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第40卷第4期文章目次

  • 顯示方式:
  • 簡潔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國產GPS探空系統探測能力分析
    李峰 邢毅 楊榮康
    2012, 40(4):513-519.
    [摘要](1496) [HTML](0) [PDF 5.44 M](1828)
    摘要:
    實驗室測試和外場比對試驗表明,我國研制的GPS探空系統采用衛星導航測風體制進行測風,GPS高度反算氣壓取代氣壓傳感器,較之雷達探空體制要更為準確和精確。其在電氣性能和穩定性、可靠性方面滿足CIMO的探空要求。實驗室測試表明,在采用新型溫、濕、壓傳感器和測試條件情況下,準確性誤差分別在±01 ℃、±2%、±1 hPa之內,滿足WMO對常規高空探測要求。與RS92型探空系統相比,國產GPS探空儀的動態測量性能除相對濕度準確性方面由于技術和工藝水平仍有一定差距外,其余要素已接近RS92的水平,尤其與GPS定位相關的氣壓、位勢高度、風向和風速,其一致性標準差已與RS92相當,達到了較高的水平。與我國現有高空探測業務使用的L波段探空系統相比,測量準確性方面已優于L波段探空系統。
    2  結合第8屆國際探空儀系統比對試驗探討國產氣球施放高度
    羅雄光 吳華斌 殷宏南
    2012, 40(4):520-524.
    [摘要](1655) [HTML](0) [PDF 3.46 M](1874)
    摘要:
    根據陽江探空站高空氣象探測用 750 g氣象氣球施放的實際高度的現狀,結合中國大探中心組織國產GPS探空儀在陽江用國產2000 g氣象氣球比對試驗時施放的高度以及廣東陽江第8屆國際探空儀系統比對期間施放的實際高度,探討雨天和高空相對濕度較大的氣象條件下對國產氣象氣球施放高度的影響。結果顯示,雨天或高空相對濕度較大時,對國產現有的氣象氣球施放的高度存在較大的影響。研究表明,解決了國產氣象氣球的球皮防雨、防潮問題,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國產氣象氣球施放高度不穩定的難題。
    3  水平風場線性假設EVAD技術的改進及其風場代表性分析
    李瑞義 劉黎平 胡志群
    2012, 40(4):525-533.
    [摘要](1150) [HTML](0) [PDF 7.27 M](1383)
    摘要:
    水平風場線性假設的傳統EVAD技術在非線性程度較大的高度層會計算出代表性差的平均風場信息。改善方法就是在EVAD技術計算雷達站上空平均風場信息時剔除掉非線性程度較大的等距離圈,使進入計算的等距離圈較好滿足線性假設。研究結果表明,二階傅里葉級數擬合等距離圈徑向速度均方根誤差(RMS)大小能表征水平風場非線性程度,RMS越大,非線性程度也就越大,通過設定合理RMS閾值,可以剔除掉非線性程度大的等距離圈從而使傳統EVAD技術得到改善。個例中RMS閾值設置為3 m/s,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計算出代表性差的平均風場信息,但其合理性需要研究更多個例來驗證。高度層內所有等距離圈二階級數RMS加權平均值,可以表征改善后的EVAD技術計算的平均風場對真實風場的代表性。
    4  多普勒雷達晴空回波識別與應用
    冷亮 黃興友 楊洪平 張思進
    2012, 40(4):534-541.
    [摘要](1817) [HTML](0) [PDF 6.63 M](1817)
    摘要:
    在現有多普勒天氣雷達資料質量控制基礎上,采用徐州雷達站2009年4月和9月雷達資料,統計并對比幾種常見的降水回波與非降水回波特性,找出一種有效地識別晴空回波的方法。該方法在不同徑向距離區間(小于25 km及25~200 km)采用不同的識別參數,能夠較好地將非降水回波中對臨近預報有用的晴空回波信息保留,而將其他非降水回波信息(地物回波、超折射回波等)剔除。依據該方法識別的晴空回波區域所對應Doppler速度可用于判別大氣平流狀況,從而為預報工作提供幫助。
    5  毫米波多普勒雷達RHI退速度模糊研究
    宋立雪 魏鳴 宋繼堂
    2012, 40(4):542-547.
