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42卷第5期文章目次

  • 顯示方式:
  • 簡潔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目錄
    2014, 42(5).
    [摘要](1755) [HTML](0) [PDF 8.24 M](1631)
    摘要:
    2  自動土壤水分觀測資料應用誤差分析
    王良宇 張艷紅 程路
    2014, 42(5):731-736.
    [摘要](1398) [HTML](0) [PDF 998.62 K](2163)
    摘要:
    根據從國家氣象信息中心實時資料數據庫讀取的自動土壤水分監測資料,對比同日人工測定的土壤相對濕度數據,發現白天各時次自動監測數據與人工監測數據之間均存在15%左右的差異。具體針對監測儀器自身的結構特點以及中國氣象局的業務要求,從兩種監測方法自身的監測地段代表性、數據測量和換算、監測土層深度、監測時間、土壤水分常數測算、土壤結構變化等多種角度分析數據間存在差異的原因;認為多種可以估算的差異“疊加”在一起時,對比差異最大可能達到20%左右,加上其他誤差因素的影響,實際應用中出現15%左右的差異是可以解釋的;選擇較長序列的站點實測資料進行了數據差異的實況分析。結合業務中常用的墑情等級判斷指標,分析數據差異對客觀判斷構成的數據干擾和數據損失。建議直接利用體積含水量進行業務應用分析,探究全新的自動土壤水分監測數據應用方法,在具體應用中建立相應的指標體系或指標模型,充分發揮自動土壤水分監測的優勢。
    3  微波輻射計與探空儀測值對比分析
    張文剛 徐桂榮 顏國跑 李南 黃治勇 馮光柳
    2014, 42(5):737-741.
    [摘要](1391) [HTML](0) [PDF 943.25 K](2145)
    摘要:
    利用武漢站高時空分辨力探空資料(3 h,30 m)與同址的MP 3000A型地基微波輻射計資料,分析了微波輻射計探測偏差的日變化及時間序列變化特征。結果表明,微波輻射計對大氣要素的探測具有較高的探測準確度,但仍然存在一定的探測偏差。溫度的探測偏差大值區出現在午后,相對濕度及水汽密度的探測偏差大值區則在凌晨;溫度及相對濕度探測誤差的時間序列表現為起伏較大,而水汽密度則相對平穩,降水,特別是強降水,會對微波輻射計的探測準確度產生較明顯的影響。
    4  長沙市夏季百葉箱內外溫度特征
    陳朝暉 范昱
    2014, 42(5):742-747.
    [摘要](1196) [HTML](0) [PDF 862.98 K](2272)
    摘要:
    對長沙市2011、2012年夏季(6—9月)百葉箱內外溫度同步觀測資料進行統計分析,結果表明:百葉箱內外溫度呈現白天箱外溫度高于箱內,晚上低于箱內的日變化特征,但不同類型天氣交替時間存在早晚不一。箱內外夏季平均溫度、極端最高溫度的變化趨勢一致,但箱外溫度高于箱內,且不同類型天氣百葉箱內外溫度存在差異,陰雨天平均相差12 ℃,多云差28 ℃,晴天差31 ℃,極端最高溫差達64 ℃。特別是日最高溫度大于等于35 ℃的高溫日數,2年箱內共出現61天,而箱外多達125天;箱內極端最高溫度為389 ℃,而箱外極端最高溫度高達420 ℃。因此,在高溫預報和公共氣象服務工作中,應當要考慮外界溫度(百葉箱外溫度)與百葉箱內溫度之間存在的差異。
    5  FY3A/VIRR海面溫度業務產品算法改進與質量檢驗
    王素娟 崔鵬 冉茂農 陸風
    2014, 42(5):748-752.
    [摘要](1529) [HTML](0) [PDF 7.16 M](2321)
    摘要:
    針對FY3A/VIRR海面溫度(SST)業務產品溫度偏低的現狀,進行誤差原因分析,并對SST產品算法進行了如下改進:采用精度優先原則,以盡可能大的SST覆蓋度提高SST反演精度;針對業務SST云污染的現狀,構建3×3數據塊,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SST空間一致性檢驗;引入氣候閾值檢驗,以進一步剔除異常值。改進后的SST產品,全球日平均SST的覆蓋度有所降低,但SST的一致性提高了;算法改進前后全球月平均SST覆蓋度基本一致,但改進后云污染的現象得到了抑制。利用分析場日平均OISST對改進后的FY3A SST進行了質量檢驗,在南北緯70°之間的海域,FY3A SST的全局精度為-023±174 ℃,負的偏差說明云和氣溶膠的影響仍然存在。改進后的FY3A SST 174 ℃的均方根誤差與FY3A VIRR 11 μm通道16 K的定標精度量級相當。
    6  L波段高空氣象探測系統測風算法改進探討
    梁建平 李宇中 黎潔波 韋麗英 覃曉玲 劉旭 梁科炎
    2014, 42(5):753-758.
