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45卷第1期文章目次

  • 顯示方式:
  • 簡潔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目錄
    2017, 45(1).
    [摘要](917) [HTML](0) [PDF 8.76 M](1433)
    摘要:
    2  云粒子測量系統的定標方法研究
    王路杰 焦瑞莉 陳家田 雷恒池
    2017, 45(1):1-6.
    [摘要](1407) [HTML](0) [PDF 11.27 M](1958)
    摘要:
    云粒子測測量系統是開展云降水物理和人工影響天氣研究的關鍵測量儀器。目前我國使用的這類儀器主要是由國外進口。不僅儀器的定標依賴于廠家使得用戶在時間和經濟上的代價很大,而且傳統的玻璃珠定標方法也存在易粘連等缺陷。針對這個現狀,提出一種新的定標方法。利用成熟的噴墨打印技術和視覺測量技術,產生可控、穩定的5種直徑(10~50 μm)連續微水滴,來定標云粒子測量儀器。本文詳細描述了實現此定標方法的系統原型結構,分析了影響系統工作性能的因素,通過對同一CDP(Cloud Droplet Probe)探頭定標與傳統方法進行對比。結果表明,此方法能夠滿足云粒子測量系統的定標需求,該定標方法較傳統方法易于控制且性能良好。
    3  城市化進程對氣象探測環境代表性的影響:以壽縣國家氣候觀象臺為例
    楊元建 汪臘寶 黃勇 石春娥 石濤
    2017, 45(1):7-14.
    [摘要](1334) [HTML](0) [PDF 5.24 M](1910)
    摘要:
    為了探討城市化進程對壽縣國家氣候觀象臺探測環境及氣象要素的影響程度,本文利用高分辨陸地衛星影像結合GIS技術揭示了近25年(1987—2012)壽縣縣城的城市化進程及其對氣象觀測場周邊土地利用/覆蓋變化以及熱環境的影響過程;以搬遷后新址為參考站,進一步分析了城市擴張對氣溫和風的影響。結果表明:①城市化進程中的土地利用改變是破壞壽縣觀象臺探測環境代表性主要原因;②城建用地是影響和構成壽縣舊址周圍緩沖區較高地表溫度的熱環境分布主體,而植被和水體是較低地表溫度的熱環境分布主體;③城市化擴張造成舊址年平均氣溫偏高和年平均風速偏小,由于城市化的影響,壽縣新舊站址風向的相符率僅為15%左右,且城市擴張對氣象要素的影響呈現明顯的日變化和季節變化特征??刂婆_站周邊城建用地的規模和布局是改善臺站熱環境以及提高臺站觀測區域代表性的重要舉措。
    4  區域氣象站位置信息檢驗評估
    雷桂蓮 王曙東 岳旭 胡駿楠 傅文兵
    2017, 45(1):15-21.
    [摘要](1387) [HTML](0) [PDF 1.43 M](1701)
    摘要:
    在全國40872個參加信息質量考核的區域自動氣象站(Regional 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RAWS)中,由于測站地理位置(Position Of Station,POS)初始信息偏差、POS信息改動、站點拆遷等原因,造成報表POS信息與實際不符,檢測并發現這些異動站點,成為提高觀測質量且準確應用觀測數據的前提。使用SQL數據索引查詢優化、漢字正則匹配技術,對全國區域自動氣象站站高和站名站址進行檢驗,評估其POS的準確性。統計分析發現,高程差在20 m以內的站數約占總站數的72%,在100 m以上的約占7%;匹配距離在1 km以內的站數約占總站數的62%,在10 km以上或無匹配結果的約占6%。表明,全國區域自動氣象站POS數據大部分準確、可用。相關管理部門可以對標注異常的POS進行核實修改,當前業務應用可根據評估結果采用相應的解決方式。
    5  云高自動化觀測對比試驗與數據分析
    郭偉 雷勇 王敏 陶法 王柏林
    2017, 45(1):22-29.
    [摘要](1306) [HTML](0) [PDF 1.47 M](1830)
    摘要:
    利用2011年12月至2012年6月北京觀象臺云高自動觀測儀器對比試驗數據,以微脈沖激光雷達(MPL)為參考、結合人工目測,對3臺激光云高儀觀測數據進行分析評價。分析2種天氣條件(高能見度、低能見度)下漏判情況、誤判情況和云高準確性3個方面;同時評價了激光云高儀對幾種典型云屬的探測能力。結果表明,激光云高儀與MPL一致性較好,大氣中的霧、霾等氣溶膠粒子是造成其測量不準確的主要原因,可通過提高激光發射單脈沖能量、優化光學系統來提高激光云高儀探測能力。
    6  CIMISS中氣象觀測資料處理入庫效率優化方法
    季永華 孫超 劉一鳴 肖衛青
    2017, 45(1):30-35.
