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第43卷第4期文章目次

  • 顯示方式:
  • 簡潔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目錄
    2015, 43(4).
    [摘要](1516) [HTML](0) [PDF 8.38 M](977)
    摘要:
    2  相控陣多普勒天氣雷達技術發展展望
    王志武 楊安良
    2015, 43(4):561-568.
    [摘要](1148) [HTML](0) [PDF 1.45 M](1845)
    摘要:
    基于相控陣雷達的工作原理和各種工作方式下的性能特點、結合天氣雷達的基本要求、并考慮到相控陣雷達在生產、應用技術方面不斷地成熟、成本的飛速地下降和財政的寬裕,展望有源數字相控陣多普勒天氣雷達的選用。介紹有源數字相控陣多普勒雷達發展現狀和作為天氣雷達所面臨的問題:如減少數字T/R組件的總成本、各種數字波束形成模式及自適應技術的移植和改進、數據信號處理(軟硬件)技術和氣象產品的開發、耗電計算,以及全壽命期間的設備保障等,提出解決部分問題的初步設想。
    3  在天氣雷達信號處理器中用IQ信號消減地物雜波
    陳艷 李柏 何建新 孫召平 王旭
    2015, 43(4):569-575.
    [摘要](1612) [HTML](0) [PDF 2.16 M](1610)
    摘要:
    地物雜波的檢測和處理對雷達數據質量有重要的影響。常規的地物雜波檢測依賴于晴空條件下的雜波圖,人工判別,后來采用GAMP濾波器進行全程自適應濾波處理,該法在對地物抑制的同時對天氣信號的損失較大,現探究比較多的方案是先自動識別地物,后結合濾波器對地物進行處理,在抑制地物的同時減少對天氣信號的損耗。該算法基于IQ信號,利用已在C波段天氣雷達中進行實驗的SCI算法的4個判別因子,引入模糊邏輯理論,重新設計算法識別流程,并應用于我國S波段天氣雷達中。通過實例對比雜波消減決策(CMD)算法對同一天氣過程的識別與抑制的結果,發現該算法對氣象回波的誤判率低于CMD算法,對地物的識別率與CMD算法相當。
    4  FY2衛星特殊事件對云圖接收數量和質量的影響
    呂擎擎 張甲珅 林維夏 鄭旭東 韓琦 張曉虎
    2015, 43(4):576-581.
    [摘要](1080) [HTML](0) [PDF 3.32 M](1362)
    摘要:
    以FY2E衛星為例,利用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積累的業務運行數據,統計分析了4年中由特殊事件造成無法接收或無法處理的云圖數量、所占比例以及受影響云圖的時間分布;從發生機理、規律和對衛星云圖的影響程度分析了特殊事件;提出了改進建議。結果表明:受特殊事件影響的衛星云圖數約占計劃接收云圖數的282%。特殊事件對云圖的影響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是:地影,軌道與姿態控制,日凌,月亮、太陽像與雜散光干擾,消旋失鎖,月影;所影響云圖數比例分別是:9400%、282%、141%、067%、059%、052%;受影響云圖數約97%分布在2-4月和8-10月,這是因為地影、日凌和太陽像干擾基本發生在每年的春分和秋分前后,其他特殊事件的發生與季節、節氣關系不大。為減小特殊事件對衛星云圖的影響,地面應用系統需根據地影預報時間制定更精確的云圖計劃接收表,合理選擇軌道和姿態控制時間;衛星需進一步改進光學系統、電子器件的設計和工藝等。
    5  空氣負離子觀測儀的封裝結構設計及仿真
    張明 李敏 莫月琴
    2015, 43(4):582-586.
    [摘要](997) [HTML](0) [PDF 2.23 M](1555)
    摘要:
    負離子濃度是衡量空氣質量的重要指標。目前,多數空氣負離子觀測設備均針對室內測量或短時的室外測量設計,在室外長時間工作會受到風的影響,造成測量結果準確性降低。文章簡要介紹空氣負離子濃度觀測儀的工作原理,分析了在室外工作情況下誤差產生的原因,詳細設計了不同的傳感器封裝結構,并通過流體力學計算方法進行仿真分析,比較了不同封裝結構對測量結果的影響,最終得出T形封裝外殼內部風場較均勻,更適用于室外長期觀測設備封裝的結論。
    6  高空氣象觀測規范改進及雷達元數據應用
    李宇中 李輝城 梁建平 覃曉玲 韋麗英 劉旭 梁科炎
    2015, 43(4):587-594.