    [摘要](1327) [HTML](0) [PDF 923.48 K](2478)
    摘要:
    對我國高空氣象觀測業務中的平均風計算方法及其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和探討,提出了完全采用矢量平均風算法來求取高空規定層風的業務流程改進方案;用錫林浩特站和陽江站同球施放的RS92 GPS探空儀與L波段雷達〖CD*2〗GTS1探空儀的對比觀測數據集,對20~200 s時間窗口下的各種矢量平均風計算方案及其規定風層計算結果進行了分析比對,提出未來改進的L波段高空氣象觀測系統可以測試使用時間窗口為30~45 s的矢量平均風、使得計算風層達到每150~350 m高程一個,以便進一步提高與GPS測風結果的一致性、更好地滿足預報服務部門對高空風垂直分辨率的應用需求。
    7  氣象裝備全壽命自動跟蹤編碼設計
    杜建蘋 任杰
    2014, 42(5):759-763.
    [摘要](1019) [HTML](0) [PDF 667.87 K](2019)
    摘要:
    介紹了氣象裝備需要編碼的背景,編碼設計原則。闡述了氣象裝備的分類規則和編碼設計,并通過一個例子說明了編碼的使用方式。設計的編碼在實現唯一性標識的同時體現了氣象業務特性的特點。編碼設計中采用了含義編碼、并置碼、層次碼順序遞增碼等編碼方法,區分了固定碼和動態碼,固定碼規范了氣象裝備編碼規則,動態碼實現了氣象裝備的信息化動態管理。該設計方案可以對全國氣象裝備進行規范化和標準化管理,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和通用性。
    8  基于CC2530的智能溫度傳感器節點設計
    鞏娜 張素娟 雷勇 曹曉鐘
    2014, 42(5):764-768.
    [摘要](1538) [HTML](0) [PDF 932.03 K](2280)
    摘要:
    采用TI公司生產的ZigBee芯片CC2530作為主控芯片和通訊芯片,將鉑電阻PT100作為溫度傳感器,在TI公司的Z Stack協議棧的基礎上進行采集、傳輸和管理等軟件運行程序的編寫,實現了對溫度要素的采集和無線傳輸。硬件電路的設計和軟件程序的編寫充分考慮了低功耗、高可靠性的設計。整個溫度傳感器采用鋰電池進行供電,使用太陽能電池板給鋰電池進行充電,可獨立在戶外環境下長時間穩定運行。
    9  雨量傳感器全自動校準儀研制與測試
    王敏 魏根寶 周昌文 朱樂坤 古德
    2014, 42(5):769-772.
    [摘要](1012) [HTML](0) [PDF 914.10 K](2406)
    摘要:
    為了解決雨量傳感器野外檢定的難題,研制了一種新型、便攜的雨量傳感器全自動校準儀。其采用二級標準玻璃量器為標準器,數控恒流泵控制水流速度,降水量和雨強模擬精度較高。詳細介紹全自動校準儀的系統結構和工作原理,闡明其技術參數和主要功能。國家氣象計量站對全自動校準儀的多個參數進行測試,均滿足野外檢定的技術指標要求。對比全自動校準儀與765型流量計的檢定結果,兩種校準儀的檢定結果基本一致,全自動校準儀的檢測質量具有可信度。
    10  雙翻斗雨量傳感器測量數據不確定度評定
    韓廣魯 邊文超 孫嫣 任燕
    2014, 42(5):773-776.
    [摘要](1315) [HTML](0) [PDF 445.94 K](2144)
    摘要:
    根據自動氣象站雨量傳感器檢定規程和測量不確定度評定的過程與方法,以實驗室檢定SL3 1型雙翻斗雨量傳感器為例,通過逐項分析誤差來源及其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針對各分量分別使用不同的評定方法和數學方法計算了各項標準不確定度,最終給出了實驗室檢定雙翻斗雨量傳感器的擴展不確定度:在大小兩種雨強下,測量不確定度均為U95=014 mm,包含因子k95=206。經傳遞比較法驗證,評出的測量不確定度結果滿足了計量標準考核規范和法定計量檢定機構考核規范中的相關要求。該研究完善了雨量傳感器的實驗室檢定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質量。
    11  新一代天氣雷達軸角盒故障的分析處理
    郭澤勇 曾廣宇 吳少峰 胡偉峰 羅業永 葉宗毅
    2014, 42(5):777-781.
    [摘要](1074) [HTML](0) [PDF 1.69 M](2312)
    摘要:
    CINRAD/SA天氣雷達在PPI掃描過程中天線來回擺動,導致雷達無規律出現方位扇形范圍無回波,雷達不能正常發揮其有效作用。為查找故障原因,從新一代天氣雷達伺服系統信號流程入手,結合雷達基數據分析軟件,分析雷達天線運行軌跡,通過信號流程中關鍵點參數的測量和比較,發現問題出現在軸角編碼盒方位環節,導致軸角盒串行方位軸角數據輸出不連續,造成雷達無規律出現方位扇形范圍無回波。通過對此類故障分析思路與處理經驗的總結,對臺站級雷達技術保障提供借鑒。
    12  CINRAD雷達產品“缺角”現象分析及處理
    吳少峰 敖振浪 肖柳斯 雷衛延
    2014, 42(5):782-784.
