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46卷第4期文章目次

  • 顯示方式:
  • 簡潔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目錄
    2018, 46(4).
    [摘要](823) [HTML](0) [PDF 8.30 M](744)
    摘要:
    2  星載降水測量雷達降水產品研究進展
    宋子玨 何建新 李學華 王皓
    2018, 46(4):631-637.
    [摘要](1055) [HTML](0) [PDF 899.47 K](1324)
    摘要:
    利用星載技術獲得的降水信息與其他常規觀測手段得到的信息相比,具有更廣的空間覆蓋性。星載產品的研究對降水微觀信息的認識、數值預報的改進和水文農業的發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對美國宇航局NASA和日本宇航局JAXA聯合開發的氣象衛星降水產品,即第1部TRMM(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衛星的降水雷達(PR))和GPM(Global Precipitation Measurement)衛星的雙頻降水雷達(DPR)的降水產品,從評估驗證、統計分析和個例分析的角度分類闡述了目前對TRMM和GPM降水產品的相關研究工作,最后提出了目前星載降水產品存在的一些問題、星載儀器的局限性以及對未來星載降水產品發展的展望。
    3  ADTD閃電定位網在北京地區定位效率的自評估
    王志超 龐文靜 梁麗 許崇海 雷勇
    2018, 46(4):638-643.
    [摘要](1052) [HTML](0) [PDF 4.97 M](1189)
    摘要:
    利用中國氣象局ADTD閃電定位網2012—2016年京津冀地區13個閃電定位儀探測到的134余萬次地閃資料,對北京站閃電定位儀的探測效率和全網在北京地區的閃電定位效率進行統計分析。結果表明:北京站閃電定位儀探測效率隨著探測距離和方位角的變化而變化,有效探測范圍為260 km;北京站閃電定位儀在20 km內探測效率僅為195%,隨著距離的增加,探測效率逐漸增高,在60~80 km范圍內探測效率達到最大值869%,在80 km以外探測效率逐漸減小,在100 km范圍內,北京站閃電定位儀在東北偏北的方向上定位效率較低,僅為243%,可能與正交磁天線本身缺陷因素影響有關。整個探測網絡在北京地區自評估的探測效率為85%~95%,全網對弱電流回擊的定位能力有待于提高。
    4  基于神經網絡技術的天氣雷達超折射回波識別
    杜言霞 于子敏 溫繼昌 舒毅 吳勇凱 謝啟杰
    2018, 46(4):644-650.
    [摘要](1005) [HTML](0) [PDF 7.05 M](1177)
    摘要:
    基于SA多普勒天氣雷達資料,從其基本反射率、徑向速度和譜寬3個基本產品中提取出6個能反映它們之間差異的特征參量,并對它們進行概率統計分析,作為BP神經網絡的識別因子。通過建立適當的訓練集對神經網絡進行訓練,從而得到最優的網絡結構,再利用測試集對經過訓練的網絡做進一步測試,對其識別效果進行評判。結果表明:當神經網絡的輸入層、隱含層和輸出層的神經元個數分別為6、6、2時,能夠對超折射回波達到最優的識別效果。最終通過實際個例對識別效果做再次驗證。
    5  國家級自動氣象站蓄電池智能控制檢測系統設計
    于子敏 常奮華 杜言霞 張華琳 陳淼
    2018, 46(4):651-658.
    [摘要](934) [HTML](0) [PDF 1.51 M](1206)
    摘要:
    對國家級自動氣象站供電系統深入研究,通過對蓄電池充放電進行細微控制,設計報警電路、壽命檢測電路和遠程監控上位機軟件系統,實時監測蓄電池狀態,對蓄電池長期處于浮充狀態致使其壽命縮減的設計缺陷進行改進。該系統采用Freescale高性能處理器和以AD8210為核心的高邊電流檢測電路,實時對分流電阻的微電流進行檢測,及時阻止危害蓄電池使用壽命的過充和過放,通過聲光報警電路和數據通信電路將交流電斷電報警、蓄電池電壓、使用壽命和充電間隔等信息傳送到Labview編寫的上位機軟件, 提醒觀測員及時處理,同時配合RTC時鐘模塊,每3個月自動對蓄電池進行充放電維護,不僅有效延長了蓄電池的使用壽命,還解決了蓄電池充放電維護問題,減少了國家站備份蓄電池每兩年更換造成的資源浪費。
    6  區域自動氣象站風向風速傳感器檢測儀設計與應用
    魏明明 劉禹杉 章允昊
    2018, 46(4):659-664.
