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46卷第6期文章目次

  • 顯示方式:
  • 簡潔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目錄
    2018, 46(6).
    [摘要](442) [HTML](0) [PDF 10.58 M](785)
    摘要:
    2  利用太陽法提高新一代天氣雷達探測精度
    邵楠 潘新民 陳玉寶 步志超 王簫鵬
    2018, 46(6):1065-1072.
    [摘要](1169) [HTML](0) [PDF 2.94 M](1221)
    摘要:
    針對一些型號新一代天氣雷達普遍存在太陽法天線波束指向檢測成功率低、精度差,而且沒有天線波束寬度、雷達接收系統全鏈路回波強度測量誤差檢測功能等問題,采取5個方面改進措施:①改進算法;②改進數據質控方法;③改進天線控制方式;④改進太陽位置搜索方式;⑤降低天線轉速并提高采集分辨率。實際測試評估表明:改進后的太陽法天線波束指向檢測明顯提高了天線波束指向精度,解決了太陽法天線波束指向檢測可靠性差、成功率低的問題;現場太陽法天線波束寬度測量可靠性高,測量精度可以滿足回波強度定標要求;雷達接收系統全鏈路回波強度測量誤差檢測功能能夠發現雷達回波強度定標中無法發現與天饋參數有關的回波強度測量誤差偏大問題。
    3  天氣雷達徑向噪聲估算及性能測試
    李騰偉 胡廣洋 王濤 陳向陽
    2018, 46(6):1073-1080.
    [摘要](840) [HTML](0) [PDF 4.22 M](1290)
    摘要:
    雷達天線從外部各種資源中截獲熱輻射,噪聲會隨著時間以及天線的不同仰角和方位角位置而變化。傳統的天氣雷達噪聲功率估計方法不能解釋噪聲在方位上的變化。本文介紹了天氣雷達噪聲功率估計的研究現狀及基于徑向的噪聲功率估計算法(RadialBased Noise power Estimation,RBNE),通過仿真實驗詳細描述了RBNE算法的基本步驟,并利用S波段天氣雷達的實測數據對RBNE算法的性能進行了測試。結果表明RBNE算法可以實時地在每個天線位置相對較為準確地估計噪聲功率,有利于消除某些類型的徑向干擾,有助于提高天氣雷達的數據質量。
    4  基于FDR原理的凍土測量方法
    陳海波 李鵬 李翠娜 師麗魁 謝婷婷 余國河
    2018, 46(6):1081-1086.
    [摘要](1030) [HTML](0) [PDF 5.48 M](1361)
    摘要:
    在我國地面氣象觀測中,凍土的自動觀測一直未能實現,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本文基于頻域反射(Frequency Domain Reflectometry,FDR)測量原理,通過測量土壤介電常數變化實現凍土測量的方法,設計了一種基于平面電容傳感器分層檢測凍土的傳感器,土壤凍結時,其內部水分會相變為冰,水的介電常數遠大于冰,利用水凍結相變后引起介電常數急劇變化的特性,建立了基于土壤介電常數、地溫反演凍土的數學模型,并進行了典型土壤實驗室凍結試驗及外場對比觀測試驗,結果表明:凍土傳感器能正確分辨土壤凍結狀態,測量數據與人工觀測趨勢一致,相關系數可達099以上,平均測量誤差小于3 cm,基于介電特性的凍土傳感器可以準確連續測量土壤的凍結深度及其生消變化。
    5  激光雨滴譜儀尺度測量精度的設計與應用
    劉強 陳賽 張垚
    2018, 46(6):1087-1092.
    [摘要](735) [HTML](0) [PDF 1.06 M](1132)
    摘要:
    強降水時降雨量測量偏差較大是激光雨滴譜儀在應用中的普遍問題需要被改善。以探測源頭激光器為著眼點,深入研究其特性,針對雨滴譜儀應用原理,采取了光柵設計、優化處理算法和尺度標定措施,以加強降雨粒子尺度測量精度,實現了在強降水過程中較小的測量偏差。經過國內多地強降雨的實際觀測檢驗,結果表明:該雨滴譜儀尺度測量精度的設計,實現了強降水過程中降雨量測量精度平均絕對偏差6%左右,最大偏差不超過10%的目標;設備經受住了臺風過程中的強降雨考驗,取得了較好的觀測和應用效果。
    6  雨雪冰凍監測系統的設計與應用
    胡利軍 黃思源 楊豪 傅偉忠
    2018, 46(6):1093-1097.
