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第40卷第2期文章目次

  • 顯示方式:
  • 簡潔模式
  • 摘要模式
  • 1  臺風雷達三維組網產品顯示系統研制
    耿煥同 譚振 劉黎平 張志強 張勇
    2012, 40(2):145-152.
    [摘要](1357) [HTML](0) [PDF 6.79 M](1521)
    摘要:
    在臺風組網產品生成系統的基礎上,根據臺風監測預警的實際情況,開發臺風雷達三維組網產品顯示系統。該顯示系統兼顧實時處理和歷史數據分析的需求,實現了臺風三維組網產品的實時監測、動畫顯示、風場疊加等多種功能,并運用切面插值算法、臺風非對稱性方向識別算法實現了最大對稱軸和非對稱軸的自動定位及其切面顯示、臺風不同距離的平均RHI切面顯示。介紹顯示方法、相關算法和主要功能模塊,并使用 “黑格比”臺風作為實例,結合圖像分析臺風的非對稱性和移動路徑、強回波區、螺旋雨帶的對應關系,取得良好的應用效果。
    2  中央氣象臺探空資料客觀分析業務系統的研究與實現
    于連慶 李月安 韓強
    2012, 40(2):153-159.
    [摘要](1527) [HTML](0) [PDF 7.32 M](1577)
    摘要:
    研發了基于Cressman線性插值方法的探空資料客觀分析業務系統。針對客觀分析在業務工作中的問題,提出幾種解決方法:①提出了在觀測場中找出可疑站點的檢測算法,避免了可疑觀測值對分析場的影響;②通過對分析的等值線進行后處理操作,做到分析結果與觀測數據一致,不增加或者漏掉高低值中心;③提出了對分析場進行自適應平滑處理的方法,即保留了小面積高低值中心,又提高了等值線的光滑與美觀程度。試驗結果顯示:使用該方法得到的探空資料客觀分析結果與觀測數據較一致,在等值線的光滑程度上接近預報員的手工分析結果,從而證明了本文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3  新一代天氣雷達故障處理和故障標準化平臺的研發與應用
    石城 梁海河 孟昭林 夏元彩 李雁
    2012, 40(2):160-164.
    [摘要](1401) [HTML](0) [PDF 4.19 M](1449)
    摘要:
    新一代天氣雷達是一個組成結構復雜的探測平臺,各個組合之間比較分散。由于機械運轉的持續性,且對運行環境要求嚴格,所以雷達系統易發故障。對不同類型的雷達故障進行歸納和簡析,并進行歸類,按照雷達故障產生的原因分類為:雷達部件故障、軟件故障、災害引起的雷達故障、虛假報警、雷達產品圖像錯誤。天氣雷達故障處理和故障標準化平臺的開發將相應的成果應用于日常的氣象探測設備的監控業務中,并集成到綜合氣象觀測系統運行監控平臺,以實現天氣雷達故障的快速響應和維修。對2007年6月至2010年5月新一代天氣雷達的運行能力進行了計算,并抽樣其中2種型號的天氣雷達,對故障案例進行分析研究,給出了故障的分系統分布情況。
    4  早期CINRAD/ SB型雷達故障綜合分析
    王志武 林忠南
    2012, 40(2):165-169.
    [摘要](1232) [HTML](0) [PDF 4.74 M](1703)
    摘要:
    基于中國新一代多普勒天氣雷達(CINRAD)的故障率遠高于WSR88D雷達的故障率這一事實,匯總了早期出廠的舟山CINRAD/SB型雷達發生過的所有故障,分析了產生這些故障的原因,并進行統計分類(故障的原因分類、發生故障的單元分布、故障發生的時間段分布),簡述了某些典型的排障過程。結果表明,只要在生產、安裝、調試的所有環節中,全面提高工藝水平、完善設計,就能有效地降低我國新一代天氣雷達故障發生率,提升我國大型電子設備的可靠性。
    5  基于北斗一號的高空風探測方法研究
    趙世軍 高太長 劉濤 孫學金
    2012, 40(2):170-174.
