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38卷第2期文章目次

  • 顯示方式:
  • 簡潔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對流層頂研究回顧
    楊雙艷 周順武
    2010, 38(2):145-151.
    [摘要](2030) [HTML](0) [PDF 817.47 K](1923)
    摘要:
    大氣急流、飛機顛簸、臭氧層頂等重要物理、化學現象均與對流層頂的位置、強度及其變動密切相關,因此在研究自由大氣的氣候和大氣環流時,作為對流層與平流層過渡層的對流層頂是非常重要的,對流層頂研究已成為當今大氣科學的研究熱點之一。對近幾十年來對流層頂研究領域的有關研究作了簡要回顧,主要從對流層頂的分布特征、對流層頂要素變化以及對流層頂與臭氧的關系等幾個方面進行綜述。在此基礎上,總結出對流層頂研究遇到的幾個困難。
    2  初值協調性對模式數值積分結果的影響
    李煥連 李清泉 王蘭寧 董敏
    2010, 38(2):152-158.
    [摘要](1905) [HTML](0) [PDF 3.17 M](1587)
    摘要:
    利用國家氣候中心新一代全球大氣環流模式BCC_AGCM201,考慮了初值協調性對模式數值積分結果的影響,進行了兩組數值回報試驗(簡稱S1,S2),對27年(1980~2006年)的夏季基本氣候態進行了對比分析,并考察了該模式對夏季氣候的回報技巧。使用交叉檢驗的方法,計算了對模式結果的評估參數值,包括時間和空間距平相關系數,對該模式性能進行了評估和檢驗。結果表明,BCC_AGCM201對季節尺度的大氣環流場具有良好的模擬性能,模式基本上再現了觀測位勢高度場、溫度場、流場的分布特征以及大尺度降水分布特征。500 hPa位勢高度、溫度空間距平相關系數對比表明,平均而言,500 hPa位勢高度、溫度的空間距平相關性,熱帶區域(30°S~30°N)高于東亞區域(0°~60°N,60°E~150°E)和全球區域。回報與觀測的降水距平百分率相關系數分布對比表明,試驗S2在我國江淮地區及南方地區的回報技巧要明顯優于S1。
    3  熱帶氣旋路徑預報概率圓應用
    張守峰 錢傳海 高拴柱 劉震坤
    2010, 38(2):159-164.
    [摘要](2015) [HTML](0) [PDF 7.68 M](1807)
    摘要:
    熱帶氣旋路徑預報采用預報概率圓可以有效減少不可避免的預報錯誤,在2004~2007年中央氣象臺主觀路徑預報資料的基礎上,使用統計方法并根據預報誤差與熱帶氣旋預報移動速度和移動方向的相關關系分類,分別計算了相應的24、48、72 h路徑預報的70%概率圓半徑,修改了原來業務中使用的概率圓半徑,以期替代原來在業務中使用的概率圓半徑。同時應用修改后的概率圓半徑對近5年的路徑主觀預報進行了分析,給出了2004~2007年預報誤差分布特點以及較大預報誤差熱帶氣旋個例的誤差產生原因,并討論了該方法改進的可能性。
    4  青藏高原地形對5、6月北半球環流影響數值模擬
    李萍云 王亞非 李琰
    2010, 38(2):165-169.
    [摘要](1750) [HTML](0) [PDF 21.66 M](1595)
    摘要:
    利用NCAR CAM3.1模式進行了有無青藏高原地形的試驗,通過兩組試驗結果的比較,研究了青藏高原地形對5、6月北半球500 hPa環流的影響。結論如下:春末夏初在北半球存在類似Rossby波列狀的距平中心,5月波列產生于高原北側的蒙古附近,途經鄂霍次克海、阿留申地區,到達北美西海岸;6月,由于西風急流北移、減弱及高原上空的非絕熱加大,波列的產生地移至高原西北側的巴爾喀什湖附近,強度減弱,造成該波下游的鄂霍次克海、勘察加半島、阿拉斯加海域的強度相應減弱。另外,5月在鄂霍次克海和日本以東洋面附近的異常中心類似于負位相的OKJ波列,可以視為對正位相OKJ波列東段形成抑制作用;6月由于鄂霍次克海附近的負異常強度很弱,對OKJ波列東段的抑制作用很弱。
