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46卷第3期文章目次

  • 顯示方式:
  • 簡潔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目錄
    2018, 46(3).
    [摘要](532) [HTML](0) [PDF 8.13 M](798)
    摘要:
    2  雙偏振天氣雷達旋轉關節對差分反射率因子測量結果的影響
    胡漢峰 陳大任 楚志剛 王曉科
    2018, 46(3):429-435.
    [摘要](904) [HTML](0) [PDF 3.28 M](1158)
    摘要:
    旋轉關節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雙偏振天氣雷達雙通道信號的一致性,由于現實生產工藝中旋轉關節在結構上的不對稱,造成雙偏振天氣雷達差分反射率因子(Zdr)的系統偏差隨方位角和俯仰角發生變化,極大地影響了利用雷達數據進行定量估測降水及相態識別的精度。文章利用南京信息工程大學C波段雙偏振天氣雷達機內信號源的連續波輸出對該雷達的方位旋轉關節和俯仰旋轉關節造成的Zdr測量誤差進行了檢測,結果表明旋轉關節對雙偏振天氣雷達Zdr的測量結果有一定的影響,綜合VCP掃描模式及RHI掃描模式的結果得出旋轉關節造成的影響較為穩定,為進一步利用雷達數據進行旋轉關節誤差訂正提供了一定理論支撐。
    3  CINRAD/SA雷達伺服系統穩定性對數據質量的影響
    曹德煜 周紅根 江海洋 許波 陳偉偉 趙宇 馬雷
    2018, 46(3):436-442.
    [摘要](879) [HTML](0) [PDF 2.62 M](1394)
    摘要:
    本文分析CINRAD/SA雷達伺服系統運行不穩定,主要有雷達方位俯仰定位超限、跳變、伺服故障等原因,造成雷達回波異常,并將回波異常分為3類。研究從雷達基數據中檢測出雷達伺服系統方位俯仰的定位超限、跳變、故障等質控判別方法,及時發現雷達存在的異?;夭▎栴},推送預警短信,指導臺站及時進行維護維修,從而在源頭上控制由于雷達伺服系統原因造成的異?;夭ㄙY料生成,提升雷達數據和產品質量。
    4  CINRAD/SA(B)發射機觸發器芯片級故障診斷流程
    潘新民 尹春光 崔炳儉 弓宇恒
    2018, 46(3):443-449.
    [摘要](757) [HTML](0) [PDF 1.18 M](1128)
    摘要:
    發射機觸發放大器主要為調制器中SCR開關管提供放電觸發脈沖,同時兼具調制組件的保護功能。發射機觸發器芯片級故障診斷流程將觸發器故障定位到芯片級,大大降低了觸發器故障維修成本,同時為雷達測試平臺中觸發器故障自動診斷建模提供了技術支持。在發射機觸發器信號流程基礎上,依據發射機觸發器關鍵點波形或關鍵點電平,通過觸發器故障樹圖了解故障因果關系,研究出規范化的觸發器芯片級故障診斷流程。列舉了依據觸發器芯片級故障診斷流程,修復了由于單穩態觸發器無觸發信號輸出,導致無-200 V放電觸發信號的單穩態觸發器故障個例。結果表明:芯片級觸發器故障診斷流程可以快速定位發射機觸發器故障點到最小可更換芯片。具有操作方法簡潔、診斷思路清晰、操作規范,基層雷達站技術人員容易掌握的特點,可有效提高新一代天氣雷達技術保障水平,保證雷達觀測數據的可靠性。
    5  利用太陽法自動標定L波段探空雷達天線指向
    葉飛 肖萌 銀蓮 弓宇恒 陳士英 王慶有
    2018, 46(3):450-454.
