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第43卷第3期文章目次

  • 顯示方式:
  • 簡潔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目錄
    2015, 43(3).
    [摘要](944) [HTML](0) [PDF 8.22 M](1273)
    摘要:
    2  風廓線雷達天線陣面不平整度對探測性能影響分析
    李喆 李春化 何平 高玉春 陳大任
    2015, 43(3):349-354.
    [摘要](1350) [HTML](0) [PDF 1.16 M](1916)
    摘要:
    根據雷達氣象方程,分析了影響風廓線雷達探測高度的因素;建立了風廓線雷達相控陣天線陣面不平整度對天線方向圖影響的數學模型。通過仿真實驗,給出了在垂直波束和偏離天頂15°的傾斜波束下天線增益和旁瓣電平隨陣面不平整度的變化結果。仿真結果表明,風廓線雷達天線增益隨陣面不平整度的增大而減小,近似呈指數規律變化;天線旁瓣電平總體上隨陣面不平整度的增大而抬升。工程設計人員可以在風廓線雷達探測高度變化允許的范圍內,同時考慮目前國內風廓線雷達天線結構設計、工藝制造水平和安裝精度,對天線陣面不平整度提出合理的技術指標要求。
    3  上海TWP3型邊界層風廓線雷達探測性能評估
    陳浩君 黃興友 王亞東 鄭杰 尹春光
    2015, 43(3):355-360.
    [摘要](1271) [HTML](0) [PDF 2.89 M](1781)
    摘要:
    在簡述上海TWP3型風廓線雷達系統的基礎上,從雷達運行情況、風數據獲取率和產品資料分析3方面對該型號雷達探測性能進行評估。通過統計分析不同高度層上平均測風數據全年和逐月的數據獲取率,發現TWP3風廓線雷達在3 km以下具有較高的數據獲取率,對于邊界層的探測能力要遠高于高層,且夏季的數據獲取率明顯高于冬季。利用風廓線雷達提供的信號噪聲比SNR、垂直速度和折射率結構常數C2N等資料分析了一次弱降水探測過程,二次產品可以清晰地反映降水的始末時間,且降水期間探測高度增高2 km左右。評估結果表明TWP3型邊界層風廓線雷達具有較低的故障率和較好的探測性能,產品資料具有可靠性和應用價值。
    4  CINRAD/CC頻率源穩定度對雷達回波的影響
    閻友民 王存亮 黃曉 劉濤
    2015, 43(3):361-367.
    [摘要](1181) [HTML](0) [PDF 3.81 M](1635)
    摘要:
    頻率源穩定度是多普勒雷達的一項重要指標,如果雷達頻率源本身存在頻率起伏和相位起伏,就無法獲得精確的強度和速度場信息。簡要介紹了CINRAD/CC頻率源的合成方式及主要信號流程,同時回顧頻率源穩定度的表征方法及其聯系。研究頻率源短、長期穩定度的影響因素,利用雷達維修平臺模擬再現故障,討論了改進頻率源穩定度的措施,從而實現現場快速判斷、維修的目的。通過時域、頻域并結合實際例證分析總結出在現代雷達中,頻率源的相位噪聲(穩定度)是影響雷達回波強度和速度測量的主要因素。這些技術和方法在CINRAD/CC頻率源維修維護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5  多普勒天氣雷達下擊暴流圖像識別
    杜牧云 肖艷嬌 吳濤
    2015, 43(3):368-372.
    [摘要](1504) [HTML](0) [PDF 8.78 M](2369)
    摘要:
    以下擊暴流具有的低層顯著輻散特征為基礎,引入圖像識別中的連通區識別技術,開發出了應用于多普勒天氣雷達的下擊暴流圖像識別算法。首先通過設置的速度閾值將徑向速度進行二值化處理,然后運用8鄰域法尋找速度大值區,并采用距離、夾角和正、負速度差值等條件進行約束對正、負速度大值區進行配對,最后對未成功配對的速度大值區進行鄰近區域的二次匹配,從而識別出下擊暴流區域。利用多個下擊暴流個例實測的多普勒雷達數據對該算法進行了測試,結果表明該算法對一些較小尺度的下擊暴流,尤其對受環境風場影響而具有不對稱輻散特征的下擊暴流有良好的識別效果。
    6  大型電子設備通用型脫機測試維修平臺
    張建敏 王志武
    2015, 43(3):373-379.