    [摘要](1034) [HTML](0) [PDF 5.48 M](1795)
    摘要:
    基于CINRAD/SA雷達圖像產品出現“缺角”的現象,分析信號流程并通過BDAVC5軟件觀察天線運動軌跡,發現激磁電壓過低導致旋轉變壓器有時辨識不出來正弦波信號,引起方位跳碼,使得天線在未完成本仰角掃描的情況下就提前跳轉到下一仰角進行掃描,從而造成了仰角剩余方位角度上的數據缺測。詳細闡述了激磁電壓過低而導致數據缺測的原因,指出此類故障多數發生在伺服系統, 提出利用BDAVC5軟件分析天線運行軌跡在伺服故障定位方面能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
    13  基于虛擬化云平臺的氣象終端集約化管理
    江彩英 郭曉佳 謝丹 李霖
    2014, 42(5):785-789.
    [摘要](1203) [HTML](0) [PDF 716.48 K](1691)
    摘要:
    氣象終端的集約化管理是氣象業務系統和氣象服務需求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的必然趨勢和結果。從氣象終端管理的現狀和需求、虛擬化云平臺的技術體現和應用部署中,體現基于虛擬化云平臺的氣象終端集約化管理的應用特點和實施效果:提供虛擬防護、桌面管理及行為控制等的策略管理和策略服務,提升氣象現代化支撐和保障氣象用戶個性化需求的能力,為氣象平臺建設、信息共享、應用服務的終端管理提出了全新概念,是集“應用”、“集成”、“運維”、“安全”到“成本控制”的解決方案。
    14  基于語義的氣象信息檢索系統的構建
    王磊 顧大權 侯太平 張雪艷 李冠林
    2014, 42(5):790-794.
    [摘要](1105) [HTML](0) [PDF 4.02 M](1745)
    摘要:
    針對當前信息資源分散、氣象知識專業性強、網絡信息獲取準確性和可靠性不能保證等問題,設計了一個基于語義的氣象信息檢索系統,為用戶提供了一個人機交互平臺。系統主要運用基于本體的語義檢索和語義擴展能力,通過構建氣象知識本體,建立氣象信息本體庫,利用推理規則,查詢檢索詞條對應的描述、關鍵字等解釋屬性以及擴展查詢其兄弟類、父類、子類詞條,在交互過程中不斷調整檢索詞條,實現氣象知識的準確獲取。實驗結果表明該系統能有效提高氣象信息的利用率,提高用戶信息獲取的準確性。
    15  氣象電視傳媒服務技術的自動化處理
    張加春 謝啟杰 饒灶鑫 溫繼昌 陳琳
    2014, 42(5):795-798.
    [摘要](1051) [HTML](0) [PDF 1.12 M](1800)
    摘要:
    通過電視傳播氣象資訊已經成為氣象服務社會的一個重要渠道。氣象電視傳媒服務技術旨在實現電視自動播放本地化實時氣象服務信息,以滿足公眾及時而直觀地了解當地氣象資訊的需求和政府相關部門等用戶參與發布信息的工作需求。主要研究的內容有:①信息自動生成處理技術(氣象信息自動采集、用戶互聯網信息發布以及信息自動轉化為視頻、圖像、文字的處理技術);②實時氣象信息向特定終端的自動傳輸技術。
    16  基于北斗衛星的氣象災害預警發布系統設計和應用
    李海勝 曹之玉 賀姍姍 周國柱
    2014, 42(5):799-803.
    [摘要](1421) [HTML](0) [PDF 898.82 K](1884)
    摘要:
    北斗衛星系統是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一代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具有授時、定位、短報文的三大功能。介紹基于北斗衛星預警發布系統的應用需求分析、功能流程設計與實現、系統應用實驗和效果檢驗。通過該系統的設計和應用,有效解決了偏遠農村、山區預警發布“最后1公里”的瓶頸問題,擴大了預警發布的覆蓋面;彌補了城市密集區預警信息手機短信發布延遲和信息阻塞的缺陷,極大提高了預警發布的時效性;實現了災情實時上傳,形成了發布、接收、反饋于一體的預警發布體系,為北斗衛星在我國應急體系建設中的應用提出了建議。
    17  災害性天氣監測預警平臺設計與開發
    閻麗鳳 周雪松 吳煒 黃本峰
    2014, 42(5):804-810.
    [摘要](1578) [HTML](0) [PDF 4.07 M](1919)
    摘要:
    為解決基層氣象臺站現代天氣業務中災害性天氣監測、識別報警、天氣聯防、上下級業務指導與信息反饋、產品共享、集約化業務管理等關鍵業務問題,基于B/S架構,采用 Web、GIS、數據庫等技術,研究、設計開發了省市縣三級災害性天氣監測預警平臺,與已有的MICAPS等系統形成互補,實現了山東天氣業務、重大天氣過程服務及重大活動、突發事件氣象保障等為一體的業務化平臺支持,不僅較好地滿足了省、市、縣三級氣象部門現代天氣業務發展對業務平臺建設的迫切需求,也為優化省內集約化業務流程提供了支撐平臺。
    18  長江流域雨情監測分析系統及其關鍵技術
    楊代才 秦運龍 楊維發 張冰松
    2014, 42(5):811-817.