    [摘要](685) [HTML](0) [PDF 5.96 M](1226)
    摘要:
    雨雪冰凍氣象災害會嚴重影響交通、電力等各行各業,通過建設雨雪冰凍監測系統,增加積雪深度、稱重降水、實景觀測等觀測要素,加強積雪、固態降水自動化監測。利用OpenCV技術對雪深監測數據進行質量控制,采用等值線wContour類庫畫圖方法繪制等值線圖,結合實景拍攝及時準確反映雨雪冰凍情況。通過分析顯示系統,綜合各類氣象觀測資料,為氣象工作者或決策部門提供直觀、準確的氣象信息,為氣象防災減災提供有效的技術手段,提高氣象服務水平。
    7  基于全景圖像自動處理的氣象觀測站全景圖和擋角圖制作方法
    王震洲 張書娟
    2018, 46(6):1098-1102.
    [摘要](599) [HTML](0) [PDF 3.50 M](1084)
    摘要:
    目前氣象觀測站探測環境測評工作大多由工作人員借助照相機、經緯儀和激光測距儀等工具測量評估指標手工計算出測評結果,該方法中人為測量的因素可能會導致不客觀的測評結果。本文提出基于全景圖像自動處理的氣象觀測站探測環境全景圖和擋角圖制作方法。通過旋轉式相機、激光測距儀來獲取氣象觀測站四周環境相鄰且互相重疊的多張圖像。然后采用柱面全景圖的拼接方法將采集的圖像生成氣象觀測站探測環境的全景圖。利用“漸入漸出”的方法對全景圖像進行融合,通過對全景圖像進行濾波處理、二值化處理、形態學處理、邊緣檢測來完成圖像預處理,進而計算得到全景圖像最大邊緣像素點坐標、觀測場周圍障礙物的實際高度、障礙物到觀測場中心的距離以及障礙物到測場中心的最大仰角,并將測評結果實時展示。結果表明,該方法能夠提高氣象觀測站探測環境測評工作的效率。
    8  GPM衛星反演降水產品在江蘇地區的適用性
    陳茜 官莉
    2018, 46(6):1103-1110.
    [摘要](970) [HTML](0) [PDF 2.51 M](1165)
    摘要:
    以江蘇省70個地面雨量站分鐘觀測數據為基準,對比分析了一個完整年周期GPM衛星搭載的雙頻降水雷達(DPR)反演降水產品精度。結果表明DPR常規模式(NS)、匹配模式(MS)和高靈敏度模式(HS)掃描產品反演降水與地面雨量計觀測數據均在過境后幾分鐘內達到最佳匹配效果。以NS產品為例,全年反演降水均方根誤差大致為2 mm/h,相關系數在05以上,相對偏差為-20%左右。并且降水產品在夏季反演精度最高。對反演誤差進行初步分析發現,衛星反演降水率算法精度對校正因子ε有非常強的敏感性,并且選擇ε值的算法約束不足會導致最終計算求解模塊SLV的路徑積分衰減PIA值異常,引起極端降水反演的誤差。
    9  雨滴譜資料在雷達面雨量估測中的應用
    肖秀珠 劉君 張紅梅
    2018, 46(6):1111-1115.
    [摘要](731) [HTML](0) [PDF 1.55 M](1171)
    摘要:
    利用福建省龍巖市單站Parsivel2雨滴譜儀2015—2016年監測資料,擬合修訂本地不同季節的多普勒天氣雷達Z/I關系,將修訂后的Z/I關系應用于本地雷達降水估算中,以龍巖區域自動站降水資料為檢驗依據,分析2015—2018年10次降水過程中多普勒天氣雷達Z/I關系修訂前后對流域面雨量估算精度的變化。結果表明:利用雨滴譜資料進行本地Z/I關系修訂后,面雨量估算值較自動站偏小,誤差下降了20%,雷達面雨量的估算精度總體提高了50%。
    10  基于歷史觀測數據的飛行航路點溫度估算方法
    魏志強 王璐
    2018, 46(6):1116-1123.
    [摘要](618) [HTML](0) [PDF 1.31 M](979)
    摘要:
    航線飛行溫度數據是航線適應性分析、開航分析和飛機選型等研究工作的基礎。本文基于NOAA歷史氣象數據,通過對原始溫度數據的統計、分析、擬合,建立與原始溫度數據擬合度最高的函數模型,構建基于溫度頻率密度曲線特征的航路點溫度快速估算方法;然后以典型的經緯度網格點為例,將直接統計計算和快速估算方法的計算結果與波音公司WINDTEMP.EXE軟件計算結果進行對比,表明基于統計計算的航路點溫度估算方法具有準確可靠的優點,但計算速度較慢,難以滿足民航運行要求;該論文所研究的基于溫度頻率密度曲線特征的航路點溫度快速估算方法則具有精度高、運算速度快的優點,可以滿足民航運行的真實需要。
    11  基于消息中間件技術的分布式氣象數據同步系統設計和實現
    鮑婷婷 陳鵬 李玉濤
    2018, 46(6):1124-1129.