    [摘要](1035) [HTML](0) [PDF 1.33 M](1206)
    摘要:
    為了解決區域自動氣象站的風向傳感器、風速傳感器的檢測難題,設計出一種新型便攜式風向風速傳感器檢測儀。該檢測儀通過上位機軟件和單片機來實現智能檢測和控制等功能,工作時由單片機對步進電機驅動器編程可控制步進電機的精確定位,進而精確控制風向傳感器的轉動角度或風速傳感器的轉動速度,將傳感器輸出值與步進電機的標準值進行對比,最終實現自動化檢測風向傳感器、風速傳感器計量性能的目的。通過與現有檢測方法對比,結果顯示其精確度更高,穩定性更好;該檢測儀體積小、重量輕、操作簡單便于攜帶、集合了風向檢測功能和風速檢測功能;能有效地解決野外區域自動氣象站的現場檢測難題。
    7  新型蒸發校準誤差修正
    鄭亮 黃小靜 劉宗慶 李曉紅 楊濤
    2018, 46(4):665-669.
    [摘要](813) [HTML](0) [PDF 721.68 K](1449)
    摘要:
    針對新型自動氣象站蒸發測量系統現場校準普遍超差的問題進行研究分析,得出超差的根本原因是:測量系統對于基點值(零位值)無負值顯示;連通器的設計引入水位補償。為使蒸發現場校準數據質量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控制在允許的范圍內,采用重選基點為10 mm點,靈敏系數倒數為981%的修正方法對校準數據進行處理,經試驗驗證,新型蒸發校準合格率大大提高。結果表明:該修正方法解決了蒸發現場校準超差問題,使校準的蒸發數據準確可靠,適用于新型蒸發現場校準的數據處理。
    8  基于CIMISS全國精細化格點預報業務數據環境系統設計與實現
    鄭波 李湘 何文春 徐擁軍 倪學磊 郭曉軍
    2018, 46(4):670-677.
    [摘要](978) [HTML](0) [PDF 1.98 M](1159)
    摘要:
    隨著精細化預報業務不斷發展,迫切需要建立支撐國省網格預報實時同步、協同一致的全國精細化格點預報業務數據環境。本文分析了精細化預報業務的特點,闡述了基于全國綜合氣象信息共享平臺(CIMISS)的精細化格點業務數據環境的系統架構、數據流程、核心功能及相關技術實現。業務運行結果表明,數據環境實現了國省間格點預報實時同步和共享,有效支撐了預報產品的及時訂正和發布,保證了國省格點預報一致性。
    9  表格驅動碼業務試驗系統設計與實現
    趙芳 薛蕾 劉媛媛
    2018, 46(4):678-684.
    [摘要](795) [HTML](0) [PDF 1.75 M](1105)
    摘要:
    表格驅動碼是世界氣象組織推薦并在全球范圍內被廣泛使用的數據編碼格式,也是我國氣象數據格式標準化實施中采用的主要國際互信通用格式之一。建立表格驅動碼業務試驗系統,依據觀測系統和CIMISS數據環境核心業務構架,選擇有代表性的觀測數據和產品,針對其自描述和靈活擴展性特點,采用編碼模板制定、碼表動態加載、編碼要素和序列向存儲要素和模型映射轉換、數據庫存儲模型設計等關鍵技術,建立其編碼、傳輸、處理、存儲和應用完整業務流程,試驗和驗證其業務適應性,為我國基于表格驅動碼的氣象數據格式標準化工作全面開展提供參考。
    10  標準化氣象數據服務接口設計與實現
    許皓皓 姚日升 沃偉峰
    2018, 46(4):685-691.
