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第39卷第3期文章目次

  • 顯示方式:
  • 簡潔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梅雨鋒暴雨中尺度對流系統研究若干進展
    孫晶
    2011, 39(3):257-265.
    [摘要](1623) [HTML](0) [PDF 8.77 M](1845)
    摘要:
    梅雨鋒暴雨中尺度對流系統是暴雨的直接影響系統,對其結構特征、活動規律及其發生發展的物理機制的深入研究,對提高梅雨鋒暴雨的預報能力有重大意義。近年來對梅雨鋒暴雨中尺度對流系統的研究取得了很大進展,文章對梅雨鋒暴雨中尺度對流系統研究的若干進展作了簡要綜述,包括梅雨鋒暴雨云系多尺度結構、梅雨鋒暴雨的β和γ中尺度系統發生發展的環境條件和結構、云微物理分布和轉化特征及其對熱力動力過程反饋等方面,并對有關問題進行討論。
    2  基于衛星云參數的短時降水動態估測方法
    洪毅 袁德輝 柳岳清 高萍
    2011, 39(3):266-271.
    [摘要](1483) [HTML](0) [PDF 5.19 M](1663)
    摘要:
    利用實時FY2靜止氣象衛星紅外云圖和區域中尺度地面自動監測網加密降水資料,通過對云圖進行參數化處理,采用動態相關方法分析長波紅外分裂窗雙譜組合、長波紅外水汽雙譜組合、亮溫面積等各類衛星云參數與不同級別降水強度的關系,尋找當時與降水強度的最佳相關云參數化因子建立短時降水動態估測模型,并利用實時最新降水估測模型對未來3 h降水進行估測預報應用。模型估測的降水分布與實際降水分布比較接近,短時強降水中心估測與實況基本吻合,但在高山地形條件下降水估測值略偏小。
    3  江淮夏季對流云合并發生的天氣學條件
    劉裕祿 胡雯 方祥生
    2011, 39(3):272-279.
    [摘要](1356) [HTML](0) [PDF 7.26 M](1525)
    摘要:
    應用NCEP再分析資料,根據2005—2006年江淮地區夏季33個對流云合并的個例發生的條件和環流背景分析研究,得出了對流云合并發生的5種天氣系統類型:華北槽前型、華北槽后型、副高內部型、副高外部型和東風系統型;不同的天氣系統類型觸發對流云合并的熱力學和動力學物理條件也不同;山區地形對地面氣溫和能量的影響與對流云的發生和合并有密切關系。
    4  近20年中國地區云量變化趨勢
    段皎 劉煜
    2011, 39(3):280-288.
    [摘要](1720) [HTML](0) [PDF 8.01 M](1696)
    摘要:
    利用國際衛星云氣候學計劃(ISCCP)最新的D2云氣候資料集,給出總云量、高云量及中云量在我國地區的分布特征;分別對季節平均和年平均的時間序列進行線性趨勢分析,并進行效果檢驗。結果表明:近20年來中國大部分地區總云量沒有顯著的變化趨勢,但是,在華南地區和西北部分地區的總云量有增加的趨勢,青藏高原中部的總云量有所減少;在不同季節,各地總云量、高云量和中云量的變化趨勢是不同的。
    5  近30年西藏地區雷暴變化特征
    任景軒 朱克云 張杰 假拉 萬文龍
    2011, 39(3):289-294.
    [摘要](1488) [HTML](0) [PDF 4.45 M](1658)
    摘要:
    利用西藏地區38個觀測站點1979—2008年雷暴資料,采用旋轉EOF分析、合成分析、小波分析及趨勢分析等統計方法對西藏地區雷暴的時空變化規律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西藏地區以午后短時熱力性雷暴為主,雷暴平均總次數存在準15年的周期變化,年雷暴平均總次數呈逐年減少趨勢,2000年以后這種趨勢更為明顯。雷暴持續期變短,但也存在著一定的空間差異,進一步分析表明在林芝地區的大部、拉薩地區、山南地區東北部雷暴持續期明顯變短,而昌都西北部及那曲中部地區,雷暴期則是變長的。
    6  2009年秋末山西大暴雪天氣過程分析
    田淑欣 田欣輝 亢晉芳 郝建萍 朱保平
    2011, 39(3):295-301.
    [摘要](1815) [HTML](0) [PDF 5.91 M](1648)
    摘要:
    利用高空、地面和衛星云圖資料,對2009年 11月9—12日山西出現的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強的一場大暴雪天氣過程進行綜合分析。結果表明:高空強盛的西南氣流和低層東北氣流以及地面回流為暴雪過程提供了有利的流場配置,500 hPa階梯槽和700 hPa切變線是主要影響系統,低空急流的持續及水汽的輻合為這次暴雪提供了充足的水汽,衛星云圖上云頂亮溫值小于等于-50 ℃的低值區與強降雪落區有著很好的對應關系。
    7  臺風“莫拉克”暴雨特征
    左平昭 問偉力
    2011, 39(3):302-307.
    [摘要](1522) [HTML](0) [PDF 4.79 M](1712)
    摘要:
    利用常規氣象資料和衛星、雷達、區域自動站等資料以及NCEP再分析資料,對2009年閩東北地區“莫拉克”臺風的降水特征做初步分析。結果表明:臺風“莫拉克”暴雨具有明顯的“空心化”特征,有利的環境場條件、螺旋雨帶上對流單體的不斷影響、臺風移動緩慢是此次臺風暴雨的主要原因,而地形也有明顯增幅作用。通過雷達回波基本反射率因子強度與區域自動站逐時雨量的對比分析,探討螺旋雨帶上對流單體的降水特征,這對臺風強降水的臨近預報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8  一次東風波暴雨過程診斷分析
    曹楚 王忠東
    2011, 39(3):308-314.
    [摘要](1428) [HTML](0) [PDF 6.52 M](1647)
    摘要:
    利用常規氣象資料和NCEP 1°×1°再分析資料,結合自動站加密資料對2009年9月29日20:00至10月1日20:00發生在浙江東部沿海的一次東風波暴雨過程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0916號臺風“凱薩娜”外圍環流為此次東風波的形成提供了擾動作用,副熱帶高壓的加強使得低層形成了明顯的東南急流,為暴雨或強降水的發生提供了足夠的水汽條件;弱冷空氣的影響對降水起了增幅作用。此次東風波發生在低層(對流層下層),并且在后期有誘生低渦形成,此誘生低渦的北上導致了寧波、舟山后期的強降水;850 hPa渦度場以及垂直螺旋
    9  風廓線雷達測量性能分析
    胡明寶 張鵬
    2011, 39(3):315-319.
    [摘要](1535) [HTML](0) [PDF 4.29 M](1931)
    摘要:
    從雷達探測理論出發,結合工作實踐,從理論上計算了對流層風廓線雷達的探測高度范圍、時空分辨率和測量誤差,對數據獲取率等方面的測量性能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通過對風廓線雷達的工作波形和工作模式進行恰當設計,對流層風廓線雷達的測量性能可以達到:最大探測高度12 km以上,最小探測高度150 m,高度分辨率75 m,時間分辨率10 min,風速準確率1 m/s,風向準確率10°,數據獲取率不小于80%。分析結論可供風廓線雷達區域布網工作參考。
    10  CINRAD/SB雷達接收機技術特點及故障診斷方法
    潘新民 柴秀梅 崔柄儉 徐俊領 黃躍青 王全周
    2011, 39(3):320-325.
    [摘要](1558) [HTML](0) [PDF 4.82 M](1798)
    摘要:
    介紹了CINRAD/SB雷達接收系統技術特點。根據接收機的主通道、測試通道、故障定位通道的信號流程,從監測信息、報警信息、關鍵點參數測量入手,總結了CINRAD/SB雷達接收系統故障診斷方法和技巧。詳細介紹了利用RDA計算機的報警信息直接查找故障、通道測試法和關鍵點波形測試法3種診斷故障的方法,并列舉了接收機主通道前端、后端以及測試通道3個不同類型的典型故障個例的分析和處理步驟。提出了接收系統維修方面的一些建議,為新一代天氣雷達技術支持和保障提供借鑒。
    11  2009年石家莊暴雪過程降雪雷達估測
    匡順四 王麗榮 張秉祥 孫云 劉金平
    2011, 39(3):326-331.
    [摘要](1550) [HTML](0) [PDF 4.57 M](1762)
    摘要:
    介紹了天氣形勢和采用多普勒雷達資料進行降雪估測的原理,利用雷達與降雪加密觀測資料,對2009年11月10—12日石家莊地區暴雪過程采用卡爾曼濾波法進行降雪估測。研究表明:①卡爾曼濾波降雪估測法對石家莊地區的降雪估測效果較好,尤其是對較強降雪(大于等于2 mm/h)的估測。②采用卡爾曼濾波估測法對石家莊地區進行降雪估測,要根據不同的地理特征和雷達反射率因子、回波頂高等特征采用不同的仰角進行降雪估測,與雷達降水估測的仰角選取有一定的差別。因此,充分利用雷達產品與降雪加密觀測資料能夠估測降雪分布,可以為決策服務
