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51卷第4期文章目次

  • 顯示方式:
  • 簡潔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封面與目錄
    2023, 51(4).
    [摘要](147) [HTML](0) [PDF 8.61 M](871)
    摘要:
    2  風云三號降水衛星多角度偏振成像儀的觀測特點和應用潛力
    王皓飛,張鵬,商建,殷德奎,李正強,武勝利,徐寒列,谷松巖,胡秀清
    2023, 51(4):455-462. DOI: 10.19517/j.1671-6345.20220216
    [摘要](556) [HTML](0) [PDF 4.23 M](971)
    摘要:
    準確測量大氣中云和氣溶膠的輻射特性對數值天氣預報和氣候變化具有重要意義。搭載在風云三號降水衛星上的偏振載荷是國內首個具有短波紅外通道的多角度偏振成像儀(Polarization and MultiAngle Imager, PMAI),計劃于2023年年初發射,為氣溶膠—云—降水觀測鏈條提供重要支撐。該儀器運行在非太陽同步的傾斜軌道,可提供3 km(星下點)空間分辨率和700 km幅寬的圖像。PMAI的觀測通道包括1030 nm、1370 nm、1640 nm的偏振通道和相應的非偏振通道,可提供14個角度的觀測信息。PMAI將利用自然目標的在軌替代定標和同平臺儀器的交叉定標,實現5%的輻射測量精度。觀測和仿真數據表明PMAI擁有描述云和氣溶膠特性的獨特優勢。全新的短波紅外通道的多角度偏振測量可以優化云相態識別和云微物理參數反演、氣溶膠的地氣解耦以及地表方向反射特征的表述。處于非太陽同步軌道的PMAI具有獨特觀測幾何,可以獲得大氣粒子輻射更寬的散射角分布信息。此外,PMAI可聯合同平臺中分辨率光譜成像儀的可見近紅外和熱紅外通道的觀測信息,進行云和氣溶膠的協同反演。
    3  基于民用航空規章的結冰氣象條件探測數據分析方法
    寧義君,朱東宇,孫晶,黃鴻虹
    2023, 51(4):463-472. DOI: 10.19517/j.1671-6345.20220236
    [摘要](277) [HTML](0) [PDF 3.85 M](911)
    摘要:
    我國極度缺乏結冰氣象條件中的云層數據,我國民用航空規章第25部附錄C結冰條件只能復制于美國航空規章,對飛行探測得到的結冰云層數據進行附錄C符合性分析的方法也少有研究。附錄C結冰條件形成于20世紀40年代末,當時的探測手段與如今采用先進探測儀器所獲取的數據形式有很大差異,因此首先明確附錄C結冰條件參數的具體定義,根據當前探測儀器測量數據的高分辨率特性,對數據處理與分析方法進行研究。最后基于該方法對安慶結冰氣象探測數據進行了分析,從分析結果看,該方法能夠清晰呈現所探測結冰云層的結冰條件基本特征及其與附錄C的符合性程度。
    4  基于隨機森林的湖北雪密度預測模型及其在雪壓分析中的應用
    魏華兵,周月華,史瑞琴,溫泉沛
    2023, 51(4):473-479. DOI: 10.19517/j.1671-6345.20220295
    [摘要](259) [HTML](0) [PDF 3.60 M](993)
    摘要:
    雪密度、雪壓等積雪參數資料的缺乏是南方地區雪災精細化防御研究的難點之一,通過歷史地面積雪氣象觀測資料來反演測站及周邊的雪密度,是對現有積雪監測資料的有益補充。本文利用湖北省76站的逐日氣象觀測資料,分析并選取了積雪期的積雪日數、積雪深度、氣溫、日照等8個影響雪密度的自變量因子,構建了雪密度的隨機森林回歸(RF)模型,并通過RF模型反演數據,分析了湖北省雪密度和雪壓分布情況。結果表明:①雪密度RF模型預測的均方根誤差為0.04 g/cm3左右,可以用于湖北省雪密度資料反演。②湖北省平均雪密度在0.14~0.20 g/cm3之間,從中部以0.17 g/cm3為界分為東西兩個區,東部區雪密度較大。③湖北省近60年來最大雪壓值在1.3~6.7 g/cm2之間,不同重現期最大雪壓分布存在鄂西北和鄂東兩個高值區,且鄂東區的中北部基本雪壓值更大?!糐P〗