    [摘要](736) [HTML](0) [PDF 2.63 M](1211)
    摘要:
    本文針對新的資料傳輸流程建立后江蘇省氣象數據實時共享需求,基于消息中間件技術,設計并實現了一種省市氣象數據同步系統。提出數據同步系統的總體架構和實現方案,基于業務需求設計了數據庫表和消息模型,開發了數據同步狀態信息查詢Web頁面。目前系統已在全省多個地市部署應用,為省市縣3級氣象業務提供穩定、及時有效的數據支撐,取得較好的應用效果。
    12  基于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的數據對接與應用開發
    謝國權 鄭偉才 張鋒 鄧闖 李建 阮小建
    2018, 46(6):1130-1135.
    [摘要](770) [HTML](0) [PDF 3.57 M](1149)
    摘要:
    鑒于浙江省級尚沒有本地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本文基于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的TLQ消息中間件和FTP消息傳輸機制,分別實現了本地突發事件預警信息數據庫和浙江天氣網、智慧氣象APP、微信等主流網絡媒體渠道的實時對接發布,以及郵件傳真通訊手段的對接。為現階段開展突發事件預警信息服務工作打開了局面。也為后續開展省級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的服務工作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為無省突系統的省份,開展突發事件預警信息服務工作提供了借鑒。
    13  云頂高度和溫度預報多方案對比檢驗與集成
    張立鵬 智協飛 王佳 王玉虹
    2018, 46(6):1136-1146.
    [摘要](939) [HTML](0) [PDF 13.84 M](1259)
    摘要:
    基于WRFV361模式,選取3個單參數方案Lin、WSM6、Thompson和3個雙參數方案Morrison 2mom、CAM51、NSSL 2mom模擬影響江蘇地區的云系過程。針對云頂高度和云頂溫度2個云宏觀變量,利用衛星反演資料進行定量檢驗,評估各方案的預報能力,挑選出最優參數方案。同時,考慮到單一方案預報的不確定性,利用多方案集成技術來減小預報的系統性的偏差。結果表明,各方案均能較好地模擬出云帶的基本走向與分布,但對云帶范圍的模擬仍存在差異,CAM51與NSSL 2mom方案模擬云系范圍較實況偏大,其他方案則偏小。CAM51方案為最優方案,NSSL方案雖然可以較好地模擬出云頂高度高值中心和云頂溫度低值中心位置,但量級誤差較大,預報效果最差。3個單參數方案WSM6、Thompson和Lin對云頂高度和溫度的模擬效果大致相當,優于雙參數方案Morrison。簡單集合平均和消除偏差集合平均有效地減小了預報誤差,預報效果優于6個方案中最優的CAM51方案,其中消除偏差集合平均結果相對于簡單集合平均預報更為準確。
    14  地形對臺風“海燕”暴雨增幅作用的觀測與模擬
    鄭艷 楊仁勇 程守長 蔡親波 任福民
    2018, 46(6):1147-1153.
    [摘要](582) [HTML](0) [PDF 5.97 M](1072)
    摘要:
    1330號臺風“海燕”過程影響海南島的強降水落區和強降水極值點(毛感鄉)均位于南部地區,利用海南省區域加密自動站、三亞多普勒雷達以及025°×025°ERAinterim再分析資料對強降水成因進行觀測分析,應用WRF Ver311模式對“海燕”進行模擬試驗。結果表明:①“海燕”從海南島南部近海北上階段,其外圍的偏東風或偏南風與五指山、吊羅山形成向南開口的“廠”字形地形正交,加密自動站和多普勒雷達在五指山區及“廠”字形地形南側均探測到多個β中尺度風向輻合切變線或氣旋性輻合渦旋,毛感鄉附近存在明顯的風向輻合,地面輻合中心與小時雨量大值區基本吻合。②“廠”字形地形迎風坡的強迫抬升導致氣流垂直速度增大,毛感鄉附近存在的水平的β中尺度輻合切變和垂直的β中尺度環流,有利于邊界層輻合和中高層輻散增強,降水顯著增幅。③數值模擬的強降水落區和降水極值點與實況基本一致,極值雨量較實況偏??;地形對山區及山脈迎風(背風)坡的雨量增(減)幅作用明顯;有地形時,在五指山區及“廠”字形地形南側容易產生β中尺度風向輻合區。
    15  CMIP5全球氣候模式對1981—2005年東北地表溫度的模擬分析
    馮雙磊 靳雙龍 劉曉琳 馬振強 胡菊 宋宗朋
    2018, 46(6):1154-1164.
