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38卷第5期文章目次

  • 顯示方式:
  • 簡潔模式
  • 摘要模式
  • 1  關于超強臺風“桑美”強度突變研究的幾點思考
    鄭峰 吳群
    2010, 38(5):533-536.
    [摘要](1839) [HTML](0) [PDF 3.05 M](1866)
    摘要:
    超強臺風“桑美”在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登陸,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達17級,中心氣壓920 hPa,是近50年來登陸我國大陸最強的臺風。為了認識超強臺風“桑美”強度突然增強的機制機理,氣象工作者做了許多有意義的工作,如“桑美”的觀測分析、數值模擬、強度突增原因探究等。文章對以往研究成果進行了簡述,指出了目前在此方面研究存在的問題,如數值模擬臺風強度突增的量值偏小,強度突增的機理沒有新的明顯突破,以及氣候變暖對臺風強度突增如何影響涉及較少等。
    2  我國東部夏季氣溫特征分析
    黎洛絲 鄭細華 李勇增 李美杏
    2010, 38(5):537-542.
    [摘要](1576) [HTML](0) [PDF 3.97 M](1832)
    摘要:
    采用EOF、REOF展開、MannKendall突變分析等方法,利用我國東部地區1951—2008年夏季(6—8月)氣溫觀測資料,分析了該區夏季氣溫的時間空間分布特征。結果表明:①我國東部地區夏季氣溫可分為全區一致型、南北反向型、正—負—正型3類主要空間特征場;②該區夏季氣溫場分為7個區,分別為華北地區、江淮地區、東南地區、華南地區、西南地區、西北地區、東北地區;③我國東部全區夏季氣溫呈現先下降后上升的趨勢;④整個東部地區夏季氣溫在1997年發生突變,氣溫上升;在各個分區中也都存在著不同年份的突變。
    3  臺風麥莎(Matsa)特大暴雨及其結構特征分析
    錢燕珍 王繼志 鄭錚 黃旋旋
    2010, 38(5):543-549.
    [摘要](1725) [HTML](0) [PDF 6.81 M](1825)
    摘要:
    利用自動站資料、雷達觀測資料、NECP 1°×1°再分析資料,采用相對于臺風中心的移動坐標合成分析方法以及WRF模式的診斷分析,對2005年8月登陸浙江造成歷史罕見特大暴雨的臺風麥莎(Matsa)降水量分布特征進行分析,討論與特大暴雨有關的臺風結構變異。結果表明:①臺風麥莎影響期間降水量的分布與通常熱帶氣旋以螺旋雨帶結構為主要特征的風雨分布特征顯著不同,臺風麥莎(Matsa)系統的右前、右后(第1、第2)象限出現了結構顯著變異,對臺風特大暴雨的特征落區分布有明顯影響。②雷達與自動氣象站資料分析揭示,在臺風第1和第2象限發現有多個雨團重復生成和移動,它們與雷達回波觀測到的強弱相間的中尺度上升和下沉氣流相間區域相對應,是中尺度 “降水細胞”頻繁再生與移動的強烈發展區,對構成臺風特大暴雨和災害起重要作用。③具有再生能力的“暴雨細胞”特征結構的強烈發展區域出現動能的顯著聚集,有利于臺風中水汽在該區域的抽吸。臺風系統的局部出現這樣結構變異特征,對臺風強降水落區的監測預報有重要指示意義。
    4  一次大暴雨雷達回波特征及數值模擬
    張曉東
    2010, 38(5):550-557.
    [摘要](1419) [HTML](0) [PDF 9.52 M](1738)
    摘要:
    利用NCEP再分析資料和天津多普勒雷達等資料,對2008年7月14—15日發生在河北唐山及天津一帶的暴雨過程進行了分析,并通過MM5數值模擬闡述了雷達資料分析的正確性。結果表明:此次大暴雨發生在中低緯天氣系統相互作用的背景下,700 hPa高空槽、850 hPa低渦及地面中尺度輻合線是引發此次暴雨主要影響系統;低空急流是暴雨主要的水汽來源;低空輻合高層輻散、鋒面抬升是暴雨系統發展的動力機制;對流層中部冷空氣活動引起的西南低空急流脈動與暴雨的增幅有密切關系;渦旋狀和帶狀回波是主要降水回波。
    5  2008年初貴州冰凍天氣鋒生場診斷分析
    池再香 杜正靜 龍先菊 曾居仁 李蜀黔
    2010, 38(5):558-564.
    [摘要](1553) [HTML](0) [PDF 5.02 M](1553)