    5  風切變對飛行的影響及其預報時效分析
    李秀連 付強 王科 丁葉風
    2010, 38(2):170-174.
    [摘要](2036) [HTML](0) [PDF 2.86 M](1811)
    摘要:
    利用NCEP再分析資料和AMDAR資料,對2008年11月1日首都機場冷鋒過境前后風切變現象及其可預報時效進行分析。分析認為:在冷鋒過境前后,首都機場存在多種形式的風切變,有高空槽前后的水平風切變、高層和中層急流軸引起的水平風切變、冷鋒前逆溫層頂上下的水平風切變和地面鋒面過境時跑道面上的水平和側風切變。對各種風切變的可預報時效進行了分析。
    6  應用雷達拼圖數據估測降水試驗
    伍靜 劉黎平 尤衛紅 崔哲虎
    2010, 38(2):175-181.
    [摘要](2094) [HTML](0) [PDF 8.73 M](2065)
    摘要:
    利用2008年6月5~7日廣東省新一代天氣雷達網(廣州、梅州、韶關、陽江、深圳及汕頭6部雷達)的雷達原始體掃資料及自動雨量站資料,對廣東省3 km高度上的雷達網系統觀測值差異進行了分析,發現廣州雷達的觀測值比周圍雷達偏高1~3 dBz,梅州雷達比其周圍雷達的觀測值偏低1~2 dBz。用Z〖CD*2〗R關系和最優插值校準法分別進行6 min和1 h估測降水,并用面雨量偏差和均方根誤差對該次降水估測試驗做了簡單評估。結果顯示:6 min定量估測降水,兩種方法都會低估,面雨量越大,估測效果越好;對于1 h定量估測降水,各種估測方法都有偏高或偏低情況,但普遍偏高,其中用先累加再用最優插值校準法校準的雷達〖CD*2〗雨量計聯合估測方法效果最好;短時降水估測可以很好地反映降水過程變化,而長時間降水估測可以較準確估測降水大小。
    7  有利環流形勢下北京降雪空報原因
    魏東 廖曉農 楊波
    2010, 38(2):182-188.
    [摘要](1818) [HTML](0) [PDF 11.96 M](3174)
    摘要:
    利用常規資料及微波輻射計、風廓線等新型探測資料,分析了2007年2月7日當大尺度環流形勢非常有利并且華北東部地區出現大范圍降雪的情況下,京津地區未產生降水及導致預報失誤的主要原因。大范圍環流形勢演變分析結果表明,700 hPa以上輻合系統前部的偏南氣流將水汽輸送到降水區,且回流冷空氣形成的冷楔和華北倒槽提供了有利的背景條件。弱冷空氣南壓導致倒槽填塞沒有影響京津地區而且邊界層內輻合系統產生的上升氣流較弱是造成京津絕大部分地區未出現降水的原因之一。大濕度區層次高、濕層薄是北京城區沒有降雪的另一重要原因。造成此次降雪空報的主要原因是:數值模式對邊界層相對濕度預報過高,且時效間隔較長、其間的天氣形勢難以判斷;不利于降雪的實況信息顯現得過晚。北京東部個別測站出現降水的可能原因是在短時回流條件具備的同時有高空槽過境,但動力抬升條件差。在較強偏南暖濕氣流提供水汽的同時,海拔高、水汽易于凝結是北京西北部的幾個較高海拔測站出現降雪的原因。
    8  雨雪冰凍天氣多普勒雷達產品特征
    沈永生 楊遠航 章達華 游火龍 楊希
    2010, 38(2):189-192.
    [摘要](2016) [HTML](0) [PDF 5.00 M](1893)
    摘要:
    2008年1月下旬至2月上旬福建省西部北部出現了歷史罕見的雨雪冰凍災害。利用多普勒雷達反射率、回波頂高、徑向速度、垂直風廓線等產品對此次雨雪冰凍天氣進行特征分析,通過分析發現:①冰晶和雪的回波強度通常比連續性降水回波弱,在反射率圖上,回波表現為邊緣毛松,絲縷狀紋理結構明顯,邊緣模糊不清,沒有確定的邊界;②回波頂高和零度層較低,因為垂直方向大氣相對較穩定,不利于對流發展,降水粒子沒有發展到高空;③在徑向速度圖上存在牛眼,說明在低空有急流存在。在低層有環形的零速度線,中高層的零速度線為倒“S”形,表明低層有風切變存在,中高層有冷平流;④風廓線圖上高層為西南風,中層為西北風,低層為西南風,近地層為東北風。說明從近地層到高層為“冷-暖-冷-暖”的層結結構,有利于凍雨天氣形成。
