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第43卷第5期文章目次

  • 顯示方式:
  • 簡潔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目錄
    2015, 43(5).
    [摘要](1586) [HTML](0) [PDF 8.41 M](1090)
    摘要:
    2  基于交叉〖CDF*2〗平行法的雙偏振雷達差分反射率硬件定標
    趙世穎 李柏 陳曉輝 王振會
    2015, 43(5):775-782.
    [摘要](1254) [HTML](0) [PDF 1.28 M](1576)
    摘要:
    雙偏振天氣雷達具有改善測雨精度及識別降水粒子相態的能力,但其系統自身有可能會對差分反射率因子(ZDR)的測量精度產生明顯的偏差,從而降低氣象產品的可靠度。美國利用升級為雙偏振的WSR88D進行了大量試驗,認為需要校正傳輸信號在發射和接收通道路徑上引起的差異。本文根據其試驗報告,以我國研制的車載C波段雙偏振多普勒雷達作為試驗平臺,對比分析后得出產生ZDR系統誤差的主要來源為:發射通路、接收通路與天線支路。因此,使用交叉與平行法消除測試信號及設備產生的差異影響,對3部分路徑重要節點進行測量并計算出水平、垂直兩通道的相對偏差值,進而訂正ZDR。其中,天線支路偏差值長期穩定,可相應減少測量次數;發射、接收通路的偏差值會隨設備運行產生隨機變化,需定期進行測量。以體掃模式最高仰角下的干雪為自然目標物的方法來驗證定標的效果,結果表明此方法可較好地訂正ZDR的系統誤差,為今后偏振雷達業務應用提供了一套消除ZDR系統誤差的有效方法。
    3  虛擬儀器在天氣雷達發射機脈沖測試中的應用
    范凱波 高玉春 梁麗
    2015, 43(5):783-787.
    [摘要](1063) [HTML](0) [PDF 3.88 M](1448)
    摘要:
    隨著我國新一代天氣雷達(CINRAD)的廣泛布網,雷達的維修維護工作顯得日益繁重。利用虛擬儀器測試系統對雷達重要參數指標測試是一種便捷有效的方式。本文從發射機射頻脈沖包絡以及其測量方法的介紹出發,搭建一套基于PXI(PCI eXtensions for Instrumentation)模塊化儀器的虛擬儀器系統,采用LabVIEW(Laboratory Virtual Instrument Engineering Workbench)軟件編程實現參數測試測量功能,通過實驗完成了對脈沖包絡的重要參數測試。虛擬儀器測試系統與傳統儀器對比測量結果,驗證了該測試系統的可靠性。
    4  利用反射率因子垂直廓線填補雷達波束遮擋區的方法研究
    楊瀧 劉黎平 王紅艷
    2015, 43(5):788-793.
    [摘要](1330) [HTML](0) [PDF 1.16 M](1716)
    摘要:
    新一代天氣雷達很多位于地形復雜的山區,地形遮擋形成觀測盲區,嚴重影響了新一代天氣雷達數據的應用效果。利用基于高分辨率地形數據計算的波束遮擋信息,依據反射率因子垂直廓線,由高仰角無遮擋的反射率因子觀測數據得到低仰角完全遮擋區的數據。以杭州雷達為例,通過直接對比反射率因子值和對比填補前后雷達估算降水效果兩種途徑檢驗了填補效果,結果表明:填補與觀測“真值”有很好的一致性,填補后降水估算效果優于填補前。本文提出一種填補低仰角完全遮擋區的方法,適用于均勻性降水系統。
    5  高頻地波雷達風場數據可用性分析
    何艷麗 敖振浪
    2015, 43(5):794-798.
    [摘要](1264) [HTML](0) [PDF 979.42 K](1836)
    摘要:
    為了分析高頻地波雷達能否應用于海面風場探測,以廣東陽江高頻地波雷達探測范圍內的南鵬島自動氣象站探測的風向風速為參考,將高頻地波雷達探測的風場數據與之相比較,通過分析不同季節、風速6~10 m/s及6 m/s以下等各種情況下地波雷達探測風場數據的獲取率、標準差及可用性。結果表明,相對而言,地波雷達探測風向數據獲取率高、標準差較小,可用性高,而風速獲取率在6~10 m/s情況下較好,可用性較高,在低海況(6 m/s以下)時可用性低。
    6  獲取GPS斜路徑方向水汽含量算法
    張京江 仲躋芹 楚艷麗
    2015, 43(5):799-804.
    [摘要](1294) [HTML](0) [PDF 1000.20 K](1586)
    摘要:
    獲取高精度的GPS信號斜路徑方向的水汽含量(SWV)數據,是獲得測站周圍水汽三維空間分布信息(水汽層析)的基礎。目前計算SWV的方法有多種,但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解算實時性差、解算精度不高、轉換方程復雜不利于系統維護等缺點。本文計算SWV方法綜合Bernese 5.0軟件的雙差處理流程和非差處理流程,分別獲得相關站點的濕延遲梯度值和非差殘差值,能近實時、高精度地反演SWV。使用該方法重新處理2007年微波輻射計和GPS對比觀測試驗數據,均方根誤差小于4 mm。證明應用該方法,地基GPS可較精確地反演三維水汽信息。
    7  靜止衛星閃電探測中的虛假信號濾除
    惠雯 黃富祥 郭強
    2015, 43(5):805-813.