    [摘要](1164) [HTML](0) [PDF 2.53 M](1580)
    摘要:
    基于規范化維修的理念、實施方法和通用性要求,設計研制了大型電子設備通用型脫機測試維修平臺。在平臺測試程序的人機交互界面上現場配置電子設備被測組件I/O接口參數,仿真產生被測組件的工作環境,實現脫機測試維修,達到通用性要求。測試維修數據庫緊密結合排障進程,始終貫徹規范化維修的理念和實施方法。解決了被測組件在高電壓、大電流和不規則的脈沖波形下組合負載的設計和工作環境的真實仿真。平臺彌補了電子設備經典的脫機測試維修的缺點,并力爭將排障實踐上升到理論指導實際并結合經驗和技巧的高度。
    7  SWAN系統中QPE產品的應用評估
    王玨 冷亮 吳濤
    2015, 43(3):380-386.
    [摘要](1495) [HTML](0) [PDF 1.92 M](1879)
    摘要:
    “災害天氣短時臨近預報系統”(SWAN)在我國氣象預報業務中已得到廣泛應用。文章介紹其中雷達定量降水估算QPE算法 (RASIM方法)的技術與特點,選取湖北省6部S波段多普勒天氣雷達在2012年探測的暴雨天氣過程資料,系統性評估了SWAN系統中QPE產品實用性,初步分析了產生估算誤差的原因。評估表明:整體而言該方法在湖北省使用效果較好,平均絕對誤差率小于30%;探測距離的增加對S波段雷達QPE精度影響不大;各雷達對30 mm以上降水的估算平均絕對誤差率較小,但估算結果較實況偏弱,隨著雨量(雨強)增大,低估的比例也增大。就單部雷達而言,宜昌雷達估算降水誤差最大,武漢雷達受附近建筑遮擋影響次之,恩施雷達估算降水誤差最小。
    8  烏蒙山區3種大氣可降水量反演法的異同
    廖留峰 谷曉平 惠小英
    2015, 43(3):387-392.
    [摘要](1163) [HTML](0) [PDF 1.47 M](1718)
    摘要:
    選取大氣可降水量的地基GPS水汽遙感法,探空反演法以及經驗公式計算法,以貴州西部的威寧作為研究個例,對比分析3種方法在烏蒙山區對大氣可降水量反演的異同。以探空反演結果作為基準值,得出地基GPS遙感水汽值和經驗公式計算值較基準值偏大,3個方法的反演值之間具有很好的相關性,地基GPS遙感水汽值與探空反演值之間的相關性最好,平均絕對誤差值最小,為3.5 mm,均方根誤差為4.14 mm。在烏蒙山區,對流層加權平均溫度(Tm)的本地經驗公式與探空計算值之間的平均誤差為1.1 K,本地Tm公式對大氣可降水量反演的結果影響較小。有降水事件發生及昆明準靜止鋒常駐的11月至次年4月,GPS水汽反演精度較高,平均絕對誤差僅為1 mm。5—10月,經驗計算方法的計算精度較高,平均絕對誤差為0.74 mm。
    9  基于前置模式的氣象觀測數據整合技術實現
    王赟 段燕楠
    2015, 43(3):393-398.
    [摘要](1253) [HTML](0) [PDF 3.04 M](1635)
    摘要:
    為實現地市級氣象、水務、水文部門觀測數據的整合并解決基層氣象業務單位跨省調用本部門自動站數據的問題,基于FTP、Web Service等網絡協議和數據交換方法,構建了前置模式共享網絡,通過XML文件交換部門間需要共享的觀測數據,利用面向對象的編程技術,將多個信息渠道的數據進行了同化處理,在Sql Server數據庫環境下完成了多源數據的整合。整合機制和業務系統的建立實現了部門間的信息共享和部門內部自動站數據的跨省調用,為基層氣象部門的監測預警、預報服務工作提供了更加全面的基礎觀測數據。
    10  安徽省自動觀測土壤水分質量控制方法
    王曉東 楊太明 吳必文 陳金華
    2015, 43(3):399-404.
    [摘要](1743) [HTML](0) [PDF 1.56 M](1907)
    摘要:
    概述了安徽省自動土壤水分站的運行現狀,對全省自動站數據質量進行了較為詳細的分析,對人工和自動站數據兩者間絕對誤差及相關性進行分析,并探討了導致自動站數據誤差的主要原因,初步確定了安徽省自動土壤水分數據業務質量控制的方法。結果表明:對比觀測期間部分站點人工和自動站數據存在較明顯誤差,個別站點數據誤差甚至高達20%以上,但有近60%的站點各土層人工和自動站數據線性相關系數在0.7以上,為儀器的訂正提供了重要依據;同時分析了自動站在干旱和降水前后數據運行的穩定性情況,進而為特殊土壤水分條件下自動站提出了更高的數據質量要求;結合安徽省實際情況建立了兩種比較合理的自動土壤水分質量控制方法,為業務上數據質量控制及儀器運行狀態監控提供了支持。
    11  高空探測資料氣球空間經緯度偏差算法
    李宛桐 劉磊 張偉星 張玉存 高太長
    2015, 43(3):405-409.