    [摘要](1598) [HTML](0) [PDF 1.18 M](1760)
    摘要:
    氣象資料種類多、海量、格式多樣復雜,造成綜合氣象信息共享系統(CIMISS)巨大的處理壓力。以高空L波段數據作為個例,進行詳細的分析,在數據庫表設計上,通過“鍵〖CD*2〗要素”的拆分方式減少數據庫冗余,建立合理的索引和分區提高數據表訪問效率。在處理流程方面,通過簡約化流程減少系統間消息交互和IO,從而優化系統的存儲效率。同時簡約流程中對比PRO*C和OCI兩種入庫方式,PRO*C簡單高效便于開發,而OCI功能全面但相對復雜,通過比較兩種入庫方式的效率,系統采用PRO*C方式。高空L波段數據實際運行效果表明,平均28 s完成一份數據的處理。對比高空探測數據的處理,簡約流程比原流程入庫更快。
    7  一種基于混合編程的NC文件WebService接口實現方法
    陳正旭 孫曉燕 滕舟
    2017, 45(1):36-41.
    [摘要](1217) [HTML](0) [PDF 1.43 M](1670)
    摘要:
    提出一種基于C#和Matlab混合編程讀取NC文件的接口實現方法。利用Matlab的NC工具箱函數庫編寫相應方法的M文件,將M文件編譯成DLL類庫,以C#為接口研發平臺,調用DLL類庫實現整體功能,以實例編寫了具有NC文件獲取單點時間序列和任意矩形裁剪方法的WebService接口,并通過網頁調用,與傳統的方法進行比較,驗證了該方法的可行性。
    8  FY3B 1級數據質量保障技術研究
    張媛媛 屈興之 趙現綱 賈樹澤 馬友 田思維
    2017, 45(1):42-46.
    [摘要](1176) [HTML](0) [PDF 8.42 M](1827)
    摘要:
    極軌氣象衛星1級遙感數據是遙感信息定量應用的基礎,了解影響1級遙感數據完整性和時效性的異?,F象并在最短時間內進行問題的定位和處理,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障該數據的質量。以FY3B衛星為研究對象,根據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多年積累的運行經驗,對FY3B 1級數據的質量問題進行了分類,然后從問題現象、問題原因的快速定位和處理方法等方面對1級數據的質量保障技術進行了研究。最后基于研究結果提出了地面應用系統的改進建議,從而進一步提高1級數據的質量。
    9  融雪性降水量資料實時處理技術
    黃思源 莊科旻 吳京生
    2017, 45(1):47-51.
    [摘要](1188) [HTML](0) [PDF 524.94 K](1386)
    摘要:
    介紹區域自動站冬季融雪產生的雨量記錄的識別和自動處理的方法。將融雪性降水量的識別分為降雪和融雪兩個過程。在滿足降雪的前提條件下,測站有雨量記錄,且當時符合融雪條件,則該雨量記錄作為融雪產生的記錄處理。據實際使用自動識別的準確率可達90%以上。降雪和融雪的條件以區域自動站的氣溫作為主要依據,結合臨近的國家氣象觀測站資料進行綜合判別。為提高對天氣狀況和降水性質的識別還加入了雷達估測降水和冬季降水相態判別等產品,彌補用單一參考站降水資料的缺陷,對融雪雨量記錄識別效果有顯著作用。
    10  基于SMS的華中區域中尺度數值天氣預報系統設計和實現
    賴安偉 王明歡 陳曉霞 李武階
    2017, 45(1):52-58.
    [摘要](1432) [HTML](0) [PDF 2.17 M](1449)
    摘要:
    為滿足華中區域對高分辨率數值預報的業務需求,華中區域中尺度數值天氣預報系統于2014年4月1日業務運行。該系統以命令行方式提交和運行,存在監控管理不直觀、故障難定位和處理復雜、運行效率低等問題。針對存在的問題,運用SMS(Supervisor Monitor Scheduler,監控管理調度系統)技術進行了流程化調度開發,構建了客戶端/服務器結構的華中區域中尺度數值天氣預報系統。新系統充分考慮各流程間的關聯,將整個業務系統的運行過程串聯為一個整體。相比原系統,其具有以下特點:可提供友好的圖形化維護界面,整個運行流程結構清晰,能方便、快捷地定位和解決故障,大幅度提升業務系統的運行效率,較原系統整體運行時間縮短約354%,節約時間主要集中在數據獲取、后處理與產品制作上。
    11  閃電數據三維可視化統計分析系統設計與實現
    朱傳林 王學良 范宏飛 柴健 余蓉 汪姿荷
    2017, 45(1):59-63.
