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第39卷第5期文章目次

  • 顯示方式:
  • 簡潔模式
  • 摘要模式
  • 1  WRF模式不同云微物理參數化方案及水平分辨率對降水預報效果的影響
    黃海波 陳春艷 朱雯娜
    2011, 39(5):529-536.
    [摘要](2583) [HTML](0) [PDF 6.93 M](2393)
    摘要:
    利用WRF模式和GFS資料對一次大尺度天氣系統作用下的暴雨過程進行了回報,分析了WRF模式不同降水方案和3種不同的水平分辨率 (45 km,15 km和5 km)對降水預報效果的影響。結果表明:①對于大尺度強迫作用較強的暴雨,尤其是層狀云降水為主的暴雨,云微物理過程方案對降水的影響遠大于積云參數化方案對降水的影響。②WRF模式不同的微物理過程方案對各等級降水量的預報效果差別較大。其中Kessler方案的TS評分明顯隨降水量級的增加而減小,其他6個方案的TS評分都呈現“兩頭大,中間小”的特點,即小雨和暴雨的TS評分較高,而中雨和大雨的TS評分較低。③對于小雨量級的降水,Lin方案的預報效果最好;對于中雨和大雨量級的降水,WSM 3方案的預報效果最好;對于暴雨量級的降水,WSM 5方案的預報效果最好;整體預報效果最好的是WSM 3方案,其次是WSM 5方案,Kessler方案最差。④WRF模式的降水預報效果并不總是隨水平分辨率的提高而提高。模式水平分辨率的提高存在明顯的閾值(15 km左右),當模式的水平分辨率提高到超過這一閾值以后,預報效果開始轉差。
    2  基于不同陸面參數化方案的高溫天氣數值模擬
    王秋云 嚴明良 包云軒 袁成松
    2011, 39(5):537-544.
    [摘要](1894) [HTML](0) [PDF 7.21 M](1691)
    摘要:
    基于3種不同的陸面過程方案(SLAB、NOAH和RUC方案)利用WRF模式對2009年7月發生在江蘇沿江及蘇南地區包括滬寧高速公路在內的一次高溫天氣過程進行了對比模擬和分析。結果表明:①WRF模式中耦合陸面參數化方案后的試驗結果更接近實況,且模擬的高溫天氣過程對不同陸面方案的選擇較為敏感;②SLAB、NOAH、RUC 3種陸面方案均較為真實地模擬出了梅村站氣溫變化趨勢,但耦合NOAH陸面方案對氣溫的預報準確率最高;③不同陸面方案的模擬結果共同反映出,滬寧高速公路沿線感熱通量大而潛熱通量小這一特征,NOAH方案對感熱和潛熱通量的模擬效果更理想;④垂直運動對陸面方案的敏感性較強,基于NOAH方案模擬的垂直運動效果最好;⑤SLAB、NOAH和RUC陸面方案模擬的相對濕度存在差異,SLAB方案較其他2個方案的模擬效果更好些;⑥3種陸面方案模擬的地面水平風速都較小,這有利于地面高溫出現。地面風速模擬對陸面方案的選擇較為敏感,NOAH方案對其模擬效果最佳。
    3  應用衛星、雷達資料的強對流天氣預報預警系統
    陳秋萍 陳齊川 劉錦繡 李白良 馮晉勤 林長城
    2011, 39(5):545-551.
    [摘要](1818) [HTML](0) [PDF 5.95 M](1886)
    摘要:
    利用2005—2008年3—9月亮溫(TBB)資料,采用逐步判別分析法建立強對流天氣預報方程,判別監測區域內某一云團未來可能產生區域性強對流天氣、局地性強對流天氣、無強對流天氣;同時采用指標疊加法判定某云團有無強對流天氣。在統計福建省多年冰雹、雷雨大風的雷達回波參數的基礎上,確定大冰雹、冰雹、雷雨大風強對流天氣的雷達參數(強度、風暴頂高度、垂直液態水含量、回波頂高等)閾值,并根據當天的0 ℃、-20 ℃高度與風暴頂的高度差,將CINRAD雷達產品中輸出的風暴逐個進行篩選,對系統判定可能出現大冰雹、冰雹、雷雨大風的強風暴輸出其未來1 h內將影響區域信息。
    4  引入低緯高原復雜地形因子的氣象要素精細化估算模型