    [摘要](1063) [HTML](0) [PDF 1.92 M](1276)
    摘要:
    L波段探空雷達方位、仰角的標定通常借助北極星和經緯儀來完成,對其正確性缺乏可靠有效的檢驗工具,本文利用高精度的太陽位置算法,采用Python語言進行程序設計和封裝,根據臺站實際經緯度、太陽赤緯角和時差,從理論上計算出太陽實時位置去標定雷達天線指向,并在多個臺站進行了測試和偏差分析,其精度為≤03°,參考國內新一代天氣雷達天線波束指向定標技術指標(≤03°),其精度達到相關業務要求。同時,該算法軟件還能為探空員日常檢查雷達性能,判斷雷達有無故障提供更為快捷的手段,確保探空資料的可靠性。
    6  臺站級CINRAD/SA雷達數據質量檢測技術及應用
    周紅根 許波 曹德煜 劉俊 吳嘉偉 肖晨 馬雷
    2018, 46(3):455-461.
    [摘要](887) [HTML](0) [PDF 2.70 M](1046)
    摘要:
    新一代天氣雷達產品均由雷達基數據直接或通過算法等生成的,可能會出現數據質量問題,因此,利用雷達基數據和雷達主要狀態信息,開展數據質量檢測,能及時發現雷達回波強度異常值、無回波、奇異回波圖等問題。本文對CINRAD/SA雷達運行的性能參數、監控信息、報警信息進行梳理,形成判據及閾值,并對江蘇省SA雷達異?;夭?、基數據進行統計、分析,以解決由于雷達本身原因造成的回波異常,構建臺站級雷達數據質量檢測的方法,重點對雷達基數據進行數據質量檢測,及時發現異?;夭?、無回波等數據質量問題,通過短信預警,指導臺站進行維護維修,從而限制由于雷達自身原因造成的異?;夭ㄙY料進入預報領域。
    7  四川探空秒級數據質量控制
    陳中鈺 徐曉莉
    2018, 46(3):462-467.
    [摘要](889) [HTML](0) [PDF 1.38 M](1200)
    摘要:
    基于L波段探空綜合觀測的逐秒數據制定了秒數據質量控制方法,對每次探空綜合觀測結束后的秒級數據文件進行大段數據缺失檢查、瞬時值檢查、施放點訂正檢查、放球時間訂正檢查、高度差檢查、氣溫變率檢查、氣壓變率檢查、相對濕度變率檢查、仰角變率檢查、方位角變率檢查、斜距變率檢查、升速檢查、終止點檢查和僵值檢查。通過該方法對四川2016年探空秒級數據文件進行質量控制,發現該質量控制方法可以很好地檢查出L波段探空綜合觀測秒數據的錯誤。質控結果表明:通過高度差檢查的放球次數僅有1105次,通過斜距變率檢查的放球次數有2221次,方位角變率檢查、氣溫變率檢查、仰角變率檢查有六至七成的通過率,施放點訂正檢查、放球時間訂正檢查、濕度變率檢查有近九成的通過率,剩余檢查通過率在九成以上。綜合總的可疑信息數量和全年平均至1次放球提出的疑誤數量,探空秒數據中不正常斜距出現頻率較高,雷達計算高度與壓高公式計算高度超閾值情況較多,其它檢查發現的疑誤相對較少。
    8  氣象輻射數據質量控制
    韓海濤
    2018, 46(3):468-473.
    [摘要](796) [HTML](0) [PDF 792.71 K](1014)
    摘要:
    氣象輻射觀測數據是氣象業務、服務和科學研究的基礎,其質量控制很重要。本文通過對近幾年甘肅省地面氣象輻射觀測記錄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梳理,根據地面氣象觀測規范要求和實際工作中的審核經驗,對氣象輻射觀測記錄的質量控制方法及容易發生異常的地方進行總結,以期對臺站提高輻射月報表數據文件的質量提供參考,對從事省級氣象數據質量控制工作尤其是剛從事該項工作的人員的提供有益的幫助。結果顯示:儀器正常時的異常記錄參考云量云狀、能見度、天氣現象、定時降水量等氣象要素進行人工判別,是現階段氣象輻射數據質量控制的最有效辦法;對于儀器故障時的異常記錄的判別要分情況考慮,遵從業務規定的方法取代異常值和缺測值;對于記錄中容易出錯的其他問題,則需要臺站觀測員及質量控制人員加強業務學習,總結工作經驗,避免類似問題再次出現。
    9  南海區域站氣象資料質量控制方法改進
    江益 王立俊 羊清雯 王小光 陳海莉 陳珍莉 嚴經敏 施晨曉
    2018, 46(3):474-478.