    [摘要](1263) [HTML](0) [PDF 1.88 M](1870)
    摘要:
    對我國高空氣象觀測業務規范存在的紕漏和現行業務軟件算法對觀測秒數據利用率不高,導致計算結果精度不足等問題進行了分析,并就如何擴展應用L波段雷達〖CD*2〗GTS1電子探空儀系統元數據來解決相關問題進行了探討。結果表明:測風秒數據的最大利用價值在于優化和調整量得風層的計算厚度(時間間隔),可將L波段系統測風精度提高到與RS92 GPS探空系統同一數量級,基本滿足業務部門對高空風的觀測精度要求;通過對氣球下沉記錄處理流程的調整改進可實現相關記錄數據段的妥善保存;引入探空和測風秒數據的野值綜合判別、自動剔除和擬合補缺算法,可在提高秒數據利用率的同時進一步提升業務系統的智能化、自動化水平。上述新技術、新方法的采用,都須以對現行高空氣象觀測規范中的相關業務規定進行調整、改進作為前提。
    7  M6000型能見度儀與人工觀測能見度差值分析
    吳華斌 黃小丹 莫春玲
    2015, 43(4):595-600.
    [摘要](1099) [HTML](0) [PDF 1.07 M](1520)
    摘要:
    利用陽江氣象站2013年7月至2014年3月的觀測資料,分階段探討了M6000型能見度儀與人工觀測能見度的差值特征及其造成原因,并探索了提高能見度儀觀測質量的方法。結果顯示:兩者的差值主要集中在-20~30 km之間,且差值的絕對值隨著能見度的增大而增大;總體上差值正常的時次占90%,在有天氣現象時,自動觀測能見度偏小比較明顯,能見度小于等于5 km時負誤差率最大,平均差值為負值且異常率最高。造成兩者存在差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人工觀測的主觀習慣性誤差外,兩者在概念、測量原理上的不同和儀器的維護不當也是造成差異的原因之一。通過加強能見度儀的日常維護,可以提高自動觀測能見度的質量,用自動觀測能見度來判斷霾天比較接近實際,在霧天通過對自動觀測值作適當的正向修正,也能提高兩者的一致性,基本能夠滿足能見度自動化觀測的要求。
    8  探測儀器特性曲線異常分析
    敬穎 閔錦忠 劉立輝 吳恒 徐爽
    2015, 43(4):601-606.
    [摘要](1044) [HTML](0) [PDF 905.41 K](1430)
    摘要:
    探測儀器感應曲線發生變化,造成升速異常、等壓面的溫度、濕度錯誤、雷達〖CD*2〗氣壓高差偏大、時間〖CD*2〗高度線曲變化異常造成的規定高度上的風誤差偏大,使部分資料或整份資料失真,影響探測準確性。本文主要從儀器的感應曲線變化后對各氣象要素產生的影響進行分析,得出結論:不同的元件變性對氣象要素產生的影響不同,氣壓變化的影響側重于高差和升速,溫度變化則側重于規定等壓面的溫度絕對誤差和規定等壓面高度的偏差。采用絕對誤差計算、加密氣象要素計算等方法,結合圖形、數據對比,可以確定感應曲線變化時間,從而及時、有效的對探測數據做出合適的處理,進一步提高探測數據的精準度。
    9  基于ZigBee技術的無線氣象數據采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
    龔賢創 楊維發 楊代才 陳寧 謝從剛
    2015, 43(4):607-611.
    [摘要](1116) [HTML](0) [PDF 1.00 M](1646)
    摘要:
    隨著各類新型氣象觀測要素的增加,自動氣象觀測場線纜的數量也隨之增加,從而提高了系統的故障率;由于大部分觀測場都采用地下布線,使得后期維護或維修十分不便。文章設計了一套基于ZigBee技術的無線氣象數據采集系統,介紹了系統的總體設計方案和ZigBee模塊的硬件電路,同時對協調節點ZigBee網絡組建、數據接收及傳輸到服務器端環節進行了軟件設計;最后對采集系統進行了對比觀測,觀測結果顯示:系統能穩定地將各傳感器的數據實時、準確地傳輸到服務器端,實現了氣象數據在ZigBee無線網中的采集。
    10  新一代天氣雷達基數據管理與個例整編系統設計
    姜小云 吳俞
    2015, 43(4):612-616.
    [摘要](1174) [HTML](0) [PDF 2.04 M](1520)
    摘要:
    針對目前短臨預報業務及科研需求,開發了新一代天氣雷達基數據管理與個例整編應用系統。該系統采用VC++60 編程語言和MSSQL Server 2008數據庫開發技術對不同歷史個例資料建立了相應的數據庫,對基數據文件采取壓縮后直接入庫的方式,實現了省、市、縣級天氣預報人員、氣象服務人員、人工影響天氣業務人員和科研人員對基數據的實時高效查詢和下載。系統提供了不同檢索條件的查詢與個例資料的實時查閱和實時、歷史基數據和個例信息的下載功能。為各級天氣預報人員更有效地開展短臨預報業務提供了便捷,也為其他科研業務人員提供了詳細和全面的觀測數據支撐。投入業務運行一年來,效果良好,可以進一步推廣應用。
    11  基于Sencha Touch的氣象觀測運行監控移動應用系統
    張建 安濤 高玉春 吳小銘 王云哲 陳玉寶
    2015, 43(4):617-621.
