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第39卷第6期文章目次

  • 顯示方式:
  • 簡潔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城市應急服務氣象數值模擬系統的建立與應用
    房小怡 李磊 郭文利 馬曉光 軒春怡 李書嚴 杜吳鵬
    2011, 39(6):673-677.
    [摘要](1386) [HTML](0) [PDF 4.63 M](1657)
    摘要:
    針對城市應急需求,建立了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氣象數值模擬系統。該系統主要包含兩個模型:①以中尺度數值模式MM5和區域大氣模擬系統RAMS 60為核心的快速污染擴散數值預報模型,該模型具有精細準確、可預測性的優點,應急人員在接到命令后15 min內可完成事發后1 h的氣體擴散應急產品的制作;②以街區模式和高斯模式為核心的快速應急氣象服務軟件,它具有操作簡潔、安裝方便、產品輸出快速直觀的優點,能夠在2~3 min內完成事發地點應急產品制作。通過一年的日常城市應急演習及奧運會、殘奧會的應用證明,該服務系統較好的滿足了應急指揮時效性、服務性的需求,為北京城市應急指揮人員現場處置提供即時科學依據。
    2  城市短時強降雨中尺度觀測特征分析
    王叢梅 吳智杰 劉瑾 許新路
    2011, 39(6):678-684.
    [摘要](1487) [HTML](0) [PDF 5.95 M](1397)
    摘要:
    通過對2009年5月9日、2007年7月18日和2006年8月28日邢臺市3次城市短時強降雨過程的對比分析,應用高時空分辨率的加密自動站資料、雷達風廓線資料,研究其中尺度特征。強降水天氣產生在大尺度有利的環流背景下,低層切變線系統、強中低空垂直風切變、地面低壓倒槽提供了有利的輻合上升動力條件,低層西南暖濕氣流與西風帶冷空氣以及邊界層東北急流帶來的回流冷空氣相互作用,為強降水提供了有利的熱力和不穩定層結條件。地面中尺度切變線是強降水的觸發系統,強降水落區與地面中尺度輻合系統位置一致,地面和邊界層偏東風的開始和持續時間、強度與強降水有很好的對應關系。邊界層偏東氣流由于西部山脈的地形作用在山前匯聚從而強迫抬升,使地面中尺度的輻合系統產生和加強,城市熱力強迫與地形的共同作用觸發城市強降水的產生。
    3  2004年北京地區秋季大氣氣溶膠粒子分布特征
    馬新成 田偉紅 張磊 張薔
    2011, 39(6):685-691.
    [摘要](1289) [HTML](0) [PDF 5.70 M](1648)
    摘要:
    2004年秋季在北京地區利用機載大氣氣溶膠粒子探頭進行了大氣氣溶膠觀測,獲得了0~7 km氣溶膠細粒子數濃度和尺度譜分布的垂直、水平變化特征。結果表明:北京地區上空氣溶膠粒子數濃度在1 km左右高度以下的混合層內有均勻的分布,明顯遞減層的高度范圍約在1~2 km之間,2 km以上隨高度遞減很小,高層氣溶膠數濃度變化不大,小于200個/cm3;當有逆溫存在時,常在其下邊界附近形成氣溶膠的“累積層”;當處于高壓控制下,晴天大風天氣條件時,北京地區較干凈,近地面氣溶膠數濃度約在500~800個/cm3,而當處于弱低壓控制時,晴天小風天氣條件下,北京地區會出現較嚴重污染,近地面的氣溶膠數濃度達到約為8000個/cm3,是較為干凈情況下的10倍左右;粒子譜受不同形成機制影響,多為單峰分布。
    4  云南高原城市楚雄和大理熱島效應變化特征
    何萍 李宏波 劉韜 蔡金麗
    2011, 39(6):692-696.
