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38卷第3期文章目次

  • 顯示方式:
  • 簡潔模式
  • 摘要模式
  • 1  一次東海氣旋爆發性發展數值模擬
    項素清 龔
    2010, 38(3):275-280.
    [摘要](1834) [HTML](0) [PDF 5.97 M](1522)
    摘要:
    在2006年6月1日發生在東海的爆發性氣旋的天氣學分析基礎上,進行數值模擬,以進一步認識其爆發性發展的物理機制。結果表明:這次東海氣旋的地面系統來自臺灣島附近的海上倒槽,在浙北沿海遇到高空比較深厚的低槽,大尺度高空槽通過槽前正渦度輸送和槽前后冷暖平流對斜壓不穩定的加強作用為氣旋發展和維持提供有利的環境。同時,高空急流也通過其出口區的輻散和暖平流為氣旋發展和維持提供有利的環境。中低層在舟山海域的強渦度平流的抬升作用產生降水,并通過水汽凝結引起潛熱釋放,進一步造成地面氣旋系統的發展,此時氣旋和降水形成正反饋機制。潛熱釋放被高空槽前斜壓不穩定和急流出口區右側輻散共同引起的上升運動激發后,對氣旋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2  河北兩次大(暴)雪過程對比分析
    趙斌 趙萃萍 閆巨盛 馬小山 馮天卿
    2010, 38(3):281-288.
    [摘要](2359) [HTML](0) [PDF 57.54 M](29374)
    摘要:
    選取河北省2003年和2004年兩次較大的降雪過程,利用常規氣象資料和NCEP再分析資料,對它們的環流形勢和物理量場作了對比分析。結果表明,500 hPa南北兩支槽在110°E附近同位相疊加、地面氣壓場“北高南低”并在河套地區有倒槽生成是河北出現大(暴)雪的有利形勢。低層暖溫舌和暖平流的存在為大(暴)雪的形成提供了較好的熱力條件。槽前西南氣流、低層偏東氣流和低空急流都能為產生大(暴)雪帶來充足的水汽。高層輻散、低層輻合的水平散度結構和整層為垂直上升氣流的分布,加強了上空的抽吸作用,有利較大降雪的發生。而整層是正渦度(正垂直螺旋度)對垂直上升運動最有利。925 hPa和850 hPa溫度同時降至0 ℃以下,且地面氣溫小于等于1 ℃是適合降雪的溫度條件。
    3  一次罕見冬季強濃霧天氣成因分析
    雷正翠 夏文梅 周霖華 錢瑋 張端禹
    2010, 38(3):289-294.
    [摘要](2803) [HTML](0) [PDF 63.01 M](30472)
    摘要:
    利用加密觀測資料和NCEP/NCAR 1°×1°的6 h再分析資料,對2006年12月25~27日發生在我國中東部地區的一次罕見強濃霧天氣過程從大尺度背景、動力和熱力機制等方面進行了診斷分析。結果表明:①本次過程大霧發生階段近地面風速很小,在03~29 m/s之間變化;濃霧發生階段風速在03~24 m/s之間變化;15 m能見度維持階段風速在08~11 m/s之間變化;②雖然濃霧發生前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水汽條件差,而且后期西風槽影響時也無降水,但是槽前西南氣流的持續水汽輸送使得強濃霧形成所必須的水汽條件得到滿足;③在大霧發生前,穩定層結逐漸建立并在大霧期間穩定維持,穩定層結的建立和維持對濃霧的形成、持續有重要作用;日出后首先在較高層出現不穩定層結,繼而下傳到底層,穩定層結被破壞,大霧減輕或消散;④第1階段(25日夜里至26日上午)強濃霧出現前,能見度出現多次急速大幅振蕩,在第2階段(26日傍晚至27日上午)則未出現類似現象。
    4  我國近30年龍卷風研究進展
    鄭峰 謝海華
    2010, 38(3):295-299.
    [摘要](2035) [HTML](0) [PDF 1.27 M](1946)
    摘要:
    從3方面總結了龍卷風研究成果:①研究概況,最初的龍卷風災后調查到開展天氣氣候特征分析至近年來開展龍卷風本體結構、產生機制的探討,獲得了豐碩成果;②研究方法提高,從事實調查到利用統計方法,從利用臺站常規觀測資料到運用衛星、多普勒雷達、風廓線儀等非常規資料開展分析,近年數值模式WRF、ARPS等也被用來研究龍卷風,研究的方法手段不斷得到改進;③龍卷風研究、預報面臨的困難和未來展望。
    5  中國東部前冬、春土壤濕度與夏季氣候的關系
    戴長勇 左志燕
    2010, 38(3):300-305.
    [摘要](1798) [HTML](0) [PDF 982.44 K](1747)
    摘要:
    利用中國東部(100°E以東)139個站的1951~1999年逐月反演的土壤濕度資料以及160個氣象臺站的氣溫、降水資料,分析了我國東部不同區域前冬、春土壤濕度異常與夏季氣候的關系。研究結果表明,黃河以南地區上年冬季土壤濕度與夏季降水存在正的相關關系,但這種滯后相關存在明顯的地域差異。其中云貴高原和華中地區夏季氣候對上年冬季土壤濕度響應最顯著。黃河以北的華北和內蒙地區上年冬季土壤濕度與夏季降水有弱的負相關關系。除了云貴高原地區外,多數地區上年冬季土壤濕度與夏季溫度存在負相關關系,其中負相關最顯著的是華北地區。春季土壤濕度除與云貴高原的夏季氣候關系密切外,與其他地區夏季氣候的關系不顯著。土壤濕度與氣候的滯后相關表明土壤濕度在年際尺度上對后期氣候有一定的影響。
    6  福建省冬季暴雨過程及其環流特征
    何芬 賴紹鈞 池艷珍 鮑瑞娟 許金鏡 溫珍治
    2010, 38(3):306-310.
    [摘要](2012) [HTML](0) [PDF 3.29 M](1813)
    摘要:
    利用福建省66個氣象觀測站1960年12月至2008年2月的暴雨資料,分析了福建冬季暴雨的時空特征及主要影響天氣系統。結果表明,冬季暴雨主要發生在閩西;福建冬季暴雨主要是南支槽東移、切變線維持和冷空氣南下影響所致;冬季暴雨的產生與充沛的水汽、對流不穩定和輻合上升運動密切相關,但大氣層結比汛期暴雨要穩定得多;冬季暴雨異常與500 hPa大氣環流和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異常關系密切,它們可能主要通過大氣環流的改變引起福建冬季暴雨異常。
    7  近50年陜西黃土高原云量和氣溫年際變化
    曹雪梅 孫智輝 雷延鵬 劉志超
    2010, 38(3):311-315.
    [摘要](1772) [HTML](0) [PDF 4.86 M](1895)
    摘要:
    利用陜西黃土高原24個氣象站1957年以來的氣溫、總云量和低云量觀測資料,分析了它們的年際及年代際演變趨勢及相關關系。結果表明:近50年區域年平均氣溫波動升高,尤其是1987年以后;北部風沙區氣溫的年際變化較大,增溫幅度由北向南遞減;1957年以來區域年平均總云量呈逐漸減少趨勢,低云量下降趨勢較總云量更為明顯,2000年以后總云量有所增加。相關分析表明:陜西黃土高原年平均氣溫與年均總云量及低云量呈明顯的負相關,均通過了0001顯著性水平檢驗,且低云量的相關更為顯著;總云量和低云量與降水量呈顯著正相關;不同區域和不同季節總云量和低云量與氣溫的相關系數有明顯差異,但與降水量的相關非常顯著。
    8  1961~2005年西雙版納淺層地溫對氣候變化的響應
    蒙桂云 喻彥
    2010, 38(3):316-320.
    [摘要](1769) [HTML](0) [PDF 21.43 M](4319)
    摘要:
    利用1961~2005年云南景洪0~20 cm各層逐月平均地溫,采用氣候傾向率、累積距平、信噪比等氣候統計方法,研究了近45年西雙版納淺層平均地溫的變化趨勢、氣候突變和異常年份等。結果表明:各年、季淺層平均地溫均呈現極顯著的升高趨勢,升溫率為0.14~0.40 ℃/10a,春季最小,冬季最大,年和春、冬兩季表層升溫率最大。各淺層平均地溫在1980年秋季均發生了突變,冬季突變出現在1978年,以突變點劃分,前為冷期,后為暖期,0 cm、15 cm和20 cm年平均地溫,突變前只有20 cm年平均地溫增溫趨勢不顯著,突變后則相反,只有20 cm年平均地溫呈顯著的增溫趨勢,這表明20世紀80年代以來,20 cm地溫對氣候變暖的響應更強。年平均地溫除10 cm外均在1971年異常偏低,各淺層年平均地溫2003年均異常偏高。氣溫升高是影響地溫上升的主要原因。