    [摘要](1264) [HTML](0) [PDF 1.84 M](1717)
    摘要:
    靜止衛星閃電探測對強對流天氣的實時監測和預警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大量虛假閃電信號的存在卻對閃電探測結果造成了很大影響。文章主要研究靜止衛星閃電探測中的虛假信號濾除算法,以提高閃電數據分析結果的準確性。根據虛假閃電信號產生的原因和形態特征,對現有濾除算法進行系統的分析、歸納和總結。研究表明,目前的算法有各自的針對性,不同算法通常針對特定的噪聲源起到過濾作用。未來發展方向,一是從儀器本身特點及其工作環境出發,探索適合于我國靜止衛星閃電成像儀的虛假信號濾除算法;二是設計更加通用高效的算法,保證閃電觀測的實時性和連續性;三是重視算法精度評估,并以此不斷改進和完善算法。
    8  自動站實時數據質量分析及質控算法改進
    周青 張樂堅 李峰 秦世廣 李雁 周薇 劉銀鋒
    2015, 43(5):814-822.
    [摘要](1557) [HTML](0) [PDF 1.63 M](1927)
    摘要:
    自動氣象站實時資料對于氣象預警、決策服務、預報驗證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為確保自動站實時資料的科學性和準確性,開展實時資料質量控制工作十分必要。對綜合氣象觀測系統運行監控平臺中國家級自動氣象站2013年的數據質量情況進行了統計和分析,并基于自動站歷史數據研究了特殊天氣事件發生時氣象要素的變化規律以及要素之間的內部一致性,提出了高濕事件和單站天氣突變事件的判斷條件以改進自動站質量控制算法,最后給出了新算法的應用情況,結果表明改進后的質控算法有效地降低了數據誤判率,取得了較好的控制效果。
    9  Hadoop在氣象數據密集型處理領域中的應用
    肖衛青 楊潤芝 胡開喜 林潤生 劉立明 谷軍霞
    2015, 43(5):823-828.
    [摘要](1389) [HTML](0) [PDF 584.03 K](1774)
    摘要:
    氣象資料的統計分析計算屬于數據密集型計算,目前的處理方式多為單機處理,對大量數據的處理比較慢,難以應對日益增長的數據,對氣象資料的研究形成一定的制約。針對數據密集型氣象數據的處理,嘗試應用Hadoop的MapReduce思想提高計算效率;對Hadoop在處理大量小文件組成的氣象數據時的低效率,提出對原始文件進行預處理,將多個小文件整合成能直接用于計算的大文件。試驗證明,該方法解決了Hadoop處理大量小文件時的低效率問題,通過與Oracle入庫檢索的比較,應用Hadoop處理數據密集型氣象資料具有實際意義。
    10  基于51單片機的氣象數據無線傳輸系統的設計開發
    左湘文 薛箏箏 肖建輝 黃玉學 孫嘉楠
    2015, 43(5):829-832.
    [摘要](1433) [HTML](0) [PDF 2.17 M](1467)
    摘要:
    針對自動氣象站探測數據短距離無線傳輸的需要,設計了一套氣象數據無線傳輸系統。系統由發送器、接收器組成,基于51單片機和NRF905無線射頻控制芯片開發。該系統對不同型號自動氣象站具有良好的自適應能力。實現了氣象數據的無線傳輸、顯示和存儲。經測試系統在環境適應性和傳輸能力方面均達到了設計要求,系統運行穩定、可靠。本文從工作原理,系統構成,硬件設計、單片機程序設計及系統測試幾個方面對傳輸器開發方法進行了詳細介紹。
    11  基于OPENGL的組網雷達三維顯示系統的開發與應用
    邱拓 劉錦麗 李勛
    2015, 43(5):833-838.
    [摘要](1341) [HTML](0) [PDF 4.77 M](1305)
    摘要:
    利用OPENGL工具,并結合計算機圖形學三維成像相關算法,實現了組網氣象雷達數據的三維可視化顯示。文中給出兩個臺風實例,將2014年經過海南的臺風“威馬遜”和“海鷗”以及相應風廓線雷達風場資料導入該三維顯示系統,結果表明:該平臺可以全面直觀地構建臺風的三維結構,并可根據需求顯示其內部強回波結構;多普勒天氣雷達數據與風廓線雷達風場資料相結合,提高了大氣風場的監控能力。此項工作對SWAN起到了一定補充作用,并可進一步推進三維雷達組網產品的業務應用。
    12  ASOM平臺新一代天氣雷達故障規范填報
    安濤 陳玉寶 陳潤浩 高玉春
    2015, 43(5):839-843.
