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第44卷第3期文章目次

  • 顯示方式:
  • 簡潔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目錄
    2016, 44(3).
    [摘要](857) [HTML](0) [PDF 8.14 M](1488)
    摘要:
    2  FDR土壤水分傳感器原狀土壤標定方法研究
    王黎明 張雪芬 周旭輝 王建波 陳晨 王愛珍
    2016, 44(3):347-353.
    [摘要](1468) [HTML](0) [PDF 4.80 M](2086)
    摘要:
    為獲得測站準確的土壤水分傳感器標定參數,利用自動土壤水分站點的大型原狀土壤為樣本,在實驗室同時進行人工稱重觀測和儀器自動對比觀測,得到一系列的人工自動測量數據,以人工稱重數據為準對自動土壤水分傳感器進行訂正。由于采用原狀土壤,樣本土壤的質地、密度、土壤顆粒和結合緊密度基本沒有受到破壞,訂正后的自動土壤體積含水量值能更加真實反映臺站實際土壤墑情,能夠修訂人工對比觀測期間由于樣本空間不足導致的不合理的田間標定方程。
    3  雙套自動站地面溫度觀測數據差異分析
    白水成 李社宏
    2016, 44(3):354-357.
    [摘要](1427) [HTML](0) [PDF 1.57 M](2040)
    摘要:
    通過對陜西省7個國家氣象站2014年新、舊雙套自動站逐小時地面溫度對比差值進行分析,發現利用現有觀測方法和觀測設備,地面溫度觀測值誤差較大,數據一致率僅有93.67%,而超差率高達35.70%,且白天誤差更為明顯。通過對可能影響地面溫度觀測值的因素進行深入分析,并結合試驗結果,得出太陽輻射強度對地面溫度觀測差值的影響不大,而觀測場土質、觀測方法、傳感器維護以及設備型號與其有密切關系。建議采用采樣面積更大的觀測設備或觀測方法替代現有單支鉑電阻直埋觀測法。
    4  省級氣象廣域網網絡優化的設計與應用
    許瑋 王迎迎 秦運龍 楊維發 李鑫
    2016, 44(3):358-362.
    [摘要](1368) [HTML](0) [PDF 821.03 K](1689)
    摘要:
    目前湖北省氣象地面寬帶網省—地—縣3級結構中,省局與各市(州)局間采用單條專線連接,手動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撥號線路備份的傳輸方式,這種傳輸方式不足以保證數據傳輸的可靠性?,F設計新增一條專線,實現省到地的雙線路備份。同時,增加一臺省端網絡互聯交換機,升級地市端的網絡互聯路由器硬件,將數據劃分為業務數據和視頻會商兩類,定義不同的傳輸方式。業務數據采用OSPF(Open Shortest Path First)動態路由方式進行傳輸,視頻會商通過配置靜態路由BFD(Bidirectional Forwarding Detection)聯動的路由方式進行傳輸,并通過QoS(Quality of Service)保證其4 Mb/s的帶寬,從而實現省到地數據業務更合理可靠地傳輸。
    5  市縣級公共氣象服務集約化業務平臺設計
    李超 李蕊 劉胤田
    2016, 44(3):363-368.
    [摘要](1586) [HTML](0) [PDF 1.29 M](1760)
    摘要:
    為了適應氣象業務發展的需要,開發了市縣級公共氣象服務集約化業務平臺,設計了業務面板,使基層臺站軟件操作簡單化,并以氣象服務產品為主線,將產品貫穿軟件使用的全過程,實現氣象服務產品管理標準化,業務規范化。該平臺系統開發了氣象服務業務發現引擎、氣象資料實時計算引擎、氣象信息可視化引擎、服務產品制作模板引擎和綜合工具引擎,為產品制作智能化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平臺基于服務任務調度模型,采用多線程、多進程和負載均衡技術實現真正的氣象服務產品一鍵式發布,解決了氣象服務產品制作和發布環節的主要難點,提高了公共氣象服務的能力和水平。
    6  基于Silverlight的氣象信息查詢系統設計與應用
    劉彬 李曉鵬
    2016, 44(3):369-373.
