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46(2):352-360.
摘要:
以夏季平均氣溫距平的-10倍標準差為涼夏閾值,將單站涼夏分為弱和強兩個等級,在此基礎上確定區域涼夏和全省涼夏的界定方法和等級劃分標準,區域涼夏和全省涼夏采用涼夏站數比確定。對湖北省1961—2015年的涼夏事件時空分布特征的分析結果表明:湖北省單站涼夏頻率南多北少,東多西少,鄂東南涼夏頻率最高,鄂西北最低;研究時段內全省性涼夏共發生7次(年),其中強涼夏3次(年)。涼夏事件主要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此后全省涼夏指數變率增大,在夏季增暖背景下,仍會發生全省性涼夏事件。利用NCEP/NCAR再分析資料,對比分析涼夏年、夏季高溫年及多雨年大氣環流背景發現:涼夏年500 hPa、100 hPa東亞沿海中緯度位勢高度距平波列均呈現為“-” 位相分布,而夏季高溫年則反之;與夏季高溫年相比,涼夏年副熱帶高壓脊線偏南約3~5個緯度,南亞高壓位置偏南約2~3個緯度;涼夏年中高緯環流多波動,呈現長波長的兩槽一脊環流背景,西風帶環流偏南;夏季多雨年我國東部自北到南500 hPa高度距平位相波列為“-+”分布,但負距平中心比涼夏年更偏西;部分年份既是涼夏年,又是夏季多雨年。另有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Ni〖KG-*5〗n〖DD(-1*2〗〖HT〗^〖DD)〗o 34指數與湖北夏季氣溫異常指數呈現不顯著的滯后與同期負相關,涼夏年一般對應赤道中東太平洋暖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