    [摘要](1864) [HTML](0) [PDF 3.49 M](1835)
    摘要:
    隨著數值預報的發展,模式的分辨率逐漸提高,探空氣球在施放過程中受高空氣流影響造成的漂移已大大超出了數值預報模式分辨率,其影響不能忽視。鑒于現有氣球空間位置經緯度偏差計算方法基于站心坐標系,忽略地球曲率影響,文章從探測系統原理出發,推導出精確的基于地心坐標系的氣球空間位置經緯度偏差計算公式,并通過探空數據文件對原有算法進行誤差分析。
    12  高空觀測球炸后的探空記錄可用性分析
    陳存根 許霞 馬艷秋 尹海濤
    2015, 43(3):410-416.
    [摘要](1356) [HTML](0) [PDF 1.13 M](1759)
    摘要:
    通過對射陽高空氣象觀測站采集的球炸后探空儀下降過程中的感應資料進行分析,發現探空儀上升和下降過程中同氣壓層溫度差是由摩擦增溫、滯后誤差、儀器故障、溫度空間變化、溫度時間變化等原因造成,并就采集的下降資料因儀器快速下降造成的摩擦增溫誤差、滯后誤差測算方法進行了研究,探討了一些獲取球炸后探空儀下降過程中周邊環境準確氣象資料的途徑和努力方向,提出了高空觀測球炸后繼續觀測和使用降落傘減緩下降速度的建議,以利獲取更多的氣象資料。
    13  DZZ5新型自動站直射表日照觀測與人工觀測對比
    孟慶勇 次仁德吉 旺堆
    2015, 43(3):417-421.
    [摘要](1233) [HTML](0) [PDF 738.76 K](1636)
    摘要:
    西藏林芝DZZ5新型自動氣象站的太陽直接輻射表配備全自動精密雙軸跟蹤儀,具備自動觀測日照的功能。通過比較新型日照觀測儀器和暗筒式日照計所獲取資料的差值,給出人工觀測資料的換算系數概念,并進一步分析不同差值的形成原因和規律,為銜接使用人工觀測日照資料的各種科研工作提供理論依據和參考。按照氣象輻射觀測業務工作的相關要求,對DZZ5新型自動氣象站的設備配置和測報軟件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具體改進建議,使其達到日照自動觀測能穩妥、可靠地取代人工觀測的目的。
    14  稱重式降水傳感器異常降水記錄特征分析
    李林 范雪波 崔煒 王力 陳璐
    2015, 43(3):422-425.
    [摘要](1787) [HTML](0) [PDF 736.55 K](1815)
    摘要:
    為掌握稱重式降水傳感器的儀器性能,分析稱重式降水傳感器在業務應用中存在的問題,提高稱重式降水傳感器數據可用性,選取北京地區38個臺站稱重降水傳感器的異常降水觀測進行統計分析,依照產生原因對異常降水記錄開展歸納分類,將其總結為4個類型,即電源干擾型、溫度敏感型、滯后型和融凍型,并分別對各類型異常降水記錄的產生原因與誤報特征進行分析,最后提出增加直流穩壓模塊、加強溫度系數測定、改進設備結構或工藝、規范維護操作等多方面的對應解決思路。
    15  HMP45D與HMP155A溫濕度傳感器溫度特性對比
    楊波 李文博 張昆
    2015, 43(3):426-429.
    [摘要](1297) [HTML](0) [PDF 798.03 K](1539)
    摘要:
    選取兩種型號溫濕度傳感器HMP155A和HMP45D進行高低溫環境下的溫度特性分析,以計量檢定自動化系統為試驗裝置,兩種型號傳感器各3支,選取3個溫度點和6個濕度點,在不同溫度點上對兩種傳感器進行濕度測量的準確度和穩定性分析,結果表明兩種型號傳感器在0 ℃時的誤差偏大,穩定性較差,在20 ℃時的測量準確度和穩定性最好,兩種傳感器在低溫和高溫環境下的測量準確度和穩定性均降低。通過對比,HMP155A型傳感器整體性能優于HMP45D型傳感器,能夠較好的滿足業務運行的要求。
    16  自動氣象站蒸發示值重復性指標及校準方法研究
    陳利娟 張天華 陳濤 李曉紅 張虎
    2015, 43(3):430-433.
