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第39卷第4期文章目次

  • 顯示方式:
  • 簡潔模式
  • 摘要模式
  • 1  臺風過程數值模擬中4種初值化方案對比分析
    王云峰 盧強 王斌 袁金南 韓月琪
    2011, 39(4):385-391.
    [摘要](1591) [HTML](0) [PDF 6.29 M](1720)
    摘要:
    了解、比較并改善各種Bogus技術,對臺風數值模擬和數值預報具有重要意義。介紹了4種不同的臺風初值化方案:基于四維變分資料同化原理的BDA方案、MM5模式附帶的Bogus方案、王國民的Bogus方案,以及廣州熱帶海洋所業務上曾使用的Bogus方案,具體臺風個例,對這幾種方案在臺風數值模擬中所起的作用,進行對比討論。數值試驗的結果表明:BDA方案較其他方案在臺風的路徑模擬和強度模擬方面均有較大的優勢。
    2  高原地區ERA40與NCEPI再分析資料對比分析
    荀學義 胡澤勇 孫俊 崔桂鳳 徐麗嬌 孫鑫
    2011, 39(4):392-400.
    [摘要](1693) [HTML](0) [PDF 7.92 M](1639)
    摘要:
    利用ERA40、NCEPI (NCEP/NCAR version I)再分析資料以及高原地區的探空資料和1979年青藏高原地區第1次氣象科學試驗資料,詳細的比較了高原地區位勢高度的特征。結果表明,兩套再分析資料在高原地區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仍存在著明顯的差別。相比較而言,高原北部地區ERA40再分析資料除1980—1990年在200 hPa高層優于NCEPI再分析資料外,NCEPI再分析資料在年際變化上更接近探空資料;高原中部和南部地區NCEPI再分析資料除1980—1990年在200 hPa高層優于ERA40再分析資料外,ERA40再分析資料在年際變化上更接近探空資料。與1979年青藏高原地區第1次氣象科學試驗資料空間相關關系的比較顯示,ERA40再分析資料在空間上與試驗資料更相似。
    3  廣東地區后汛期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特征
    張金玲 王冀 鄒菊香 韓照宇
    2011, 39(4):401-407.
    [摘要](1498) [HTML](0) [PDF 5.74 M](1722)
    摘要:
    利用廣東省23個臺站1961—2006年后汛期(7—9月)逐候的降水資料,計算了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并討論了其時空分布特征和變化規律。結果表明,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能夠表征降水量在時空場上的變化,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EOF的第1特征向量表現出一致的上升趨勢,呈現東北—西南向分布,第2特征向量變化特征呈東西向反向分布。廣東地區后汛期降水集中度呈逐年微弱下降趨勢,并在年代際和年季尺度上存在不同的周期變化。廣東地區降水集中度分布不均,在廣東中部多水年的集中度大于少水年,多水年集中期要小于少水年。環流場的分析表明,集中度的高值年,1000 hPa、500 hPa上我國北方均易受高壓控制,存在高度場的正距平中心,同時高壓易于南伸,與南方暖濕空氣交匯,容易導致強降水。
    4  中國地區云光學厚度和云滴有效半徑變化趨勢
    段皎 劉煜
    2011, 39(4):408-416.
    [摘要](1878) [HTML](0) [PDF 8.74 M](2756)
    摘要:
    利用ISCCP最新的D2云氣候資料集和MODIS云的資料,給出中國地區云的光學厚度和云滴有效半徑的分布特征;分別對季節平均和年平均時間序列進行線性趨勢分析,并進行了顯著性檢驗。結果表明:夏季云的光學厚度和有效半徑的變化趨勢最顯著。結合云量變化情況,可發現云滴有效半徑的變化對云光學厚度的影響可能在夏季最大,也就是說,氣溶膠的間接氣候效應可能在夏季最強;云量、云光學厚度和云滴有效半徑的變化也表明長江以南地區和青藏高原地區可能是氣溶膠間接氣候效應比較顯著的地區。中國地區冰云光學厚度與有效直徑的相關具有很強的區域特征,說明冰云的微物理機制比水云更復雜。
    5  成都地區降水時空分布變化
    李昕翼 肖國杰 白愛娟 施娟
    2011, 39(4):417-422.
    [摘要](1747) [HTML](0) [PDF 4.67 M](1767)
    摘要:
    分析成都地區12個氣象觀測站50年(1960—2009年)逐日降水資料的時空分布變化規律得出:成都地區年降水量、汛期有雨日降雨強度、最大日降水量均呈現出逐漸下降的趨勢。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盛夏7、8兩個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總量的47%;降水空間分布的主要類型為東—西走向,即降水量的地區分布趨勢是西部多于東部;對降水量的MK突變檢驗表明,大部分地方存在年降水總量的突變。
    6  基于GIS的重慶市山洪災害區劃
    唐余學 廖向花 李晶 劉婷婷 閔凡花
    2011, 39(4):423-428.
    [摘要](1695) [HTML](0) [PDF 4.23 M](2029)
    摘要:
    通過對山洪災害形成的動力條件、孕災環境、降水背景的分析,確定臨界雨量、地表起伏形態、坡度、年降水量、年大雨日數為影響山洪災害形成的主要因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建立重慶市山洪災害區劃模型。在ArcGis軟件的支持下,采用反距離權重法對各影響因子進行空間插值,并進行柵格圖層計算、分割等操作,用自然斷點分級法分為高發區、易發區、一般區、低發區,完成重慶市山洪災害區劃。區劃結果表明:重慶市多山洪災害,東北部為高發區,年發生頻次多在10次以上;中部東南部為易發區,年發生頻次多在8次到10次;西部偏西地區為低發區,年發生頻次多在6次以下。
    7  一次致災雷暴過程的閃電雷達回波特征分析
    居麗玲 牛生杰 陳連友
    2011, 39(4):429-437.
    [摘要](1517) [HTML](0) [PDF 7.98 M](1641)
    摘要:
    利用雷電監測預警網、多普勒雷達、區域自動站降水同步資料,對2009年7月6日發生在秦皇島市的一次大面積致災雷電、暴雨天氣,進行了詳細分析。結果表明:本次致災雷電過程以負地閃為主,閃電出現頻率最大為712次/h。閃電放電軌跡分布特征呈西北—東南分布,由北向南移動,閃電出現頻率最大時,每小時降水量超過100 mm,閃電發生頻率與降水強度同步。本次致災雷電暴雨天氣是兩個不同時段β中尺度對流云團造成的,其雷達回波結構及物理量有明顯差異,06:00—07:00,雷達回波強度45~50 dBz,主回波結構緊密,云高大于105 km,徑向速度圖上有明顯的逆風區,低層有較強輻合區,云體內存在強烈的渦旋上升運動,液態水含量20~25 kg/m2;14:00—15:00,雷達回波強度50~55 dBz,主回波由多個對流單體構成,結構比較松散,云高大于128 km,徑向速度有明顯的風向切變,液態水含量比上午偏大,為25~30 kg/m2。雷電密集區與強對流回波帶相對應,雷電密集區的移動反映出強對流單體的移動趨勢;徑向速度輻合區對應閃電活動頻繁;雷達回波頂高與閃電活動分布一致。
    8  鄂爾多斯地區一次暴雨過程衛星云圖特征
