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52卷第4期文章目次

  • 顯示方式:
  • 簡潔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封面與目錄
    2024, 52(4).
    [摘要](81) [HTML](0) [PDF 8.61 M](12342)
    摘要:
    2  基于風廓線雷達的大氣擴散條件參數研究
    趙娜,楊雨靈,焦亞音,張智,趙玉廣
    2024, 52(4):457-467. DOI: 10.19517/j.1671-6345.20230242
    [摘要](233) [HTML](0) [PDF 4.92 M](12725)
    摘要:
    利用河北省13套風廓線雷達資料,基于大氣動力學原理和動力條件反演算法,計算出垂直風切變、散度、渦度和邊界層通風量等參數產品。通過與探空資料計算結果對比,以及與近地面濃度聯合分析,對4種參數算法進行檢驗,結果表明,反演產品的變化趨勢和特征表現較為合理。以2022年11月9-11日河北境內一次區域PM2.5(空氣動力學直徑小于等于2.5 μm的顆粒物)污染過程為例,4種產品的具體分析結果表明:在污染積累過程中3 km以下垂直風切變從對角線到右下角依次減小,右下角數值多小于5 m/(s·km);渦度、散度數值基本都在20×10-5s-1以下,950 hPa等壓面以下多小于15×10-5s-1,靜穩形勢明顯;邊界層通風量數值小于3000 m2/s。在污染物消散前垂直風切變整層數值升至10 m/(s·km)以上,2~3 km高度與0~1 km之間10 m/(s·km)以上風切變大值區對污染消散敏感性最強;850 hPa高空渦度、散度數值首先增大到30×10-5s-1以上,當20×10-5s-1以上渦度和散度區域擴展到邊界層以內時,近地面PM2.5濃度迅速下降;邊界層通風量數值升至4000 m2/s時,污染物濃度達標,沿著冷空氣傳輸路徑,下游站點數值增大滯后,多站點聯合分析可用于下游站點的污染消散預報。
    3  C波段雙偏振天氣雷達偏振參量標準差分析與改進
    張濤,張福貴,潘媞,張國興,繆應卿,余加貴,林月
    2024, 52(4):468-476. DOI: 10.19517/j.1671-6345.20230289
    [摘要](238) [HTML](0) [PDF 6.55 M](12707)
    摘要:
    標準偏差分析方法是有效評估雷達數據質量的關鍵。本文采用標準差分析法對C波段雙極化雷達偏振參數進行了深入分析,以找出主要影響因素并優化參數配置。通過觀測實驗考察了典型天氣過程中極化參數標準差的改善效果。結果表明:現有觀測模式對C波段偏振參數的精度較低,并且不同仰角之間存在顯著精度差異。其中,在1.5°仰角處,極化參數數據的精度高于0.5°仰角處。駐留時間、脈沖重復頻率和脈沖數直接影響C波段雙線極化雷達極化參數的標準差。通過優化脈沖重復頻率和脈沖數,在不改變觀測模式的情況下,提高了在相同停留時間內偏振標準差的精度。對兩個典型天氣過程中極化參數標準差的分析表明,在進行參數優化之前,冰雹過程中極化標準差普遍高于強降水事件;然而,在改進后,強降水事件中極化標準差精度通常優于冰雹事件。經過改進后的觀測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C波段雙極化雷達偏振參數數據的精確性。
    4  汕頭S波段雙偏振雷達降水估測效果分析
    黃裔誠,陳歡歡,許思涵,陳禹旭,鄭曉欽
    2024, 52(4):477-487. DOI: 10.19517/j.1671-6345.20230243
    [摘要](174) [HTML](0) [PDF 2.56 M](12642)
    摘要:
    為提高雷達定量降水估測的精度,本文選取2018—2022年汕頭地區3次西南季風和3次臺風降水過程,利用S波段雙偏振雷達和自動站雨量計資料進行雷達降水估測效果分析。通過5個誤差指標,分析了傳統的PPS法、Ryzhkov的Ryzhkov法、郭佳的CSU-HIDRO_I法和汪舵的HCA-LIQ法,共4種雷達降水估測算法在6次降水過程中的降水估測效果,得出以下結論:在不分降水量級和降水類型的情況下,采用CSU-HIDRO_I進行雷達降水估測效果最優;在分雨強的情況下,小雨類采用Ryzhkov最優,中雨類和強降水類采用CSU-HIDRO_I最優;在分降水類型的情況下,西南季風降水過程中采用CSU-HIDRO_I最優,而臺風降水過程中采用HCA-LIQ最優。在實際應用中,可綜合考慮雨強和降水類型,采用相應的降水估測算法以提高雷達在定量降水估測的精度。