    [摘要](1063) [HTML](0) [PDF 2.00 M](1211)
    摘要:
    為統一氣象應用系統數據對接方式,規范氣象數據使用環境,以國省兩級氣象信息化行動方案為綱領,采用Spring Boot和Spring Cloud微服務框架,設計和開發了標準化氣象數據服務接口。標準化氣象數據服務接口遵循氣象信息化標準體系,采集和加工各類氣象數據后匯入氣象數據資源池,統一通過RESTful API發布數據,為全寧波市氣象應用系統提供標準化數據對接服務。該接口改變了應用程序直接讀取數據庫的舊模式,降低了應用系統的開發成本,同時加強了運維部門對各類氣象數據訪問的監控和管理。文章主要介紹了氣象數據服務接口的設計和開發過程,并詳細描述了開發過程中涉及的接口規范、業務流程和關鍵技術。
    11  基于CIMISS的等值線色斑圖接口設計與實現
    賈利冬 何文春 李景鑫 徐擁軍
    2018, 46(4):692-698.
    [摘要](1028) [HTML](0) [PDF 2.12 M](1124)
    摘要:
    基于CIMISS,在MUSIC規范下,采用C#語言,結合Surfer插件開發了可以繪制等值線色斑圖的可視化接口,可以提高科研和工作效率,且有效補充了MUSIC的可視化功能??梢暬涌诘膶崿F改進了繪圖時應用色標文件的機制,使填充顏色時不需要每次都實時生成.lvl色標文件,而采用直接載入預先構建好的色標文件的方法,提高了繪圖速度。提出的網格化采用寬高比例系數確定圖形大小的方法,不僅使生成的圖形比例協調,而且較好地解決了生成的圖形邊緣出現鋸齒的問題。
    12  Python語言在CIMISS中的應用
    連高欣 王琪 沈岳峰
    2018, 46(4):699-706.
    [摘要](1698) [HTML](0) [PDF 7.08 M](1517)
    摘要:
    CIMISS實現了國家級氣象數據的整合集約,國省首次建立了統一的數據環境,并通過標準統一、功能豐富、調用高效的氣象數據統一服務接口MUSIC。本文介紹了Python編程語言特性,及其相對于IDL,Fortran,Matlab等氣象行業常用編程語言的優勢。闡述了Python在國外氣象行業中的應用,以及如何調用CIMISS的客戶端SDK,Web Services以及Rest服務接口。氣象科研人員通過掌握Python編程語言,能夠快速地從CIMISS中獲取和處理氣象數據,并可以使用Python進行各類氣象數據的處理。
    13  GRAPES業務全球集合控制預報初值的動力升尺度方法
    霍振華 陳靜 李曉莉 劉永柱 張林 趙濱 彭飛 田華
    2018, 46(4):707-717.
    [摘要](890) [HTML](0) [PDF 15.13 M](1190)
    摘要:
    以生成GRAPES全球集合預報業務系統的控制預報初值為目的,基于GRAPES全球模式,開展了控制預報初值生成方法研究,發展了高分辨率初值動力升尺度方法,并檢驗了不同方法的可行性。通過對比不同方法產生的初始場形態,證實了僅僅對高分辨率初始場進行二維水平插值存在不足,基于靜力學方程對Exner氣壓變量進行三維插值至關重要。結果表明,動力升尺度方法利用靜力平衡關系,對全場的溫壓場進行調整,使之協調平衡,可以改善二維水平插值方法導致的初始位勢高度場和溫度場的噪音問題,產生適用于GRAPES全球集合預報業務系統的控制預報初值。
    14  2014—2016年數值降水預報在天津的檢驗評估
    王萬筠 殷海濤 趙敬紅 竇策偉
    2018, 46(4):718-723.
    [摘要](1021) [HTML](0) [PDF 1.14 M](1030)
    摘要:
    對2014—2016年中國國家氣象中心T639數值預報、日本細網格數值預報、歐洲中心細網格(ECthin)數值預報以及天津市鄉鎮指導預報產品中在天津地區降水預報分別進行檢驗。結果表明:所有模式降水的晴雨預報準確率均隨預報時效的延長而下降。降水預報準確率在秋冬春季的預報效果明顯好于夏季。ECthin產品在冬季降水的預報中優勢更為明顯,而指導預報及T639對5月、6月及9月天津地區局地降水多發期的降水更有指示意義。針對2014—2016年天津地區的23個暴雨日按影響系統分型并統計檢驗結果,暴雨日降水預報晴雨成績較好有參考價值,而降水分級檢驗偏差較大。相對于局地性暴雨過程,區域性的暴雨過程數值預報有更為可靠的參考性。
    15  多種細網格模式對湖南水庫流域面雨量的預報檢驗
    廖春花 劉紅武 張永鋒 楊令
    2018, 46(4):724-728.