    [摘要](1286) [HTML](0) [PDF 4.43 M](1645)
    摘要:
    利用1971—2000年楚雄市和大理市的氣溫、降水、相對濕度、平均風速等氣候資料,分析了楚雄市和大理市兩城市熱島效應變化特征,應用灰色關聯度方法分析熱島強度發生變化的原因。結果發現:30年來楚雄市的熱島強度年變化在不斷增強,而大理市熱島強度增加不如楚雄市明顯,熱島強度月變化兩城市基本一致,干季強,雨季弱;熱島強度日變化楚雄夜間強白晝弱,大理市清晨強,黃昏弱。
    5  閩西北地區降水回波特征和人工增雨作業條件分析
    林長城 陳彬彬 隋平 王宏 夏輝 陳敏艷
    2011, 39(6):697-702.
    [摘要](1416) [HTML](0) [PDF 5.09 M](1411)
    摘要:
    利用新一代天氣雷達回波資料、850 hPa天氣圖和地面降水資料對閩西北地區的云雨資源、有利人工增雨作業的天氣系統、降水回波特征及人工增雨作業指標進行分析。結果表明:福建閩西北地區有利于開展人工增雨作業的主要天氣系統可分為9類:大陸高壓、副高外圍、暖區輻合、熱帶輻合帶、低槽、臺風(低壓) 、低渦、低渦切變和其他類。積層混合云為當地人工增雨的主要作業對象。積狀云和積層混合云的回波高度和回波面積越大,對應的降水等級越高。積層混合云的回波強度和負溫區厚度對降水等級影響明顯。閩西北地區火箭人工增雨作業指標為:積狀云和積層混合云的回波強度分別為大于30 dBz和25 dBz,回波頂高分別為5500 m和5000 m以上,負溫區厚度大于1500 m和2000 m,回波面積大于1000 km2和2500 km2以上,垂直積分液態水含量大于1 kg〖DK〗·m-2和云系云頂溫度介于-28~-12 ℃之間。
    6  多普勒天氣雷達產品在人工增雨效果檢驗中的應用
    張中波 仇財興 唐林
    2011, 39(6):703-708.
    [摘要](1345) [HTML](0) [PDF 5.26 M](1354)
    摘要:
    利用湖南省境內的多普勒天氣雷達探測資料,結合湖南省中小尺度地面降雨量資料,對催化作業前后目標云與對比云的多普勒天氣雷達參數(回波頂高、最大反射率因子、垂直積分液態水含量、回波面積等)的變化特征進行對比分析。結果表明,催化后,目標云體雷達回波參數值均增大,約20~30 min后都能達到最強,而對比云增大率比目標云要?。蛔鳂I點下風方雨量在催化后20~30 min內達到最大,最大降雨量與目標云雷達回波參數變化有較好的對應關系,而對比云降雨量較為平緩,雨量也比目標云要小。
    7  雷擊大地密度的計算與軟件實現
    樊榮 肖穩安 高燚 李霞 陳紅兵
    2011, 39(6):709-713.
    [摘要](1488) [HTML](0) [PDF 4.00 M](1740)
    摘要:
    雷擊大地密度(Ng)是進行雷擊風險評估的重要參數之一。雷擊風險評估業務的傳統方法中,通常采用當地氣象部門提供的所在城市的年平均雷暴日(Td)來計算評估點的Ng值,而雷擊分布受地理、地質、土壤、氣象、環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因此,在一個城市甚至一個地區都取相同的Ng值的做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從Ng的概念出發,對標定后的閃電定位系統(LLS)數據進行處理,使用C#編程制作計算Ng的軟件,以便快捷、精確地為雷擊風險評估業務提供Ng的數據支持。
    8  衡水致災雷電天氣分析
    王建英 李月英 張立霞 謝莉莉 張素美 徐建芬
    2011, 39(6):714-718.
    [摘要](1532) [HTML](0) [PDF 3.98 M](1397)
    摘要:
    以2007—2009年的雷災調查為基礎,利用保存的MICAPS資料對9次雷災天氣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致災雷電均產生在大范圍較深厚的低值系統環流背景下,其中7次強雷電的〖WTBX〗T〖WTBZ〗ln〖WTBX〗p〖WTBZ〗圖具有喇叭口、存在逆溫、SI指數較?。ā?2),其他物理量如垂直上升速度與〖WTBX〗T〖WTBZ〗ln〖WTBX〗p〖WTBZ〗圖或SI表現基本一致。另外2次致災雷電產生在穩定降水形勢下的強降水過程中。致災雷電在濕度較低的月份產生的可能性更大。
    9  華北地區高速公路沿線霧預報
    馮濤 李迅 丁德平 張德山 謝莊
    2011, 39(6):719-722.
