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第41卷第6期文章目次

  • 顯示方式:
  • 簡潔模式
  • 摘要模式
  • 1  CINRAD/SB頻率綜合產生器工作原理及故障定位
    王志武 林忠南
    2013, 41(6):977-981.
    [摘要](1097) [HTML](0) [PDF 956.39 K](1794)
    摘要:
    頻率綜合產生器(頻綜)是CINRAD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直接決定了CINRAD的發射頻率和整機的相干性,也是CINRAD整機相位噪聲的關鍵因素。目前,雷達用戶往往將頻綜看作一個黑匣子,只了解頻綜的輸出信號參數,而放棄頻綜內部的故障定位。文章給出了CINRAD/SB頻綜的工作原理和框圖,再基于頻綜的工作原理、利用電子設備規范化的維修流程、結合CINRAD/SB的故障現象,列舉了CINRAD/SB頻綜故障定位的幾個例子,說明了雷達用戶能夠對CINRAD/SB頻綜進行故障定位,希望能為CINRAD/SB頻綜的排障提供幫助,以提高雷達用戶的設備技術保障能力。
    2  新一代天氣雷達天饋系統故障分析診斷方法和技巧
    潘新民 崔炳儉 王全周 黃躍青 胡斌
    2013, 41(6):982-987.
    [摘要](1346) [HTML](0) [PDF 19.21 M](1712)
    摘要:
    故障分析診斷技術對保障氣象大型裝備可靠業務運行具有重要作用。依據CINRAD/SB型新一代天氣雷達天饋系統信號流程,通過對新一代天氣雷達天饋系統故障診斷方法進行研究,總結出天饋系統漏氣、打火故障檢測方法,天饋系統損耗大的故障診斷流程和故障定位6種方法。按照故障診斷流程和其中的外接信號源聯合頻譜儀法,分析診斷、定位并修復了天饋系統天線座內環流器故障導致的雷達觀測回波強度偏弱、靈敏度降低故障的典型個例。結果表明,根據雷達現場配備儀表狀況,通過故障診斷流程,采用合適方法和技巧,可達到快速定位天饋系統故障部位、在最短時間修復雷達故障目的。
    3  GFE(L)1型二次測風雷達位勢米和幾何米偏差分析
    陳存根 孫正玉 羅雄光
    2013, 41(6):988-992.
    [摘要](1129) [HTML](0) [PDF 959.81 K](1833)
    摘要:
    GFE(L)1型二次測風雷達探空觀測過程中,有時監控界面顯示區位勢米(氣高)和幾何米(高度)之間差值會偏大,甚至達4000~5000 m,遠遠超出正常范圍,記錄明顯異常,經常導致觀察員處理記錄困難。該文針對造成偏差的各種主要可能原因及相關原理進行了比較詳細的分析,對各種原因可能產生的誤差范圍進行了測算和歸類,提供了不同情況下出現記錄大偏差時的分析思路和重點考慮方向,并對偏差明顯的記錄提出了一些符合規范要求的處理方法,供相關工作人員和研究人員參考。
    4  基于圖像處理技術自動判別雷達異常產品
    邵楠 裴翀 劉傳才 周薇 張樂堅 李巍
    2013, 41(6):993-997.
    [摘要](1465) [HTML](0) [PDF 701.34 K](1829)
    摘要:
    對雷達產品的實時監控是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運行監控實時業務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因此實現自動化識別雷達異常產品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研究價值。論述基于圖像處理技術實現自動識別雷達異常產品,詳細介紹系統實現模型及雷達數據異常自動識別算法,其中主要闡述了特征提取、迭代學習器等相關內容。通過對檢測出的雷達產品異常產品分析表明,基于圖像處理技術的雷達產品異常自動識別系統可以高效的、實時的檢測出異常雷達產品,便于技術人員快速發現雷達異常并及時修復,也可作為雷達維修或雷達升級改造的依據,提高雷達的使用效率。
    5  虛擬儀器在天氣雷達接收機測試中的應用
    汪俊 高玉春
    2013, 41(6):998-1002.