    [摘要](1448) [HTML](0) [PDF 5.07 M](1887)
    摘要:
    為減輕基層氣象臺站服務人員在氣象數據統計分析方面的工作量,提高天氣監測和預報服務核心能力,研究開發了基于B/S結構,通過具有RIA(Rich Internet Applications,富網絡應用)特性的Silverlight框架,采用WebGIS技術的昆明市氣象信息查詢系統。系統實現了對預報服務所需實時地面觀測數據、精細化預報產品和多普勒雷達回波產品等進行統計查詢以及地理信息可視化顯示。應用實踐表明,系統在天氣實況監測、臨近預報與災害性天氣預警業務中為氣象服務人員提供了直觀的氣象信息網絡平臺,為預報服務提供了科學、高效的技術支持。
    7  基于移動互聯網的交通氣象服務系統設計與應用
    楊忠恩 魏晨 馬琰鋼 鄭偉才
    2016, 44(3):374-380.
    [摘要](1681) [HTML](0) [PDF 5.47 M](1618)
    摘要:
    設計并實現了基于移動互聯網的交通氣象服務系統。通過對用戶定位信息與天氣現象、能見度、溫度、降水、風力等精細化格點數據進行融合,提供了一系列基于位置的創新性交通氣象服務:道路前方高影響天氣路段語音提醒及氣象信息自動化語言表達、基于WebGIS服務的交通氣象服務信息展示和基于精細化格點預報數據的智能導航。與傳統網頁單向式的信息交互方式不同,交通氣象服務系統絕大部分數據存儲及處理工作在服務端完成,通過Web服務實現了與客戶端的雙向信息傳遞,向用戶提供精準的基于位置的信息推送。本系統已經在浙江省氣象局智慧氣象手機客戶端中作為一個獨立模塊實際應用。
    8  自動土壤墑情監測管理系統設計與應用
    李翠娜 王柏林 張廣周 吳蘇
    2016, 44(3):381-386.
    [摘要](1198) [HTML](0) [PDF 2.52 M](1691)
    摘要:
    為了提升省級自動土壤墑情觀測管理能力,開發了C/S結構土壤墑情監測管理系統,實現了對不同廠家3種類型的土壤墑情觀測設備數據的統一收集、處理和入庫管理業務。系統具有數據質量控制、監控預警以及數據應用等功能,基層臺站業務人員可以通過局域網或因特網實時了解和分析當地及全省土壤墑情變化,為農業生產提供了有力、可靠的服務信息。通過業務試用,系統運行穩定,可顯著提高土壤墑情觀測數據質量和設備技術保障水平,具有廣闊的推廣空間和應用前景。
    9  一體化微信氣象為農服務平臺設計
    姚俊萌 單九生 余冬暉 蔡哲 郭瑞鴿 方朝陽 劉文英 楊愛萍
    2016, 44(3):387-391.
    [摘要](1369) [HTML](0) [PDF 5.63 M](2013)
    摘要:
    一體化微信氣象為農服務平臺基于微信公眾服務號“江西微農”進行二次開發,集天氣預報、氣象災害預警、天氣雷達、衛星云圖等天氣服務,病蟲情報、農事指南、農業政策、農技推廣等農業服務以及災情互動、農情反饋、提問咨詢等互動交流功能為一體,為用戶提供了功能齊全、信息豐富、專業權威的氣象、農業一體化綜合服務。服務平臺開發包括了“江西微農”后臺管理系統,可以為省、市、縣各部門管理員進行用戶管理、消息推送、產品維護以及與用戶交流提供方便易用的管理工具,顯著減少業務維護工作量,實現省、市、縣一體化管理,保障各項服務高效穩定運行。
    10  山東省多模式強降水落區預報檢驗
    曲巧娜 盛春巖 車軍輝 榮艷敏 范蘇丹 肖明靜
    2016, 44(3):392-399.