    [摘要](1641) [HTML](0) [PDF 4.28 M](1852)
    摘要:
    我國自2000年建立北斗一號導航系統,2003年開放民用,北斗系統在氣象領域的應用廣受關注。分析研究北斗一號應用于高空風探測的可行性并進行了試驗和驗證。利用探空儀實時探測的高精度溫、壓、濕數據,實時確定探空儀高度,注入北斗定位單元,通過無源定位方式確定探空儀位置,獲取計算層風。通過與GPS測風系統進行雙施放比對,風速偏差約為05 m/s,初步滿足業務應用要求。
    6  基于AVR單片機的風向傳感器自動校準系統
    邊文超 郭瑞寶 韓廣魯
    2012, 40(2):175-179.
    [摘要](1363) [HTML](0) [PDF 3.60 M](1667)
    摘要:
    為了實現風向傳感器的自動校準,獨立研發了基于AVR單片機的校準系統。該設計應用光電檢測理論,采用ATMEL公司的8位AVR系列微控制器ATMEGA16作為該系統的核心。通過檢測電脈沖,實現風向傳感器校準,并可以將校準結果打印出證書,最終實現了風向傳感器的自動校準。該系統具有低成本、高穩定性、低功耗等特點,實現了風向傳感器校準工作由手動向自動的轉變。
    7  ADTD雷電探測系統典型故障分析
    秦建峰 劉夢雨 吳昊
    2012, 40(2):180-184.
    [摘要](1449) [HTML](0) [PDF 3.92 M](1654)
    摘要:
    介紹ADTD雷電探測系統的探測原理,分析子站故障對探測網絡和探測數據的影響。通過分析ADTD雷電探測系統組成結構和基本設備狀態,提煉出了ADTD雷電探測系統的故障分析思路和方法。結合湖北省ADTD雷電探測系統在2006—2010年業務運行中的主要故障,總結了ADTD雷電探測系統運行中的典型故障及其現象、可能原因與排除方法,提出了一些改進措施,并指出影響ADTD雷電探測系統穩定性的主要因素。實踐表明,基于ADTD雷電探測系統組成結構和設備狀態表征的故障分析思路清晰,方法可操作性強,對故障的快速定位十分有效。
    8  基于OAIPMH協議的WMO信息系統元數據同步功能設計與實現
    姜立鵬 李湘
    2012, 40(2):185-188.
    [摘要](1304) [HTML](0) [PDF 3.01 M](1661)
    摘要:
    WMO信息系統(WIS)的一項重要功能是提供與數據存儲位置無關的數據發現、訪問和檢索服務,而實現這一功能的最簡便途徑之一就是元數據同步。OAIPMH協議因其簡單性、開放性和可操作性,在元數據同步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在簡要介紹OAIPMH協議的基礎上,設計了WIS元數據同步功能。WIS元數據同步模塊由元數據倉儲、元數據提供服務和元數據收割服務組成。詳細介紹了元數據倉儲的組成,以及元數據提供服務和收割服務的處理流程。采用Java語言實現了WIS元數據同步功能,并進行了詳細測試。其中,元數據提供服務分別通過了開源軟件JOAI和OAI官方網站的測試;元數據收割服務可成功收割DLESE和德國氣候中心提供的元數據。
    9  廈門市自動氣象站數據通信系統設計
    許致火 周學鳴 吳陳鋒 林伙海
    2012, 40(2):189-193.
