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利用美國聯合臺風警報中心、日本氣象廳東京區域專業氣象中心和中國氣象局上海臺風研究所整編的熱帶氣旋(Tropical Cyclone,TC)最佳路徑數據集、NCEP大氣再分析資料和相關分析等方法,研究了1989—2020年夏季(7—9月)和秋季(10—11月)西北太平洋(Western North Pacific,WNP)TC強度和頻次在不同季節不同區域的基本特征及其與局地環境因子的關系,結果表明:①夏季WNP三個區域(Ⅰ區:10°~25°N,110°E~145°;Ⅱ區:10°~25°N,145°E~180°;Ⅲ區:25°~37.5°N,125°E~180°)TC總頻次為10164次;秋季WNP 3個區域(Ⅰ區:5°~17.5°N,110°E~180°;Ⅱ區:17.5°~35°N,142.5°E~180°;Ⅲ區:17.5°~35°N,120°~142.5°E)TC總頻次為4984次,夏季TC活動高于秋季。②夏、秋兩季TC活動與850 hPa相對渦度(RVOR)有顯著的相關關系(秋季Ⅱ區除外),除了低層RVOR,夏季Ⅰ區TC頻次與500 hPa垂直速度(OMEGA)和700~500 hPa相對濕度(RHUM)有關;Ⅱ區TC強度與700~500 hPa RHUM、500 hPa OMEGA和風垂直切變(VWS)有關,Ⅱ區TC頻次與500 hPa OMEGA和VWS有關。秋季Ⅰ區TC頻次與500 hPa OMEGA有關。無論夏季與秋季,TC活動與海洋因子均表現為不顯著的相關或顯著的負相關關系,不同區域影響TC活動的局地環境因子有所不同,與季節和區域劃分有關,具有復雜性。③強季風槽可通過低層大的Rvor、中層上升運動及高濕影響夏、秋季I區TC活動;Nino3.4區海溫變暖可使夏季Ⅱ區850 hPa 出現異常偏西風,導致低層Rvor增大;200 hPa出現異常反氣旋環流,導致Vws減弱;低層大的Rvor配合高層反氣旋環流使中層上升運動和水汽輻合增加,進而影響該區TC活動。當WNP副高西伸(東縮)加強(減弱)時,會引起局地負(正)渦度異常從而導致移入夏季Ⅲ區的TC頻次減少(增多),當中層引導氣流加強時會導致更多的強TC移入該區;兩個高壓之間的相對低壓區輻合有利于低層Rvor增大,進而影響秋季Ⅲ區TC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