    胡娟 李華宏 閔穎
    2011, 39(5):552-557.
    [摘要](1484) [HTML](0) [PDF 5.04 M](1729)
    摘要:
    低緯高原地區的氣象要素變化除了受大氣環流因子的影響外,高程、坡度、坡向等地理因子的作用不可忽視。以云南省為例,應用云南省125個氣象站的降水、溫度、露點溫度等氣象資料,與各站點的經度、緯度、高程、坡向、坡度等地理因子建立關系模型,運用多元回歸方法,求得回歸系數,代入隨機抽取的檢驗站點的地理因子回歸方程式中,得出擬合量,對擬合值與實況觀測進行統計分析。結果表明,采用多元回歸方法考慮地理因子的作用,對氣象要素的擬合具有較好的效果,擬合與實況的相關性較高,誤差在許可的范圍內,并且引入回歸計算的區域越小,各站點的地理條件越相似,檢驗站的擬合效果就越好。運用本文的方法,對無觀測記錄的區域能獲得較好的氣象要素估計值,擴展氣象信息的覆蓋面,對低緯高原地區的氣象要素精細化預報有一定參考意義。
    5  基于數值預報產品的三明市汛期暴雨統計-動力預報模型
    蔣宗孝 沈永生 伍毓柏 劉玉 連東英 鄭文楷
    2011, 39(5):558-561.
    [摘要](1278) [HTML](0) [PDF 3.00 M](1611)
    摘要:
    三明市是福建省暴雨的頻發區,數值模型通過多年的發展證實其對于提高暴雨等災害性天氣預報準確率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對2004—2008年5—6月逐日實況物理量與日雨量進行分析,分析表明:垂直速度場、水汽通量場、相對濕度場等13個物理量與三明汛期暴雨關系較好,通過對各種因子進行逐步回歸分析,利用完全預報法建立三明市各縣(市)的暴雨數值預報模型。經檢驗該模型對汛期暴雨具有較好的預測能力,2004—2008年對暴雨的概括率為60%~83%,2009年24 h暴雨預報準確率達375%。
    6  海南夏季雷暴時空分布特征及成因
    郭冬艷 翟盤茂 姜濤 林建興 辛吉武
    2011, 39(5):562-568.
    [摘要](2301) [HTML](0) [PDF 5.60 M](1727)
    摘要:
    利用海南18個市縣雷暴資料、海南地形高度資料、海南日最高氣溫資料、??诤腿齺?個測站日輻射觀測資料和海南中尺度鄉鎮自動站逐時風資料等,研究海南夏季雷暴時空分布特征及可能原因。結果表明:海南大部分地區夏季雷暴主要發生在白天,集中發生在午后,只有以三亞為代表的南部地區表現出雷暴主要發生在夜間,與其余地區相反。研究認為這種差異與海陸風切變密切相關;日最高氣溫和地形對海南雷暴的時空分布影響明顯;太陽輻射與??诘貐^的雷暴日分布相關性較好;??诘貐^熱通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雷暴活動的季節分布特征,全天熱通量鮑恩比與雷暴活動的反相關性遠高于正午時刻的反相關性。
    7  南海地區總云量的氣候特征研究
    張亞洲 鄧文彬 梅華 關皓
    2011, 39(5):569-574.
    [摘要](1836) [HTML](0) [PDF 5.31 M](1737)
    摘要:
    采用EOF展開、小波分析、MannKendall突變分析等方法,利用國際衛星云氣候計劃(ISCCP)提供的月平均云氣候資料集,分析了南海地區總云量的氣候特征。結果表明:①總云量表現為南北型的空間分布特征,分界在16°N附近,以北區域主要受南北熱力差異影響,以緯向分布為主;以南區域主要受海陸熱力差異影響,沿海岸線分布。②總云量具有明顯的季節變化特征:冬春季為南北型,夏秋季為東西型,季節性轉換出現在4月和10月。③總云量異常年與氣候異常年相對應:總云量顯著偏多年份,我國南方出現干旱災害,顯著偏少年份則有洪澇災害。④總云量存在顯著的5年周期振蕩和弱的2年周期振蕩。⑤總云量在2006年發生突變,總云量增多。