    [摘要](1420) [HTML](0) [PDF 2.23 M](1426)
    摘要:
    綜合氣象觀測系統運行監控平臺(ASOM)是氣象技術裝備保障的業務應用系統。系統實現了氣象探測設備的運行狀態監控、探測數據質量監控、維護維修信息管理、裝備保障信息管理、運行監控綜合評估、監控信息發布和站網信息管理等功能。利用ASOM系統中2008年7月至2014年7月的4000余條故障維修填報記錄,圍繞故障修復流程進行分析,探討新一代天氣雷達故障維修信息的規范填報并給出建議。文章旨在圍繞雷達系統故障維修信息的規范填報,還原故障維修過程,改進故障診斷技術,達到提高臺站雷達維修水平目的。
    13  氣象高空報文質量監控評估方法研究與應用
    王海深
    2015, 43(5):844-848.
    [摘要](1162) [HTML](0) [PDF 1.25 M](1453)
    摘要:
    高空報文的質量監控和評估工作對高空氣象觀測的研究具有重要影響,是氣象科技人員迫切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本文介紹了報文質量研究方法,對報文資料的完整性、時效性、準確性進行檢驗,從報文原始數據進行質量監控;依據國家氣象中心初估場對各高空站每月各要素分別進行平均偏差和標準差的計算和統計,結合平均偏差得到超差界限,對非氣象意義的誤差或錯誤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形成客觀定量化的觀測質量信息。該方法實現并應用于實際業務中,能夠全方位評價高空報文質量,能夠間接發現數據處理方法及儀器設備中存在的各種問題,有利于探空儀器的改進和算法的完善。
    14  地球大氣緯向風系、副熱帶高壓和太陽較差自轉的形成機制
    葉更新
    2015, 43(5):849-857.
    [摘要](1655) [HTML](0) [PDF 1.49 M](1367)
    摘要:
    利用NS(NavierStokes)方程和一個基本假設推導出星體大氣平均緯向風和平均氣壓公式,根據公式討論了地球大氣緯向風系和平均氣壓以及副熱帶高壓的成因并進行了數值模擬。結果發現,地球大氣緯向風是大氣微團密度與基準大氣密度存在差異而形成的,大氣微團的密度大于(小于)基準密度,則為西風(東風);密度的差距越大,風速越強。在中高緯度地區大氣微團吸收的太陽輻射少而向空間輻射多,導致其密度變大,因此在中高緯度盛行西風;而在低緯度地區,因為吸收的太陽輻射多使大氣微團密度變小而盛行東風。夏季(冬季)太陽輻射增強(減弱)使得大氣微團密度變?。ㄔ龃螅?,進而導致中高緯度地區西風減弱(增強)和低緯度地區的東風加強(減弱)。風速的大小還與緯度的余弦成正比,這就使得最大西風帶位于中緯度地區而不是大氣微團密度最大的極地附近;也使得最大的東風不是發生在太陽直射點附近而是靠近赤道一側。根據氣壓公式和大氣密度的經向差異可以得出中高緯度區域氣壓隨緯度的升高而減小的分布特征,而太陽輻射所造成低緯地區密度的減小是該區域氣壓大于中高緯度的主要原因;在赤道上緯度的正弦為零,使得氣壓在赤道上存在極小值,導致了赤道槽和副熱帶高壓的形成,且太陽輻射越強、副熱帶高壓越強。因為緯度正弦因子的存在,使得副高脊線總是位于太陽直射點的向極一側。在假定太陽大氣為理想氣體的情況下,由NS方程推導出太陽大氣自轉角速度隨緯度的變化公式,由此解釋了太陽較差自轉的成因在于低緯地區的大氣微團密度大于高緯度,并且在赤道上大氣微團的密度最大。該公式與觀測得到的經驗公式在略去高階小項后一致。由此認為,太陽大氣的運動在形成機制上與地球大氣沒有區別,不同的是在太陽表面沒有象地球表面那樣受太陽輻射的影響,NS方程是所有星體(包括恒星、行星)大氣共同遵守的動力方程。
    15  ENSO與印度洋海盆海溫多尺度相互作用及其對氣候影響的研究進展
    孫舒悅 任榮彩
    2015, 43(5):858-865.
    [摘要](2093) [HTML](0) [PDF 4.22 M](1695)
    摘要:
    系統回顧了近年來有關ENSO與印度洋海盆海溫多時間尺度相互作用及其氣候效應研究的相關成果。主要包括年際和年代際時間尺度上,ENSO與印度洋海盆海溫之間相互聯系的基本事實和機制,以及與之相關的氣候影響,特別是上述聯系對亞洲季風系統及氣候異常的影響。在年際尺度上,ENSO通過“大氣橋”過程主導著印度洋海溫變化,而后者的異常也可通過緯向環流的“齒輪式耦合”對ENSO產生影響。在年代際尺度上,一方面印度洋海盆海溫顯著的夏季增暖可能來自ENSO暖事件持續時間的年代際延長,另一方面印度洋秋季海溫空間分布模態的年代際變化,則對ENSO暖事件強度的年代際增強具有貢獻。二者的多時間尺度相互作用進而通過影響大氣和海洋環流、輻射反饋、蒸發降水等多種海氣耦合過程產生顯著的氣候效應。研究成果表明印度洋海溫變化對亞洲乃至全球氣候異常的重要作用。在回顧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討論了進一步研究ENSO與印度洋海盆海溫多時間尺度變率影響全球氣候的前景和重要意義。
    16  雷達雨量計聯合估算降水在城市內澇模型中的應用
    陳靖 解以揚 東高紅 李培彥 邱曉濱 李英華
    2015, 43(5):866-873.