    12  基于自適應閾值的云團識別與追蹤方法及個例試驗
    蔡叔梅 阮征 陳鐘榮
    2011, 39(3):332-338.
    [摘要](1407) [HTML](0) [PDF 5.33 M](1748)
    摘要:
    利用FY2系列靜止氣象衛星的IR1通道資料,開展對快速發展云團的識別與追蹤研究。通過建立自適應亮溫閾值的云團識別方法,獲取云團的發生、發展、消亡的完整生命過程;基于兩個連續紅外圖像的面積重疊法,處理云團追蹤過程中的分裂和合并現象;提取有關云團的溫度閾值、面積大小、移動速度、亮度溫度、溫度梯度等特征量,為開展云團演變的研究提供分析依據。對2009年6月發生在河南、安徽等地颮線過程做了云團識別與追蹤試驗,并進行了分析,得到該過程較為完整的生命史演變特征。
    13  氣象衛星風矢量BUFR編碼
    王素娟 崔鵬 鄭旭東 張其松
    2011, 39(3):339-343.
    [摘要](1729) [HTML](0) [PDF 3.77 M](1905)
    摘要:
    為了與國際接軌且滿足氣象衛星風矢量產品國際交流需求的不斷增長,開發了WMO新模板的風矢量產品BUFR編碼軟件。編碼過程中通過附加字段提供了質量控制信息,描述符由早期風矢量產品BUFR編碼的18個激增至254個,BUFR報文提供的信息更加豐富。編碼結果表明非壓縮編碼BUFR報文的長度是壓縮編碼BUFR報文的9倍;為了便于GTS傳輸,宜采用壓縮格式BUFR編碼。壓縮格式的BUFR編碼有較高的數據壓縮率(約53%),非常利于數據傳輸。
    14  地面氣象觀測數據實時傳輸及質量控制程序實現
    宋先居 張宗灝 趙體召 李錦華 董寧
    2011, 39(3):344-347.
    [摘要](1631) [HTML](0) [PDF 2.98 M](1711)
    摘要:
    通過VB編程,研制了自動氣象站地面氣象觀測數據實時傳輸及質量控制系統,替代了通信組網接口軟件。不僅解決了備份撥號不通時,通信軟件終止的問題,而且能對實時觀測要素進行審核。文件未傳輸及數據異常時,通過Modem撥叫設定的移動電話報警,及時提醒值班人員進行處置。并與通信組網接口軟件兼容,第6分鐘還有文件未傳輸時,也可自啟動通信組網接口軟件。該軟件最大限度地減少了自動站觀測數據的缺測、異常情況,提高了資料的傳輸及時率。
    15  地溫觀測常見問題及報表數據處理方法
    李耀寧 李艷 李珊珊
    2011, 39(3):348-351.
    [摘要](1495) [HTML](0) [PDF 3.18 M](1729)
    摘要:
    通過北京市朝陽區一般氣象站地溫日常觀測實例,重點分析了自動氣象站鉑電阻地溫傳感器性能不良的數據異常特征和當月報表處理方法,簡要分析了地面觀測場維護不當對質量控制數據的影響。分析發現,鉑電阻地溫傳感器性能不良直接引起自動站地溫數據異常,表現在自動站和人工站差值不穩定或增大,報表數據處理要根據當月實際情況進行相應處理;地溫場土壤熱力性質不均一、地溫表放置不當和周邊環境變化都會造成質量控制數據的誤差,需要觀測員在操作過程中高度重視。
    16  農業氣象測報業務系統的輸入技術
    成兆金 莊立偉
    2011, 39(3):352-355.
    [摘要](1556) [HTML](0) [PDF 3.22 M](1522)
    摘要:
    農業氣象測報業務系統軟件(AgMODOS)已正式在全國業務應用。但全國各省市之間對《農業氣象觀測規范》的有關規定存在理解與執行上的差異,構成了對系統軟件應用的障礙。文章針對農業氣象測報業務系統軟件的業務應用,提出了在觀測、記載輸入方面統一的一些建議,供全國各基層臺站的農業氣象觀測人員使用借鑒。
    17  兩波段太陽紫外線探測系統
    黃飛龍 黃宏智 何艷麗
    2011, 39(3):356-359.
    [摘要](1306) [HTML](0) [PDF 3.04 M](1583)
    摘要:
    設計開發了一種太陽紫外線探測系統。該系統分為紫外線傳感器、A/D采集模塊、單片機處理模塊、DZZ12數據處理中心以及計算機監控中心等5部分。高精度和高穩定性的探測傳感器,能夠感應UVA、UVB兩個波段的紫外線并且產生電壓信號傳輸到采集模塊。單片機處理模塊利用采集到的紫外線信號電壓計算紫外線強度并且根據氣象行業標準對結果進行統計和記錄。數據處理中心可以控制多個單片機模塊,具有了良好的擴展性和兼容性,并且利用液晶面板和軟鍵盤方便現場操作和參數設置。計算機監控中心使用戶能夠遠程獲取探測數據并且遙控探測現場儀器
