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第44卷第5期文章目次

  • 顯示方式:
  • 簡潔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目錄
    2016, 44(5).
    [摘要](1292) [HTML](0) [PDF 8.14 M](1040)
    摘要:
    2  基于激光遙感技術的硬靶相干測速試驗
    陳玉寶 李強 步志超 李龍
    2016, 44(5):697-701.
    [摘要](1202) [HTML](0) [PDF 871.40 K](1527)
    摘要:
    隨著光纖激光技術的快速發展,全光纖相干多普勒激光雷達已逐步應用于大氣風場探測業務中。為了更好地發揮相干多普勒激光雷達的效益,必須使激光雷達保障和使用人員更好地了解其基本原理及結構?;诙嗥绽招图す庀喔稍?,以邁克耳遜干涉儀結構為原型,在實驗室中搭建了基于532 nm可見激光的空間多普勒測速系統,利用頻譜處理技術,準確地測得了漫反射轉輪的切向速度,直觀地展示了激光相干多普勒測速系統的原理、結構及速度反演方法。此外,在532 nm相干測速試驗的基礎上,搭建了基于1550 nm激光的全光纖硬靶相干測速實驗系統,開展了大量對比觀測試驗,在轉輪速度分別為2.9 m/s和4.8 m/s時,試驗系統與實測轉輪速度之間的系統差分別為-0.01 m/s和0.04 m/s,標準差分別為0.08 m/s和0.1 m/s,說明了激光測速系統測量數據的可信性。
    3  地基微波輻射計反演水汽密度廓線精度分析
    侯葉葉 劉紅燕 鮑艷松
    2016, 44(5):702-709.
    [摘要](1397) [HTML](0) [PDF 2.11 M](1617)
    摘要:
    以探空水汽廓線為標準,對00:00UTC、12:00UTC北京南郊(39.93 °E,116.28 °N)觀測站的微波輻射計水汽廓線與WRF(Weather Research & Forecasting Model)模擬的水汽廓線進行精度分析。結果表明,整體上WRF水汽密度接近探空,但在近地面處微波輻射計的更接近探空;水汽密度偏差在夏季較大冬季較??;微波輻射計的水汽密度在3 km左右偏大,根據北京地區歷史天氣記錄中有中云的天氣較多的信息,推測可能是由于云對微波輻射計反演有影響。06:00UTC和18:00UTC以WRF水汽廓線為參考對微波輻射計的水汽廓線進行精度分析,得到的結果與00:00UTC和12:00UTC的類似。
    4  飛機下投探空在臺風探測中的應用
    李楊 馬舒慶 官福順
    2016, 44(5):710-714.
    [摘要](1017) [HTML](0) [PDF 869.15 K](1673)
    摘要:
    在海洋探測方面,利用飛機進行下投探空擁有巨大的潛力去彌補全球高空探測網的空白。臺風形成后,飛機飛入臺風中心或繞臺風飛行,下投配有全球衛星定位(GPS)裝置的“探空儀”,探空儀上安裝有溫度、氣壓、濕度傳感器,通過GPS定位測風,對臺風實施立體觀測。多年來,飛機下投探空能夠充分掌握臺風的整體氣象要素分布結構,從而提高對臺風強度和移動路徑等預報的準確性,飛機下投探空在國際上已經從科學試驗轉變成業務應用,并且形成新型的探測技術——目標觀測。本文主要總結了國際上利用飛機搭載下投式探空儀進行臺風探測的發展歷程,為我國開展下投探空,特別是臺風監測提供可借鑒的經驗。
    5  基于關聯規則挖掘的自動站觀測數據相關性分析
    李曉蘭 曹曉鐘 朱君 王柏林
    2016, 44(5):715-721.