    [摘要](1702) [HTML](0) [PDF 6.05 M](1964)
    摘要:
    利用虛擬仿真技術,基于GaeaExplorer三維地理信息系統平臺,設計開發了閃電數據三維可視化與統計分析系統。建立了閃電空間數據庫,搭建了逼真的三維仿真場景,實現了閃電數據三維精細可視化;同時結合地理信息系統的空間分析能力,實現了閃電數據的管理及空間分析功能,為防雷減災和決策服務提供了科學手段。應用結果表明:研發的閃電數據三維可視化與統計分析系統具有良好的應用體驗,為閃電業務及科研工作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平臺。
    12  新一代天氣雷達遠程視頻監控保障系統設計與實現
    毛飛 李建明 金龍 敬穎
    2017, 45(1):64-67.
    [摘要](1311) [HTML](0) [PDF 538.27 K](1594)
    摘要:
    針對目前天氣雷達保障業務需求,開發了新一代天氣雷達遠程視頻監控保障系統。該系統實現了雷達設備的視頻監控、遠程協助、數據采集、狀態監測及報警等主要功能。通過該系統可實現雷達故障的快速發現,同時利用遠程協助功能,相關專家可根據故障報警、現場可視圖像以及雷達關鍵部位參數進行故障診斷,制定維修方案,提高雷達保障時效。目前該系統已成功應用到全省4個雷達站,滿足了遠程故障可視化診斷需求。
    13  CINRAD/CD接收機疑難故障案例診斷分析
    陳士英 閆平 葉飛 王志偉 王慶有 張麗霞
    2017, 45(1):68-71.
    [摘要](1246) [HTML](0) [PDF 821.53 K](1550)
    摘要:
    針對CINRAD/CD無機內測試信號的疑難故障案例,介紹如何借助大型電子設備規范化維修的理念和方法,結合雷達系統原理和信號流程,綜合運用原理分析法、越級法、測量法、代替法等故障診斷方法進行分析與判斷,逐步縮小故障排查范圍,從而達到快速定位及排除故障的目的。最終確定該故障是由于接收與監控分機間的信號線斷開,造成控制碼沒有送至微波組件內單刀雙擲微波開關所導致的。文中提供了該類型故障的規范化維修流程,其診斷方法和思路可廣泛應用于CINRAD技術保障工作中。
    14  前期環流相似法在重慶延伸期天氣過程預報中的應用
    唐紅玉 李永華 何慧根 董新寧 張馳
    2017, 45(1):72-78.
    [摘要](1292) [HTML](0) [PDF 1.69 M](1546)
    摘要:
    利用1960年以來NCEP/ NCAR北半球500 hPa逐日環流場資料,應用動態相似集成預報方法,對離預報月最近若干時段內的東亞500 hPa逐日高度場環流場進行EOF展開,提取前期環流場的主要特征量及恢復場,運用相似算法分別與1961年以來各年同期EOF主要特征恢復場進行比較,尋找最佳相似年份。調整前期資料長度,再用相同的方法找出5個相似年,累計預報區域5個相似年預報時段內逐日降水頻率,并將其結果繪制成曲線,根據曲線峰谷變化,即可對延伸期預報時段內可能性較大的區域性主要降水過程出現日期進行預報。預報試驗結果表明,該方法對重慶延伸期內降水、降溫等天氣過程預報有一定參考價值。
    15  兩次觸發MJO對流事件的物理過程對比研究
    馮婧 李天明 朱偉軍
    2017, 45(1):79-86.