    [摘要](1339) [HTML](0) [PDF 501.67 K](1473)
    摘要:
    四川省氣象自動站蒸發要素校準工作中示值波動過大的情況時有發生,誤差時而滿足校準規范要求,時而不滿足規范要求,導致校準數據的重復性較差,面對這種情況,按照中國氣象局監測網絡司發行的自動氣象站現場校準方法(試行),難以對測量系統計量性能指標的符合性做出判定。通過查閱JJF1001-2011《通用計量術語及定義》、JJF1126—2004《超聲波測厚儀校準規范》等相關資料,得出規定測量系統的示值重復性即可解決這一技術難題,并且通過大量試驗及工作經驗得出了示值重復性指標及其校準方法,為自動站蒸發系統現場校準規范的制定提供了有力的理論依據。
    17  基于Flex與AnyMap技術的氣象災害應急響應系統
    張永華 肖文名 畢碩本 易峰 徐美紅
    2015, 43(3):434-439.
    [摘要](1541) [HTML](0) [PDF 5.34 M](1896)
    摘要:
    運用Flex技術、AMF協議和FluorineFx框架,以AnyChart Flash圖表家族的AnyMap地圖控件的二次開發接口為平臺,Action Script 3作為開發語言,提出基于Flex與AnyMap的氣象災害應急響應系統構建框架。利用該框架完成了廣東省氣象災害應急響應實時發布系統的開發。與傳統開發技術相比,該系統不僅界面絢麗簡潔、操控方便、性能優越,還大大縮短了氣象災害應急響應發布和更新的時間,減輕了業務人員的工作強度,提高了氣象災害應急響應信息的發布水平。
    18  高精度溫度采集系統設計
    余德亮 魏威 蔣涌 黃兆富
    2015, 43(3):440-443.
    [摘要](1487) [HTML](0) [PDF 669.35 K](1531)
    摘要:
    針對高精度溫度采集的需求,設計了一個以低功耗單片機MSP430F149作為核心處理器,以PT100鉑電阻為傳感器的溫度采集系統。為了提高系統的復用性,采用精密電阻法,從硬件設計上消除了恒流源電流漂移以及A/D轉換電路參考電壓精度對溫度測量數據的影響。重點描述了系統設計方案,詳細說明了恒流源選擇的原則、電流偏差的消除以及AD7792轉換器的操作步驟。實驗結果表明,溫度測量精度優于0.1 ℃。對比試驗表明,系統穩定性良好,已應用于業務產品中。
    19  基于開源CMS系統的網站群設計
    余華彬 何險峰 唐良招 羅永康
    2015, 43(3):444-450.
    [摘要](1410) [HTML](0) [PDF 1.60 M](1860)
    摘要:
    內容管理系統(CMS)是四川省農村經濟綜合信息中心及其所轄省市縣鄉4級信息員的日常業務所依賴的工作系統,代表了中心業務技術的主流。在以開源Java CMS業務化應用為目標的進程中,完成了Windows向Linux、C#向Java、數據庫向CMS的轉型;促成了元數據技術在內容分類標準、內容類型定義中的應用;在CMS中的角色概念的作用下形成了系統管理員、開發團隊、內容管理員的組織架構和省市縣鄉門戶管理的組織形態;在CMS中的內容控制概念的作用下實現了虛擬文件系統、采編發工作流程、多站點內容管理;在門戶技術的作用下實現了模板管理、頁面內容等功能。最終有效實現了四川省氣象網站、四川農村信息網以及21個分中心網站的高效管理。
    20  基于MQ的氣象數據采集與監控系統設計
    王力 韓笑 劉培寧 錢文斌
    2015, 43(3):451-457.
    [摘要](1253) [HTML](0) [PDF 5.09 M](1949)
    摘要:
    針對氣象業務和公共服務對氣象數據統一管理與監控的需求,基于MQ(Message Queuing)消息中間件技術,設計并實現了一種氣象數據采集與監控系統,由于多種氣象探測設備數據源分散、難以統一管理,本文從數據采集端入手,對不同種類,格式各異的氣象采集數據進行資料種類劃分、數據消息規整、采集路由配置等方式實現了多種氣象探測數據采集流程的統一,氣象數據采集入庫靈活及時,在數據流程環節中進行監控碼的規范與定義,通過輸出日志信息和監控信息,完成了客戶端程序、氣象數據更新狀態、隊列服務器等內容的監控,在裝備運維的過程中,能夠有效輔助于日常的故障發現與定位。
    21  北斗短報文通信信道性能測試與統計分析
    谷軍霞 王春芳 宋之光
    2015, 43(3):458-463.