    [摘要](1506) [HTML](0) [PDF 4.25 M](1495)
    摘要:
    結合廈門市實際情況,在信息傳輸環節,廈門市自動氣象站采集的信息傳輸更適合采用無線方式完成數據通信。設計了一種基于GPRS網絡的多點對單點主從式自動氣象站數據通信傳輸系統。系統中各自動氣象站點的數據采集器完成氣象要素信息采集,各站點的GPRS通信模塊在GPRS網絡中通過DDN專線與租用靜態IP地址的移動中心服務器構成數據通信傳輸網絡,中心服務器與廈門市氣象臺網絡信息中心通過TCP/IP協議實現實時通信,氣象觀測終端軟件完成數據的存儲及加工。截止到2010年9月初,系統已穩定運行8個月。該系統不受傳輸距離的限制、成本低、建設快,適用于各類氣象自動站遠程數據傳輸和控制,提高了氣象信息發布效率。
    10  基于CAN總線的地面自動氣象觀測集成系統
    吳明江 牛萍 宋文英 李勤偉 陳柏堃
    2012, 40(2):194-197.
    [摘要](1376) [HTML](0) [PDF 3.48 M](1494)
    摘要:
    隨著氣象業務領域進一步深入拓展,嘉興市氣象局從2006年起,增加了紫外線、下墊面溫度等特種要素觀測,并與江蘇省無線電科學研究所合作研發了地面自動氣象觀測集成系統。該系統基于CAN總線,由中心站計算機,綜合觀測系統業務軟件及各種分采集器組成,具備積木式擴充特點,能根據需求擴充氣象要素,系統采用Microsoft VB 60作為開發工具,后臺數據支持MS SQL Server2000專業版,采用C/S架構,適合多點多要素方式監測。該自動氣象觀測集成系統集數據查詢、統計計算、報警監控等一體,具有可擴性好、穩定性高、信號衰減小、功能完備、運行穩定、界面友好等特點,能滿足氣象業務日益拓展的需要,適合在全國氣象業務部門推廣使用。
    11  超聲波傳感器雪深測量與人工觀測對比試驗分析
    梁延偉 梁海河 王柏林
    2012, 40(2):198-202.
    [摘要](1408) [HTML](0) [PDF 4.07 M](1544)
    摘要:
    通過對2010年2、3月佳木斯國家基準氣候觀測站人工觀測與超聲波雪深傳感器測量獲取數據對比、分析不同天氣條件下(高風速、低風速、低溫度)兩種方法獲得的數據差值的變化情況。結果表明:觀測結果差異的大小主要受溫度和風速兩個因素的影響。低溫環境下溫度會影響超聲波的行程時間使得超聲波傳感器的測量精度受到影響,通過溫度補償的方法對雪深進行訂正可以提高超聲波傳感器的測量精度,兩者的差值較小,且觀測資料有較好的可比性;高風速時,風速會影響超聲波脈沖,使其偏離傳感器的下方,同時超聲波的速度也會受到影響,從而影響測量結果,使得兩者的差值較大。
    12  高速公路路面氣象監測數據質量檢查方法
    曲曉黎 馬翠平 劉建文 楊國星 周躍峰
    2012, 40(2):203-206.
    [摘要](1305) [HTML](0) [PDF 3.65 M](1621)
    摘要:
    針對2009年8月至2010年7月河北省高速公路8套路面狀況監測站監測數據的質量問題,探討路面狀況監測數據及其監測到的內部溫度、水膜厚度等原始數據的階段性質量檢查方法。結果表明,狀態允許值檢查、狀態連續性檢查、內部一致性檢查、氣象要素的空間一致性檢查、數據完整性檢查和人為識別等方法可用于路面狀況監測數據的階段性質量檢查和質量控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滿足交通氣象服務業務和科研工作的需求。
    13  中國地區下墊面特征對強對流天氣影響研究進展
    田晨 周偉燦 苗峻峰
    2012, 40(2):207-212.
