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48卷第4期文章目次

  • 顯示方式:
  • 簡潔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封面和目錄
    2020, 48(4).
    [摘要](226) [HTML](0) [PDF 8.62 M](1481)
    摘要:
    2  激光雷達和探空反演的混合層高度對比分析
    徐棟夫,曹萍萍,巫俊威
    2020, 48(4):451-458.
    [摘要](564) [HTML](0) [PDF 1.41 M](1838)
    摘要:
    本文利用2016年12月至2017年11月期間晴朗少云天氣下的成都微脈沖激光雷達觀測數據反演的混合層高度,與溫江探空資料確定的混合層高度進行了對比和誤差分析,結果表明:基于探空資料和激光雷達數據反演的混合層高度具有較好的一致性,兩者相關系數達0.75,激光雷達反演的混合層高度略低于基于探空資料確定的值,在混合層高度為1000~2000 m時,兩種方法計算所得的值偏差幅度最小,約為20%;在1000 m以內和2000 m以上,偏差幅度略有增大,為26%;兩種方法反演的混合層高度變化趨勢較為一致,均呈現出12月、1月較低,4月、5月較高的特點;混合層高度具有明顯的日變化特征:上午混合層高度迅速增高,午后增長速度減慢并發展到最大高度,日落后迅速降低;混合層內相對濕度的增加、殘留層的存在是導致激光雷達反演混合層高度時產生較大誤差的原因之一。
    3  基于一次機場雷擊事件評估ADTD地閃定位性能
    包坤,賴晉科,李慶申,龐文靜
    2020, 48(4):459-464.
    [摘要](395) [HTML](0) [PDF 4.03 M](1800)
    摘要:
    地閃定位系統性能評估可通過理論模擬,也可以基于人工觸發閃電或者自然閃電直接觀測事實。自然閃電由于發生的隨機性和瞬時性,其直接觀測事實很少,因此至今基于真實自然閃電回擊的地閃定位系統性能評估還很欠缺。本研究基于2016年5月30日發生在廣東潮汕機場的雷擊事件展開調查,通過本次位置明確的機場雷擊事件評估了該區域的ADTD地閃定位性能,并計算了不同站數定位時的定位誤差情況。結果表明,ADTD閃電定位系統實時準確地記錄了潮汕機場雷擊事件,表明其實用性和準確性。通過重定位計算,發現在多站定位時可去除較大誤差的站,保證定位結果的準確性,但定位結果并不一定是最優結果。
    4  北京與天津CINRAD雷達回波強度對比分析
    李松如,李郝,劉曉陽
    2020, 48(4):465-473.
    [摘要](436) [HTML](0) [PDF 2.94 M](1821)
    摘要:
    認識并消除雷達之間存在的回波強度差異對于跨雷達組網應用有重要價值。利用2012年7月北京、天津兩部新一代天氣雷達CINRAD降水回波強度的體掃資料,在兩部雷達等距離剖面附近對觀測值差異進行原因分析,從仰角、方位角、距離、地形、時間序列等角度,討論匹配樣本的一致性和差異特征。結果表明:北京、天津雷達工作狀態良好,兩者未發現系統性偏差,但兩者的方位角可能存在1°左右的偏差;平原地區樣本的一致性優于山地;除了距離相關因素(有效照射體體積、高度差異等),電磁波傳播路徑不同,大氣云雨的積分衰減和折射影響不同,也是導致樣本差異的原因。
    5  GPM/IMERG產品在魯南地區的精度評估
    李芳,孔宇,高謙
    2020, 48(4):474-481.
    [摘要](446) [HTML](0) [PDF 4.19 M](1748)
    摘要:
    為了評估GPM/IMERG產品在魯南地區的精度,利用2016年1—12月魯南地區35個國家氣象站的降水觀測數據,采用定量和分類評分指標的方法,從時間、空間和降雨強度等方面對GPM/IMERG產品在魯南地區的適用性進行評估。結果表明:IMERG數據在魯南地區具有較高的精度,IMERG與站點觀測數據相關系數為0.8,均方根誤差為5.47 mm/d,相對偏差為2.27%;從時間上來看,IMERG與站點觀測區域平均日降水和月降水總體變化趨勢是一致的,夏季的估算精度高于其他季節;從空間上來看,年降水量偏多的臺站,IMERG數據會低估,年降水量偏少的臺站,IMERG數據會高估,IMERG對中緯度山地和丘陵的估測精度優于平原;IMERG產品的估計精度與降雨強度有關,當降水量級為微量降水(小于1 mm/d)時,衛星估測能力較弱,當降水強度為小雨及以上量級時,衛星估測降水產品與實際觀測概率密度差異較小;IMERG估算穩定性降水的能力較強,在降水較多月份,IMERG的探測準確率較高、空報率較低、臨界成功指數較好。
    6  基于AHP-熵-TOPSIS對極軌氣象衛星應用系統健康程度評價指標體系
    邢開云,賈樹澤,趙現綱,馮小虎
    2020, 48(4):482-489.
    [摘要](399) [HTML](0) [PDF 761.81 K](1800)
    摘要:
    以實現對極軌氣象衛星應用系統健康程度進行綜合評價為目的,提出結合主觀分析的層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和客觀分析的熵權法(Entropy Weight, EW)確定待評價系統指標值的綜合權重,再采用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TOPSIS)對系統的指標進行多角度評價排序來作為最終評價結果。本文根據連續5個月3顆極軌氣象衛星在實際業務系統運行中異常指標樣本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該方法較為全面考慮了影響應用系統的多種因素,避免了單一判據的局限性,并對各指標的重要性進行綜合對比分析,使得評價結果更科學準確,可以作為構建極軌氣象衛星應用系統健康程度評價指標體系的一種方法。
    7  多普勒天氣雷達三維可視化分析平臺設計與實現
    鮑婷婷,焦圣明,殷笑茹
    2020, 48(4):490-495.
    [摘要](800) [HTML](0) [PDF 4.63 M](1970)
    摘要:
    為方便氣象業務人員多角度觀察雷達回波細節和空間分布情況,本文提出并實現了一個跨平臺訪問的可交互操作的多普勒天氣雷達三維可視化分析平臺。首先根據雷達基數據特點提出相鄰梯形柱體間隔劃分四面體的三維可視化算法,基于B/S模式進行三維可視化分析平臺整體架構與設計,最終采用HTML的Canvas 技術和WebGL 技術實現基于Web的雷達回波的二維、三維可視化顯示。試驗結果表明,多普勒天氣雷達三維可視化分析平臺具有良好的三維可視化效果和較好交互式可視化體驗,為氣象工作者提供了一種有效的雷達回波分析工具。
    8  國家氣象業務內網WebGIS數據服務系統設計與應用
    陳京華,鄧莉,王舒,羅嵐心
    2020, 48(4):496-502.
    [摘要](609) [HTML](0) [PDF 4.36 M](1786)
    摘要:
    氣象數據服務應當以用戶需求為導向,從“我們有什么數據”向“用戶需要什么數據”的現代服務方式轉變。文章分析了氣象數據服務過程中存在的服務效率有待提高、服務方式有待轉變等問題,從當前氣象數據服務的發展和WebGIS的功能特點入手,提出了WebGIS技術與MUSIC接口相結合的氣象數據服務方式。在氣象數據服務的過程中,用戶不必在多種工具軟件間進行復雜的操作,WebGIS技術與氣象數據統一服務接口(MUSIC)的結合,實現了集空間位置查找、地理空間分析、瀏覽器端作圖、數據檢索、數據下載一站式氣象數據服務,該方式簡化了氣象數據服務過程的復雜度,極大地提高了氣象數據服務效率,真正實現了氣象數據的“所見即所得,所見可分析”效能,有效提升了國家氣象業務內網的用戶體驗。
    9  長江航運氣象預報預警服務系統設計與應用
    田剛,王繼竹,張華林,張帆,孟英杰
    2020, 48(4):503-510.