    9  黔東南大霧氣候特征
    龍先菊 梁平 田菊萍 楊再禹 謝俊英
    2010, 38(3):321-324.
    [摘要](1956) [HTML](0) [PDF 4.39 M](1686)
    摘要:
    利用1961~2007年黔東南州16個地面氣象觀測站逐日大霧日數資料,對黔東南州大霧日數的日、年、季分布特點、長期變化趨勢、年代際的變化特征等進行分析。結果表明:20世紀60年代平均霧日最多,80年代最少,進入21世紀后具有逐漸增多的趨勢;以秋季霧日最多,冬季次之,春季最少;以11月為最多,2月為最少。并且大霧日數有準40年的周期,在大霧多發期存在著準5年的周期性。大霧主要分布在黔東南州的中部,東南部和西北部相對較少。
    10  微波輻射計反演產品評價
    劉建忠 張薔
    2010, 38(3):325-331.
    [摘要](1696) [HTML](0) [PDF 24.19 M](1645)
    摘要:
    利用北京南郊探空資料,對從美國進口的微波輻射計近3年反演資料,從總體平均、早晚平均、平均年變化以及不同天空狀況4個方面進行分析、評價,以了解該設備的性能和產品特點。結果表明:①溫度均方根誤差從近地面到5000 m,誤差逐漸增大,5000 m以上又逐漸減小。相對誤差總體平均不到02,且均為正,表明儀器反演的溫度比探空的偏高。②濕度從近地面到3000 m誤差逐漸增大,3000 m以上逐漸減小??傮w平均相對濕度的誤差均為正,表明儀器反演出的相對濕度比探空的偏高。③從溫、濕度誤差的早晚對比看,20:00的誤差相對比08:00小。④從不同天空狀況看,溫度碧空、多云間晴效果較好,多云轉陰、陰天效果較差;濕度多云轉陰、陰天效果較好。⑤從溫、濕度誤差的年變化來看,溫度均方根誤差1500 m以下年內變化幅度較小,1500 m以上變化幅度較大,呈現出8月誤差最小,3、4月最大;相對濕度的均方根誤差在1500 m以下年內變化比較相似,1500 m以上脈動變化比較大。
    11  多普勒天氣雷達數據管理及運行保障系統
    張德玉 魏榮妮 王伏村
    2010, 38(3):332-335.
    [摘要](1756) [HTML](0) [PDF 3.44 M](1785)
    摘要:
    圍繞多普勒天氣雷達運行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開發了“新一代天氣雷達基數據管理系統”、“新一代天氣雷達二次產品瀏覽系統”、“新一代天氣雷達遠程終端監控系統”3個子系統,分別運行于不同的雷達終端上,實現了雷達基數據壓縮管理、二次產品共享瀏覽、遠程終端監控等功能。每個子系統均為一個特定的任務設計,針對性強,解決了該領域的突出問題。系統使用多項成熟的軟件開發技術,涉及到軟件開發的諸多方面。多線程、目錄監控、遠程控制、圖像緩存、內存文件傳輸等核心技術的使用,確保了系統的穩定和高效運行。
    12  用頻譜儀檢修CINRAD/CC雷達接收系統故障
    張濤 王民棟 解莉燕 董洋
    2010, 38(3):336-339.
    [摘要](1914) [HTML](0) [PDF 4.35 M](1668)
    摘要:
    針對云南省普洱雷達站新一代天氣雷達接收系統出現的一次特殊故障,通過對主要性能指標進行標定和分析,判斷雷達接收系統出現故障,并根據接收系統的工作原理和信號流程,運用頻譜分析儀對接收系統的各信號頻譜進行測試分析,完成故障定位和排除。此次故障排除過程充分體現了頻譜分析儀在接收系統故障處理中的重要性。
    13  脈沖多普勒天氣雷達發射功率測量技術
    秦建峰 王建華
    2010, 38(3):340-343.
    [摘要](1835) [HTML](0) [PDF 1.03 M](2262)