    [摘要](1312) [HTML](0) [PDF 3.33 M](1443)
    摘要:
    在數值預報產品(MM5)的基礎上,建立了華北高速公路沿線及鄰近460個氣象站的高影響天氣—霧的統計預報模型。抽樣檢驗系統運行2年多來所積累的預報和實況資料的結果表明,北京24 h能見度〖WTBX〗V〖WTBZ〗≤5 km 預報的年臨界成功指數(CSI:Critical Success Index)為061,京津塘高速公路沿線的7個站為068。北京和京津唐高速公路沿線有、無霧預報準確率均為081。對2007年的兩次低能見度預報過程的檢驗表明,該方法有一定的預報能力。
    10  華北高速天津段公路氣象數據質量控制分析
    王亞男 吳彬貴 解以揚
    2011, 39(6):723-730.
    [摘要](1316) [HTML](0) [PDF 6.48 M](1444)
    摘要:
    應用缺測分析、氣候學界限值檢查、歷史極值檢查、時間一致性檢查、要素一致性檢查和利用要素時間曲線人工檢查等方法,對華北高速公路天津段公路自動氣象站的能見度、相對濕度、氣溫、地溫、風速等氣象要素的數據質量進行分析,通過分析發現由于儀器故障造成數據缺測及在一定時間內恒定不變或變率太小是自動氣象站存在的主要問題。在極少數情況下,存在超過界限值的錯誤數據;歷史極值檢查、時間一致性檢查和要素時間曲線人工檢查等方法對可疑數據錯誤檢出率不高,現有檢查域值還需要不斷完善。
    11  石家莊市紫外線監測分析及預報方法
    曲曉黎 張彥恒 趙娜 袁媛
    2011, 39(6):731-735.
    [摘要](1365) [HTML](0) [PDF 4.35 M](1613)
    摘要:
    利用2006—2008年石家莊市紫外線監測數據,分析了近3年紫外線輻射特征,結果表明:石家莊市紫外線等級1~4級之間,其中1級的日數有175天,2級251天,3級220天,4級432天,年平均日數分別為58、84、73天和144天。紫外線指數“較強”級別出現的頻率最高,“中等”以上日數占603%,說明石家莊屬于紫外線輻射較強的地區。春夏兩季紫外線輻射最強,秋季次之,冬季最弱。紫外線輻射具有明顯的日變化特征,呈向下開口的單峰拋物線狀分布。通過相關分析法確定了影響紫外線輻射的主要氣象因子,并運用多元回歸方法建立了不同季節紫外線指數預報方程。檢驗發現4個方程對各季節預報效果良好,各季預報準確率均超過50%,其中秋冬季最好,預報準確率高達70%以上,可以用作日常紫外線預報業務。
    12  氣候變暖對剛察縣采暖氣象指標的影響及節能潛力分析
    朱寶文 侯俊嶺 哈承智 宋理明 趙澤
    2011, 39(6):736-740.
    [摘要](1426) [HTML](0) [PDF 4.27 M](1418)
    摘要:
    利用青海省剛察縣1961—2008年逐日氣溫資料,運用數理統計等方法,分析了該地區采暖期氣象條件變化及節能潛力。結果表明,1961—2008年間,剛察縣采暖期平均氣溫上升,負積溫減少,采暖初日推遲、終日提前,采暖長度明顯縮短;采暖度日與采暖期平均氣溫關系密切,采暖度日呈極顯著下降趨勢,特別是1994年氣溫突變后,下降趨勢更加明顯,冬季寒冷程度有所減弱,能耗需求量減?。辉摽h采暖能源需求異常偏多主要分布在20世紀60年代,偏多年份以70—80年代為主,偏少年份出現在80年代中期以后,主要集中在2000年以后。氣候變暖所致采暖節能率為7%,這對節約能源、減少大氣污染和溫室氣體排放較為有利。
    13  阿拉山口地區風能資源特征及利用前景
    孫蕾 張金柱 張遠新
    2011, 39(6):741-744.