    [摘要](1287) [HTML](0) [PDF 1.48 M](1816)
    摘要:
    目前天氣雷達測試和日常維護主要依賴于傳統臺式儀器,其功能單一、不便攜帶等局限性極大制約雷達故障診斷和修復,給氣象服務帶來嚴重影響。通過對接收機原理和性能參數進行分析,介紹了虛擬儀器的硬件結構和軟件特點,并以中頻帶寬測試為例,詳細介紹了虛擬儀器測試系統的設計思路、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由于采用便攜式PXI模塊化儀器為硬件基礎,以軟件編程為核心,虛擬儀器體積小、重量輕、便于攜帶,克服了傳統儀器的不足,具有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和功能擴展優勢,特別適用于雷達臺站進行現場測試。
    6  前向散射能見度儀校準技術
    朱樂坤 李林
    2013, 41(6):1003-1007.
    [摘要](1745) [HTML](0) [PDF 734.03 K](1832)
    摘要:
    基于前向散射能見度儀的工作原理、結構特點及使用環境,分析了前向散射能見度儀的測量誤差來源、產生測量誤差原因及誤差模型,歸納了前向散射能見度儀出廠標定方法、標定參數及標定參數修正方法。為確保能見度觀測數據具有準確性,并根據將來量值傳遞需要,在分析了能見度量值傳遞參數基礎上,提出了前向散射能見度儀的實驗室標定條件和方法,梳理了前向散射能見度儀現場光學裝置校準、校準板校準及人工校準方法,為今后建立能見度量值傳遞體系和編寫相關校準規范提供參考。
    7  春夏季DSH1與SL3 1型降水傳感器數據比較
    李林 常晨 范雪波 崔煒
    2013, 41(6):1008-1012.
    [摘要](1416) [HTML](0) [PDF 685.88 K](1933)
    摘要:
    為掌握稱重式降水傳感器的液態降水觀測性能,推進降水自動化觀測進程,按照降水過程強弱,依照北京市觀象臺2011年春夏季降水觀測數據的統計結果,對DSH1型稱重式降水傳感器與業務用SL3 1型雙翻斗雨量傳感器進行比較分析。結果表明:以SL3 1型雙翻斗雨量傳感器為參照,DSH1型稱重式降水傳感器的觀測數據基本可靠,在小雨過程中,兩種型號傳感器的觀測數據有較好一致性;在中雨及大雨過程中,DSH1型稱重式傳感器與SL3 1型雙翻斗雨量傳感器還有一定的差異,有待于進一步試驗與研究。試驗過程中,DSH1型稱重式傳感器曾有故障出現,儀器可靠性有待提高。
    8  自動氣象站防雷電源切換器的設計開發
    楊維軍 萬定祥 李中華 秦建峰 蒲曉勇 彭軍
    2013, 41(6):1013-1016.
    [摘要](1337) [HTML](0) [PDF 1.14 M](1762)
    摘要:
    自動氣象站設備經常被從交流電源線路感應進來的雷擊而造成損壞,目前安裝的各種防避雷器還不能完全有效防止該現象的發生。如果能用兩組蓄電池,交替給設備供電,就能將交流電源與設備隔離,起到防止電源線感應來的雷電擊毀設備的事故。設計開發的防雷電源切換器通過檢測蓄電池的供電電壓,控制兩微型電機的正反轉,再經電機的傳動裝置,帶動接點移動,達到兩組蓄電池交替供電和充電。調整電機的走動行程,可使充電器與設備的間距達到8~10 cm,起到了電源防雷的目的。
    9  電涌保護器標準分析
    吳福杰 李志江 尚杰 李明強 于楠 李龍躍 郭銳
    2013, 41(6):1017-1020.
    [摘要](1174) [HTML](0) [PDF 520.79 K](1988)
    摘要:
    介紹了國際電工委員會(IEC)關于電涌保護器國際標準的出版情況,通過對最新發布的關于低壓電涌保護器測試標準IEC61643 11:2011與該標準2005和1998年版本中的條款內容進行比較,闡述了新標準在分類、適用性、電氣性能要求和測試方法等方面的改進內容,著重分析了新版標準中出現變化的重要內容及原因,可幫助電涌保護器制造廠、檢測機構和用戶等快速了解新版標準中的變化,掌握新版標準中提出的性能要求和測試方法。指出我國電涌保護器標準和市場應按國際慣例采用CQC認證,加強市場監管。
    10  TIGGE數據接收問題分析與解決
    吳鵬 卞曉豐
    2013, 41(6):1021-1025.