    [摘要](1189) [HTML](0) [PDF 1.60 M](1584)
    摘要:
    引入數據關聯規則挖掘技術,分析地面觀測中不同氣象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為不同氣象要素觀測數據的內部一致性檢查提供參考。通過對2013年全年北京南郊試驗站地面氣象自動觀測數據的分析,統計出了強關聯規則氣象觀測要素相應的值域分布區間。分析了相對濕度和風速變化值之間的相關性,得到相對應的變化閾值;通過分析能見度與相對濕度的相關性,發現能見度變化受降水影響較大,因此,統計不同等級降雨強度所對應的能見度區間值,通過分析具體降水過程,揭示能見度與降雨強度隨時間的變化關系,結果表明,利用上述相關性對氣象要素觀測數據進行判定,可以為多種氣象觀測數據的質量控制提供參考。
    6  濱海自動站與人工站相對濕度對比分析
    樊絲慧 姜蘇麟 趙莉 程穎嫻
    2016, 44(5):722-727.
    [摘要](1323) [HTML](0) [PDF 1.26 M](1598)
    摘要:
    利用2003年鹽城市濱??h氣象站自動站與人工站平行觀測期間的對比資料,分析了兩套觀測系統相對濕度數據的差異,討論了相對濕度、環境溫度、天氣狀況和環境風速與2種方式觀測的相對濕度差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濱??h自動觀測與人工觀測的相對濕度數據存在一定的差異,但在允許精度范圍內,約93%的數據集中在-4%~4%之間,誤差超過±2%的樣本集中在相對濕度小于70%的區域內;隨著月份的變化,相對濕度差的分布呈現“W”形波動趨勢;隨氣溫升高,呈“V”形變化趨勢,尤其是高溫下自動站偏干現象明顯;濕度增大或有降水產生時,有偏正的趨勢;環境風速增大時,有減小的趨勢,自動站相對濕度觀測值偏大。
    7  鉑電阻地溫傳感器檢定不確定度評定
    劉宇 張佳佳 劉文忠 蔣濤 于平
    2016, 44(5):728-732.
    [摘要](1093) [HTML](0) [PDF 1.24 M](1712)
    摘要:
    為確保鉑電阻地溫傳感器觀測數據的準確、可靠并具有可比性,定期開展對地溫傳感器的檢定是非常重要的。通過檢定將地溫傳感器系統誤差控制在允許范圍內,并對檢定結果進行不確定度評定,是考察檢定結果可信程度的重要步驟。本文依據《JJG(氣象)002-2015自動氣象站溫度傳感器》和《JJF1059.1-2012 測量不確定度評定與表示》的要求,設計10次重復性試驗,分析檢定過程中的不確定度來源,并對不同的不確定度來源進行A類和B類不確定度評定,此評定方法對自動氣象站地溫檢定結果可信度評估具有指導意義。
    8  新一代天氣雷達數據傳輸與短信值機系統
    姜小云 吳俞
    2016, 44(5):733-738.
    [摘要](1218) [HTML](0) [PDF 1.08 M](1675)
    摘要:
    介紹了新一代天氣雷達數據傳輸與短信值機系統,解決了目前新一代天氣雷達運行觀測業務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開發的數據傳輸子系統,整合了3 類雷達數據的傳輸與監控,解決了目前數據傳輸業務中存在的問題。數據傳輸系統的時效性、穩定性、可靠性、安全性均進一步提高。對新一代天氣雷達短信自動值機進行研究,根據其部分軟故障排除經驗特點設計了與其相適應的值機子系統,能夠實時發送新一代天氣雷達故障的監控報警,并接收短信指令按照預定義的操作步驟自動完成部分軟故障排除任務,盡早恢復新一代天氣雷達正常運行,提高了這些故障排除的時效性。上述系統在??诶走_站應用結果表明效果良好,能夠滿足目前新一代天氣雷達運行觀測業務需求,可以推廣應用。
    9  基于Android的氣象站信息查詢及控制系統設計
    帥紅 馬尚昌 張素娟 楊筆鋒
    2016, 44(5):739-743.