    [摘要](743) [HTML](0) [PDF 774.92 K](1283)
    摘要:
    為確保南海海島氣象站資料的可靠性、可用性,本文通過對南海區域站實時氣象資料原有質量控制方法得出的疑誤信息進行分析,利用增加雙站對比檢查和對空間一致性檢查方法進行改進,對南海區域站實時氣象資料進行質量控制,以降低南海區域站正確數據被檢測為疑誤數據的概率。應用新質量控制方法對2015年9月至2016年7月南海區域站數據進行質量控制,剔除的誤檢信息占原疑誤信息的717%,疑誤檢出后的準確率有較大提高。
    10  多旋翼微型無人機氣象探測適用性分析
    姜明 史靜 姚巍 莊庭 連高欣
    2018, 46(3):479-484.
    [摘要](830) [HTML](0) [PDF 2.26 M](1193)
    摘要:
    本文通過多種試驗對多旋翼無人機搭載微型氣象探測設備進行低空溫濕度探測和數據傳輸進行了適用性分析。結果表明,采用433 MHz無線透傳的數據通訊方式數據傳輸穩定性較好,選用的微型氣象探測設備溫濕度傳感器通過了實驗室計量檢定,與百葉箱溫濕度的對比觀測中二者一致性較好;無人機在單純懸停過程中,溫濕度觀測與對比觀測設備誤差較小,相關性較好;在低空連續飛行過程中,溫濕度觀測結果與探空儀觀測結果具有較好的一致性(溫度平均絕對誤差084 ℃,相對濕度平均絕對誤差4%),但存在溫濕度小脈動變化無法捕捉的情況,可能與設備溫濕度響應時間、通風防輻射罩結果、飛行速度等有關。
    11  GVR機載微波輻射計反演算法適用性分析
    王婉 雷恒池 郭曉軍 王兆宇 陳超 王彥 吳彬貴
    2018, 46(3):485-489.
    [摘要](750) [HTML](0) [PDF 970.24 K](1157)
    摘要:
    為研究GVR(Gband water Vapor Radiometer)機載微波輻射計自帶反演算法在天津地區的適用性,將2016年北京探空資料分成春夏秋冬,對垂直累積液態水和垂直累積水汽的反演精度進行數值模擬檢驗。結果表明:垂直累積液態水反演精度隨高度變化不明顯,春夏秋冬4個季節反演結果相對偏差值范圍分別為29%~78%、31%~71%、36%~67%、35%~79%,絕對偏差值范圍分別為004~0492 mm、0075~0294 mm、0074~0315 mm、0116~0347 mm;垂直累積水汽反演精度隨高度降低(3000 m以上降低更為明顯),春、夏、秋、冬4個季節相對偏差3000 m以下時分別為26%~208%、79%~191%、43%~165%、34%~142%,3000 m以上時分別為64%~897%、125%~369%、132%~50%、118%~301%。與其他類型機載微波輻射計反演精度及GVR在北極地區地基觀測反演精度相比,GVR自帶反演算法在天津地區的垂直累積液態水和垂直累積水汽反演精度明顯偏低。
    12  短時強降水監測和預警技術及其在山區的應用
    周北平 杜愛軍 茍尚 杜宇飛
    2018, 46(3):490-496.
    [摘要](1102) [HTML](0) [PDF 17.65 M](1399)
    摘要:
    為提高短時強降水的監測和預警技術在山區等復雜地形中的應用,本文選取相關的探空資料分析天氣背景,劃分降水類型,與自動站訂正技術相結合,采用〖WTBX〗ZI〖WTBZ〗分型最優化技術估測降水,利用交叉相關法對雷達反射率因子進行外推,并預測30 min后的累積降水量。根據近3年的觀測資料,制定出適合岳陽地區雷達反射率因子以及雷達估測降水對應的降水量級。通過與自動站雨量對比,〖WTBX〗ZI〖WTBZ〗分型最優化技術估測降水的相對誤差較?。慌c〖WTBX〗ZI〖WTBZ〗經驗公式估測降水對比分析,雷達估測降水的準確率有一定提高。經過岳陽示范區一年的實際應用表明:該方法對短時強降水的估測和預警均取得良好的效果,對強降水引起的山體滑坡等災害具有一定的防范作用。
    13  WIS服務監視門戶的設計與實現
    王鵬
    2018, 46(3):497-502.