    [摘要](1433) [HTML](0) [PDF 4.97 M](1451)
    摘要:
    毫米波測云雷達是探測非降水云和弱降水云的理想工具,但由于其波長較短,最大不模糊速度較小,因此容易產生多次速度模糊現象,糾正速度模糊是充分利用多普勒雷達風場信息的前提。針對毫米波雷達距離高度顯示器RHI(Range Height Indicator)的速度模糊現象,提出了兩種退模糊方法,即人機交互方法和自動方法,并用實測數據進行了試驗。試驗結果表明,兩種方法都能較好地退除毫米波多普勒雷達速度場中的速度模糊現象。相比較而言,自動方法比人機交互方法處理效率高,若對于比較小的孤立區域,人機交互方法更有優勢。
    6  雷達個例資料整編批處理技術與業務應用
    鄒書平 武孔亮 羅京義 許弋
    2012, 40(4):548-553.
    [摘要](1265) [HTML](0) [PDF 5.01 M](1604)
    摘要:
    在新一代天氣雷達業務觀測中,采用降水觀測模式2,一天有近240個基數據和約有7200個數據產品。由于基數據和數據產品文件名與資料整編文件名格式上的差異很大,如果僅依靠人工進行整編,不僅文件多、信息量大,而且文件的重命名、校對審核尤為困難。系統地介紹了雷達個例資料整編的關鍵技術和解決方案,通過計算機實現了文件命名的自動批處理,采用向導式任務處理技術實現了雷達個例資料整編的自動化、批量化、流程化和標準化。
    7  云南省L波段探空系統運行監控平臺的開發與應用
    張濤 董洋
    2012, 40(4):554-558.
    [摘要](1188) [HTML](0) [PDF 3.94 M](1437)
    摘要:
    基于云南省L波段探空系統提供的監控信息與探空資料,通過云南省氣象局寬帶信息網絡,建立了云南省L波段探空系統運行監控平臺,該平臺由FTP下載系統、數據錄入系統和運行監控系統3部分組成。對平臺的結構和主要技術方法進行了詳細介紹,并著重對L波段探空系統的數據質量進行了研究,提出相應的數據質量控制方法。近一年的業務運行情況表明,該平臺實現了對云南省高空探測系統的探空雷達和探空數據的監控,對于加強觀測業務管理、保證觀測資料質量、改進觀測技術及提高觀測資料應用效果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數據質量控制還需要在資料積累過程中對閾值范圍和方法進行改進。
    8  氣象計量實驗室能力驗證實施
    黨選發 張紅英 宋媛 劉永強 黃蕊
    2012, 40(4):559-562.
    [摘要](1319) [HTML](0) [PDF 3.12 M](1299)
    摘要:
    針對氣象計量檢定機構在組織和參加實驗室間比對活動中在編制比對方案、參考值來源、結果評價方法、粗大誤差的剔除、比對報告編制等方面的內容進行分析,探討氣象計量實驗室能力。通過開展氣象計量實驗室間的比對工作,確立氣象計量檢定機構在社會上的專業計量檢定地位,確保各計量標準量值的準確、可靠、一致,也為考察各實驗室計量檢定人員技術水平和數據處理能力,發現問題、積累經驗,更好地開展氣象計量檢定工作,可以識別與同行各機構之間存在的差異,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為自身的持續改進和質量管理提供信息。
    9  CINRAD發射機后充電校平器3A8工作原理及維修
    陳忠勇 王宏記 周若
    2012, 40(4):563-566.
    [摘要](1314) [HTML](0) [PDF 3.11 M](1556)
    摘要:
    后充電校平器3A8是中國新一代多普勒天氣雷達(CINRAD/SA和SB)發射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作用是當高壓充電分機向人工線充電到額定值以后,通過不斷采樣人工線上的電壓,在校平脈沖指令下,完成對人工線存儲的電荷進行有控制的微量泄放,以提高人工線充電電壓的脈間穩定度,減小射頻輸出的幅度和相位變化,最終保證雷達獲得足夠的地物雜波抑制,從而保證雷達系統高質量工作。為此,討論了該組件的工作原理,對其電子線路組成作了進一步分析,根據臺站工作的實際經驗,結合相關報警信息,探討了基本維修思路,總結了一些快速有效的檢修方法。
    10  自動氣象站故障分析排除方法
    周青 梁海河 李雁 劉鈞 曹婷婷 賈樹澤 尹成海
    2012, 40(4):567-570.