    [摘要](1008) [HTML](0) [PDF 1.70 M](1732)
    摘要:
    綜合氣象觀測運行監控系統的建設提升了氣象探測設備的運行保障能力。作為運行監控系統在移動端的擴展,以Sencha Touch框架為核心技術,以混合模式移動應用為應用類型,構建了綜合氣象觀測運行監控移動應用開發平臺,并在此基礎上開發了天氣雷達運行監控移動應用系統軟件。文章重點闡述了系統框架及功能設計,討論了系統實現的關鍵技術,探索了綜合氣象觀測運行監控系統在移動端快速化改造的方法,可以為我國綜合氣象觀測運行監控系統的建設和發展提供參考依據。
    12  TIGGE數據自動化歸檔技術研究與實現
    張璽 楊菲菲 董峰
    2015, 43(4):622-626.
    [摘要](1050) [HTML](0) [PDF 825.83 K](1514)
    摘要:
    為了解決TIGGE海量數據歸檔以及長時間序列歷史歸檔數據服務效率問題,通過設計數據自動化歸檔模型,研究TIGGE數據組織結構和歷史數據服務需求,開發了TIGGE批量自動化歸檔功能,實現了TIGGE數據的大批量自動歸檔,改進了歷史數據歸檔組織方式和磁帶卷組織結構,顯著提高了長時間序列的歷史歸檔數據服務效率,在實際應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TIGGE海量數據歸檔技術的實現為提高其它數據歸檔和服務效率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13  基于模擬腳本的氣象自動繪圖系統
    楊波 朱文劍 唐文苑
    2015, 43(4):627-633.
    [摘要](1405) [HTML](0) [PDF 5.48 M](1688)
    摘要:
    氣象自動繪圖系統(MEPAS)是一款緊貼我國業務數據環境,以MICAPS和GRIB1/GRIB2數據為主要輸入源來實現自動化繪圖的業務系統。MEPAS集成了多種物理量和對流參數的計算算法,在中尺度分析方面獨具特色。MEPAS主要通過編寫XML配置文件來模擬腳本,以命令行的方式運行,它學習簡單,使用方便,運行穩定,出圖高效,可用于業務系統的建設,也可用于氣象科研,具有較高的應用推廣價值。MEPAS通過模擬腳本實現自動繪圖的技術可以被MICPAS借鑒或吸收,以填補MICAPS腳本交互的技術空白。
    14  “北京氣象”手機客戶端氣象信息GIS快速可視化技術
    鄒建明 李迅 丁德平 陳小滿
    2015, 43(4):634-639.
    [摘要](1320) [HTML](0) [PDF 9.48 M](1330)
    摘要:
    隨著移動互聯網和智能手機技術的發展,客戶端APP應用是滿足便捷、高效、可移動、可定位氣象信息服務的重要途徑和手段。通過對格點天氣、雷達回波、專題圖等更新頻次高、空間分辨率高、數據量較大的氣象信息手機客戶端GIS快速可視化關鍵技術的研究和實踐,提出在服務器端應用支撐層部署Surfer專業繪圖軟件,在客戶端數據資源層部署Google預先渲染好的離線柵格瓦片地圖,應用支撐層部署開源的OpenLayers WebGIS二次開發組件,在兩端應用邏輯層采用數據緩存和分布式存貯技術的手機客戶端氣象信息GIS快速可視化J2EE技術架構,實現了格點產品、雷達回波、專題圖等氣象信息GIS快速可視化展示。
    15  CINRAD/SA雷達天線動態錯誤故障的分析處理
    吳少峰 高曉榮 陳榮 程元慧
    2015, 43(4):640-642.
    [摘要](1260) [HTML](0) [PDF 1.44 M](1304)
    摘要:
    基于廣州雷達一次天線動態錯誤的故障,將伺服系統分為機械、功放、通信鏈路和信號控制四個部分逐一分析排查,最后利用雷達數據處理軟件BDAVC5分析故障時次的天線運行軌跡,發現問題出現在對天線俯仰的控制上,更換了數字控制單元的模擬板使故障得以排除。通過對故障排除過程的詳細闡述,總結了天線動態錯誤報警故障源可能出現的機械、功效、通信鏈路和天線控制方面的問題及其初步判定方法。故障定位過程中的分析思路和方法為新一代天氣雷達技術保障提供了借鑒。
    16  基于Google Maps API的船舶自動站監控Web設計
    劉艷中 李建勇 陳冰懷
    2015, 43(4):643-646.