    [摘要](776) [HTML](0) [PDF 1.81 M](1127)
    摘要:
    世界氣象組織信息系統(WMO Information System,WIS)為WMO各項計劃及各成員提供實時觀測數據和產品的收集和分發,以及發現、訪問和檢索服務。WIS服務的可靠性和高效性是最根本的業務運行指標。為保障WIS服務的可靠性和高效性,解決目前WIS服務缺乏監視的問題,需要建設WIS服務監視。WIS服務監視門戶基于一致的JSON格式規范監視信息下,實現了對各中心服務狀態和指標的定時采集和統計,覆蓋了WIS監視要求的服務可用性、服務連接延時、WIS核心網絡流量、元數據數量、數據緩存數據量(個數和字節數)等監視項目。北京WIS服務監視門戶采用開源企業應用框架和非關系型數據庫實現,實現了通過WIS服務監視門戶的及時展示,通過互聯網提供公開服務及時發現了WIS服務的問題,為提高WIS服務質量和能力的不斷改進提供了有效手段。
    14  地面氣象資料一體化統計加工系統設計與實現
    詹利群 霍慶 張志強 劉一鳴 馮明農
    2018, 46(3):503-508.
    [摘要](826) [HTML](0) [PDF 1.11 M](1266)
    摘要:
    地面氣象資料一體化統計加工系統是基于國省統一的CIMISS數據環境,準實時生成日、候、旬、月、年值等統計產品的業務系統,能夠滿足用戶對準實時質控后地面氣象資料統計值的業務需求。本文主要介紹地面氣象資料實時歷史一體化統計加工系統的開發,從軟件的需求分析、統計方法、功能實現、關鍵技術等方面闡述了如何在技術上實現地面氣象資料一體化統計加工系統。通過運行策略配置,實現了系統定時自動運行,進一步豐富了CIMISS系統地面氣象資料的產品庫。
    15  基于Android的自駕游天氣手機應用的設計與實現
    姜淦 王茹琳 王閆利 沈沾紅 林姍
    2018, 46(3):509-514.
    [摘要](963) [HTML](0) [PDF 3.01 M](1298)
    摘要:
    為了讓用戶快速獲取目的地的天氣實況與預報及景點周邊的吃住游購等信息,合理規劃旅游線路,使用Java開發語言包JDK 17和MyEclipse平臺開發工具設計并實現了一款基于Android平臺的手機APP。整個系統由手機客戶端、后臺管理系統、Web服務器、API接口系統組成。本文重點介紹了手機客戶端主要功能模塊和API接口系統的設計與實現??蛻舳司酆狭藲庀笮畔ⅰ⒌乩硇畔⒑途包c信息等,并首次將IDV制作的圖形化產品應用于APP,為旅游用戶及時獲取目的地天氣預報、線路天氣和旅游景點等綜合服務信息提供便利,提升了移動端旅游氣象服務能力。開發的API接口系統,所整合的氣象部門服務產品資源,不但服務于手機App,還可應用于第三方網站進行氣象服務產品數據查詢,最大限度地實現了資源共享。
    16  1983—2015年湖南雨凇時空分布特征及影響因子
    肖平 王文 胡燦明 黃菊梅 劉敏 王輝
    2018, 46(3):515-523.
    [摘要](691) [HTML](0) [PDF 9.31 M](1138)
    摘要:
    采用經驗正交函數(EOF)并對1983—2015年湖南省95個地面氣象站的雨凇觀測資料以及與北半球海冰和西太平洋和東北印度洋海溫資料的相關性進行分析。結果表明:湖南各站年均雨凇頻次為219次,總體呈現北少南多、山區北側少南側多、平原地帶少的分布特點;雨凇頻次呈逐年下降趨勢,且在湖南中北部地區下降趨勢顯著;湖南雨凇主要發生于相對濕度較大、極大風為偏北風且風速較小、最低氣溫在-3~0 ℃、最高氣溫在0~4 ℃的環境中。冬季同期(12月至次年2月),北地群島以東至白令海峽以北海域海冰密度和湖南雨凇頻次的相關關系為顯著正相關關系,而西北太平洋海溫和湖南雨凇頻次的顯著負相關區域表現為C型分布。
    17  基于精細資料的寧夏春季干旱特征分析
    裴曉蓉 王文 楊建玲 邵建 王素艷 張智
    2018, 46(3):524-531.