    5  基于客觀識別的冬季南支槽強度年際變化及其與南方降水的關聯性
    楊永宏,吳樹炎,黃威,陶威
    2023, 51(4):480-488. DOI: 10.19517/j.1671-6345.20220165
    [摘要](377) [HTML](0) [PDF 8.80 M](884)
    摘要:
    利用歐洲中心ERA-Interim逐日再分析資料,基于南支槽客觀識別方法定義了一個南支槽強度指數,并結合格點降水資料,對1980—2019年冬季南支槽強度的年際變化特征及其與中國降水、大氣環流和水汽輸送的聯系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① 南支槽強度變化主要呈準4年周期。② 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是影響南支槽年際變化的一個重要因素,與南支槽強度有很強的負相關關系,其中Nino 3區的海溫變化對南支槽強度的影響更顯著。③ 南支槽偏強年從云南南部到華南一帶降水量較常年偏多,其中廣東、湖南和江西南部至福建一帶降水量較常年偏多30 mm以上;南支槽偏弱年西南至華南一帶降水較常年偏少,其中廣東、廣西東部降水量較常年偏少30 mm以上。④ 南支槽偏強年時存在兩支異常水汽輸送路徑,一支為從赤道以北至10°N,從60°E延伸至菲律賓附近的異常強西風水汽輸送帶;另一支位于20°N附近,由南支槽的槽前西南氣流將孟加拉灣地區水汽輸送到我國境內,是冬季西南與華南的主要水汽通道。
    6  1961—2020年青海高原氣候變化特征
    張璐,李紅梅,溫婷婷
    2023, 51(4):489-498. DOI: 10.19517/j.1671-6345.20220274
    [摘要](405) [HTML](0) [PDF 3.95 M](979)
    摘要:
    選取1961—2020年青海高原50個地面氣象觀測站逐月氣溫(平均、最高、最低)、降水和風速資料,利用氣候變化趨勢轉折判別模型(Piecewise Linear Fitting Model,PLFIM)、氣候傾向率等方法,分析青海高原氣候變化的時空分布和年代際趨勢轉折變化等特征。結果表明:〖JP2〗①近60年來青海高原年平均氣溫呈顯著上升趨勢,其中平均最低氣溫的升溫速率尤為明顯,為0.62 ℃·(10a)-1;年降水量呈波動上升趨勢,進入21世紀后呈顯著增加趨勢,速率為39.9 mm·(10a)-1;年平均風速整體呈減小趨勢,其中以茫崖站最為明顯,風速減小速率為-0.56 m·s-1·(10a)-1。②年平均氣溫和平均最高氣溫在1972年和1983年發生了年代際趨勢轉折,平均最高氣溫第3次轉折發生在2009年,平均最低氣溫沒有發生明顯的年代際趨勢轉折。年降水在1972年、1983年和2000年發生年代際趨勢轉折;年平均風速發生在1998年和2009年。③與舊氣候態(1961—1990年)相比,新氣候態下(1991—2020年)青海高原年平均氣溫、平均最高氣溫和平均最低氣溫的均值分別上升了1.16 ℃、1.22 ℃和1.81 ℃,向高溫方向漂移,且概率密度分布形狀更加偏平,氣候趨于不穩定;④在全球變暖背景下,青海高原年平均氣溫和年降水量均呈增加趨勢,其中年平均氣溫的增溫速率遠超中國、同緯度地區及全球平均水平;降水量年際波動較大,但整體呈增加趨勢。
    7  東亞沙源地與下游影響區沙塵天氣頻數變化對比分析
    杭月荷,姜學恭,云靜波,衣娜娜,劉珂
    2023, 51(4):499-509. DOI: 10.19517/j.1671-6345.20220173
    [摘要](243) [HTML](0) [PDF 4.30 M](929)
    摘要:
    基于1999—2019年地面氣象觀測資料,對東亞主要沙塵源地(蒙古國、中國新疆和內蒙古)及中國沙源地下游地區的沙塵天氣頻數演變特征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蒙古國是沙塵天氣發生最嚴重的地區,且有明顯增加的趨勢,揚沙、沙塵暴和強沙塵暴均遠高于其他區域。中國整體沙塵天氣數量顯著減少,新疆快速增多,內蒙古和下游地區明顯減少。新疆浮塵發生頻次最高,近21 a線性傾向呈明顯上升趨勢;內蒙古揚沙頻次最高,強沙塵暴最少,4類天氣均呈逐年減少趨勢;我國下游地區多發浮塵和揚沙,沙塵暴和強沙塵暴發生次數很少,全部沙塵天氣呈減少趨勢。1999—2004年為我國沙塵天氣高發期, 2005—2019年明顯減少,其中2010—2014年減少速度最快。沙塵源地對我國沙塵天氣總數的貢獻持續增大,從2000年初的39%增長到2015年之后的71%。作為沙塵源地,蒙古國對沙塵天氣產生的作用有所增強,而內蒙古則在減弱;國內沙塵源地導致的能夠影響并擴展至中國下游地區和下游國家的強沙塵天氣顯著減少。
    8  華東地區能見度時空變化特征及影響因子分析
    董芳淑,廉麗姝,孫博雯,程禛,朱艷冰
    2023, 51(4):510-519. DOI: 10.19517/j.1671-6345.20220292
    [摘要](268) [HTML](0) [PDF 6.91 M](906)
    摘要:
    為探究華東地區能見度變化情況,利用1973—2020年的能見度數據、2014—2019年的氣象要素和污染物濃度數據,采用趨勢分析、經驗正交函數(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分解、相關分析的方法,分析了能見度時空變化特征及影響因子。結果表明:①1973—2020年能見度呈顯著(p<0.01)下降趨勢,變化傾向率為-1.315 km/10a,季節之間存在差異,夏、秋季能見度下降速率較大分別為1.681 km/10a、1.443 km/10a;冬、春季下降幅度相對較小分別為1.092 km/10a、1.091 km/10a。其中,1973—2012年能見度呈顯著(p<0.01)下降趨勢,變化傾向率為-1.204 km/10a,2013—2020年能見度呈不顯著(p>0.05)增加趨勢,變化傾向率為2.229 km/10a,近8年(2013—2020年)來能見度存在明顯改善。②華東地區南部、北部能見度較好,中部能見度較差。EOF分解第1模態表明華東地區能見度整體變化趨勢一致,第2模態具有明顯的區域差異。③能見度與相對濕度、PM2.5、PM10、SO2、NO2均呈負相關,與O3質量濃度呈正相關,相對濕度是對能見度下降影響最大的因子,其次是PM2.5質量濃度。氣溫和氣壓與能見度的關系存在較強的不確定性。
    9  2021年8月西南地區東部降水異常偏多的水汽條件分析
    唐紅玉,李永華,周杰,吳遙,董新寧
    2023, 51(4):520-531. DOI: 10.19517/j.1671-6345.20220258
    [摘要](221) [HTML](0) [PDF 8.23 M](901)
    摘要:
    2021年8月西南地區東部降水量為1961年以來同期第2多,比歷史最多的1998年僅差0.9 mm,極為異常。利用西南地區東部118個氣象臺站1961—2021年夏季8月逐日降水資料及ERA5逐月高度場、緯向風、經向風、比濕和水汽場等再分析資料,采用拉格朗日水汽軌跡模式和現代統計診斷方法,分析了2021年8月西南地區東部降水出現異常偏多的主要水汽輸送條件和水汽來源、造成降水異常的大氣環流特征等。結果表明:2021年8月西南地區東部水汽的凈流入主要來自于對流層中、低層,以低層的水汽貢獻最大;2021年8月水汽輸送路徑有一定的獨特性,以低層來自于我國東部地區的水汽路徑的軌跡數量最多,與以往水汽主要軌跡和貢獻來自南部路徑的特征有所不同。2021年8月西南地區東部降水異常偏多與大氣環流異常緊密相關,主是體現在500 hPa高度場上烏拉爾山附近和鄂霍次克海阻高異常偏強、中緯度低值系統(東北低渦等)異?;钴S、印度低壓偏弱和和西太副高異常西伸且強度偏強;大氣環流系統引導下有利的水汽輸送造成了西南地區東部降水的異常偏多。印度洋海溫的持續偏暖可能是維持2021年8月西太副高持續偏強、偏西的重要外強迫因子;而同期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壓的異常偏強可能與西北太平洋海溫的異常偏暖有關,并對西南地區降水偏多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10  2019年初浙江罕見連陰雨過程的成因分析