    9  湘西北地區一次局地特大暴雨分析
    何炳文 葛文忠 高玉春 胡振菊 鄔建祥
    2010, 38(2):193-196.
    [摘要](2014) [HTML](0) [PDF 5.93 M](1768)
    摘要:
    利用多普勒雷達資料和閃電定位資料,對2006年8月24日晚常德西北地區的局部特大暴雨成因進行分析,結果表明MCV的不斷生成與合并維持MCC的生命史,3個MCC組成一個有組織的MCS,中尺度輻合線是造成特大暴雨的主要原因,回波的生成和發展趨向暖濕氣流流入的方向,中低層東南暖濕氣流為特大暴雨提供充足水汽,閃電活動的開始指示強降水的開始,南北向地形的抬升作用有利于回波維持和加強,提高回波降水效率和延長降水時間。
    10  滇西北高原局地暴雨雷達回波特征
    張崇莉 李淑華 賴云華 甘德芳
    2010, 38(2):197-200.
    [摘要](1751) [HTML](0) [PDF 4.80 M](1648)
    摘要:
    利用麗江CINRAD/CC雷達觀測資料,并結合天氣背景及當地地形,對2008年9月11日出現在華坪站的單點性暴雨天氣進行詳細分析發現:雷達回波強度場上,由前端積狀云和后部層積云組成的混合降水回波移過測站;速度場上出現了“逆風區”的特征,并在其移動路徑周圍出現了強降水天氣;5.2 km以上高度的垂直風廓線顯示,冷平流控制時系統維持,冷平流減弱時系統減弱;500 hPa副高較強,冷空氣南下回流,致使700 hPa切變線東南移,產生強降水。華坪縣特殊的地形與該次暴雨的風場結構相配合形成迎風坡的動力抬升條件,是此次暴雨的又一特征。
    11  中國春季沙塵暴年代際變化和季節預測
    祝從文 徐康 張書萍 郭玲
    2010, 38(2):201-204.
    [摘要](1848) [HTML](0) [PDF 6.96 M](1477)
    摘要:
    利用1954~2007年中國258個臺站觀測的月沙塵暴日數資料,北半球地表溫度和美國NCAR/NCEP大氣再分析資料,研究了中國春季沙塵暴日數年代際變化特征及其影響因子。研究發現:中國春季沙塵暴日數與貝加爾湖地表變暖存在顯著的負相關,相關系數達到-0.8,該地區的地表溫度變暖導致蒙古氣旋活動和我國沙塵暴頻率降低。利用該地區冬季對流層850 hPa溫度與春季地表溫度指數之間顯著正相關關系,建立了冬季850 hPa溫度指數預測中國春季沙塵暴頻率的線性預報方程。通過22年回報檢驗發現,統計預報結果與多數臺站觀測的沙塵暴發生頻率存在顯著的正相關,最大相關系數達到+0.4。其中,近22年的預報場與觀測之間空間相關系數平均達到+0.4以上,均方根誤差在1~2之間,表明該統計預報模型具有一定的業務應用價值。
    12  近46年西藏高原晝夜降水變化趨勢
    張核真 唐小萍 普布卓瑪
    2010, 38(2):205-208.
    [摘要](1865) [HTML](0) [PDF 4.34 M](1627)
    摘要:
    選取西藏地區18個氣象站1961~2006年逐時降水資料,分析近46年晝夜降水的變化趨勢。結果顯示:近46年,西藏大部分地區各時段夜雨率均呈減少趨勢,晝雨率呈增多趨勢;夜雨天數冬半年各區域都呈增多趨勢,年和夏半年東北部和藏西北地區呈增多趨勢,其他區域呈減少趨勢,而晝雨天數大部分地區年、季都呈增多趨勢。 晝、夜雨率和雨次的年代際變率較大,各區域年代際變化不一致,無明顯的增減趨勢;夜雨率冬半年出現異常最多,各區域年、季多為異常偏少。晝雨率冬、夏半年出現異常較多,年和夏半年多異常偏少,冬半年基本上為異常偏多;夜雨天數夏半年出現異常的最多,東部地區以異常偏少居多,中西部地區以異常偏多為主。晝雨天數夏半年出現異常最多,南部邊緣地區均為異常偏多,藏北地區也以偏多為主,其他區域多異常偏少。西藏大部分地區年、季晝夜雨率的大小更多依賴于降水強度,而非雨次的多少。