    [摘要](1817) [HTML](0) [PDF 3.25 M](1825)
    摘要:
    基于綜合氣象觀測系統運行監控平臺(ASOM)中運行的2400多套國家級自動氣象站的數據、各型號自動氣象站廠家備件的調研以及22個?。▍^)2007—2008年國家級自動氣象站故障和維修信息,從采集系統、傳感器、供電系統、業務終端設備、通信傳輸設備、軟件等方面對自動氣象站的典型故障原因、故障現象以及簡單解決辦法進行了匯總分析,為技術人員在維修活動中提供參考,為分析排除故障、提高維修效率、提高自動氣象站的技術保障能力提供基礎支撐。
    11  20年時間序列海表溫度數據集反演和評價
    胡婷婷 申雙和 師春香 武艷 吳增巍
    2012, 40(4):571-577.
    [摘要](1695) [HTML](0) [PDF 5.61 M](1835)
    摘要:
    海表溫度是研究海洋表面海氣相互作用的一個至關重要的物理參數。為建立長時間序列海表溫度數據集,在海表溫度反演模型建立過程中還需要考慮衛星之間的差異、衛星儀器隨時間的衰減、所采用反演算法模型建立過程中人的主觀因素的影響等。為此,針對1989—2008年間NOAA/AVHRR數據特點,發展了統一的海表溫度反演模型,并生成了20年時間序列海表溫度數據集,空間分辨率達到1 km。利用船舶浮標資料和OISST數據對該數據集進行了驗證,驗證結果表明該數據集均方根誤差在1 ℃左右。最后針對1997/1998年厄爾尼諾事件,用反演的海表溫度分析了西太平洋暖池區海表溫度距平對這次事件的響應。
    12  近實時公共氣象服務分析圖網站發布
    何險峰 馬力 羅永康 薛勤 徐箐 張祥峰
    2012, 40(4):578-584.
    [摘要](1226) [HTML](0) [PDF 6.55 M](1986)
    摘要:
    給出一種基于開源IDV工具構建氣象產品網站發布平臺的設計思路和實現方法。近實時公共氣象服務分析圖將使用人員定位于瀏覽器端縣鄉級氣象、農技、公眾群體,突出分析圖的時空分級覆蓋、耕作層氣象服務、山地氣象服務和災害氣象服務。通過內容、時間、區域以及表現形式4個方面的分解,描述了網站的設計原理。通過本體技術實現氣象要素向氣象知識的過渡。通過圖形產品的靜態和動態層分別處理,提高了二維和三維圖形產品的生成速度。構建形成的氣象產品發布平臺已經在多個網站得到應用并得到好評。
    13  基于OSPF的陜西省氣象寬帶網絡整合設計
    燕東渭 陳高峰 楊銀見 邸永強 竇以文
    2012, 40(4):585-590.
    [摘要](1193) [HTML](0) [PDF 5.17 M](1427)
    摘要:
    針對陜西省氣象局寬帶通信網絡中移動、電信和廣電等3家通信運營商線路并存,IP地址使用雜亂等現狀,以及無法方便地實現多鏈路負載均衡和鏈路之間自動切換等突出問題,采用了規范3家運營商鏈路接入的連接方式,應用全國統一的新IP地址,特別是在全網范圍內部署OSPF動態路由選擇協議等一系列措施。充分發揮OSPF協議的特點,合理地劃分區域,并根據需要針對不同鏈路配置了不同或相同的OSPF代價,使得不同鏈路間自動切換和流量自動負載均衡得以輕松實現。經過測試,整個網絡的設計和實現,充分發揮了多條鏈路的效益,提高了網絡系統的穩定性,達到了設計的預期目標,可以為其他部門網絡設計提供較好的借鑒。
    14  基于XML的氣象數據訂閱系統設計
    王甫棣 姚燕 李湘
    2012, 40(4):591-595.
    [摘要](1091) [HTML](0) [PDF 4.86 M](1510)
    摘要:
    隨著超文本標記語言(XML)成為互聯網上數據表示和交換的標準,出現了許多與之相關的應用。在分析WIS/GISC數據獲取的功能和性能需求基礎上,設計一套基于XML的異步通信氣象數據訂閱系統。介紹該訂閱系統的建設背景、主要用途和適用范圍,描述了通過XML描述氣象元數據、訂單和分發元數據的方案、訂閱功能設計和并行處理模式,給出了系統的數據流程。設計方案在實際系統中得以實施,達到了應用需求。
    15  加密自動站資料在強對流天氣分析預報中的應用
    李瑞萍 程艷芳 趙彩萍 常鋼 晉立軍
    2012, 40(4):596-600.