    [摘要](1265) [HTML](0) [PDF 2.76 M](1384)
    摘要:
    由于模式對于強降水落區預報有一定的偏差,TS評分不能完美的刻畫模式預報強降水的問題,制定了強降水落區偏離程度的檢驗方法,基于此種方法對多模式(EnWRF、WRFRUC、T639和ECthin)山東省2014、2015年5—9月16次強降水過程預報的降水落區形態進行檢驗。結果表明:除了副高擺動引起的局地強對流天氣外,其他過程模式預報均有指示意義,其中預報效果最好的是EnWRF和ECthin,降水落區的形態與實況的相似度極高,并且表現出一定的互補性。多數情況下,模式預報的強降水中心整體比實況偏小,ECthin和EnWRF漏報次數最少、準確次數最多,T639次之,WRFRUC漏報次數最多并且準確次數最少。對于預報有偏離的過程,各模式整體雨區的偏離方向大多偏西或偏北。
    11  海河流域夏季降水與北半球環流異常的相關
    馬寧 謝均 郭軍 何群
    2016, 44(3):400-407.
    [摘要](1114) [HTML](0) [PDF 2.30 M](1540)
    摘要:
    使用1981—2013年6—8月的月平均海河流域站點降水資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資料,采用SVD方法分析了北半球高度場環流異常與海河流域夏季降水的關系。結果表明夏季海河流域的一致型降水異常主要受熱帶地區高度場異常的影響,而北半球中高緯的高度異常分布對海河流域東南部降水異常有重要作用。熱帶及中高緯地區的高度場異常與副熱帶西風急流和流域上空的水汽輸送有一定的對應關系,急流強度和位置的變化以及水汽輻合異常造成海河流域降水異常,尤其中高緯高度異常的這種對應關系更加明顯,并且兩個地區的高度異常分布對應的海河流域異常水汽輸送有不同來源。
    12  四川省主汛期致災暴雨的環流背景分析
    孫俊 鄧國衛
    2016, 44(3):408-415.
    [摘要](1175) [HTML](0) [PDF 4.70 M](1625)
    摘要:
    利用1984—2010年四川地區暴雨致災經濟損失調查表以及1981—2010年6—9月四川地區逐日降水資料和NCEP再分析資料,探討了暴雨洪澇年和干旱少雨年的影響環流系統的差異,結果表明:2000—2010年暴雨致災經濟損失較前10年增加了80.6%,致災暴雨發生站次增加了38%。致災洪澇年暴雨發生的6—9月環流背景特征是:南亞高壓在“西澇東旱”年環流比“東澇西旱”年偏強;副高586 dagpm位于四川和重慶以南的地區。洪澇年7月開始副高有明顯的準雙周左右的振蕩周期,西風環流指數較干旱年波動較大,對流層中高層東亞中高緯大氣環流出現14天左右的低頻振蕩,高原低渦具有14天左右的振蕩周期。低緯度西南氣流多次向中高緯輸送,孟灣地區水汽通量較常年偏強,且進入四川地區的水汽通道通暢。
    13  環渤海地區1980—2012年能見度變化特征
    郭軍 任雨 傅寧 何群
    2016, 44(3):416-422.
    [摘要](1119) [HTML](0) [PDF 9.25 M](1878)
    摘要:
    利用環渤海地區365個地面氣象站1980—2012年逐日能見度觀測資料,統計分析了該地區能見度的變化特征以及不同等級能見度的主要影響因子。結果表明:環渤海地區能見度的主要氣候特征是春秋季高、冬季低。1980—2012年平均能見度下降最大的區域位于太行山和燕山山脈的迎風坡,也是平均能見度較低的區域。環渤海地區整體而言,能見度小于等于1 km主要是水滴造成的,能見度1~10 km范圍內,顆粒物、氣體污染物的影響隨能見度的增大而增大。水滴和顆粒物、氣體污染物對不同等級能見度的影響存在一定空間差異。
    14  四川寶興縣短時強降水的時空分布特征
    王浪 馬力
    2016, 44(3):423-429.