    [摘要](1098) [HTML](0) [PDF 1.10 M](2126)
    摘要:
    簡要介紹了Google Maps JavaScript API技術,并著重闡述了其作為主流的WebGIS技術在船舶自動氣象站監控頁面設計中的應用,包括:通過JavaScript和AJAX技術請求遠程數據服務器獲取氣象數據、狀態數據及GIS信息等,并將返回的JOSN格式數據加載到Google Map上,同時通過Google Maps JavaScript定制化船舶圖標并對加載的船舶軌跡進行渲染,使用戶需要的監控信息更加直觀地顯示在監控頁面上。本文結果已成功應用到廣東省氣象局設備全網監控系統之中。
    17  內蒙古地區T639氣象要素預報性能評估檢驗
    荀學義 胡英華 張旭 斯琴 韓仲強
    2015, 43(4):647-658.
    [摘要](1278) [HTML](0) [PDF 5.09 M](1843)
    摘要:
    通過T639模式預報產品在內蒙古地區降水量、2 m溫度、相對濕度和10 m風向、風速及降水過程預報效果的適用性研究,得出以下結論,溫度和相對濕度預報的準確率較風向、風速明顯偏高,溫度和相對濕度預報的誤差系統偏小,風速預報誤差偏大的概率較大;降水量的預報準確率隨降水等級增加而遞減,對小雨而言,模式漏報率小于空報率,多報降水的偏差和少報降水的偏差相近。在預報要素空間分布上,風向預報的偏差順時針偏轉,其夾角小于45°,溫度預報偏差總體偏小,相對濕度預報偏差由西向東表現為“+、-、+、-”的分布特征;小雨和中雨落區預報偏大,暴雨落區預報偏?。回惣訝柡錅u強度的預報偏強,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強度預報偏弱,影響范圍偏西偏北。
    18  近年廣西典型“回南天”現象成因分析
    羅小莉 古明悅 鐘利華 林宗桂
    2015, 43(4):659-665.
    [摘要](1751) [HTML](0) [PDF 2.50 M](1592)
    摘要:
    利用NCEP/NCAR的25°×25°格點再分析資料以及南寧站氣溫、露點、能見度、氣壓等常規觀測資料與河池、北海站探空資料,采用統計分析和典型個例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分析了2005—2013年廣西“回南天”過程的天氣形勢和氣象要素特征。結果發現:①不同影響程度“回南天”發生前均受到較長時間的冷空氣影響;②“回南天”發生時,地面有暖低壓或倒槽發展,中高緯度沒有明顯的冷空氣南下,850 hPa和925 hPa上南風強盛,鋒區逆溫接近近地層,溫度驟升,氣壓劇降,濕度加大,當日14:00露點溫度高于當日最低氣溫;③“回南天”結束方式有兩種:冷性結束和暖性結束;④“回南天”預報依據:如果廣西冬春季在較長時間的冷空氣影響之后,925 hPa溫度和濕度突增,同時預測到未來1~2天,14:00露點溫度將高于當天最低溫度。
    19  GPS可降水量在湖北暴雨預報中的指示性
    郭英蓮 王繼竹 王海燕 龍利民 韓芳蓉
    2015, 43(4):666-674.
    [摘要](1259) [HTML](0) [PDF 2.29 M](1330)
    摘要:
    通過對2012年5—9月湖北省59個GPS/MET站可降水量資料、全省自動站雨量資料以及實況高空資料的分析發現:①同址觀測的GPSPWV與探空-PWV相關性高,誤差小,有降水時相關性下降。②有降水時山地比平原地區的GPSPWV普遍偏低10 mm左右。③69%暴雨出現前GPSPWV會上升,不上升的則已達到較高值。GPSPWV單站6 h和12 h變量為正,對暴雨開始的指示性較好。④不同類型暴雨的GPSPWV特征不同:西風系統型和副熱帶高壓影響型局地暴雨中心均對應GPSPWV高值區,其GPSPWV閾值在湖北西部分別為大于等于40 mm和大于等于55 mm,在湖北中東部分別為大于等于52 mm和大于等于60 mm;臺風影響型局地暴雨大多位于GPSPWV高值區附近的密集帶,GPSPWV閾值為大于等于45 mm;區域性暴雨需在有利降水的天氣形勢下考慮PWV,暴雨中心對應GPSPWV高值區,且GPSPWV高值中心較暴雨中心提前1 h出現。⑤暴雨中心位于GPSPWV水平分布密集帶的情況有3種:個別影響系統移動較快的暴雨、臺風影響型局地暴雨、個別山區暴雨。⑥利用GPSPWV高值區疊加地面輻合區判斷未來1 h暴雨區,對湖北中東部暴雨的指示性較好,但對湖北西部山區暴雨的指示性較弱。
    20  云南降雨型滑坡縣級預警雨量閾值分析
    戴叢蕊 黃瑋 李蒙 張明達 李春虎 朱勇
    2015, 43(4):675-680.