    [摘要](1234) [HTML](0) [PDF 11.40 M](3027)
    摘要:
    為了滿足城市暴雨內澇模型對面雨量精細化的需求,在天津城市暴雨內澇模型的基礎上,將雷達估算降水產品應用到模型面雨量計算中,針對2012年7月25—26日天津的大暴雨過程,考察4種雷達估算降水產品和兩種插值方法計算的內澇模型面雨量。經過對比發現,利用變分方法計算的雷達估算降水產品VAR用曲面插值方法計算內澇模型的面雨量整體效果最好。
    17  武漢地區雷電預警閾值研究
    李國梁 李俊 李享 余蓉 朱傳林
    2015, 43(5):874-879.
    [摘要](1373) [HTML](0) [PDF 4.14 M](2000)
    摘要:
    利用湖北新一代多普勒雷達、閃電定位儀、電場儀等探測設備獲取的大氣探測資料,采取概率統計方法,就武漢市2012年1月至2014年7月184次雷暴過程中的1067次閃電和預警指標的相關性進行統計分析,初步確定武漢地區雷電預警指標閾值。結果表明:雷電發生與大氣電場強度、雷達回波反射率因子、回波頂高、垂直累積液態水含量等指標關系密切;大氣電場強度閾值為2 kV/m左右;-10 ℃高度上回波強度大于等于40 dBz且回波頂高為6 km左右、垂直累積液態水含量大于等于10 kg/m2可以作為武漢地區雷電預警閾值,且不同的月份閾值有所變化。
    18  不同下墊面雷暴雷達回波特征與地閃的關系
    石湘波 黃旋旋 沈一平 鄭玲 王煥邦
    2015, 43(5):880-887.
    [摘要](1451) [HTML](0) [PDF 21.45 M](2367)
    摘要:
    利用閃電定位資料和雷達資料,研究了寧波市城區、山區和海陸三種地區增強型雷暴的閃電活動特征,結果表明:城區增強型雷暴的≥50 dBz組合反射率面積和≥9 km、≥10 km回波頂高的回波面積,以及山區增強型雷暴的≥45 dBz組合反射率面積和≥12 km的回波頂高的回波面積,這些指標與每6 min地閃次數都有很好的相關性;而海陸增強型雷暴的≥10 km回波頂高的回波面積與每6 min地閃次數的線性關系明顯,相關系數高達0.916;3種增強型雷暴對地閃密度分布的影響各有不同,城區增強型雷暴會產生更多的地閃。
    19  成都、重慶城市熱島效應特征對比
    李曉敏 曾勝蘭
    2015, 43(5):888-897.
    [摘要](1470) [HTML](0) [PDF 2.67 M](1504)
    摘要:
    隨著我國內陸地區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部分城市熱島效應的強度及范圍都顯著增強。應用MODIS地表溫度數據從時空兩個角度對成都、重慶兩市的城市熱島效應現狀及其演變進行對比分析。研究結果表明:①成都和重慶市的城市熱島效應明顯,成都和重慶市熱島強度分別可達到4.32 ℃和3.11 ℃。空間上,成都市的城市熱島效應呈現環狀分布特征;而重慶市呈現西北高東南低的分布特征;②4個季節中,春季成都、重慶的熱島強度分別為4.32 ℃和3.11 ℃,遠高于其他3季的熱島強度;而春、秋、冬季成都的熱島強度都強于重慶;③年際變化來看,成都、重慶兩地城市熱島效應范圍在10年間呈現擴大趨勢。其中成都弱熱島和中等熱島的范圍有所減小,強熱島和極強熱島分布范圍則有明顯擴大;相反,重慶弱熱島和中等熱島的范圍擴大,強熱島和極強熱島分布范圍則明顯減小。
    20  天津地區大氣能見度變化特征及影響因子
    宋薇 邱曉濱
    2015, 43(5):898-904.
    [摘要](1248) [HTML](0) [PDF 1.15 M](1713)
    摘要:
    基于能見度資料等級分析法、Ridit 方法、“非常好”能見度及“較差”能見度出現頻率分析法,分析了天津西青、塘沽兩個氣象觀測站2000—2010年大氣能見度變化趨勢及低能見度天氣特征,研究了影響大氣能見度的主要因子。結果表明:11年間,兩站能見度超過40 km的情況均未出現,西青站2~9 km能見度出現頻率逐年上升,塘沽站從2006年開始20~39 km能見度出現頻率呈明顯下降趨勢;西青站從2006年開始,Ridit 中值降至0.5以下,塘沽站Ridit 中值呈波動式下降趨勢,2006年Ridit 中值最?。?.43);兩站“非常好”能見度出現頻率呈逐漸下降趨勢,“較差”能見度出現頻率呈上升趨勢;秋冬兩季是西青、塘沽站低能見度天氣的多發季,常伴有高濕度、低風速,兩站的盛行風向存在差異;相對濕度與能見度呈負相關,風速與能見度呈正相關,與能見度波動式下降的趨勢相反,能源消耗總量為逐年增加趨勢。
    21  桂林霾天氣變化趨勢及天氣特征
    白先達 譚宇 王存真 張雅昕
    2015, 43(5):905-910.