    [摘要](1306) [HTML](0) [PDF 11.84 M](1882)
    摘要:
    介紹長江流域雨情監測分析系統的總體設計與關鍵技術實現。系統利用新一代氣象通信系統及現代信息存儲技術,實現了長江流域12個?。ㄊ校庀蟛块T的703個國家級自動氣象站、12000余個區域級自動站等資料的實時收集、監控、質量控制、存儲及共享,滿足了流域雨情資料實時監測、分析業務的高時效性、高質量性的應用需求;利用長江流域氣象歷史和實時資料,實現了長江流域及其子流域日、月、季、年等固定時間尺度及任意時段的雨情監測,并利用物理統計方法,提煉出長江流域不同年代不同季節的降水空間分布;采用基于 Flex 的WebGIS 框架設計,實現了人機交互實時分析,滿足了在多用戶并發條件下高密度自動站數據的快速響應。該系統的建成為三峽梯調中心提供了一個集氣象信息收集、整理、加工分析、基于WebGIS展示分析產品等功能為一體的業務應用系統,為長江三峽水利樞紐綜合調度和上游水資源開發利用提供氣象服務技術支撐。
    19  湖北省黃石市暴雪預報系統設計與實現
    張新宜 周曉宇 劉熠炎 林麗華
    2014, 42(5):818-822.
    [摘要](1368) [HTML](0) [PDF 823.74 K](1883)
    摘要:
    利用黃石市1980年1月至2010年12月的暴雪個例資料和NCEP的再分析資料,運用神經網絡方法建立暴雪預報的人工神經網絡預報模型,在預報模型和MICAPS 30系統的基礎上,選取VB語言開發環境和VFP數據庫,在Windows操作系統上建立了黃石市暴雪預報系統,實現了黃石市暴雪天氣的客觀預報功能。該系統的研發對提高暴雪預報準確率具有很現實的指導意義,同時其研發方法可以應用到其他類型災害性天氣預報系統的研發,在地市級氣象臺站具有廣闊的推廣空間和應用前景。系統掛靠黃石市氣象臺的預報業務平臺,自投入業務運行以來,運行穩定,效果良好。
    20  單多普勒天氣雷達反演風場高原低緯區域同化應用
    李華宏 曹杰 王曼 胡娟 閔穎
    2014, 42(5):823-831.
    [摘要](1770) [HTML](0) [PDF 2.17 M](61635)
    摘要:
    為了改善低緯高原地區天氣預報水平,利用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及其變分同化系統進行雷達VAD (Velocity Azimuth Display)反演風場資料同化試驗。通過設計不同的試驗方案,對2009年6月30日00:00至7月1日00:00發生在云南的一次強降水過程進行數值模擬和對比分析,結果表明:同化VAD反演風場資料后對區域模式的風矢量初始場有明顯影響。同化系統能把雷達反演風場信息有效地引入模式初始場,改善強降水區域的水汽輸送和風場輻合強度;同化VAD反演風場資料后對區域模式累計降水預報有一定改進作用。從長時間累計降水量定量檢驗結果看,具體表現為25 mm以上量級的降水準確率明顯提高、漏報率下降,預報偏差更趨合理。不同的同化試驗方案之間的模擬結果差異較大。同化頻率越高、同化持續時間越長,對區域模式初始場和預報場的影響越明顯。但同化持續時間不宜過長,否則可能導致系統移速過快、降水強度偏大、空報率增加等異常。
    21  T639和EC模式對內蒙古主要天氣系統的預報性能檢驗
    荀學義 孟雪峰 王學強 胡英華 金迎春 趙斐 拓彥軍 張旭
    2014, 42(5):832-838.
    [摘要](1239) [HTML](0) [PDF 2.89 M](1721)
    摘要:
    利用2012年T639和EC模式500 hPa高度場預報產品及ECMWF客觀再分析資料,采用天氣學檢驗方法,對內蒙古主要天氣影響系統之西風槽、貝加爾湖冷渦、蒙古冷渦和東北冷渦數值產品的預報性能進行檢驗。檢驗結果表明:T639和EC模式產品對內蒙古影響系統具有較好的預報性能,36 h內的預報性能更為顯著。EC模式產品預報準確率優于T639模式產品,但對內蒙古東部地區影響系統的預報穩定性相對較差。T639模式產品在36 h的預報能力比較高,對影響系統的生成時間、槽線位置、移動速度及中心強度4項檢驗指標預報準確率均在80%以上。EC模式預報產品,48 h內對影響系統4項檢驗指標預報準確率均在80%以上。隨著預報時效延長,T639和EC模式產品預報能力均有所下降。兩套模式產品與實況相關系數空間分布在各時效均具有顯著的相關關系,并且對應相關系數空間分布,T639和EC模式產品標準差的大值中心與相關系數的低值中心基本一致。
    22  SCMOC溫度精細化指導預報在陜西區域的質量檢驗
    王丹 高紅燕 馬磊 王建鵬 楊新
    2014, 42(5):839-846.