    [摘要](1156) [HTML](0) [PDF 2.37 M](1342)
    摘要:
    根據云南省華坪縣滑坡災害歷史數據和同期氣象站實測小時降雨資料,以滇西北的華坪縣為例動態地計算了每次滑坡災害的有效降雨天數和對應前期的有效降雨量;并應用主成分分析法對44場降雨型滑坡進行分析,結果表明間接前期雨量、發生雨量和激發雨量對誘發滑坡都有重要影響,得出誘發滑坡的降水有短時強降雨和長時低強度降雨兩種類型。由此建立了含有兩類降雨特點的華坪縣I〖CD*2〗D(降雨強度〖CD*2〗歷時)閾值曲線,并在此過程中提出了確定降雨歷時D結束時刻的方法和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通過對華坪縣滑坡預警雨量研究,為其他縣級滑坡災害預警雨量閾值的確定提供一種方法。
    21  周寧水庫流域面雨量估算方法
    李丹 林長城 陳少琴 應達 林文 黃昌生
    2015, 43(4):681-687.
    [摘要](997) [HTML](0) [PDF 3.85 M](1242)
    摘要:
    利用2008—2012年福建省氣象局自動站小時雨量資料和周寧水電站蓄水資料,選取周寧電站流域內近5年內的30個降水過程,分別采用Surfer二次開發下的12種不同插值方法進行計算,分析比較了關注區域內的面雨量估算值及雨量空間內的分布特點,得出業務工作中相對便捷、有效、準確的區域面雨量插值計算方法。結果表明,在多種插值計算方法中,改進謝別德法、克里格法和徑向基函數法不僅估算值相對誤差較小,而且繪圖效果較好。對于面雨量小于20 mm的降水個例而言,徑向基函數計算結果相對誤差較小,而大于60 mm的降水個例,克里格插值計算方法則相對最優。
    22  山東夏季兩次切變線暴雨過程對比分析
    楊學斌 代玉田 崔淼 周成 陳華凱 張優琴
    2015, 43(4):688-696.
    [摘要](1107) [HTML](0) [PDF 3.56 M](1675)
    摘要:
    利用常規觀測資料、衛星云圖、多普勒天氣雷達和NCEP1°×1°再分析資料,對2012年7月30日和2013年7月9日山東出現的兩次區域性暴雨進行了對比分析,結果表明:兩次850 hPa切變線造成的暴雨,線狀MCS(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組織化程度高,地面輻合線觸發了暴雨的發生。不同的是:①“7〖DK〗·30”暴雨500 hPa影響系統為階梯槽,副高位于朝鮮半島以東;“7〖DK〗·9”暴雨為典型的東高西低形勢,副高控制華東沿海;②“7〖DK〗·30”暴雨受一股較強的東南氣流作用,將東海及西太平洋水汽輸送到暴雨區,925 hPa水汽通量散度和最強上升速度較“7〖DK〗·9”暴雨分別大-10 g〖DK〗·hPa-1〖DK〗·cm-2〖DK〗·s-1和-0.2 Pa〖DK〗·s-1,“7〖DK〗·9”暴雨由低空西南急流將南海的水汽輸送到暴雨區,925 hPa水汽通量和比濕較“7〖DK〗·30”暴雨分別大2~4 g〖DK〗·cm-1〖DK〗·hPa-1〖DK〗·s-1和2 g〖DK〗·kg-1;③兩次暴雨過程MCS發生發展過程、形成方式和成熟期組織結構存在顯著差異,“7〖DK〗·30”暴雨是對流單體獨立發展逐漸合并成β中尺度,最終形成α中尺度對流系統,“7〖DK〗·9”暴雨為多個對流單體合并為β中尺度系統。通過分析得出,切變線暴雨觸發機制應著眼于地面輻合線的形成和加強以及冷空氣侵入引起的鋒生。
    23  湖北省冬季平均氣溫序列訂正及其氣候評價應用
    王凱 周月華 高媛
    2015, 43(4):697-703.