    8  1951—2008年吉林市氣候變化特征
    徐興波 韓慶紅 任曉峰 高玉龍
    2011, 39(5):575-581.
    [摘要](1608) [HTML](0) [PDF 5.83 M](1633)
    摘要:
    應用滑動平均、滑動變異系數等方法對吉林市1951—2008年氣溫和降水量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吉林市氣溫呈上升趨勢,平均氣溫增溫速率比全國高010 ℃/10a,但比東北區低003 ℃/10a;降水總體呈減少的趨勢,春季降水有增長的趨勢,夏季降水目前處于少雨段,秋季降水變化不明顯,冬季降雪呈逐漸遞增的趨勢;降水的變率明顯高于氣溫的變率,冬季降雪變率明顯高于夏季降水。NCEP再分析資料統計分析發現:冷冬年東亞大槽維持時間較長;暖冬年東亞大槽較弱且偏東。多雨年較少雨年副高偏強偏北,貝加爾湖有低壓異常,東北地區異常偏南氣流強盛。
    9  中國降水區劃模糊聚類軟劃分法
    何州杉月 楊林
    2011, 39(5):582-586.
    [摘要](1583) [HTML](0) [PDF 4.07 M](1946)
    摘要:
    利用軟劃分模糊聚類分析法,對中國160個觀測站的近50年的年均降水數據進行研究,按降水量的多少和年際變化規律,把中國降水區域劃分n類降水帶,并研究了聚類參數對于劃分結果的影響。進一步研究了經典的5類降水帶劃分法,發現了一些被分入某一降水帶的地區可能具有較大的與其他類別的相似性(如通遼,大連等),研究結論提供了更豐富的隸屬度信息描述這種相似性,并能夠在退化后與其他方法得到的劃分吻合??梢詾檫M一步分析地理條件影響降水提供量化信息。
    10  基于組網天氣雷達的臺風定位方法探討
    張勇 劉黎平 張志強 仰美霖 江源
    2011, 39(5):587-595.
    [摘要](1698) [HTML](0) [PDF 6.69 M](1625)
    摘要:
    利用組網天氣雷達格點反射率因子確定登陸臺風的中心位置,根據臺風的反射率因子表現出對稱特征,提出一種簡單的定位方法——相關法,該方法具有較高的時間分辨率,能對臨近登陸臺風連續定位。通過2008年臺風“黑格比”與2009年臺風“天鵝”兩個實例驗證了該方法的可行性。結果表明:該方法能較好地確定臺風中心位置,以中央氣象臺給出的結果作為標準,絕對誤差在15 km以內。利用徑向速度確定臺風中心的定位結果與相關法的結果進行了比較,并指出兩種方法的優缺點:前者主要受到探測距離和處理速度模糊的限制,后者主要依賴于臺風眼區及其周圍具有較為典型臺風的完整回波結構;前者只要對臺風眼區具有較好的水平環流就可以確定臺風中心位置,后者則可以避免處理速度模糊的問題和具有較好的觀測范圍。對于天氣雷達在確定臺風中心方面的應用,考慮到各種定位算法上的一些限制,業務上最好考慮采用人機交互的方式來確定臺風的中心位置。
    11  天氣現象自動化觀測現狀調研
    陳冬冬 施麗娟 李肖霞 李翠娜
    2011, 39(5):596-602.
    [摘要](2081) [HTML](0) [PDF 5.99 M](1958)
    摘要:
    科技發展使越來越多的新技術和新方法應用于自動氣象觀測,但目前我國天氣現象觀測仍然采用人工目測,本文調研分析國內外天氣現象自動化觀測現狀,并根據34種天氣現象的特征,分別對5類天氣現象的自動化識別方法進行研究,結果表明大部分天氣現象的自動識別在技術上是可行的。還探索了一種進行天氣現象代碼自動識別的方法,通過綜合利用各種新型技術,在100個天氣現象代碼中,未來可預見能實現自動編碼的代碼有63個。
    12  新一代溫室氣體觀測衛星(GOSAT、OCO)傳感器設置
    李紅林 張春華 王偉華
    2011, 39(5):603-607.
    [摘要](1758) [HTML](0) [PDF 4.20 M](1954)