    5  GUM評定數字式氣壓計不確定度的適用性驗證
    魏明明,孟俊,周桃成,鄭德彬
    2024, 52(4):488-496. DOI: 10.19517/j.1671-6345.20230104
    [摘要](122) [HTML](0) [PDF 1.03 M](12589)
    摘要:
    為確保數字式氣壓計測量不確定度的可靠性,需對現有的測量不確定度表示指南(GUM)評定數字式氣壓計不確定度的方法進行適用性驗證。本文根據國際標準ISO/IEC Guide 98-3:2008 附件1給出的蒙特卡洛法(Monte Corlo Method,簡稱MCM)驗證方案,以PTB220型數字式氣壓計為研究對象,分別采用自適應MCM對GUM方法進行不確定度的評定;將評定結果對比求偏差;根據偏差值是否超限來判定GUM方法適用性。結果表明:所采用的自適應MCM通過迭代增加試驗次數,實時判斷試驗統計意義上的穩定,能有效確保評定結果的可靠性,且僅通過2×104樣本量,計算出對應的評定結果。通過將GUM評定結果與其對比求偏差,分析得出GUM在進行數字式氣壓計的不確定度評定時偏離程度超過規定范圍,說明GUM未能通過驗證,即GUM可能不宜適用于該儀器不確定度的評定。
    6  氣象業務綜合監視數據標準化設計與應用
    張小纓,韓春陽,陳文琴,曾樂
    2024, 52(4):497-507. DOI: 10.19517/j.1671-6345.20230202
    [摘要](161) [HTML](0) [PDF 1.59 M](12627)
    摘要:
    打造開放的氣象綜合業務實時監控體系,全面提升氣象業務的運行質量與效率是氣象信息化發展的重要工作。針對氣象綜合業務監視范圍廣泛、內容多樣以及傳輸密集等特性,為實現海量監視數據高效、完整及準確的采集、傳輸與處理,本文設計了一種基于標準化數據分類的可擴展的監視數據內容模型。該模型對種類繁多的監視數據進行抽象與概括,劃分了監視數據的類別;描述了每一類別監視數據的通用屬性;同時依據核心監視功能的數據需求,在通用屬性的基礎上進一步設計了典型的監視數據屬性域內容。該模型具備通用性、可擴展性特點,在中國氣象局“氣象綜合業務實時監控系統(天鏡)”的建設中得到廣泛應用,并在2022年發布為氣象行業標準,為國省共有核心監控功能的實現以及各省特有監控范圍的擴充提供了有效的監視數據支撐。
    7  氣象管理數據中心設計與實現
    趙希鵬,趙芳,王甫棣,王帥
    2024, 52(4):508-518. DOI: 10.19517/j.1671-6345.20230328
    [摘要](274) [HTML](0) [PDF 1.86 M](12651)
    摘要:
    為滿足氣象部門政務數據高效管理和共享應用需求,推動氣象政務數據融入國家政務大數據體系,中國氣象局依托國家級氣象專有云設計、建設了氣象部門首個一級集中、四級應用的集約統一的政務數據中心,直接支撐氣象政務和業務應用。本文介紹了該數據中心系統的核心架構設計、主要業務功能、關鍵信息流程、基于氣象政務數據特征的數據分類和分層數據體系、關鍵實現技術、應用成效等。系統的實現采用了一系列的新興信息技術,包括支持多源異構的數據匯聚、基于策略的數據清洗和整合治理、全局統一的數據服務和接口管理、基于ElasticSearch引擎的全文檢索、基于消息驅動的管理應用協同、主備中心數據同步等。作為氣象部門政務管理數字化轉型升級的數字底座,系統建成后為國省市縣四級氣象部門提供了一站式的政務數據管理和共享應用服務,在有力支撐中國氣象局行政辦公、科學決策和履行公共職能中發揮了良好效益。
    8  新氣候態時段華西秋雨變化特征及海氣影響分析
    吳遙,唐紅玉,董新寧,白瑩瑩,魏麟驍
    2024, 52(4):519-534. DOI: 10.19517/j.1671-6345.20230217