    [摘要](1315) [HTML](0) [PDF 1.84 M](1647)
    摘要:
    2010年1月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開始提供高分辨率產品,中國氣象局TIGGE (THORPEX Interactive Grand Global Ensemble)數據接收完整性受到較大影響,數據丟失量大,針對此問題,對數據接收環節進行了逐一分析,發現數據共享軟件(全球氣象數據共享系統)使用的TCP傳輸協議在高帶寬、高時延網絡環境下存在性能瓶頸,制約了當前網絡吞吐量的提高,不能滿足每天大數據量的傳輸要求。通過對TIGGE系統的TCP接收窗口大小進行調整,提高了TCP協議性能和當前網絡吞吐量。調整后,中國氣象局數據接收情況與全球其他業務中心基本一致,實現了對全球各中心數據的完整接收。
    11  一個實現大規模存儲的方案
    高華 陳敏 余東昌
    2013, 41(6):1026-1030.
    [摘要](1280) [HTML](0) [PDF 1.12 M](1735)
    摘要:
    基于廉價磁盤冗余陣列(RAID)方法和邏輯卷管理(LVM)工具,將一臺機架式服務器和五臺磁盤陣列進行連接管理,實現了一種單一邏輯磁盤容量達90 TB的大規模存儲空間。該方案注重了系統的穩定性和數據的安全性。磁盤陣列采用串聯方式,增強了可擴展性,理論上可以無限擴展。實際應用表明,該方案方便了數值預報業務數據的安全、快速存取,并具有容量的可擴展性。滿足了省級氣象部門對科研數據存儲的需求,尤其是數值預報結果檢驗工作對大規模存儲的需求。
    12  基于Legato NetWorker備份軟件的磁帶檢索方法
    董峰
    2013, 41(6):1031-1035.
    [摘要](1122) [HTML](0) [PDF 1.04 M](1667)
    摘要:
    針對STK9310帶庫磁帶出庫方法純手動、易出錯、效率低的問題,深入研究了Legato NetWorker備份管理軟件提供的備份數據庫查詢命令,以及帶庫管理軟件ACSLS提供的磁帶查詢命令,同時詳細分析了整個備份系統的網絡架構,在實現備份軟件服務器和ACSLS服務器之間相互信任不需密碼即可遠程訪問的前提下,在HP UX環境下設計了自動檢索出庫磁帶的shell腳本,實現了自動查詢已經寫滿的磁帶,以及自動查詢磁帶是否在帶庫內,從而決定哪些磁帶需要出庫,并最終生成需要出庫的磁帶列表。
    13  分布式氣象內容管理系統設計
    何險峰 馬力 羅永康
    2013, 41(6):1036-1042.
    [摘要](1157) [HTML](0) [PDF 1.48 M](1967)
    摘要:
    提出了一套分布式氣象內容管理系統的設計思路及其技術方法。以中國氣象組織體系(包括中央及各省市的氣象信息網絡和服務器設備)為建設基礎,采用LDM通信傳輸、存儲/內容管理、圖形化服務產品生成、本體化氣象服務、行政區變尺度客觀分析等構成組件,構建了覆蓋中央及各省市氣象業務和服務的分布式氣象內容管理系統。實踐運行表明,這種采用了統一定義、接口及信息表達方式的內容管理系統可有效提高氣象數據的訪問、分享及處理效率,加快了各種氣象服務產品的開發速度,拓寬了氣象信息的服務范圍。
    14  氣象災害災情共享系統的設計與實現
    薛峰 劉磊 羅兵 李偉 劉小魏
    2013, 41(6):1043-1048.
    [摘要](1177) [HTML](0) [PDF 1.89 M](1749)
    摘要:
    氣象災害災情共享系統設計用于實時、歷史氣象災害災情數據的收集、上報、傳輸、處理、應用和管理。系統分為采集傳輸、數據邏輯和應用服務3層,由災情直報客戶端、數據傳輸分系統、災情預處理和入庫分系統、氣象災害災情收集、整理、分析和評估網站、氣象災害災情綜合數據庫組成。重點介紹構建氣象災害災情系統的災情數據規范化收集、質量控制和空間化分析等關鍵技術。在國家級氣象部門的業務應用表明,系統實現了干旱、暴雨、臺風、高溫、低溫等氣象災害災情收集、處理、分析和共享,能夠滿足災害性天氣預報和服務需求,并對各級氣象部門構建氣象災害災情共享系統具有指導意義。
    15  基層臺站氣象信息傳輸監視業務系統設計與實現
    賈顯鋒 羅遠暉 勞世毓 謝仁忠 李會玲
    2013, 41(6):1049-1052.
