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第39卷第1期文章目次

  • 顯示方式:
  • 簡潔模式
  • 摘要模式
  • 1  藤田公式改進及其在臺風預報中的應用
    陳超輝 譚言科 李琳 金捷 許玉成
    2011, 39(1):1-8.
    [摘要](2109) [HTML](0) [PDF 5.75 M](1719)
    摘要:
    在考慮環境氣壓的影響下,引進環境半徑參量對藤田公式改進并將其應用到9711號臺風研究預報中。結果表明:①改進的藤田公式能夠基本解決藤田公式計算的外圍氣壓和氣壓梯度偏小這一問題,合理地給出整個臺風域內氣壓和氣壓梯度力的分布。②改進的藤田公式由于引入了環境半徑的影響,使得計算的風向內偏角減小而風速增大;特別是它能使臺風外圍的風速增大而風向內偏角減小,進而改變臺風的內部結構。③不論是風向內偏角還是風速,在距臺風中心一定距離范圍內,摩擦力對風向內偏角和風速的影響都很小,但當超過這個距離時,風向內偏角和風速均隨摩擦系數變化而急劇變化;且在同距離同摩擦系數條件下,應用改進的藤田公式計算的風向內偏角變小而風速增大。④討論環境的影響(即引入有界環境半徑參量),能夠使計算的臺風外圍氣壓和氣壓梯度增大,風向內偏角減小,風速增大。當環境半徑參量趨于無窮大時,改進后量的狀態無限趨近于沒有改進時量的分布。
    2  應用互信息法和Cao方法探討ENSO的可預報性
    于江龍 彭躍華
    2011, 39(1):9-12.
    [摘要](1405) [HTML](0) [PDF 3.35 M](1660)
    摘要:
    為了研究ENSO的可預報性及其在空間和時間上的變化,利用相空間重構的參數確定方法——互信息法和Cao方法來分析研究海表溫度異常(SSTA)序列。互信息法的結果表明,時間序列較長,求出的延遲時間較符合理論值。Cao方法的結果表明:SSTA序列的隨機性比海雜波強;空間上,赤道東太平洋SSTA序列的確定性較赤道西太平洋的強。
    3  閩南沿海暴雨特征及可能最大降水估算
    李玲 文明章 張容焱 高建蕓
    2011, 39(1):13-18.
    [摘要](1603) [HTML](0) [PDF 4.89 M](1527)
    摘要:
    根據福建南部沿海氣象站和水文站1961—2007年降水資料,分析其暴雨特征,應用概率論方法和水文氣象法,推求福建南部沿海24 h可能最大降水。結果顯示:①福建南部沿海的暴雨主要集中于春夏兩季,冷暖空氣交綏的鋒面暴雨以及臺風等熱帶天氣系統所致的暴雨是福建南部沿海最主要的兩種暴雨類型。即使同處暴雨一致區,暴雨強度及出現的區域也有一定的偶然性。②采用皮爾遜Ⅲ型法計算不同重現期24 h的最大降水量時,如果不考慮降水的隨機性,不做暴雨一致區的特大暴雨移置和特大值處理,將會影響概率論法計算結果的合理性。③暴雨模式的擬定是整個工作的基礎,所選暴雨模式中地形對降水有顯著的增幅作用,可認為是高效率暴雨模式,故選擇水汽放大法計算,與概率論方法比較,計算結果是合理的。
    4  南海—西北太平洋季風槽中熱帶氣旋異?;顒犹卣?/a>
    高建蕓 彭云峰 鮑瑞娟 張秀芝
    2011, 39(1):19-26.
    [摘要](1691) [HTML](0) [PDF 7.14 M](1570)
    摘要:
    應用1979—2005年的臺風資料和NCEP/DOE AMIPⅡ再分析資料,分析了生成于南海—西北太平洋季風槽中的熱帶氣旋(MTTC)活動特征及季風槽強弱對MTTC異常的影響。結果表明:①1979—2005年5—10月南海和西北太平洋生成的熱帶氣旋(TC)共有672個,年平均24.9個,其中MTTC為491個,占73.1%,占登陸中國TC頻數的79.2 %。②27年間MTTC年頻數經歷了正常期(1979—1987年)—多臺期(1988—1994年)—少臺期(1995—2005年)3個階段;具有準4年和準2年的變化周期,1994年為MTTC頻數由多臺向少臺轉換的轉折點。③MTTC頻數異常年份,MTTC生成起止日期和生成位置有明顯差異:MTTC異常偏少(多)年,MTTC活動起始日期較晚(早),且5—10月皆不活躍(活躍),MTTC生成海區范圍較?。ù螅?。④南?!鞅碧窖蠹撅L槽強度和位置異常與MTTC活動異常密切相關。
    5  重慶市伏旱時空變化特征
    李梗 劉曉冉 劉德 唐紅玉 葉釗
    2011, 39(1):27-32.
    [摘要](1563) [HTML](0) [PDF 4.57 M](1738)
    摘要:
    利用1961—2008年重慶34個臺站的逐日降水資料,采用主成分分析、旋轉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對重慶伏旱變化的時空特征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重慶中西部是伏旱高頻區,約10年7遇,且多重伏旱。重慶伏旱的第1載荷向量場表明重慶伏旱變化具有很好的整體一致性。重慶伏旱空間異常可分為4個區,即西部區、東北部區、東南部區和中部區。西部伏旱在1960—1970年代最強,東北部伏旱在90年代最強,其次是70年代,中部伏旱在70年代最強,其次是2000年以后,東南部伏旱的年代際變化趨勢不明顯,且伏旱整體較輕。
    6  環青海湖地區氣溫變化特征
    嚴德行 朱寶文 謝啟玉 鄧永龍 唐仲濤 任得萍 嚴玉霞 王紅莉 周少龍
    2011, 39(1):33-37.
    [摘要](2255) [HTML](0) [PDF 3.84 M](1797)
    摘要:
    利用剛察、海晏、共和、天峻、茶卡5站1961—2008年氣溫資料,分析了環青海湖地區氣溫變化趨勢、氣候突變和異常年份。結果表明:環青海湖地區平均氣溫具有明顯的升高趨勢,升幅為0.304~0.551 ℃/10a,各地平均氣溫上升幅度:南部>東部>西部>北部;年、季平均氣溫均發生了突變,剛察、共和年平均氣溫在1987年發生突變,海晏在1990年出現突變,茶卡、天峻兩地在1992年出現氣候突變;剛察、天峻兩地年平均氣溫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出現異常偏低,剛察、天峻和茶卡年平均氣溫在2006年異常偏高,共和年平均氣溫在20世紀末異常偏高,季平均氣溫異常各地出現的年份不盡相同。
    7  氣候變暖背景下扎龍濕地氣候變化特征
    沃曉棠 孫彥坤 玄明君 王鼎震 劉艷茹
    2011, 39(1):38-43.
    [摘要](1803) [HTML](0) [PDF 4.48 M](1531)
    摘要:
    基于扎龍濕地1955—2004年逐日氣溫和降水量資料,采用滑動平均、趨勢分析、小波分析和MannKendall及Yamamoto檢驗等方法,探討了扎龍濕地近50年的氣候變化特征。結果表明:①研究時段內扎龍濕地年及四季平均氣溫均呈上升趨勢,年平均氣溫在1988年發生了一次明顯的突變,其后氣溫達到一個更顯著的增暖時期,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增溫非常顯著,是50年以來的最高溫期;②扎龍濕地年及各季降水量除春季外均呈減少趨勢,秋季降水減少趨勢最顯著,研究時段內沒有明顯的突變過程;③20世紀80年代中期之后扎龍濕地暖冬和熱夏事件的發生頻率和強度顯著增加,大氣濕潤度在減小,氣候在向暖干方向發展。
    8  潮州市近53年氣溫變化特征