    [摘要](154) [HTML](0) [PDF 18.68 M](12661)
    摘要:
    利用1981—2022年華西地區373個氣象臺站和ERA5再分析資料,使用Mann-Kendall、相關和合成等方法分析了進入新氣候態時段(1991—2020年)后華西秋雨變化特征,并探討其大氣環流和海溫異常特征。結果表明:華西秋雨于2011年發生了明顯由少轉多的突變。歐洲西岸至烏拉爾山附近和鄂霍次克海地區阻塞高壓(下稱鄂海阻高)加強、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下稱西太副高)加強西伸和水汽條件配合等,為其由少轉多提供了有利條件。海溫場分析表明:前期春、夏季及同期秋季印度洋海溫由冷轉暖和中太平洋海溫由暖轉冷,引起中低緯度對流活動和經向環流發生調整,導致西太副高發生由弱到強、顯著西伸的變化。西北太平洋海溫異常偏暖通過激發經向遙相關波列,使鄂海阻高加強。西大西洋海溫偏暖使阿拉伯海至孟加拉灣地區對流活動增強。上述區域海溫變化共同致西太副高西側及孟加拉灣輸送至華西地區的水汽由弱變強,從而導致華西秋雨由少轉多。
    9  副熱帶高壓內部臺風遠距離暴雨特征和機制個例分析
    張樹民,吳海英,黃綺君,梅一清,王坤,顧沛澍,張琪
    2024, 52(4):535-548. DOI: 10.19517/j.1671-6345.20230241
    [摘要](229) [HTML](0) [PDF 17.53 M](12711)
    摘要:
    為了提高對副高內部臺風遠距離暴雨特征和機制的認識,綜合利用多源觀測和ERA5再分析資料,對2018年臺風“山竹”在副高內部引發的一次遠距離暴雨過程進行分析。結果表明:①這次暴雨發生在500 hPa副高內部高溫、高濕、高能的強對流不穩定環境中,暴雨區位于低層臺風倒槽北端、偏南氣流風速輻合區和高空急流入口區右側。②低層暖濕平流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和能量,促使對流不穩定層結發展和維持;高層強輻散耦合低層輻合形成強烈上升運動,為暴雨提供有利動力條件。③中尺度對流系統有3個演變階段:帶狀對流組織和建立、對流帶北移南側超級單體發展和移動、北部對流減弱南部對流帶新建發展,造成了兩個階段的極端短時強降水(100 mm/h以上)。④低層華北高壓先后與臺風倒槽、海上高壓結合,增強了低層輻合并維持了切變線(地面輻合線),利于對流的發展和維持。臺風倒槽是初始對流帶的觸發和組織者,雷暴冷池出流是超級單體發展移動的關鍵因素。⑤高空急流的輻散抽吸強迫中層輻合,正渦度和低槽發展,暴雨區垂直風切變增強,利于南部對流帶發展。當低緯度有臺風活動時,500 hPa副高內部低層有臺風倒槽,臺風倒槽北端的輻合區是遠距離暴雨預報的著眼點。
    10  青島機場一次冰雹過程的雙偏振雷達分析
    劉源,陳思遠,張鈺欣,房云龍,趙京華
    2024, 52(4):549-559. DOI: 10.19517/j.1671-6345.20230280
    [摘要](216) [HTML](0) [PDF 6.21 M](12665)
    摘要:
    利用常規氣象觀測站點資料、探空資料、青島S波段多普勒和雙偏振雷達資料對2023年7月8日下午青島機場一次對流單體冰雹過程天氣背景以及雷達回波特征進行分析。結果表明:此次冰雹過程是在500 hPa強西風帶、冷渦槽的共同作用下發生的,具有很強的局地性。整層大氣具有強的不穩定性,上干下濕特征明顯,低層垂直風切變強度中等,深層垂直風切變較強,0~6 km風矢量差達到21 m/s,高低空溫差較大,濕球溫度0 ℃高度為4 km。雷達回波具有高聳的強回波、有界弱回波區、回波懸垂和三體散射結構,同時中層4~8 km的高度處有明顯中氣旋結構,氣旋直徑約4 km,輻合層厚度約為3.2 km,高層出現速度輻散,這些均為典型雹暴的雷達特征。單體的垂直液態水含量(C-VIL)和垂直液態水含量(VIL)密度的大值能夠很好對應冰雹粒子,C-VIL突變還能作為預報冰雹和大風參考指標,C-VIL躍增出現比青島機場降雹提前30 min,驟降出現比青島機場大風出現提前7 min。這次冰雹過程,雙偏振雷達差分反射率因子ZDR和相關系數ρhv能有效區分冰雹和強降水,而差分相位常數KDP大值區對應大雨或融化的冰雹,需要結合其他參量進一步判斷粒子形態。這次冰雹過程出現了明顯的ZDRKDP柱結構,ZDR柱高于KDP柱,ZDR柱對應較強的上升運動,與速度圖上的中氣旋位置相對應,KDP柱對應著較明顯的下沉氣流。分析的結果能為青島機場的冰雹短臨預報提供一定的參考,也對于實際應用雙偏振雷達產品有一定的指示意義。