    陳靜 李良武 肖蘇娟
    2011, 39(4):438-444.
    [摘要](1714) [HTML](0) [PDF 6.00 M](1496)
    摘要:
    利用氣象衛星云圖、MICAPS資料、地面觀測資料以及天氣學原理等方法,對發生在鄂爾多斯地區一次暴雨天氣過程進行分析。結果表明:這次強降水主要是活躍暖鋒云系及鑲嵌在其底部中γ尺度暴雨云團共同作用的結果;歐亞上空500 hPa為階梯槽東移與副熱帶高壓西緣北上暖濕氣流在河套地區輻合,700 hPa上有切變線,華東地區江淮氣旋北部東南風急流向西北方向輸送;有3路水汽輸送帶從西、西南、東南方向向河套地區源源不斷輸送水汽和能量并匯聚;處于上冷下暖對流不穩定層結;強降水發生在物理量場平流項和散度項配置較好的區域及暖鋒云系前方冷鋒云帶發生斷裂的區域。
    9  低緯山區一次持續鋒面霧特征探討
    楊靜 汪超 彭芳 李登文
    2011, 39(4):445-452.
    [摘要](1605) [HTML](0) [PDF 5.86 M](1503)
    摘要:
    利用常規觀測資料、自動站觀測資料、NCEP/NCAR再分析資料綜合分析2008年2月21—22日貴州山區鋒面霧特征。結果表明:此次鋒面霧是在高空強盛的西南氣流、低空西南急流和減弱的云貴準靜止鋒這樣特定的天氣形勢下出現的。鋒面霧出現在傍晚和夜間,強度大、持續時間長;鋒面霧在準靜止鋒鋒前和鋒后都有出現;云貴準靜止鋒減弱時較大范圍霧發生,靜止鋒厚度薄、鋒區狹窄,鋒區附近具有逆濕分布特征;鋒面霧的持續過程中伴有鋒面降水,雨霧加重鋒面霧的強度;另外特殊的山區地形也是導致鋒面霧能夠較長時間維持的原因。
    10  一次區域性大暴雨過程中尺度診斷分析
    李強 王中 白瑩瑩 杜欽
    2011, 39(4):453-461.
    [摘要](1691) [HTML](0) [PDF 8.06 M](1682)
    摘要:
    利用實況降水、FY2C資料、實時探空、NECP/NCAR再分析資料對2009年8月2—5日川渝地區大暴雨過程主要環流系統、水汽輸送特征,以及濕位渦和垂直螺旋度演變特征進行了診斷分析。結果表明:此次強降水環流背景是高空槽東移,耦合了“天鵝”臺風動力阻塞維持在川渝地區的西南低渦,南侵的冷空氣和西南急流輸送的暖濕氣流交匯,形成明顯的氣旋性輻合,導致不斷有中小尺度對流系統的生成、發展,且降水過程中一直維持較好的水汽輸送條件;濕位渦對本次降水落區有較好的指示意義,由于強降水濕位渦負值中心上空的大尺度下沉氣流、強上升氣流的傾斜程度和最大鋒生強迫區的位置和強度,強降水落區(重慶西部)位于負值中心(四川盆地)暖氣流一側;垂直螺旋度發展演變與暴雨有著密切的關系,當螺旋度等值線密集(稀疏)時,強降水發生(減弱或結束),且暴雨發生時,總是伴隨著高(低)空正(負)垂直螺旋度的耦合發生。
    11  國家基準站自動與人工氣象觀測值差異評估
    趙煜飛 周自江 張強
    2011, 39(4):462-467.
    [摘要](1470) [HTML](0) [PDF 5.12 M](1547)
    摘要:
    分析了自動24次與人工24次觀測日平均值間以及人工24次與4次觀測日平均值間的差異。評估中涉及到的統計方法主要是兩組樣本平均值顯著差異的t檢驗。研究表明:人工24次與4次觀測差異分析中,近半數臺站相對濕度存在顯著差異;氣溫、氣壓、2 min風速存在顯著差異的臺站分別為15%、0%和69%。并且,氣溫和氣壓差值場顯示出較明顯地區分布差異。自動24次與人工24次觀測差異分析中,日平均氣溫和氣壓存在顯著差異臺站分別為0%和25%,相對濕度和2 min風速存在顯著差異的臺站分別達762%和787%。兩種不同的觀測儀器對這兩個要素的差異影響比較普遍和顯著。
    12  遼寧中部城市群大氣能見度器測目測差異比較
    趙胡笳 馬雁軍
    2011, 39(4):468-472.