    [摘要](1204) [HTML](0) [PDF 1.31 M](1865)
    摘要:
    根據地面測報業務改革后基層臺站氣象信息傳輸保障需求,按照模塊化設計原理,利用FTP遠程查詢技術、遠程數據庫嵌套查詢技術、桌面字幕顯示技術、電腦音響控制技術、電話撥號技術、發送短信技術等多種編程技術,采用C++Builder 60的面向對象編程技巧,開發了基層臺站氣象信息傳輸監視業務系統,實現對上行氣象信息數據的實時監視。通過業務應用證實,系統運行穩定,能及時對用戶進行有效提醒,保障了氣象信息傳輸的可靠性,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和業務質量。
    16  區域氣象觀測資料分析應用系統
    劉國萍 石寶靈 馬學文
    2013, 41(6):1053-1056.
    [摘要](1315) [HTML](0) [PDF 920.56 K](1887)
    摘要:
    “區域氣象觀測資料分析應用系統”應用軟件主要任務是把本地的區域氣象站觀測資料根據不同需要處理成不同的顯示產品,方便分析和應用觀測資料,用于日常業務。該軟件提供完善的實時顯示、歷史資料查詢與統計功能、數據質量監控。系統采用C/S結構,服務器端以SQL server作存儲觀測資料數據庫,客戶端用Visual Basic與MapX開發組件構建應用顯示平臺。系統具有要素空間分布等值線繪制等功能、天氣雷達回波顯示功能。該軟件可以動態、及時地了解當地的雨情、氣溫、地面風大小。與雷達回波相結合,可以輔助預測未來短時間內降水影響的區域和影響程度、還可以輔助判斷區域氣象站地面降水數據的真實性;借助要素等值線功能觀察某個氣象要素分布梯度,輔助判斷觀測設備是否異常;可以設定報警閾值,用聲音或動畫圖像報警;可以制作站點觀測數據報表。該軟件充分考慮因氣象觀測設備來自不同的生產企業而產生的數據格式不一致的問題。
    17  基于SMS的GRAPES數值預報作業自動化系統
    馬艷軍 呂爽 劉一謙 楊濤
    2013, 41(6):1057-1060.
    [摘要](1148) [HTML](0) [PDF 1.55 M](1823)
    摘要:
    在深入剖析SMS (Supervisor Monitor Scheduler)技術架構的基礎上,分析了GRAPES (Global and Regional Assimilation and Prediction Systesm)數值預報的特點,并對GRAPES傳統運行技術和基于SMS技術的運行流程做了對比。運用SMS技術構建了客戶端/服務器結構的GRAPES數值預報作業自動化系統,對GRAPES數值預報模式運行的流程做了詳盡的劃分,將功能類似GRAPES模式的模塊組合在一起,在實施過程中將復雜的單一模塊拆分成多個任務,把單個任務的功能簡單化,以圖形化界面直觀的顯示模式運行流程,實現了GRAPES預報模式作業流程的自動化,極大的提高GRAPES模式業務運行能力,保證模式運行的可靠性和時效性。
    18  長江中游兩次MCC過程環境流場及物理條件分析
    韋惠紅 徐雙柱 郭英蓮 王艷杰 劉希文
    2013, 41(6):1061-1067.
    [摘要](1592) [HTML](0) [PDF 2.29 M](9263)
    摘要:
    利用常規氣象資料、GFS05°×05°再分析資料以及云圖資料,分析了2007年長江中游2例中尺度對流復合體(MCC)的大尺度環境場和物理量特征。結果表明:①MCC是低槽云系尾部由幾個β、α中尺度云團合并增強結果,合并是其形成最重要的一個因子;②MCC發生在有利的天氣形勢背景下,中層有短波槽、低層有冷暖切變線和范圍寬廣的西南急流帶,強盛西南急流給暴雨區提供充足的動力、水汽、不穩定條件。西南暖濕氣流維持、邊界層暖切變線形成且穩定少動對MCC形成起關鍵作用,在低層冷切尾部和暖切頂部,干冷與暖濕空氣交匯出現鋒生導致上升運動加強,激發不穩定能量釋放,MCC在此處形成。能量鋒生與高空急流右后側輻散氣流耦合可能是導致MCC發展主要動力強迫機制;③MCC環境流場表現為對流層上部為反氣旋性輻散環流,中層和低層均為氣旋性輻合環流,從低層到中層正渦度柱連成一片,形成深厚垂直正渦度柱,中低層深厚輻合為MCC維持提供了有利動力條件。
    19  不同積雪深度下地面溫度與雪面溫度的相關
    王秀琴 盧新玉 王金風
    2013, 41(6):1068-1072.
