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利用中國第一代全球大氣/陸面再分析產品(China’s first generation global atmospheric/land surface reanalysis product,簡稱CRA),結合地面自動站觀測、中國氣象局陸面數據同化系統的能見度格點數據、葵花8號衛星資料,分析了2021年1月21—26日瓊州海峽一次持續性海霧過程的發展演變、環流形勢以及邊界層特征,同時分析了兩種不同類型霧的形成機制。結果表明:①21—22日為低層冷空氣擴散形成的鋒面霧;23—26日為冷高后部偏東氣流型平流霧過程,其中23日23:00至24日14:00大霧發展最強盛,連續12個時次出現特強濃霧,最小能見度達25 m。②鋒面霧階段,偏北風影響,風速為1~3 m/s;平流霧階段,偏東風影響,風速為4~6 m/s。③鋒面霧階段,水汽輻合中心位于瓊州海峽南岸至海南島東北部陸地,大霧在陸地開始發展。平流霧階段,水汽輻合中心位于瓊州海峽北岸至海南島東部海面一帶,大霧自海上發展。④鋒面霧階段,逆溫層在950 hPa左右高度發展,為下冷上暖的平流配置;平流霧階段,950 hPa以下均為暖平流,逆溫層從地面開始發展。大霧過程中鋒面霧和平流霧兩種不同性質大霧的發展使得大霧長時間維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