    [摘要](1361) [HTML](0) [PDF 1.79 M](2096)
    摘要:
    利用四川寶興縣1970—2000年及2008—2014年的小時和部分分鐘降水量資料,對寶興縣5—9月汛期短時強降水的時空分布特征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寶興短時強降水集中發生在7、8兩月;由于地形地貌特征復雜,不同的海拔高度及地形位置,短時強降水強度差異較大,海拔1400~1500 m之間的降雨強度最大、海拔2580 m左右區域的降雨時數最長,此2種降水類型均易引發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海拔1300 m以下,海拔高度愈高,γ中尺度系統發展愈均勻持久,降雨強度愈強,海拔1300 m以上,海拔高度愈高,γ中尺度系統發展愈激烈快速,降雨強度愈弱。
    15  烏魯木齊一次極端暴雪事件中尺度分析
    張云惠 于碧馨 譚艷梅 劉晶
    2016, 44(3):430-438.
    [摘要](1339) [HTML](0) [PDF 8.43 M](4791)
    摘要:
    利用常規資料、NCEP/GFS(0.5°×0.5°)再分析資料,結合EC細網格(0.25°×0.25°) 客觀分析及烏魯木齊風廓線雷達等資料,分析了烏魯木齊2014年12月8日極端暴雪中尺度成因及演變特點。結果表明:暴雪是在低空西北急流與中高層西南急流疊加并維持的有利環流背景下,由700 hPa至地面的風切變、風速輻合、地面冷鋒及地形強迫抬升等中小尺度系統共同作用造成的。降雪前期烏魯木齊近地層有較強的逆溫、風場擾動及低層東南急流,干暖蓋起到了儲蓄和積累能量的作用,而強降雪時冷暖空氣在山前交匯,促進了斜壓不穩定增長。低空西北急流對烏魯木齊強降雪起到動力觸發作用,地形強迫抬升使迎風坡維持強的垂直上升運動和中β尺度次級環流圈,低層強水汽輻合的維持為暴雪提供了充足的水汽,烏魯木齊特殊地形對暴雪增幅作用明顯。風廓線雷達資料表明降雪前后低層東南風與西北風切變明顯,強降雪時段雷達探測高度達到最高,低層較強偏北風與C2n大值區相對應,水平風向風速的垂直變化對暴雪短臨預報有很好的參考價值。
    16  新疆西南部一次局地對流性暴雨成因分析
    肉孜·阿基 王金輝 阿依謝姆古麗·孜比不拉 王東 阿不都熱合曼·吐爾遜 支俊
    2016, 44(3):439-446.
    [摘要](1219) [HTML](0) [PDF 7.32 M](1592)
    摘要:
    利用常規地面和探空氣象資料、NCEP逐6 h 1°×1°的再分析資料和(CINRADCC)多普勒雷達探測資料,對2012年7月19日新疆阿圖什罕見的短時對流性暴雨形成原因進行了診斷分析。結果表明:此次天氣是在南疆低渦有利的環流背景下、低層中尺度低渦促進上升運動及觸發不穩定能量釋放產生的;冷空氣的入侵是造成對流擾動發展的重要原因,同時地面小尺度系統對觸發不穩定能量釋放也有一定的作用;渦散場的配置、垂直速度、低層偏東急流和強不穩定能量滿足了對流發生的基本條件,而較強的垂直風切變則使風暴明顯增強;從喀什探空訂正圖來看,修正后的探空資料中各要素對開展強對流潛勢預報有很好的指示意義,有待進一步總結驗證;對多普勒雷達資料的分析表明,此次強降水具有強回波、強的垂直風切變、大的垂直液態水含量和較高回波頂高等,與強對流天氣的發生發展及落區有較好的對應關系。
    17  惡劣天氣對河北高速公路通行影響分析
    曲曉黎 孟凱 趙娜 武輝芹 張金滿 郭蕊
    2016, 44(3):447-452.