    [摘要](1527) [HTML](0) [PDF 2.92 M](1494)
    摘要:
    利用阿拉山口地區1957—2007年各月及年平均風向、風速資料和2007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地面自動氣象站24 h 10 min風速觀測資料,用統計學方法分析得出阿拉山口地區年平均有效風能時數為4575 h,年平均有效風功率密度為166 W/m2,該地區在春、夏、秋3季有效風能較大,冬季有效風能較小,屬風能較豐富區,也是季節利用區,其風能儲量大有潛力可挖。阿拉山口口岸是西部對外開放的重要樞紐和平臺,對能源的需求在日益加大,在此開發利用風能對保護環境和促進經濟發展都意義重大。
    14  醫療氣象學研究方法進展
    周驥 張書余 王寶鑒 羅斌
    2011, 39(6):745-752.
    [摘要](1478) [HTML](0) [PDF 7.63 M](1489)
    摘要:
    綜述了近年來國內外有關醫療氣象的研究方法,特別是介紹了統計學方法(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方法、時間序列方法),流行病學方法(描述性研究方法、隊列研究方法、病例對照和實驗流行病學研究方法),毒理學方法(動物實驗、細胞分子實驗),以及用這些方法所得出的研究結果。對今后醫療氣象的研究進行了展望,指出應進一步加強氣象與醫療兩個學科之間的合作,增強機理方面的研究。利用氣象條件對疾病影響的機理性研究結果為醫療氣象預報做好服務。
    15  北半球環狀模波流相互作用動力學研究進展
    梁蘇潔 趙南
    2011, 39(6):753-760.
    [摘要](1613) [HTML](0) [PDF 8.02 M](1668)
    摘要:
    總結了國內外學者對于北半球環狀模(NAM:Northern Hemisphere Annular Mode)及其活動中心形成原因的研究成果。主要從NAM的天氣、氣候影響,波流相互作用原理對NAM形成的解釋,NAM在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和北極3個區域活動中心的天氣尺度波和行星尺度波活動等方面論述。NAM在對流層的變化與天氣尺度波有關,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兩個活動中心是天氣尺度波活躍的區域,其峰值區表現為風暴軸,其中北大西洋天氣尺度波破碎過程會使得NAM指數急劇變化。NAM在平流層的變化和準定常行星波關系密切,冬季準定常行星波會上傳并與高緯平流層緯向流發生相互作用,從而引起北極極渦發生改變。準定常行星波將NAM 3個活動中心有機聯系起來:對流層準定常行星波的緯向傳播會影響北太平洋風暴軸的位置,而風暴軸的變化會影響下游北大西洋波破碎過程,同時準定常行星波的上傳可以影響極渦活動。
    16  青藏高原近地層低壓系統移動路徑及其特征
    荀學義 胡澤勇 孫俊 崔桂鳳 徐麗嬌 張華
    2011, 39(6):761-767.
    [摘要](1735) [HTML](0) [PDF 6.36 M](1413)
    摘要:
    利用ECMWF 600 hPa高度場加密逐月再分析資料,分析了強、弱季風年高原近地層低壓系統的移動路徑及其特征。研究結果表明:低壓系統于4月在青海省西南部形成,5月沿西南方向移入西藏地區,此后低壓系統呈南北向波動西移,直至到達“西至點”后轉向東退于10月衰減消散;強季風年低壓系統中心強度總體上較弱季風年強。強季風年低壓系統移動路徑偏北,南北向波動振幅較小,弱季風年低壓系統移動路徑偏南,南北向波動振幅較大,呈“V”形分布;孕育初生階段低壓系統的形成過程在弱季風年出現“反復”現象;發展成熟階段高原近地層低壓系統南側印度上空低壓系統形成,并且強季風年較弱季風年形成時間偏遲,位置偏南;衰減消亡階段高原近地層低壓系統西北側的高壓系統減弱消散,10月東伸高壓脊的脊點在弱季風年較強季風年偏東。
    17  青藏高原紅原站平流層下部重力波觀測特征分析
    張靈杰 林永輝
    2011, 39(6):768-771.