    摘要:
    為了深入了解國際上新一代CO2等溫室氣體的空間觀測計劃及進展情況,以日本和美國于2009年最新發射的溫室氣體測衛星“呼吸”號(GOSAT)、“軌道碳觀測者”(OCO)為例,分析了觀測計劃的開展情況,對衛星上搭載的傳感器設置做了分析,對新一代溫室氣體專用觀測衛星與傳統衛星上的傳感器做了對比,得出了新一代的傳感器在設置上的特點:波段設置在近紅外太陽輻射以獲得邊界層的溫室氣體含量,具有高的光譜分辨率以保證觀測精度,多種觀測方式結合以獲得最大的信息量。并提出了我國應對溫室氣體觀測資料缺乏的對策,發展專用觀測衛星或傳感器,以提供我們自己的高精度的全球和區域溫室氣體觀測數據。
    13  X波段雙偏振雷達探測數據分析與校驗
    尹春光 王勤典 胡平 陳浩君
    2011, 39(5):608-614.
    [摘要](1508) [HTML](0) [PDF 6.27 M](2062)
    摘要:
    保證移動X波段雙偏振多普勒天氣雷達在野外探測中雷達探測數據源的正確性,是預報員開展后續應用研究的重要前提。簡要分析了差分反射率、相關系數、差分傳播相移與差分相移系數的理論意義,同時結合多次觀測經驗,重點研究并驗證了各雙偏振產品在純降水中的數值,研究雙偏振參數對雷達硬件故障的指示意義,確保在探測時及時發現硬件故障與差損,提高探測數據質量。討論了雙偏振參數自測試校驗,進行水平通道與垂直通道參數偏差校驗,確保在探測之前獲得雙偏振通道的一致性。
    14  三維超聲風速儀觀測中風向角計算方法
    姜明 景元書 郭建俠 王有恒
    2011, 39(5):615-619.
    [摘要](2090) [HTML](0) [PDF 3.81 M](2451)
    摘要:
    在對三維超聲風速儀觀測資料處理中,風向角的計算具有一定的技巧性。根據三維超聲風速儀自身觀測坐標系統與地理坐標系之間的差異,推導出計算地理坐標系下風向角的一種方法,為超聲風觀測資料的處理和應用提供借鑒。同時利用錫林浩特國家氣候觀象臺2008年全年通量觀測資料對風向角進行了計算,并與臺站統計資料進行了對比,結果表明兩組數據無論從風向角分布趨勢還是從相關性來看,均非常吻合(相關系數為097),從而證明了該方法的正確性及可應用性。
    15  用梯形平均法計算平均風向的研究與檢驗
    吳春華 錢月平
    2011, 39(5):620-624.
    [摘要](1787) [HTML](0) [PDF 3.34 M](2640)
    摘要:
    從風向變化的實際出發,根據平均風向的計算方法必須能反映前后風向相關這一實際情況,提出用梯形平均法來計算平均風向。理論分析和模擬檢驗表明:①理論上觀測誤差的處理上算術平均法和梯形平均法是等價的,擬合誤差上梯形平均法優于算術平均法;②統計上算術平均法和梯形平均法都通過了WatsonWilliams檢驗,但具體到平均偏差、可信度上,梯形平均法要優于算術平均法。所以梯形平均法是平均風向更適當的算法,建議作為風向平均值的算法。
    16  風云三號氣象衛星匯集軟件容錯設計和實現
    崔鵬 賈樹澤 王素娟
    2011, 39(5):625-628.
    [摘要](1532) [HTML](0) [PDF 3.21 M](1736)
    摘要:
    匯集軟件是風云三號氣象衛星計算機與網絡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際運行過程中發現匯集數據偶爾會摻雜異常數據,異常數據的出現不僅影響處理后0級數據的正確性,而且影響軟件穩定運行,因此進行了簡單實用的容錯設計采用滑動檢測的方式進行異常數據的判識、分類和處理,并在業務系統中加以實現。實際運行效果證明,這種容錯方法能夠有效的發現和判識多種數據異常,并能分類進行處理,從而顯著提高了匯集軟件的容錯能力。
    17  青島市氣象局網絡安全管理系統
    丁煒 侯建偉 王新功