    [摘要](1382) [HTML](0) [PDF 2.40 M](1437)
    摘要:
    利用2010年4月至2013年3月河北省氣象臺站監測資料、高速公路沿線氣象監測資料和高速公路路況管制信息,分析災害性天氣對河北高速公路通行的影響。結果表明:①河北高速公路通行受阻有38.3%是氣象因素造成的,其中以霧居多,冰雪次之;②霧造成的通行受阻月、季變化特征最顯著,秋冬季節發生頻次較春夏兩季明顯偏多、影響時間明顯偏長;③霧造成的年平均通行受阻日數呈現東南部平原多、西部北部山區少的特征,冰雪則相反;④通過分析2010—2013年26次典型的高速公路霧天氣過程,結合2013年1月霧多發時段能見度對高速公路通行的影響,初步建立了高速公路大霧預警模型,并提出災害性天氣下交通氣象服務對策,為提高公路通行能力和應對災害性天氣提供參考。
    18  近5年安徽酸雨站未知水樣考核結果分析
    劉立群 程正飛 崔世鋒 李婷
    2016, 44(3):453-457.
    [摘要](1086) [HTML](0) [PDF 707.89 K](1447)
    摘要:
    通過對安徽省氣象酸雨臺站近5年參加中國氣象局組織的未知水樣考核結果統計分析,認為儀器電極換型,是2014年安徽酸雨站未知水樣電導率考核質量下降的主要原因,用990型酸雨測定儀和鉑黑電極測量電導率會產生較標準值偏大的系統誤差;光亮型電導電極物理形狀未變,其電極常數基本不變,通過標準液標定可以長期使用;為提高電導率測量質量,臺站可以通過市購84.3或146.5 μS〖DK〗·cm-1電導率標準液每年定期對儀器電極進行標定。對酸雨儀器設備的保障檢定體系提出了建議。
    19  貴陽市降水對PM2.5污染物濕清除作用
    段瑩 吳戰平 張東海 張嬌艷
    2016, 44(3):458-462.
    [摘要](1079) [HTML](0) [PDF 1.12 M](1472)
    摘要:
    利用貴陽市環境監測站提供的貴陽市9個環境監測站點2013—2014年1—12月 PM2.5濃度逐時資料,對2013—2014年貴陽市其PM2.5濃度分布及變化情況進行描述,結合同時段貴陽市逐時降水資料進行對比統計分析探討降水對PM2.5濃度的影響。研究表明:貴陽市PM2.5年均濃度約為33~55 μg/m3,秋冬季及初春逐月污染濃度高,夏季低,PM2.5濃度日變化呈典型的雙峰值結構,早晚高峰期污染濃度都較高;有降水時的年均濃度比無降水時低近2成,雨日PM2.5濃度均低于非雨日,在有降水日,〖JP+1〗尤其在夜間及上午時段的PM2.5濃度降低較明顯,與貴陽市多夜雨的降水特征相關聯;與不足1 mm的輕微降水相比,大于1 mm的較強降水對PM2.5的清除和抑制效果顯著。
    20  武漢市日平均氣溫對居民死亡數的滯后影響研究
    王林 陳正洪 湯陽
    2016, 44(3):463-467.
    [摘要](1177) [HTML](0) [PDF 895.39 K](1656)
    摘要:
    根據武漢市2004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每日居民死亡資料和同期氣象指標及大氣污染指標,采用非線性分布滯后模型,在控制季節趨勢和其他混雜因素后,研究日均氣溫與心腦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統疾病死亡數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武漢市日均氣溫對心腦血管疾病死亡效應和呼吸系統疾病死亡效應曲線均為J形。冷效應具有延遲性,心腦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統疾病的死亡效應均在低溫滯后1天開始出現,4天達到最高,并持續8~20天。熱效應表現為急性效應,兩種疾病死亡效應均以當天最高,持續2天,呈現出明顯的收獲效應,隨時間的延長而減小。由此可知,高溫和低溫均是武漢市居民心腦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統疾病每日死亡的危險因素,存在滯后效應。兩種疾病低溫效應的滯后時間長于高溫效應。
    21  四川烤煙主產區冰雹災害風險評估
    張菡 劉曉璐 房鵬
    2016, 44(3):468-473.