    [摘要](1289) [HTML](0) [PDF 3.11 M](1485)
    摘要:
    利用2012年陜西區域99站共366天北京時間08:00和20:00起報的SCMOC溫度精細化指導預報與實況資料的比較,檢驗分析了定時溫度、日最高氣溫和日最低氣溫的預報質量。結果表明:陜西區域SCMOC溫度精細化指導預報08:00起報的準確率高于20:00起報的,且預報準確率有明顯的季節變化,夏、秋季節較高,冬、春季節較低,日最高(低)氣溫的預報準確率與預報時效成反比。地形高度影響溫度預報準確率,二者之間的相關系數通過了顯著性檢驗。08:00起報的48 h內逐3 h氣溫多出現負誤差,20:00起報的多出現正誤差。08:00起報的日最高氣溫和20:00起報的日最高(低)氣溫多出現負誤差,08:00起報的日最低氣溫多出現正誤差。從對典型天氣過程的溫度預報質量檢驗來看,強冷空氣影響下的降溫天氣過程的溫度預報難度較大,預報準確率較其他天氣類型偏低一些。
    23  渤海灣大風的特征及其預報
    趙金霞 曲平 何志強 徐長義
    2014, 42(5):847-851.
    [摘要](1576) [HTML](0) [PDF 3.33 M](1662)
    摘要:
    利用1988—2011年渤海灣兩個站的大風資料,對渤海灣多年大于17 m/s強風特點進行分析,發現冬季以西北風為主,春、夏、秋季以東北風為主,偶爾會出現偏南風。渤海灣海面大于10級的強風主要出現在10月、11月和12月。強風年分布特征呈兩峰兩谷型,最多月份是11月,最少月份是8月。根據天氣學原理和因子統計篩選,發現強風的極大風速與當日最大風速有較好的相關性;對不同下墊面(海面、陸面)分別建立了極大風速與當日最大風速的預報方程。預報方程通過了α=001 的顯著性檢驗。方程回代擬合率達到75%~94%。將WRF數值預報計算出當日的最大風速值進行訂正、代入預報方程、快速計算出強陣風,為災害性大風預報提供了客觀、有效的預報手段。
    24  北京城區氣溫變化特征
    胡保昆 竇以文 儲偉
    2014, 42(5):852-855.
    [摘要](1110) [HTML](0) [PDF 740.86 K](1507)
    摘要:
    利用1975—2012年朝陽、海淀和豐臺氣象站年平均氣溫、最高和最低氣溫及降水資料研究北京城區氣溫變化特征。結果表明:①北京氣溫近40年來增溫顯著,年平均、最高和最低氣溫增溫率分別為0445、033、05 ℃/10a。北京近年來的增溫以20世紀90年代和21世紀初最為顯著。②用 M K 方法檢驗北京氣溫存在躍變現象,平均、最高和最低氣溫的躍變時間分別為1992、1992、1991年。③躍變后比躍變前年平均最低氣溫上升幅度最大,達11 ℃;平均氣溫次之達10 ℃;最高氣溫上升達08 ℃。④躍變后比躍變前高溫日數增加,冷的日數減少,即躍變后氣溫達到更暖階段。降水在躍變后比躍變前減少,即降水和氣溫變化呈反位相向分布。
    25  北京“7〖DK〗·21”特大暴雨過程時空特征解析
    尤煥苓 任國玉 吳方 劉偉東 楊萍
    2014, 42(5):856-864.
    [摘要](1160) [HTML](0) [PDF 8.39 M](1644)
    摘要:
    利用高密度自動站觀測記錄和長序列氣象站觀測資料,對2012年7月21日北京地區特大暴雨過程的時空演化規律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7〖DK〗·21”特大暴雨期間,全市累積降雨量大于100 mm的站數達到211個,占全部測站數的92%,96個站累積雨量大于200 mm,12個站大于300 mm;多數地區降雨時長超過16 h,密云大成子站降水時間最長,達到20 h,強降雨時長在西南房山和門頭溝最大;最大小時雨強中心出現在東北和西南區域,東北部最大雨強中心較突出;平均雨強高值階段出現在21日18:00—21:00,其中19 :00雨強最大,達到22 mm/h,但最大雨強在70 mm/h以上的高強度降雨發生在21日13:00—14:00(門頭溝龍泉站)和19:00—22:00,20:00—21:00平谷掛甲峪站高達1003 mm/h;城區及其附近地帶20 mm以上量級的小時降雨強度較大,同時傍晚階段平均累積雨量增長速率快,平均小時降水強度偏大;房山站21日雨量位居1961年以來逐年最大日降水量第2位,僅次于1979年7月18日降雨量,而全市15站平均21日雨量打破了1961年以來的最大日降水量記錄,比處于第2位的1963年8月9日平均雨量高出43 mm。
    26  雷暴天氣過程中降水結構與閃電活動特征個例研究
    蘇科學 馮桂力 李波蘭
    2014, 42(5):865-873.