    [摘要](1098) [HTML](0) [PDF 2.06 M](1513)
    摘要:
    用OLR的逐日數據和2002—2003年ERAInterim的逐日再分析數據集的多個變量〖WTBX〗q,T,u,v,ω〖WTBZ〗,結合水汽收支分析和多尺度波流相互作用的方法研究了2002年冬季兩支東傳的MJO對流事件MJO1和MJO2被觸發的物理過程發現,MJO1和MJO2的對流分別發生在2002年10月31日和12月8日,對流發生區域均在赤道印度洋,分別為10°S~10°N,50°~80°E和0°~10°N,50°~80°E。水汽距平的正異常和垂直上升運動超前于對流的發生時間,使得二者發生區域邊界層的水汽增加,形成了有利于對流發生的上干下濕的對流不穩定條件。在對流發生的前3天,水平濕度平流的正貢獻是二者發生區域內水汽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由MJO尺度的東風分量把發生區域東側更大的背景場水汽分量輸送到發生區域中的平流過程導致的;二者水汽增長過程的最大區別是MJO1中垂直濕度對流的正貢獻幾乎為零,MJO2中有較強的垂直濕度對流的正貢獻,造成這一巨大差別的主要原因,是MJO2中邊界層的MJO尺度的垂直上升運動比MJO1中更強。
    16  昆明市暴雨強度公式推算與對比
    段燕楠 王赟 楊芳園 劉彬 周稀
    2017, 45(1):87-91.
    [摘要](1836) [HTML](0) [PDF 940.72 K](1772)
    摘要:
    根據昆明國家基準氣候站1981—2014年34年的逐分鐘降水資料,基于年最大值數據采樣方法,分別采用皮爾遜Ⅲ型、耿貝爾型、指數型3種分布函數曲線進行擬合試驗,推算昆明市暴雨強度公式;在頻率曲線擬合和暴雨強度公式參數估算時分別進行了精度檢驗,以誤差最小為原則,得出耿貝爾型擬合的暴雨強度公式為最優公式。將新編最優公式與昆明市現有的其他5個暴雨強度公式進行對比,分析了昆明暴雨強度時空分布特征,驗證了公式的合理性和適用性,為昆明城市防澇工程設計和相關設施的建設提供依據和參考。
    17  華北地區極端降水變化特征及多模式模擬評估
    靳澤輝 苗峻峰 張永瑞 趙酉龍
    2017, 45(1):92-101.
    [摘要](1477) [HTML](0) [PDF 9.17 M](2042)
    摘要:
    利用1961—2010年華北地區68個臺站逐日降水數據計算了6個極端降水指數,對華北極端降水的時空變化特征進行了分析。進一步評估了CMIP5的31個全球氣候模式對華北地區極端降水的模擬效果。結果表明:①華北地區極端降水指數具有較大地區性差異,平均日降水強度、極端降水閾值等指標東南高西北低,大雨日數和連續干日東西分布差異明顯。6個極端降水指標的年際變化顯示華北地區強降水事件增多的同時,極端干旱程度加劇。②CMIP5模式對華北地區極端降水指數的模擬差異較大,其中對平均日降水強度和極端降水閾值空間分布模擬能力較好,有1/3模式的空間相關系數超過了06。同一模式對不同指數的模擬能力也存在較大的差異。③模式模擬相關系數和均方根誤差有較好的一致性,根據這兩個指標分別得到兩組模式排序,其相關系數超過了04。HadGEM2CC,HadGEM2ES,MIROC4h,MIROC5以及CCSM4是模擬華北地區極端指數最好的5個全球模式。相比于多模式集合平均,優選模式集合能夠顯著降低模擬的濕偏差。
    18  2000年以來黑龍江省濃霧氣候特征及秋季濃霧天氣異常環流特征
    趙玲 齊鐸 李樹嶺 張月
    2017, 45(1):102-107.
    [摘要](1289) [HTML](0) [PDF 6.46 M](1591)
    摘要:
    探討了黑龍江省2000年以來濃霧時空分布特征以及秋季濃霧異常環流特征和環流分型。結果表明:黑龍江省濃霧春季和冬季少,夏季最多,但多發生在山區,持續時間短,局地性強;范圍大、持續時間長、災害重的濃霧天氣主要出現在秋季,其中10—11月持續性濃霧天氣過程均發生在2010年以后。黑龍江省秋季濃霧多發生在暖濕空氣較強的環境條件下,根據500 hPa高度場和距平場特征把秋季偏暖背景下濃霧發生的主要環流型分為西低東高型和緯向型,黑龍江省中低層正高度距平、850 hPa距平風場上反氣旋環流以及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常偏北偏強等異常環流特征對濃霧中短期預報有較好的指示意義。
    19  RCPs情景下貴州省氣候變化預估分析
    張嬌艷 李揚 吳戰平 張東海 李忠燕
    2017, 45(1):108-115.