    [摘要](1669) [HTML](0) [PDF 5.59 M](1541)
    摘要:
    下墊面所具有的非均勻性特征會對強對流天氣產生很大的影響作用,這種影響主要通過改變邊界層熱力、動力過程及地氣之間的熱量輸送與水分循環,進而改變大氣的溫濕結構和垂直運動來實現。該文主要介紹利用陸面模式研究下墊面特征的成果,并且討論不同類型下墊面,包括自然形成的地表特征、植被覆蓋及城市化作用等對強對流天氣影響的研究成果,重點分析中國地區,就陸面模式的模擬方法和下墊面變化時所產生的問題進行深入的探討。
    14  迎風坡暴雨預報中多普勒天氣雷達資料兩種散度反演方法的應用
    王麗榮 王立榮 郭衛紅 趙衛亮 景華
    2012, 40(2):213-218.
    [摘要](1439) [HTML](0) [PDF 5.26 M](1470)
    摘要:
    簡單介紹了由多普勒天氣雷達徑向風資料反演平均散度和徑向散度的計算方法,以2004年7月11—12日暴雨過程為例說明兩種散度在迎風坡暴雨跟蹤、預報中的綜合應用。分析結果表明:①平均散度可以作為降水跟蹤、預測的背景場。降水出現之前,低層平均散度存在輻合;低層輻合加強或維持,整個區域降水將加強;輻合高度抬升到中層并維持,降水達到最強;輻合減弱并開始出現輻散,區域降水將逐漸結束。②根據徑向散度的分布情況,可以提前2 h以上預報強降水的落區。強降水落在徑向輻合大值區后部的較弱輻合區內,且弱輻合區強度越強,未來降水強度越大。因此,綜合分析平均散度和徑向散度隨時間的變化,可以跟蹤、預測降水的發展演變,特別是可以給出暴雨的大致落區。
    15  環渤海地區4~10天風速預報中相似預報法的應用
    陳錄元 尚可政 周海 王式功 楊德保
    2012, 40(2):219-225.
    [摘要](1403) [HTML](0) [PDF 5.85 M](1414)
    摘要:
    依據逐步相似過濾法和最小相似離度原理,利用NCEP逐日再分析資料、T213數值預報產品和環渤海72站1958—2008年地面觀測站風速資料,建立不同因子組合的相似過濾方案,制作環渤海72站4~10天每日4次、日最大風速預報。通過多個相似過濾方案預報準確率檢驗,確定“最佳”逐步相似過濾方案。經過2007—2008年預報檢驗表明:每日4次風速預報中,0~2級風速的預報效果最好,4~10天平均TS評分達到67%;日最大風速預報中,3~4級4~10天平均TS評分為54.1%,5級及以上的TS評分為17.1%。在風力不太強的情況下,該方法對于中期風速預報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16  2010年夏季海河流域降水預測技術方法評述
    周慧 謝均 楊德江 馬寧
    2012, 40(2):226-231.
    [摘要](1230) [HTML](0) [PDF 5.47 M](1980)
    摘要:
    對2010年海河流域夏季(6—8月)降水趨勢預測效果、〖JP+1〗主要預測依據及技術方法進行回顧與評述。從氣候背景、海溫和大氣環流特征等方面,分析了2010年海河流域夏季少雨的成因,認為目前海河流域仍處于少雨氣候背景下,前期海溫異常、夏季西太平洋副高異常強大、偏西,東亞夏季風偏弱等特征的不同,是影響海河流域少雨的主要原因??偨Y了預測的成功與不足,對提高汛期降水趨勢預測準確率和開展流域氣候預測服務具有重要意義。
    17  WRF中地形重力波參數化方案在一次華南暖區暴雨形成機制分析中的應用
    劉蕾 丁治英 常越 陳茂欽
    2012, 40(2):232-240.