    [摘要](936) [HTML](0) [PDF 7.05 M](1808)
    摘要:
    為深入分析四川雷暴天氣過程中降水和閃電活動特征,運用統計與對比方法,對四川東南部一次雷暴過程中閃電活動及降水結構之間的特征進行研究。結果表明,強降水易發生在低層輻合,高層輻散的流場中,局部地區最大降水強度發生在2~5 km高度。降水開始1 h后,地閃頻數達到最高,地閃主要以負地閃為主,正地閃不活躍。對閃電活動與亮溫分布關系知,閃電活動主要發生在低于220 K降水云內,閃電活動發生的區域與降水落區一致。對總閃與地閃的分布知,負地閃主要分布在總閃的外圍。通過對四川雷暴過程的研究,對雷暴預報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27  一次晚春暴雪天氣成因分析
    劉暢 楊成芳 張少林 張洪生 韓永清
    2014, 42(5):874-880.
    [摘要](1320) [HTML](0) [PDF 2.91 M](1810)
    摘要:
    利用常規氣象觀測資料、山東省123個自動站資料及NCEP1°×1°再分析資料,對2013年4月19—20日山東晚春極端暴雪天氣過程的成因進行分析,重點分析了產生暴雪的溫度條件。結果表明:前期氣溫偏低是晚春暴雪發生的氣候背景,回流天氣形勢為暴雪發生提供了天氣背景,低空西南風急流和山東北部緯向切變線是導致暴雪發生的直接原因?;亓餍捅┭┨鞖膺^程的水汽及水汽的輻合均集中于700~500 hPa。高低空急流的動力耦合以及與緯向切變線相應的對流層中的正渦度柱為暴雪的產生提供了動力條件。回流暴雪發生在對流穩定性大氣中,暴雪區上空有θse能量鋒鋒生。受阻于太行山東麓的東北風形成的冷池,是氣溫驟降的溫度環境背景,暴雪發生前,存在于850~700 hPa冷空氣團中的弱下沉運動導致了0 ℃等溫線呈“漏斗狀”向下延伸,造成了暴雪區地面氣溫的驟降,是降水相態由雨迅速轉為雪的直接原因。0 ℃等溫線呈“漏斗狀”向下延伸區對未來降水相態由雨轉雪區和暴雪出現區有指示意義。
    28  障礙物對風速風向影響的觀測試驗
    田東霞 郭建俠 陳挺 關彥華 劉文忠 楊彬云 薛箏箏
    2014, 42(5):881-887.
    [摘要](1351) [HTML](0) [PDF 4.87 M](1931)
    摘要: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大,測站周圍障礙物的存在使風觀測資料失去代表性、準確性和比較性。為定量化研究障礙物對風觀測的影響,開展了河北沽源構筑物觀測試驗,通過對比構筑物修建前后各測點的風速風向資料,分析了障礙物對風速風向的影響。分析結果顯示:①障礙物對風速的衰減作用與背景風速大小有關,風速越大,衰減作用越強;②背景風速在2~6 m/s時,障礙物背風面測點風速衰減隨距離增大而減小,在10倍障礙物高度距離處平均約衰減15%;背景風速大于6 m/s時,背風面各測點風速衰減先增大后減小,在大約5倍障礙物高度的距離處衰減最大,10倍障礙物高度的距離處平均約衰減20%~30%;③障礙物的存在使主風向的風向頻率減小,對風向的影響距離為6倍障礙物高度。
    29  土質對FDR水分傳感器擬合參數影響的試驗研究
    陳海波 冶林茂
    2014, 42(5):888-892.
    [摘要](933) [HTML](0) [PDF 839.30 K](1594)
    摘要:
    通過制作人工土柱的方法,對壤土、黏土、砂土等土質進行FDR(Frequency Domain Reflectometry)水分傳感器擬合標定試驗,分析了傳感器頻率與土壤水分之間的關系,以及不同質地土壤對傳感器標定參數的影響。數據分析結果表明:FDR土壤水分傳感器感應頻率隨土壤體積含水量的增加而單調減小,具有很好的相關性,不同的土質對土壤水分傳感器標定參數影響較大,黏土測試的傳感器歸一化頻率范圍在064~094之間,壤土測試的傳感器歸一化頻率范圍在04~086之間,砂土測試的傳感器歸一化頻率范圍在03~094之間,土壤按類別進行標定比集中標定的效果更好。分析結果對土壤種類復雜地區的自動土壤水分觀測儀精細化標定具有一定指導意義。
    30  河南省人工增雨飛機云微物理探測設計
    黃毅梅 濮江平 邵振平 鮑向東
    2014, 42(5):893-896.
    [摘要](943) [HTML](0) [PDF 962.87 K](1802)
    摘要:
    人工增雨是一項研究型業務,飛機外場作業、探測是它的重點,只有根據一定目的方案設計下才能體現探測、作業資料的研究價值。根據河南省人工增雨作業、探測分析研究的需要并結合行業專項飛機探測,探討了5種云微物理探測目的及相應飛機探測設計:①典型鋒面云系垂直剖面結構探測;②降水性層狀云垂直結構探測;③人工增雨催化作業效果檢驗飛行探測;④云中過冷水探測;⑤催化劑在云中的擴散及其物理響應的探測。以2013年3月25日飛機人工增雨探測為例,探討了飛行探測人工增雨的催化作業效果檢驗。
    31  一次積層混合云系人工增雨作業的綜合觀測分析
    張中波 仇財興 王治平 蔣元華 唐林
    2014, 42(5):897-905.