    [摘要](1044) [HTML](0) [PDF 1.12 M](1638)
    摘要:
    在湖北省76個氣象臺站中,確定參考站22個,訂正站31個,采用一元回歸訂正法,構建各訂正站1961—2013年冬季月平均氣溫訂正序列,從統計學和訂正誤差上進行了對比分析,并將訂正結果應用于湖北省冬季影響評價。結果表明,單站評價訂正前后差異明顯;全省和分區訂正前后基本一致,分區中訂正前后冬季類型的不一致次數呈增多趨勢;臺站冬季類型變化明顯,由冷冬向暖冬轉變,冷冬減少變弱,暖冬增加變強。
    24  北京短歷時強降雨的時空分布
    李琛 李津 張明英 張德山
    2015, 43(4):704-708.
    [摘要](1276) [HTML](0) [PDF 2.39 M](1884)
    摘要:
    利用北京地區157個人工站和自動站觀測資料,對北京地區短歷時強降雨的時間、空間分布特征以及與年總降水量的關系進行分析,結果表明:①2007—2012年,短歷時強降雨的次數大體呈現遞增趨勢,但各年發生的次數差異較大;②從時空分布特征來看, 短歷時強降雨最易發生在7月,時段集中在傍晚前后和凌晨,而發生地點集中在北京西山前的平原地區包括昌平中部東部、順義西部、石景山區、豐臺區西部、房山東部南部;③從短歷時強降雨與年降水量的關系來看,短歷時強降雨發生次數多的年份降水量也高,短歷時強降雨對于年降水量的貢獻較大。
    25  2001—2012年魯南霧氣候特征及形成機制
    李永果 馬麗 李芳 肖磊 鄧海利 王曉默
    2015, 43(4):709-714.
    [摘要](1112) [HTML](0) [PDF 3.32 M](1727)
    摘要:
    利用地面、探空實況資料及數值預報資料,對2001—2012年魯南地區霧天氣現象進行了分析,主要分析了氣候特征、濕度、探空、近地面物理量指標。分析發現:魯南霧主要集中在10—12月,2010年以后,魯南霧日呈顯著增多趨勢。魯南霧期間90%相對濕度濕層頂平均在925 hPa以下,平均逆溫層頂為950 hPa左右; 850~925 hPa有明顯的單獨的由弱到強的暖平流中心,暖平流建立時間比霧發生提前0~24 h。925 hPa高濕區的建立比霧發生提前6~24 h;前期500 hPa左右下沉運動極值建立時間提前霧6~24 h;850~925 hPa明顯的輻合中心建立時間提前霧0~24 h。
    26  張家口市閃電活動與大氣濕度響應關系
    趙海江 周彥麗 張楠 姜海靈
    2015, 43(4):715-721.
    [摘要](1270) [HTML](0) [PDF 4.45 M](1765)
    摘要:
    水汽條件是產生雷電活動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氣象要素。利用河北省閃電定位系統監測的2011—2013年全省地閃資料和NCEP/NCAR再分析相對濕度資料,對張家口市的閃電活動特征及其與相對濕度垂直結構特征的響應關系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①張家口市閃電時間分布與全省閃電分布走勢基本一致,夏季閃電活動最強烈;逐月演變不均勻且日分布呈單峰單谷型變化特征,張家口市日閃電峰值和谷值分別出現在17:00—18:00與01:00—09:00。②閃電活動與相對濕度垂直結構特征響應關系特征明顯:閃電活動時低層濕度不高、中層較濕、高層偏干,大約在中層700 hPa以下相對濕度隨高度增加,中層以上相對濕度又隨高度減小。③張家口市閃電活動時大氣相對濕度垂直結構本地化特征:850 hPa以下相對濕度保持在40%~60%,中層600~700 hPa之間相對濕度一般升至60%~80%,且閃電強烈程度與中層濕層厚度正相關,高層200~400 hPa左右相對濕度降低至20%~40%。
    27  大同市凍土氣候變化初探
    喬金海 李效珍 錢錦霞
    2015, 43(4):722-727.
    [摘要](1380) [HTML](0) [PDF 3.37 M](1296)
    摘要:
    利用大同市所轄8個站1962—2012年地面氣象觀測記錄中的凍土資料,采用線性傾向估計、累積距平等方法,分析大同市土壤開始凍結期、完全解凍期、凍結期及最大凍土深度的變化特征及其影響因素。結果發現:51年中大同市凍土主要表現為最大凍土深度減小, 開始凍結期推遲,解凍期提前, 凍結持續期縮短的總體變化趨勢,凍土除了受氣溫的影響外,局地因素對最大凍土深度的影響較大。
    28  湖北春季大氣負氧離子濃度分布特征及與環境因子的關系
    金琪 嚴婧 楊志彪 王海軍
    2015, 43(4):728-733.