    [摘要](1252) [HTML](0) [PDF 1.36 M](1666)
    摘要:
    隨著氣象站的不斷發展以及大眾對氣象信息關注度的提升,氣象站的管理監測顯得尤為重要。而現在移動互聯網與氣象站監測結合方面的研究仍處在發展階段,大部分氣象站數據以氣象工作者在辦公領域PC機上獲取為主,受地域和時間等限制,使氣象工作者不能隨時查看實況氣象數據,及時獲取設備報警信息。為了更靈活便捷地獲取氣象數據,對設備報警及時做出維護處理,系統使用Android軟件開發工具包Eclipse和Java語言進行開發,結合移動應用特點,設計并實現了一套在移動客戶端可以隨時查詢氣象站相關數據的信息查詢系統,為氣象工作者監測臺站設備狀態和維護設備提供便利,擴展了氣象業務的安全運行空間,提升了移動氣象信息服務能力。
    10  ZQZⅡ1型自動氣象站采集器故障檢修方法
    萬定祥 陳寧 彭軍 陳城 蔡明 李中華
    2016, 44(5):744-748.
    [摘要](1000) [HTML](0) [PDF 894.85 K](1465)
    摘要:
    針對幾年來湖北省ZQZⅡ1型自動氣象站采集器出現的故障及修復情況, 分別介紹了采集器電源、面板、主板等部位的故障檢修,著重介紹了自然損壞及雷擊損壞的檢修方法。根據實際電路繪制了電源部分的原理圖及各傳感器與采集器主板芯片連接框圖,按圖檢修就能很快找到故障部位。并提供了在沒有專業工具的情況下,如何拆卸多層電路板芯片的方法。通過幾例檢修實例,進一步分析說明故障原因及檢修方法。對于為什么從風桿引入的雷擊會造成主板芯片大面積損壞的原因作了分析判斷并提出了改進的方法。
    11  多模式對東北地區月氣溫的預測性能對比評估
    王瑩 李永生 段春鋒
    2016, 44(5):749-753.
    [摘要](1058) [HTML](0) [PDF 1.29 M](1379)
    摘要:
    基于BCC的DERF 2.0(中國)、CFSv2(美國)、EC(歐洲)、TCC(日本)4種模式開展的1983—2010年對東北地區的回報試驗結果、2011—2014年業務應用結果和國家氣象信息中心提供的東北地區172個臺站氣象觀測資料,利用距平相關系數(ACC)、趨勢異常綜合檢驗(PS)評估和距平符號一致率(PC)3種定量方法對比評估了4種模式對東北地區月氣溫的預測性能。結果表明,EC模式和CFSv2模式與BCC模式和TCC模式相比,對月氣溫的總體預測效果較好,有一定的預測技巧。從空間上來看,CFSv2的PC在前半年表現的比后半年的略好,PC超過80%的范圍比較大。CFSv2和EC模式對東北地區夏季典型低溫年有一定的預測能力。
    12  城市化對中山夏季高溫影響數值模擬
    麥健華 于玲玲 林文實 陳昇
    2016, 44(5):754-762.
    [摘要](999) [HTML](0) [PDF 2.01 M](1679)
    摘要:
    統計工業、交通、生活能源的消耗計算出中山市的人為熱排放量,在WRF模式中使用新舊兩套下墊面資料以及在城市地區引入人為熱的排放,對2010年7月2—5日中山市的連續高溫天氣進行模擬,以評估城市化對中山市極端高溫天氣的影響。結果表明,在使用了新的下墊面資料后,模式能很好地模擬出中山市氣溫的變化和分布趨勢,城市地區的熱島現象顯著。城市下墊面和人為熱分別使平均氣溫上升0.9 ℃和0.2 ℃,下墊面的改變引起的溫度上升要比人為熱明顯,最低氣溫的增幅比最高氣溫要大。城市下墊面和人為熱均能使城市熱島強度得到增強,熱島強度的變化在夜間比日間明顯,在日出前達到最大,城市下墊面引起的熱島強度變化最大為1.5 ℃,而人為熱為0.6 ℃。城市下墊面和人為熱的引入增加了地表感熱通量,使城市地區氣溫上升,下墊面引起的感熱通量變化明顯比人為熱引起的要大。日間感熱通量的增加比夜間大,但氣溫的增加則是夜間比日間明顯。
    13  南極半島北部氣溫特征及與海冰的相互關系
    李靜鋒 卞林根 段居琦 丁卓銘 韋覃武 逯昌貴
    2016, 44(5):763-768.