    丁麗佳 鄭有飛 王春林 凌良新
    2011, 39(1):44-49.
    [摘要](2024) [HTML](0) [PDF 4.85 M](1771)
    摘要:
    利用潮州市饒平地面氣象觀測站1956—2008年氣溫觀測資料,運用線性傾向估計、MannKendal突變檢驗、小波分析和累積距平等分析方法對近53年來溫度變化的主要特征進行分析。結果表明,近53年來平均氣溫呈增加趨勢,線性增溫速率017 ℃/10a,突變點在1994年,其主振蕩周期的時間尺度為18年;季節溫度變化最顯著特點為冬季增溫最明顯,突變出現時間最早,在1987年,其次是秋季、夏季,最后是春季,突變點在1994、1995年附近;據季節溫度振蕩主周期判斷,在大的時間尺度上各季節目前均處于偏暖期,但較小尺度上(2~4年),夏、秋季目前處于偏暖期,冬、春季處于偏冷期;1990年至今,大于等于0 ℃、10 ℃的活動積溫處于回升階段。
    9  首都機場平流霧特征分析與預報
    黃繼雄 竇利軍 阿利曼
    2011, 39(1):50-55.
    [摘要](1812) [HTML](0) [PDF 4.87 M](1743)
    摘要:
    對2007年2月21日造成首都機場大面積進出港航班延誤及取消的平流大霧過程進行了天氣形勢、物理量場的特征分析,并與2000年1月16日一次典型的平流霧過程進行對比分析,進而對首都機場2000—2007年所有平流霧過程進行統計、對比分析,力圖找出平流霧天氣的特征。最終總結提出了首都機場平流霧預報的著眼點:在符合大霧產生的弱天氣形勢下,管區東南部存在大片霧區時,如果通縣及首都機場均在凌晨出現暖平流導致的地面異常增溫或溫度長時間維持不變,加之本場風向轉為偏東風或東南風,就應考慮平流霧產生。
    10  2009年初內蒙古降水分布特征與成因
    姜學恭 李彰俊 王春燕 胡英華 吳向東
    2011, 39(1):56-60.
    [摘要](2235) [HTML](0) [PDF 4.39 M](1540)
    摘要:
    利用觀測資料及NCEP再分析資料對2009年1—2月內蒙古地區降水異常的成因進行了初步分析。結果表明:2009年1—2月內蒙古西部、中部、東部偏南地區降水明顯偏少,內蒙古東部偏北地區降水出現一定程度的增加。500 hPa高度距平特征表現為:以45 °N為界,其南北兩側分別為正負距平區。這一環流特征是導致內蒙古東部偏北地區降水增多的原因之一,但對內蒙古中西部及東部偏南地區的降水異常并沒有決定性的影響。內蒙古中部地區濕度條件和動力抬升條件均不利于降水,因而形成異常干旱;內蒙古東部偏南地區動力抬升條件有利于降水,但濕度條件不利于降水,實況降水的減少表明濕度條件是影響該地區降水的關鍵因素;內蒙古東北部地區濕度條件接近常年,而動力抬升條件明顯有利于降水,因而導致降水增多。
    11  雷達定量測量降水
    白先達 王艷蘭 孫瑩
    2011, 39(1):61-65.
    [摘要](1867) [HTML](0) [PDF 3.98 M](1720)
    摘要:
    根據桂林新一代天氣雷達實際定義混合掃描面,采用降水回波強度分級,用最優化方法統計Z〖CD*2〗I關系中的A、b系數,定量測量降水能力得到了明顯的提高,比用天氣系統分類確立的Z〖CD*2〗I關系準確率提高20%,比直接應用美國提供的Z〖CD*2〗I關系準確率提高近40%。利用回波強度分級確定降水定量關系操作方便,容易自動變更定量估測降水的關系及實現降水監測業務自動化。
    12  CINRAD〖KG-*2〗/CD雷達方位伺服系統驅動電源故障分析及處理
    李明元 趙大清 張滬生 陳明林 左經純
    2011, 39(1):66-69.