    [摘要](1380) [HTML](0) [PDF 3.44 M](1593)
    摘要:
    為研究桂林市霾的演變和天氣學特征,利用市區及周邊4個站近50年的觀測資料,用相對濕度和能見度對報表中霾日記錄進行校對,客觀確定霾日;通過對造成霾的生成、維持及消散的基本天氣形勢分析,研究霾的天氣學特征,為霾的天氣預報提供依據。桂林的霾從21世紀開始呈現明顯增加的趨勢,冬季比夏季多發;影響桂林霾的基本天氣特點是:地面靜風或弱風,風力小于等于3.0 m/s,大氣干燥,相對濕度小于等于70%,近地面有逆溫層,地面為正變溫,負變濕。對應的天氣形勢為:高空平直西風或弱高壓脊前環流控制,地面弱高壓或變形場,副熱帶高壓區,鋒前暖區,近地層逆溫,高空大氣層結穩定。根據天氣形勢分析,設計桂林霾天氣預報平臺,在業務中應用效果較好。
    22  一次局地暴雨的地閃特征及其與強降水的關系
    茍阿寧 王曉玲 龍利民 劉希文 牛奔
    2015, 43(5):911-917.
    [摘要](1243) [HTML](0) [PDF 3.23 M](1620)
    摘要:
    利用閃電定位儀每分鐘實測資料、加密自動站逐分鐘雨量和衛星云圖云頂亮溫TBB資料,對2013年4月29日西南渦東移過程中MCS產生的局地暴雨地閃特征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這次過程產生了大量地閃活動,且地閃主要出現在西南渦東側500 hPa槽前輻合上升運動區、700 hPa暖切南側850 hPa暖切北部的輻合帶、TBB小于等于220 K區域南側TBB水平梯度大值區的疊置區。整個過程負閃占主導地位,強降水發生在負閃密集區;MCS生命史不同階段的正負閃頻數、密集程度和分布位置是不同的。進一步分析發現單站地閃頻數與TBB和強降水在時空變化上有一定的相關性,地閃頻數和TBB表現為負相關,即TBB下降到最低值時,地閃頻數則到達峰值;逐時地閃頻數和雨強均呈單峰分布,負閃頻數和強降水發展演變趨勢一致,負閃峰值和最大雨峰時刻對應,正閃或和最大雨峰一致或略滯后,正負閃和雨峰的6 min演變趨勢呈多峰分布,負閃初現12~18 min后出現降水,負閃突增較強降水有18~24 min的提前量。此個例顯示MCS將朝向移動路徑前側的負閃密集區域移動,負閃密集區對局地強降水的落區和強度有較好的指示意義。
    23  近30年北京氣候舒適度城郊變化對比分析
    房小怡 李磊 杜吳鵬 黨冰 程宸 舒文君
    2015, 43(5):918-924.
    [摘要](1277) [HTML](0) [PDF 3.19 M](1707)
    摘要:
    利用北京市城郊20個氣象觀測站1981—2010年30年氣象資料,計算了20個站點的逐日舒適度指數,并統計了北京城郊夏季最熱舒適度、冬季最冷舒適度的年平均值以及炎熱日數、酷熱日數、寒冷日數和嚴寒日數,最終分析給出了北京舒適度的年際和空間變化特征以及城郊舒適度差異。結果表明:20世紀80年代,北京夏季最熱舒適度在炎熱標準以下,城郊差異不大;90年代至今增熱趨勢明顯,炎熱和酷熱日數顯著增多,特別是平原地區炎熱和酷熱日數分別增加到40天和8天,且炎熱和酷熱日數空間分布范圍不斷擴大,2000年后擴大到除朝陽區東部以外的大部分主城區。相比較郊區而言,城區的熱舒適度指數和變熱幅度大,山前平原比山區熱。且城區的冬季暖于郊區,寒冷和嚴寒日數也低于郊區,這種差距從80年代中后期逐漸明顯,最大差距一年能達到10~20天;90年代后嚴寒區域范圍逐漸縮小,平原地區的寒冷日數較80年代平均減少10天。
    24  青島市霧和城市空氣質量的特征及其相關關系
    馬艷 黃容 陳尚 郭麗娜
    2015, 43(5):925-931.