    [摘要](1114) [HTML](0) [PDF 2.89 M](1743)
    摘要:
    依據1974—2013年Vernadsky、Marambio、Esperanza、Marsh站月、季、年平均氣溫和各站附近海域的海冰密集度,采用線性回歸傾向估計方法,對近40年的氣溫特征及與海冰的相互關系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近40年南極半島北部氣溫呈變暖趨勢,海冰密集度與氣溫的變化為負相關。近40年年平均氣溫升溫情況分別為Vernadsky 2.24 ℃、Marambio 0.88 ℃、Esperanza 0.8 ℃、Marsh 0.12 ℃。冬季升溫是南極半島北部年平均氣溫升高的關鍵,西海岸則是半島北部升溫速度最快的區域。南極半島北部氣溫高值區位于喬治王島,低值區位于東海岸。20世紀90年代中期到本世紀初氣溫升溫明顯,是造成近40年氣溫變暖的關鍵期。海冰密集度除Marambio呈弱增長趨勢外,其余3個站均明顯減少。這一變化也證實了:西海岸升溫顯著,東海岸和喬治王島升溫相對緩和。
    14  近50年安徽省太陽總輻射的時空變化特征
    盧燕宇 田紅 魯俊 溫華洋
    2016, 44(5):769-775.
    [摘要](2039) [HTML](0) [PDF 2.09 M](2308)
    摘要:
    采用1961—2010年安徽省輻射觀測數據和常規氣象要素觀測資料,建立了太陽總輻射的氣候學計算方法;進而推算了安徽省各地太陽總輻射,并采用趨勢分析、突變檢驗和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其時空變化特征。結果表明:以理論天文輻射為起始值所建立的全省統一公式,能夠較好的擬合安徽省月尺度的太陽總輻射值。根據公式推算的安徽省各地太陽總輻射資源的豐富程度以3級為主,空間分布呈北多南少的特征,季節分布為夏多冬少單峰型,但在梅雨期存在波谷。近50年來安徽省各地太陽總輻射量基本呈一致的減少趨勢,全省平均下降趨勢為每10年減少0.31 MJ〖DK〗·m-2〖DK〗·d-1,近年來輻射下降趨緩。安徽省太陽總輻射在20世紀80年代初存在一次突變現象;近50年總輻射量以準10年和4~6年左右周期振蕩較為明顯,而20世紀80年代以來年代際振蕩信號減弱,并且太陽總輻射氣候態以偏少為主。
    15  四川盆地區域性暴雨過程的識別及時空變化特征
    王春學 馬振峰 秦寧生 張順謙 鄧彪
    2016, 44(5):776-782.
    [摘要](1253) [HTML](0) [PDF 1.39 M](1578)
    摘要:
    利用四川盆地104個縣級氣象站逐日降水量資料,建立了新的四川盆地區域性暴雨過程識別方法,并分析了其時空變化特征。研究結果表明:新的區域性暴雨過程識別方法可以排除孤立暴雨站點的影響,快速準確的識別出區域性暴雨過程。1961—2013年四川盆地共計發生區域性暴雨過程216次,與歷史災情資料在發生時間、范圍和強度上都有很好的對應關系。1961—2013年四川盆地區域性暴雨過程次數呈逐漸減少的趨勢。區域性暴雨過程綜合強度在1991—2013年波動幅度有所增大,并出現逐漸增強的趨勢,這可能與區域性暴雨過程持續時間變長和累積雨量增加有關。使用旋轉正交函數(REOF)方法對區域性暴雨過程頻數進行分區研究,發現最常見的是盆西北型,其次是盆東北型,盆南型出現頻次相對最少。3種類型的區域性暴雨過程隨時間變化差異明顯,尤其近20年盆西北型有逐漸減少的趨勢,盆東北型有逐漸增多的趨勢,而盆南型則無明顯的變化趨勢。
    16  三峽庫區“腹心”地帶蓄水前后氣溫變化特征
    周英 袁久坤
    2016, 44(5):783-787.