    18  無人值守天氣雷達遠程監控系統設計與實現
    匡昌武 符樑 王定貴
    2011, 39(3):360-362.
    [摘要](1742) [HTML](0) [PDF 2.29 M](1856)
    摘要:
    介紹了無人值守的新一代天氣雷達遠程監控系統的設計思路和實現技術,詳細論述了雷達硬件系統和相關軟件系統的監控方法。該系統可以遠程實時在線監控雷達的工作狀態,并根據監控信息發送短信報警,通過遠程桌面處理相關故障。通過這種方式,實現了新一代天氣雷達運行狀態監控的自動化,提高了雷達的運行效率和資料傳輸質量。
    19  渦度相關通量修正方法比較
    王有恒 景元書 郭建俠 李揚云
    2011, 39(3):363-368.
    [摘要](1773) [HTML](0) [PDF 4.18 M](1858)
    摘要:
    利用安徽省壽縣國家氣候觀象臺2008年2月10日至9月20日湍流通量觀測資料,分別采用WPL和Liu修正方法對潛熱通量和CO2通量進行修正,比較了修正前后對通量的影響以及兩種方法間的差異。結果表明:兩種修正方法能夠有效消除直接計算含有虛假的吸收信息,從而提高通量數據的精度;經過兩種方法修正,潛熱通量增加約3%~5%,CO2通量減小1%~2%;WPL(WebbPearmanLeuning)方法對潛熱通量和CO2通量的修正幅度均要大于Liu修正。
    20  青海牧區近10年牧草產量變化與氣象條件的關系
    祁如英 李應業 魏永林 趙隆香
    2011, 39(3):369-373.
    [摘要](1465) [HTML](0) [PDF 4.10 M](1568)
    摘要:
    利用DPS統計中的相關、回歸等方法分析近10年青海高原牧區5站點牧草產量變化與氣象因子的關系,并建立了牧草產量的氣象條件多元回歸擬合模型。結果表明:近10年來牧草產量的年最高值河南、甘德總體呈下降趨勢,曲麻萊、海北、興??傮w呈上升趨勢;5站點牧草產量5月變幅最大為興海,變幅最小的為海北,6—8月變幅最大的是曲麻萊,變幅最小的是海北;5站點8月牧草產量形成期總體上日照充足,降水除河南階段性較充沛外,其余受限制,溫度除河南在牧草生長季內當光溫出現匹配不當時呈負相關外,其余均受限制;氣象因子與5站點年最高牧草產
    21  黑龍江省2009年水稻障礙型冷害評估
    紀仰慧 王晾晾 姜麗霞 李帥 朱海霞 閆平 王晨軼
    2011, 39(3):374-378.
    [摘要](1392) [HTML](0) [PDF 4.03 M](1496)
    摘要:
    利用2009年6—8月逐日、逐時平均氣溫,根據日冷積溫與水稻空殼率的關系以及敏感期內水稻敏感群體數量分布概率,評估水稻發生障礙型冷害而導致的空殼率及減產率。結果表明:2009年黑龍江省水稻種植區均發生了不同程度的障礙型冷害,總空殼率在10%以上,三江平原水稻減產程度重于松嫩平原,這與實際情況基本吻合。該方法是在明確水稻低溫生理反應和冷害機制的基礎上建立的,考慮了水稻進入敏感期的時間動態變化,優于采用平均氣溫、氣溫距平等為指標的評估方法,提高了障礙型冷害評估的量化程度及精確度。
    22  基于GIS的小麥赤霉病氣象等級預報系統的設計與實現
    周元 李軒 高蘋 張旭暉 曾明劍
    2011, 39(3):379-384.
    [摘要](1936) [HTML](0) [PDF 4.47 M](1871)
    摘要:
    以江蘇省為例,介紹了基于地理信息系統的小麥赤霉病氣象等級預報系統的設計思路及核心技術。系統采用VB.Net 2005和ArcEngine做為開發平臺,基于MSSQL SERVER 2005數據庫查詢,利用日平均相對濕度、日平均氣溫和日照時數3個氣象要素,用兩種算法來計算小麥赤霉病發生發展的氣象等級,生成包含地理信息的文字產品和圖形產品,實現了小麥赤霉病氣象等級業務預報。系統具有功能強大,算法高效,操作簡單等特點,解決了業務部門資料分析處理和赤霉病氣象等級預報的相關問題,具有很好的業務應用和推廣價值。

    當期目錄


    年第卷第

    文章目錄

    過刊瀏覽

    年份

    刊期

    瀏覽排行

    引用排行

    下載排行

    您是第位訪問者
    技術支持:北京勤云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午夜欧美大片免费观看,欧美激情综合五月色丁香,亚洲日本在线视频观看,午夜精品福利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