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43(4):688-696.
摘要:
利用常規觀測資料、衛星云圖、多普勒天氣雷達和NCEP1°×1°再分析資料,對2012年7月30日和2013年7月9日山東出現的兩次區域性暴雨進行了對比分析,結果表明:兩次850 hPa切變線造成的暴雨,線狀MCS(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組織化程度高,地面輻合線觸發了暴雨的發生。不同的是:①“7〖DK〗·30”暴雨500 hPa影響系統為階梯槽,副高位于朝鮮半島以東;“7〖DK〗·9”暴雨為典型的東高西低形勢,副高控制華東沿海;②“7〖DK〗·30”暴雨受一股較強的東南氣流作用,將東海及西太平洋水汽輸送到暴雨區,925 hPa水汽通量散度和最強上升速度較“7〖DK〗·9”暴雨分別大-10 g〖DK〗·hPa-1〖DK〗·cm-2〖DK〗·s-1和-0.2 Pa〖DK〗·s-1,“7〖DK〗·9”暴雨由低空西南急流將南海的水汽輸送到暴雨區,925 hPa水汽通量和比濕較“7〖DK〗·30”暴雨分別大2~4 g〖DK〗·cm-1〖DK〗·hPa-1〖DK〗·s-1和2 g〖DK〗·kg-1;③兩次暴雨過程MCS發生發展過程、形成方式和成熟期組織結構存在顯著差異,“7〖DK〗·30”暴雨是對流單體獨立發展逐漸合并成β中尺度,最終形成α中尺度對流系統,“7〖DK〗·9”暴雨為多個對流單體合并為β中尺度系統。通過分析得出,切變線暴雨觸發機制應著眼于地面輻合線的形成和加強以及冷空氣侵入引起的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