    [摘要](882) [HTML](0) [PDF 1.87 M](1194)
    摘要:
    本文利用多種地面精細觀測資料,統計分析得到近55 a寧夏春季干旱的精細化空間分布和多時間尺度變化特征。結果表明:在采用了更為精細的觀測資料后,寧夏春季干旱的分布顯得更為不均,呈中部多發南北少發的分布特征而干旱平均強度卻呈中部弱南北強的分布特征;最大春季干旱強度分布呈明顯的多極性分布。在寧夏5地市中,吳忠市、銀川市、中衛市3市較易發生干旱。寧夏春季干旱發生次數基本呈逐年增加的趨勢,但平均強度呈逐年減弱的趨勢;年代際發生次數的增加趨勢更加明顯;在20世紀80年代前后存在1次突變。春季干旱強度具有較為穩定的氣候態,3、5月易出現大范圍輕旱以上的干旱過程;3月上旬、5月上旬、5月下旬較易出現重旱級別的干旱過程。500 hPa大陸高壓脊與大氣環流的變化是造成西北地區春季干旱強弱分布的主要原因之一。
    18  近54年艾比湖綠洲太陽輻射變化特征
    譚嬌 丁建麗 陳文倩 董煜 張鈞泳 唐夢迎
    2018, 46(3):532-538.
    [摘要](831) [HTML](0) [PDF 2.33 M](1144)
    摘要:
    太陽輻射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能量來源,分析其變化對區域氣候特色和農業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本文利用1961—2013年艾比湖綠洲地區4個氣象站點氣象資料,采用最小二乘分析法、距平分析法、MannKendall趨勢分析法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艾比湖綠州地區太陽輻射的年際變化趨勢。研究結果表明:①該地區年輻射量總體呈現下降趨勢,相對變化幅度為128,波動相較平穩。年內輻射量主要集中在5—8月,占全年的52%,呈正態分布狀態,年內各月都呈下降趨勢,其中7月的下降速率最大。②艾比湖綠洲的總輻射量主要集中在春夏兩季,且4個季節的變化趨勢基本相同,均出現了從“變亮”到“變暗”的交替過程。通過檢驗閾值在99%的水平下顯示,輻射量在1986年出現突變。全年總輻射量的變動與四季變化趨勢基本相同。③對于21 a、10 a和7 a周期變化都存在著相對“亮期”和相對“暗期”,但振蕩周期不同。
    19  西寧地區冰雹VIL變化特征
    謝啟玉 魏國財
    2018, 46(3):539-544.
    [摘要](922) [HTML](0) [PDF 902.68 K](1186)
    摘要:
    通過對2013—2016年西寧地區冰雹過程中VIL(Vertical Integrated Liquid Water Content)特征分析,得出了VIL對冰雹預警的判別指標和對冰雹路徑指示:西寧地區降雹時間多出現在VIL最大值出現后的2~4個體掃,且在VIL值躍增后4~5個體掃時間內;864%的降雹區在VIL達到最大值的周圍區域45~210 km范圍內;冰雹出現時VIL閾值6、7、9月均為23 kg〖DK〗·m-2,8月為28 kg〖DK〗·m-2,躍增值6、9月為5 kg〖DK〗·m-2, 7、8月為10 kg〖DK〗·m-2;經時效檢驗,VIL指標具有較好的預警提前性;VIL對冰雹路徑有很好的指示意義,可以通過VIL的移動速度和方向外推做出降雹時間及落區預警。
    20  廣西秋季層狀云微物理特征分析
    張正國 盧廣獻 湯達章 韋增岸
    2018, 46(3):545-555.