    [摘要](923) [HTML](0) [PDF 1.57 M](1020)
    摘要:
    選取2016年5—12月歐洲ECMWF、日本JMA、T639、德國GERMAN、湖南本地細網格HNGRIB的高分辨率降水預報產品,從預報時效、流域區域、面雨量量級、影響系統和預報偏差五個方面,檢驗分析了各模式對湖南水庫流域面雨量的預報效果。結果表明:各細網格模式對流域面雨量的預報能力隨預報時效的增加而下降,但ECMWF和JMA的預報效果相對較好且穩定,T639最差;各模式在非汛期10—12月的流域面雨量預報效果要優于汛期5—9月;隨著面雨量量級增大,各模式的預報能力均下降,特別是對30 mm以上的面雨量預報能力非常低;各模式對高空槽降水的預報能力最好,對西南低渦降水的預報能力最差;ECMWF、JMA、HNGRIB在各個時效上存在面雨量預報偏小的情況,而GERMAN、T639隨著時效的增加,面雨量預報偏大的情況增多。
    16  潰變理論在滇東南暴雨預報中的應用
    劉佳 周秀美 葉文群 李艷春
    2018, 46(4):729-737.
    [摘要](784) [HTML](0) [PDF 2.09 M](980)
    摘要:
    根據潰變原理的非規則結構分析方法,對紅河州1980—2015年259場暴雨過程進行了檢驗分析、合成分析和預測應用,計算分析了超低溫及低頻重力波指數與暴雨出現的相關性。結果表明:暴雨前12~36 h,(低渦)切變暴雨、孟灣風暴(南支槽)暴雨、副高外圍暴雨、西行臺風暴雨和輻合區暴雨在探空站的V3θ結構信息圖上分析出明顯的先兆特征,集中表現為對流層高層出現超低溫、3θ曲線的非均勻結構、中低層的充沛水汽條件和整體順滾流;超低溫越強,未來12~48 h降雨也會增大,但是超低溫現象出現頻率較大,需配合其他條件判斷暴雨的出現;低頻重力波穩定指數與未來24 h降雨存在顯著負相關,即低頻重力波穩定指數越小,降雨量越大,前24 h的低頻重力波穩定指數值對暴雨指示意義最強,當低頻重力波穩定指數值為-02~-04時發生暴雨的頻率最高。
    17  利用HBV水文預報模型推算賀江流域洪水致災臨界雨量
    黃卓 黃遠盼 韋小雪 廖雪萍 李耀先
    2018, 46(4):738-743.
    [摘要](907) [HTML](0) [PDF 4.39 M](1136)
    摘要:
    利用逐日氣象水文資料,針對賀江流域進行HBV水文模型率定與驗證,獲得降水〖CD*2〗流量關系,結合廣西賀州市信都水文站的水位〖CD*2〗流量關系,推算得到3個洪水風險預警級別對應的臨界雨量,并通過2次歷史洪水過程,檢驗該臨界雨量在暴雨洪澇災害風險預警中的應用效果。結果表明:①由HBV水文模型確定的賀江流域3個不同洪水風險等級下24 h、48 h的致災臨界雨量,預警效果較好;②HBV模型能很好地反映降水對賀江水文過程的影響,可為賀江流域暴雨洪澇災害防御工作提供決策參考。
    18  吉林省最高最低氣溫非對稱變化時空演變特征
    岳元 申雙和 岳立成 王琪 于宛男
    2018, 46(4):744-752.