    [摘要](545) [HTML](0) [PDF 6.97 M](1818)
    摘要:
    為面向長江航運開展可視化氣象保障服務,本文設計了天氣通航等級來表征天氣對航運的影響,給出了應用沿江氣象實況監測、網格預報、服務預警信息,計算航運調度管理和船舶行程規劃兩種服務場景下天氣通航等級的具體算法和應用天氣通航等級開展智能航運氣象服務的方法,介紹了基于天氣通航等級的長江航運氣象預報預警服務系統的總體設計、主要產品、系統功能和主要特點,并結合航運氣象服務發展,探討了系統未來的改進方向。
    10  GRAPES模式后處理技術改進應用研究
    佟華,胡江林,張玉濤
    2020, 48(4):511-517.
    [摘要](460) [HTML](0) [PDF 1.71 M](1745)
    摘要:
    詳細梳理了GRAEPS模式后處理系統的計算方案,進行了GRAPES模式后處理中海平面氣壓計算方案的改進,溫度垂直插值方案的改進以及位勢高度的垂直插值外插方案的改進等。假定溫度廓線隨地形高度變化并滿足靜力平衡條件,對海平面氣壓及位勢高度外插進行改進,改進后海平面氣壓和低層等壓面的位勢高度場在青藏高原和南美洲西部等大地形處改進明顯,均方根誤差和距平相關系數改進較大并通過顯著性檢驗。對溫度垂直插值采用的原始插值層進行改進,使得高層等壓面溫度場的準確性進一步提高,統計檢驗評分在各區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尤其是熱帶地區和東亞地區高層溫度場改善明顯。這些都為模式產品用戶提供了更可靠的數值模式產品。
    11  浙江省高速公路路面溫度預報模型性能檢驗及應用
    邱金晶,陳鋒,張玨,倪思聰
    2020, 48(4):518-528.
    [摘要](394) [HTML](0) [PDF 1.82 M](1637)
    摘要:
    基于地表能量守恒方程和陸面模式土壤溫度計算模塊,建立高速公路路面溫度預報物理模型。利用2014年6月1日至2015年5月31日8個常規氣象觀測站和6個交通自動氣象監測站逐小時觀測資料對模型預報產品進行評估檢驗,結果表明:預報效果隨提前量的減小而提高,常規站(交通站)提前1 h和6 h預報的平均絕對誤差分別為1.64 ℃(1.82 ℃)和3.27 ℃和(3.69 ℃)。由模型對輸入氣象要素的敏感性分析得出:模型對2 m氣溫最敏感,其次是相對濕度、總云量,且敏感性隨著預報提前量的增加而增強。結合浙江省快速更新同化系統數值預報產品,建立浙江省高速公路路面溫度預報系統,為全省提供逐12 h更新、12 h預報時效的逐小時高速公路路面溫度精細化預報,系統提前1 h和11 h預報常規站(交通站)的平均絕對誤差分別為2.81 ℃(3.23 ℃)和2.50 ℃和(2.93 ℃),系統對極端高(低)溫預報具有較高的預報技巧。
    12  上海徐家匯地區臺風“燦鴻”與良態風風速特征
    韓志惠,王旭,唐玉琪,岳彩軍,敖翔宇
    2020, 48(4):529-536.
    [摘要](504) [HTML](0) [PDF 3.43 M](1666)
    摘要:
    上海徐家匯地區建筑分布密集且高低不一,是典型的具有非均一下墊面特征的城市地貌。本文利用該地區的地理信息研究了粗糙度長度的分布規律,并基于80 m高度的風速實測數據,對臺風“燦鴻”和良態風作用下的平均風速、湍流強度、陣風因子等參數與粗糙度長度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不同風向角對應的計算扇區內建筑物高度、分布密度的差別導致了粗糙度長度值隨風向角發生明顯變化, 但是變化幅度隨著計算扇區的增大而減?。慌_風“燦鴻”作用下的平均風速最大值大于良態風,兩者對應的粗糙度長度變化范圍差別甚微,但是臺風作用下的粗糙度長度中位數較小且分布相對集中;臺風“燦鴻”作用下各向湍流強度均隨著平均風速的增加呈明顯的減小趨勢,但不隨粗糙度長度變化;良態風作用下,各向湍流強度不隨平均風速變化,而隨著粗糙度長度的增加而增加;臺風“燦鴻”和良態風作用下,各向陣風因子均隨湍流強度的增加而增大,但前者作用下的陣風因子略大于后者。