    摘要:
    利用常規氣象觀測資料、ECMWF模式和NCEP/NCAR資料,對2008年1—2月貴州省發生的持續時間長、強度強、范圍廣的冰凍天氣進行大氣環流形勢和鋒生函數診斷分析。結果表明:持續冰凍災害天氣過程是冷鋒從東北、正北、西北方向移到貴州時產生的一種強烈鋒生過程,且長時間穩定地維持在貴州;北半球中高緯度出現雙阻型高壓,使大氣環流長時間穩定,北支、南支鋒區偏南,極地冷空氣不斷補充南下影響到江南,滇黔靜止鋒不斷鋒生并長時間維持在貴州西部,南支槽前的西南氣流對這次雨雪天氣的產生和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地形在冷空氣移動過程中具有阻礙作用。因此,低層鋒生的長期維持使南來的水汽受阻是產生此次冰凍災害的重要物理機制。
    6  廣東兩次特大暴雨成因的診斷對比
    管勇 劉玉明 胡麗華 梁敏妍 楊群娜
    2010, 38(5):565-571.
    [摘要](1879) [HTML](0) [PDF 5.04 M](1550)
    摘要:
    利用氣象站常規觀測資料、NCEP每日4次再分析等資料,對發生在粵西地區的兩次特大暴雨進行綜合對比診斷分析,試圖為特大暴雨的預報提供一定的依據。結果表明: 這兩次特大暴雨均是在有利的大尺度環流背景下,在充分的水汽、較強的上升運動、不穩定的大氣層結等條件下產生的。暴雨落區和水汽通量散度負大值區、850 hPa〖WTBX〗 θ〖WTBZ〗se的高值區、〖WTBX〗θ〖WTBZ〗se 等值線密集區、螺旋度大值區、垂直速度最大區中心的走向、落區基本一致,暴雨的強度和各物理量值亦有較好的對應關系。
    7  一次暖區強降水的熱力動力條件
    夏麗花 吳啟樹 黃美金 陳德花 石順吉
    2010, 38(5):572-576.
    [摘要](1702) [HTML](0) [PDF 4.66 M](1574)
    摘要:
    利用地面自動站觀測資料、雷達資料和NCEP再分析資料,分析了2009年4月19日福建中南部強降水過程的熱力動力條件。結果表明:這次降水過程具有明顯的中尺度雨團特征,直接影響系統是地面中尺度輻合線;低空西南急流為暖區強對流發生、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水汽條件;低層暖平流、高層冷平流的上下層配置,使不穩定能量得以聚集,為對流發展提供必要的能量。
    8  一次早春多單體冰雹分析
    金飛勝 黃飛羽 方素青 查光英
    2010, 38(5):577-580.
    [摘要](1483) [HTML](0) [PDF 3.71 M](1482)
    摘要:
    利用常規氣象資料、NCEP再分析資料,結合黃山多普勒雷達觀測資料,對2009年2月發生在黃山地區一次冰雹天氣個例發生發展過程進行分析。結果顯示:①此次降雹是由于高空急流引發的,有一次積云合并過程,具有多雷暴單體的基本特征。②冰雹發生在早春2月,具有明顯的季節特征,組合反射率也很高,但由于空氣柱氣溫較低,垂直液態水含量相比初夏的冰雹要小,-20 ℃高度相比初夏低1~2 km。
    9  利用940 nm衛星遙感數據反演大氣水汽的方法比較與應用分析
    胡秀清 黃意玢
    2010, 38(5):581-587.
    [摘要](1511) [HTML](0) [PDF 5.87 M](1764)
    摘要:
    基于940 nm近紅外水汽吸收帶及兩側窗區通道探測大氣水汽總量是自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衛星遙感大氣水汽方法,這一方法主要利用差分吸收概念反演柱水汽總量。文章分析比較了不同反演算法各自特點和存在問題,同時針對我國不同的衛星數據進行了多次水汽反演試驗,最好結果的誤差為0.04 g/cm2,這為FY3氣象衛星中分辨率光譜成像儀陸地大氣可降水業務產品算法的開發打下了堅實基礎。
    10  基于遙感探測的不同類型降水云識別方法
    張建軍 趙小艷 黃勇
    2010, 38(5):588-593.
    [摘要](1342) [HTML](0) [PDF 5.05 M](1597)
    摘要:
    降水云類型監測的手段主要有地基的新一代多普勒天氣雷達和空基的氣象衛星,該文介紹了利用雷達和衛星對不同類型降水云監測的原理和方法,對國內外使用神經網絡法、閾值法、小波分析等方法進行不同類型降水(對流性降水、層狀云降水和混合云降水)云系/云團識別的研究結果和進展進行了簡要綜述,主要介紹閾值法,并對兩種監測手段存在的問題進行了闡述。