    13  天山天池近49年氣候變化特征
    馬洪亮 馬燕 薛福民
    2010, 38(2):209-213.
    [摘要](2301) [HTML](0) [PDF 559.30 K](1748)
    摘要:
    基于天山天池氣象站1959~2007年的逐日地面氣候資料,應用線性傾向估計、功率譜分析、滑動〖WTBX〗t〖WTBZ〗檢驗及距平標準差對比分析等方法對天山天池氣候變化特征進行了分析。分析表明:天山天池氣候變化具有明顯的多尺度振蕩特征,并且具有明顯的年際變化,年平均氣溫在1996年附近發生突變,降水未出現氣候突變現象。氣溫和降水的變化和天山山區“暖濕型”變化趨勢一致,最低氣溫的升高對天山天池增溫貢獻最大,最顯著增濕趨勢出現在春季和冬季,夏季降水量持平而雨日卻減少,夏季極端強降水天氣增加。
    14  新一代天氣雷達測速定標精度檢查方法
    潘新民 柴秀梅 徐俊領 王全周 趙百勝
    2010, 38(2):214-221.
    [摘要](1866) [HTML](0) [PDF 2.43 M](1709)
    摘要:
    通過對新一代天氣雷達速度測量原理介紹,闡述了速度模糊產生的原因,在此基礎上介紹了當前幾種退速度模糊方法,并比較了這幾種方法的特點和需要改進的地方。介紹了新一代天氣雷達測速定標檢查時理論計算速度值的方法和速度模糊時顯示的實際速度值計算方法。為確保雷達采集的數據尤其速度場資料的可靠性,各廠家采用了不同的定標和檢查方法,通過對各廠家速度定標和檢查方法的分析與比較,指出了各自的特點和需注意問題,為新一代天氣雷達技術保障提供借鑒。
    15  雙波段大氣向下紅外輻射云遙感數值模擬
    李浩 孫學金 陳峰 宋多
    2010, 38(2):222-225.
    [摘要](1670) [HTML](0) [PDF 437.94 K](1594)
    摘要:
    為了將衛星多通道遙感技術應用到地基測云紅外遙感中,利用SBDART(平面平行輻射傳輸模式)模式對雙波段(103~113 μm,115~125 μm)大氣向下紅外輻射進行計算。分析了雙波段輻射亮溫差的特點,討論了不同能見度、不同天空狀況對兩通道亮溫差的影響,同時將利用實際測量的亮溫差值所判斷出來的天空狀況與實際天空狀況進行了對比。結果表明,在能見度較好時天頂方向輻射率變化比天邊方向明顯;在高能見度時一定天頂角范圍內,可以利用不同天空狀況亮溫差不同的特點對云進行識別。
    16  基于徑向基函數神經網絡的探空儀濕度傳感器曲線擬合
    楊子賓 王曉蕾 張偉星 李萍
    2010, 38(2):226-229.
    [摘要](1725) [HTML](0) [PDF 428.58 K](1830)
    摘要:
    針對數字式探空儀上采用的XGH02型高分子碳膜濕敏電阻濕度感應元件,采用正規化徑向基函數(RBF)神經網絡模型對其進行曲線擬合,與傳統的曲線擬合效果相比較,尋求一種更加準確的濕度傳感器標定和誤差的校準模型。用訓練樣本和檢驗樣本對建立的RBF模型分別進行訓練和檢驗結果表明,建立的RBF模型有效提高了濕敏電阻的準確度,其測量的最大誤差為2.0298%(RH),明顯好于采用現用公式的測量準確度。
    17  基于VC++平臺的相控陣天氣雷達NetCDF數據讀取與產品顯示
    張林 高玉春 楊金紅 楊洪平
    2010, 38(2):230-234.
    [摘要](2313) [HTML](0) [PDF 6.17 M](1858)
    摘要:
    介紹相控陣雷達的特點、NetCDF數據文件結構、VC++程序讀取NetCDF存儲的相控陣天氣雷達數據和產品的生成,重點探討NetCDF的文件結構和其數據讀取的過程。 使用美國新改裝的相控陣天氣雷達與常規多普勒天氣雷達在2004年所做的一次同步觀測試驗獲取的NetCDF數據,在VC++平臺下編寫程序,完成對NetCDF數據讀取及雷達產品顯示,借助生成的產品,通過具體實例比較和分析了兩部雷達各自的性能特點。