    [摘要](628) [HTML](0) [PDF 10.50 M](1308)
    摘要:
    利用中國東北1981—2005年173個氣象臺站觀測的月平均地表(0 cm)溫度資料和參加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的43個全球氣候模式模擬結果,對比分析了CMIP5耦合氣候模式對中國東北地區地表溫度的模擬性能。結果表明:大部分氣候模式模擬結果都能較好的再現研究區域的地表溫度時空變化,與月觀測的時間相關系數均高于095,對年際變化模擬能力稍差,大部分模式模擬結果在整個研究時段均表現出冷偏差??臻g分布顯示,CMIP5模式能夠模擬出中國東北地區地表溫度南高北低的空間分布特征,但不同模式模擬結果之間差異較大,模擬能力較優模式能夠較好的模擬出研究區域的冷暖中心,較優模式組和較差模式組在夏季的差距達到最大,較差模式組不能再現地表溫度的分布特征。通過模式優選發現FGOALS_s2模式表現最優??偟膩碚f,CMIP5耦合氣候模式對中國東北區域地表溫度的時空變化特征的模擬性能較好,對氣候態年變化的模擬性能好于對年際變化的模擬。
    16  貴州省未來氣候變化(2018—2050年)預估分析
    張嬌艷 李揚 吳戰平 陳貞宏 楊益
    2018, 46(6):1165-1171.
    [摘要](769) [HTML](0) [PDF 25.52 M](1282)
    摘要:
    針對貴州省年平均降水量,年平均氣溫,年平均最高氣溫和年平均最低氣溫四個特征量,從空間分布上的定性比較,從年際、年代際的時間演變比較以及從泰勒圖的定量比較來看,RegCM4模式的模擬效果優于CMIP5模式,因此本研究在RCP45排放情景下利用RegCM4模式數據預估未來2018—2050年貴州省年平均降水量,年平均氣溫,年平均最高氣溫和年平均最低氣溫。結果表明:21世紀Ⅰ階段(2018—2028年)相對于基準期年平均降水在全省大部地區均是偏少的,偏少幅度在85%以內,其中貴州省北部地區偏少幅度最大;21世紀Ⅱ階段(2029—2039年)相對于基準期貴州省中西部降水偏少東部降水偏多,變化幅度基本上在7%以內;21世紀Ⅲ階段(2040—2050年)相對于基準期貴州省南部和東部降水偏少西北部降水偏多,變化幅度基本上在75%以內。貴州省21世紀Ⅰ階段、Ⅱ階段、Ⅲ階段年平均氣溫、年平均最高氣溫和年平均最低氣溫相對于基準期均是偏暖的,偏暖幅度在06~13 ℃之間,越到后期,偏暖幅度越大,且空間差異不大。
    17  影響青藏高原大氣可降水量的因素及其變化特征
    黃露 范廣洲
    2018, 46(6):1172-1179.
    [摘要](848) [HTML](0) [PDF 4.63 M](969)
    摘要:
    利用1979—2015年ERAInterim全球05°×05°月平均再分析資料,計算了青藏高原水汽收支方程中的水汽局地變化項、輻散項、平流項和垂直項的相對貢獻,并分析了各項的變化特征。結果表明:①在整層和近地層,水汽輻合輻散項占大氣可降水量變化項的比例最高;在中層和高層,水汽平流項占大氣可降水量變化項的比例最高。水汽輻合輻散與大氣可降水量有更好的相關性。②水汽輻合輻散的空間分布整體為低層輻合高層輻散;在整層和近地層,高原東部為濕平流,其余大部分區域為干平流,在中層濕平流區域面積擴大,高層幾乎都為干平流。③水汽輻合輻散年際變化表現為增加趨勢,其中整層、近地層和中層增加趨勢最明顯;水汽平流年際變化表現為各層都呈下降趨勢,其中中層和高層下降趨勢最明顯。
    18  近40年京津冀蒸發皿蒸發量變化特征及影響因子
    于占江 楊鵬
    2018, 46(6):1180-1187.