    11  雷電監測預警系統在青島地區試驗結果分析
    張其林 邵程遠 路明月 耿敏
    2010, 38(5):594-598.
    [摘要](1590) [HTML](0) [PDF 4.77 M](1679)
    摘要:
    根據山東青島地區的雷電活動特征,采用綜合的雷電預警方案,基于地理信息(GIS)技術,青島市氣象局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聯合開發了一套雷電監測預警系統(NUISTLMWS)。功能包括雷電活動的實時監測、0~1 h 4個不同時間段的雷電臨近預警,以及歷史資料的查詢和數據庫管理等。該系統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青島奧帆賽區進行了初步試運行,并提供雷電預警服務。對該系統試運行期間的3次預警結果分析表明,系統對未來15 min的雷電預警情況較好,說明預警系統在業務應用中具有較好的應用潛力。
    12  氣象站遷站前后氣溫同期觀測資料對比
    李又君 梁國堅 楊士恩 呂博 張榮霞 宋先居
    2010, 38(5):599-604.
    [摘要](1807) [HTML](0) [PDF 3.84 M](1839)
    摘要:
    通過對山東省東阿縣新舊地面氣象觀測站同期(2008年1、4、7月)氣溫觀測資料對比分析,發現兩站之間氣溫存在明顯的正溫差,舊測站氣溫存在城市熱島效應。這種效應夜間大于白天,冬、春(秋)季較為明顯,夏季最?。怀鞘袩釐u效應使最低氣溫下降,從而減小氣溫日較差,故舊測站氣溫較高;統計檢驗表明,舊測站與新測站氣溫存在顯著的正相關,但兩地氣溫差異顯著,兩地氣溫資料已經不適合合并計算。所以,對于舊測站的氣溫記錄,應做出必要的訂正后,才能得到較準確的代表當地氣溫的統計資料。
    13  三維可視化技術在雷達三維組網產品顯示中的運用
    張志強 劉黎平 王紅艷
    2010, 38(5):605-608.
    [摘要](1623) [HTML](0) [PDF 4.03 M](2133)
    摘要:
    采用三維可視化技術,將三維面重建算法和體重建算法引入氣象雷達回波圖像的分析中,同時與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國家災害天氣重點實驗室開發的新一代3D組網拼圖產品相結合,對2007年9號臺風“圣帕”進行了三維顯示。結果表明:對于單部雷達體掃產品,三維組網拼圖產品能全面地掌握更大范圍內雷達回波的演變過程;相對于單一的二維平面的分析顯示,三維可視化技術在構建回波的空間分布狀況,尤其是回波的空間結構上有更大的優勢,三維可視化技術結合雷達三維組網拼圖產品為雷達回波的分析提供了一種更為全面的方式。
    14  基于C/S模式的氣象資料自動下載系統
    李興寶 侯方
    2010, 38(5):609-612.
    [摘要](1500) [HTML](0) [PDF 2.90 M](1641)
    摘要:
    我國各級氣象臺站主要應用PCVSAT單收站系統接收氣象衛星廣播資料,單收站系統一但發生故障就會影響氣象資料的正常接收,導致氣象資料缺失。為了確保在單收站設備發生故障時也能及時、完整地接收氣象資料,應用計算機編程技術開發了一套氣象資料自動下載系統。系統基于現代化的寬帶網絡傳輸體系,采用客戶機/服務器(C/S)模式構建,當單收站系統發生故障時,應用該系統可以及時、快速、完整地補全缺失的氣象資料,沒有安裝單收站的氣象資料用戶也可以應用該系統實時接收氣象資料。
    15  江西省云水資源特征分析
    李玉林 吳萬友 蔡定軍 黃小晃 李德俊 胡宏貴
    2010, 38(5):613-619.
    [摘要](1467) [HTML](0) [PDF 4.65 M](1612)
    摘要:
    利用江西周邊11個探空站資料與江西省內84個站1959—2007年降水資料,根據天氣學原理和數理統計學方法,對江西省大氣中總水汽量、總云水量、水汽交換次數、水汽更新率、實際總降水量等進行計算分析。結果表明:總水汽量、總云水量最大值均出現在6月(1975年),最小值出現在12月(1963年);中度干旱頻率區域總云水量值最大,輕度干旱頻率區域總云水量值最??;水汽交換次數平均為7.23次/月;水汽更新率平均4.22天/次;總水汽量、總云水量的地理分布呈北部高、南部低趨勢分布;總水汽量、總云水量、總降水量相關性比較好,年變化呈現多峰型。