    [摘要](863) [HTML](0) [PDF 3.01 M](1007)
    摘要:
    利用吉林省45個氣象站1970-2014年逐日的最高、最低氣溫資料,分析吉林省最高、最低氣溫不對稱變化在年、季尺度上的時空演變特征。采用經驗模態分解法(EMD)分解年、季最高、最低氣溫序列,分析變化趨勢。結果表明:近45年年平均最高、最低氣溫均呈增加趨勢,且最低氣溫增幅是最高氣溫的兩倍。四季的最高、最低氣溫變化形式與年變化一致;不同地區之間最高氣溫的增幅差異不大,最低氣溫增幅存在一定區別,東部最低氣溫增幅小于中、西部。相對穩定的增溫區出現在西部和中部,不同季節的增溫幅度不同,春、夏要強于秋、冬。經驗模態分解(EMD)結果顯示吉林省年平均最高、最低氣溫均為增加趨勢,而春、冬季中最高氣溫趨勢分量的傾向率與原始序列不同,為負值。夏、秋季中最高氣溫及四季中最低氣溫趨勢分量序列與原始數據序列的傾向率一致,均為正值但大小存在差異。
    19  江淮地區不同相態降水日數變化特征
    王傳輝 姚葉青 李剛 李進
    2018, 46(4):753-759.
    [摘要](972) [HTML](0) [PDF 2.66 M](1120)
    摘要:
    基于1960—2013年106個地面氣象站觀測數據,對江淮地區雨、雪、雨夾雪及凍雨4種相態降水日數氣候特征、月際分布、年際變化、長期趨勢以及各相態降水日數與緯度、海拔高度之間關系等方面進行探討,結果表明:江淮地區全年降雨日數為各相態降水日數之最多,空間分布上呈南多北少的分布特點,雪日數空間分布與雨日數相反,為北多南少;雨夾雪和凍雨日數主要表現為緯向差異,東部沿海少于西部內陸;在近54a中,各相態降水日數區域平均值均呈減少趨勢,其中雨、雪、雨夾雪減少趨勢顯著;從各站點降水日數變化趨勢的空間分布看,雖然各相態降水日數普遍以減少趨勢為主,但凍雨顯著減少的站點最少;除降雨主要出現在3—8月,其他相態的降水出現較多的時段為11月至翌年3月;4種相態降水日數中,降雪和凍雨日數與海拔高度關系最為密切,呈顯著正相關,其次為雨夾雪。
    20  北京地區一次持續性霧霾天氣分析
    孟金平 楊璐 陳明軒 趙晨 陳學玲
    2018, 46(4):760-767.
    [摘要](1056) [HTML](0) [PDF 9.94 M](1146)
    摘要:
    2015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北京地區出現了一次十分嚴重的霧、霾天氣過程。綜合分析此次霧、霾天氣過程的天氣形勢、加密自動站、探空、風廓線雷達以及連續觀測的PM25資料,結果表明:本次霧、霾過程,能見度的惡化與天氣形勢、PM25持續性波動增長、相對濕度增加、逆溫出現頻率高、近地層風速小及近地面偏南風輸送有密切關系:①此次霧、霾過程期間,華北地區較長時間被地面高壓后部的弱氣壓場和低壓輻合區控制,地面風速和近地層風速較小,北京大部分地區處于弱的偏南風或偏東風控制中,很不利于污染物的水平擴散;②地面增濕趨勢明顯,低層偏南和偏東氣流將水汽和上游污染物向北京地區輸送,加之29日氣溫明顯回升,導致地面積雪融化,近地面相對濕度增加,有時接近飽和;③邊界層逆溫一直存在,很不利于污染物的垂直擴散。
    21  天津地區一次對流性降水過程雨滴譜特征分析
    宋薇 邱曉濱 王兆宇 李英華 孟輝
    2018, 46(4):768-772.
    [摘要](771) [HTML](0) [PDF 1.62 M](1136)
    摘要:
    激光雨滴譜儀是天津人影部門近年新引入的探測設備,它對降水過程的即時監測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基于LPMTHIES激光雨滴譜儀探測資料,對天津地區2015年7月19日的對流性降水過程進行了分析。研究顯示:雨滴譜儀和翻斗雨量計所獲取的逐時降水其變化趨勢存在一致性,但雨滴譜儀獲得的累積雨量要偏大;降水過程的時空差異性大,不同測站雨強差異明顯,4站降水粒子平均直徑介于040~064 mm,且20 mm以下的降水粒子占到了粒子總數的95%以上;降水時段的雨強與雷達反射率的起伏變化十分明顯,雨滴數濃度基本上處于103量級;薊縣站3個時次的瞬時譜均呈現單峰型分布,且峰值位于05 mm附近。
    22  三種統計預報模型在江蘇省道路低溫預警中的應用
    董天翔 包云軒 袁成松 周林義 焦圣明
    2018, 46(4):773-784.