    [摘要](1257) [HTML](0) [PDF 1.51 M](1673)
    摘要:
    空氣負氧離子濃度是衡量空氣質量好壞的重要指標。選擇湖北17個環境一致的國家氣象觀測站作為觀測地點,采用符合國家及行業標準的設備,遵循負氧離子定義,開展了2014年湖北春季負氧離子濃度分布特征及與環境因子的關系分析。研究表明:湖北大氣負氧離子濃度西部高于中東部,神農架林區的平均值最高,以武漢為中心的中、東部地區濃度普遍較低。負氧離子濃度的日變化為凌晨及清晨高,白天較低,傍晚后呈逐漸上升的趨勢。負氧離子濃度與海拔、植被覆蓋情況表現為正相關,與空氣中的小顆粒物呈負相關,與氣溫、氣壓、相對濕度、風速及日照等氣象要素相關性較為復雜,降水和雷電天氣有利于負氧離子濃度的增加。
    29  北京西南部地區大氣污染分析
    張薇 高迎新 李杰 楊浩麗
    2015, 43(4):734-739.
    [摘要](1055) [HTML](0) [PDF 1.44 M](1461)
    摘要:
    近年來北京的氣象特征、霧霾發生頻次、能見度變化特征及特點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利用北京西南地區代表站的能見度,通過回歸分析、MannKendall趨勢分析突變檢驗方法等,對近34年能見度的變化特征及突變性進行了分析研究,發現平原地區和山區日平均能見度年際變化均呈下降趨勢,季節變化以春冬季能見度較好,日變化顯著,平原站年均能見度在1997年前后出現突變。結合常規地面觀測要素進行了相關分析,發現能見度與濕度相關性最好。利用房山區環保局提供的2013年全年污染物濃度數據,分析能見度與污染指數的關系,發現在各污染因子中,PM25同能見度的相關性最好,SO2相關性最差,為今后污染治理提供參考依據。
    30  煙花爆竹燃放氣象指數
    鄧長菊 郭文利 尹志聰 劉建忠
    2015, 43(4):740-743.
    [摘要](1207) [HTML](0) [PDF 645.58 K](1285)
    摘要:
    為了研究氣象條件與對煙花爆竹燃放的影響,針對政府應急安全管理和空氣污染應對等工作開展相關服務,綜合考慮了影響煙花爆竹燃放安全、燃放后污染物的擴散和清除,以及空氣質量狀況3方面的氣象條件,采用隸屬度乘積和函數最大值方法研發了煙花爆竹燃放氣象指數。煙花爆竹燃放指數由低到高分4級,分別表示適宜、不太適宜、不適宜和極不適宜。燃放指數的發布對政府應急決策和公眾理性燃放引導具有重要意義,文章介紹了燃放指數的分級和計算方法。
    31  東北地區水稻障礙型低溫冷害變化對區域氣候增暖的響應
    胡春麗 李輯 焦敏 王婉昭 李晶 李菲
    2015, 43(4):744-749.
    [摘要](1009) [HTML](0) [PDF 1.15 M](1620)
    摘要:
    利用東北地區153個氣象站1961—2010年逐日氣溫資料,采用統計學方法分析了水稻障礙型低溫冷害的氣候變化特征及其對區域氣候變暖的響應情況。結果表明,東北大部地區水稻障礙型低溫冷害事件呈減少趨勢,但區域性較為明顯;障礙型低溫冷害對關鍵發育期氣溫變化響應較為敏感,二者呈顯著的負相關關系,表現為氣溫每升高1 ℃,東北地區冷害減少35個站次。東北地區關鍵發育期氣溫均呈上升趨勢,但吉林西部地區障礙型冷害卻隨之增加,分析了關鍵發育期氣溫變率和氣候變率,將其解釋為局地障礙型冷害增加主要受氣候變率增大的影響,逐日氣溫變率對其影響不大。
    32  關于直播水稻觀測方法問題的探討
    胡世明 胡珀
    2015, 43(4):750-753.
    [摘要](846) [HTML](0) [PDF 514.99 K](1392)
    摘要:
    根據湖北江夏國家農業氣象觀測一級站在最近幾年水稻觀測中實際遇到的情況以及調查發現,直播水稻已形成不推而廣的迅猛發展趨勢,作為農業氣象觀測已不可回避地會遇到直播水稻的生育進程觀測問題。由于種植方式的改變,大田植株分布形式也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僅以傳統的移栽水稻制定的現行《農業氣象觀測規范》已無法處理好直播水稻的觀測問題。為此,筆者依據《農業氣象觀測規范》,結合實際觀測經驗,分析直播水稻與移栽水稻的差異以及由此引出的新問題,提出了新的觀測處理方法,以供同行探討。
    33  開放段長城敵臺接閃器的設置
    宋平健 李京校 李如箭 逯曦 錢慕暉
    2015, 43(4):754-758.