    [摘要](1002) [HTML](0) [PDF 3.64 M](1403)
    摘要:
    利用三峽庫區腹心地帶14個氣象觀測站1961—2014年氣溫觀測資料,并經過均一性檢驗和訂正后,對2003年三峽水庫蓄水前后的氣溫作了時間對比分析,同時分別選取近庫區和遠庫區站點作氣溫差值分析。結果表明:近54年來三峽庫區腹心地帶年平均氣溫總體呈現出增溫趨勢,與西南地區區域氣溫變化及全球平均氣溫變化趨勢基本一致。但近11年來三峽庫區腹心地帶蓄水后受水域擴大影響近庫地區的氣溫發生了一定變化,表現出近庫地區的氣溫在冬季有增溫效應,夏季有弱降溫效應。
    17  基于加密降水資料的貴州地質災害概率預報模型
    齊大鵬 汪超 韓小令 萬超
    2016, 44(5):788-792.
    [摘要](1001) [HTML](0) [PDF 1.16 M](1318)
    摘要:
    運用信息量法進行了地質災害易發性評價,將全省劃分為3個易發等級。利用貴州省2009—2014年的地質災害和降水數據,分析了每個等級中地質災害概率與有效降水量之間的關系。在此基礎上,利用概率論方法將動態臨界雨量引入預報模型,建立了基于動態臨界雨量的地質災害概率預報模型。結果表明:對于任意的易發區劃等級,誘發地質災害的臨界雨量并不是靜態的,而是分布在一個非常大的區間上;當有效降水量為該區間上一個特定的值時,用相應的概率來描述地質災害發生可能性的大小,而不是地質災害一定發生更為恰當;在2015年的檢驗中,模型預報準確率超過80%,說明該概率預報方法具有實際應用價值,能起到良好的預報預警作用。
    18  一次臺風后部中尺度暴雨的動力機制分析與模擬試驗
    左平昭 王偉偉 葉冬云 王超 趙一夫
    2016, 44(5):793-799.
    [摘要](1209) [HTML](0) [PDF 2.69 M](1463)
    摘要:
    利用常規氣象資料、區域自動站資料和1°×1°的NCEP再分析資料,對1209“蘇拉”臺風后部暴雨的動力機制進行分析,并用WRF模式進行地形模擬數值試驗,結果表明:“蘇拉”后部暴雨具有明顯的中尺度特征,低層流場的匯合促進暴雨區上升運動的發展,超低空偏南風急流為暴雨區提供充足的水汽條件,急流在強降水發生前增強北推;陸地摩擦使近岸一帶生成風速輻合線(岸風鋒)是觸發暴雨的中尺度系統,其強弱對暴雨強度有直接影響。
    19  浮塵和重污染天氣過程個例分析
    朱云鳳 劉杰 白雪 王桂臣
    2016, 44(5):800-804.
    [摘要](942) [HTML](0) [PDF 3.30 M](1403)
    摘要:
    利用MICAPS資料、NCEP再分析資料和環境監測站大氣成分監測資料, 分析2015年3月29日連云港地區一次浮塵及重污染天氣過程,結果表明:由于上游地區出現沙塵天氣后,空氣中大量沙塵粒子隨著高空西北氣流攜帶向東南輸送,影響連云港,從而形成浮塵天氣;高空有西風急流帶,400 hPa下沉運動加強,高空動量下傳是形成浮塵天氣的動力條件;連云港處于弱氣壓場中,大氣層結穩定,空氣干燥,風力較小,不利于沙塵粒子和污染物擴散;由浮塵的質點后向軌跡模擬得知,沙源來自蒙古國東部地區,與高空形勢分析結果一致。
    20  甘肅中部降水性層狀云微物理結構特征個例分析
    龐朝云 黃山 張豐偉
    2016, 44(5):805-810.
    [摘要](1022) [HTML](0) [PDF 3.04 M](1587)
    摘要:
    利用機載PMS 粒子探測系統對2006 年8 月27 日甘肅省中部一次降水性天氣過程進行空中觀測,對云中微物理特征進行了分析。研究發現云層中小粒子對含水量的貢獻較大,云層主要以平均直徑小于20 μm的小云滴為主。在低層云滴濃度和含水量大于上層,而平均直徑小于上層,符合“播撒-供給”降水機理,云上部主要增長方式有凝華增長、淞附增長,在云下部主要增長機制是碰并增長。
    21  西南地區飛機人工增雨跨區作業調度模型
    劉平 周筠珺 張慶 劉志 林丹
    2016, 44(5):811-815.