    [摘要](1363) [HTML](0) [PDF 5.43 M](1864)
    摘要:
    使用國際耦合模式比較計劃第五階段CMIP5的模式結果,在不同RCP情景下對貴州省未來氣溫、降水進行了預估。通過對氣溫、降水的模擬值和實測值的標準化均方根誤差的評估得知,模式對貴州省氣溫的模擬能力較強,對降水的模擬能力相對較差。預估結果表明:未來在RCP85、RCP45和RCP26情景下貴州省氣溫均是明顯的上升趨勢,降水小幅度增加,增溫(增濕)〖JP2〗速率分別為05 ℃/10a(10%/10a)、02 ℃/10a(09%/10a)和01 ℃/10a 〖JP〗(06%/10a),到了21世紀末期相對于基準期氣溫(降水)分別增加45 ℃(52%)、23 ℃(54%)和13 ℃(42%)??臻g分布總體上增溫幅度從西南向東北逐漸變大,而降水相對于基準期變化的區域性差異較大??傮w來說,21世紀溫室氣體濃度越高,增溫增濕速率越快。
    20  近50年來遼寧省凍土的時空變化特征
    晁華 徐紅 王當 王小桃 朱玲 顧正強
    2017, 45(1):116-121.
    [摘要](1431) [HTML](0) [PDF 11.31 M](1636)
    摘要:
    利用遼寧省61個氣象站1964—2013年的凍土觀測資料,采用線性回歸、相關性分析、不同氣候期對比等方法,結合ArcGIS分析了遼寧省凍土的空間和時間變化特征。結果表明:遼寧省凍土隨緯度呈帶狀分布;土壤凍結具有明顯的季節變化特征,凍結期在10月至翌年5月,冬末春初凍結的面積和深度達到最大值;凍結日自北向南逐漸推遲,消融日則相反;在全球變暖背景下,凍土深度隨溫度的上升而減??;大部分地區年平均氣溫和地表溫度與最大凍土深度呈顯著負相關,是影響凍土深度的重要因素;從各氣候期100 cm等深度線也可以明顯看出最大凍土深度呈逐漸減小趨勢。
    21  2013年南疆西部暴雨天氣的水汽特征
    趙克明 黃艷 于碧馨
    2017, 45(1):122-130.
    [摘要](1233) [HTML](0) [PDF 18.94 M](2213)
    摘要:
    應用南疆西部(35°~42°N,73°~80°E)15個氣象站及200個區域自動氣象站2013年逐日降水量資料和NCEP/NCAR每日4次1°×1°再分析資料,分析2013年南疆西部4次典型暴雨天氣過程的水汽源地、水汽輸送及水汽收支特征。結果表明,2013年4場暴雨天氣水汽主源地主要分布在阿拉伯海和孟加拉灣,其次是波斯灣,低層東風急流(LLEJ)在南疆西部暴雨過程中作用顯著。過程Ⅰ水汽輸送路徑主要為偏東和西南氣流,在南疆西部沿山及偏東平原強烈輻合引發暴雨,偏東路徑水汽輸送明顯大于西南路徑,水汽輸送的大值區域持續時間為24 h。過程Ⅱ水汽輸送有西方、西南和偏東路徑,3支水汽輸送在南疆西部東—西、南—北產生劇烈的輻合造成大范圍、強度強的暴雨天氣,東邊界水汽輸入量接近南邊界,水汽輸送的大值區域持續時間為60 h。 過程Ⅲ水汽輸送為西方、偏南和偏東路徑,LLEJ引導的水汽在西風、東風氣流的交匯下沿山堆積產生強的輻合,造成暴雨天氣。水汽輸送的大值區域持續時間為24 h。過程水汽輸送主要有西方、偏南和偏東路徑,西方路徑的輸送量遠遠大于偏東和偏南水汽,水汽輸送出現2次高低空大值區域疊置現象,暴雨過程中大值區域持續時間48 h。
    22  萊州灣冷流降雪的氣候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高曉梅 楊成芳 王世杰 王新紅 閆景鵬 韓曉
    2017, 45(1):131-139.
    [摘要](1363) [HTML](0) [PDF 1.46 M](1582)
    摘要:
    利用2000—2013年萊州灣各氣象站逐日降水資料、常規資料、海溫資料及NCEP/NCAR再分析資料,對萊州灣冷流降雪的氣候特征及成因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萊州灣降雪強度較小,中雪和大雪主要集中在萊州灣東部地區。降雪持續時間較短,一般在12 h以內。冷流降雪次數呈現東部多西部少的特點,年際變化明顯,存在顯著的6~7 a年際尺度的周期變化。1月是冷流降雪的主要月份,12月下旬至1月上旬是主要旬份。冷流降雪主要時段集中出現在08:00左右。近14年冷流降雪次數與同年份的冷空氣次數存在顯著的正相關。發生冷流降雪時850 hPa及以下各層均有明顯的溫度閾值。萊州灣海溫和海氣溫差過高或過低都不易出現冷流降雪。低于5 ℃為發生冷流降雪的地面2 m溫度閾值,該閾值明顯高于內陸降雪的閾值。冷流降雪發生時,500 hPa以槽后(含渦后)西北氣流為主,700、850 hPa都處在西北氣流控制下,925、1000 hPa為西北風、偏北風或東北風3種形勢。
    23  2012年夏季秦巴山區暴雨過程的地形作用診斷
    趙強 王建鵬 王楠 戴昌明
    2017, 45(1):140-148.