    [摘要](800) [HTML](0) [PDF 1.84 M](1064)
    摘要:
    為了研究京津冀地區蒸發皿蒸發量的變化特征及成因,在京津冀地區200多個氣象站中選擇資料序列完整且具有較長時間序列、測站環境評分都在70分以上(按照中國氣象局對測站探測環境評分標準評分)、均勻分布的87個氣象站,利用1970—2013年京津冀地區87個氣象站蒸發皿蒸發量以及其他氣象要素的觀測資料,采用線性傾向估計法和完全相關系數法,分析近44年來京津冀蒸發量變化特征及影響因子。結果表明,近44年來,京津冀地區年、季蒸發量呈明顯下降趨勢。全年蒸發量減少速率由大到小分別為:山前平原區>太行山區>冀東平原區>燕山丘陵區>冀北高原區(蒸發速率由北向南逐漸增大);四季中下降速率為:春季>秋季>冬季>夏季。分析蒸發量與影響因子的完全相關系數發現,氣溫日較差、日照時數和平均風速是影響京津冀地區蒸發皿蒸發量變化的主要因子,在平原地區,平均風速是主導因子;在山區和高原地區,日照時數是主導因子。
    19  山東兩次強對流天氣雷達特征及環境場對比
    高曉梅 馬守強 王世杰 彭瀟 魏濤
    2018, 46(6):1188-1200.
    [摘要](920) [HTML](0) [PDF 5.15 M](1163)
    摘要:
    利用常規地面和高空觀測資料、加密自動站資料和多普勒雷達資料,對2016年6月山東兩次強對流天氣的雷達特征、環境條件等進行了對比分析,結果表明: 6月14日強對流天氣主要是橫槽轉豎引導冷空氣南下引起,6月30日強對流天氣發生在高空槽前、山東高低層受一致西南氣流影響的環流形勢下,地面輻合線是兩次過程的觸發機制。6月14日垂直風切變和風暴承載層平均風均比30日大很多,致使14日的超級單體風暴持續時間更長、強度更強。風暴相對螺旋度的大小對強對流天氣強弱程度有指示意義。兩次過程都在地面輻合線附近生成,都具有中氣旋、高懸的強回波、有界弱回波區、回波懸垂、風暴頂輻散等雷達特征,不同的是14日具有倒V形缺口、中層徑向輻合、冰雹散射和鉤狀回波等特征,30日具有窄帶回波、徑向速度大值區等特征。兩次過程都出現了弱旋轉對應地面都帶來小冰雹天氣,這在預報業務中值得注意。兩次降雹與風暴單體高度及強度、垂直累積液態水含量及密度、中氣旋厚度、最大切變和持續時間密切相關。
    20  2017年春季南疆中部兩次強降水天氣環流配置及干冷空氣侵入特征對比
    周雪英 賈健 劉國強 仇會民 楊柳
    2018, 46(6):1201-1210.
    [摘要](622) [HTML](0) [PDF 6.72 M](1157)
    摘要:
    本文利用常規觀測資料、加密自動站資料、NCEP再分析資料對比分析2017年4月14日(“4〖DK〗·14”過程)和2017年5月1—2日(“5〖DK〗·1”過程)南疆中部巴州地區強降水過程,探討春季強降水天氣動力學異同。結果表明:春季強降水發生在副熱帶西風急流活躍,伊朗副熱帶高壓向北伸展,地面冷鋒活動,高低空為急流鋒區配置背景中。水汽源地位于東經40°的阿拉伯?!锖8浇?,沿西方路徑進入新疆,在有利風場條件下匯合至巴州地區,高低空急流耦合形成次級垂直環流,干冷空氣多方向侵入增強春季降水強度。主要差異在于“4〖DK〗·14”過程是副熱帶西風急流異常北跳、影響系統西風帶短波槽、冷空氣西方路徑,“5〖DK〗·1”過程則是極鋒急流與副熱帶西風急流匯合、深厚長波槽系統、冷空氣西北路徑;“4〖DK〗·14”過程是典型急流鋒區降水伴有對流性降水,強降水發生時形成兩支次級環流圈,3股干冷空氣從不同方向向中低層氣旋性環流附近匯合激發了另一支低層中尺度次級垂直環流圈的建立;“5〖DK〗·1”過程是典型急流冷鋒降水,高空干冷空氣在垂直方向向下入侵觸發和增強冷鋒降水,形成了一支完整強大的次級垂直環流圈造成巴州大范圍的系統性降水。
    21  江西北部一次局地大暴雨過程分析
    龍余良 吳凡 闕志萍 鄧德文 章開美
    2018, 46(6):1211-1220.