    18  四川省自動與人工氣壓觀測值差異對比
    游泳 苑躍 余海蓉 主召華 趙小莉
    2010, 38(2):235-238.
    [摘要](1926) [HTML](0) [PDF 11.89 M](2570)
    摘要:
    應用四川省135個臺站在自動站與人工站平行觀測期間的對比觀測數據,對兩種不同的資料進行了對比分析。結果表明:自動站與人工站的日氣壓差值不滿足正態分布,人工觀測比自動觀測平均偏高0.35 hPa,標準差為0.48 hPa。自動站與人工站的相關性較好,相關系數為099,大約3/4的對比觀測臺站的人工站氣壓觀測值大于自動站氣壓觀測值。自動站與人工站氣壓觀測值的月平均差異在上半年逐步增大,6月達到最大,下半年開始逐步減小。2004年的自動與人工氣壓觀測數據年平均值差異最小,2006年數據據差異最大。
    19  人工與自動土壤水分平行觀測資料對比分析
    胡新華 杜筱玲 全根元
    2010, 38(2):239-242.
    [摘要](1766) [HTML](0) [PDF 2.49 M](1781)
    摘要:
    采用對比差值、差值概率和相關分析等方法對南城2005年9月8日至2007年1月28日期間HYASF型土壤水分自動監測站與人工平行對比觀測的土壤濕度資料進行統計和一致性分析。結果表明,人工與自動觀測資料的一致性在40 cm、50 cm土層表現最好,在5 cm、10 cm土層表現相對最差;總體上自動觀測值高于人工觀測值,二者數據差異在少雨或干旱季節常小于多雨季節;對比觀測時段內人工與自動觀測數據序列的相關性在各層均表現為顯著,多項式回歸趨勢基本能反應土壤含水量的變化趨勢。分析結果可為評估HYASF型土壤水分自動站的監測能力提供客觀依據。
    20  東北地區玉米氣候生產潛力時空分布特征
    魏鳳英 馮蕾 馬玉平 王石立
    2010, 38(2):243-247.
    [摘要](1727) [HTML](0) [PDF 2.14 M](1661)
    摘要:
    利用旋轉經驗正交函數和功率譜等方法分析了1961~2007年東北地區玉米光溫生產潛力和氣候生產潛力的時間變化趨勢及區域特征。結果表明,東北地區玉米光溫生產潛力呈顯著的上升趨勢;氣候生產潛力呈下降趨勢,但變化趨勢不顯著。玉米光溫生產潛力和氣候生產潛力均存在7~9年的顯著周期變化。玉米氣候生產潛力還存在5年和3年左右的顯著周期;東北玉米光溫生產潛力呈西南區域與東北區域相反的空間趨勢分布,生產潛力的高值區位于遼寧大部、吉林西部和黑龍江西南部,低值區位于東北的東部地區;東北玉米氣候生產潛力的高值區位于東北的東南部,低值區位于東北的西部。
    21  近40年溫州雙季晚稻安全齊穗期變化
    潘永地 葛慧蓉
    2010, 38(2):248-252.
    [摘要](1596) [HTML](0) [PDF 2.21 M](1432)
    摘要:
    依據溫州全市各縣(市)氣象站自建站以來的逐日日平均氣溫,分別計算了各站的逐年22 ℃穩定通過終日,分析了各站該日期的變化特點,確定其變化趨勢。運用SPSS(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軟件對各站的變化進行顯著性檢驗,判斷其變化是由于樣本的抽樣誤差造成還是總體的期望值確實發生了變化?;跍刂莞髡練v年的22 ℃穩定通過終日變化特點,分兩個時間段進行討論,分別計算具有顯著性變化站點1990年前后兩段時期內的80%保證率22 ℃穩定通過終日,以此為依據確定當地雙季晚稻安全齊穗期的變化,進而計算雙季晚稻安全齊穗期的可推遲天數,提出播種期安排建議,從而為更好地利用氣候資源,提高當地農田利用效率提供客觀依據。
