密觀測資料和NCEP/NCAR 1°×1°的6 h再分析資料,對2006年12月25~27日發生在我國中東部地區的一次罕見強濃霧天氣過程從大尺度背景、動力和熱力機制等方面進行了診斷分析。結果表明:①本次過程大霧發生階段近地面風速很小,在03~29 m/s之間變化;濃霧發生階段風速在03~24 m/s之間變化;15 m能見度維持階段風速在08~11 m/s之間變化;②雖然濃霧發生前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水汽條件差,而且后期西風槽影響時也無降水,但是槽前西南氣流的持續水汽輸送使得強濃霧形成所必須的水汽條件得到滿足;③在大霧發生前,穩定層結逐漸建立并在大霧期間穩定維持,穩定層結的建立和維持對濃霧的形成、持續有重要作用;日出后首先在較高層出現不穩定層結,繼而下傳到底層,穩定層結被破壞,大霧減輕或消散;④第1階段(25日夜里至26日上午)強濃霧出現前,能見度出現多次急速大幅振蕩,在第2階段(26日傍晚至27日上午)則未出現類似現象。
    2010,38(3):281-288, DOI:
    [摘要] (2342) [HTML] (0) [PDF 57.54 M] (29156)
    摘要:
    選取河北省2003年和2004年兩次較大的降雪過程,利用常規氣象資料和NCEP再分析資料,對它們的環流形勢和物理量場作了對比分析。結果表明,500 hPa南北兩支槽在110°E附近同位相疊加、地面氣壓場“北高南低”并在河套地區有倒槽生成是河北出現大(暴)雪的有利形勢。低層暖溫舌和暖平流的存在為大(暴)雪的形成提供了較好的熱力條件。槽前西南氣流、低層偏東氣流和低空急流都能為產生大(暴)雪帶來充足的水汽。高層輻散、低層輻合的水平散度結構和整層為垂直上升氣流的分布,加強了上空的抽吸作用,有利較大降雪的發生。而整層是正渦度(正垂直螺旋度)對垂直上升運動最有利。925 hPa和850 hPa溫度同時降至0 ℃以下,且地面氣溫小于等于1 ℃是適合降雪的溫度條件。
    2010,38(4):432-436, DOI:
    [摘要] (2242) [HTML] (0) [PDF 13.24 M] (24484)
    摘要:
    2009年6月26日浙江出現全省范圍的雷暴天氣,此次過程中出現的地閃頻數是自2006年閃電定位系統建立以來出現最多的一次。利用閃電定位實測資料、加密雨量站雨量實況以及多普勒天氣雷達產品,對這一過程的地閃特征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此次地閃以負地閃為主,負地閃廣泛分布于25~55 dBz雷電回波區域內,而正閃多出現在25~35 dBz回波中;地閃多出現在回波發展和前進的一側,且密集分布在回波的梯度最大處,強回波中心處地閃較少出現;在回波開始減弱到中心強度為35 dBz左右的區域沒有地閃發生。地閃頻數與全省過程累積降水量有很好的相關性,地閃的出現及其頻數的增加意味著影響某地的強對流風暴正在發展或正向本地移來,對于單站來說雨強峰值滯后于地閃頻數峰值半個小時以上,對于全省累積降水量則提前1~2 h。因此地閃資料可以作為強對流天氣的短時強降水預報的預警依據。
    2009,37(1):67-73, DOI:
    [摘要] (2782) [HTML] (0) [PDF 788.79 K] (22829)
    摘要:
    土壤濕度是控制陸地和大氣間水分和能量交換過程的重要變量,而被動微波遙感是眾多監測土壤濕度技術中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文中概述了被動微波反演土壤濕度的物理原理,重點介紹了被動微波反演土壤濕度的主要模型。在對不同模型進行比較分析后,基于不同傳感器類型分別列舉了當今發展較完善的3個典型算法:①Njoku和Li基于AMSR的多通道同時反演土壤濕度、土壤溫度、植被含水量的方法;②Owe等基于SMMR利用極化差異指數同時反演土壤濕度和植被光學厚度2個參數的方法;③Wen等基于SSM/I同時反演土壤濕度和土壤溫度的方法。對被動微波遙感土壤濕度研究中目前所存在的問題和發展前景進行了一些探討。
    2024,52(3):403-414, DOI: 10.19517/j.1671-6345.20230186
    [摘要] (268) [HTML] (0) [PDF 25.35 M] (19409)
    摘要:
    基于遼寧省61個國家氣象站1961—2020年和998個區域自動氣象觀測站建站至2020年逐小時、逐日降水資料,分析了遼寧省暴雨洪澇災害主要致災因子,計算了暴雨洪澇孕災環境指標,完成了遼寧省暴雨洪澇災害危險性評估。結果表明:暴雨洪澇高危險性地區主要位于丹東;暴雨洪澇災害人口高風險區主要位于沈陽和大連市區;經濟高風險區主要位于大連和盤錦市區;水稻、玉米高風險區主要位于錦州、盤錦和丹東。利用遼寧省無縫隙智能網格預報數據對2022年7月28—29日的暴雨過程災害風險進行了預評估,發現暴雨災害危險性高值區域主要分布在朝陽、葫蘆島以及遼寧中部。暴雨災害可能造成的人口、經濟高風險區域主要位于遼寧西部和中部地區;暴雨災害可能造成的水稻和玉米高風險區主要位于沈陽、鐵嶺和朝陽北部等地區。預計高風險區主要影響人口約為449萬人,經濟損失約為1432萬元,受影響的水稻面積約為1.028萬公頃、玉米面積約為1.798萬公頃。通過災后效果檢驗,發現預評估模型效果良好,可在實際的暴雨洪澇災害風險評估業務中使用。
    2024,52(3):446-455, DOI: 10.19517/j.1671-6345.20230140
    [摘要] (223) [HTML] (0) [PDF 17.35 M] (19375)
    摘要:
    在復雜地形、副熱帶高壓和季風天氣等因素共同影響下,高山峽谷區內風場復雜多變,極易形成“狹管效應”,進而導致災害性大風,對大型工程施工與運行造成較大影響。本文基于流體力學基本原理,采用標準k-ε紊流模型以及PISO(Pressure Implict with Splitting of Operator)算法,以白鶴灘水電站區域發生7級北風為典型計算工況,研究了大壩建壩過程中近壩區風速場變化規律和建壩對風速場的影響范圍。成果表明:壩體的阻擋作用使風速場在壩頂處產生繞流分離和風場抬升,在建壩高程以下形成低風速區;建壩高程650 m與750 m時,纜機平臺范圍內風速約15~16 m/s,大壩下游風速垂直分布顯著影響區河道長度分別為4.4Ht和4.5HtHt為建壩高度);壩頂處風速場顯著影響高度分別為2.0Ht和3.0Ht。大壩蓄水至正常蓄水位825 m高度時,大壩下游風場顯著影響區河道長度為8.0倍壩高(2.3 km),最大影響河道區長度為30.4倍壩高(8.8 km);壩頂影響高度達到1500 m高度左右,約3.5倍壩高。
    2024,52(3):347-355, DOI: 10.19517/j.1671-6345.20230189
    [摘要] (279) [HTML] (0) [PDF 11.03 M] (19361)
    摘要:
    為打破傳統氣象業務空間的局限性,實現全省分級聯動的監控體系,提升氣象數據和裝備的保障能力,以手機APP為載體開發集約多功能領域、面向多用戶群體的氣象綜合監控系統。系統以Springboot+Vue+Mybatis-Plus為開發框架,通過開發接口程序從多業務平臺獲取源數據,經過統一格式以后推送給隔離區提供訪問服務,同時采用跨平臺開發uni-app、增強版持久層Mybatis-Plus、實時數據集成FlinkCDC等技術框架提升系統的安全性、兼容性和高效性。系統在貴州省、市、縣、站各級氣象部門推廣使用。結果表明:該系統同時兼容Android以及iOS等多移動端系統,運行穩定,氣象資料的及時性監測有所提升。
    2024,52(3):318-329, DOI: 10.19517/j.1671-6345.20230129
    [摘要] (193) [HTML] (0) [PDF 75.13 M] (19351)
    摘要:
    暈渲法根據山體陰影值的原理,利用光照角度和方向、坡度和坡向的關系來計算光通量的明暗值,利用色調的明暗來展現氣象模式數據的立體感。暈渲圖的著色方法是將每個格點上的明暗值作為HSV色彩模式中的明度,結合飽和度和色度獲得HSV色彩值,再通過HSV色彩模式和RGB色彩模型之間的轉換,使用RGB色彩模型進行著色,實現氣象模式數據彩色暈渲圖的繪制。本文在氣象模式數據的可視化工作中,利用暈渲圖技術,實現對物理概念上與地形類似的氣壓、位勢高度等數據的三維繪制。相比于傳統的等值線填色方法,暈渲圖技術能夠直觀表現大氣形勢場的立體分布,以凹凸效果表現高低值天氣系統,通過坡面的陡度體現天氣系統的梯度變化;能夠展現數據的像素級細節,識別梯度較小的渦流擾動,顯示等效地形影響,幫助氣象工作者更好地解釋數據,為氣象模式中數據處理的改進提供參考。
    2024,52(3):380-391, DOI: 10.19517/j.1671-6345.20230246
    [摘要] (226) [HTML] (0) [PDF 14.80 M] (19343)
    摘要:
    對足夠精細的觀測資料做詳盡的分析有助于澄清對流組織與增強的動力機制。本文利用機場跑道兩端的分鐘雨量資料、常規觀測資料、加密自動站、ERA5再分析和S波段雙偏振、X波段雙偏振相控陣雷達資料,對2022年7月15日廈門機場出現的一次短時強降水天氣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此次過程因陣風鋒在傳播過程中與地面輻合線交叉碰并而觸發抬升,在500 hPa與850 hPa假相當位溫差的負大值區和低層高溫高濕的環境下激發出新的對流,給廈門機場帶來罕見的短時強降水天氣,期間分鐘雨量最大達2.5 mm、跑道能見度降至400 m,兩者呈反相關,但當分鐘雨量大于1.6 mm時兩者反相關性減弱,能見度谷值則晚于雨量峰值出現。觀測分析表明,徑向速度的氣旋性切變與分鐘雨量的變化趨勢較為一致,兩者有較好的對應關系。當2~5 km高度存在氣旋性切變時雨量顯著增加,當有兩個高度層的切變強度達到2×10-3s-1以上時分鐘雨量可達約2 mm,為本次短時強降水的組織特征。
    2024,52(3):309-317, DOI: 10.19517/j.1671-6345.20230123
    [摘要] (345) [HTML] (0) [PDF 8.58 M] (19193)
    摘要:
    針對靜止軌道遙感衛星上多通道掃描型載荷成像、傳輸與存儲過程中,存在數據質量下降等問題,本文在經典三維塊匹配算法(Block Matching 3D,BM3D)基礎上,提出一種基于多層級小波分解的并行執行策略。首先,使用小波變換對原始氣象遙感圖像分解,得到4個圖像分量;其次,將所得圖像分量進一步進行3級分解,并選擇其中的10個圖像分量;最后,每個分量并行執行BM3D濾波器去噪,并重構10個分量的輸出圖像。與傳統BM3D去噪算法相比,改進BM3D算法的計算量可有效降低20%以上。通過與中值濾波、均值濾波、NL-Bayes、BM3D四種降噪算法進行實驗對比,所提算法的峰值信噪比平均增益在0.39~4.45 dB之間,特別是在高斯白噪聲和脈沖噪聲的混合噪聲去噪方面要顯著優于選取的四種對比算法。
    2024,52(3):330-339, DOI: 10.19517/j.1671-6345.20230166
    [摘要] (427) [HTML] (0) [PDF 1.48 M] (19189)
    摘要:
    為提高冰雹探測算法(Hail Detection Algorithm,HDA)產品的可用性,針對2015—2020年普洱地區監測到的22次冰雹個例,利用新一代雷達業務應用軟件ROSE2.0對相關雷達基數據進行回放及產品分析,以命中率、虛警率、臨界成功指數為指標對HDA算法在普洱地區的識別效果進行評估并給出本地化參數配置方案。結果表明:HDA算法在普洱地區命中率接近100%,但虛警現象非常普遍,使用強冰雹概率(Probability of Severe Hail,POSH)的預警效果優于任意大小冰雹概率(Probability of Hail,POH),且冰雹尺寸越大POSH虛警的概率越低。進一步使用模擬測評法對POSH算法的適配參數進行分析,發現正確輸入降雹日當天的0 ℃層和-20 ℃層高度能有效減少POSH的虛警率及提高臨界成功指數;同時使算法預測的最大冰雹直徑普遍偏大的情況得到控制,其中,中小冰雹直徑偏離百分比減小76.07%,改善效果顯著高于大冰雹。此外,增大反射率因子及POSH閾值能有效控制虛警,但也導致漏報次數快速增加,當閾值太大時命中率明顯降低,為了保證較高的命中率和臨界成功指數,選擇Z=50 dBz或POSH=70%為閾值能明顯改善HDA算法的識別效果。
    2024,52(3):340-346, DOI: 10.19517/j.1671-6345.20230182
    [摘要] (208) [HTML] (0) [PDF 2.24 M] (19141)
    摘要:
    為實現2025年氣象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的目標,氣象大數據云平臺(簡稱天擎)建立了基于海光X86服務器和麒麟操作系統的仿真環境。在仿真平臺運行中發現,基于容器技術的產品加工與流水線子系統容器調度性能較差,不能滿足用戶融入算法的時效要求。針對此問題,本文采用對比分析法,選取天擎仿真環境和業務環境的3種CPU芯片服務器和3種操作系統為研究對象,設計了一系列組合對比測試用例,找到了影響容器調度性能的關鍵因素—操作系統內核,并進一步分析了操作系統內核設置對系統實時性和吞吐量的影響以及適用的業務場景。最后給出了麒麟操作系統內核調整方法,通過調整內核設置,容器調度性能大幅提高,滿足了產品加工系統的時效要求,為實現天擎的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奠定基礎。
    2024,52(3):367-379, DOI: 10.19517/j.1671-6345.20230172
    [摘要] (182) [HTML] (0) [PDF 13.77 M] (19121)
    摘要:
    基于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uropean Center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集合預報資料及浙江全省自動站降水觀測資料,采用貝葉斯模型平均(Bayesian Model Average, BMA)方法對2020年浙江超長梅汛期開展降水概率預報訂正試驗。采用平均絕對誤差、連續等級概率評分、布萊爾評分BS、Talagrand、概率積分變換(Probability Integral Transform, PIT)直方圖及屬性圖檢驗方法對本次過程BMA訂正前后的概率預報進行對比分析,結果表明:①50 d為適用于浙江梅汛期ECMWF集合預報訂正的BMA最優訓練期,經最優訓練期的BMA訂正后,預報離散度有所增加,預報誤差有所下降;②BMA對0.1 mm、10.0 mm和25.0 mm閾值降水的訂正效果顯著,經BMA訂正后3個閾值的降水預報BS下降率分別為25.92%、19.29%、4.76%,但對超過50.0 mm的降水訂正效果不明顯,且隨著降水閾值增加,BMA的訂正效果減弱;③在強降水個例中,BMA能有效減少各閾值降水預報概率大值落區偏差,使訂正后的降水預報概率大值區與觀測落區更一致。
    2024,52(3):424-433, DOI: 10.19517/j.1671-6345.20230152
    [摘要] (281) [HTML] (0) [PDF 9.05 M] (19103)
    摘要:
    為進一步加強星地閃電觀測資料運用,本文基于2020年6—8月FY-4A/LMI閃電數據(LMIG)和浙江省ADTD-2C三維閃電定位數據,對比分析兩套閃電數據的時空分布特征,并結合雷達和云頂亮溫資料,分析了2020年7月15日浙江省雷暴過程兩套閃電觀測資料的演變規律。結果表明:2010年6—8月,浙江省LMIG與三維閃電比值為1∶44.43;兩套資料閃電月分布和空間分布總體一致;就日分布而言,LMIG呈現雙峰結構,三維閃電則為單峰結構。兩套數據時間匹配窗口大于1.8 s、經緯度匹配窗口大于0.5°時,匹配率趨于穩定;與LMIG匹配的三維閃電高度主要集中在16 km以下,閃電強度主要集中在50 kA以下。2020年7月15日浙江省午后雷暴天氣,LMIG與三維閃電比值為1∶25.44;LMIG首次閃電及峰值時間均滯后于三維閃電首次閃電及峰值時間;此外兩套閃電資料時間演變與雷暴發展有較好的對應,空間變化與云頂亮溫低值區也有較好的對應。
    快速檢索
    過刊檢索
    全選反選導出
    顯示模式:
    1981(1):28-32, DOI:
    [摘要] (6766) [HTML] (0) [PDF 380.04 K] (4342)
    摘要:
    一、序言從1973年10月以來,日本氣象廳的電子計算中心每天作出兩次重要天氣圖(Significant Weather Chart),其工作幾乎全是由電子計算機做的。有兩種天氣圖用機器計算并繪制的,一種是亞洲地區圖,另一種是太平洋地區圖,它們均向外傳真播送。起初,這種重要天氣圖是和數值天氣預報的三層