    [摘要](1118) [HTML](0) [PDF 1.30 M](1929)
    摘要:
    北斗短報文通信在各行業的應用急需其信道性能參數。然而,目前關于民用北斗短報文通信信道性能的測試和統計分析很少,尤其缺少大數據量的測試。文章分析了測試樣本量對統計結果的影響,提出了統計北斗短報文傳輸成功率和傳輸延時所需最小樣本量的計算方法,進行了較長時間的信道測試,獲取了滿足信道性能統計要求的大量實測數據。統計分析結果表明,北斗短報文通信單數據包的傳輸成功率為95.5%,平均傳輸延時為3.8 s。取得的北斗短報文信道性能測試數據彌補了北斗民用信道性能測試的不足,統計分析的結果可在相關基于北斗短報文通信的系統設計時作為指標推算的參考依據。
    22  使用JJQ1型信號模擬器校準數據采集器問題分析
    韓廣魯 邊文超 孫嫣
    2015, 43(3):464-468.
    [摘要](1073) [HTML](0) [PDF 543.45 K](1474)
    摘要:
    JJQ1型信號模擬器是中國氣象局下發到各省的功能較為完善的自動氣象站信號模擬器,從配發各省至今已有3年的時間了,尚沒有省份使用該信號模擬器正式開展采集器校準工作,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校準使用的軟件不合理、各通道(尤其是模擬信號通道)之間會產生信號干擾導致校準工作耗時長效率低、模擬信號隨環境溫度漂移大、不能兼容多數常用的數據采集器等。通過理論及試驗測試分析了以上的問題,給該信號模擬器使用者和設計研發人員提出了建議和意見。
    23  水汽導風在GRAPES模式中的同化應用
    田偉紅 萬曉敏
    2015, 43(3):469-473.
    [摘要](971) [HTML](0) [PDF 3.61 M](1353)
    摘要:
    分析探討了水汽導風(AMVWV)資料的分布、質量,并使用國家氣象中心準業務數值預報系統GRAPES_GFS_1423 版本進行了2013年5月1個月的數值預報影響試驗。觀測資料從國家信息中心的要素庫中獲取。結果顯示:AMVWV資料的主要分布在700 hPa以上高度,云區QI(質量標識)大于80的AMVWV其觀測誤差和紅外導風相當;對數值預報影響試驗表明云區AMVWV資料對500~100 hPa高度上的風場分析是有改善的,分析的均方差略有減小,對6天預報500 hPa高度距平相關系數提高0.02; 晴空區AMVWV的觀測質量在700 hPa以上相對較差,對分析和預報沒有改進。
    24  中國近海航空危險天氣的氣候特征
    王秀成 齊琳琳 安潔 劉仙嬋 崔竹囡
    2015, 43(3):474-481.
    [摘要](1145) [HTML](0) [PDF 2.17 M](1614)
    摘要:
    利用ICOADS和LISOTD資料分析了中國近海航空危險天氣—低能見度和海霧、低云和積雨云、大風和雷暴的氣候特征。中國近海低能見度和海霧主要發生在5—7月黃海以及東海北部。渤海海霧發生頻率較低,且大多限于渤海海峽附近,僅在7月擴展至渤海灣內。東海溫州以南和南海海霧發生頻率亦較低,且主要集中在1—5月沿岸海區。低云主要發生在東海,低云頻發時段為11月至次年4月,其中1月低云頻率最高,范圍最廣,分別向北和向南擴展至黃海北部和南海東北部。積雨云高頻區主要位于西太平洋暖池所在區域,中國沿海積雨云出現頻率較低。大風主要發生在東海和南海東北部,特別是臺灣海峽和巴士海峽,大風頻發時段為10月至次年3月。雷暴主要發生在沿岸海區,包括渤海西北部沿岸、山東南部和江蘇北部沿岸以及南海北部沿岸。
    25  太平洋潛熱通量及其與黃淮夏季降水的關系
    胡雪 王文 李理 黃山江 謝旭生
    2015, 43(3):482-487.