    [摘要](1715) [HTML](0) [PDF 3.25 M](1612)
    摘要:
    對遵義CINRAD/CD新一代多普勒天氣雷達運行6年多來發生的8次方位伺服系統驅動電源故障維修工作進行歸納總結。根據故障現象細微差別,將其歸納為3類,并對應分析故障原因,找出具體維修措施,以便于本站維修經驗的積累和國內其他同型號雷達維修技術人員參考。
    13  新一代天氣雷達接收系統噪聲溫度不穩定性分析
    蔡宏 高玉春 秦建峰 向立莉
    2011, 39(1):70-72.
    [摘要](1837) [HTML](0) [PDF 2.46 M](1611)
    摘要:
    武漢新一代天氣雷達(CINRAD/SA)投入業務運行后長期存在噪聲溫度不穩定問題。文章從故障現象、監測數據的統計分析、故障原因分析、接收通道模塊分級檢測和相應的排除方法入手進行總結,在此基礎上,歸納了新一代天氣雷達在運行保障工作中應該掌握的排查方法和技巧,旨在不斷提高雷達運行保障人員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14  GPS測向儀Vector Sensor PRO在移動雷達中的應用及故障分析
    郭海濤 馬傳成 楊崇靜 涂愛琴 劉彬
    2011, 39(1):73-75.
    [摘要](1751) [HTML](0) [PDF 2.36 M](1526)
    摘要:
    對GPS測向儀Vector Sensor PRO的功能、組成及其在移動雷達中的應用進行了介紹;針對GPS測向儀在使用時出現方位角不顯示或顯示不正確的情況,通過對GPS測向儀進行數據提取、對所獲取的數據進行分析以及對影響GPS衛星信號接收各種因素的研究,判定GPS測向儀的故障原因;并對GPS測向儀的實際使用提出了建議。
    15  雷達資料傳輸質量的影響因素及應對措施
    趙瑞金 楊海龍
    2011, 39(1):76-82.
    [摘要](1651) [HTML](0) [PDF 5.86 M](1725)
    摘要:
    介紹了河北省目前新一代天氣雷達傳輸與共享資料的種類及實現方法,并結合近年來河北省雷達資料傳輸的實際情況對影響雷達數據傳輸的主要因素進行了分析。指出影響新一代天氣雷達資料傳輸質量的因素來自網絡和通信線路、傳輸軟件、雷達設備和人為因素等多個環節,并給出了各種影響因素相應的處理措施,為新一代天氣雷達的資料共享、監控和提高雷達資料業務傳輸質量提供參考。
    16  氣象應用平臺WebGIS產品測試
    裴翀 李巍 邵楠 胡學英
    2011, 39(1):83-86.
    [摘要](1880) [HTML](0) [PDF 3.48 M](1877)
    摘要:
    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正在開發建設綜合氣象觀測系統運行監控平臺(ASOM:Atmospheric Observing System Operations Monitoring),平臺中部分功能采用WebGIS技術實現。為了選擇相對較好的WebGIS運行支撐平臺,對當前主流的3個WebGIS產品進行了測試。從分析氣象應用背景下的WebGIS功能需求入手,給出測試環境、測試內容及測試結果,最終形成結論。3個WebGIS產品基本滿足ASOM需求,ArcGIS Server 9.3在氣象要素填圖應用中呈現優勢。
    17  浙江省電子沙盤氣象應用系統
    沈萍月 毛穎達
    2011, 39(1):87-90.
    [摘要](1850) [HTML](0) [PDF 3.26 M](1722)
    摘要:
    用高程數據建立電子沙盤表面模型,并對高程數據、矢量數據和影像數據進行三維可視化處理,在三維場景中建立了渲染過的浙江省電子沙盤模型;以Microsoft.NET為開發平臺,基于ArcGIS Engine構建了浙江省電子沙盤顯示平臺,實現電子沙盤的集成顯示、基本地圖操作、自動站疊加顯示、屬性查詢、MICAPS第4類網格資料分析功能,為用戶提供了一個直觀形象的三維環境,便于結合地形進行各種氣象分析。
    18  手機地面編報系統研制與應用
    翟向東 于冬至
    2011, 39(1):91-94.
    [摘要](1463) [HTML](0) [PDF 3.10 M](1594)
    摘要:
    為了提高地面測報業務應急保障能力,開發手機地面編報系統,實現手機自動編報,提高工作效率與質量。該系統支持環境低、兼容性強、采用面向對象的程序設計方法。文章詳細介紹了系統的結構模塊組成,系統的功能及應急使用方案,闡述了用J2ME開發此系統所涉及問題的解決方法,包括浮點運算、特殊現象處理、報文傳送、程序兼容性、內存處理等問題的解決,以及系統的實際應用情況及開發建議。
    19  城市地表熱環境遙感監測指標研究及應用
    葉彩華 劉勇洪 劉偉東 劉誠 權維俊
    2011, 39(1):95-101.
    [摘要](2072) [HTML](0) [PDF 6.04 M](1680)
    摘要:
    遙感已成為城市熱環境監測的重要手段,但僅依靠城市地表溫度(或亮溫)仍難以定量分析城市熱環境的時空變化。文章提出了城市熱環境遙感監測的3個指標:熱島強度、熱場強度指數和熱島比例指數,并利用2年的MODIS地表溫度產品與FY3A/MERSI衛星資料對北京地區進行了熱環境遙感監測應用與分析。結果表明:上述3個熱環境遙感監測指標在城市熱島監測中具有指示意義,能有效監測北京城市熱島的強弱和變化,對開展城市熱環境監測氣象業務具有積極意義。
    20  春季低溫連陰雨災害對農作物產量影響評估
    趙輝 王媛 李剛 馬振升 劉佳
    2011, 39(1):102-105.
    [摘要](2031) [HTML](0) [PDF 3.17 M](1600)
    摘要:
    依據河南省春季低溫連陰雨災害標準,對信陽市1971—2007年春季達到低溫連陰雨過程標準的氣象資料,分別從3月低溫上,4月低溫、連陰雨以及低溫連陰雨,5月連陰雨等不同的致災因子持續時間長短、對農作物造成危害程度的大小,將其劃分3成個不同的災害等級。用拉格朗日插值法計算作物的期望產量,用分離法將春季低溫連陰雨災害對作物造成的損失分離出來。結果發現,不同時段的春季低溫連陰雨對水稻、小麥、油菜和茶葉造成的危害程度是不同的,以4月低溫連陰雨和5月連陰雨危害最大。定量評估春季低溫連陰雨災害損失對防災減災和政府決策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21  大別山區生姜栽培中氣象問題與高產對策
    江勝國 徐東曙 吳云霞 劉夢奇
    2011, 39(1):106-109.
    [摘要](1612) [HTML](0) [PDF 3.21 M](1576)
    摘要:
    針對生姜生產對氣象環境的要求,分析了大別山區岳西縣適宜生姜生長的有利氣象條件,即充足的熱量、水分資源和較長的生長期。主要農業氣象災害是播種期低溫連陰雨、幼苗期的高溫強光照、旺盛生長期的伏秋旱和生長后期的早霜凍。結合2006—2007年氣象科技扶貧試驗,提出了高產栽培對策,以期為當地姜農提高生姜產量和產值提供理論依據。
    22  甘蔗莖伸長量與氣象水分參數的相關性分析
    吳炫柯 段毅強 陳利東
    2011, 39(1):110-113.
    [摘要](1510) [HTML](0) [PDF 3.08 M](1516)
    摘要:
    為了研究氣象水分參數對甘蔗莖伸長量的影響,用2003—2007年柳州市農業氣象試驗站甘蔗生育狀況觀測數據及同期的氣象水分參數(降水量、參考作物蒸散量、水分盈虧量以及水分收入量),利用SPSS軟件對甘蔗蔗莖旬伸長量與氣象水分參數進行統計回歸分析。結果表明:2003—2007年各年旬甘蔗伸長量與旬水分收入量關系最密切,呈顯著正相關,其次是旬降水量、旬水分盈虧量,最后是參考作物蒸散量,對2003—2007年5年甘蔗旬伸長量與同期5年氣象水分參數進行相關分析,結果與各年基本一致;本旬水分收入量相比前1旬、前2旬、前3旬、前4旬與甘蔗莖伸長關系密切,本旬加前1,2,3旬的水分收入量相比本旬加前1旬、本旬加前1,2旬、本旬加前1,2,3,4旬與甘蔗莖伸長關系密切。水分收入量是影響甘蔗莖伸長最重要的因子,對甘蔗莖伸長的影響具有滯后性和累積性。
    23  魯西南四聲杜鵑始、絕鳴期對氣候變化的響應
    張翠英 李瑞英 趙臣道
    2011, 39(1):114-117.
    [摘要](1478) [HTML](0) [PDF 2.85 M](1379)
    摘要:
    利用1983—2008年魯西南地區四聲杜鵑物候期與同期氣象資料,探討了四聲杜鵑物候與氣候變化的響應關系。結果表明:四聲杜鵑始鳴期與1—5月平均氣溫呈負相關、絕鳴期與6—7月平均氣溫呈正相關、間隔日數與平均氣溫均呈顯著的正相關。隨溫度升高,四聲杜鵑始鳴期以3 d/10a的速率提早,絕鳴期以3 d/10a的速率推遲,間隔日數以6 d/10a的速率延長。初春日照多便于四聲杜鵑活動,始鳴期提早、秋季的日照時數多,四聲杜鵑絕鳴期推遲。冬、春降水多,四聲杜鵑始、絕鳴間隔日數縮短。
    24  南四湖湖面大風預警系統的應用
    馬進山 宋東 邱繼玲
    2011, 39(1):118-122.
    [摘要](1596) [HTML](0) [PDF 4.10 M](1513)
    摘要:
    為彌補采用傳統預報方法漏報由中小尺度天氣系統所產生的南四湖湖面大風的缺陷,充分利用南四湖周圍加密自動氣象觀測站和常規地面自動氣象觀測站10 min加密觀測資料,采用資料實時提取分析、繪制彩色等值線圖、圖像發布到網站、滿足大風預設條件時聲音報警等方法,實現了對南四湖周圍大風分布進行實時監控,進一步提高湖面大風精細化預報預警準確率。試用表明,該系統人機界面好,移植性強,運行穩定,漏報率低,可在短時臨近大風預警預報中發揮作用。
    25  常州空氣質量預報、預警和應急響應系統
    霍焱 董芹 雷正翠 焦振峰 沈琰
    2011, 39(1):123-128.
    [摘要](1989) [HTML](0) [PDF 4.71 M](1705)
    摘要:
    常州空氣質量預報預警和大氣污染擴散應急響應系統由常州市氣象局和常州市環境中心監測站聯合研制,采用網站開發方式和Internet軟件搭建技術,建立了集環境氣象分析研究、空氣質量預報預警、大氣污染擴散應急響應于一體的綜合性業務應用系統。自2008年6月系統投入運行以來,空氣質量預報準確率得到顯著提高。系統性能穩定、操作簡便、可“移植”性強,適合向各級氣象臺站及環保部門推廣應用。

    當期目錄


    年第卷第

    文章目錄

    過刊瀏覽

    年份

    刊期

    瀏覽排行

    引用排行

    下載排行

    您是第位訪問者
    技術支持:北京勤云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午夜欧美大片免费观看,欧美激情综合五月色丁香,亚洲日本在线视频观看,午夜精品福利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