    [摘要](1477) [HTML](0) [PDF 2.84 M](1407)
    摘要:
    利用位處青藏高原的紅原探空站2008年5月垂直高分辨率的無線電探空資料分析了其上空下平流層(19~26 km)重力波的波動特性。結果表明:重力波的垂直波長主要集中在2~4 km之間,平均值約為29 km;水平波長主要集中在100~600 km之間,平均值約為311 km;固有頻率主要集中在15f~35f(f為科氏參數)之間,平均值約為25f,相當于固有周期9 h左右。重力波能量在垂直方向上主要向上傳播,其出現頻率達到85%;水平傳播方向主要為偏東方向。垂直固有波速主要集中在-02~-005 m/s之間,平均值約為-012 m/s;水平固有波速主要集中在5~15 m/s之間,平均值約為113 m/s。
    18  東南沿海地區降水與全球海溫變化的關系
    鄭益群 高俊嶺 熊琳峰 曾新民
    2011, 39(6):772-778.
    [摘要](1270) [HTML](0) [PDF 6.74 M](1357)
    摘要:
    為了解近50年來東南沿海地區降水與海溫變化的關系,對該地區降水與全球海表溫度進行了奇異值分解(SVD)。結果表明:印度洋、南海及赤道東太平洋地區是對東南沿海地區降水有影響的關鍵區域。東南沿海地區秋冬季的降水總體上來說對前期海溫變化的響應不敏感,而東南沿海地區夏季降水受前期海溫的影響較為明顯,尤其是上年夏季北印度洋、南海地區海溫的變化對當年降水有明顯影響。因此,在預測東南沿海地區夏季降水時應該重點考慮上年夏季北印度洋及南海地區海溫的變化情況。
    19  基于雷達跟蹤外推及Google Maps的強對流天氣臨近預報
    丁建軍 胡文東 趙光平 梁旭 陳曉娟
    2011, 39(6):779-784.
    [摘要](1818) [HTML](0) [PDF 24.81 M](1543)
    摘要:
    以銀川新一代天氣雷達資料為核心,利用交叉相關外推算法,在本地化質量控制的基礎上,實現對寧夏中北部地區0~1 h強對流天氣的跟蹤外推預報。建立了基于網站和高分辨率Google Maps地理信息,綜合顯示雷達、衛星云圖、閃電定位儀等多源氣象資料及其導出、預報產品的寧夏臨近預報業務系統。為預報人員根據不同的地形條件、人口及工農業分布特征,提高預報服務的針對性提供了技術支撐。
    20  閩西北冰雹的時空特征與天氣形勢分析
    王宏 林長城 鄭麗萍 陳彬彬 余永江
    2011, 39(6):785-790.
    [摘要](1292) [HTML](0) [PDF 5.45 M](1443)
    摘要:
    利用1990—2008年常規觀測資料和850 hPa、500 hPa高空資料,分析了閩西北冰雹的時空分布特征和有利于產生冰雹的天氣型。結果表明,閩西北是福建省冰雹多發區,近年來降雹呈明顯減少趨勢;月變化呈現一大明顯單峰(4月)和兩小雙峰(7月、11月)現象,主要發生時次在14:00—20:00;連續降雹日數以孤立日為主,每次降雹以1~2站次較為多見;11至翌年5月,有利于產生冰雹的天氣型(850 hPa)為暖切適中型、低渦冷切適中型,冷切適中型和低槽偏東型;冷切偏西和暖切偏北型降雹發生概率較適中型低,較偏南型高;741%的雹日伴有低空西南急流,并以急流適中和偏北型居多;大于等于3站次降雹的主導天氣形勢為暖切適中型、低渦冷切適中型,815%伴有低空西南急流;6—9月有利于產生冰雹的天氣型(500 hPa)為副熱帶高壓邊緣型和副熱帶小高壓型,發生較大范圍冰雹的可能性小。
    21  溫州地區霧霾氣候特征及其預報
    鄭峰 顏瓊丹 吳賢篤 周必高 吳孟春
    2011, 39(6):791-795.