    [摘要](1164) [HTML](0) [PDF 1.66 M](1711)
    摘要:
    基于2006—2012年青島市區霧日數和同一時期市區8個環境監測站SO2、NO2及PM10 3種污染物濃度的監測資料,統計分析青島市區霧日和空氣質量特征,揭示青島夏季海霧和冬季陸霧對城市空氣質量的影響差異。分析結果表明,青島市區年平均霧日55天,海霧日數占總霧日數的58%,6、7月是海霧高發期。青島市年平均污染日數為30天,空氣污染主要出現在冬、春兩季,首要污染物為PM10。隨著城市化進程,NO2質量濃度呈明顯遞增趨勢,SO2年平均濃度是逐年下降的趨勢。霧天氣背景下常伴隨著不同程度的空氣污染,冬季大霧天氣3種污染物濃度均顯著高于夏季海霧天氣污染物濃度。
    25  岳陽城區空氣污染的變化特征及氣象影響因素
    黃菊梅 周慧 張馳成 陳姣榮 覃鴻
    2015, 43(5):932-938.
    [摘要](1136) [HTML](0) [PDF 5.00 M](1278)
    摘要:
    根據2003年12月至2013年12月空氣污染資料, 對岳陽城區空氣污染的變化特征及氣象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探討了2013年岳陽城區出現的典型空氣污染過程的天氣實況、大尺度環流背景及成因。結果表明:近10年來,岳陽城區API指數呈顯著下降趨勢。冬季空氣污染最嚴重且年際變化較大,而夏季空氣污染相對較輕且年際變化較小。1—12月API指數基本呈V形變化,且具有冬半年(10月至次年3月)偏高,夏半年(4—9月)偏低的變化規律。工業布局、主導風向、地理條件等導致岳陽城區空氣質量具有顯著的時空分布。氣溫日較差大、逆溫等大氣處于穩定狀態下空氣污染加重。本地氣象和外地輸入因素導致2013年岳陽城區出現一次比較典型的空氣污染過程。用多元回歸方法建立的API指數預報方程表明,氣象要素和天氣現象對岳陽城區API指數有顯著影響。
    26  一次低能見度事件中大氣顆粒物的微物理特征
    董德保 方海濤
    2015, 43(5):939-944.
    [摘要](1286) [HTML](0) [PDF 2.07 M](1305)
    摘要:
    利用合肥地區高時間分辨率觀測資料對2013年1月13-15日一次低能見度事件中大氣顆粒物變化進行分析,依據能見度、相對濕度和PM2.5濃度將過程劃分為輕霧、霾、霧3個階段,進而研究不同階段大氣顆粒物的微物理特征。結果表明:這次低能見度事件經歷了“輕霧—霾—輕霧—霧—輕霧—霧—輕霧”的階段轉換過程。整個過程PM2.5/PM10和PM1/PM2.5與能見度呈負相關關系,霧階段PM2.5/PM10大,細顆粒物積聚程度較快;而輕霧和霾階段PM2.5/PM10小且離散程度大,粗顆粒物生成速度較快。不同階段的顆粒物譜分布存在較大差異,輕霧和霾階段的細顆粒物數濃度、表面積濃度和體積濃度譜形相似;霧階段對不同粒徑尺度的顆粒物數濃度、表面積濃度和體積濃度均有沉降作用,霧過程持續時間越長,對顆粒物的沉降作用越強。
    27  近53年石家莊地區氣溫穩定通過10℃的農業氣候資源變化特征
    吳云龍 李麗平 王書冰 黨紅凱
    2015, 43(5):945-952.
    [摘要](961) [HTML](0) [PDF 2.25 M](1346)
    摘要:
    以17個氣象站1960—2012年的觀測資料,利用趨勢分析, MannKendall檢驗,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石家莊地區氣溫穩定通過10 ℃的農業氣候資源變化特征,結果表明:近53年氣溫穩定通過10 ℃的初日以14 d/10a的趨勢提前,終日以1.1 d/10a的趨勢后延,持續日數以2.5 d/10a的趨勢增加,積溫以64.5 ℃〖DK〗·d/10a的趨勢增加,降水量無明顯變化,日照時數以53.4 h/10a的趨勢減少;各要素的時間序列除降水外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突變,終日、持續日數、積溫以及日照時數的突變較為顯著,終日在2007年后后延顯著,持續日數在1998年后顯著增多,積溫在2000年后顯著增加,日照時數在1993年后顯著減少;通過Morlet小波分析發現,各要素在近53年中存在周期性變化規律,初日和期間積溫存在準2~4年的振蕩周期,終日存在準2~3年的振蕩周期,持續日數存在準2年的振蕩周期。降水量存在準3年和準3~7年的振蕩周期,日照時數存在準2~3年的振蕩周期。石家莊地區氣溫穩定通過10 ℃的農業氣候資源變化使作物的生長發育提前,生長周期變短,日照時數減少對作物生長有一定的不利影響。
    28  紅富士蘋果果面裂紋與氣象因子關系
    裴秀苗 張高斌
    2015, 43(5):953-957.