    [摘要](1532) [HTML](0) [PDF 3.75 M](1528)
    摘要:
    利用2009年5月至2009年11月鞍山、沈陽、本溪、撫順4個市區的器測能見度和人工觀測能見度資料,分別按照不同氣象要素和天氣現象等情形下,對兩種觀測數據資料的差異進行了詳細的統計分析。結果表明: 與無視程障礙天氣情形相比,出現具有視程障礙天氣情形時,器測、目測能見度差異較??;總云量越多,兩種觀測值差異越小; PM10質量濃度與能見度呈負相關,對能見度器測影響大于對目測的影響;在目測能見度為1~10 km的情形下,器測、目測能見度差值相對最??;隨著能見度的降低,目測值與器測值的平均絕對誤差值有減小趨勢。
    13  高級在軌系統在風云三號氣象衛星中的應用
    崔鵬 賈樹澤 王素娟
    2011, 39(4):473-476.
    [摘要](1485) [HTML](0) [PDF 3.95 M](1784)
    摘要:
    為了滿足大容量、高速率、多載荷數據的傳輸需要,風云三號氣象衛星數據傳輸系統采用了空間數據系統咨詢委員會CCSDS(Consultative Committee for Space Data Systems)推薦使用的高級在軌系統 AOS(Advanced Orbiting System)標準,利用虛擬信道的概念,將不同速率、不同性質的載荷數據按AOS多路復用業務和位流業務兩種業務處理。實際運行結果表明,采用這兩種業務既可以滿足衛星多種高速傳輸速率的要求,又可滿足多載荷不同數據量、不同數據格式的傳輸要求。在分析CCSDS AOS協議的基礎上,介紹了風云三號氣象衛星所采用的數據編碼格式及組幀方式。
    14  自動氣象站探測網實時監控關鍵技術
    周欽強 李源鴻 李建勇 呂雪芹
    2011, 39(4):477-482.
    [摘要](1642) [HTML](0) [PDF 4.48 M](1561)
    摘要:
    在闡述自動氣象站全網遠程實時監控系統基本原理和系統架構的基礎上,深入分析了站網擴容更新維護算法、在線自動氣象站的遠程指令控制等關鍵技術,并根據實時探測數據判斷采集器及各傳感器工作狀態,實現故障信息的自動提取與短信報警。在對廣東省近2000個區域自動氣象站探測網的監控保障業務應用中,該系統較好地實現了全省自動氣象站組網維護和工作狀態遠程實時監控,滿足了自動氣象站組網容量日漸擴大的業務保障需求,大大提高了組網自動氣象站的維護保障效率。
    15  公共氣象服務網站數據的及時發布
    何險峰 蔣麗娟 雷升楷 余華彬 羅永康
    2011, 39(4):483-488.
    [摘要](2019) [HTML](0) [PDF 5.23 M](1708)
    摘要:
    從公共氣象服務網站中內容管理系統的建設出發,介紹了地面氣象信息的采集、處理和及時面向網站發布的技術方法和實現方式。網站系統以數據層為核心,對操作層獲取的氣象信息進行質量控制和統計分析,在完成每小時數據記錄入庫的同時計算出以日、旬、月、年為時間尺度的記錄和相應的氣候值。庫存的氣象信息可以Web方式被公眾查詢,并經時間序列分析軟件和二維GIS圖形分析軟件處理,可直觀表現不同時間尺度下氣象要素的現狀和歷史對比。目前,該系統采用中國2566個自動地面氣象觀測站提供的數據,為中國天氣網、四川氣象網、成都公共氣象服務網和四川農村信息網提供查詢服務,運行良好。
    16  Autotools改進數據庫應用部署
    劉媛媛
    2011, 39(4):489-493.
    [摘要](1508) [HTML](0) [PDF 3.89 M](1523)
    摘要:
    目前氣象部門業務軟件共享需求普遍,但實際共享水平不高。為了簡化Unix/Linux操作系統數據庫應用部署工作、方便用戶共享使用,嘗試使用開源軟件普遍使用的Autotools(開源編譯系統)工具改進數據庫應用的部署。Autotools不僅能夠降低開發具有可移植性程序的難度,而且能簡化以源程序發布軟件的編譯工作。從開發者角度著重介紹了Autotools中Auotconf、Automake兩個工具的使用方法,并描述了使用Autotools改進數據庫項目部署的詳細方法。使用Autotools有利于進一步完善、更廣泛地推廣數據庫應用,其他類似氣象行業軟件也可以使用Autotools發布軟件包進行共享或推廣。
    17  基于IVR技術的網絡遠程管理平臺構建
    毛健 周良女
    2011, 39(4):494-497.
    [摘要](1462) [HTML](0) [PDF 3.21 M](1568)
    摘要:
    利用交互式語音應答(IVR:Interactive Voice Response)技術,建立網絡遠程管理語音平臺,實現對網絡事件的語音化處理和遠程監聽。通過該系統,網絡管理員可以利用固定或移動電話隨時得到網絡系統的運行狀態信息,從而進行有效管理。實現中,采用了Visual C++集成開發環境,利用了多線程機制和ADO數據庫訪問等技術。系統具有實時性好、操作簡便、成本低廉等特點。經實際應用,達到了良好的效果。
    18  市級氣象局通信網絡高可靠性設計與構建
    趙勇 趙淑芳
    2011, 39(4):498-501.
    [摘要](1435) [HTML](0) [PDF 3.42 M](1707)
    摘要:
    通信網絡的可靠性直接影響著現代氣象業務的質量和效率,棗莊市氣象局根據現代業務快速發展需求,對網絡通信提出了高可靠性設計與構建。通過對棗莊市氣象局通信網絡的骨干網絡拓撲結構、市縣鏈路選型、網絡設備部署、核心交換機路由選擇及路由規劃和網絡高可靠性冗余設計的介紹,說明了通信網絡在現代氣象業務中的重要地位,強調了市氣象局通信網絡高可靠性設計與構建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描述了通信網絡高可靠性在信息傳輸、視頻會商、防災減災和氣象服務等多方面發揮的基礎性和重要性作用。
    19  地面人影作業決策指揮系統建設的技術問題探討
    王以琳 張新華 賈斌 王化玲 于金源
    2011, 39(4):502-506.
    [摘要](1736) [HTML](0) [PDF 4.73 M](1586)
    摘要:
    為做好地面人工影響天氣決策指揮系統的研究和開發,提出各級人影辦的職責和作業流程。在市級人影辦指揮地面作業的體制內,省級人影辦主要做好潛勢預報和作業預警等項工作;市級人影辦建立以GIS、雷達圖像、作業點位置疊加為基礎,作業指標為核心,高炮、火箭射程計算作業參數為關鍵,利用GPRS通信完成指揮中心到作業點的指令下達任務;縣級人影辦主要負責作業監測、部分作業點的指揮、作業和災情信息上報,作業點管理等項工作。該方案可以提高形成作業指令的科學性和指令下達速度,使其進入業務應用。
    20  密云水庫及增雨匯水區白河入庫段水質變化趨勢
    趙習方 張薔 趙淑艷 周嵬
    2011, 39(4):507-512.
    [摘要](1233) [HTML](0) [PDF 4.65 M](1514)
    摘要:
    2005—2009年在密云水庫及人工增雨匯水區白河入庫河段開展了水質監測和分析。結果表明:兩監測點pH值年平均值差異很小,并表現出春季最高,冬季最低,夏秋季相對較低的時間變化特征;水庫pH值年變化下降趨勢較白河明顯;分析水庫蓄水量及降水量對水庫pH值變化影響,5—9月隨著降水量增大減小,10月至次年4月隨蓄水量變化呈負相關;降水量對pH值年變化影響比蓄水量明顯。所測的化學組分含量(K除外)水庫均低于白河,其中Ca濃度含量最高,其次是SO2-4,堿金屬(Ca 、Mg 、Na 、K)總濃度遠大于陰離子(SO2-4、Cl-、NO-3、F-);堿金屬和陰離子月變化均是冬春季濃度值大于夏秋季,冬季值最高。水庫陰離子年際變化趨勢不明顯,堿金屬呈下降趨勢。Ag年際變化呈上升態勢,白河略高于水庫。