    [摘要](1139) [HTML](0) [PDF 2.63 M](1499)
    摘要:
    研究了1979—2010年太平洋潛熱通量的變化特征及其與中國黃淮夏季降水的關系。結果表明,潛熱通量的氣候場和方差場均存在著明顯的季節變化,且各季節氣候場的極值中心也是變化幅度較大的區域。黃淮地區降水與前期春季的潛熱場相關性最好。定義了黃淮夏季降水指數來研究影響降水的潛熱場關鍵區,發現春季潛熱關鍵區為10°~20°N之間的中東太平洋和熱帶東太平洋沿岸海區。春季當上述兩個海區凈潛熱通量增多時,后期夏季500 hPa和850 hPa位勢高度異常場中,在太平洋西海岸-阿拉斯加南部一線上均表現為“正—負—正”的分布型,黃淮降水偏多。
    26  北極極渦變化特征與云南降水量的關系
    章慧英 閆生杰
    2015, 43(3):488-496.
    [摘要](1062) [HTML](0) [PDF 2.51 M](1415)
    摘要:
    利用1961—2012年國家氣候中心的北極極渦環流指數和云南降水量數據,采用線性擬合、合成分析、相關分析等統計方法,研究其變化趨勢,對兩者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①從1961—2012年極渦面積(PVA)、強度(PVI)和位置(St)指數都呈下降趨勢;PVA和PVI 4個季節都呈顯著地下降趨勢,St的變化趨勢只有夏季下降趨勢顯著。②云南124個站降水量為顯著地減少趨勢;分季節來看,除春季是增加趨勢外,其余的季節都為下降趨勢。③PVA與云南降水量之間的關系以負相關為主,而PVI與云南降水量之間的關系正好相反;前期夏季PVA和PVI對后期云南降水量的影響顯著。
    27  京津冀1961—2012年暴雨日數時空演變特征
    劉金平 向亮 韓軍彩 許啟慧
    2015, 43(3):497-502.
    [摘要](1023) [HTML](0) [PDF 1.42 M](1784)
    摘要:
    利用1961—2012年京津冀地區76個氣象站逐日降水資料,通過趨勢分析、相關分析、墨西哥帽小波、Cramer 法、t檢驗等方法,分析了京津冀地區暴雨日數的時空演變特征。結果表明:全區多年平均暴雨日數為1.3天,并且存在3個大值中心,分別位于石家莊西部、承德的灤平縣和邯鄲的大名、曲周一帶。近52年來暴雨日數呈下降趨勢,但趨勢不顯著。年平均降水量的大小及變化趨勢不僅與降水強度有關,而且與頻率關系密切,強度越大且頻率越高的地區年平均降水量越大,反之越小。暴雨日數在1978年和1996年產生突變。
    28  成都市冰雹的時空變化與地形特征分析
    祁紅彥 劉立兵
    2015, 43(3):503-505.
    [摘要](1056) [HTML](0) [PDF 1.24 M](1593)
    摘要:
    利用成都市1984—2012年冰雹日志數據,分析了成都市近30年冰雹發生的時間變化、空間分布和地形特征。結果表明:成都市冰雹主要集中在春夏之交的5月和受副高阻塞型系統影響的8月,發生時間集中在13:00—20:00。每年的冰雹日數在2004年前呈增加,最多時為8次,之后呈下降特點。東部的龍門山帶降雹次數最多,受沱江水系的影響主要分布在官倉、柏合和書房,而北部和西南部降雹次數較少;主要受白馬河水系影響,分布隆豐、安德和西崍區域。
    29  雙臺風“天秤”和“布拉萬”相互作用診斷分析
    朱智慧 黃寧立 問曉梅
    2015, 43(3):506-511.
    [摘要](1039) [HTML](0) [PDF 2.27 M](1573)
    摘要:
    利用常規觀測資料和FNL資料,對1214號臺風“天秤”和1215號臺風“布拉萬”的相互作用進行了診斷分析,結果表明: “天秤”的路徑復雜多變,“布拉萬”路徑比較穩定,在“天秤”的回旋打轉過程中,通過引入蘭金渦理論模型,對“藤原效應”引起的雙臺風互旋角速度進行量化分析,可以看出,“天秤”和“布拉萬”之間的“藤原效應”對“天秤”的轉向起了決定性的作用,環境場的引導作用較小。通過對臺風進行受力分析,可以發現總壓力對“天秤”的回旋打轉影響較小,而對“布拉萬”的移動路徑影響顯著。 “布拉萬”強度更強、個頭更大,是雙臺風發生“藤原效應”的主要因素。
    30  山東半島南部一次沿海強降雨成因分析
    楊曉霞 王金東 姜鵬 吳君 夏凡 華雯麗
    2015, 43(3):512-521.