    [摘要](966) [HTML](0) [PDF 805.69 K](1430)
    摘要:
    通過對萬榮縣1991—2013年紅富士蘋果果面裂紋情況與同時期的氣象資料進行對比分析,運用Excel、SPSS軟件分析果面裂紋等級與溫度、降水、日照、濕度、降水日數等氣象因子的相關關系,尋找影響萬榮縣紅富士蘋果裂紋的關鍵因子,結果表明:8月上旬的日照時數、9月降水量、9月相對濕度和6月降水量等能夠影響果面裂紋,其中9月降水、相對濕度、6月降水量與果面裂紋等級呈負相關, 而8月上旬的日照時數與果面裂紋等級呈正相關。
    29  天津一次強濃霧過程和液氮播入冷霧后微結構的變化
    馬新成 韓光 焦生遠 王遠坤 郭琳瑯 何暉 金永利 嵇磊
    2015, 43(5):958-963.
    [摘要](1156) [HTML](0) [PDF 2.79 M](1100)
    摘要:
    利用天津武清霧綜合觀測資料,對一次強濃霧個例的形成、成熟到消散不同階段邊界層結構和微物理特征進行分析,同時進行了液氮消霧試驗,觀測霧微物理結構的變化響應。結果表明:近地面持續降溫、暖平流水汽輸送和深厚逆溫是造成此次強濃霧的主要原因。霧滴譜拓寬具有爆發性發展特征。強濃霧平均譜在6 μm出現峰值。液氮播入強濃霧期間,霧滴譜在11 μm附近出現峰值,直徑范圍在8 μm到21 μm數密度增加明顯,量級約高達10倍左右,而停止播撒液氮后譜型恢復與自然強濃霧霧滴譜一致,這與液氮的冰晶效應有關。
    30  雷擊風險評估中損害概率PB和PSPD參數的計算分析
    彭國平 黃克儉 胡雙偉 杜少華
    2015, 43(5):964-968.
    [摘要](1051) [HTML](0) [PDF 433.65 K](1166)
    摘要:
    通過對雷擊建筑物所造成建筑物及其內部系統損害原因的分析,結合《雷電防護》GB/T21714系列標準,分析得知GB/T21714.2中損害概率PB和PSPD與雷電流的概率分布和LPL(Lighfning Pretection Level,雷電防護水平)對應的雷電流極值有關。PB的數值等于雷電流大于LPL對應雷電流最大值的概率,與其小于雷電流最小值的概率之和;PSPD的數值等于雷電流大于LPL對應雷電流最大值的概率。同時指出,《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GB50057-2010中各個LPL的損害概率PB和PSPD不應直接采用GB/T21714.2中的規定值,應根據GB50057給出的雷電流參數進行計算,或利用雷電監測網的資料,獲取建筑物附近一定范圍內的云地閃數據,統計得到雷電流概率分布函數,依據該雷電流概率分布函數來計算PB和PSPD。
    31  隔離變壓器在電源系統防雷中的應用
    周方君 周萌 張佳暉 萬瀚仁 汪勝寶
    2015, 43(5):969-972.
    [摘要](1183) [HTML](0) [PDF 1.99 M](1339)
    摘要:
    分析了危害弱電設備的主要電涌類型及特點,探討了在實際防雷工程中低壓配電系統中常用的氧化鋅(ZnO)電涌保護器(SPD)存在啟動電壓偏高,對耐過電壓能力較低的電氣電子設備存在對電涌防護不到位的問題;將隔離變壓器作為防電涌器件引入到弱電設備防雷工程中,利用初級繞組與次級繞組之間只有電磁耦合,無直接電氣通道的特性隔離共模過電壓;利用鐵芯的磁飽和、磁滯現象抑制和削減雷擊感應過電壓的差模分量。將隔離變壓器用于氧化鋅電涌保護器之后作為精保護單元,彌補氧化鋅電涌保護器的缺點,使弱電設備得到可靠保護,經實際運用驗證了它的防雷效果。
    32  架空線路年平均雷電閃擊頻數計算方法探析
    馮鶴 扈勇
    2015, 43(5):973-977.
    [摘要](1128) [HTML](0) [PDF 840.34 K](1371)
    摘要:
    分析了規范推薦的架空線路年平均雷擊次數計算方法,提出方法中存在截收面積與雷擊大地密度對應的雷電流幅值不匹配的問題。為解決該問題,文章以某一具體架空線路為例,介紹了針對全部雷電流幅值,應用積分法計算年平均雷擊次數的方法,計算結果與規范推薦方法計算結果的比較說明了積分方法的精密性及結果的合理性。具體的分析、計算方法為:基于電氣〖CD*2〗幾何模型推導出與雷電流幅值有關的架空線路截收閃電寬度的計算公式,并通過對雷電流幅值頻率分布規律的多項式擬合確定任意雷電流幅值的雷擊大地密度,任一雷電流幅值對應的截收面積及對應的雷擊大地密度的乘積即為該雷電流對應的年平均雷擊次數,在該區域雷電流幅值的分布范圍內對得到的雷擊次數進行積分,即可得到考慮雷電流幅值分布特征的架空線路年平均雷擊次數計算結果。
    33  氣候變暖背景下西藏地區工程施工氣象條件分析
    林志強 路紅亞 寧斌
    2015, 43(5):978-985.