    摘要:
    通過分析目前國內脈沖多普勒天氣雷達發射功率的測量原理和方法,總結得到測量中的計量依據、關鍵因子及其影響,結合在S波段脈沖多普勒天氣雷達測量工作中的實際應用情況,研究科學規范且適合臺站應用的雷達發射功率測量方法、技巧和關鍵技術。影響雷達發射功率測量準確性的因素很多,不規范的測量方法會導致較大的功率測量誤差,影響雷達探測精度。研究與掌握科學規范的雷達發射功率測量技術與方法,對保證雷達檢查、測試與定標的準確性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4  新一代天氣雷達發射機速調管失效判斷
    李勇 黃丹萍 王靜
    2010, 38(3):344-346.
    [摘要](1610) [HTML](0) [PDF 388.49 K](1829)
    摘要:
    15  基于802.1x/EAP的WLAN安全認證分析與應用研究
    王麗霞
    2010, 38(3):347-352.
    [摘要](1679) [HTML](0) [PDF 2.78 M](1577)
    摘要:
    目前氣象部門內WLAN(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無線局域網)的應用部署日益廣泛,但對其安全接入卻沒有提出過較為合理的設計與規劃,由WLAN引起的安全漏洞給整個信息網絡系統帶來很大隱患。基于8021x/ EAP(Extensible Authentication Protocol,可擴展驗證協議)的安全認證分析,通過比較幾種EAP認證方式,優選了安全性較高的EAPTLS(Transport Layer Security,傳輸層安全),并詳細闡述了EAPTLS 的認證原理與密鑰導出機制,分析了其在集中化WLAN架構下的認證過程。結合氣象部門業務需求對集中化WLAN的試驗環境構建進行了介紹,并對各個組件的功能進行了描述,驗證了EAPTLS認證方式的可行性,結合現有系統現狀對基于8021x/EAP認證的WLAN在氣象業務中的應用部署提出了兩點需考慮的實際問題,即認證服務器和DHCP服務器的可靠性與可用性。
    16  基于組播技術的新一代天氣雷達實時共享網絡
    鄭寶枝 張鵬 王金東 王鳳嬌 吳書君
    2010, 38(3):353-356.
    [摘要](1807) [HTML](0) [PDF 1.84 M](3909)
    摘要:
    利用CINRAD/SC新一代天氣雷達系統支持組播傳輸的功能,將組播技術應用于雷達資料實時共享網絡的組建中,在已經建成的市縣寬帶網絡基礎上,實現市到縣雷達數據實時共享,使縣級臺站除不能對雷達工作方式進行控制外,對雷達回波的其他顯示功能和地圖信息設置均等同于雷達站,解決了以往雷達資料共享中因雷達完成體掃、數據存儲、數據上傳和下載等環節所造成的延時問題,為基層臺站依據雷達回波實時變化特征,及時準確地指揮人影作業提供了保障。
    17  麗水市氣象信息共享平臺設計與實現
    吳昊旻 姜燕敏
    2010, 38(3):357-362.
    [摘要](2168) [HTML](0) [PDF 27.92 M](10350)
    摘要:
    應用Div+CSS進行網頁布局,結合JavaScript、C++、VB、ASP等多種計算機編程語言,設計和開發了基于數據庫系統的麗水市氣象信息共享平臺。該平臺的應用,規范了麗水市各級臺站氣象信息的格式內容和發布流程,充分滿足了當前天氣、氣候業務系統的需要,并增加了氣象決策服務和文檔資料等信息的監控與共享。成功實現了氣象信息顯示和共享的自動化、集約化和圖形化,以直觀、形象的圖形文字方式在網絡上發布信息,資料共享時效性強,同時還提供提醒和報警功能。
    18  黑龍江省玉米田土壤旱澇預報
    季生太 閆平 姜麗霞 張歡 殷世平
    2010, 38(3):363-367.
    [摘要](1637) [HTML](0) [PDF 781.11 K](1696)
    摘要:
    玉米旱澇預報模型考慮了土壤〖CD*2〗大氣〖CD*2〗植物之間的水分交換關系,基于土壤水分平衡原理,以旬為預報時段,以黑龍江省34個測墑站點每旬玉米田土壤相對濕度代表所在縣的平均玉米田土壤相對濕度,利用上一旬末土壤相對濕度和下一旬降水預測值來預報下一旬末的土壤相對濕度。根據土壤旱澇指標來確定土壤旱澇等級。用2007年3月上旬至11月上旬實測玉米田土壤濕度對其檢驗。結果表明:黑龍江省春季和秋季預報比較準確,絕對誤差在5%以下;夏季預報誤差比春秋季節略高,絕對誤差在6%以下,有些縣市絕對誤差甚至達到0。根據確定的土壤旱澇等級檢驗土壤旱澇預報準確率表明,準確率較高,效果較好。
    19  黑龍江省玉米低溫冷害發生風險趨勢及預報模型
    朱海霞 紀仰慧 閆平 王秋京 宮麗娟 王晾晾 王萍 姜麗霞
    2010, 38(3):368-372.
    [摘要](1599) [HTML](0) [PDF 1.04 M](1641)
    摘要:
    利用黑龍江省玉米主產區69個市(縣)1961~2003年5~9月逐日氣溫、玉米發育期與冷害資料,用積溫距平作為判別玉米低溫冷害發生的主導因子,獲得玉米主要發育時期冷害發生指標體系及其風險程度,構建玉米低溫冷害風險預報模型;分析了43年來玉米低溫冷害發生風險的趨勢變化,采用MannKendall方法進行趨勢檢驗。結果表明:1961~1983年為玉米冷害發生的高風險時期,其中1964、1969、1972、1983年是玉米冷害發生的最高風險年。1984年之后為冷害發生的低風險時期,尤其在所研究的后幾年各地的Usk>U0.05,表明此時期積溫距平水平上升趨勢明顯,發生玉米冷害的風險很低;玉米低溫冷害風險預報模型能夠對冷害發生風險、冷害程度、發生范圍進行動態預測預報和災害評估,預報模型的檢驗結果具有較好的客觀性和適用性。
    20  蔬菜作物需水與節水灌溉氣象服務
    劉愛梅 李景宇 苗志成 曹振宇 趙斌 劉學峰 楊斌
    2010, 38(3):373-376.
    [摘要](1741) [HTML](0) [PDF 464.73 K](1748)
    摘要:
    應用聯合國糧農組織推薦的計算作物蒸散量的公式,計算了張家口壩上地區蔬菜作物的需水量;通過田間示范得出,膜下滴灌節水效果最好,其次是噴灌、再就是管灌。給出了蔬菜作物的平均需水灌溉量和不同節水模式下的灌溉量,并進行了節水灌溉調控氣象服務。結果表明,按照作物需水和氣象服務調控灌溉,不用投入資金可節水40%左右;工程節水加作物需水氣象服務調控灌溉節水40%~70%。工程節水結合作物需水調控灌溉為最有效最經濟的節水灌溉途徑。
    21  桂北動物物候氣候變暖響應
    李世忠 譚宗琨 夏小曼 張印平 鄒麗霞 唐廣田
    2010, 38(3):377-382.
    [摘要](1886) [HTML](0) [PDF 2.06 M](1676)
    摘要:
    對桂北地區1989~2007年青蛙、蟋蟀始鳴和終鳴以及氣溫等氣候要素1975~2007年同步觀測資料的對比分析結果表明,近10年來桂北地區青蛙和蟋蟀始鳴日期呈提前趨勢,終鳴日期穩定,始終鳴間隔期及生長繁殖季顯著延長;桂林雁山近34年來年平均氣溫呈顯著上升趨勢,特別是1997年以來增溫顯著,在增溫過程中以春季增溫為主,冬季和秋季增溫次之,夏季呈弱降溫趨勢;2~4月平均氣溫和3月平均最高氣溫是影響青蛙和蟋蟀始鳴期和始終鳴間隔期的主要氣候生態因子;動物物候變化是動物對氣候變暖的響應。
    22  省市縣三級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指揮體制探討
    王以琳 李德生 劉詩軍 劉文
    2010, 38(3):383-388.
    [摘要](1852) [HTML](0) [PDF 36.53 M](5137)
    摘要:
    為優化配置省、市、縣三級人工影響天氣指揮作業資源,依據各級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的職責范圍和任務特點,進行省、市、縣三級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指揮體制探討。提出省級主要負責全省飛機人工增雨作業和全省地面人工影響天氣預警、作業信息收集、監測等工作,市級主要負責屬地作業點的直接指揮作業工作,縣級主要進行作業監測工作。該體系體現市級指揮中心直接指揮作業點作業的模式特長,發揮省級飛機作業和地面作業預警的技術優勢,減少縣級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因人員少、技術力量薄弱等帶來的作業水平不高的問題。解決三級資源共享和作業指令接收中的時間延遲等問題,提高作業時效和水平。
    23  大連市人工防雹決策指揮系統
    李紅斌 何玉科 張殿剛 濮文耀 趙繁盛 王麗娜 張家偉
    2010, 38(3):389-393.
    [摘要](1685) [HTML](0) [PDF 1.97 M](2007)
    摘要:
    利用大連歷史氣象資料,系統地分析并建立了防雹作業預警和決策判別指標體系,歸納了防雹概念模型,借鑒最新防雹技術理論、科研成果和作業實踐對防雹作業技術方案進行了科學設計和研究。在MICAPS平臺基礎上,采用新一代天氣雷達先進的開發技術,綜合集成了雷達探測、衛星遙感、氣象探空、地理信息、閃電定位,以及人工防雹最新研究等綜合技術,研發出適合大連地區特點的具有防雹作業預警、雹云識別、作業決策判別、作業方案確定、實時效果分析等功能全、自動化程度高、操作簡便、科學實用的市級人工防雹決策指揮系統。該系統建成后可投入防雹作業業務使用,且標準化的軟件編程也便于系統推廣應用。
    24  重大氣象災害服務效益評估系統設計與業務應用
    吳林榮 羅慧 魯淵平 程永進 趙奎峰
    2010, 38(3):394-398.
    [摘要](2201) [HTML](0) [PDF 18.61 M](12612)
    摘要:
    分析了重大氣象災害服務效益評估的特點,構建了重大氣象災害服務效益評估模型、評估指標和評估流程,從氣象預報準確率評估、預報服務覆蓋率評估、政府決策部門反饋措施評估、服務效益綜合評估報告等4個方面對重大氣象災害效益進行綜合評估,以Asp.Net為平臺開發出了基于B/S(Browser/Server)結構的重大氣象災害服務效益評估業務系統。并以2008年低溫、雨雪、冰凍災害為例進行了業務應用評估,為公共氣象服務中針對重大氣象災害服務效益評估業務提供了工具。
    25  最大風速變化特征及再現期極值估算
    鹿翠華
    2010, 38(3):399-402.
    [摘要](2332) [HTML](0) [PDF 27.86 M](4213)
    摘要:
    利用棗莊市1971~2008年各月10 min最大風速資料,對棗莊最大風速統計分析。發現38年中棗莊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和全年的最大風速都呈下降趨勢,年最大風速以每10年147 m/s的幅度下降,冬季下降最快,達到每10年降低167 m/s, 夏季、秋季降低幅度很接近,都小于年平均最大風速降幅,春季最大風速下降最慢,且最大風速極值主要出現在春季。棗莊各月最大風速變化曲線呈遞減的“兩峰兩谷”形。用柯爾莫哥洛夫方法對耿貝爾分布函數進行擬合優度的檢驗,其顯著水平達到005,因此利用耿貝爾分布函數估算出棗莊未來若干年的最大風速極值,以滿足生產建設規劃與設計中對最大風速極值的要求。

    當期目錄


    年第卷第

    文章目錄

    過刊瀏覽

    年份

    刊期

    瀏覽排行

    引用排行

    下載排行

    您是第位訪問者
    技術支持:北京勤云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午夜欧美大片免费观看,欧美激情综合五月色丁香,亚洲日本在线视频观看,午夜精品福利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