    [摘要](1502) [HTML](0) [PDF 920.11 K](1838)
    摘要:
    基于新疆昌吉州5個國家氣象站2008—2010年積雪深度大于等于0 cm的實測地面溫度與雪面溫度,對0 cm地面溫度(含最高、最低)、雪面溫度(含最高、最低)及云量、日照時數、雪深進行統計分析,找出不同積雪深度下地面溫度與雪面溫度的關系,并以阜康市天池氣象站2011年所有積雪日數據對關系模型作檢驗。結果顯示:地面溫度與雪面溫度的關系有3個雪深分層:5 cm以下、6~40 cm和40 cm以上,積雪深度為0~5 cm時,地面溫度與雪面溫度差值很小,受雪深及天氣條件影響明顯,雪深6~40 cm,主要受雪深影響,雪深超過40 cm,地面溫度趨于定值。
    20  1961—2010年云南干濕氣候變化
    紀智榮 黃中艷 謝國清
    2013, 41(6):1073-1079.
    [摘要](1375) [HTML](0) [PDF 6.36 M](2176)
    摘要:
    利用15個站點1961—2010年日照時數、降水量和平均溫度等氣候資料,計算云南5個區域各季節相對濕潤度指數,分析云南干濕氣候變化特征。結果表明,相對濕潤度指數可定量、準確地表達云南各區域自然氣候干濕程度,能客觀反映云南干濕氣候的波動變化和區域性差別。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云南干季、雨季潛在蒸散量呈增大變化趨勢,同期降水量有減小的趨勢變化,從而在氣候變暖背景下引發云南氣候的干旱化趨勢。干季各地相對濕潤度指數年際波動變化大,年代際差異明顯;雨季各地干濕狀況年際波動相對較小,且呈現明顯的周期性波動變化趨勢。云南5個區域的干濕氣候變化既有一致性也有差異性:滇中和滇西南比較一致,滇西北與滇東南差異明顯,滇西北與滇東北雨季差異突出、干季較為相似。
    21  九華山區地形逆溫對天氣變化的前兆作用
    丁仁海 許義伍 丁鑫
    2013, 41(6):1080-1085.
    [摘要](2287) [HTML](0) [PDF 1.68 M](1788)
    摘要:
    九華山受山區下墊面影響,升溫期間溫度的垂直分布有時出現山上溫度大于山下的異?,F象,即地形逆溫。通過山區不同高度上溫度的垂直對比以及其日變化特征分析,表明:山區地形逆溫現象總是在升溫期間出現的,并以日最低氣溫要素垂直分布的異常特征最為明顯(與日平均氣溫、最高氣溫比較);最低氣溫出現的逆溫具有明顯季節性特征;山區日最低氣溫垂直分布出現的地形逆溫對天氣變化有很好的前兆作用:升溫期間有地形逆溫出現,消失后必會降溫,降溫期間必有降水和復雜天氣出現;而且形成“地形逆溫”的時間和幅度與后來的降溫持續時間、降溫幅度及天氣都有一定的對應關系。因此,在山區復雜地形中分析氣溫的時空變化特征,對于氣溫變化的分區預報和天氣轉變的預測都有很好的前兆作用。
    22  都江堰短時強降水時空分布統計分析
    袁晨 馬力
    2013, 41(6):1086-1090.
    [摘要](1054) [HTML](0) [PDF 2.05 M](1975)
    摘要:
    根據氣象觀測站逐5 min雨量資料的統計結果,分析了四川都江堰地區短時強降水的時空分布變化特征,結果表明:①都江堰各年1 h雨量極值均出現在較高海拔的地區,且1 h雨量極值在當次降水過程總雨量中所占的比重很高,說明都江堰短時強降水的強度非常集中;②受地形與夜間云頂輻射冷卻作用,都江堰短時強降水的夜雨特征突出,且后半夜比前半夜多;③都江堰地區夏季的對流過程一般是沿西北山脈迎風坡生成與發展的,隨后對流系統發展到東南平原地區;④都江堰短時強降水主要集中在60~130 min,最長可持續210 min。
    23  菏澤市氣候極值的統計分布和再現期研究
    司奉泰 劉了凡
    2013, 41(6):1091-1094.