    [摘要](1062) [HTML](0) [PDF 2.37 M](1566)
    摘要:
    利用降水、氣溫、積雪、風和相對濕度等影響工程施工建設的氣象要素綜合定義了工程施工氣象指數,根據其對工程施工影響程度分為5級;采用1980—2013年西藏地區38個氣象站資料分析了西藏地區工程施工的氣候條件特征,以及氣候變化背景下西藏地區工程施工氣象等級變化,結果表明:氣溫和降水是影響西藏工程建設氣象等級的主要因素,6—9月是西藏地區適宜工程建設期;適宜施工日數自東南向西北減少,適宜施工期開始日自東南向西北推進,適宜施工期結束日自西北向東南推進,海拔越低,適宜施工日數越多、適宜施工期開始越早、適宜施工期結束越晚;隨著氣候變暖,西藏地區適宜施工日數增加,表現為適宜施工期開始日提前和適宜施工期結束日推遲。
    34  1961—2010年青海省霜凍災害變化特征及風險區劃
    嚴應存 周秉榮 陳國茜
    2015, 43(5):986-991.
    [摘要](1116) [HTML](0) [PDF 4.71 M](2020)
    摘要:
    基于青海省歷史日最低氣溫、青海省農作物種植總面積、農作物產量等要素,運用數理統計構建致災因子危險性、暴露性和災損敏感性指數,采用圖表法和指數乘積法開展青海省霜凍災害變化特征及風險區劃。結果表明,青海省作物種植區均有霜凍災害,中心集中在東部農業區的門源、大通、互助、湟源和湟中,柴達木盆地東部的德令哈、都蘭和烏蘭,以及貴南和共和等地;發生時段主要在4—9月,5月發生頻率最高;年際間霜凍災害呈波動增加趨勢,但趨勢不顯著,年代際間霜凍災害呈顯著波動增加趨勢;霜凍災害高風險區主要分布在東北部的門源、互助、大通和祁連東部。
    35  面向公眾出行的公路交通氣象服務系統
    王慕華 唐衛 渠寒花 田華 鹿業濤 豐德恩 王闊音
    2015, 43(5):992-997.
    [摘要](1256) [HTML](0) [PDF 3.21 M](1313)
    摘要:
    從公眾公路出行前的氣象服務需求出發,研究公路交通氣象服務的思路和技術方法,開展公路交通監測、預報與預警氣象服務。研究建立公路交通氣象觀測網組網原則及站點選擇規則,開展基于混合空間分析技術的道路反演、路徑分析等關鍵技術研究,綜合利用能見度、天氣、風3種高影響氣象要素建立公路通行氣象條件模型,研發實況、預報、預警3大類6種氣象服務產品,為用戶提供直觀、有效的氣象服務信息。研發的公路交通氣象服務系統于春運期間通過中國天氣網交通頻道正式對外服務,有效促進了公眾用戶的便捷、安全出行。
    36  小型自動氣象站直流不間斷電源設計
    陳昊 盧興來 汪章維
    2015, 43(5):998-1002.
    [摘要](1207) [HTML](0) [PDF 1.96 M](1954)
    摘要:
    詳細介紹了自主設計的小型自動氣象站直流不間斷電源充電器,該充電器是基于UC3906芯片設計,配合使用LM2576芯片構成一個降壓開關型集成穩壓電路,通過觸發高低電平對不同狀態的充電過程進行控制,既可以進行高效率高精度的充電,也可以完成備用電源的接入與切斷,從而實現小型自動氣象站的電源設備管理。此外,該充電器還設計了測量日照時間的功能,即通過計算太陽能電池板所輸出的電平變化率計算日照時間。與常規的單片機充電器相比,該充電器提高了系統的充電效率和使用壽命,使太陽能能被充分地利用,實際應用效果良好,具有一定的推廣意義。
    37  CTL713C型多普勒天氣雷達伺服系統故障分析
    馮亞 崔棟梁 劉武斌 郝智利
    2015, 43(5):1003-1006.
    [摘要](965) [HTML](0) [PDF 1.52 M](1344)
    摘要:
    通過晉城CTL713C型多普勒天氣雷達伺服系統的故障維修工作,以及對CTL713C型多普勒天氣雷達伺服系統組成和工作原理的研究,針對CTL713C型多普勒天氣雷達伺服系統在實際運行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進行分析、歸納和總結,提出了兩種CTL713C型多普勒天氣雷達伺服系統故障分析方法——快速定位故障法與應對疑難故障法,其相對快捷的分類檢修方法,為以后的CTL713C型多普勒天氣雷達技術保障提供借鑒,進而有效地提高天氣雷達保障的工作效率。

    當期目錄


    年第卷第

    文章目錄

    過刊瀏覽

    年份

    刊期

    瀏覽排行

    引用排行

    下載排行

    您是第位訪問者
    技術支持:北京勤云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午夜欧美大片免费观看,欧美激情综合五月色丁香,亚洲日本在线视频观看,午夜精品福利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