    [摘要](1046) [HTML](0) [PDF 13.82 M](1779)
    摘要:
    綜合利用多普勒天氣雷達資料、FY 2E靜止衛星反演云參數、MODIS極軌衛星反演產品和地面降水資料,對湖南2013年8月17日一次飛行作業的積層混合云降水結構及催化效果進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作業云系以云頂溫度較低的積層混合云為主。-10 ℃以上存在深厚的冰相增長帶,云頂以冰相的大粒子為主;-10 ℃層以下,云滴的凝結碰并作用顯著,冰相過程顯著。光學厚度與地面降水有很好的正相關性,能很好地反映降水落區。回波垂直廓線表明,催化云系冷層厚度較大,0 ℃層附近液水含量較為充沛,降水以冰相過程為主。深厚的冰相層和冰水混合層的配置有利于降水的發生,在以冷云過程形成降水的位置進行催化作業,催化部位和時機較為科學合理。物理統計分析發現,催化后高層的回波強度率先增長,低層響應較為滯后,說明催化率先引起高層降水粒子的增長,雨滴增長下落后導致低層回波出現增長。相對于對比區,催化能引起回波強度和降水增強,并能相對延長目標云區的生命期,催化效果較為明顯。
    32  獨立接閃桿閃擊次生的負面效應及減負方法
    包炳生 廖必軍 楊安良
    2014, 42(5):906-911.
    [摘要](966) [HTML](0) [PDF 2.03 M](1602)
    摘要:
    由于設置在建筑物天面或者建筑物附近的獨立接閃桿在引雷入地過程中將產生瞬態高電位,電磁感應經傳導、耦合可能致損電氣或電子設備,造成跨步電壓可能危害路經行人。根據電磁場理論、借鑒建筑物引下線分流技術等,給出跨步電壓的計算公式和安全門限、為了降低獨立接閃桿負面效應,提出了在獨立接閃桿空心鋼管內使用多股阻燃銅纜的多路分流技術,并在文物防雷工程中實施應用。
    33  高土壤電阻率下防雷裝置的設計
    李萍 蔡河章 馬秀玉 張泉鋒 龔偉
    2014, 42(5):912-917.
    [摘要](1147) [HTML](0) [PDF 32.58 M](4867)
    摘要:
    為了明確在高土壤電阻率條件下雷達站防雷裝置設計的不同之處,對福建省三明市新一代天氣雷達站所處位置進行分析,結合其土壤電阻率極高的特點,探討了其防雷裝置的設計。該接地采用共用接地系統,且接地電阻設計值不大于4 Ω。為達到該設計要求,該項目采取了接地散流網、鋼管接地極、深井接地裝置、外引環型接地裝置等方法進行防雷裝置的設計施工。探討了深井法、籠式泄流坑等接地方式在高土壤電阻率地區的應用。復雜土壤環境下接地電阻的測試可采用零電位區漂移法。實踐表明,三明市新一代天氣雷達站已達到了防雷接地保護的要求,現已運行1年多,未曾受到雷電損害。該防雷裝置設計可在高土壤電阻率下防雷裝置的設計與施工中借鑒應用。
    34  超高層電梯機房防雷區磁場強度分析及防御技術
    張鵑 林卓宏 嚴金芳
    2014, 42(5):918-921.
    [摘要](1043) [HTML](0) [PDF 737.02 K](1751)
    摘要:
    近年來,由雷擊引起的電梯停運事件時有發生,雷電對電梯的損壞主要有閃電電涌侵入、地電位反擊、輻射電磁場等3種主要途徑。經過專業技術人員的現場鑒定調查發現,以雷電輻射電磁場誘發的控制板損壞引起的為最多。以一幢超高層建筑物為例,計算雷擊建筑物以外附近218 m和雷電直接擊在建筑物上防雷區LPZ1區、LPZ2區內磁場強度,分析雷擊時輻射電磁場對電梯機房LPZ2區控制設備的損壞機理,并得出以下結論:確定點距LPZ1區屏蔽最短距離取最大值能盡可能減小磁場強度值;電梯機房LPZ1區屏蔽網格寬度w≤015 m時,若建筑物電梯機房頂接閃器遭受小于等于150 kA雷電流直接雷擊,機房內控制設備一般不會受到輻射電磁場的干擾。
    35  廣州地區酸雨長期變化趨勢分析
    王志春
    2014, 42(5):922-927.
