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48(2):254-262.
摘要:
利用2005—2015年安徽省內1162個站點觀測資料簡要分析了短時強降水的時空分布特征,并利用中國氣象局CLDAS(CMA Land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近實時降水資料檢驗2012—2015年安徽省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模式對短時強降水的預報性能,探討不同空間插值方法、檢驗方法對預報效果的影響,以評估模式預報短時強降水的應用價值和使用注意事項。結果表明:短時強降水主要發生在大別山區和皖南山區;一年中發生次數呈單峰分布,集中于6—8月;日變化呈雙峰狀,強峰為北京時間下午15:00—19:00,弱峰為06:00—09:00,兩個低谷分別為01:00、12:00前后。在兩分類評分TS(Threat Score)檢驗中,各個季節評分均十分低,插值方法對TS評分影響不大。鄰域法FSS評分(Fractions Skill Score)檢驗中,春季FSS評分低,最高僅可達15%,空間窗、時間窗、時間超前或滯后變化對FSS評分的影響不如夏季、秋季明顯;夏季,不考慮時間窗時,單獨的時間超前或滯后不能提高預報準確率;秋季,模式分別滯后1 h或滯后2 h預報結果優于同期預報,而超前1 h或超前2 h預報結果低于同期預報,表明秋季WRF模式對短時強降水的預報有一定滯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