    [摘要](706) [HTML](0) [PDF 10.85 M](1205)
    摘要:
    為了更好地開展道路交通低溫災害的預警,減輕道路結冰給車輛行駛造成的危害,本文利用2012—2016年江蘇省高速公路網AWMS系統交通氣象觀測數據,在對路面低溫發生規律進行分析的基礎上,結合多元線性回歸、樸素貝葉斯以及支持向量機3種統計預報方法,開展了路面低溫預警的統計建模與預報試驗。結果表明:①江蘇全省高速公路網路面溫度出現0 ℃以下、-2 ℃以下、-5 ℃以下的低溫頻率均呈“北高南低”分布。②全省高速公路網路面溫度出現0 ℃以下的低溫時次大多在15:00到次日06:00之間。③在對京滬高速M9308站的單站建模與預報試驗中發現,路面低溫預報因子組合中以13:00氣溫、13:00—18:00氣溫變溫、13:00路面溫度、13:00—18:00路面變溫、13:00路基溫度、13:00—18:00路基變溫、18:00相對濕度和18:00風速〖WTBX〗U〖WTBZ〗分量為自變量組合的預報方程效果最好,3種方法中以樸素貝葉斯模型的預報準確率最高;④就全省高速公路網而言,3種統計預報模型的路面低溫預報準確率均超過75%,通過對全路網路面低溫預報的試驗結果對比發現,多元線性回歸方法對江蘇省北部路網的預報效果最好,預報準確率大多在85%以上;而支持向量機模型對江蘇省南部路網的預報效果最好,大部分站點的低溫預報準確率達95%以上。
    23  安徽省雷電易發區域劃分
    程向陽 陶寅 邱陽陽
    2018, 46(4):785-791.
    [摘要](837) [HTML](0) [PDF 13.57 M](1286)
    摘要:
    采用安徽省2010—2016年ADTD二維閃電定位數據,經質量控制后,利用自然斷點法對安徽省雷電易發區域進行了劃分,結果表明:①安徽省雷電高易發區主要分布在池州市、銅陵市、蕪湖市、宣城市中東部地區、滁州市東部、六安市東部、安慶市西部和黃山市部分地區;中等易發區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南的滁州市、馬鞍山市、安慶市大部分地區、六安市大部分地區、合肥市西部和南部、宣城市西部和南部地區;一般易發區主要分布在沿淮和淮河以北地區的宿州市、淮北市、亳州市、阜陽市、淮南市、蚌埠市大部分地區以及合肥市中東部地區;②利用百分位數法將雷電流強度分為1、2、3級,各等級雷電易發區域分布總體一致,大致為“南高北低”特征,但部分地區差異較大。其中1級、2級分布特征相對較為接近;③地形因素對雷電活動具有較大的影響,大別山區,皖南山區和皖東丘陵地區較之淮北平原地區的雷電易發等級更高。在淮河以南地區,雷電密度和河網密度分布存在較好的正相關,河網越密集,對應的雷電易發等級越高。但在淮河以北地區,雷電密度和河網以及土壤電導率的分布沒有明顯關聯。
    24  限壓型SPD安全性試驗
    李征 游志遠 劉巖
    2018, 46(4):792-798.
    [摘要](582) [HTML](0) [PDF 4.87 M](1019)
    摘要:
    氧化鋅壓敏電阻(MOV)和熱脫離保護裝置是限壓型電涌保護器(SPD)的核心部件,直接決定SPD的安全性能。深入分析這2個部件的失效模式,總結出部件設計需要考慮的參數因子十分必要。本文通過試驗研究了MOV在最大持續工作電壓Uc下工作溫度升高、沖擊電流過大及暫態過電壓3種情況下的故障模式,并在MOV故障模式下對熱脫離保護裝置進行性能試驗,得出提高限壓型SPD安全性的措施:①選擇匹配的MOV(包括通流能力和殘壓、高溫穩定性、過大沖擊電流下工頻耐受能力、暫態過電壓耐受能力);②設計可靠的熱脫離保護裝置(包括材料屬性、取熱點位置、脫扣距離、脫扣力及其焊接工藝、增加內置式過電流保護裝置等)。
    25  四川盆地低空飛行飛機積冰的氣象條件分析
    王欽 吳俊杰
    2018, 46(4):799-808.