    16  重慶冰雹氣候特征及人工防雹對策
    廖向花 廖代秀 李軻
    2010, 38(5):620-624.
    [摘要](1758) [HTML](0) [PDF 3.78 M](1543)
    摘要:
    利用重慶34個縣1960—2004年的氣象志、縣志資料及1980—2004年的MICAPS資料,對重慶冰雹的時空分布特征、環流背景、冰雹路徑等進行了綜合分析。重慶冰雹在空間上存在東多西少的特征,東北部山區是冰雹頻發地;近50年冰雹具有“少—多—少-多”的非均勻周期變化趨勢,20世紀80年代后明顯增多;月際變化呈“雙峰型”分布,高峰期為4—5月和7—8月,6月相對較少;重慶冰雹天氣以局地對流為主,系統性對流次之,產生系統性對流天氣的環流背景分為3類,即低渦型、西北氣流型和高空低槽型,其中西北氣流型是主要影響系統,約占62%。給出了重慶主要冰雹路徑圖并提出了人工防雹的對策建議,以提高人影作業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17  風對BL1A型增雨防雹火箭彈道的影響及修正
    孫百安 姜水平
    2010, 38(5):625-628.
    [摘要](1669) [HTML](0) [PDF 2.64 M](1599)
    摘要:
    當風速較大時,BL1A型增雨防雹火箭發射后的飛行軌跡與廠家提供的火箭彈彈道曲線相差很大?;鸺橈L發射飛行時,風使火箭彈體仰角抬高,逆風發射時,風使火箭彈體仰角降低;右側側風將使彈體向右側滑,左側側風將使彈體向左側滑,對出膛后火箭飛行方位角產生影響;火箭飛行中還會隨風漂移。使火箭不能進入云體有效部位播撒作業,影響作業效果,有時甚至超出安全射界,造成安全隱患。結合近幾年的作業實踐,提出參照BL1A型火箭標準射角對應的彈道曲線,并根據地面和高低空風向風速情況,通過對發射仰角和方位角的調整來進行風修訂,使調整后的發射角保證催化劑開始撒播時的火箭高度、方位滿足預定作業要求,自毀點控制在預定范圍內。
    18  深圳市氣象災害分區預警系統研究
    蘭紅平 陳訓來 孫向明 梁碧玲
    2010, 38(5):629-634.
    [摘要](1767) [HTML](0) [PDF 4.37 M](1598)
    摘要:
    介紹了深圳市氣象災害分區預警系統設計思路、技術框架、主要功能和應用效果。該系統將多種探測資料和臨近預報產品集成顯示, 對定量降水預報等產品進行檢驗評分和擇優排序,根據監測實況和外推預報自動形成分區預警提示;按街道行政轄區自由組合分區預警區域,將氣象災害預警精細到街道轄區;該系統與各分發渠道建立自動連接,一次性制作分區預警產品,輸入指令,不同發布渠道同時分發。該系統實現了預報預警技術、預警制作平臺和預警發布傳播平臺高度集成,可在3 min內完成分區預警信號自動提示、編輯、制作和各傳播渠道的自動分發,高效地解決了預警發布的“最后一公里”問題。
    19  區域大氣環境應急響應數值預報系統
    孫明華 宋振鑫 呂終亮 張備 胡江凱 周斌 馬占山
    2010, 38(5):635-639.
    [摘要](1747) [HTML](0) [PDF 5.73 M](1995)
    摘要:
    介紹了針對國內有毒氣體泄漏等突發性大氣中污染物擴散問題建立的區域精細大氣環境應急響應數值預報業務系統。該系統基于污染擴散模式HYSPLIT_4,利用中尺度模式WRF為其提供氣象場,對污染擴散的路徑和濃度以及地面沉降進行計算,系統后端開發了基于GIS的產品制作平臺對模式產品進行疊加地理信息的處理。為實現快速應急響應的功能,模式業務系統始終處于熱準備狀態,并可在接到指令后迅速完成產品制作。文中給出一個大氣環境應急響應演習應用實例,顯示該模式系統對影響范圍較大的有毒氣體泄漏事件應急響應工作具備一定的指導意義和應用前景。
    20  新疆百里風區風廓線觀測分析
    王敏仲 何清 魏文壽 趙勇 張廣興
    2010, 38(5):640-644.
    [摘要](1875) [HTML](0) [PDF 3.58 M](1682)
    摘要:
    利用2009年3月25日至4月8日在新疆百里風區十三間房氣象站觀測取得的風廓線資料,分析了該地區低空風場的平均日變化、逐日變化以及強風天氣條件下大氣風場特征。研究表明:①十三間房地區觀測期間緯向風主要盛行西風氣流,經向風以北風為主,在大風天氣條件下經向北風氣流明顯大于同時間緯向西風氣流。②受七角井山口狹管效應的影響,該地區1500 m高度以下水平風速總體大于其上風速。③日、夜平均廓線分析表明,夜間風速大于白天,但二者隨高度的變化趨勢基本相同,1500 m以下,水平風速隨高度的升高呈減小趨勢,1500 m以上,隨高度升高呈增大趨勢。④Airda3000Q型邊界層風廓線雷達可獲得時間和空間分辨率較高的風場資料,通過分析其探測到的水平風廓線資料,可清晰地監測大風天氣的發生和變化過程。
    21  VDRAS產品在奧運氣象服務中的應用
    王彥 陳明軒 王令
    2010, 38(5):645-648.
    [摘要](2113) [HTML](0) [PDF 3.95 M](1797)
    摘要:
    著重分析了VDRAS要素在奧運會期間對流天氣形成過程中的演變特征。典型對流天氣個例分析表明,陣風鋒之間的碰撞對雷暴天氣的形成具有指示意義,其中VDRAS強梯度的存在能夠預示將要分離出陣風鋒;冷中心的加強意味著降水還將發展,減弱意味著降水要減弱。應用風廓線和自動氣象站資料對VDRAS的信息做檢驗,表明在0.18~1.6 km高度上風向基本一致,但是風速有時偏小2 m/s ;1.6~2.8 km高度上,風向和風速大體一致;2.8~3.5 km高度上,風向基本一致,但風速有時偏小2 m/s。VDRAS氣溫高于地面自動站的氣溫約3~4 ℃。
    22  安康水庫蓄水前后上游氣候變化特征
    王娜 孫嫻 蔡新玲 王琦
    2010, 38(5):649-654.
    [摘要](1565) [HTML](0) [PDF 3.89 M](1496)
    摘要:
    利用陜西省安康水庫上游氣象站點的月及日降水、氣溫、蒸發等氣候資料,分析了安康水庫蓄水前后上游流域氣候變化特征。分析結果表明,年降水量呈逐年代減少趨勢,年平均溫度呈增暖趨勢,年蒸散量呈減少趨勢;蓄水后年及主汛期降水量、雨日、暴雨日數、極端強降水概率、蒸散量均比蓄水前減少,平均氣溫比蓄水前升高,其中冬季升溫幅度最大;主汛期和年降水量、平均氣溫蓄水前后差異顯著,冬季蒸散量蓄水前后差異顯著。近45年來漢江徑流量呈下降趨勢,降水對徑流影響顯著。
    23  夜間云觀測輔助方法
    孟術 鄭麗英 楊梅 羅利民 趙靜 袁小林
    2010, 38(5):655-658.
    [摘要](1680) [HTML](0) [PDF 3.06 M](1834)
    摘要:
    在夜間燈光很弱或者沒有燈光、星光、月光的情況下,云的目測是比較困難的。常規夜間觀測云的方法是,根據視覺,結合星光疏密、空氣清晰程度、云體的顏色、移動速度以及伴見的天氣現象和實測云高,參照傍晚時云的狀況來判別云狀。為了能夠在夜間快速準確地識別所在測站云狀,以現代化探測設備為手段,對夜間云的觀測方法進行了總結,介紹了用大氣輻射、大氣電場、氣象衛星云圖、多普勒天氣雷達回波資料來輔助觀云,可較好地彌補夜間目測云的不足。
    24  自動氣象站溫濕傳感器校準(更換)對人工和自動站對比差值的影響
    曾英 張紅娟 李亞麗
    2010, 38(5):659-660.
    [摘要](1409) [HTML](0) [PDF 1.28 M](1794)
    摘要:
    選取陜西省5個基準站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自動站和人工站平行觀測氣溫和相對濕度資料,研究同一地點溫濕傳感器校準(更換)后人工站和自動站月對比差值的變化。研究表明,溫濕傳感器校準(更換)后易形成兩個不同的人工與自動站對比差值序列,對比差值突變的節點是今后進行單站資料訂正非常關健的依據。

    當期目錄


    年第卷第

    文章目錄

    過刊瀏覽

    年份

    刊期

    瀏覽排行

    引用排行

    下載排行

    您是第位訪問者
    技術支持:北京勤云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午夜欧美大片免费观看,欧美激情综合五月色丁香,亚洲日本在线视频观看,午夜精品福利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