    13  1961—2018年寧夏地區降雹時空分布特征
    陶濤,鄧佩云,曹寧,趙金龍,穆建華
    2020, 48(4):537-541.
    [摘要](430) [HTML](0) [PDF 2.98 M](1749)
    摘要:
    利用寧夏地區24個國家氣象觀測站1961—2018年的逐日觀測資料,對降雹時空分布特征進行研究。結果表明:①寧夏地區20世紀60至80年代為降雹多發期;②寧夏降雹整體上多發生在夏、秋兩季,但不同區域發生時間又有所不同,北部川區降雹類型屬于夏季頻發型,中南部地區屬于春末夏初頻發型,兩種類型降雹高峰期相差1個月左右;③9成以上的降雹出現在12:00—20:00;④空間分布總體呈現為高原和山地多,平原和沙漠少的特征,主要降雹區域集中在六盤山山脈所在的固原地區。
    14  海南一次冰雹天氣過程成因分析
    馮簫,施蕭,李勛
    2020, 48(4):542-553.
    [摘要](584) [HTML](0) [PDF 24.12 M](2048)
    摘要:
    利用海南島上常規觀測資料,雷達、葵花衛星等非常規觀測資料,歐洲中心再分析資料和NCEP全球實時海溫,對比分析了2018年3月3日海南冰雹的環境條件及其中尺度特征。結果表明:①3月2—4日,大尺度環流特征為中層干冷的W—SW急流、低層SW暖氣流及地面西南低壓槽。②3日的區域大氣層結處于穩定轉變為不穩定的狀態,局地增長的不穩定能量在海風鋒的觸發下強烈釋放,適宜的0~6 km垂直風切變,0 ℃、20 ℃高度有利于對流單體發展成雹暴單體。③2日海南島附近區域層結穩定,CAPE值偏低;4日海南島處于低層大風核入口前側,水汽輻散,海風鋒垂直環流被抑制,這些都不利于強對流的發展。④此次降雹單體具有多個雷達回波特征,當移入多普勒雷達靜錐區后,利用風廓線雷達資料可監測到高層急流脈動下傳,0~5 km、0~3 km垂直風切變相繼增大的特征,對判斷風暴的演變具有重要參考意義。⑤初生對流單體在地面輻合線和儋州中部露點鋒交界處生成,在海風鋒北端和???澄邁北部露點鋒重疊區發展為雹暴單體,雹暴單體前沿的露點鋒有新生單體的傳播。
    15  南寧冰雹天氣類型及預報預警指標
    黃丹萍,梁岱云,陸麗安
    2020, 48(4):554-560.
    [摘要](552) [HTML](0) [PDF 9.98 M](1781)
    摘要:
    利用MICAPS歷史資料,對2000年以來南寧出現12例典型冰雹過程的環流形勢進行統計,根據冰雹天氣發生前的環流基本特征及各系統影響比重,歸納為高架冰雹型、高原槽冰雹型、西南暖低壓冰雹型3種環流形勢。并利用南寧市2009年4月12日、2017年3月18日以及2018年5月7日共3例不同類型的冰雹天氣過程的探空資料、MICAPS歷史資料以及南寧多普勒天氣雷達產品數據,分別從天氣背景、物理量場、雷達產品進行詳細分析,總結南寧市冰雹預報預警的部分參考指標,得出以下結論:①西南暖低壓的存在對南寧冰雹天氣的發生起重要作用;②大氣層結不穩定、強烈垂直風切變、適宜的0 ℃和-20 ℃高度為南寧冰雹天氣的必要條件;③垂直液態水含量存在躍升是判斷南寧冰雹是否發生的重要手段。
    16  飛機積冰氣象條件研究進展
    孫晶,李想
    2020, 48(4):561-569.
    [摘要](1009) [HTML](0) [PDF 945.21 K](1921)
    摘要:
    飛機積冰的直接影響氣象因子包括大氣溫度、云中過冷水含量、過冷水滴大小。飛機積冰氣象條件的研究對于飛行安全保障、飛機適航驗證、人工影響天氣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在飛機積冰氣象條件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文章對飛機積冰氣象條件的外場觀測、天氣系統、監測識別、預報方法、氣候分布等方面進展進行了簡要綜述,并對有關問題進行了討論。飛機探測結果表明,過冷水時空分布具有明顯不均勻性,國外以大量飛機積冰觀測試驗為基礎統計分析了積冰環境,并制定了用于飛機積冰適航驗證的一系列標準。產生飛機積冰的主要天氣系統是鋒面、高空槽線和切變線,凍雨往往產生強積冰。綜合多源遙感數據各自的優勢信息,建立飛機積冰區域識別技術是主要趨勢。具有對云水顯式預報能力的中尺度模式為預報飛機積冰提供了更好的工具。同時將多種監測數據、模式數據相融合的實時積冰潛勢系統是新的發展方向。