    [摘要](1181) [HTML](0) [PDF 2.06 M](1595)
    摘要:
    以四川烤煙主產區冰雹災害為研究對象,將烤煙氣候適應性特征和自然災害系統論相結合,利用冰雹頻率、DEM高程數據、下墊面類型以及農業經濟數據等資料,構建冰雹災害風險評估指標體系,從致災因子危險性、孕災環境敏感性、承災體易損性和抗災能力4個方面進行分析,最終建立四川烤煙主產區冰雹災害精細化風險評估模型并計算風險分布指數,借此將攀西煙區劃分為由高至低的5個風險區域和1個不適宜種植區。結果表明,安寧河源頭河谷地區、雅礱江下游流域以及攀西地區南部的河谷低山區和丘陵區冰雹災害風險處于較高水平。評估結果為區域烤煙種植結構調整及冰雹災害防御工作提供了科學指導。
    22  靈丘苦蕎麥生態分布的氣象條件
    王毅真 李亞軍 成兆金 白海河
    2016, 44(3):474-478.
    [摘要](1146) [HTML](0) [PDF 769.90 K](1602)
    摘要:
    利用分區試驗觀測數據和2004—2013年近10年靈丘縣3個區域的月平均氣溫、月平均降水量和無霜期日數等資料,結合走訪調查結果,分析靈丘縣苦蕎麥生態分布與氣象條件的相關性。結果表明,北山區是靈丘縣適合苦蕎種植的主要區域,該區域海拔較高,無霜期較短,氣候涼爽,風速較大,這種小氣候特征與苦蕎麥生長發育習性相吻合。南山區和川下區海拔較低,無霜期較長,氣候溫濕,風速較低,加上人均耕地較少,苦蕎麥種植以救災填閑為主。研究氣象條件對苦蕎麥生態分布的影響,結合科學的田間管理,對靈丘縣苦蕎麥生產向優質化、產業化和規模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3  利用雙線偏振雷達分析人工防雹作業效果
    陳羿辰 張龍斌 金永利 馬建立 嵇磊 秦睿
    2016, 44(3):479-488.
    [摘要](1353) [HTML](0) [PDF 13.64 M](1942)
    摘要:
    以北京市平谷區2011年6月11日防雹作業為例,利用雙線偏振雷達資料,選取與作業區條件十分接近的云塊為對比區,根據回波移動方向和速度,跟蹤分析在不同高度上防雹作業前后云體宏觀結構特征和粒子相態等微物理變化過程。作業后云體所呈現特征為:①作業區的云頂高度、強回波中心高度迅速下降,對比區變化不明顯;②作業區水平反射率〖WTBX〗Z〖WTBZ〗h減小,差分反射率〖WTBX〗Z〖WTBZ〗dr 、零相關系數〖WTBX〗ρ〖WTBZ〗hv增大,單位差分傳播相移〖WTBX〗K〖WTBZ〗dp小范圍內波動,對比區〖WTBX〗Z〖WTBZ〗h、〖WTBX〗Z〖WTBZ〗dr 、〖WTBX〗K〖WTBZ〗dp變化不明顯;〖WTBX〗ρ〖WTBZ〗hv增大;③作業區對流減弱,高層較大冰雹粒子、大雨滴下沉明顯,最終以霰粒子為主;而對比區域則對流仍然旺盛,冰雹粒子有增多趨勢。以上特征表明防雹作業可有效抑制冰雹胚胎成長為冰雹的過程,通過偏振雷達觀測參量可對防雹作業效果進行較好的驗證。
    24  發變電站防雷接地阻抗測量分析
    史鋒旗 李貴玲 楊敏 李小龍
    2016, 44(3):489-494.
    [摘要](1101) [HTML](0) [PDF 592.89 K](1351)
    摘要:
    防雷接地網作為發變電站交直流設備接地及防雷保護接地,對保障生產安全運行起著重要的作用。發變電站接地網的測量結果存在接地阻抗值超標、感性分量過大的問題。通過仿真計算和實測對接地網測試中的感性分量對比分析,結果表明:接地阻抗的感性分量隨著電流引線與電壓引線之間距離增大而減小,通常不會大于阻性分量。過大的感性分量是由測試引線互感引起?;诖?,給出了剔除互感阻抗的測量與計算方法,為接地網阻值的科學測試提供理論依據。
    25  防雷箱殘壓“二次感應”的研究試驗與仿真
    趙陽 孫涌 于躍東
    2016, 44(3):495-499.