    [摘要](1346) [HTML](0) [PDF 451.03 K](1801)
    摘要:
    科學合理地估算某地區的氣候極值再現期是氣象科技服務的重要內容,對當地經濟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對菏澤市35種氣候極值,分別都用皮爾遜Ⅲ型(Pearson Ⅲ)、對數正態(log normal)、耿貝爾(Gumbel)、韋伯(Weibull)分布函數進行擬合,用χ2檢驗選出最優者。使用選出的最優分布函數,用多個再現期算出再現期極值,列成表格以備氣象服務中使用。通過最優分布函數的選取,對哪個類型的氣候要素較多服從于哪個分布函數問題進行了研究。研究結果發現極端氣溫類型的極值和日數類型的極值較多服從于皮爾遜Ⅲ型分布,降水和其他類型的極值較多服從于耿貝爾分布。簡要介紹了計算中使用Excel的技巧。
    24  華北兩次副高邊緣暴雨過程衛星云圖釋用
    郭銳 付宗鈺
    2013, 41(6):1095-1100.
    [摘要](1495) [HTML](0) [PDF 24.08 M](6259)
    摘要:
    利用實況探空資料與FY 2C、2E衛星探測資料,對2005年8月16日、2010年8月20—21日兩次西太副高與西風槽共同作用下出現的華北暴雨過程進行分析,將兩次過程衛星云圖與各種物理要素場的配置進行對比,得到以下結果。兩次過程云系均表現為典型的鋒面云系特征,靠近冷空氣一側云帶邊界光滑整齊。從結構上看,鋒面云帶主要由多層云系組成。整個云系位于高空槽前580 dagpm線與副高外圍588 dagpm線之間;降水云帶由對流云團、穩定性降水云帶及混合性降水云帶3部分組成,對流云團集中發展在云帶靠近副高邊緣晴空區一側,通常位于在584 dagpm線與588 dagpm線之間靠近副高一側;穩定性降水集中高空槽前,即云帶后部,580 dagpm線與584 dagpm線之間;混合性降水位于兩個云系之間,多產生于584 dagpm線附近。云系的分布與各層的垂直速度場、渦度場、散度場,以及中高層的渦度平流場有很好的對應關系。比濕通量、比濕通量散度與假相當位溫等溫濕參量的分布特征,清楚的解釋了鋒面云帶的移動、發展和分布特征。
    25  皖江一次大暴雨多普勒天氣雷達回波分析
    張克杰 趙青松 張華 楊開圍 王文本 王玉紅
    2013, 41(6):1101-1108.
    [摘要](1779) [HTML](0) [PDF 24.45 M](13508)
    摘要:
    利用合肥多普勒天氣雷達回波和各種常規資料,對2010年梅雨期皖江一次大暴雨天氣過程的雷達回波進行分析,探討短時大暴雨的回波特征。結果表明:有利的大尺度環流,充足的水汽條件和較強的上升運動是產生強降水有利的天氣背景。雷達資料分析發現形成此次皖江暴雨的源地位于大別山區,強降水是由局地發展的對流回波加強合并產生的,回波的發生和發展加強常常與風場的局地強輻合區(逆風區)相聯系,雨帶在中低空切變線上合并加強,強降水區域尺度較大,單體回波移向和雨帶走向一致,回波移動緩慢或呈準靜止狀態,累積雨量大,易于形成暴雨。
    26  臺風“莫拉克”影響期間浙江大風成因分析
    曹楚 王忠東 鄭峰
    2013, 41(6):1109-1115.
    [摘要](1090) [HTML](0) [PDF 3.99 M](1969)
    摘要:
    利用常規資料、浙江省自動站加密資料、NCEP/NCAR1°×1°每日4次再分析資料和多普勒天氣雷達資料對2009年第8號臺風“莫拉克”影響期間浙江大風的成因進行了分析。此次臺風大風影響具有影響時間早、持續時間長、影響范圍大和大風強度強的特點。副熱帶高壓快速加強西進是造成臺風大風提早出現的主要原因之一。鞍型場、3個臺風相互影響使得“莫拉克”臺風移速減慢,導致臺風大風對浙江沿海的影響時間增長。“莫拉克”登陸福建后其西北側華北高壓以及東南側海上高壓的存在使得地面氣壓梯度維持,導致大風影響時間增長和影響范圍增大。垂直方向環流將高層動量下傳導致低層風速猛增。多普勒天氣雷達徑向速度產品VCP21進行速度退模糊后可以作為臺風大風分布范圍和極大風速預測的一個參考依據,預測時其在沿海海面效果要較內陸好。
    27  2011年1月貴州凍雨天氣成因分析
    李麗麗 肖天貴 黃金全 冷宇
    2013, 41(6):1116-1121.