    [摘要](1169) [HTML](0) [PDF 8.72 M](1807)
    摘要:
    利用常規氣象觀測資料、區域自動站觀測資料、NCEP/NCAR 1°×1°再分析資料和雷達探測等資料,對2012年9月21日山東半島南部沿海強降雨過程的成因進行了天氣學診斷分析,結果表明:①強降雨是在500 hPa第1個西風槽過后第2個西風槽逼近的過程中產生的,850 hPa以下為偏南的向岸風,且風速隨時間增大,形成偏南的超低空急流,持續地向沿海輸送水汽和能量,造成水汽輻合、濕度增大、對流有效位能升高。產生強降雨的水汽和不穩定能量條件遠小于內陸地區。②在向岸的超低空急流的左側產生中小尺度的渦旋和輻合上升,海岸地形抬升作用使得上升運動加強,觸發對流不穩定能量釋放,造成強降水。③在雷達回波中,小尺度的對流單體沿海岸線向西南方向發展,后期在日照附近的沿海形成弓狀回波,向東南海區移動。
    31  杭州灣北岸一次極端高溫過程分析
    陸琛莉 潘士雄 盛文斌 何斌
    2015, 43(3):522-529.
    [摘要](1066) [HTML](0) [PDF 8.90 M](1720)
    摘要:
    利用實時探空場和歐洲中心20:00細網格、NCEP再分析資料對2013年8月6—10日杭州灣北岸極端高溫過程進行分析,結果表明:副高脊線穩定在30°N、高層有輻散氣流、低層26 ℃暖氣團處于強副高中心影響是持續40 ℃極端高溫發生的大尺度環流背景。副高與南亞高壓“相向而行”,在垂直方向上產生深厚的次級環流圈,是2013年極端高溫持續時間長、影響范圍大的一個重要因素。極端高溫的出現與空氣異常干燥有密切關系,北方高層干空氣南下疊加在中低層副高暖干氣團之上,從高層到近地層受一致下沉氣流的絕熱壓縮增溫,以及低空暖平流輸送的綜合影響,是導致7—9日杭州灣北岸多地最高氣溫屢破記錄的原因。經檢驗,極端高溫期間,業務參考使用的4個主要數值模式對最高氣溫的預報,EC模式誤差較小且穩定,絕對誤差為1 ℃,而GFS、JMA和T639誤差分別達3 ℃、4 ℃和5 ℃,應用時需訂正,以上結果可供夏季高溫預報參考。
    32  深圳市閃電定位資料誤差分析及其優化
    曾慶鋒 張其林 賴鑫 徐棟璞 王皓
    2015, 43(3):530-536.
    [摘要](1028) [HTML](0) [PDF 10.73 M](1615)
    摘要:
    利用場地誤差優化模式對深圳地區的地閃定位資料進行優化處理。首先對深圳市閃電定位系統進行簡單介紹,然后利用改進的傳輸線模式對真實地表環境下的閃電輻射電磁場進行計算,以分析深圳市閃電定位系統的場地誤差,最后基于定位誤差和場地誤差模式對閃電定位數據進行定位誤差訂正。結果表明不同方位角上的不規則地形對繼后回擊電磁場波形具有不同影響,隨著表征地形粗糙程度的高度均方根的增加,電場的峰值下降,波形的上升沿時間增加。同時,電場波形上升沿時間也會隨著方位角的變化而變化,這可能會給時間到達法的定位帶來一定誤差。為了驗證該算法的合理性,對該系統覆蓋的區域進行了閃電定位數據優化精度的時空分布分析和評估。結果表明這種優化方案是可行的、可靠的,優化后的閃電定位精度明顯提高。
    33  土壤水平分層條件下的閃電電磁場計算
    劉丁齊 鐘博宏 陳道輝 于楠
    2015, 43(3):537-542.
    [摘要](938) [HTML](0) [PDF 1.12 M](1246)
    摘要:
    研究了土壤水平分層條件下雷電電磁場的傳播和衰減,分別利用Wait算法和Cooray算法對上下層土壤電導率存在差異的不同情況進行了計算,并利用FDTD精確算法對二者的計算結果進行了檢驗。結果表明:當下層土壤電導率小于上層土壤電導率時,Wait算法和Cooray算法的計算結果基本一致,均與FDTD精確算法結果較為吻合。而當下層土壤電導率大于上層時,相應的,其土壤復折射指數亦大于上層土壤,由于干涉效應的影響致使部分較高頻段雷電電磁波發生選擇性增大,衰減因子的幅值大于1,從而出現振蕩現象。對比表明,Wait算法較好地反應了該現象,而Cooray算法則出現一定誤差。
    34  公路交通氣象自動觀測系統設計
    施麗娟 陳冬冬 花衛東
    2015, 43(3):543-550.