    [摘要](791) [HTML](0) [PDF 2.67 M](1241)
    摘要:
    利用2012年11—12月在廣西進行的11架次飛機云物理探測資料對層狀云宏微觀物理結構特征進行研究,探討層狀云降水機制。結果表明:廣西層狀云微物理特征與我國其他地區的存在顯著差異。層狀云典型的微物理垂直結構為在云下層是由凝結作用生成云滴,隨上升氣流發展,云滴數濃度、平均直徑和液態水含量隨高度逐步增加,云滴譜拓寬,譜型向大尺度的方向擴展,至云中上層增大至最大值后隨高度減小。冷暖混合云結構的高層云冷云部分的冰相粒子落入暖層后對其微物理結構產生影響,主要是使云滴譜展寬,CIP云滴平均直徑垂直分布變幅增大,有利于暖層中碰并過程的啟動和發展。層積云微物理水平分布呈現不連續跳躍式變化特征,存在對流泡結構,對流泡內各微物理量高于泡外,云滴譜型向大尺度移動,對流泡結構是層積云形成降水的重要機制。
    21  大別山區地形降水特征分析
    倪婷 黃勇 凌新鋒 黃國貴 李景安
    2018, 46(3):556-562.
    [摘要](1213) [HTML](0) [PDF 4.70 M](1459)
    摘要:
    利用2012—2014年地面自動站與中國區域CMORPH(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 Morphing)多衛星降水數據相融合的逐時降水量數據集,分析大別山區的降水時空分布特征。2012—2014年大別山區年平均降水量9785 mm,〖JP〗降水大值區出現在大別山主峰的東南側,降水主要集中在5—7月,且呈現明顯的地形降水特征。從時間變化情況看,降水量呈現單峰的特征,7月降水量最大。從空間分布情況看,大別山及其東部地區是強降水的頻發區,出現暴雨日數最多的區域位于主峰及其東側。降水中心表現出顯著的季節變化特征,冬季降水中心位于大別山區的東南部,進入春季以后降水中心向西北方向移動,北抬至大別山主峰北側,進入秋季(9月以后)以后降水中心逐漸向南回落。大別山區大氣環流的季節性變化及其與地形的相互作用是造成大別山區出現明顯地形降水(與降水隨海拔先增加后減?。┖徒邓竟澬宰兓闹饕颉?/span>
    22  2015—2016年深圳地區強降水過程滴譜特征分析
    盧超 羅紅艷 李磊 高瑞泉 陳元昭
    2018, 46(3):563-567.
    [摘要](681) [HTML](0) [PDF 950.85 K](1179)
    摘要:
    選取2015—2016年廣東深圳地區的強降水過程為研究對象,降水過程按照天氣條件劃分為西風帶型、西南季風型和熱帶氣旋型,利用Parsivel激光雨滴譜儀和雨量筒測得的數據對廣東深圳地區降水的微物理特征進行分析,結果表明:在不同降水量級的情況下,激光雨滴譜儀與雨量筒測得的分鐘雨量都具有較好的對應關系,表明激光雨滴譜儀能夠適應深圳地區多暴雨的環境;熱帶氣旋帶來的降水小粒徑雨滴密度最大,大粒徑雨滴密度最小,整個降水過程較為綿密;西南季風帶來的降水小粒徑雨滴密度最小,大粒徑雨滴密度最大,整個降水顯得很急促;西風帶型降水的特征則介于前兩者之間。
    23  線狀中尺度對流系統自動識別
    周寧 楊吉 劉善峰 苑司坤
    2018, 46(3):568-574.
    [摘要](786) [HTML](0) [PDF 2.89 M](1128)
    摘要:
    在使用動態模板法識別中尺度對流系統(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MCS)的算法中引入風暴單體識別跟蹤算法(Strom Cell Identification and Tracking,SCIT),實現對MCS內部對流單體的定位,進一步計算出MCS的長寬比。利用該方法對20個多種類型中尺度天氣過程進行處理,在選取不同識別閾值情況下對比評估動態模板法。結果表明:①動態模板函數、由SCIT得到的平均距離長寬比Wave和最大距離長寬比Wmax均能表征MCS長寬比,且在不同閾值情況下有較好的相關性;②動態模板函數與Wave和Wmax變化不一致的時刻是由于質心代表性不足和風暴單體較少引起的趨勢變化波動較大造成;③綜合分析結果表明動態模板函數法識別結果穩定可靠,與實際情況較為一致。
    24  西南渦影響下漢中盆地一次暴雨過程MCC雷達特征
    楊亦典 白愛娟 彭菊蓉
    2018, 46(3):575-583.