    [摘要](1239) [HTML](0) [PDF 3.97 M](1498)
    摘要:
    利用常規分析資料、雷達產品和太原地面加密自動站資料,對2008年6月28日出現在太原地區的一次強對流天氣過程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 ①高空冷渦和中低空暖濕氣團配置為此次強對流天氣提供了有利的環流背景條件。②雷達回波的形狀、結構、VIL均顯示出強對流特征,速度輻合區與地面中尺度輻合線相對應,垂直方向存在強烈的風切變。③逐小時變溫場顯示出冷空氣入侵路徑、強度,負變溫中心未來成為強對流天氣區。④地面中尺度輻合線是強對流發生的觸發機制,逐小時變壓場的負中心與隨后出現的災害性天氣區有效對應。⑤對流發生前,單站氣象要素出現顯著的不連續變化,氣壓和濕度呈同位相變化,與氣溫變化則反位相,3者在對流發生前1 h同步出現谷(峰)值,災害天氣出現在之后的要素陡升(降)時段內。
    16  區域動態氣象干旱強度指數及其應用
    王學鋒
    2012, 40(4):601-605.
    [摘要](1291) [HTML](0) [PDF 3.94 M](1531)
    摘要:
    基于綜合氣象干旱指數的基本原理,以氣象干旱等級為基礎構建區域動態氣象干旱強度指數,并就其在監測評估業務上的應用進行分析研究。結果表明:區域動態氣象干旱強度指數實現了對干旱強度的實時動態監測和評價,充分考慮了干旱的累積效應,不以人為劃定時段來評價干旱強度,具有動態性、連續性和客觀性的特點,可廣泛應用于區域干旱的實時監測、災害預警、過程評價、歷史排位判斷、重現期分析等業務。通過對2009/2010年云南秋冬春特大干旱中的應用檢驗,效果優于氣象干旱指數。
    17  閩西北兩次致洪暴雨成因對比分析
    張尾蘭 蔣宗孝 廖才科
    2012, 40(4):606-612.
    [摘要](1299) [HTML](0) [PDF 6.22 M](1331)
    摘要:
    利用天氣圖資料、地面加密自動站資料和多普勒天氣雷達探測資料等,對2010年6月18日和7月7日發生在閩西北山區的兩場大暴雨至特大暴雨天氣過程進行對比分析。結果表明:兩場暴雨過程均是在高空槽東移引導冷空氣南下和西南急流在福建省中北面的強風速輻合的相互作用下,有充分的水汽,較強的上升運動、不穩定的大氣層結條件下產生的。副熱帶高壓的位置、西南急流的水平寬度及前傾槽是影響大暴雨時間長短及范圍大小的重要因素;暴雨的強度與低層輻合和高層輻散的抽吸效應、垂直上升運動等成正相關;暴雨區上空的水汽通量和水汽通量散度的最大中心比特大暴雨發生時間早,分析預報點上空的水汽變化特征對災害天氣的預報預警有指導作用;兩次暴雨雷達回波均呈帶狀,且該強中心的長軸與移動方向基本一致,是兩次暴雨的重要特征。
    18  2008與1969年冬季持續性雨雪過程對比分析
    張嬌 朱佳寧 王東勇 陳曉紅 謝亦峰 郭品文
    2012, 40(4):613-619.
    [摘要](1286) [HTML](0) [PDF 6.43 M](1798)
    摘要:
    利用安徽省降水量資料和NCEP資料對1969年與2008年冬季兩次超過半月的持續性雨雪過程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強降水過程之前都有一次阻塞高壓較明顯增強過程,而強雨雪過程則始于阻塞形勢減弱期,當烏拉爾山阻高指數銳減到谷值前后的1~2天,同時伴有偏強的西南氣流,會有一次較為明顯的降水增強的過程。500 hPa環流形勢2008年為經向型,冷暖空氣均較強,持續性雨雪期間有4次強雨雪天氣過程;而1969年環流較為平直,雨雪天氣持續較長,但基本無強雨雪過程。通過準雙周振蕩分析發現1969年持續性雨雪期間的水汽源地主要為南海,2008年水汽則同時來源于南海和孟加拉灣。
    19  兩次雷暴過程的地閃及回波特征
    鐘穎穎 馮民學 焦雪 苗甫生
    2012, 40(4):620-626.