    [摘要](1250) [HTML](0) [PDF 5.95 M](1905)
    摘要:
    利用NCEP/NCAR的1°×1° FNL再分析資料對2012年7月3—4日發生在陜西南部秦巴山區暴雨過程的成因及地形對暴雨的作用進行了診斷研究,同時利用中尺度模式WRFV331模擬了暴雨過程,結果表明:500 hPa高原槽、700、850 hPa的低渦切變線和副高外圍西南氣流是暴雨的主要影響天氣系統。700 hPa副高外圍的西南氣流從云貴高原推進到秦嶺南坡并沿坡爬升,同時還與山前的偏東氣流匯合而形成氣流輻合區,致使氣旋性渦度增大,輻合抬升作用造成強垂直上升運動,低層低渦切變線得以發展和維持,秦嶺南坡產生了大暴雨,秦巴山區地形對暴雨有顯著的增幅作用。高原槽中冷空氣從秦嶺以北向南侵入,大巴山以南的西南暖濕氣流向北推進,在冷暖空氣的交匯地帶形成斜壓鋒區;地形的輻合抬升作用加強中低層大氣鋒生,增大大氣斜壓不穩定性,觸發不穩定能量的釋放,有利于暴雨的發生。暴雨發生期間秦巴山區在垂直方向上,雨水、云水、冰晶的大值中心相互對應,存在“播撒—供給”效應,有利于雨水粒子增多,導致山區出現了強降雨。
    24  “蘇拉”臺風引發福建西部大暴雨成因分析
    馮晉勤 蔡菁 賴巧珍
    2017, 45(1):149-157.
    [摘要](1258) [HTML](0) [PDF 5.02 M](1942)
    摘要:
    利用常規天氣資料、NCEP 1°×1°再分析資料、地面降水資料以及福建新一代天氣雷達資料對2012年“蘇拉”臺風登陸后引發福建西部大暴雨天氣成因進行分析,結果表明:“蘇拉”登陸后高空渦旋受大陸高壓東側偏北氣流引導向偏南方向移動,同時,臺風登陸后進入大的環境風垂直切變區并向切變左側傾斜,使得臺風南傾結構進一步加大。臺風結構南傾為福建西部大暴雨區提供了良好的動力條件,“蘇拉”自身帶來的水汽及臺風南側西南氣流為暴雨區提供了充足的水汽來源,高空冷空氣入侵與低層的高溫高濕區形成上冷下暖結構呈現出條件不穩定層結,有利于深厚濕對流產生,結合充分的水汽供應,出現大暴雨天氣。大范圍暖平流配合風速輻合,中高層冷空氣入侵與低層西南暖濕空氣結合以及低層的西南急流建立是三個強降水階段對應的中尺度天氣特征。
    25  1949—2014年影響山東的變性臺風特征分析
    孫莎莎 叢春華 魏萌 孫藝
    2017, 45(1):158-164.
    [摘要](1411) [HTML](0) [PDF 1.81 M](1730)
    摘要:
    利用1949—2014年上海臺風研究所整編的熱帶氣旋年鑒資料、常規降水、大風資料以及NCEP日平均(25°×25°)再分析資料,統計這期間所有影響山東的變性臺風,并對這些變性臺風時空分布的氣候特征進行分析。結果表明:1949—2014年,共有80個變性臺風影響山東。影響山東的變性臺風變性地點主要在中緯度地區。變性臺風的個數有明顯的年代際變化和年變化,變性臺風主要分布在夏季和秋季,春季和冬季比較少。臺風變性地點分布與副熱帶高壓分布還有西風槽的位置及等高線梯度有一定的關系。臺風變性時存在明顯鋒區,鋒區強,變性臺風個數多,鋒區弱,變性臺風個數少。影響山東的臺風變性后加強的有33個。斜壓鋒區、一定的冷空氣、冷空氣從中高層傾斜下沉入侵、高空正渦度平流及低層暖平流這些因子都有利于變性臺風強度加強。
    26  濟南一次霧過程的數值模擬試驗和成因分析
    夏凡 楊曉霞
    2017, 45(1):165-171.