    [摘要](810) [HTML](0) [PDF 21.41 M](1273)
    摘要:
    利用多普勒雷達、NECP再分析、常規觀測和自動站降水資料,對2015年6月28—29日西南渦影響下發生在漢中盆地的暴雨天氣進行分析,探究了西南渦的中小尺度系統特征。本次暴雨過程是在850 hPa西南渦影響下,伴隨700 hPa低空急流和對流層頂的高空輻散共同作用下產生的。強降水區集中在西南渦東北部的佛坪和鎮巴兩站。雷達強度場上,在西南渦的東北部有超級單體結構發展,對應兩個強降水中心,超級單體持續15~2 h左右,最強回波強度達58 dBz。速度場上,超級單體伴隨有深厚中氣旋,兩次暴雨過程中,中氣旋分別位于超級單體的西南側和中心,并在鎮巴有帶狀逆風區存在。分析表明,由西南渦所誘發的中尺度對流復合體(MCC)中包含的超級單體是造成佛坪709 mm/h和鎮巴321 mm/h強暴雨的直接原因,漢中盆地暴雨的發展與減弱直接受到超級單體風暴強弱的控制。
    25  川西高原中部一次極端暴雪成因分析
    孫俊 鄧國衛 夏炳江
    2018, 46(3):584-593.
    [摘要](828) [HTML](0) [PDF 3.27 M](1120)
    摘要:
    利用05°×05°的ECWMF再分析資料,常規氣象資料以及西南區域數值預報模式模擬等資料,應用天氣分析和診斷方法,對2016年2月21日川西高原中東部的極端暴雪天氣過程進行系統分析。結果表明:500 hPa貝加爾湖橫槽旋轉南下使得冷空氣并入川西高原中部的低槽中,其與西南暖濕氣流交匯產生的鋒生以及西南急流存在是此次暴雪天氣產生的重要原因;隨著副高的北進,此次強降雪開始之前有來自于孟加拉灣和南海的兩支水汽輸送,西南低空急流穩定維持為此次暴雪提供了充足的水汽。MPV2在此次暴雪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強降雪主要發生在SVD(Slantwise Vorticity Development)強烈發展的時段內,暴雪落區與SVD發展最強烈的區域重合;西南區域數值預報模式提前6 h對此次暴雪的形勢場和物理量場都做出了較為準確的預報,其中垂直速度和水汽條件預報與實況最吻合,但降水預報的量級較實況偏弱一個量級,強降水落區比強度預報更準確。
    26  武漢市一次對流梅雨暴雨過程診斷分析
    張端禹 崔春光 廖移山
    2018, 46(3):594-604.
    [摘要](868) [HTML](0) [PDF 2.97 M](1418)
    摘要:
    2016年7月5—6日武漢市發生對流梅雨暴雨,出現嚴重城市內澇。分析對流云團活動、天氣系統與物理量演變,結果表明:①對流云團來自江漢平原東部,暴雨前期對流云團合并發生在2個〖WTBX〗β〖WTBZ〗云團之間,中期2個〖WTBX〗β〖WTBZ〗云團先后與1個〖WTBX〗α〖WTBZ〗云團合并,后期對流云團無明顯合并,雖有向西的指狀對流云生成,武漢市強降雨還是開始減弱。②暴雨發生在200 hPa南亞高壓東伸脊北側,500 hPa副熱帶高壓在江南加強西進過程中,500 hPa緯向切變轉為低槽東移,850 hPa江漢平原低渦則是迴旋少動,高空偏北風急流左側水汽輻散與偏南風低空急流前方水汽輻合耦合有利于啟動強降雨。③武漢站200~850 hPa,500~850 hPa風垂直切變明顯,400 hPa干空氣入侵,共同觸發了強降雨。
    27  魯西北連續兩次強降水過程對比分析
    楊曉霞 夏凡 張騫 侯淑梅 劉暢
    2018, 46(3):605-618.