    1980(3):27-31, DOI:
    [摘要] (6708) [HTML] (0) [PDF 331.86 K] (4488)
    摘要:
    目前我國縣一級氣象站有的已配備傳真接收機,個別臺站曾接收日本東京JMH或JMJ廣播的傳真圖,由于他們每日廣播傳真圖種類較多,不少的圖覆蓋面積不限于日本列島,而西達100°E一帶,可供我們預報之參考.由于這項工作不少臺站現在才開始,對業務及外文不熟悉,如何識別各種傳真圖是當前需要解決的問題.現根據所收集的材料及我們幾個月來所能收到的傳真圖編寫此文,重點放在JMH廣播.對各種圖上標注的英文、縮寫字等均標寫清楚,以便供英語不
    1975(10), DOI:
    [摘要] (6243) [HTML] (0) [PDF 205.12 K] (4277)
    摘要:
    非洲東部地區(簡稱東非)的烏干達、肯尼亞和坦桑尼亞的大部分地區,在氣候特征上同屬于東非赤道氣候型。一、東非烏、肯、坦三國的溫度、雨量特征溫度: 東非烏、肯、坦三國,臨近赤道,地處低緯,太陽幾乎終年都是直射,在人們的想象中氣候應是十分炎熱的。其實不然,由于東非高原位居三國中央,海拔高度多在1,000米以上,且有海洋、湖泊的調節作用,三國的氣候不僅不過于炎熱,反而相當涼爽,許多地方四季如春。一般來說,烏、肯、
    2004,32(4):251, DOI:
    [摘要] (6092) [HTML] (0) [PDF 423.81 K] (5732)
    摘要:
    中國新一代天氣雷達CINRAD/SA,是以美國下一代天氣雷達NEXRAD WSR-88D技術為基礎進行研發的。由于NEXRAD雷達只支持體積掃描工作方式,需要對CINRAD/SA雷達系統進行改造,以實現RHI/PPI掃描工作方式。對CINRAD/SA雷達RHI/PPI掃描模式的系統設計和實現方法進行了討論。
    1974(8):28-29, DOI:
    [摘要] (5840) [HTML] (0) [PDF 108.72 K] (5354)
    摘要:
    計算純凈液態水(平)面上不同溫度的飽和水汽壓公式有許多種,現就其中幾種進行比較如下:1.史密森氣象常用表(Smithsonian Meteorological Tables)所用的戈夫一格拉奇(Goff-Gratch)公式(1946):
    1980(6):32-33, DOI:
    [摘要] (5819) [HTML] (0) [PDF 158.03 K] (4333)
    摘要:
    大氣透明系數P_m是表征大氣混濁程度的重要參數.其表達式為: P_m=(S_m//S_o)~(1/m) 式中m——大氣質量數;S_o——太陽常數,取值1.98卡/厘米~2分;S_m——到達地表面的垂直輻射強度. 為了消去福布斯(??)效應對大氣透明系
    2008,36(6):760-763, DOI:
    [摘要] (5671) [HTML] (0) [PDF 464.40 K] (5559)
    摘要:
    對近50年成都日照時數的年、季和月變化特征及其與云量的關系進行了分析,并用氣候突變理論對日照時數進行檢測分析。結果表明:近50年成都市年日照時數總體呈減少趨勢,其氣候變化率為每10年減少69.41 h,日照時數年際變化幅度較大,峰值點(1963年)與谷點(1989年)相差可達662.8 h。日照時數存在明顯的季節差異,各季季日照時數年際變化減少的趨勢從大到小依次為:夏季>冬季>春季>秋季;相應的氣候變化率分別為每10年-29.77、-20.17、-9.91、-9.56 h。各月的日照時數均呈減少趨勢,其中8月減少的趨勢較為顯著,4月減少的趨勢較弱。日照時數與日照百分率的年際變化基本保持一致。年日照時數在1978年附近發生突變,表現為日照的急劇減少,從氣候多日照時段轉變成少日照時段。
    1980(3):34-35, DOI:
    [摘要] (5299) [HTML] (0) [PDF 129.47 K] (3893)
    摘要:
    竇1每日廣播的時間與內容呼號:JMH啟用日期:1980年2月1日廣播盯萬丁f司代號(報頭)廣播時間代號(報頭)黔’·卿帥.......r‘月.,.... n nnn八un︸口︺八幻尸n‘今一今︼9‘,曰,一少︺Zc自2 29叼,目2,︺ n︺n八IJn曰︸八U八曰八U 11,1-上;J-J二‘注,11︸︵衛1飛︸1.嘴工j.勝了..衛.月....O勺1、tF、、PN叮山叮︸,婦.J喻,‘11002300410工0001140 12801480206AUXNSOFUXN504AXXN0828084609000920093809581018t 0360224CtJXN40242FUAS507FXAS78了FUAS702FUAS502FUAS302ASASANASCOPNCOPNISOJPSTPNCOJPCOPN0300F…
    1983(5), DOI:
    摘要:
    太空時代正式開始于1957年10月4日,世界第一顆人造衛星——“旅伴1號”是在那天由蘇聯射人軌道的。它是一個直徑23英寸(58厘米)、重185磅(84千克)的球體,是用經過改裝的洲際彈道
    1985(6):16-24, DOI:
    [摘要] (4693) [HTML] (0) [PDF 728.34 K] (4021)
    摘要:
    一、前言 ECMWF(以下簡稱中心)的第一個業務模式是網格點模式,分辨率為經、緯向1.875°,垂直方向15層,于1979年8月1日開始做每周5天的業務預報,從1980年8月1日起開始做每周7天的業務預報。第二個業務模式是一個譜模式,于1983年4月21日投入業務使用。