    [摘要](1076) [HTML](0) [PDF 1.71 M](1442)
    摘要:
    傳統的跨區飛機增雨作業,其作業空域劃分、作業飛機性能情況不清楚,加之空域申報環節多、信息量大等問題,作業資源不能夠及時有效利用,影響了跨區作業效益。本文基于部隊空域管制邊界,參考民航空中走廊和航路,結合經緯度網格、云水資源分布、高山地勢等因素,設計并優化了作業空域分區。首次提出了基于安全、效益、區間的作業飛機性能評估模型,重點分析了跨區增雨作業云降水潛力。建立作業申報、作業決策、作業指揮和作業通報的調度模型業務流程,在此基礎上搭建業務平臺,并按網格作業空域分區、飛機作業性能評估、調度報告生成等模塊分別在業務應用中進行檢驗和修正,實現飛機作業資源的有效調配和利用。
    22  基于ArcGIS Python的安全射界圖自動化制作
    劉志 郝克俊
    2016, 44(5):816-821.
    [摘要](1528) [HTML](0) [PDF 1.77 M](13715)
    摘要:
    針對當前安全射界圖繪制存在的問題,基于ArcGIS空間參考、空間分析、制圖表達規則提出了自動化繪制方法。根據作業點位置選擇準確的空間參考坐標系;通過緩沖區等運算繪制距離圈和方位標劃固定射線;采用集合論推導了安全射界扇形區的生成過程,基于推導結果進行交集取反、要素轉面、按位置選擇要素等運算,并整合為完整的空間分析流程。應用表明:用戶只需要輸入相關數據,繪制過程無需人機交互, 保證了繪制要素的準確性,杜絕了作業點資料泄密的可能性。
    23  基于MODIS數據的地表覆蓋種類與地閃分布特征關系研究
    趙生昊 楊磊
    2016, 44(5):822-827.
    [摘要](880) [HTML](0) [PDF 1.74 M](1329)
    摘要:
    利用2008—2013年MODIS 3級數據土地覆蓋類型產品MCD12Q1及重慶市ADTD閃電定位資料,以重慶市內106°~107°E,29°~30°N范圍的矩形區域為研究區域,結合頻次、強度、時段、地貌等要素對局地內的地表覆蓋種類與地閃分布關系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研究區內地閃分布在各地表覆蓋種類上差異顯著,在水域、農田、城鎮上的閃電密度都高于平均值;地閃中輕中度閃電、強閃電的分布在同一地表覆蓋種類上的差異明顯,強閃電更易產生于水域、林地種類上;同一地表覆蓋種類上地閃分布與季節的關系不明顯;地閃活動在某些地表覆蓋種類上的晝夜分布具有明顯差異;植被覆蓋面上的地閃分布與地貌條件關系密切,同一類覆蓋面上的強閃電比例與海拔高度呈正相關關系。
    24  MOV通流能力衡量優化方法
    王成芳 陳華 劉沖 余僉賢 王昊
    2016, 44(5):828-833.
    [摘要](773) [HTML](0) [PDF 1.29 M](2251)
    摘要:
    MOV作為壓敏型電涌保護器(SPD)的主要防雷元件,依據IEC 61643的規定,其通流能力是反映SPD防雷性能的重要指標,故通常用標稱(最大)放電電流來衡量MOV通流能力,但這并不意味著MOV的標稱放電電流就是衡量MOV的通流能力最佳參數,為了更為準確地研究SPD的防雷性能,需要對MOV通流能力的衡量方法進行進一步優化分析。通過詳細分析通流能力的本質含義,引入能量資源(安秒資源)的概念,區分了MOV的標稱(最大)放電電流與通流能力的關系,結果顯示:利用MOV的能量資源(安秒資源)來體現器件的通流性能,更符合MOV的特征,優化后的衡量方法對于SPD防雷性能的精確定標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25  藏東南森林穿透雨氮沉降通量變化特征及其影響因子
    劉智媛 周筠珺 李瀚 韓琳
    2016, 44(5):834-840.