    [摘要](817) [HTML](0) [PDF 30.11 M](1196)
    摘要:
    利用常規氣象資料和機載溫度探測資料(OAT),對2015—2016年冬季四川盆地7次低空飛行(3000 m以下)飛機積冰的個例進行了診斷分析。結果表明:冬季在四川盆地內3000 m以下飛行,導致飛機積冰的環流形勢包括冷鋒型、低槽型、西南氣流型以及弱脊型,其中前三種形勢更有利于中度積冰的產生。飛機積冰均發生在穿過溫度小于0 ℃的云中,出現中度積冰的溫度范圍在-4~-2 ℃,輕度積冰溫度范圍在-1~0 ℃,在這一溫度范圍內,相對濕度越大越有利于積冰的產生,其中產生中度積冰時相對濕度均在90%以上。在有利的環流形勢以及一定的溫度和相對濕度條件下,垂直上升氣流速度在-10~-005 Pa〖DK〗·s-1之間更有利于中度積冰的產生,-005~0 Pa〖DK〗·s-1之間更有利于輕度積冰的產生。
    26  利用MODIS C6產品分析廣東省氣溶膠光學厚度時空特征
    王捷純 鄧玉嬌
    2018, 46(4):809-813.
    [摘要](652) [HTML](0) [PDF 8.12 M](983)
    摘要:
    本文采用地面太陽光度計實測數據對MODIS C6 AOD(氣溶膠光學厚度)產品進行精度檢驗,結果表明:該產品與地面太陽光度計實測數據的相關系數為085,標準偏差為028,平均相對偏差為027,數據精度滿足需求。利用該產品分析了廣東省氣溶膠光學厚度的時空分布特征,得出以下規律:①空間分布:珠三角>粵東>粵西>粵北,其中,珠江三角洲西部的佛山市、東莞市、中山市是全省AOD的高值區;②季節變化:春季為AOD高值期,夏季、秋季次之,冬季最低;③年際變化:2003—2016年,廣東省年均AOD呈現波動式下降趨勢, 2012年為高值年份,年均AOD值為0611,2007年為次高值年份,年均AOD值為0603,2016年為低值年份,年均AOD值為0382,2015年為次低值年份,年均AOD值為0440。
    27  基于積溫效應的華中電網電力負荷預測
    成丹 劉靜 郭淳薇 匡昕 張勝
    2018, 46(4):814-821.
    [摘要](710) [HTML](0) [PDF 1.91 M](1102)
    摘要:
    利用2011—2015年5—9月華中4省河南、湖北、湖南、江西逐日日用電量、日峰負荷、日谷負荷與同期氣象數據,探討炎熱天氣過程對電力負荷的影響特征,并分別對4省建立基于積溫熱累積效應的電力負荷預測模型。結果表明:持續3 d以上的炎熱天氣過程對電力負荷增長影響顯著,其中湖北的電力負荷增量最大;當氣溫大于等于積溫熱累積效應的氣溫臨界值時,對電力負荷增長有顯著影響,其中湖南的日平均氣溫、日最高氣溫、日最低氣溫的初始敏感值分別為31 ℃、36 ℃、27 ℃,強敏感值分別為32 ℃、39 ℃、29 ℃;建立基于積溫熱累積效應的電力氣象負荷多元回歸預測模型,經2016年5—9月應用檢驗,華中4省的平均相對誤差均控制在5%以內,根據具體天氣情況進行適當訂正,對國家電網公司華中分部電力調度具有參考價值。
    28  中國高速公路交通氣象災害風險預警業務系統設計與應用
    豐德恩 唐衛 柳艷香 王慕華 李藹恂 渠寒花
    2018, 46(4):822-828.