    陳光宇,沈杭鋒,方陸俊,陶然亭,樊李苗
    2023, 51(4):532-540. DOI: 10.19517/j.1671-6345.20220262
    [摘要](237) [HTML](0) [PDF 13.76 M](941)
    摘要:
    利用浙江省2019年2月地面氣象觀測資料、FY-2G紅外云圖資料、NCEP和ERAInterim再分析資料,對浙江省2019年冬末春初典型的連陰雨天氣過程的成因進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結論:①連陰雨期間500 hPa極渦呈偶極型,主體持續收縮在北極附近,浙江位于700 hPa和850 hPa切變南側穩定的西南氣流及溫度正距平中,對流層高層西風急流持續偏強、位置偏北,強度和位置變化超前于降雨;②源自孟加拉灣北部至青藏高原、中南半島到南海的兩條水汽通道持續輸送水汽至我國華東地區,浙江同時受兩條水汽帶疊加影響時雨強達到最大,紅外衛星云圖分析可對水汽輸送通道和天氣形勢作大致判斷,提供降雨預報輔助性參考;③700 hPa濕Q矢量顯著輻合區和850 hPa經向風0 m·s-1等風速線重疊的區域易出現明顯降雨,集中降雨時段浙江上空存在很大的低層假相當位溫和水汽通量的水平梯度,水汽輸送帶位于梯度區之上。
    11  華北冷渦背景下山東兩次強對流天氣過程對比分析
    朱義青,褚濤,劉新磊
    2023, 51(4):541-550. DOI: 10.19517/j.1671-6345.20220281
    [摘要](302) [HTML](0) [PDF 8.45 M](966)
    摘要:
    基于地面和高空觀測資料、NCEP 1°×1°再分析資料及多普勒雷達等資料,對發生在山東兩次相似環流形勢的華北冷渦背景下,造成不同類型的強對流天氣進行對比分析。結果表明:①2016年6月14日發生的強對流天氣(“6·14”過程)以雷暴大風和短時強降水為主,發生在低層弱的垂直風切變環境中,對流層中下層(400~900 hPa)存在較為深厚的暖濕平流,水汽輸送充沛,同時造成0 ℃、-20 ℃層高度抬升,有利于短時強降水而不利于冰雹產生;2018年6月13日發生的強對流天氣(“6·13”過程)以雷暴大風和冰雹為主,發生在較強的條件不穩定層結和強的低層垂直風切變環境中,400~500 hPa冷平流以及低層暖平流的同時增強,有利于對流層中層的溫度垂直遞減率進一步增大,造成-30~-20 ℃層進一步下降,促成了大冰雹的發生環境。②“6·14”過程是由地面輻合線觸發,“6·13”過程是由鋒面觸發。③“6·14”過程強反射率因子高度低,無明顯高懸強回波結構,利于出現短時強降水;“6·13”過程具有單體結構密實和明顯高懸強回波結構特征,因此,6·13”過程對流強度更強,更容易出現冰雹。
    12  一次梅雨鋒特大暴雨中尺度氣旋和MCS的分析
    周后福,陳健,姚筠,單乃超,吳語燕,黃勇,盧燕宇,吳文玉,侯燦
    2023, 51(4):551-561. DOI: 10.19517/j.1671-6345.20220214
    [摘要](294) [HTML](0) [PDF 10.22 M](9487)
    摘要:
    利用自動氣象站、多普勒雷達、FY4A、ECMWF模式、NCEP再分析資料,對2020年7月17—19日特大暴雨過程進行分析。結果表明:特大暴雨出現在安徽大別山附近和廬江兩地,是中尺度氣旋擾動環境下準靜止的中尺度對流系統(MCS)以及MCS中準靜止的渦旋狀單體所產生。特大暴雨在高能量、強不穩定背景下,由中部和東部的中尺度氣旋傳播所致。中尺度氣旋傳播過程中單體不斷新生、合并增強且移動緩慢,配合急流、輻合、干侵入、垂直環流等因素對組織化的MCS發展演變起到相當作用。低層切變線南側到華南的西南急流,將水汽輸送到安徽并在此有強烈輻合;高空、低空和超低空都存在急流,高低空急流耦合加劇MCS的強烈發展;地面輻合線是前期MCS的觸發機制,伴隨干冷空氣的入侵,加大了大氣的斜壓性和MCS的對流不穩定;梅雨鋒南北兩側都有垂直環流圈,即對流與高空急流之間通過對流加熱在高空急流入口處產生熱成風調整,維持梅雨鋒的發展演變,強的上升下沉運動促進MCS的加強和降水的連續發生;大別山地形抬升和上游狹管效應是兩地特大暴雨誘因。
    13  2021年山東一次罕見區域性“雷打雪”天氣成因分析
    王寧,楊學斌,楊成芳
    2023, 51(4):562-572. DOI: 10.19517/j.1671-6345.20220286
    [摘要](347) [HTML](0) [PDF 17.71 M](1068)
    摘要:
    利用氣象觀測資料、雷電定位資料、ERA5再分析資料和雙偏振雷達資料,分析了2021年11月6—7日發生在山東西北部一次極端“雷打雪”天氣過程。結果表明:①雷暴和降雪出現在冷鋒后部150 km以外,屬于冬季冷鋒型高架對流。雷電維持時間和出現頻數與降雪量有較好的對應關系。②環流形勢具有下冷上暖的特點,低層為冷鋒后的冷層,800 hPa附近為西南暖濕氣流形成的暖層。西南低空急流和東北風超低空急流異常強盛,不僅提供了有利于對流產生的充足水汽,也使得深層垂直風切變達到6.7×10-3 s-1。③“雷打雪”發生前,魯西北地區上空大氣具有對流不穩定,隨著冷空氣侵入,冷墊逐漸增厚,魯西北上空鋒面附近具有條件對稱不穩定,800 hPa中尺度低渦在逆溫層之上觸發了對流,產生雷電。④通過雙偏振雷達產品可以看到,雷打雪發生時,站點周圍存在明顯的2層回波,-10 ℃層高度(約為600 hPa)冰相粒子濃度較大,可能是雷電機制之一。
    14  柳州盛夏一次下擊暴流特征分析
    李亞琴,張凌云,蘇小玲,魯超瑩
    2023, 51(4):573-581. DOI: 10.19517/j.1671-6345.20220307
    [摘要](261) [HTML](0) [PDF 5.87 M](929)
    摘要:
    2021年8月3日柳州市出現一次伴有短時強降水和下擊暴流的強雷暴大風天氣過程。利用觀測資料以及柳州自動站分鐘級數據、雷達、風廓線等資料,對此次過程中下擊暴流的成因進行分析。結果表明:①此次過程是在大陸高壓與熱帶輻合帶間中低層為一致東北氣流的背景下,弱垂直風切變與強不穩定能量、深厚干空氣源、近地面的干絕熱遞減等有利環境條件下,由地面中尺度輻合線抬升觸發的。②下擊暴流初始回波具有脈沖風暴特征,之后發展成多單體風暴;下擊暴流發生前有反射率核心下降,低層入流及中層徑向輻合增強等特征,其垂直結構表現為低層輻散、中層輻合、中高層輻合旋轉。③地面大風出現前風廓線雷達風場有明顯高空動量下傳和低層風速減小,大風出現在低層風速開始增強時刻,早于低層風速最強時。④下擊暴流的產生與降水粒子的拖曳作用和負浮力有關;地形作用使得強對流回波沿地形運動,且下坡地形與峽谷效應對極端大風的形成有疊加作用。
    15  基于集合預報極端天氣預測指數的浙江分類強對流預報模型
    錢卓蕾,婁小芬,沈曉玲,沈哲文
    2023, 51(4):582-594. DOI: 10.19517/j.1671-6345.20220243
    [摘要](408) [HTML](0) [PDF 4.25 M](901)
    摘要:
    利用2016—2021年ECWMF集合預報資料、浙江自動站實況資料等,計算浙江短時強降水、雷暴大風和冰雹等強對流天氣相關物理量的極端天氣預報指數(EFI:Extreme Forecast Index),分析EFI分布特征,并構建了分類強對流預報模型。結果表明:強對流天氣與物理量的EFI有密切聯系,發生短時強降水時,對流有效位能、整層可降水量、850 hPa與500 hPa溫差和位溫差的EFI較大,而垂直風切變的EFI為負值,因而較小的垂直風切變更有利于出現極端降水;發生雷暴大風和冰雹時,對流有效位能、850 hPa與500 hPa溫差和位溫差以及850 hPa溫度露點差的EFI較大,700 hPa露點溫度的EFI為負值,與上層干冷下層暖濕的有利層結條件有關。利用支持向量機多分類方法,將強對流天氣相關物理量的EFI作為特征值開展訓練,構建的預報模型對于非局地強對流天氣有較好的預報效果,其中短時強降水的誤判率明顯低于雷暴大風。
    16  祁連山北坡東段2010—2020年人工增雨試驗效果檢驗評估
    楊永龍,錢莉,李天江,孫占峰
    2023, 51(4):595-604. DOI: 10.19517/j.1671-6345.20220141
    [摘要](195) [HTML](0) [PDF 2.79 M](826)
    摘要:
    使用祁連山北坡中段和東段5—9月面雨量和水文資料,運用非隨機人工增雨試驗中的序列檢驗、區域對比、區域雙比和區域回歸等4種數理統計效果檢驗評估方法,對2010—2020年在祁連山北坡東段開展的人工增雨作業效果進行檢驗評估。試驗發現:4種效果檢驗評估方法均證明祁連山北坡東段開展的人工增雨試驗為正效果,其中區域對比、區域雙比、區域歷史回歸試驗效果檢驗通過了顯著性水平α≤0.10的顯著性檢驗;通過對4種評估檢驗方法分析,區域歷史回歸試驗方法使用的樣本容量較大,避免了人為選擇歷史相似天氣容易引入眾多主觀偏倚和爭議的操作程序,產生的假效果相比其他試驗最小、功效最高,可作為最終評估結果,祁連山北坡東段2010—2020年平均相對人工增雨效果為26%。進一步評估了祁連山北坡東段2010—2020年開展大規模人工增雨對石羊河流域生態環境改善的影響, 分析發現:石羊河年平均徑流量增加了124.6%、民勤蔡旗斷面年平均下泄水量增加了124.3%、民勤盆地地下水位上升了2.46 m,干涸近半個世紀的青土湖水域面積持續增大。
    17  渭北蘋果花期凍害氣象指數保險設計
    張勇,屈振江,劉璐,梁軼,柏秦鳳,羅斌,張震
    2023, 51(4):605-612. DOI: 10.19517/j.1671-6345.20220266
    [摘要](222) [HTML](0) [PDF 1.38 M](828)
    摘要:
    為科學設計渭北蘋果花期凍害氣象指數保險產品,提供氣象指數保險技術參考。研究選取旬邑縣作為陜西省渭北地區蘋果代表縣,利用1991—2020年氣象、蘋果花期物候、產量等數據,選取蘋果花期凍害極端低溫和過程累積危害指數作為備選氣象指數,采用滑動平均〖CD*2〗灰色預測法分離蘋果氣象產量。通過氣象指數與蘋果減產率的相關分析,確定蘋果花期凍害氣象指數,構建蘋果花期凍害氣象指數與減產率之間的關系模型。利用蘋果單產風險分布特點,選取6種分布模型利用參數分布法進行擬合,并根據Anderson-Darling(A-D)檢驗結果和概率密度函數圖篩選最優分布。最后根據保險觸發值,厘定不同賠付觸發條件下的保險純費率。結果表明:代表縣蘋果花期凍害過程累積危害氣象指數Ts與減產率的相關性顯著強于蘋果花期凍害極端低溫氣象指數Tc;Ts與減產率之間存在正向線性關系模型;蘋果單產風險分布符合柯西分布;當賠付觸發條件對應2%、4%、6%、8%減產率時,旬邑縣各鄉鎮蘋果花期凍害氣象指數保險產品純費率區間為0.40%~1.84%。相較傳統蘋果農業保險產品,蘋果花期凍害氣象指數保險產品可實現差異化費率,有利于發揮氣象指數保險優勢。

    當期目錄


    年第卷第

    文章目錄

    過刊瀏覽

    年份

    刊期

    瀏覽排行

    引用排行

    下載排行

    您是第位訪問者
    技術支持:北京勤云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午夜欧美大片免费观看,欧美激情综合五月色丁香,亚洲日本在线视频观看,午夜精品福利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