    [摘要](1784) [HTML](0) [PDF 3.86 M](1609)
    摘要:
    利用溫州8個氣象站點近40年的霧日和霾日統計資料,從時間和空間兩方面分析了溫州霧、霾日數的氣候特征和變化規律。結果表明, 1971—2008年期間,溫州市區(平原)地區霧日數顯著減少,洞頭(海島)地區霧日數緩慢減少,泰順(高山)地區霧日數呈波動式緩慢增長,21世紀初有明顯增多;溫州地區霾日數,除泰順(高山)地區緩慢增長外,總體呈快速增多趨勢,增多開始發生在20世紀70年代后期,21世紀初霾日數顯著增加,其中永嘉和瑞安增加最快。溫州霧日數冬春多,夏秋少;霾日數冬季最多,夏季最少。同時,利用近年來氣象部門與環保部門聯合開展的空氣質量預報產品,如空氣污染指數(API),建立霧、霾預報方法。統計2004—2009年間的霧、霾與空氣污染指數的相關關系,并兼及晴雨天氣條件,總結出包含晴雨、空氣污染指數及霧、霾3要素的線性公式,作為預報霧、霾工具。經檢驗,效果較好,預報未來24 h霧、霾準確率達57%~66%。并通過編程實現計算機自動預報。
    22  一次連續暴雨的非地轉濕Q矢量分解分析
    劉運成
    2011, 39(6):796-802.
    [摘要](1233) [HTML](0) [PDF 5.88 M](1319)
    摘要:
    利用實測暴雨資料,運用改進的非地轉濕〖WTHX〗Q〖WT〗矢量對青藏高原東側2005年7月18日至19日的一次連續暴雨天氣進行了診斷分析。分析結果表明:700 hPa 〖WTHX〗Q〖WT〗矢量散度場不僅將暴雨區反映出來了,而且散度輻合中心與降水中心對應。進一步把改進的非地轉濕〖WTHX〗Q〖WT〗矢量分解為平行于等位溫線和垂直于等位溫線兩部分,分析表明:準地轉的大尺度系統與非地轉非絕熱的中小尺度系統在不同高度起著不同程度的作用,二者相疊加,形成暴雨。在第一階段的暴雨中,大尺度的上升運動強迫作用在700 hPa占主要作用,而中小尺度系統在較低層次和中層起主要作用,促使強對流的發展和深對流的形成,對暴雨落區的反映也更準確。在第二階段的暴雨中,垂直上升運動以中尺度非絕熱強迫為主,隨著對流不穩定能量的大量釋放,中小尺度系統作用快速減弱,降水趨于減弱。
    23  實時閃電電磁場同步觀測系統
    范雯杰 張義軍 孟青 張陽
    2011, 39(6):803-807.
    [摘要](1253) [HTML](0) [PDF 4.15 M](1652)
    摘要:
    闡述如何對亞微秒級的閃電電磁場變化波形進行同步采集。設計制作了量程可調的快、慢電場變化觀測系統,用以獲取閃電電場變化信息,并結合磁場同步資料實現了不同環境下的閃電觀測要求?;跀祿杉ǎ≒CI5105)和Labwindows/CVI開發平臺,研制了閃電波形同步數據采集系統和分析處理軟件。整套系統具有高采樣率、大容量、多參量、同步觀測等特點,并已通過野外試驗的驗證,為研究閃電放電的微物理過程提供了探測手段。
    24  甘肅平涼閃電定位資料誤差分析及其優化
    張其林 劉曉東 劉明遠 王靜
    2011, 39(6):808-813.
    [摘要](1430) [HTML](0) [PDF 4.48 M](1561)
    摘要:
    利用陳明理等提出的場地誤差優化模式,對2001年甘肅省地形起伏較大的平涼地區地閃定位資料進行了優化處理,并選取雷達回波強度大于35 dBz、回波頂高超過7 km的區域作為優化效果驗證參考。結果表明,未經場地誤差優化的閃電位置遠離對應雷達回波數十公里,而優化后對應的閃電位置進入或接近雷達的強回波區,顯然更接近于真實情況,優化以后的方位探測器測向角平均偏差可達05°左右。場地誤差優化模式能有效地優化閃電定位資料,這對進一步提高雷電臨近預警具有積極的意義。
    25  自動站地面氣象觀測數據文件維護與審核方法
    吳明江 宋文英 錢強寒 陳柏堃
    2011, 39(6):814-817.