    [摘要](932) [HTML](0) [PDF 6.58 M](1253)
    摘要:
    利用各種觀測資料和NCEP/NCAR 1×1°再分析資料,對2012年7月30日夜間和31日夜間魯西北連續兩天強降雨天氣進行診斷和對比分析。結果表明:強降水產生在西風槽前和副熱帶高壓邊緣的偏南暖濕氣流中,西風槽穩定少動,臺風在東南沿海北上,副高加強北抬,為魯西北連續兩天的強降水提供了天氣尺度背景。925 hPa及以下的低層,來自于渤海的偏東氣流和來自于華東沿海的東南氣流同時向魯西北強降水區輸送水汽,低層比濕大,CAPE和K指數較高。第1次強降水產生在偏南氣流的暖區中,降水強度大,維持時間短。第2次強降水期間,低層有冷空氣鍥入,把暖濕氣流抬升,前期為對流性降水,中后期轉為穩定性降水,降水強度小,維持時間較長。850 hPa及以下倒槽式切變線和中尺度低渦環流是造成強降水的中尺度影響系統,近地面層來自于渤海的東北氣流與來自于東南沿海的東南暖濕氣流形成中尺度渦旋,產生氣旋式輻合上升,觸發對流不穩定能量釋放。對流云團在魯西北形成長形的中尺度對流系統(MCS),穩定少動,有明顯的列車效應和后向傳播特征。強降水具有較強的日變化,夜間發展增強,白天減弱。
    28  幾種碘化銀焰劑成冰性能檢測
    黨娟 蘇正軍 房文 方春剛
    2018, 46(3):619-624.
    [摘要](744) [HTML](0) [PDF 1.08 M](1133)
    摘要:
    碘化銀焰劑是人工影響天氣作業中重要的冷云催化劑,目前國內使用的碘化銀焰劑有多種配方,有必要對它們的成冰性能進行統一評估。本研究采用1 m3等溫云室,對我國人影作業中使用的7種碘化銀焰劑(編號為1~7號)進行了統一檢測。結果表明:7種焰劑成核率的量級按每克催化劑計算在1010~1013g-1(-8~-18 ℃)之間,用指數函數擬合能較好地反映成核率隨溫度的變化;在低溫段(≤-16 ℃),各焰劑成核率較高,不同焰劑之間的成核率差異相對于高溫段(>-16 ℃)要?。辉诟邷囟?,3、4、7號焰劑也具有較高的成核率,成冰性能要好于其他焰劑;7種焰劑的核化速率不同,-8 ℃時90%的冰核完成核化的時間在78~18 min之間,推斷該溫度下的成核機制以接觸核化等慢過程為主。
    29  天津電力人體舒適度預報模型
    蘭輝 左曉辰 郭玲 周慧
    2018, 46(3):625-630.
    [摘要](900) [HTML](0) [PDF 1.09 M](1361)
    摘要:
    為做好天津電力氣象服務工作,提供符合電力負荷預測需求的人體舒適度預報產品,本文根據國內外多種人體舒適度預報模型,利用2002—2005年夏季天津逐日電力負荷數據和氣象數據,計算天津市逐日平均人體舒適度,詳細分析各模型計算結果與平均氣溫和氣象負荷的對應關系。結果發現,UTCI模型、呂偉林室外預報模型和李源模型計算的人體舒適度更符合天津市人體舒適度感覺,且與電力氣象負荷的線性相關性較好。鑒于呂偉林模型在我國應用較廣,本文采用最小二乘法對呂偉林室外預報模型進行擬合訂正,建立出符合天津市電力氣象服務需求的人體舒適度預報模型。

    當期目錄


    年第卷第

    文章目錄

    過刊瀏覽

    年份

    刊期

    瀏覽排行

    引用排行

    下載排行

    您是第位訪問者
    技術支持:北京勤云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午夜欧美大片免费观看,欧美激情综合五月色丁香,亚洲日本在线视频观看,午夜精品福利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