    2008,36(4):474-479, DOI:
    [摘要] (4485) [HTML] (0) [PDF 650.10 K] (5108)
    摘要:
    通過在寧夏地區選擇3種典型的土質結構,分別設置了3種不同結構的防雷接地體,經過1年的對比觀測,用回歸方法來分析平均氣溫和土壤濕度變化對不同土壤電阻率和不同結構接地電阻的影響,說明不同土質結構在不同時間(或季節)內、不同的溫濕度條件下,對土壤電阻率的影響和不同結構防雷接地體的變化特點和規律,從而提出了防雷接地體的敷設和結構性能最優要求。
    2005,33(4):340-344, DOI:
    [摘要] (4378) [HTML] (0) [PDF 146.22 K] (7242)
    摘要:
    為了合理開發利用氣候資源,給草原畜牧業生產的分區管理提供科學依據,文章對內蒙古草原氣候特點及氣候對牧草生長、畜種分布和土壤環境的影響進行了分析,發現內蒙古氣候濕潤度的某些等值線與土壤帶的分界線幾乎完全重合,表明土壤帶的形成與氣候條件密切相關。而氣候和土壤環境是草場類型及其生態系統的主要影響因素,因此以氣候濕潤度為主要依據,結合內蒙古土壤帶的水平分布特征,進行草原生態類型區域的劃分不僅具有合理性,而且具有穩定性。指出近年來的氣候增暖以及由此引起的其他氣候變化,雖使草原生產力有一定的提高,但并未使內蒙古草原的生態類型有所改變。
    1984(4):27-30, DOI:
    [摘要] (4208) [HTML] (0) [PDF 280.27 K] (4553)
    摘要:
    1.引言在六十年代以前,在大氣環流的診斷研究中,特別是在擾動與基本氣流相互作用中都是應用動量通量及熱量通量。在六十年代初,著名氣象學家 Ch-arney 提出用波的折射指數來描述行星波在垂直切變基本氣流的傳播。與此同時,Eliassen 和Palm 也提出一個與動量通量及熱量通量相關聯的能量通量矢量來表征行星波在切變基本氣流的傳播。在七十年代,許多研究定常行星波的學者都用Eliassen 和 Palm 原來所定義的能量通量矢量來表征波的垂直及側向傳播。例如,Matsuno,Kasa-hara 等,Hayashi 和 Golder 都是應用能量通量矢量來表征定常行星波的傳播。然而,當波在具有切變的基本氣流中傳播,波的能量是不守恒的。Anderew 和 McIntyre 從位渦
    1984(5):75-76, DOI:
    [摘要] (4152) [HTML] (0) [PDF 175.10 K] (4136)
    摘要:
    本文提出一個通過土壤容重和最大吸濕性確定毛管持水量和最小持水量的計算方法。以生草-灰化土為例證明計算最小持水量的均方差不超過2.5%,而毛管持水量的均方差不超過2.0%。土壤保持水分的能力稱為土壤持水力,而土壤保持的水量稱為土壤持水量。按規定條件把持水量分為吸附性持水量、最大分子持水量、最小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全持水量。本文研究了對鑒定農作物水分保證率和計算排灌量都有重要作用的最小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在地下水位深的情況下(通常大于3米),土壤中保持懸掛狀態的水量稱為最小持水量。毛管持水量一般指地下水位以上10厘米高度上土壤毛細管中保持的水量。一些文獻對實際中廣泛采用的確定最小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的方法做了詳細論述。盡管這些方法也很費力而且帶有許多主
    1977(8):27-29, DOI:
    [摘要] (4116) [HTML] (0) [PDF 301.57 K] (3391)
    摘要:
    北半球概況 1976年1—8月,北半球平均環流特征是極地地區對流層高度偏低;中緯度特別是在太平洋,大西洋和西歐地區則偏高。低緯度在冬春季節,其高度略偏低,這使得西太平洋出現了異常而不合季節的臺風活動。因此,北半球西部(90—180°W)的極地西風帶,
    1980(3):36-37, DOI:
    [摘要] (4066) [HTML] (0) [PDF 110.35 K] (4190)
    摘要:
    根據所收集的JMH/JMJ廣播傳真圖上常用的縮寫和英文詞組,整編如下.為了使傳真圖上字跡清晰,英文字母大多用大寫.為便于查閱,這份材料也全部用大寫英文字母.以下采用下列格式編整: 縮寫(“-”表示無縮寫)/全稱或詞組/中文 A/ANALYSIS/分析 -/ACTIVE CONVECTIVE CLOUD AREA(CVD)/活躍對流云區AH/THICKNESS ANALYSIS/厚度分析 -/AMOUNT OF PRECIPITATION/總雨量 AN/NEPHANALYSIS/云層分析 ANAL/ANALYSIS/分析 ANAS/NEPHANAL(GMS)/靜止氣象衛星云圖分析
    1976(1), DOI:
    摘要:
    新華社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訊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國務院訃告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國務院以極其沉痛的心情宣告: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央
    2010,38(1):1-8, DOI:
    [摘要] (3929) [HTML] (0) [PDF 988.69 K] (8196)
    摘要:
    針對目前最主要的3種再分析資料NCEP、ECMWF、JMA,從各家再分析中心所采用的同化方案、所用到的數據、質量控制方法及相關的偏差校正方法方面,進行相關介紹和對比,以便對再分析資料的特點有更為充分的了解,對我國未來再分析工作的發展起到借鑒作用。通過對比發現,各家再分析中心采用的同化方案主要為三維、四維變分方法和最優插值法。各家最主要的差別在于所選用的數據類型不同,以及所采用模式在分辨率上的差異。此外,還從經驗出發簡要給出了各類再分析資料在不同方面的優缺點,從而為各類再分析資料的選擇使用方面提供參考。簡單陳述了國內再分析工作的進展,并給出了提高我國再分析工作質量所需要關注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1979(6), DOI:
    [摘要] (3922) [HTML] (0) [PDF 112.14 K] (4059)
    摘要:
    所謂微型計算機,是指字長4~16位,運算速度比小型計算機慢一個數量級,但體積更小的一類計算機。微型計算機,有時也叫做微型處理機。1971年底,美國生產半導體器件的 Intel 公司首次制成的4004型微型計算機。這臺計算機字長為4位,其中央處理裝置采用并行處理方式,大小僅8mm×23mm,16個插腳,中央部分是一塊大約3mm 見方的硅片,在這一小塊硅片上,集積了大約2200個晶體管。后來,該公司又制成了8008型8位并行處理機及8080型機,Motorola 公司也制成了6800等機型?,F在已經出現處理速度與小型計算機相當的16位并行微型處理機。
    2001,29(4):39, DOI:
    [摘要] (3877) [HTML] (0) [PDF 123.18 K] (7473)
    摘要:
    沈陽市位于東經 1 2 2°2 5′0 9″至 1 2 3°48′2 4″、北緯 41°1 1′1 5″至 43°0 2′1 3″之間 ,東西跨度 1 1 5km ,南北跨度 2 0 5km ,不僅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和重工業基地 ,而且也是農業大市。了解近 50年沈陽市的氣候狀況 ,有利于城市旅游業的發展 ,促進經濟、貿易等市場的大流通和農業由主要追求數量向注重質量效益的轉變。本文利用 1 951年以來沈陽市氣象資料和現有的 1 987年以來農業生產實況記錄及相應的農業氣象服務歷史資料 ,分析了近 50年沈陽市氣候特征及主要氣象災害。1 四季分明、雨熱同季、旱澇災害嚴重近 50年 (1…
    快速檢索
    過刊檢索
    全選反選導出
    顯示模式:
    1973(3):47-51, DOI:
    [摘要] (2087) [HTML] (0) [PDF 243.53 K] (3567)
    摘要:
    關于北京氣候在未來10年內的演變趨勢問題,我們根據現有的資料,對太陽黑子、大氣環流和北京二百多年降水資料(包括晴雨錄)進行了初步分析和研究,結果如下。一、北京二百多年降水資料分析為了便于分析北京二百多年降水資料,我們選用下列計算式作為多雨年、少雨年和正常年的標準: R≥R。+d_+/2為多雨年;R≤R。-d_-/2為少雨年;R。-d_-/2
    1973(3):42-46, DOI:
    [摘要] (1596) [HTML] (0) [PDF 326.28 K] (3727)
    摘要:
    湖北石首縣調關,有位陳敬承老農,現年72歲。他20歲開始注意觀測星空和當地旱澇的關系,正式記載行星(主要是水、金、火、木、土星)的方位,以及旱澇和長江水位漲落情況已有40年。通過長年觀測,他發現如幾個行星參差運動,當年為平年;如幾個行星在夏至附近集中出現,當年可能發大水。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幾個星集中出現,力量就大,就會引起天氣變化”。觀測內容當行星靠近地球一邊運行時,從地球上看,有逆行現象。這就是觀測行星逆行的開始時
    1973(3):37-42, DOI:
    [摘要] (1629) [HTML] (0) [PDF 474.38 K] (3686)
    摘要:
    關于世界氣候振動的問題,近年來在許多國家已引起普遍的重視。對這個問題的研究是從討論“北極增溫”開始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不久,魯濱什太茵(1946)發表了關于氣候變化及其性質問題的研究報告。她對1940年以前的年平均溫度資料作了10年滑動平均的分析,發現氣溫存在顯著的振動,而且這種振動在相當大的范圍內具有一致性。利斯加爾特(Lysgaard 1949)根據1940年以前的資料發現以格凌蘭和須匹茨卑根增溫最大,由此向南增溫現象減弱或者完全沒有增溫。譬如當時東南亞和澳大利亞的一月份氣溫是明顯下降的。 1950年成立特(Willet)利用北半球100個站的1880—1939年的氣溫資料,估計溫度在行星尺度范圍內變化的總趨勢。他發現從1885年起整個半球的冬季溫度和年平均溫度有明顯的增溫趨勢,但是就半球的各個部分而論,這種趨勢并不完全一致。增溫趨勢冬季約1℃,
    1973(3):31-36, DOI:
    [摘要] (2203) [HTML] (0) [PDF 321.58 K] (3584)
    摘要:
    目前在做超長期氣候預報時,人們經常用到太陽黑子。為了今后工作方便,我們在這里把有關太陽黑子的資料及11年周期的分析方法,做一個扼要的介紹。關于太陽黑子最完整的記錄是瓦爾德梅爾整理的蘇黎士天文臺1610—1960年的觀測結果。其中1749年以后有逐月的相對黑子數。1700—1748年僅有年平均相對黑子數。1610—1699年期間只有太陽黑子11年周期的最高(M)及最低(m)出現的時間。此外,美國地球物理研究雜志按月公布蘇黎士天文臺的初步黑子數。每年初公布上一年經過最后核算的黑子