    [摘要](1217) [HTML](0) [PDF 1.09 M](1647)
    摘要:
    根據1992—2012年的酸雨觀測記錄,對廣州地區的酸雨變化特征及其長期趨勢進行了統計分析。結果表明,近21年,廣州地區酸雨年、季、月變化明顯,降水年均pH最低出現在1998年,其年均pH為3.43,最高出現在2012年,其年均pH為4.65。降水pH大體經歷了兩個階段,1998年以前降水pH呈現波動式下降,平均變化率約為-0.14 a-1,1999年后降水pH逐年增大,特別是2009年后降水pH穩步增長,平均變化率約為0.03 a-1;春季酸雨污染嚴重,夏、秋季次之,而冬季酸雨污染相對較輕;各月降水pH均較低,pH最高月出現在12月,平均值為436,2月pH最低,為3.95。在污染源穩定的情況下,降水強度影響pH,降水量增大時,降水pH越高,降水電導率K也越低;風速越大,降水pH則越高,降水電導率K則越小,酸雨發生頻率也越小;風向影響降水pH,出現偏西風時,酸雨污染相對嚴重。
    36  交通氣象自定義地圖服務聚合技術
    焦圣明 郭靜 朱毓穎 袁成松 包云軒
    2014, 42(5):928-933.
    [摘要](1250) [HTML](0) [PDF 9.78 M](1742)
    摘要:
    利用華東各省交通氣象信息數據,對共享產品的內容和格式進行了定義和約束,并基于GeoServer和Tomcat平臺,運用Java Servlet構建了交通氣象專用的地圖服務,使得用戶可以根據需求自由組合由系統提供的地圖資源,從而滿足用戶需求的地圖服務聚合應用。通過對交通氣象產品拼圖算法、核心GIS處理、XML解析等功能模塊的研究與實現,最終完成了基于GIS的交通氣象信息共享業務系統。該系統滿足了交通氣象的業務需求,為交通氣象監測、分析、預報服務產品共享提供了技術支持。
    37  張家港市天氣與道路交通安全的關系
    丁蕾 孟祥飛 謝潔 陸靜波
    2014, 42(5):934-937.
    [摘要](991) [HTML](0) [PDF 692.97 K](1631)
    摘要:
    對張家港市2010—2012年每日氣象要素和交通事故數據進行了統計和分析。結果表明,在張家港市這個中國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典型的縣級市里,交通事故的發生與節氣、大風、降雨、積雪、能見度和溫度等氣象現象和要素都有著一定的內在關系。天氣對道路交通安全的影響,不僅表現在對道面客觀通行狀況的影響,也表現在天氣變化對駕駛員心理的間接影響。如果充分利用氣象預報為交通服務,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交通事故的發生概率。
    38  滑雪場建設氣候條件分析
    許啟慧 范引琪 于長文 劉金平
    2014, 42(5):938-944.
    [摘要](1191) [HTML](0) [PDF 2.62 M](1652)
    摘要:
    以河北省承德市圍場縣規劃建設的滑雪場為例,采用承德地區7個氣象站積雪觀測資料和圍場氣象站1951—2011年地面觀測資料,應用數理統計方法,分析了積雪、氣溫、風、降水和災害天氣(包括大霧、沙塵、雷暴和冰雹)等氣象要素年代際變化特征,評估了圍場滑雪場選址的氣候適宜性、可持續發展性和氣候風險性。結果表明,圍場是承德區域內滑雪場建設的首選地址,該地積雪主要出現在11月至次年3月,其中11月和12月為滑雪場的最佳運營期;6—8月風效指數達到“舒適”的日數月均在20天以上,益于滑雪淡季開展其他旅游項目。此外,圍場地區發生雪崩的可能性極低,災害性天氣,尤其是雷暴和冰雹,頻發于滑雪旅游淡季,因此在滑雪場投入運營之后應加強滑雪淡季災害性天氣的預警和防御工作。為保證該地區滑雪場的可持續性發展,建議滑雪場建設規模不易過大,且嚴格限制滑雪場數量。
    39  春季龍井茶葉氣候品質認證
    婁偉平 吳利紅 孫科 姚益平
    2014, 42(5):945-950.
    [摘要](1417) [HTML](0) [PDF 667.23 K](1692)
    摘要:
    通過設計春季龍井茶葉氣候品質認證指標,為開展生產于春季的龍井茶葉氣候品質認證提供技術支撐。針對茶葉質量指標形成與氣象條件關系密切,運用農業氣象技術確定茶葉原材料茶樹芽葉生長期的氣象條件與茶樹芽葉質量、顏色、滋味的關系,設計烏牛早茶樹、龍井43茶樹、鳩坑茶樹在春季生產的龍井茶葉氣候品質認證指標,將龍井茶葉的原材料茶樹芽葉生長期的氣候品質分為特優、優、良好和一般4級,開展龍井茶葉氣候品質認證工作。氣象部門作為與茶葉生產者、經銷商和消費者無關的第三者,開展的茶葉氣候品質認證容易為茶葉生產者、經銷商和消費者認可和接受,提高茶葉生產企業信譽度和產品知名度,有助于引導消費者選購其滿意的茶葉產品。

    當期目錄


    年第卷第

    文章目錄

    過刊瀏覽

    年份

    刊期

    瀏覽排行

    引用排行

    下載排行

    您是第位訪問者
    技術支持:北京勤云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午夜欧美大片免费观看,欧美激情综合五月色丁香,亚洲日本在线视频观看,午夜精品福利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