    [摘要](614) [HTML](0) [PDF 7.39 M](1175)
    摘要:
    利用常規氣象觀測資料、區域加密自動站資料、GPSPWV數據和NCEP 1°×1°再分析資料等,對2012年8月21日南昌短時大暴雨過程(8〖DK〗·21南昌大暴雨)進行分析,重點討論了局地大暴雨的形成原因。結果表明:中緯度低壓槽、東北方副高和東南方熱帶系統三者鼎立,致使江西北部聚集了高能量的不穩定大氣,并在南昌附近產生局地強對流運動,導致了江西北部局地大暴雨的產生;地形抬升是8〖DK〗·21南昌大暴雨的直接誘因,由于梅嶺山脈抬升作用,使不穩定大氣上升到其自由對流高度以上,在梅嶺山脈附近發展成中尺度氣旋,氣旋沿冷暖空氣所形成的中尺度輻合線移到南昌市區附近,并在此地維持了3 h;8〖DK〗·21南昌大暴雨是由多個強或特強的中小尺度降雨中心組成的,地面中尺度氣旋、高CAPE值、高θse、強的水汽輻合等因素使得MCS得以長時間維持,使得中小尺度降雨中心在南昌市周邊源源不斷地生成發展??偨Y(8〖DK〗·21南昌大暴雨)流型配置,以此構造出這種弱西南氣流條件下的預報概念模型,可以為預報員捕捉到此類局地大暴雨天氣提供技術指導。
    22  福建一次大暴雨過程的多尺度分析
    官曉東 劉玉 鄭凱端 沈永生
    2018, 46(6):1221-1231.
    [摘要](649) [HTML](0) [PDF 17.04 M](1098)
    摘要:
    利用常規氣象資料、自動氣象站降水資料和NCEP再分析1°×1°等資料,對福建2017年6月初一次強降水過程進行多尺度分析。結果表明:①冷空氣與暖濕氣流相互作用形成持續性暴雨,中尺度系統的活動導致短時暴雨。②較大的風暴相對螺旋度,低層的正渦度和中低層的上升運動有利于中尺度對流系統 (MCS)的發展和維持;強烈的熱力不穩定和較強的垂直風切變是中尺度對流發展的環境特征。③強的整層水汽通量和水汽輻合為暴雨區提供水汽來源和水汽條件。④鋒生的大小和位置對降水的強度和落區有很好的指示作用;低層以水平鋒生為主,中層以垂直鋒生為主,有利于成片暴雨的發生。⑤中尺度系統對天氣尺度的水汽輻合和邊界層對流不穩定條件有增幅作用;上下兩支次級環流的上升支疊加,有利于低層不穩定能量的釋放,促進中尺度系統的發展。
    23  一次凍雨天氣的云雷達回波特征分析
    雷之雨 鄭佳鋒 朱克云 張杰 程志剛
    2018, 46(6):1232-1239.
    [摘要](635) [HTML](0) [PDF 11.91 M](1198)
    摘要:
    利用2014年12月10—12日的地面和探空資料、ECWMF再分析資料、Ka波段毫米波云雷達資料,采用特征分析、物理診斷量方法及回波特征分析方法,得到了較天氣雷達更精細的垂直微觀特征,對貴州凍雨的形成和演變提供了新的觀測事實。結果表明:①此次凍雨過程地面溫度在0 ℃附近,且云系形成后的溫度隨高度下降始終維持在-10~0 ℃之間,為過冷暖雨過程。②凍雨在初生、成熟及消亡階段的回波強度隨高度下降逐漸增大,強度值為-30~12 dBz??諝獯怪彼俣燃性?04~16 m/s之間,粒子下落速度集中在24 m/s以內。③凍雨初生及消亡階段上升運動弱,粒子尺寸小。成熟期間,上升氣流加強,小粒子所占比例減小,大粒子增多。云體中下部譜寬大值區和強反射率因子對應,反映了液態過冷水下落過程中的碰并增長結果。
    24  合肥機場一次低空風切變機理分析
    單乃超 周后福 陳少清 趙倩
    2018, 46(6):1240-1250.