    [摘要](1127) [HTML](0) [PDF 2.12 M](1374)
    摘要:
    在開放段長城的敵臺上設置接閃器,既要考慮其型式和保護范圍,還應充分考慮到設置接閃器對敵臺墻體的擾動及對長城整體風貌的影響。本文提出了對長城敵臺的直擊雷保護,宜采用接閃桿和接閃帶的組合型式作接閃器。在執行對長城最小干預的文物保護原則基礎上,根據長城的防雷類別,運用滾球法保護原理,針對可登臨敵臺游人的保護,提出了接閃桿應設置在敵臺垛墻4個外角處、高度宜控制在45 m以下,指出采用接閃桿保護游人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明確了設置在不可登臨敵臺上接閃桿的高度不宜超過1 m。探討了減少接閃桿數量的可能性,結論為:當接閃桿少于4支時其高度將顯著增加,對長城本體的擾動及風貌影響明顯,不宜采用。提出了對游人可能接觸到的接閃桿金屬部位應采取防接觸電壓的保護措施。
    34  基于電氣〖CD*2〗幾何理論的建筑物受雷擊致物理損害概率計算
    楊天琦 張欣 韓照全 徐彬彬 姜 冰 黃鸝
    2015, 43(4):759-763.
    [摘要](1108) [HTML](0) [PDF 746.45 K](1316)
    摘要:
    雷電災害風險國家標準GB/T217142-2008風險管理中,把雷擊建筑物導致物理損害的概率PB作為防雷級別(LPL)的函數取值,沒有考慮建筑物的尺寸等參數,較為籠統。本文利用電氣〖CD*2〗幾何理論(ElectroGeometric Model, EGM),建立雷電擊中建筑物的模型,研究PB與建筑高度、接閃器高度及安裝位置等建筑物本身的參數關系,結合雷電流概率模型推導出更加有針對性的PB計算方法。將此方法用于實體建筑物PB值的計算,與國標給出的值進行比較。結果表明,使用EGM算法計算PB比使用國標給出的參數和方法計算的建筑物雷擊風險值普遍增大。論證了這種方法的實用性意義。
    35  西藏氣象指數通用計算系統
    林志強 馬艷鮮 寧斌 周振波 王興
    2015, 43(4):764-768.
    [摘要](1117) [HTML](0) [PDF 1.11 M](1493)
    摘要:
    利用人機交互方式定義氣象指數計算公式,設計了西藏地區常用氣象指數計算系統。該系統在統一的操作界面上定義和讀取輸入氣象數據,包括數值預報、實況數據、預報產品等數據及站號、經度、緯度和時間信息,將相應的數據以浮點數代入公式,并支持加、減、乘、除、乘方等數學運算符,三角對數、絕對值等數學函數,且、或、否等邏輯函數,≥、>、≤、<、=等判斷運算符及自定義的分段函數,能夠完成多項氣象指數的計算,數據均以通用的MICPAS格式交互存儲,在統一的平臺上管理氣象指數及產品制作,無需預報和服務人員編程即可實現新的氣象指數。
    36  麗水市旅游氣候舒適度分析
    胡桂萍 李正泉 鄧霞君
    2015, 43(4):769-774.
    [摘要](1677) [HTML](0) [PDF 788.29 K](1814)
    摘要:
    采用人體舒適度氣象指數(BCMI)、寒冷指數(CI)、溫濕指數(THI)和度假氣候指數(HCI)等4個綜合性的氣候指標,對麗水市的旅游氣候舒適度進行了分析評價,并著重對比分析了BCMI和HCI對旅游氣候適宜性的表征能力。結果表明:麗水市全年有8個月BCMI處在4~6級之間,屬一類氣候適宜區;冬季CI值較低,無嚴寒現象,夏季低海拔地區THI值偏高,但海拔600 m以上地區(約占市域面積6成)THI值較低,適宜“避暑納涼”;HCI比傳統的BCMI表現的更客觀、更全面,它不僅考慮了氣候的熱舒適性影響,還考慮了降水和云量對旅游出行及觀光的影響,且就時間尺度而言,HCI更適合旅游舒適度逐日預報的開展。

    當期目錄


    年第卷第

    文章目錄

    過刊瀏覽

    年份

    刊期

    瀏覽排行

    引用排行

    下載排行

    您是第位訪問者
    技術支持:北京勤云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午夜欧美大片免费观看,欧美激情综合五月色丁香,亚洲日本在线视频观看,午夜精品福利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