    [摘要](1087) [HTML](0) [PDF 1.98 M](2043)
    摘要:
    利用2011年1月NCEP1°×1°6 h再分析資料和貴州省氣象局提供的84個地面氣象站1970—2011年冬季(12月至次年2月)資料對貴州省2011年1月持續的低溫凍雨天氣進行了氣候統計和診斷分析。此次凍雨天氣范圍廣,強度大,34個站氣溫達到40年來歷史同期最低值。此次過程中的亞歐大陸環流異常的主要表現是烏拉爾山阻塞高壓階段性活躍,在里海槽前西南氣流的持續補充下兩次崩潰三次重建,在脊前形成深厚低壓中心,導致頻繁有冷空氣南下影響貴州地區。
    28  農作物主要生長參數自動觀測技術綜述
    張雪芬 王秀芳 李翠娜 薛紅喜
    2013, 41(6):1122-1127.
    [摘要](1364) [HTML](0) [PDF 876.83 K](2027)
    摘要:
    農作物生長參數是描述作物生長和評價環境條件(包括農業氣象災害)對作物生長影響的重要數據,也是預測產量、指導農田管理的重要依據。介紹作物覆蓋度、發育期、株高等主要生長參數國內外自動觀測技術的研究進展及應用,探討相關技術的原理、方法、可行性及局限性。分析表明:利用CCD圖像傳感器實時獲取作物圖像,采用計算機視覺及圖像處理技術能更精準、快速、直觀、動態獲得作物覆蓋度、發育期、形態、葉面顏色等實況特征,還可作為衛星遙感大面積作物長勢地面驗證及更進一步開展作物病蟲害、作物營養供給情況自動監測的基礎,具有廣闊的推廣前景。
    29  相對濕度對黃瓜葉片光合特性的影響
    張婷華 楊再強 李葉萌 張波
    2013, 41(6):1128-1133.
    [摘要](1159) [HTML](0) [PDF 856.15 K](1984)
    摘要:
    以黃瓜“津優1號”為試材,于2011年4月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進行人工環境控制試驗,設計8個相對濕度梯度,用LI 6400進行光合參數的測定,系統研究不同相對濕度處理對黃瓜葉片光合特性的影響。結果表明:黃瓜葉片的凈光合速率和胞間CO2濃度隨著相對濕度的減小而降低;氣孔導度、蒸騰速率和葉片的水分利用效率在相對濕度為75%時達到最大;而氣孔限制值在相對濕度為75%時降到最低;黃瓜葉片最大光合作用速率(Pmax)與空氣相對濕度呈指數關系:Pmax=22375e189085fRH;隨空氣相對濕度的減小,黃瓜葉片的表觀量子效率、光飽和點均降低,而光補償點增加;相關分析表明,凈光合速率與葉面水汽壓差呈負相關,而與氣孔導度、胞間CO2濃度、相對濕度、蒸騰速率均呈正相關,且相關性均達到極顯著水平。
    30  基于AHP的模糊綜合評判在茶葉氣候種植區劃中的應用
    趙輝 米鴻濤 杜子璇
    2013, 41(6):1134-1137.
    [摘要](1187) [HTML](0) [PDF 508.03 K](1918)
    摘要:
    以信陽毛尖綠茶種植區劃為例,運用層次分析法(AHP)確定區劃指標的權重,結合模糊綜合評判方法,計算出模糊隸屬度,并對模糊隸屬度進行加權平均,最終得到綜合區劃指標,從而對信陽毛尖綠茶種植區進行合理的農業氣候種植區劃。區劃結果表明:信陽、固始、商城、新縣、雞公山等地綜合指標值大于等于0.60,屬于適宜種植區;羅山、光山綜合指標值在0.45~0.59之間屬于次適宜種植區,該區域信陽毛尖綠茶種植面積較大,但品質略遜于適宜種植區;息縣、淮濱、潢川綜合指標值小于0.45,屬于不適宜種植區,該區域茶葉種植面積小,生產的茶葉品質較差。
    31  杭州地區酸雨分布特征及影響因素
    黃立丹 張日佳 張立峰 楊煥強
    2013, 41(6):1138-1146.