    [摘要](1345) [HTML](0) [PDF 6.18 M](1701)
    摘要:
    利用閃電定位系統、多普勒天氣雷達、探空和降雨量資料,對南通地區2009年兩次雷暴過程的地閃、降雨量和雷達特征進行了詳細分析。結果表明:閃電主要集中在較強回波區域,40 dBz及以上回波區域地閃尤為密集,但也有部分地閃尤其是正閃,發生在強回波邊緣或回波弱的地方;40 dBz回波高度突破-10 ℃溫度層結高度的時間提前于第1次地閃,與地閃頻數的變化一致性高;雷暴云發展過程中40 dBz及以上雷達回波面積和地閃頻數跳變較為一致,但出現連續降水時回波面積雖大,地閃頻數反而減少;逐時降雨量和觀測站周圍20 km范圍內的地閃頻數與時均40 dBz及以上回波面積的相關性非常好。
    20  山東一次區域性暴雨中尺度特征分析
    楊學斌 諶蕓 代玉田
    2012, 40(4):627-634.
    [摘要](1593) [HTML](0) [PDF 8.03 M](1985)
    摘要:
    利用常規資料、地面自動站資料、FY2C衛星云圖TBB和多普勒天氣雷達資料,對2009年5月9—10日發生在山東的春季區域性暴雨進行分析和研究。結果表明:①強降水是在低層冷空氣和深厚西南暖濕氣流交匯的過程中產生的,副高異常偏強,制約850~700 hPa切變線和地面輻合線停滯少動,產生較長時間的降水。②地面輻合線的形成和維持激發了邊界層的輻合上升運動,為暴雨區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冷空氣從邊界層楔入,與暖濕氣流匯合并抬升暖濕氣流輻合上升,使上升運動加強,降水增幅。③中尺度對流系統是造成暴雨的主要中尺度系統,多個單體更迭并移經同一區域,形成“列車效應”而產生區域性暴雨。④雷達徑向速度圖中逆風區和不同高度(超)低空急流的大小對短時強降水預報有一定的指示意義。
    21  2009年天津首場大范圍降水過程分析
    靳瑞軍 宋薇 王兆宇
    2012, 40(4):635-641.
    [摘要](1355) [HTML](0) [PDF 5.95 M](1377)
    摘要:
    基于多普勒天氣雷達和天氣圖資料,并結合衛星反演云參數產品,對2009年4月18日出現在天津地區的一次大面積降水過程進行了分析,探討了多普勒天氣雷達資料在降水過程中的圖像特征和衛星反演云參數分布特點,研究表明:①此次降水是層積混合云降水,主要受到500 hPa河套低槽的影響,并配合地面江淮氣旋的北上影響;②多普勒雷達反射率因子圖上呈現出比較明顯的初生、發展、維持、削弱四個階段的特點,風廓線資料比較完整;③MODIS衛星過境時間,天津地區云粒子有效半徑均在15 μm以上,出現頻數最多的云粒子有效半徑為25~27 μm,大氣可降水與自動站雨量站1 h降水量的大值區對應較好。
    22  內蒙古西部一次沙塵暴環流背景和動力機制分析
    袁國波 宋燕 呂晶潔 白月波
    2012, 40(4):642-646.
    [摘要](1515) [HTML](0) [PDF 4.76 M](1735)
    摘要:
    利用相關資料對2009年4月23日內蒙古西部地區發生的沙塵暴天氣的環流形勢及動力機制進行分析。分析表明:強冷空氣活動是本次沙塵暴天氣發生的主要原因;造成本次沙塵暴的高空系統是斜壓性很強的蒙古橫槽及槽后的偏北急流,地面系統是強烈發展的蒙古氣旋;從動力機制來看,沙塵暴發生時,由于高層輻合、低層輻散而形成的強烈下沉運動,使得高空偏北急流帶的動量下傳到地面,中低層波動發展形成的次級環流使動量下傳效率更高。高空蒙古橫槽南壓、轉豎是冷空氣爆發南下的關鍵,高空偏北急流帶以及與急流出口區相對應的地面蒙古氣旋的強烈發展是形成沙塵暴的必要條件,地面冷鋒后氣壓梯度的持續加強會加劇冷空氣爆發的速度,強烈的高層輻合、低層輻散使得沙塵暴形成的可能性更大。
    23  V3θ圖在一次特大暴雨預報中的應用
    姜俊玲 張雪冬 魏鳴 石磊
    2012, 40(4):647-650.