    11  吉林省玉米倒伏災害天氣分型及典型過程分析
    王冬妮,云天,任航,蘇麗欣
    2024, 52(4):560-570. DOI: 10.19517/j.1671-6345.20230219
    [摘要](153) [HTML](0) [PDF 3.27 M](12605)
    摘要:
    為探求造成吉林省玉米倒伏災害的天氣系統類型、特征及發生規律,利用歷史災情和玉米發育期數據、ERA5再分析資料,采用典型個例分析方法,對吉林省造成玉米倒伏災害的天氣系統進行了分析總結。結果表明:造成玉米倒伏災害的天氣系統主要有臺風、東北冷渦、低空切變線及高空槽。玉米拔節—抽雄期倒伏主要受東北冷渦影響,抽雄-乳熟期主要受低空切變線、高空槽影響,乳熟-成熟期主要受北上臺風影響。臺風是造成吉林省玉米倒伏最為嚴重的天氣系統,影響范圍廣,其移動路徑對作物倒伏災害的發生范圍起決定性作用,倒伏災害多發生在臺風移動路徑的西側或北側,地面低壓系統的北側。東北冷渦次之,倒伏主要發生在水汽、動力、熱力和對流不穩定條件均最為顯著的冷渦東南象限。低空切變線、高空槽影響范圍小,低空切變線類倒伏發生位置取決于低空切變線或輻合線的位置。高空槽類倒伏一般發生在高空槽前,地面冷鋒附近。
    12  綜合天氣相似分析方法及其氣象預報服務應用
    李宇中,董良淼,梁存桂,劉國忠,覃月鳳,黃伊曼
    2024, 52(4):571-582. DOI: 10.19517/j.1671-6345.20230249
    [摘要](160) [HTML](0) [PDF 7.96 M](12683)
    摘要:
    為改進傳統“切片”式天氣形勢相似分析方法存在的不同切片相似結果不一致、預報穩定性欠佳問題,借鑒大數據思維,將天氣系統視為一個由高中低層大氣相互配合、靜力熱力動力條件相互影響的綜合體,以多種氣象要素再分析格點資料為基礎,采用機器學習PCA方法對原始數據進行降維、濃縮,經歸一化處理后構建出適于綜合天氣相似分析的樣本衍生特征因子矩陣;然后使用KNN算法計算樣本間各特征維度的相似距離、并結合方差貢獻率賦予其相應的權重,最終按綜合相似距離大小排序給出目標樣本在歷史天氣形勢庫中的綜合最相似序列,從而實現對傳統相似天氣預報方法的升級改進。對比分析和測試應用表明,該方法可提供多要素、多層次“立體”綜合相似下的一致性結論,有助于預報員更好地理解天氣系統結構和演變過程、進而更準確地研判可能發生的相關天氣現象,在精細化氣象預報服務方面有良好的應用前景。在2023年以來的幾次廣西區域性極端降水氣象預報服務中,該方法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應用效果。
    13  青藏高原東南緣洱海流域人工增雨效果評估
    陳燾,高月忠,嚴天鶴,張振秀,楊葳葳
    2024, 52(4):583-591. DOI: 10.19517/j.1671-6345.20230251
    [摘要](174) [HTML](0) [PDF 6.10 M](12619)
    摘要:
    采用區域回歸數值模擬評價方案對2005—2020年洱海流域火箭人工增雨效果進行統計檢驗,得出洱海流域層云、混合云增雨效率分別為16.57 %和20.09 %。利用新一代天氣雷達和激光雨滴譜儀對2020年1月31日層云降水和8月13日混合云降水進行增雨效果物理檢驗發現:作業后試驗區層云目標云體雷達最大回波強度和平均垂直積分液態水含量(VIL)略有降低,回波頂高變化不大,混合云目標云體最大回波強度、平均VIL和回波頂高均出現躍增,兩種類型增雨作業后地面降雨強度均顯著增強。雨滴譜特征表明,試驗區層云和混合云雨強和雨滴數濃度在作業后10~15 min開始增加,最大數濃度所在直徑由0.437 mm增加到0.562 mm,雨滴譜的譜寬增加,峰型由單峰變為雙峰結構。
    14  基于AHP-熵權法的重載鐵路典型段大風災害風險評估
    張娣,張金滿,曲曉黎,楊琳晗,王潔,周朔