    [摘要](634) [HTML](0) [PDF 11.05 M](1236)
    摘要:
    應用地面、探空、機場自動觀測、NCEP再分析資料、多普勒雷達等資料,重點分析了多普勒雷達數據產品,探討了機場低空風切變形成原因。結果表明:①機場低空風切變的主要原因是〖WTBX〗γ〖WTBZ〗中尺度對流單體底部的紊亂氣流造成,此對流單體由北陣風鋒與地面中尺度輻合線交匯誘發生成,多個〖WTBX〗γ〖WTBZ〗中尺度對流單體迅速消亡后產生的下沉氣流加強了地面中尺度輻合線,陣風鋒和輻合線引起機場低空風切變的產生;②風切變過程發生前,皖北地區為不穩定大氣層結,925 hPa的風場輻合為強對流天氣提供觸發機制,流經黃海的偏東氣流為低層帶來充足水汽,皖北強對流風暴的發展和消亡是北陣風鋒發生的根本原因;③風暴后側中層干冷空氣的侵入阻礙了風暴前沿上升的暖濕氣流,促進了風暴內部冷空氣的下沉和垂直動量交換,增強了近地層出流強度,兩次強反射率因子核高度的迅速下降是北陣風鋒發生的直接原因。
    25  青島地區一次霧霾重污染天氣過程特征分析
    王建林 時曉曚 趙文雪 夏子瑤
    2018, 46(6):1251-1257.
    [摘要](656) [HTML](0) [PDF 3.20 M](1103)
    摘要:
    利用青島市環境監測中心站環境監測資料、青島市氣象常規觀測資料、美國國家環境預報中心(NCEP)再分析資料,對青島地區2016年12月18—21日的一次霧霾重污染天氣過程進行分析。結果表明:污染期間,亞歐大陸中高緯度地區500 hPa呈兩槽一脊的環流形式,青島處于弱槽系統控制下,空氣質量好轉時,高空鋒區明顯增強,西北風加大,地面冷鋒快速東移;此次霧霾重污染天氣過程空氣中近地面相對濕度一直維持較高,重污染期間小于26 m〖DK〗·s-1的地面風速對污染物擴散沒有明顯作用;污染物的濃度增加、持續階段與氣象要素能見度、風速、混合層厚度呈負相關性,與相對濕度呈正相關性,與溫度的相關性較低; 污染過程中青島市區24 h的輸入污染源主要來自半島北部地區,主要污染物為PM2。5顆粒。
    26  沙塵和霾氣溶膠的物理特征比較
    張盼想 張鵬 陳林 王維和 車慧正
    2018, 46(6):1258-1265.
    [摘要](767) [HTML](0) [PDF 1.45 M](1091)
    摘要:
    粒子尺度譜和復折射率指數是描述大氣氣溶膠的基本物理參數,也是遙感大氣氣溶膠光學厚度的基本假定量,決定了光學厚度遙感的準確程度。本文分析了中國氣溶膠遙感網反演的北京周邊的沙塵和霾天氣下大氣氣溶膠的體積譜和復折射指數,結果表明:沙塵和霾天氣下氣溶膠的體積譜均呈現雙峰對數正態分布,霾氣溶膠粒子體積譜在細模態(01~1 μm)和粗模態(1~10 μm)的占比大體相當,沙塵氣溶膠粒子體積譜中粗模態占比遠遠高于細模態,以粗粒子為主;將實際測量的復折射率同HITRAN 2008數據庫中各種類型的氣溶膠復折射率光譜數據相比,類沙塵粒子的復折射指數同沙塵氣溶膠最為接近,水溶性粒子同霾氣溶膠最為接近,在大氣氣溶膠遙感中如果缺少復折射率的光譜數據,可考慮將類沙塵粒子和水溶性粒子的復折射率光譜數據(02~40 μm)外推近似代替沙塵和霾氣溶膠用于紫外和紅外遙感。本研究可為利用紫外光譜和紅外光譜定量遙感沙塵和霾氣溶膠研究提供參考和依據。
    27  持續性逆溫天氣對哈爾濱市空氣質量的影響
    歐娜音 馬駿 袁典 牟景和
    2018, 46(6):1266-1273.
    [摘要](686) [HTML](0) [PDF 3.53 M](1130)
    摘要:
    利用2013—2016年哈爾濱市07:00和19:00探空逆溫資料及哈爾濱市環境監測站空氣污染物濃度監測資料,〖JP2〗對哈爾濱市低空溫度層結特征及其與主要空氣污染物(SO2、NO2、PM10和PM25)濃度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統計分析。結果表明:①哈爾濱市2013—2016年07:00〖JP〗持續性逆溫天氣出現頻率是615%,19:00為588%。② 07:00和19:00逆溫厚度月變化趨勢基本一致,季節變化趨勢也一致:冬季>秋季>春季>夏季。③哈爾濱市冬半年逆溫層出現頻率明顯高于夏半年,秋、冬季產生的逆溫強度強于春、夏季。④ 4年來哈爾濱市空氣污染物濃度與持續性逆溫頻率、厚度呈正相關;與07:00逆溫強度呈正相關,與19:00逆溫強度的相關性不明顯,說明哈爾濱市低空大氣逆溫層結狀況是影響哈爾濱市空氣質量的主要因素之一。⑤高緯冷平流弱,低層增暖,同時海平面氣壓場弱,大氣水平和垂直方向輸送能力差,從而使得污染物難以擴散進而堆積,這是持續數日重度污染的重要原因。
    28  2014—2016年拉薩市大氣環境質量分析及評價
    白永飛 呂學斌 平措 張成 布多
    2018, 46(6):1274-1279.