    [摘要](1634) [HTML](0) [PDF 5.30 M](1649)
    摘要:
    利用2009年7月至2012年6月杭州地區7個觀測站的酸雨資料并結合探空及大氣成分資料,分析近3年來杭州地區的酸雨變化和分布特征,研究了氣象條件和大氣污染物對酸雨的影響。結果表明:杭州地區近3年降水平均pH值在437~523之間,酸雨污染空間上呈現“西重東輕”的格局,降水酸度和酸雨頻率均呈現小幅波動且變化趨勢不明顯。酸雨污染總體上夏季最輕,秋冬季最嚴重,春季次之。降水量與pH值和電導率的關系各站不一,其中臨安、淳安、建德和富陽等地的降水pH值與降水量成正比,杭州和桐廬相關變化關系不明顯。蕭山比較特殊,各地降水電導率與降水量均呈反比; 在850 hPa偏北風的輸送影響下, 降水酸度及電導率較高;降水pH值與最低層逆溫的高度成正比,與逆溫的厚度成反比,強酸雨時在降水前半段均伴隨較嚴重的灰霾天氣,逆溫對降水電導率的相關關系不是很明顯; 污染物SO2、NO2、PM10、PM25的濃度與降水pH值呈負相關關系, 說明近地層污染物濃度對降水酸度有重要影響。
    32  鄂中東部兩次秸稈焚燒引發的嚴重灰霾天氣分析
    楊占婷 白永清 陳英英 何明瓊 尹恒
    2013, 41(6):1147-1152.
    [摘要](1293) [HTML](0) [PDF 2.44 M](2220)
    摘要:
    利用氣象衛星監測、微波輻射計、常規氣象觀測、NCEP再分析資料及環境監測等資料,采用氣流后向軌跡模擬,對2012年6月11日和6月15日發生在鄂中東部的兩次灰霾天氣,從特征和成因進行了綜合分析。結果表明,這兩日的污染物指數(API)分別達到233 μg/m3和139 μg/m3,11日PM2.5最高值達141 μg/m3 ;兩日的能見度均在2 km以下,11日平均能見度僅565 m,最低能見度246 m。這兩次灰霾天氣與北方冬小麥主產區大范圍秸稈集中焚燒,造成大量污染物排放有密切關系。在115°E,39°~32°N存在大范圍逆溫層,垂直高度950~850 hPa 厚度為一致的東北氣流,使得排放的污染物在“逆溫層蓋”的阻擋下不能向高空擴散,而隨東北氣流向鄂中東部輸送。同時鄂中東部近地面靜風、地面“均壓場”、逆溫、近地層弱垂直速度、正渦度和負散度等物理量條件,及適宜的濕度條件等因素,導致污染物不能及時擴散或沉降,為灰霾在本地形成和維持提供了有利的氣象條件,加劇了灰霾的嚴重性。
    33  基于風能資源專業觀測網的風能資源評估
    周青 李雁 裴翀 王曙東 郭雪星 喬賀
    2013, 41(6):1153-1160.
    [摘要](1271) [HTML](0) [PDF 10.81 M](1904)
    摘要:
    利用中國風能資源專業觀測網2009年5—10月各高度層(10、30、50、70 m)的10 min觀測數據分析了全國近地層風速及風功率密度的時空、方位及梯度分布特征。結果表明:①全國各地區平均風功率密度基本為1652 W/m2,西北地區以及東南沿海地區風能資源更為豐富;② 5月和10月兩個月風能資源的可開發量較大,其中北方地區一般5月較大,而南方地區10月較大;③全國各地大體上呈現西北內陸、東北、華北地區刮偏西北風,東部沿海地區刮偏東南風,云貴地區盛行西南風的趨勢;④從不同梯度情況來看,越往高層風能資源的可開發量越大;⑤從全國風能資源的日變化情況來看,一般從08:00—20:00風能資源比較豐富,其中15:00平均風功率密度和平均風速達到極大值,但不同地區不同時段風能資源分布還存在一定差異。

    當期目錄


    年第卷第

    文章目錄

    過刊瀏覽

    年份

    刊期

    瀏覽排行

    引用排行

    下載排行

    您是第位訪問者
    技術支持:北京勤云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午夜欧美大片免费观看,欧美激情综合五月色丁香,亚洲日本在线视频观看,午夜精品福利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