    22  福建沿海赤潮災害氣象預報
    張春桂 任漢龍 吳幸毓 曾銀東
    2010, 38(2):253-258.
    [摘要](1889) [HTML](0) [PDF 5.34 M](1731)
    摘要:
    根據福建沿海2001~2008年赤潮災害資料以及相應時期的氣象數據,尋找與赤潮災害發生密切相關的氣象因子,分析赤潮災害發生期間的地面及不同高度的天氣形勢,并探討南方濤動指數與赤潮災害發生的關系,在此基礎上根據前期氣溫、風、云及海況進行福建沿海赤潮災害氣象預報。研究結果表明,福建沿海的風、氣溫、濕度、日照和氣壓等氣象因子與赤潮的發生存在著密切的關系,但不同海區影響赤潮發生的主要氣象因子不盡相同,低層850 hPa和地面形勢能較好地反映福建沿海赤潮發生的天氣背景,南方濤動指數與第2年赤潮發生日數有著很好的對應關系,二者相關系數為-0.745。
    23  環境掃描電子顯微鏡工作原理及其氣象學應用
    蘇正軍 關立友 石愛麗
    2010, 38(2):259-262.
    [摘要](1859) [HTML](0) [PDF 8.35 M](1705)
    摘要:
    大氣顆粒物具有吸附性、吸濕性以及對光的吸收和散射性等特性,對環境、氣候和人類健康造成許多不利影響。掃描電子顯微鏡和能譜分析技術,可在觀測大氣組成的微小顆粒的微觀結構的同時,實現對微結構元素組分分析的目的,為氣象學中開展微觀物理化學研究提供一個有效的手段。文章簡要介紹了環境掃描電子顯微鏡(ESEM)的基本工作原理及特點,指出環境掃描電子顯微鏡在氣象科學研究中的獨特作用、適用領域,并通過對人工影響天氣焰劑產生的大氣顆粒的物理化學性質研究的實例來說明其應用。
    24  秦巴山區地質災害成因及預報預警
    趙世發 王俊 杜繼穩 杜軍 高麗 鄭光祥 胡曉黎 程曉丹
    2010, 38(2):263-269.
    [摘要](1770) [HTML](0) [PDF 3.18 M](1571)
    摘要:
    利用1955~2007年地質災害與降水資料以及加密鄉鎮人工監測站、鄉鎮自動氣象站、水文降水資料,分析秦巴山區地質災害特點、形成機制、災害發生與降水強度和降水持續時間的關系,用數理統計方法研究地質災害不同易發區的臨界降水指標,并結合氣象部門現行精細化氣象預報預警業務流程,研制了秦巴山區地質災害精細化預報預警思路和制作流程,建成了自動運行的地質災害預報預警業務系統。2008年應用取得較好的預報效果。
    25  信息擴散技術在重大雷災預測中的應用
    王春揚 楊超
    2010, 38(2):270-273.
    [摘要](1652) [HTML](0) [PDF 795.27 K](1801)
    摘要:
    對重大雷災的研究和預測能夠為防災減災及政府相關部門的決策提供科學依據。由于歷年重大雷災樣本數過少,應用統計方法得出的預測結果會產生很大的誤差。以福建省為例,分析了2000~2006年全省的雷災變化趨勢,并嘗試利用信息擴散技術對全省重大雷災進行預測。結果表明:雷災總數呈現逐年遞增趨勢,而重大雷災事故的發生次數沒有明顯變化;福建省每年重大雷災的出現次數集中在27~40次之間,其累積概率約為70%,重大雷災年累計次數小于20次或大于45次的可能性幾乎為0;重大雷災次數大于34次的發生概率約為2年一遇,大于42次的發生概率大約為10年一遇。

    當期目錄


    年第卷第

    文章目錄

    過刊瀏覽

    年份

    刊期

    瀏覽排行

    引用排行

    下載排行

    您是第位訪問者
    技術支持:北京勤云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午夜欧美大片免费观看,欧美激情综合五月色丁香,亚洲日本在线视频观看,午夜精品福利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