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48(3):387-395.
摘要:
利用青島地區2011—2015年間32次短時強降水個例的雷達反射率因子、地面雨量站數據和FNL再分析資料對產生短時強降水的中小尺度系統和雷達回波特征進行分析,結果表明:造成短時強降水的中小尺度系統主要為與低空切變(槽)、臺風倒槽或在偏南(北)氣流中局地發展的對流相聯系的輻合區或中小尺度輻合線;雷達回波多表現為中尺度強回波帶,其移向與回波帶長軸的夾角較小,或為局地發展少動的強對流單體;雷達回波剖面顯示回波按質心高度可分為大陸強對流型和熱帶海洋型,大陸強對流型強降水的平均反射率因子垂直廓線強度總體明顯強于熱帶海洋型,對流發展更加旺盛,熱帶海洋型強回波集中在低層,在近地面最強,而大陸強對流型回波懸垂明顯,最強回波位于2 km左右;針對大陸強對流型和熱帶海洋型兩種不同類型的短時強降水,采用分型ZI關系法進行定量降水估測能夠較好地反映強降水的落區和極值,相比于固定ZI關系法, 20 mm〖DK〗·h-1以上雨強的相對誤差由70%左右下降到3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