    1973(3):24-30, DOI:
    [摘要] (1838) [HTML] (0) [PDF 417.23 K] (3972)
    摘要:
    未來氣候是否異常,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有很大影響,應當給予足夠的重視。但是氣侯異常現象比較復雜,預報方法也不成熟。因此,需要認真研究,分析氣候異常的歷史及成因,尋找其演變規律,探討預測未來氣候變化的途徑。近來國外關于世界氣候異常的討論很多,主要集中討論如下四個問題:一、極區的變冷,二、一些國家的干旱與洪澇,三、對70年代以至本世紀末氣候的展望,四、氣候變化的原因。這里主要圍繞前三個問題,談一談我們初步分析的結果。目前對于產生氣候異常的根本原因,人們還不能給予滿意的回答。但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的氣候狀況均與大氣環流的特征有密切關系。因此可以說:氣候異常的一個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大氣環流的異常。當然也不應
    1973(3):14-23, DOI:
    [摘要] (1778) [HTML] (0) [PDF 589.33 K] (3669)
    摘要:
    前言近年來,世界范圍的氣候異常引起了人們的普遍注意。但由于對長期天氣過程的演變規律了解得十分不夠,對氣候異常的原因目前還處在假說階段。為了進一步提高長期天氣預報的準確率和弄清氣候異常的規律,開展對長期天氣過程物理本質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運轉大氣這樣一部熱機,根本的能量是太陽輻射,由于空氣的熱容量很小,能儲存的熱量很少,大部分的輻射能被下墊面接受后再以各種不同的形式供給大氣。在某種意義上說,下墊面可以看成是供給大氣運動能量的儲存器和調節器。由于下墊面海陸分布不均,下墊面接受到的輻射能量以及再貢獻給大氣的能量在地理上也是不均勻的。由于大氣運動造成的云
    1973(3):2-13, DOI:
    [摘要] (1693) [HTML] (0) [PDF 600.11 K] (3844)
    摘要:
    近年來,世界不少地區大范圍旱、澇等災害性天氣現象不斷發生,去年我國發生了本世紀以來少見的大范圍干旱,這種帶有世界性的天氣氣候異常情況,引起了普遍注意。最近,竺可楨對我國近五千年來的氣候變遷又作了進一步研究,給我們很大啟發。我們根據現有的資料,從我國大范圍降水異常的長期變化趨勢及其與太陽活動的關系出發,對今后一個時期我國幾個地區旱澇的發展趨勢試作一粗略的估計。
    1973(3):1-1, DOI:
    [摘要] (1635) [HTML] (0) [PDF 61.65 K] (3452)
    摘要:
    為了貫徹周總理5月14日對天氣氣候異常問題批示精神,中央氣象局于今年6月在京召開了“氣候異常座談會”。與會代表從大氣環流、太陽活動、海洋和大氣的相互影響、海洋流冰、地球物理因子以及群眾經驗等各方面探討了氣候異常問題。并對1973—1980年未來氣候變化的趨勢進行展望和估計。本期選登了會上一些分析研究的報告材料和有關資料,供各單位參考。會議認為,1972年以來,世界上許多地區出現了天氣氣候異常,特別是旱情,無論在范圍、持續時間和災害程度上,都是近年來少見的。但是,對世界上有一些人認為“一次小冰河期將要來到”,或將會有“世界范圍的饑饉”,從現在掌握的材料來看,還缺乏足夠的科
    1973(2):35-37, DOI:
    [摘要] (1779) [HTML] (0) [PDF 203.44 K] (3412)
    摘要:
    自氣象衛星發射以來,人們從衛星云圖上發現熱帶地區存在大范圍的云區,直徑達4個緯距以上,定名為云團。隨后發現,熱帶天氣系統大多是在云團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而且云團也使其經過地區發生大風和暴雨,從而解釋了許多熱帶地區預報員所難于報出的一些暴雨和大風。于是云團便成為熱帶氣象學中所集中研究的天氣系統之一。我
    1973(2):29-34, DOI:
    [摘要] (1600) [HTML] (0) [PDF 455.04 K] (3844)
    摘要:
    一、現代統計預報的發展在氣象學中統計預報并不是一件新鮮東西。在20—40年代中曾經流行一時的瓦爾克、保爾、維澤等學派,都是采用統計方法作天氣預報的?,F代統計預報在以下三方面又有了新的發展: 一、統計預報的基本原則是從大量歷史資料(子樣)中運用統計方法尋找統計規律和關系?,F代統計預報采用了大型電子計算機,使它建立在客觀而穩定的統計關系上。二、統計數學近20年來有很大發展。如在隨機函數理論中出現了概率理論的動力學部
    1973(2):25-28, DOI:
    [摘要] (1655) [HTML] (0) [PDF 288.46 K] (3679)
    摘要:
    數值天氣預報方法是根據描寫大氣運動規律的流體力學和熱力學定律(動量增加定律、質量守恒定律、熱力學第一定律)組成閉合的方程組,然后用數學方法進行求解,得出未來天氣的變化。由于我們對大氣演變的規律還沒有完全認識,以及數學求解上的困難,因此,通常都是針對某一具體預報問題建立相應的預報模式。
    1973(2):16-25, DOI:
    [摘要] (3017) [HTML] (0) [PDF 807.16 K] (4155)
    摘要:
    最近10年來,國外對臺風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臺風預報的實際業務也有了一些改善。雖然臺風和熱帶氣象學在探測和理論分析上的進展,目前還沒有能夠顯著地提高預報準確率,但從長遠來看,將會逐步促進臺風預報業務水平的提高。根據毛主席“洋為中用”的教導,我們編譯這個材料,供臺風研究和預報工作中參考。
    1973(2):10-16, DOI:
    [摘要] (2293) [HTML] (0) [PDF 448.24 K] (3995)
    摘要:
    一、世界氣象中心的來由和職責世界氣象中心的概念是世界氣象組織在建立世界天氣監視網最早的決議中提出的。按規定,它屬于世界天氣監視網三個組成部分(全球觀測系統,全球通訊系統和全球資料加工系統)中全球資料加工系統。這個系統是由世界氣象中心、區域氣象中心和國家氣象中心三級組成的。所謂資料加工主要是指實時資料的加工,就是將全球通訊系統所收到的各種天氣報告制成各種實況圖、分析圖和預報圖。對于歷史資料的整編稱為非實時資料加工。
    1973(2):1-10, DOI:
    [摘要] (1792) [HTML] (0) [PDF 729.09 K] (3854)
    摘要:
    本文是英國氣象局局長B.J.梅森于1970年4月15日在英國皇家氣象學會會議上的主席致詞。前言我愿意樂觀地表示,氣象學無論作為一門科學或者作為一個服務部門,在未來30年內,都將會有很大的進步和發展。其根據是因為現在有了新的工具(如人造衛星、計算機等)。但是,我們也不能低估過去30年來氣象科學的進步,這個進步,為將來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
    1973(1):18-19, DOI:
    [摘要] (1702) [HTML] (0) [PDF 107.28 K] (3568)
    摘要:
    世界氣象組織農業氣象技術委員會刊物上所介紹的幾種世界上抑制農田水分蒸發與植被蒸騰的制劑,都有一定效果,但大部分沒有達到理想的程度。我國北京農業科學研究所農業氣象研究室與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水文研究室,在武漢化工研究所與大連油脂化工廠,利用石油副產品、植物油、樹脂與高碳醇等制劑制成幾種成膜物質,噴灑在土
    1973(1):15-18, DOI:
    [摘要] (1706) [HTML] (0) [PDF 225.87 K] (3456)
    摘要:
    人工降水是人工影響局部天氣的一個主要方面,是近三十年來才發展起來的一門科學技術,尚處于試驗研究階段。由于這一門科學技術的發展,可能從空中多獲得一些降水量,這對農業生產和其他經濟建設都有著重要意義,因而不少國家相繼展開了這項試驗研究。人工降水的原理主要有兩方面。一是由于云是由很微小的云滴組成的,云滴的體積增長100萬倍才能成為一個普通大小的雨滴。為
    1973(1):1-7, DOI:
    [摘要] (2010) [HTML] (0) [PDF 400.26 K] (3491)
    摘要:
    一九七二年我國雖然遇到大范圍的嚴重干旱,風、凍、雹、蟲等自然災害也很頻繁,氣候條件對農業生產極為不利,但在毛主席為首的黨中央正確領導下,各級黨組織和革命委員會以路線斗爭為綱,深入開展批修整風運動,認真貫徹執行黨在農村的各項政策,充分發動群眾,以大寨為榜樣,以人定勝天的英雄氣概,同嚴重的干旱和其它自然災害進行了持久頑強的斗爭,經受了嚴重災害的考驗,
    1973(1):7-15, DOI:
    [摘要] (2526) [HTML] (0) [PDF 400.26 K] (3299)
    摘要:
    1972年世界各地天氣氣候的異常情況,不僅出現的地區多、范圍大,而且持續的時間長,因而造成災害的程度也很突出。今春,世界各地的異常情況又很顯著,有些則是從去年以來一直延續至今尚未結束。這種情況對國際經濟、貿易均已產生一定的影響,目前
    1973(3):52-54, DOI:
    [摘要] (1629) [HTML] (0) [PDF 187.46 K] (3611)
    摘要:
    前言海-氣作用是近年來人們感興趣的課題,把大尺度海氣相互作用與天氣、氣候相聯系,開始取得某些有實際預報意義的結果。現試從海-氣長期反饋效應來探討我國東部地區降水氣候趨勢。海洋的巨大體積和熱容量以及它的內部交換使得它的變化比大氣緩慢得多,具有明顯的滯后性,特別是下層海洋參數比較穩定,似可作為長期預報的一個指標。某些研究表明,強洋流區是海洋與大氣之間相互作用最活躍的區域。黑潮是太平洋西部一股巨大的暖洋流,它經臺灣向北至日本,約在35°N—40°N轉向東去,挾帶了大量熱量向北輸送,因而在海洋的反饋作用上占有重要位置,東亞及西太平洋大氣環流及氣候狀況已經
    1973(3):54-58, DOI:
    [摘要] (1906) [HTML] (0) [PDF 316.39 K] (3784)
    摘要:
    地極移動與地球自轉、地球重力都屬于地球物理因素,亦稱地學因素。這一類因素產生于地球,并受地球的構造及其運動的特點所制約。地極座標是在不斷變化的,圍繞某一“平均極”描述螺旋狀的復雜曲線。地極移動主要

微信公眾號

網站二維碼

瀏覽排行

引用排行

下載排行

您是第位訪問者
技術支持:北京勤云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午夜欧美大片免费观看,欧美激情综合五月色丁香,亚洲日本在线视频观看,午夜精品福利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