    [摘要](837) [HTML](0) [PDF 1.34 M](957)
    摘要:
    本文對2014—2016年拉薩市6種空氣污染物SO2、NO2、PM10、PM25、CO、O3的濃度變化進行了分析和評估。結果表明:①拉薩市區大氣污染物以PM10為主,其次是O3;②拉薩市區大氣環境中SO2、CO的含量逐年下降,但是,NO2含量逐年上升;③拉薩市大氣環境中的PM25與PM10比值明顯偏低,表明拉薩市大氣環境質量主要的影響因素為自然因素。
    29  四川省冰雹分布與地形因子關系分析
    鄭颯颯 楊佑洪 劉志 劉曉璐
    2018, 46(6):1280-1286.
    [摘要](751) [HTML](0) [PDF 3.87 M](1106)
    摘要:
    利用四川省數字高程模型(DEM)和1970—2014年四川省143個氣象站點45年冰雹資料,使用相關分析、逐步回歸、數字地形分析和分區統計等方法,研究了四川省冰雹分布與地形高程、坡度、坡向、經緯度、地形起伏度及地形切割深度的關系。研究結果表明:四川省冰雹分布有明顯的地理分布特征,地形高程、經度、地形起伏度及西北偏西坡向等地形因子是四川省冰雹分布的主要影響因子。建立冰雹與主要地形影響因子的回歸方程,模擬四川省冰雹空間分布,結果顯示模擬值與實際值分布趨勢一致,但模擬數據整體偏小。
    30  基于逐時資料的黃山霧凇特征及氣象條件分析
    丁國香 劉安平 楊彬 姚葉青
    2018, 46(6):1287-1290.
    [摘要](699) [HTML](0) [PDF 821.97 K](1099)
    摘要:
    利用2004—2016年黃山氣象站逐日、逐時地面氣象觀測資料分析了霧凇的時間分布特征及氣象條件。結果表明:①黃山年平均霧凇日616 d,年份之間差異明顯;霧凇初日主要在11月,終日主要在3—4月;連續霧凇日數多在3~4 d,占40%,各年均出現了連續霧凇日數≥10 d的情況。②霧凇出現在10月至次年4月,其中12月至次年3月霧凇日數占898%;月平均霧凇日數與月平均氣溫呈顯著負相關。霧凇還存在一定的日變化,08:00—09:00最多,18:00最少。③逐日資料統計表明,適宜霧凇出現的氣象條件是霧日且日平均氣溫在-8~2 ℃之間、平均相對濕度≥80%、平均風速2~9 m/s。④逐時資料統計表明,霧凇的形成主要受氣溫影響,霧凇形成前需7 h以上的累計低溫(≤0 ℃),適宜霧凇形成的氣象條件是有霧且氣溫在-6~1 ℃之間,濕度≥95%,風速2~11 m/s,較好地反映了霧凇形成的臨界氣象條件。
    31  雷電強度客觀分級方法探討
    賀姍 肖穩安 王學良 樂輝
    2018, 46(6):1291-1296.
    [摘要](1122) [HTML](0) [PDF 881.50 K](1181)
    摘要:
    利用2007—2016年湖北省雷電監測系統獲得的雷電資料,經過統計分析雷電流幅值、雷電陡度的特征,建立了雷電強度等級評估模型。采用對稱不等間隔四級法,將雷電強度分為弱(I)、中等(II)、強(III)和極強(IV)4個等級,并計算出各等級劃分閾值。檢驗了分級閾值的合理性,同時用雷電災害情況對分級結果作了進一步檢驗,結果表明雷電強度分級方法是客觀可行的,能夠為雷電災害評估和等級劃分、雷電預報預警等工作提供重要的參考。

    當期目錄


    年第卷第

    文章目錄

    過刊瀏覽

    年份

    刊期

    瀏覽排行

    引用排行

    下載排行

    您是第位訪問者
    技術支持:北京勤云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午夜欧美大片免费观看,欧美激情综合五月色丁香,亚洲日本在线视频观看,午夜精品福利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