    [摘要](714) [HTML](0) [PDF 3.25 M](1261)
    摘要:
    針對中國高速公路交通氣象災害風險預警業務需求,以基于影響的預報預警服務技術為指導,綜合考慮高速公路致災因子危險性、孕災環境暴露度、承災體脆弱性和防災減災能力因子,構建交通氣象災害風險預警模型。在此基礎上,采用C/S體系架構,綜合運用多源數據接入與可視化、基于GIS技術的產品自動加工制作方法等技術,研發高速公路交通氣象災害風險預警業務系統。系統具備氣象實況監測告警、災害預警分析、產品自動加工制作、人機交互訂正、服務產品交互制作、數據接入與綜合顯示、地圖管理與操作等功能。系統在交通氣象服務業務使用過程中,突顯出較好的業務應用能力與發展前景。
    29  衛星地面站故障通用報警系統設計與應用
    林茂偉 陳浩一 年昭華 路寬 李博
    2018, 46(4):829-834.
    [摘要](630) [HTML](0) [PDF 1.21 M](975)
    摘要:
    隨著我國航天應用水平的迅速發展,衛星地面應用系統日益增多,衛星地面站應用系統高可靠性和高時效性的要求,給衛星地面站運行維護人員帶來了很大的壓力和挑戰。為有效降低衛星地面站的維護成本,減輕值班維護人員工作負擔,設計了一種基于OSGi的衛星地面站故障通用報警系統,可根據用戶需求迅速完成系統開發,具有模塊化、可插拔的特點,通過自動化的故障監控報警技術和多樣性的報警方式輔助業務運行,為衛星地面站業務穩定、可靠運行提供保障。通過實際應用驗證了故障通用報警系統具有較好的的理論意義和實用價值,提高衛星地面站業務運行的可靠性。
    30  CINRAD/SA雷達遠程網絡智能控制系統設計和應用
    張初江 陳利芳 黎志波 鄧建斌
    2018, 46(4):835-839.
    [摘要](775) [HTML](0) [PDF 1.90 M](1166)
    摘要:
    新一代天氣雷達本身可實現無人值守運行,具有遠程軟件重啟的功能,但雷達各類開關機環節卻需要人工現場手動操作。該文詳細論述了CINRAD/SA雷達遠程網絡智能控制系統的設計原理和實現技術,基于遠程網絡智能控制器,通過繼電器模組開關來控制交流接觸器,再結合監控軟件和監控視頻,實現雷達硬件開關機的遠程網絡智能控制。該系統無需現場干預,可以遠程重啟設備硬件開關,利用觸發指定命令方式,實現了單一開關按鍵的遠程控制功能,并按照邏輯順序,通過延時處理,開發了智能化的一鍵開機和關機功能,有效降低了基層臺站的維護經費,提高了機務人員工作效益,保障了新一代天氣雷達觀測數據的連續性和可用性,提高了臺站分離、高山站、運行環境艱苦臺站的雷達可靠運行。
    31  一種便攜式自動氣象站雨量校準裝置
    周桃成 魏明明 金銳
    2018, 46(4):840-844.
    [摘要](694) [HTML](0) [PDF 4.80 M](1126)
    摘要:
    本文設計了一種專門用于區域站雨量檢測的便攜式自動氣象站雨量校準裝置,結構小巧、便于攜帶??紤]材料的熱膨脹系數、化學穩定性、成本及易加工性,設計試驗分析驗證選用金屬銅制作用于檢測過程中控制雨強大小的雨強控制螺釘的合理性。通過對螺釘在高低溫下工作的性能進行試驗,驗證金屬銅制作的螺釘能很好地滿足實際檢測要求。自主開發的數據處理軟件系統采用C/S架構分層設計,功能強大,可自動記錄、處理、生成圖表報告,并可根據實時的圖譜分析判斷當前的檢測狀況。

    當期目錄


    年第卷第

    文章目錄

    過刊瀏覽

    年份

    刊期

    瀏覽排行

    引用排行

    下載排行

    您是第位訪問者
    技術支持:北京勤云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午夜欧美大片免费观看,欧美激情综合五月色丁香,亚洲日本在线视频观看,午夜精品福利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