    [摘要](1420) [HTML](0) [PDF 4.00 M](1673)
    摘要:
    公路交通氣象自動觀測系統(RWIS)的設計以滿足高速公路沿線天氣預報和實況預警需求為出發點,在技術選取方面既保持與常規氣象觀測技術指標的一致性,又考慮了公路交通氣象野外監測對數據時效性和可靠性的要求。與常規地面氣象觀測方法相比,該系統設計主要具有適應野外無人探測環境、觀測要素按需選取、模塊化設計靈活可配、傳感器布局有特殊要求以及數據流、狀態流和控制流兼容并行等特點。公路交通氣象觀測系統的硬件結構采用模塊化設計集成各類傳感器,通信傳輸采用數據對象字典方式組織氣象觀測數據和設備狀態信息以數據流方式實時上傳,觀測信息和設備信息通過采集軟件和中心站軟件進行分析處理。目前該系統已在全國推廣應用,數據上傳至中國氣象局,并形成業務化系統平臺,觀測產品已通過CMACast系統分發至全國各地共享應用。
    35  菏澤冬季日光溫室內氣溫預測
    李瑞英
    2015, 43(3):551-556.
    [摘要](1105) [HTML](0) [PDF 683.12 K](1460)
    摘要:
    利用2012—2013年冬季菏澤巨野日光溫室內的小氣候觀測資料分析了溫室內最低氣溫、最高氣溫與當天及前一天溫室內外各氣象要素的相關性,在刪選出相關顯著要素的基礎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了溫室內氣溫預測模型。結果表明:①溫室內最低氣溫與當天及前1天溫室內外8個氣象要素的相關性比較顯著,溫室內最高氣溫與當天及前1天溫室內外9個氣象要素的相關性比較顯著,而且各氣象要素之間也存在較好的相關性。②主成分回歸分別提取了影響溫室內最低氣溫、最高氣溫的3個主成分因子,建立的溫室內氣溫預測模型通過了顯著性檢驗。③回代檢驗的結果為,不同天氣狀況下的最低氣溫預測值和實際值的平均絕對誤差在1 ℃左右,不同天氣狀況下的最高氣溫預測值和實際值之間的平均絕對誤差在1.5 ℃左右。經2013—2014年冬季的溫室小氣候數據應用檢驗結果為,不同天氣狀況下的最低氣溫、最高氣溫預測值與實測值的平均絕對誤差分別在1.1 ℃和1.5 ℃左右,其中晴天條件下的最低氣溫檢驗效果較好,絕對誤差為0.9 ℃,寡照天氣下的最高氣溫檢驗相對較好,絕對誤差為1.4 ℃。
    36  夏季武漢市電網氣象敏感負荷預測模型
    洪國平 崔新強 任永建 王苗 李偉
    2015, 43(3):557-560.
    [摘要](1316) [HTML](0) [PDF 1003.76 K](1621)
    摘要:
    利用2009—2010年武漢市日用電負荷資料和氣象資料,提出了基于電網負荷的分解算法,將電網日最大負荷分解為基礎負荷與氣象敏感負荷2個主要分量,其中,氣象敏感負荷與包含了氣溫、相對濕度及風速的綜合氣象敏感負荷條件指數相關。利用相關比法,分析了氣象敏感負荷與氣象敏感負荷條件指數的非線性關系,分析了氣象敏感負荷條件指數變化與負荷變化關系?;诰狡钭钚≡砗头蔷€性最小二乘法,建立了夏季武漢電網氣象敏感負荷與氣象敏感負荷條件指數的多項式預測關系模型。2011—2012年夏季模型應用檢驗表明,預測平均誤差接近6%。該模型可用于夏季電力氣象服務工作。

    當期目錄


    年第卷第

    文章目錄

    過刊瀏覽

    年份

    刊期

    瀏覽排行

    引用排行

    下載排行

    您是第位訪問者
    技術支持:北京勤云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午夜欧美大片免费观看,欧美激情综合五月色丁香,亚洲日本在线视频观看,午夜精品福利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