    [摘要](1423) [HTML](0) [PDF 3.86 M](1663)
    摘要:
    隨著地面氣象探測自動化程度的提高和計算機程序處理數據技術的發展,地面氣象觀測數據文件維護已由原來人工抄寫、統計轉為程序進行數據處理,形成信息化資料;審核重點也轉為對目測項目的合理性和數據質量分析、控制。文章對地面氣象觀測數據文件維護、審核的全過程進行了梳理和歸納,同時對備注類別、格式、用語等的規范問題以及在審核、維護地面氣象觀測數據文件過程中常見的缺測錯誤處理和備注內容混亂等問題進行了討論,供廣大探測業務人員參考,以期提高自動站地面氣象觀測數據文件質量。
    26  利用VB控件監視與管理時間服務器
    蔡菲菲 劉愛民 郎宏山
    2011, 39(6):818-822.
    [摘要](1290) [HTML](0) [PDF 3.53 M](1525)
    摘要:
    在極軌氣象衛星數據接收系統中,時間統一性對氣象衛星資料接收質量有著重要影響。因此需要時間服務器為系統提供統一的時間基準,從而保證衛星資料的完整按時接收。由于GPS時鐘具有穩定、準確的特點,將其作為時間服務器的信號源。為了保證GPS時間服務器正常工作,有必要對其進行狀態監視。在VB60環境下,利用串口通信成功實現了對時間服務器的監視、管理功能。監視功能為時間服務器故障的發現、定位與記錄提供了重要依據。管理功能包括參數查詢、功能設置等,方便用戶對時間服務器的操作。
    27  基于GIS的雷電數據可視化地圖組件設計與實現
    路明月 張其林 甘文強 李性太 丁旻
    2011, 39(6):823-827.
    [摘要](1335) [HTML](0) [PDF 4.47 M](1482)
    摘要:
    雷電發生發展于地理空間,具有明顯的時空特性,因此在地理信息平臺的支持下進行各種雷電數據空間及其屬性特征分析具有重要的意義。在ArcEngine的基礎上,設計研發了雷電數據可視化地圖組件(Thunder Map),按照數據定義層、數據功能層以及地圖UI層的3層邏輯結構,實現了各種雷電相關數據基于地理信息平臺的可視化表達,并提供了相關數據管理與功能分析的操作接口,為基于地理空間信息的雷電數據處理提供可視化的功能組件支持。
    28  天津市中尺度數值預報業務系統的設計與實現
    袁衛華 趙玉娟 孟冬梅 武國良
    2011, 39(6):828-833.
    [摘要](1581) [HTML](0) [PDF 5.33 M](1823)
    摘要:
    為適應省級中尺度數值預報業務的需要,設計實現了天津市中尺度數值預報業務系統。該系統由高性能計算機系統、中尺度數值預報模式以及業務運行流程組成的,其設計與實現涉及到高性能計算機系統的建設、中尺度數值預報模式的業務數據流轉以及系統運行監控流程的設計等多個方面。高性能計算機系統的建設包括系統選型、功能設計和安裝調試等部分,中尺度數值預報模式的業務數據流轉以及系統運行監控流程的設計是整個系統業務化的關鍵。天津市中尺度數值預報業務系統通過工程建設和技術開發完成了奧運期間的氣象預報服務任務,已投入業務化運行。

    當期目錄


    年第卷第

    文章目錄

    過刊瀏覽

    年份

    刊期

    瀏覽排行

    引用排行

    下載排行

    您是第位訪問者
    技術支持:北京勤云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午夜欧美大片免费观看,欧美激情综合五月色丁香,亚洲日本在线视频观看,午夜精品福利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