    2011, 39(5):629-634.
    [摘要](1470) [HTML](0) [PDF 4.87 M](1636)
    摘要:
    網絡安全是影響氣象通信網絡性能和功能的重要因素。從線路設備、安全設備和措施、安全管理制度3個方面結合青島市氣象局具體情況進行了網絡安全系統建設的介紹,內容包括通信線路的冗余、核心設備的熱備份、網絡安全設備的應用和安全控制策略、用戶和管理員安全管理規定,并詳細介紹了防火墻配置、核心交換機熱備、關鍵服務器的訪問控制等關鍵技術的實現,最后根據網絡安全建設經驗對地市級氣象局的網絡安全建設提出了一些建議。
    18  基于GIS的寧夏干旱監測預警系統設計與應用
    衛建國 張曉煜 張磊 韓穎娟 曹寧 馬國飛 胡斌
    2011, 39(5):635-640.
    [摘要](1621) [HTML](0) [PDF 5.13 M](1693)
    摘要:
    寧夏干旱監測預警系統考慮了孕災環境、致災因子、承載體特征3個方面影響因素,以地理信息、遙感資料、作物特性、土壤特征等作為輸入數據,通過綜合模型進行監測預警。從系統框架模型、系統體系結構、數據處理流程、數據訪問、系統功能5個方面對系統進行了設計,吸收了多個項目研究成果,建立了干旱監測預警模型,實現集氣象數據收集、處理、輸出于一體的業務系統。通過具體實例驗證了系統的可用性和運行效率。
    19  基于ARCGIS 92的氣象服務產品及其應用技術
    郭善云 潘建華 王勤 楊悅
    2011, 39(5):641-645.
    [摘要](1682) [HTML](0) [PDF 4.19 M](1968)
    摘要:
    利用地理信息系統軟件ArcGIS 92 Desktop中提供的地理處理任務工具箱Toolbox ,結合中國氣象局研發的決策服務工具組件MSPGS,通過建立四川省決策服務產品的空間分析工作流模型,并將模型加入到批處理中,成功批量化制作出按照地理區域分布的溫度、雨量、能見度等氣象決策服務產品,所生成產品滿足了省、市層面決策服務產品的批量化生成需求,有效節約時間和人工成本,增強了決策服務產品的時效性與針對性。
    20  用Web Service收發氣象服務小區廣播信息應用系統
    劉錦泉 傅希德 曾峰
    2011, 39(5):646-649.
    [摘要](1326) [HTML](0) [PDF 2.96 M](1577)
    摘要:
    介紹了氣象部門收發小區廣播信息的信息交換模式以及Web Service的原理功能。通過分析使用Web Service在指定行政區域內和單元網格內發布小區廣播信息的詳細流程,以及接收網格內當前人口分布數據的方法,證明了使用Web Service的方式收發廣播信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采用這種方法后,提高了信息收發的成功率,避免了操作人員登錄網頁、輸入信息等重復勞動,提高了小區廣播信息發布系統的兼容性,為其與各個業務系統的對接及將來業務擴展提供了平臺。最后探討了使用Web Service技術收發氣象服務小區廣播信息在氣象業務中的應用及前景。
    21  加油站雷擊電磁場影響分析及危害范圍界定
    李家啟 林濤 任艷 李京校 何靜 李光兵
    2011, 39(5):650-655.
    [摘要](1458) [HTML](0) [PDF 4.44 M](1607)
    摘要:
    為確定加油站雷擊電磁脈沖的防護水平和安全間距,根據雷電流特性和油品燃燒爆炸性質,采用ADTD閃電定位系統監測資料,通過對重慶華興加油站的防雷安全評估,重點分析加油站遭受臨近雷擊或自身遭受雷擊后雷擊電磁場影響及起火、爆炸的危害范圍。結果表明:在加油站周邊防雷設施能保護距離加油站3354~41 m范圍的情況下,加油站遭受臨近雷擊時雷擊所產生的電磁場可不考慮;加油站遭受直擊雷時,應采用小于5 m×5 m的屏蔽網格才能使LPZ1區的電磁場處于安全狀態;加油站因雷擊起火或爆炸的危害范圍分別為522 m和13895 m。結論可為加油站的雷電設防要求及周邊規劃提供理論依據。