    17  基于加密觀測資料的杭州城市熱環境及悶熱特征分析
    郁珍艷,樊高峰,李正泉,高大偉,王闊,何月
    2020, 48(4):570-578.
    [摘要](389) [HTML](0) [PDF 6.82 M](1859)
    摘要:
    基于加密觀測的自動站資料,統計分析了杭州主城區熱環境空間分布及時間演變特征,結果表明:杭州城市熱島效應在秋、冬季最強,春季次之,夏季最弱。江干、蕭山、上城的大部地區為熱島強度主要高值區,年平均值達0.50 ℃以上。秋季最高值達0.75 ℃以上,其余季節高值區為0.50 ℃以上,高值區范圍在冬季最大、夏季最小,熱島效應有從老城區向新城區擴展的趨勢。杭州城市熱島效應還存在夜間強、白天弱的日變化特征,02:00高值中心達1.00 ℃以上,08:00降到0.50~0.75℃,14:00全市幾乎均為0.00~0.25 ℃,20:00最大值為0.75 ℃以上。城區比郊區更易發生悶熱天氣,程度也更強,但近幾年城鄉熱感差異有縮小趨勢。
    18  基于1 km網格的北京暴雨洪澇災害風險區劃
    軒春怡,劉勇洪,楊曉燕,舒文軍,吳春艷,胡永鋒,杜吳鵬
    2020, 48(4):579-589.
    [摘要](491) [HTML](0) [PDF 7.53 M](1986)
    摘要:
    目前許多城市暴雨洪澇災害綜合風險區劃對暴雨在復雜地形下可能引發的山洪與地質災害造成的高風險以及對城市交通安全風險估計不足,同時常規的氣象觀測資料已難以描述暴雨致災危險性精細化分布。本文基于自然災害風險評估理論,利用遴選的293個北京氣象自動站2006—2017年逐時降水觀測資料、北京2015年1〖DK〗∶25萬基礎地理信息、2016年Landsat8晴空遙感影像、災情資料以及網格化的社會經濟資料,在承災體暴露度基礎上充分考慮了承災體對暴雨引發的城市積澇、山洪與地質災害災損敏感性差異,從暴雨致災危險性、孕災環境敏感性、承災體易損性3個方面開展了北京地區暴雨災害1 km分辨率的精細網格化風險評估與區劃,并結合實際案例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①基于高密度降水觀測資料提取的網格化短歷時暴雨頻次和暴雨量能較為精細地評估致災危險性;基于遙感與GIS提取的不透水蓋度、地形起伏度與河網密度可有效評估暴雨洪澇孕災環境敏感性;基于1 km格網化的GDP、人口密度和路網密度以及災損敏感系數可有效評估暴雨引發的積澇、山洪與地質災害對人員、財產和公路交通的易損性;②與已有成果比較,本次北京暴雨洪澇風險區劃不但凸顯了暴雨對城市的積澇風險,也凸顯了暴雨引發的山洪與地質災害風險,同時突出了暴雨對城市交通設施安全的影響;③風險區劃結果基本反映了北京市暴雨災害的潛在風險,北京暴雨洪澇災害防御的重點區域應放在風險較高的三個區域。
    19  基于衛星遙感的長江三角洲地表熱環境人口暴露空間特征
    李佳雯,楊彬云,張曼玉,王泓,楊元建,高志球
    2020, 48(4):590-599.
    [摘要](295) [HTML](0) [PDF 5.27 M](1780)
    摘要:
    研究城市地表熱環境變化的時空演變規律對防災減災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以衛星遙感的夜間燈光,植被指數,高程和坡度為自變量構建了適用于人口空間分布估算的隨機森林模型,結合衛星遙感反演的地表溫度數據,以2016年夏季為例,研究了1 km分辨率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夏季地表熱環境人口暴露分布特征。研究表明:①利用隨機模型對長江三角洲2016年人口進行1000 m格網空間化分布模擬,變量解釋度達到80%,人口空間化結果接近實際。②人口密度高值區和夏季大部分月份內的地表熱環境高溫區和人口暴露高和極高風險區總體有較好的對應。6月皖北地區高溫區面積增大導致地表熱環境的人口暴露風險較高等級的面積比例高于其他月份。③在月和季節平均尺度上,地表高溫熱環境暴露極高和高風險區域面積極少, 處于沿海地區、長江下游沿線以及各縣區的中心城市;中等暴露風險區域主要分布在東部及中心城市周邊地區;低暴露風險區分布在東北部內陸地區和東北部人口數量相對較少地區。
    20  多情景土壤水分脅迫對固城夏玉米產量的定量影響評估
    譚方穎,李昊,王建林,宋迎波,譚凱炎,任三學
    2020, 48(4):600-606.
    [摘要](299) [HTML](0) [PDF 963.97 K](1760)
    摘要:
    基于河北省固城生態與農業氣象試驗站2013—2015年夏玉米田間水分控制試驗資料,分多情景模擬自然環境,研究了水分充足條件下夏玉米穗粒重隨發育進程(DVS)的變化特征,對比分析了不同持續時間、不同發育階段、不同程度水分脅迫對產量的影響,并建立了不同情景水分脅迫下土壤相對濕度與產量的定量關系模型。結果表明,在水分充足條件下,夏玉米穗粒重隨DVS的增加呈現“慢—快—慢”的增長特征,其中乳熟—乳熟后10 d的增長幅度和增長速率均為最大;水分脅迫發生在抽雄后10 d—乳熟階段,粒重減少最明顯。夏玉米產量與出苗—拔節(階段Ⅰ)、拔節—抽雄(階段Ⅱ)、抽雄—成熟(階段Ⅲ)以及[階段Ⅰ+階段Ⅱ]和[階段Ⅱ+階段Ⅲ] 5個不同時段土壤相對濕度均呈線性顯著正相關關系,其關系模型表明,水分脅迫程度越嚴重、持續時間越長,產量減少幅度越大,不同階段、相同脅迫程度和持續時間對產量的影響總體表現為:階段Ⅰ<階段Ⅱ<階段Ⅲ<[階段Ⅰ+階段Ⅱ]<[階段Ⅱ+階段Ⅲ],以上階段土壤相對濕度下降10%,產量分別減少89.7 g/m2、122.7 g/m2、129.8 g/m2、133.7 g/m2和144.4 g/m2,減幅為22.8%~36.8%。
    21  基于網絡關注度的天氣與旅游相關性分析——以長沙為例
    周威,陳朝暉,李仁鵬,肖碩
    2020, 48(4):607-614.
    [摘要](399) [HTML](0) [PDF 1.68 M](1905)
    摘要:
    為掌握網民對天氣、旅游的關注程度,分析天氣與旅游的相互關系。本研究以長沙國家氣象站2012—2018年逐日氣象觀測數據及百度指數為網絡關注度,利用趨勢分析、線性擬合等,分析氣溫、降水、相對濕度、日照時數等因子與長沙天氣、長沙全域旅游、長沙鄉村旅游網絡關注度的相關性。結果表明:三者的網絡關注度主要以移動用戶為主,約占80%以上;長沙天氣的網絡關注度與最低氣溫、相對濕度、風速、日照時數、降水量顯著相關,以本地用戶關注為主,占比66.4%,其次為北京、廣州、深圳、成都;大幅降溫、連續暴雨過程、雷電預警等天氣上新聞頭條的機率大、次數多;長沙全域旅游的網絡關注度與平均氣溫、最高氣溫、最低氣溫、風速、相對濕度顯著相關;長沙鄉村旅游網絡關注度與氣溫、降水量顯著相關;長沙天氣、長沙全域旅游的網絡關注度呈上升趨勢,長沙鄉村旅游的網絡關注度呈下降趨勢。游客人數受平均氣溫、平均最高氣溫、平均最低氣溫、日照時數的影響明顯。

    當期目錄


    年第卷第

    文章目錄

    過刊瀏覽

    年份

    刊期

    瀏覽排行

    引用排行

    下載排行

    您是第位訪問者
    技術支持:北京勤云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午夜欧美大片免费观看,欧美激情综合五月色丁香,亚洲日本在线视频观看,午夜精品福利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