    [摘要](1644) [HTML](0) [PDF 8.32 M](1874)
    摘要:
    華南地形復雜多變,局地強對流天氣頻繁發生又難于預報。要準確模擬華南地區的降水情況必須考慮地形的影響。以發生在云霧山東南側一次暖區暴雨過程為例,探討中尺度WRFV3.1版本中新增加的地形重力波拖曳(GWDO)參數化方案對山區暴雨的模擬能力,以及本次暴雨的形成機制。數值試驗利用2008年6月5日00:00至2008年6月6日12:00的每6 h一次的NCEP分析資料(水平分辨率為1°×1°)積分36 h對發生在云霧山東南側暴雨過程進行模擬,通過與實況對比分析后得出:①模式中考慮了GWDO參數化方案的敏感性試驗較好地模擬了廣東陽江地區強降水的中心和強度,再現了暴雨過程中大尺度環流形勢及其演變狀況,成功地復制了中尺度低渦的位置及移向,而未考慮此方案的控制試驗沒能模擬出此次暴雨,其在中心位置和降水強度方面都與實況差別較大。②GWDO參數化方案的引入有效地減少由地形引起的對流層中層緯向風的偏差,比較合理地模擬出了地形對氣流的影響,從而使山區暴雨的模擬效果更接近于實況。③由試驗得出,地形重力波拖曳可以使能量在中層輻散,導致垂直上升運動加強并使降水加強和降水的范圍相對集中,是本次特大暴雨產生的主要原因。
    18  臺風“達維”迅速加強數值模擬研究
    官曉軍
    2012, 40(2):241-248.
    [摘要](1521) [HTML](0) [PDF 7.46 M](1468)
    摘要:
    利用WRF模式(V311)對0518號臺風“達維”(Damrey)進行了72 h的數值模擬。重點分析了影響臺風強度迅速加強的可能機制,結果表明:①緩慢加強階段,東風波與臺風高層環流相互作用形成一條東北—西南走向的外流通道,加強臺風高層輻散流出,有利于臺風強度加強;垂直風切變在積分前12 h減小,臺風迅速加強與垂直風切變減小間存在滯后性。②迅速加強階段,低層指向臺風中心的水汽通量大大增加;海表面熱通量、潛熱通量和水汽通量持續增強,海表面潛熱通量對臺風的能量貢獻遠大于熱通量。③臺風眼壁附近的條件性對稱不穩定機制激發斜升氣流,傾斜渦度發展引起中心附近相對渦度增大,臺風整體強度得到加強。
    19  1949—2009年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氣候特征
    劉喆 白潔 張文軍 楊文凱
    2012, 40(2):249-255.
    [摘要](1398) [HTML](0) [PDF 5.65 M](1499)
    摘要:
    利用1949—2009年中國氣象局熱帶氣旋(TC:Tropical Cyclone)最佳路徑數據集,對西北太平洋TC生成源地的時空分布、生成和登陸我國TC的年、月頻數分布、強度分布和地理分布等氣候特征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結果表明:在這61年中生成的TC呈減少趨勢,登陸我國的TC數量比較穩定,不過近10年來登陸的較強TC數量卻呈現出上升趨勢;每年6—10月是TC高發期,強度等級越高的TC生成季節越偏晚,而8月是生成和登陸數量最多的月份;TC平均生命期隨強度等級的增加而增大,且逐漸表現出單峰值分布特征;TC頻數的地理分布以我國南海和菲律賓以東洋面為中心,向四周呈輻射狀減少,近10年來其活動范圍有所西伸加強。
    20  1999—2008年夏季華北冷渦的異常特征
    郁珍艷 何立富 李澤椿
    2012, 40(2):256-261.