    [摘要](1067) [HTML](0) [PDF 1.21 M](1632)
    摘要:
    2012—2013年生長季在野外原位觀測了青藏高原林芝地區森林穿透雨中不同形態氮濕沉降通量,并研究了氮沉降通量的變化特征及其影響因子。研究結果表明,2012、2013年可溶性總氮(TN)累積沉降通量分別為8.82 kg〖DK〗·hm-2〖DK〗·a-1和6.91 kg〖DK〗·hm-2〖DK〗·a-1;其中,硝態氮(NO-3N)、銨態氮(NH+4N)、可溶性總有機氮(DON)沉降通量分別占總氮的16.98%、53.39%和29.63%,NH+4N對濕沉降通量的貢獻率最大。不同形態氮沉降通量呈現明顯的季節性變化特征,一般在夏季達到最大值。隨著降水量及溫度的升高,不同形態氮沉降通量均有增加趨勢;其中,總無機氮(TIN)與月平均氣溫呈顯著相關關系(〖WTBX〗p〖WTBZ〗<0.05),TN、TIN均與月累積降水量呈極顯著相關(〖WTBX〗p〖WTBZ〗<0.01)。月累計降水量和月平均氣溫可以共同解釋森林穿透雨中TN沉降通量55.2%的變化。
    26  莎車1991—2013年春季首日變化特征及其對果樹花期的影響
    徐相明 顧品強 韓濤 陳叢敏 李鐘霞
    2016, 44(5):841-847.
    [摘要](971) [HTML](0) [PDF 1.61 M](1588)
    摘要:
    利用莎車縣氣象局1990—2013年地面氣象觀測資料和莎車農業氣象試驗站1992—2013年杏、蘋果、桃、梨、沙棗、巴旦姆花期觀測資料,分析莎車春季首日變化特征及對果樹花期的影響。結果表明:莎車春季首日平均為3月21日,2000年出現突變性提前,春季首日與3月及3月各旬平均氣溫呈極顯著相關,與年平均氣溫、1月中旬及2月下旬平均氣溫呈顯著相關;3—5月果樹陸續進入花期,杏(巴旦姆)花期最早、梨(桃、蘋果)花期次之、沙棗花期最晚。杏、梨、沙棗花期持續時間年際差異較大,但均呈現增多趨勢,其中杏突增年份與春季首日突變年份基本一致,梨、沙棗偏晚3~5年;果樹開花始期、開花盛期、開花末期與春季首日的差值變化基本一致,其中開花始期與春季首日相關性最好,杏花期與春季首日最接近;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杏、梨、沙棗等3種代表性果樹開花始期回歸預報模型,經歷史擬合和2011—2013年檢驗, 模型可以較好的模擬和預報杏、梨、沙棗開花始期。
    27  云南甘蔗種植氣候類型和特點
    魯韋坤 周云 何雨芩
    2016, 44(5):848-853.
    [摘要](1428) [HTML](0) [PDF 944.46 K](1736)
    摘要:
    為了掌握云南甘蔗主產區氣候差異,在依據甘蔗生物學特性選定評價指標的基礎上,采用系統聚類法進行了云南甘蔗主產區氣候類型分類。劃分的6類甘蔗氣候類型具有較好的區域性分布,各類型間氣候特征差異明顯,主要體現在4—10月平均日照時數、5—10月平均降水量、11月至次年2月平均日照時數、9—12月累計溫差等指標上。結合甘蔗歷史單產數據,分析了影響各類型單產的主要氣象指標。研究表明影響云南甘蔗單產的主要因子為生長季的溫度和光照,正常年份下降雨量為非限制因子。此外采用9—12月的平均最低和最高氣溫作為含糖量影響因子而入選分類指標,使分類結果更具實用性。

    當期目錄


    年第卷第

    文章目錄

    過刊瀏覽

    年份

    刊期

    瀏覽排行

    引用排行

    下載排行

    您是第位訪問者
    技術支持:北京勤云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午夜欧美大片免费观看,欧美激情综合五月色丁香,亚洲日本在线视频观看,午夜精品福利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