    [摘要](1068) [HTML](0) [PDF 4.04 M](1913)
    摘要:
    基于中尺度天氣研究與預報(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WRF)模式并選取T639模式數據作為初始條件和邊界條件,對2015年11月13日至14日發生在濟南的一次大霧天氣進行數值模擬試驗。利用常規觀測資料對模擬效果進行檢驗分析,從不同方面分析這次霧的成因。結果表明:①穩定的大氣層結、微弱的風速、較小的溫度露點差為霧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氣象條件;②WRF模式能夠較好地模擬出霧形成和發展過程并且可以較為準確地模擬出能見度的強度;③近地層中性層結和較為充足的水汽對霧的形成和發展有重要作用;低云的存在推遲了白天霧的消散;④在霧形成和發展階段,925 hPa以下為輻合上升運動,之上為輻散下沉運動,這使得水汽集中在近地層,有利于霧的生成;⑤近地層的冷平流會增大相對濕度,是霧形成的有利條件;非絕熱因子對這次霧的形成發展并沒有起到關鍵作用。
    27  霧霾天氣個例氣象條件對比分析
    韓永清 孫興池 李靜 康桂紅 劉暢
    2017, 45(1):172-178.
    [摘要](1446) [HTML](0) [PDF 4.35 M](1904)
    摘要:
    應用常規觀測資料、NCEP 1°×1°再分析資料和L波段探空資料從環流形勢、擴散條件和邊界層特征3個方面對2013年兩次霧、霾天氣個例進行對比分析,結果表明:500 hPa西北氣流冷平流、地面弱風場、垂直速度呈弱上升〖CD*2〗下沉的垂直分層特點和逆溫是兩次霧、霾天氣出現和維持的共同特征。地面西北風、850 hPa弱冷平流、近地層淺薄的接地逆溫(100~200 m)和濕層與霾天氣對應,地面偏東風、850 hPa暖平流、925 hPa以下深厚的懸浮逆溫(400 m)和濕層與霧天氣對應,霾過程較霧過程逆溫強度強,上升運動高度高。消散時霧較霾下沉運動中心高度低,強度弱;霾消散時接地逆溫特征變化不大,霧消散時懸浮逆溫有底部抬升和大氣穩定層結向中性層結轉變的變化特征;但均有下沉氣流接地、垂直風切變較強和高層低露點干空氣下傳到地面的特點。
    28  區域雷電災害風險評估模型與應用
    曾金全 馮真禎 張燁方 王穎波 施宗強
    2017, 45(1):179-183.
    [摘要](1126) [HTML](0) [PDF 1.11 M](1599)
    摘要:
    在分析國內雷電災害風險區劃發展現狀進行的基礎上,從區域雷電災害事前風險評估的角度出發,采用災害評估的承災體、致災體模式,引入雷電風險、地域風險和承災體風險作為評估指標,針對每個指標選取與其發生緊密度較高的參數作為2級評價標準,對區域雷電災害風險進行基于事前致災因子的區域雷電災害風險評估研究,并以福建省為例,應用該模型進行了計算。結果表明,基于承災體、致災體模式的區域雷電災害風險評估模型能較好地反應出區域雷電災害發生的損失程度,對于行政區域范圍的雷電災害風險度區域與政府決策支持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29  地面人工影響天氣指揮系統產品算法優化
    孫琪 楊凡 孟繁輝
    2017, 45(1):184-188.
    [摘要](1178) [HTML](0) [PDF 3.58 M](1524)
    摘要:
    基于SWAN的TITAN產品、安全射界圖技術,構建了地面人工影響天氣指揮系統。為進一步提高該系統預警、作業建議產品的時效性和準確性,本文優化了預警和作業建議產品算法:①將原TITAN識別區域預警優化為TITAN外推路徑區域的預警,減少了預警的漏報;②針對沒有本站雷達的地市,使用全省雷達拼圖數據存在時間滯后性問題,引入了數據延遲設置功能,對預警和建議產品的時間進行訂正。通過算法的優化,系統可較好地滿足地面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指揮的業務需求,具有一定的推廣價值。
    30  一次輸電線路覆冰舞動事故災害性天氣分析
    高正旭 高雅琦 王詠薇 王曉玲
    2017, 45(1):189-194.