    [摘要](967) [HTML](0) [PDF 1.82 M](1534)
    摘要:
    防雷箱廣泛應用在各類低壓配電系統的雷電防護中,為研究防雷箱在8/20 μs沖擊電流作用下常出現“二次感應” 的現象,基于Haefely DIAS 733測試系統通過大量試驗,結合電磁感應理論對感應電壓進行計算,并利用PSPICE建立感應回路。結果表明:①防雷箱內部平行布線且輸入輸出同端口時,“二次感應”電壓幅值服從電磁感應定律,且可進行較精確計算。②采用雙絞線布線、地線與輸出線非平行、輸入與輸出線異端口且與地線非平行3種方法可有效地降低因電磁感應而增加的殘壓,從而獲得較低的輸出殘壓。③試驗表明,當內部采用輸入與輸出線異端口且與地線非平行的綜合布線方案后,效果最明顯,在60 kA沖擊電流下,相對未改進的防雷箱,采樣點殘壓下降約45%。
    26  直擊雷情況下建筑物內部電磁環境評估方法探討與實踐
    蔡然 陸濤 劉敦訓 張家富
    2016, 44(3):500-504.
    [摘要](974) [HTML](0) [PDF 2.50 M](1337)
    摘要:
    雷電電磁脈沖是當前造成雷電災害的主要原因之一,雷電電磁環境評估對其防護有著重要的作用。目前現有的雷擊電磁場仿真軟件等存在硬件要求高、建模復雜、運算時間長等問題,難以廣泛的運用于防雷管理部門日常業務中。為解決這一問題,文章擬討論一種快速、有效的針對直擊雷情況下雷電電磁環境評估的方法,并能應用于實踐中?;跁r域有限差分法(FDTD),建立了直擊雷情況下建筑物雷電電磁環境評估的模型,并通過某地鐵站工程實例的應用,給出了可靠的評估結果,證明了FDTD在建筑物電磁環境評估中應用的可行性。
    27  浙江省雷擊跳閘數據與閃電定位數據統計分析
    張祎 姜瑜君 童杭偉 李浩
    2016, 44(3):505-509.
    [摘要](1054) [HTML](0) [PDF 1.65 M](1464)
    摘要:
    利用浙江省電力部門雷擊跳閘數據、浙江省氣象局閃電定位數據,統計分析了2007—2011年電力雷擊跳閘事故與地閃數據之間的時空分布特點、雷擊跳閘事故與地閃參數及距離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電力雷擊跳閘事故與地閃數據的日分布和月分布均為單峰結構,相關系數分別為0.9905和0.9881;空間分布雖有一定對應,但并非顯著相關;導致110 kV、220 kV及500 kV輸電線路雷擊跳閘的地閃強度主要集中在90 kA以下,并且500 kV輸電線路雷擊跳閘對應的電流強度相對較??;地閃與雷擊跳閘事故桿塔距離、地閃與雷擊跳閘桿塔對應輸電線路的距離均主要集中在2 km以下。
    28  大連市雷電災害風險評估體系指標量化方法
    王淑一 鄒善勇 王囝囝
    2016, 44(3):510-516.
    [摘要](1262) [HTML](0) [PDF 1.38 M](1463)
    摘要:
    為了提高雷電災害風險評估的置信度,在大連市雷電災害風險評估指標體系的基礎上,探討適用于該評估方法的量化模型以及基于層次分析法(AHP)的各評價指標權重量化方法。采用層次分析法建立指標層判斷矩陣,計算矩陣最大特征根,對各矩陣進行歸一化處理和一致性檢驗,得出所有指標總體累積權重分布的同時確立雷電災害風險安全度評價等級。通過典型建筑物的雷電災害風險量化評價,驗證了該量化評估體系的合理性,為有效防止或減少建筑物雷電災害提供了一種簡便實用的評價方法。

    當期目錄


    年第卷第

    文章目錄

    過刊瀏覽

    年份

    刊期

    瀏覽排行

    引用排行

    下載排行

    您是第位訪問者
    技術支持:北京勤云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午夜欧美大片免费观看,欧美激情综合五月色丁香,亚洲日本在线视频观看,午夜精品福利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