    [摘要](1328) [HTML](0) [PDF 4.88 M](1821)
    摘要:
    利用1999—2008年5—8月中國160站月平均氣溫資料、每日2次的MICAPS資料及每日4次的NCEP 1°×1°資料,通過定義一個夏季華北冷渦強度指數(NCCVI),研究了夏季華北冷渦異常年西太平洋副高、東亞季風、高空急流及低層垂直運動的異常特征。結果表明:夏季NCCVI異常強年500 hPa上貝加爾湖地區有氣旋性環流發展,從貝加爾湖至我國華北地區為一顯著的高空槽所控制,冷空氣較活躍并隨槽后引導氣流擴散南下影響華北地區。對流層各層偏暖濕,200 hPa上高空急流偏強,700 hPa上高緯冷渦后部偏北氣流加強,低緯偏南氣流加強,冷暖空氣在華北交匯,華北和東北地區低層上升運動發展。同期副熱帶高壓偏強,位置略偏南;東亞夏季風偏強, 加強了水汽輸送。夏季NCCVI異常弱年相反。
    21  江蘇省高影響性大霧天氣演變特征及綜合影響評估
    田心如 陳廣昌 唐紅昇 濮梅娟 李亞春
    2012, 40(2):262-267.
    [摘要](1448) [HTML](0) [PDF 4.63 M](1796)
    摘要:
    利用江蘇省分布較為均勻的59個臺站1961—2006年的大霧日數資料,分析了大霧日數的年際變化特征;利用1961—2006年南京、淮安、徐州、贛榆、射陽、東臺、呂泗、溧陽8站的資料重點研究了大霧的生成、消散及大霧持續時間變化特征。結果表明,年霧日數呈先升后降的分布形勢,80年代前中期為大霧的鼎盛期,之后呈較快的下降趨勢。大霧持續時間呈顯著增長趨勢,主要表現為霧消時間的推遲。考慮大霧日數和大霧持續時間2個因子的綜合作用,設計了大霧綜合影響指數,該指數的年際變化表征了江蘇區域大霧天氣的高影響性趨強。
    22  皖北兩次龍卷過程對比分析
    王德育 張學賢
    2012, 40(2):268-273.
    [摘要](1423) [HTML](0) [PDF 4.85 M](4845)
    摘要:
    利用常規資料、NCEP再分析資料、高密度地面自動站資料、多普勒天氣雷達資料,對安徽省靈璧縣和泗縣發生的兩次龍卷過程進行對比分析。結果表明:龍卷風發生在低空急流的北端左側以及高濕中心和水汽輻合中心的交匯處;龍卷風發生前低層垂直風切變強烈;龍卷風發生在地面輻合最強的地方,為判斷龍卷風可能發生的區域提供了線索;龍卷風發生前10~20 min均有龍卷渦旋特征報警,同時有中等強度中氣旋配合;靈璧龍卷風出現在母體風暴的南端,強回波在3 km以下;泗縣龍卷風發生在帶狀回波的中部,中氣旋由弱發展為中等強度后一個體掃龍卷出現,龍卷風發生時強回波有斷裂和突前以及中氣旋頂高下降的特征。
    23  2009年早春蘇南連陰雨和環流特征
    支風梅 施丹平 解小寒
    2012, 40(2):274-279.
    [摘要](1382) [HTML](0) [PDF 5.60 M](1363)
    摘要:
    利用常規氣象資料分析了2009年早春蘇南地區連陰雨期間的降水特點和環流形勢特征。分析表明,此次連陰雨過程具有持續時間特別長、降水量特別多、最高氣溫偏低、雷暴天氣頻發等特點。連陰雨期間,歐亞上空高層中高緯環流經歷貝湖低槽型、阻塞型和一槽一脊型3個階段,亞洲中緯度地區多短波槽東移,保證了連陰雨天氣的冷空氣來源。孟加拉灣南支槽活躍,西太平洋副高偏北,從南海和菲律賓海經副高外圍氣流的水汽輸送是此次連陰雨天氣的主要水汽來源。由于冷暖空氣在長江下游持續的相互作用,造成了蘇南地區長達21天的陰雨天氣。
    24  淮河中游雨季前后大氣邊界層綜合觀測分析
    張曉紅 胡雯 劉遠永 葉金印 劉靜
    2012, 40(2):280-284.