    [摘要](1239) [HTML](0) [PDF 3.29 M](1486)
    摘要:
    利用MICAPS 3版中自帶的分析軟件,分析了2009年7月17日夜間山東半島一次副高邊緣特大暴雨。結果表明, 〖WTHX〗V〖WTBZ〗3θ圖可以明顯表示出本次特大暴雨的征兆。對流層頂層的超低溫、對流層中層有冷空氣侵入引發劇烈對流、低層水汽充沛是引發特大暴雨的原因。分析上游臺站的〖WTHX〗V〖WTBZ〗3θ圖可以判斷水汽的來向和輸送強度。海陸不同的下墊面分布是形成大暴雨的重要條件。分析〖WTHX〗V〖WTBZ〗3θ圖的上述特征可以提前12 h作出大暴雨以上的降水預報。
    24  通信基站建設誘發雷電災害事故分析
    李家啟
    2012, 40(4):651-655.
    [摘要](1159) [HTML](0) [PDF 4.16 M](2134)
    摘要:
    針對大足縣城南中學附近建設移動通信基站后頻遭雷擊的狀況,結合2006—2009年重慶地區ADTD閃電定位系統監測資料,重點分析該校頻遭雷擊事故原因。結果表明:移動通信基站建設(增加了遭受直擊雷和雷擊電磁脈沖影響概率)是城南中學頻遭雷擊的誘因;該校未安裝防雷裝置,且部分教學樓處于鐵塔保護范圍外,而位于雷擊鐵塔的散擊區內,是頻遭雷擊的直接原因。
    25  大興安嶺地區地閃回擊輻射場特征
    房廣洋 王東方 曹冬杰 宣越健
    2012, 40(4):656-660.
    [摘要](1179) [HTML](0) [PDF 3.92 M](1391)
    摘要:
    利用慢電場變化測量儀所獲取的觀測資料詳細分析了大興安嶺地區地閃回擊輻射場特征。結果表明,35次正地閃首次回擊的慢前沿、10%~90%平均上升時間分別為78 μs、45 μs,其中11次正地閃首次回擊的過零時間、負反沖深度平均值分別為34 μs、23%。76次負地閃首次回擊的慢前沿、10%~90%平均上升時間分別為35 μs、19 μs,繼后回擊的慢前沿為14 μs,其中15次負地閃首次回擊的過零時間、負反沖深度平均值分別為51 μs、52%。另外,正地閃首次回擊的半峰值寬度大于負地閃首次回擊,平均值分別為136 μs、56 μs。與國內外已有結果的進一步對比發現,大興安嶺地區的地閃回擊輻射場特征與瑞典、美國弗羅里達的地閃回擊輻射場特征有較好的一致性,但與我國內陸高原的地閃輻射場特征有明顯差異。
    26  移動氣象臺防雷技術
    徐文 陳紅兵
    2012, 40(4):661-665.
    [摘要](1189) [HTML](0) [PDF 5.12 M](1436)
    摘要:
    移動氣象臺在防御氣象災害和突發氣象事件應急處理方面提供著重要的支持,而它往往又是在重大災害性天氣發生前或發生時在建筑物附近或在空曠的地區布置,很容易成為雷擊的主要目標??紤]移動氣象臺一般是由通信指揮和車載雷達兩部分組成,結合其移動和停放時相對固定特點,從其可能遭受雷電危害分析入手,以國家、氣象和通信行業現行防雷標準為基礎,對移動氣象臺防雷進行層層設防,綜合治理,同時還對防雷設施安裝施工方法進行具體探討,這些對做好移動氣象臺的防雷工作都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27  地基GPS水汽總量在人工增雨中的應用
    謝娜 李國平 李昕翼 安峽
    2012, 40(4):666-670.