    21  大理地區晚霜凍災害前后大氣邊界層特征分析
    徐安倫 楊艷軍 孫績華 劉勁松 李萬虎
    2011, 39(4):513-519.
    [摘要](1581) [HTML](0) [PDF 5.45 M](1556)
    摘要:
    研究晚霜凍災害的成因不僅能提高災害性天氣預測能力,而且可為此類災害性天氣的準確預報以及做好大、小春農作物的防災減災工作提供依據。對2009年3月14日云南省大理地區發生晚霜凍災害期間大氣邊界層探測資料變化特征的分析結果表明:①此次晚霜凍是在降雨過程后以及前期偏暖的背景下發生的,由高空冷平流和夜間輻射降溫形成的混合型霜凍;②晚霜凍發生前,近地層受冷空氣影響,各類氣象要素呈現出顯著的變化特征,白天大氣透明度高、無云、風速小、氣壓高、濕度小,太陽對地表的輻射較強,地表儲存的熱量較多,氣溫升高且達到最高值的時間較晚,地面以湍流方式向大氣輸送的能量以潛熱通量為主,傍晚日落后,地表釋放的熱量開始增多而且遠遠超過白天吸收的熱量,加之水汽放射的長波輻射穩定,獲得大氣逆輻射補償的熱量相對較少,氣溫迅速下降,從而近地面空氣中的水汽發生凝結現象。
    22  湖北浠水核電站周邊地區龍卷風特征
    馬德栗 陳正洪 靳寧 郭渠
    2011, 39(4):520-524.
    [摘要](1624) [HTML](0) [PDF 4.12 M](1593)
    摘要:
    根據湖北省浠水核電站周邊300 km×300 km區域范圍內1964—2007年龍卷風資料,對龍卷風的時間分布和災害特征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龍卷風有明顯的時間分布,一年之中主要集中在春、夏兩季,秋、冬季無龍卷風發生,以7月最多;一天之中,午后至傍晚最多,集中在16:00—18:59之間,龍卷風平均持續時間27 min。近44年,21世紀頭7年中龍卷風出現最為頻繁。龍卷風出現時,蒲福風力等級一般在10級以上,集中出現在12級;富士達風力等級集中出現在F0、F1級,F2級以上出現的幾率較小。龍卷風多以自西向東方向移動,影響寬度平均120 km,平均帶長2166 km。龍卷風災害主要是風災,往往伴有冰雹、暴雨、雷擊,破壞力極強。
    23  風對賽艇等戶外靜水項目有利賽道選擇的影響
    趙玉潔 于鳳英 張文琴
    2011, 39(4):525-528.
    [摘要](1381) [HTML](0) [PDF 3.53 M](1665)
    摘要:
    利用山東日照水上運動訓練基地奧林匹克水上公園靜水賽道兩岸自動觀測站近兩年的逐10 min最大風實況數據,對兩岸風向、風速的變化特征進行了對比分析。結果表明,水面對風的加速作用使賽艇、皮劃艇等水上靜水項目的比賽需要根據不同風況設定或調整有利賽道次序,并給出了弱風環境下的賽艇、皮劃艇等靜水項目比賽,根據不同風向風速判斷和選擇有利賽道的方法。研究得出:沿賽道走向,順風、逆風或側風風速小于3 m/s時,風對有利賽道的選擇影響不大;側風風速穩定大于3 m/s時位于水面上風方的賽道可依次設定或調整為有利賽道;而在風速穩定大于6 m/s時,靜水項目的比賽可能無法正常進行。分析結果可為此類水上賽事裁判組制定和調整有利賽道提供依據。

    當期目錄


    年第卷第

    文章目錄

    過刊瀏覽

    年份

    刊期

    瀏覽排行

    引用排行

    下載排行

    您是第位訪問者
    技術支持:北京勤云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午夜欧美大片免费观看,欧美激情综合五月色丁香,亚洲日本在线视频观看,午夜精品福利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