    22  一次秋季暖云微物理結構探測試驗
    王維佳 董曉波 石立新 劉建西 張世林 劉平
    2011, 39(5):656-660.
    [摘要](1446) [HTML](0) [PDF 7.22 M](1692)
    摘要:
    針對2008年10月24日四川盆地上空未形成降水的低層暖云,利用夏延ⅢA飛機搭載的PMS系列探頭進行了探測試驗,分析了云的微物理結構。分析結果表明:云體構成以小云滴為主,大云滴濃度較低,降水粒子很少。云中小云滴的液態含水量、數濃度、直徑在水平方向上分布不均。小云滴的液態含水量和小云滴的體積平均直徑正相關。相對云上部,云底有較少的小云滴、大云滴(小雨滴)和更加稀少的降水粒子。未能形成地面降水主要是由于云中液態含水量很少,云的厚度薄,云滴凝結增長困難,云雨滴碰并不活躍,發生碰并的路徑較短、時間不長。
    23  云霧對電磁傳輸特性影響的研究
    周星里 謝亞楠 楊正得
    2011, 39(5):661-665.
    [摘要](1364) [HTML](0) [PDF 3.31 M](1604)
    摘要:
    在瑞利散射、液態水介電常數模型、霧滴譜分布基礎上,分析了單個云霧粒子和群霧滴的電磁傳輸特性。數值模擬計算表明,電長度是影響云霧粒子電磁傳輸特性的主要因素,溫度的影響相對較小。平流霧分布的電磁傳輸特性強于輻射霧的傳輸特性,影響群霧滴傳輸特性的因素由大到小依次為入射波頻率、含水量和溫度。所得結論對提高降水測量的精度,減小衛星通信的誤差具有重要的意義。
    24  氣象測報地面信息化數據處理技術
    宋文英 吳明江 陳柏堃 孫華
    2011, 39(5):666-669.
    [摘要](1462) [HTML](0) [PDF 3.77 M](1651)
    摘要:
    以全國地面氣象測報技能競賽中計算機綜合處理科目為實例,用地面測報業務軟件中的格式審核、文件維護等智能審核方法,介紹了對地面氣象信息化A、J數據文件進行維護、數據格式檢查、記錄相關性審核的相關技術,并結合人工審核經驗,對云、能見度、天氣現象等人工觀測項目之間的合理配合及地面信息化數據文件出現的可疑、缺測及數據格式的錯誤作全方位、深入的剖析,形成了A、J文件微機審核疑誤信息處理、A文件人工審核疑誤信息處理、備注信息處理等較為完整的地面氣象測報數據審核要點和解決方法。
    25  不同雨量計測值誤差分析
    李耀寧 陶立新 黃湘
    2011, 39(5):670-672.
    [摘要](1707) [HTML](0) [PDF 2.37 M](1663)
    摘要:
    目前氣象部門使用的雨量計,基本上為自動氣象站遙測雨量傳感器、雙翻斗遙測雨量計、虹吸式雨量計和雨量器等幾種類型。根據北京朝陽氣象站近幾年的雨量測量數據,分析了各種雨量計在不同降水情況下所產生誤差的原因,分析發現相同工作原理的儀器由于儀器本身的性能差異和不可預見的故障會造成較大測量誤差,由于降雨強度突然變化的影響,雨量計產生的測量誤差是不可避免的。并提出增加備份儀器、隨時仔細觀察每一種儀器的變化從而減小誤差的建議,為以后降水測量數據的分析提供參考和幫助。

    當期目錄


    年第卷第

    文章目錄

    過刊瀏覽

    年份

    刊期

    瀏覽排行

    引用排行

    下載排行

    您是第位訪問者
    技術支持:北京勤云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午夜欧美大片免费观看,欧美激情综合五月色丁香,亚洲日本在线视频观看,午夜精品福利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