    [摘要](1307) [HTML](0) [PDF 3.82 M](1702)
    摘要:
    利用安徽省壽縣站邊界層綜合觀測試驗資料,對近地面層風、氣溫、濕度等微氣象要素及感熱通量、潛熱通量、摩擦速度進行綜合分析,總結2005年淮河中游雨季開始前后大氣邊界層的微氣象學基本特征及其異同。結果表明:雨季前,氣溫、相對濕度有明顯的日變化,呈單峰單谷型分布;伴隨雨季的開始,近地面層氣溫下降、相對濕度加大,風速波動增大,且各要素日變化減小。6—7月淮河中游的潛熱通量遠大于感熱通量。邊界層要素的變化對淮河雨季的開始和結束具有一定的指示意義。
    25  連云港沿海近地層湍流強度特征
    班欣 馮還嶺 祁欣 陳飛 王桂臣
    2012, 40(2):285-292.
    [摘要](1476) [HTML](0) [PDF 6.03 M](1912)
    摘要:
    在對連云港沿海15個各類氣象觀測站2000—2009年8級以上強風樣本統計分析基礎之上,利用6座沿海梯度測風塔2005—2007年測風資料,探討了連云港沿海近地層風湍流強度的時空分布規律及特點,并重點對不同類型天氣系統引起的強風湍流演變特征及其對風電場影響進行剖析。研究結果表明:①風湍流強度具有很強的季節性,冬季小、夏季大,隨高度增加而減?。虎诤C鎰恿Υ植诙葘I蠌娡牧髯兓挠绊懹袆e于無強風及下墊面是陸地時;③在熱帶氣旋影響區域,同一時段內可能會出現風速和湍流強度瞬時驟變現象;④海上強湍流出現在 30 m以上高度,陸地出現在底層,這一現象在不同天氣系統引起的強風湍流變化中都有發現;⑤風機輪轂高度處有21%~38%的湍流強度特征值超過目前風機最大抗湍流強度設計標準,建議華東中、北部沿海地區風機抗湍流強度參數調整為0.31~0.41。
    26  近50年上海地區日照時數的變化特征及影響因素
    靳利梅
    2012, 40(2):293-298.
    [摘要](2398) [HTML](0) [PDF 4.51 M](1846)
    摘要:
    基于上海地區11個氣象站1960—2009年的日照時數、云量、水汽壓、降水資料,采用線性趨勢分析、MannKendall檢驗等氣候統計診斷方法,分析了上海地區日照時數年際、季節的變化特征以及空間分布特征,并對影響日照時數的氣候因子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1960—2009年期間,上海地區日照時數呈顯著減少的趨勢,其中夏季、秋季和冬季的日照時數顯著減少,春季日照時數變化不顯著。1980年是上海日照時數減少突變的時間點,是日照時數由正距平占優勢轉為負距平占優勢的轉折點??臻g上,整個上海日照時數在過去50年均呈減少趨勢,并且由北向南減少趨勢逐漸減弱。上海年日照時數與降水量和降水日數呈顯著負相關,年日照時數的減少與年降水量的增加有關。上海各季日照時數與云量、水汽壓和降水基本都呈顯著的負相關,夏季日照時數減少主要是由降水量的增加造成的,冬季日照時數的減少與水汽壓和降水量的增加有關。
    27  氣候變暖對呼和浩特地區自然物候的影響
    呂景華 白靜 蘇利軍 劉旭 趙翠珍 田泓
    2012, 40(2):299-303.