    2024, 52(4):592-600. DOI: 10.19517/j.1671-6345.20230196
    [摘要](125) [HTML](0) [PDF 1.74 M](12577)
    摘要:
    大風是影響重載鐵路運輸安全的主要氣象災害之一,開展大風災害風險評估對鐵路部門防災減災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本文以朔黃鐵路為研究對象,首先通過致災因子危險性、孕災環境敏感性、承災體易損性和防災減災能力4個準則層以及不同等級大風報警頻次、強橫風頻次、海拔高度、地形、股道數量、列車對數、車站級別、線路允許速度、橋梁、隧道、是否有防風墻、大風預警能力、搶險人數、應急救援設備物資17個指標層構建了重載鐵路典型段大風災害風險評估體系,然后利用AHP-熵權法確定各指標層和準則層的權重,最后得到重載鐵路典型段大風災害綜合風險區劃。結果表明:神池南—寧武西、黃驊南—黃驊港、北港—大港、神港段為高風險路段;龍宮—滴流磴、黃驊東—羊三木為次高風險路段;猴刎—三汲、行唐—曲陽、定州西—定州東、安國—博野、蠡縣—李天木、竇莊子—郭莊子為中風險路段??梢娢鞑可降亍⑶鹆甑貐^和東部沿海地區鐵路路段大風災害綜合風險等級最高。
    15  小興安嶺腹地空氣負氧離子濃度變化特征分析
    曲洪亮,袁園,李慧斌,趙璐,賀萍
    2024, 52(4):601-609. DOI: 10.19517/j.1671-6345.20230205
    [摘要](178) [HTML](0) [PDF 4.51 M](12626)
    摘要:
    為更好地鞏固伊春市“中國天然氧吧”創建成果,促進伊春森林康養旅游產業綠色健康發展,助力小興安嶺地區生態資源價值轉化,本文基于2021年伊春市13個站點的空氣負氧離子濃度監測數據,制定了數據質量控制方法,分析評價了小興安嶺腹地伊春市的負氧離子濃度年、季、月和日變化特征。研究結果顯示:伊春市的年平均負氧離子濃度普遍高于國內大多數地區,呈現出山區高、平原低的空間分布特征,且隨著經緯度和森林覆蓋率逐漸增加而遞增,呈現南部到北部的增長趨勢。季節變化特征不顯著,總體趨勢是夏季最高,冬春季次之,秋季最低,而各縣區又表現出明顯的局部特征。負氧離子濃度具有日變化規律,呈現出U形雙峰特征,夜間明顯高于白天。月變化特征不顯著,峰值出現在7—8月,最低值則出現在1月和4月。全市有90%的縣級行政區域負氧離子濃度達到Ⅰ級水平,三種類型監測站的負氧離子濃度基本達到清新及以上水平。
    16  基于風險普查的地質災害預警雨量閾值
    曾欣,黃夢妮,謝彥君,胡毓靈,謝倩雯,張志衛
    2024, 52(4):610-618. DOI: 10.19517/j.1671-6345.20230274
    [摘要](183) [HTML](0) [PDF 3.00 M](12622)
    摘要:
    利用湖南省株洲市2011—2021年地質災害災情記錄及區域自動站降雨資料,統計分析了株洲市地質災害發生規律;以湖南省株洲市為例,分析了地質災害與降雨量特征值的關系,探討滑坡型地質災害預警雨量閾值確定辦法。結果表明,暴雨或以上強降雨是突發地質災害的主要誘因,地質災害不僅與當日降雨量有關,還與前期降雨量、降雨強度等密切相關;以有效降雨量、激活雨強作為致災因子,利用箱形圖分析法確定了不同預警分區內滑坡型地質災害藍色、黃色、橙色、紅色預警雨量閾值;經典型過程反查和歷史案例回算檢驗,以有效雨量為因子確定的地質災害預警雨量閾值,可應用于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服務,激活雨強確定的地質災害短臨預警閾值指標偏低,空報率大,不宜單獨使用。

    當期目錄


    年第卷第

    文章目錄

    過刊瀏覽

    年份

    刊期

    瀏覽排行

    引用排行

    下載排行

    您是第位訪問者
    技術支持:北京勤云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午夜欧美大片免费观看,欧美激情综合五月色丁香,亚洲日本在线视频观看,午夜精品福利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