    [摘要](1139) [HTML](0) [PDF 2.54 M](1511)
    摘要:
    國家電網“輸電線路覆冰舞動關鍵技術研究框架”、湖北省電力公司“舞動分布圖繪制研究”(鄂電試研(2010)第133號)、中國氣象局氣象關鍵技術集成與應用項目“電力線路舞動的氣候可行性論證技術指南”(CAMGJ2012M33)資助
    31  影響蕪湖葡萄商品果率關鍵氣候因子特征及預測
    司紅君 付偉 馬菊 程傳云
    2017, 45(1):195-202.
    [摘要](1257) [HTML](0) [PDF 1.32 M](1776)
    摘要:
    基于1994—2014年研究區葡萄的逐年商品果率數據,1965—2014年蕪湖市逐月的氣象數據和1981年7月至2014年6月國家氣候中心的逐月88項新大氣環流指數、26項海溫指數,使用相關性分析、線性趨勢、MannKendall和多元逐步回歸分析,對影響葡萄商品果率的關鍵氣候因子進行遴選,并在此基礎上對遴選因子的近50年變化特征和短期氣候預測進行了分析與研究。結果表明:影響葡萄商品果率的關鍵氣候因子有7、8月的平均氣溫(〖WTBX〗T〖WTBZ〗7,〖WTBX〗T〖WTBZ〗8)、最高氣溫(〖WTBX〗Tmax7〖WTBZ〗,〖WTBX〗Tmax8〖WTBZ〗)、最低氣溫(〖WTBX〗Tmin7〖WTBZ〗,〖WTBX〗Tmin〖WTBZ〗8)、相對濕度(〖WTBX〗RH〖WTBZ〗7,〖WTBX〗RH〖WTBZ〗8)、日照時數(〖WTBX〗S〖WTBZ〗7,〖WTBX〗S〖WTBZ〗8),以及8月的平均氣溫日較差(Δ〖WTBX〗T〖WTBZ〗8),近50年 〖WTBX〗T〖WTBZ〗7、〖WTBX〗Tmax〖WTBZ〗7和〖WTBX〗Tmin〖WTBZ〗7顯著升高,〖WTBX〗RH〖WTBZ〗7、Δ〖WTBX〗T〖WTBZ〗8和〖WTBX〗S〖WTBZ〗8顯著下降,其中〖WTBX〗T〖WTBZ〗7、〖WTBX〗Tmax〖WTBZ〗7、Δ〖WTBX〗T〖WTBZ〗8的變化以漸變為主,而〖WTBX〗Tmin〖WTBZ〗7、〖WTBX〗RH〖WTBZ〗7、Δ〖WTBX〗T〖WTBZ〗8則發生過突變。這些關鍵氣候因子與前期1年內的多項大氣環流指數和海溫指數顯著相關,并遴選其中關鍵指數作為預測蕪湖市7、8月葡萄商品果率關鍵氣候因子的短期氣候預測指標,計算出氣候因子的預測方程,以期為葡萄種植能夠有效應對氣候影響、保證商品果率提供幫助。
    32  桂林市氣候變暖特征及其對柑桔物候期的影響
    張印平 郭昌東
    2017, 45(1):203-208.
    [摘要](1164) [HTML](0) [PDF 872.90 K](1508)
    摘要:
    利用桂林市1984-2014年氣候資料和同期柑桔物候資料,運用線性傾向估計、SPSS相關系數等方法研究了桂林市氣候變暖的特征及其對柑桔物候期的影響。結果表明:31年中桂林市氣候變暖趨勢明顯,其主要特點是年平均氣溫上升幅度約為04 ℃,20世紀90年代后期和21世紀初升溫顯著,在升溫過程中以春季升溫為主,冬季次之,夏季、秋季略升溫,氣候變暖春季氣溫升高貢獻最大。氣候變暖引起柑桔物候期的變化明顯,春季物候期提前,秋季物候期推遲,生長季呈延長的趨勢;氣溫是影響柑桔物候期最為顯著的氣象因子;2月平均最高氣溫升高1 ℃,柑桔芽開放期提前約34天,3月平均最高氣溫升高1 ℃,開花期提前約49天,年極端最高氣溫升高1 ℃,可采成熟期推遲68天。

    當期目錄


    年第卷第

    文章目錄

    過刊瀏覽

    年份

    刊期

    瀏覽排行

    引用排行

    下載排行

    您是第位訪問者
    技術支持:北京勤云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午夜欧美大片免费观看,欧美激情综合五月色丁香,亚洲日本在线视频观看,午夜精品福利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