    [摘要](1467) [HTML](0) [PDF 3.72 M](1507)
    摘要:
    分析了1982—2007年氣候變暖對內蒙古呼和浩特、武川自然物候的影響,結果表明:①春季,土壤表層解凍呼和浩特晚于武川,其余物候呼和浩特早于武川;秋季物候均為武川早于呼和浩特。且兩地物候間距均為“豆雁始(絕)見>氣象水文物候期>植物始花(落葉)”;兩地植物物候間呈顯著的正相關,豆雁始(絕)見呈顯著負相關,氣象水文物候期間相關不顯著;②兩地年、春、秋季平均氣溫呈增加趨勢,植物物候春季提前,秋季延遲趨勢顯著,與氣溫有很強的響應關系;豆雁在呼和浩特始見提前,絕見延遲,武川與此相反,豆雁與氣溫有一定的響應關系;氣象水文物候期也具有春季提前,秋季延遲的趨勢,與氣溫相關不顯著。
    28  基于相似預報法的寧夏雷電潛勢預報業務系統
    紀曉玲 胡文東 穆建華 楊侃 陳曉娟 辛堯勝 馬篩艷
    2012, 40(2):304-309.
    [摘要](1333) [HTML](0) [PDF 5.31 M](1777)
    摘要:
    以寧夏雷暴、閃電觀測資料和ECMWF、T213數值預報產品為基礎,采用VB、VC語言和MS SQL Server數據庫等編程技術,研制開發了基于相似預報法的寧夏雷電潛勢預報業務系統。系統在客觀形勢相似和影響系統判別的基礎上進行物理量相似離度分析,可提供0~168 h環流形勢和物理量相似預報結果,并以相似離度最小的前10(20)個最佳相似個例中的一個作為預報藍本,以人機交互的方式完成0~12 h雷電潛勢預報的制作與分發,增強了雷電潛勢預報的客觀化和自動化;實現了歷史雷電數據的查詢、統計、輸出、保存、添加入庫及閃電信息的統計顯示等功能,成為寧夏雷電潛勢預報制作發布的主要工作平臺。
    29  極端氣象條件誘發的靜電火災事故分析與防范建議
    李家啟 李黎 黃亞敏 秦健 曾理
    2012, 40(2):310-314.
    [摘要](1331) [HTML](0) [PDF 4.07 M](1533)
    摘要:
    針對重慶一家制藥廠2006年9月3日22:00發生的一起火災,利用GPS/MAT資料反演空氣水汽含量產品和氣象地面觀測資料,并結合制藥廠生產工藝,重點分析靜電火災事故原因。結果表明:高溫低濕極端氣象條件(空氣中水汽含量達到0.5 g/cm3、地表溫度在40 ℃以上)是靜電火災發生的先決條件;生產工藝中防靜電措施不合理,使靜電產生和大量積聚,并產生火花放電,致使大量揮發的石油醚蒸汽燃燒而引發火災,為減少類似靜電火災事故的發生,提出了相應防范建議以供參考。
    30  雙支避雷針保護任意空間點的計算方法
    馮志偉 馬金福 朱奎榮 胡雷雷
    2012, 40(2):315-318.
    [摘要](1246) [HTML](0) [PDF 2.99 M](1593)
    摘要:
    針對《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規定中缺乏滾球法保護范圍精確計算方法的問題,分別從單支避雷針作用部分及雙支避雷針共同作用部分兩個方面對雙支避雷針保護任意空間點的判定作了深入的分析,得出了相對比較簡單的計算方法,從而可以將規范使用的作圖判定法改進為數值計算判定法,使結果更加精確。同時用距離比較法和角度比較法兩種方法分析了建筑物上任意兩接閃器所確定斷面上保護范圍的判定方法,得出了簡便易行的計算方法。這些計算方法可供專業的防雷技術工作者借鑒并推廣應用于防雷技術工作中。
    31  SL31型雙翻斗式雨量傳感器故障分析及排除方法
    楊銀 楊玲君
    2012, 40(2):319-320.
    [摘要](1394) [HTML](0) [PDF 1.56 M](1758)
    摘要:

    當期目錄


    年第卷第

    文章目錄

    過刊瀏覽

    年份

    刊期

    瀏覽排行

    引用排行

    下載排行

    您是第位訪問者
    技術支持:北京勤云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午夜欧美大片免费观看,欧美激情综合五月色丁香,亚洲日本在线视频观看,午夜精品福利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