    [摘要](1255) [HTML](0) [PDF 4.20 M](2962)
    摘要:
    利用成都市地基GPS綜合應用網的觀測數據,反演出大氣水汽總量,并結合多普勒天氣雷達探測的垂直積分液態水含量(VIL),分析了這兩種新型大氣水汽探測資料在人工影響天氣作業中的變化特征,初步得出了GPS大氣水汽總量(GPS PWV)與人影作業前后降雨量的關系。研究表明:GPS PWV與人工增雨過程有較好的對應關系,人影作業后1~3 h伴隨小時雨量的增大GPS PWV有下降,體現了催化劑將空中部分冰面過飽和水汽凝華核化轉化為降水過程。GPS反演的水汽資料結合新一代多普勒天氣雷達探測的液態水資料在指導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和短臨天氣預報方面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
    28  天津港氣象水文綜合預報系統
    林毅 吳彬貴 張長春 解以揚 曲平
    2012, 40(4):671-675.
    [摘要](1310) [HTML](0) [PDF 3.86 M](1443)
    摘要:
    天津港氣象水文綜合預報系統是針對天津港安全生產特點和需求,集氣象、水文要素監測實況和預報于一體、信息量大、獲取及時、使用方便的一個具有行業特色的實用專業平臺。該系統采用WRF大氣模式和ECOM、ADI兩種海洋模式以及計算浪高的半經驗半理論的公式對海上大風、能見度、風暴潮、風浪進行了模擬計算,并依據自動站的觀測數據進行了驗證,從而實現了港口大霧、大風、風浪和風暴潮這四個方面的預報模擬,并提供了相關的可視化產品。
    29  基于實際災情的青海高原雪災等級(評估)指標研究
    郭曉寧 李林 王軍 李兵 李海鳳
    2012, 40(4):676-679.
    [摘要](1289) [HTML](0) [PDF 3.09 M](1577)
    摘要:
    利用1951—2008年青海高原雪災實際災情資料,通過統計計算各年份雪災造成的牲畜死亡率,并進行排序,參照了計算SPI(標準化降水指數)不同等級干旱在全部干旱中所占比例的過程,確定了不同雪災等級的閾值,制訂了基于實際災情的雪災指標。并對幾次典型雪災過程進行評估檢驗,結果表明:本研究確定的雪災等級與DB63雪災標準基本一致。在青海高原牧區,用雪災造成的實際牲畜死亡率來確定雪災等級指標,評估雪災受災程度,是一種較為科學和具有很好的現實指導意義的新方法。
    30  利用10 m高度風速推算風機輪轂高度平均風功率密度
    王志春 丁凌云 黃天宋 植石群
    2012, 40(4):680-684.
    [摘要](1510) [HTML](0) [PDF 3.85 M](1679)
    摘要:
    通過對華南地區27個測風塔為期1年的鐵塔觀測資料進行分析,發現平均風功率密度指數值均小于3倍的平均風速指數值,利用平均風速和形狀參數隨高度的變化的經驗公式,推導出由10 m風速資料推算風機可能的輪轂高度的平均風功率密度的新方法,應用該方法對現有鐵塔資料進行交互擬合分析,其平均相對誤差96%,可為無梯度測風觀測站點由10 m高度風速的頻率分布推算風機可能的輪轂高度平均風功率密度提供參考。
    31  基于TM影像的西藏當惹雍錯湖面積變化及可能成因
    拉巴 邊多 陳濤 邊巴次仁 德吉央宗 拉巴卓瑪
    2012, 40(4):685-688.
    [摘要](1313) [HTML](0) [PDF 3.63 M](1594)
    摘要:
    根據1999—2004年及2008、2009年的TM衛星遙感資料和離湖泊較近的西藏申扎、改則兩縣1999—2009年氣溫、降水量、蒸發量資料,利用ARCGIS、ARCVIEW、ENVI等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和數據統計處理軟件分析了西藏當惹雍錯湖面積變化。結果表明,西藏當惹雍錯湖面積在近11年內呈較顯著的擴大趨勢,湖泊面積11年內增長了1504 km2,增長率為18%;湖泊面積在東南部區域有明顯的擴大。湖泊面積變化原因分析表明,湖區氣溫持續升高引起流域內冰川和永久積雪的加速融化和降水量不斷增大是湖泊面積增長的原因。

    當期目錄


    年第卷第

    文章目錄

    過刊瀏覽

    年份

    刊期

    瀏覽排行

    引用排行

    下載排行

    您是第位訪問者
    技術支持:北京勤云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午夜欧美大片免费观看,欧美激情综合五月色丁香,亚洲日本在线视频观看,午夜精品福利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