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38卷第1期文章目次

  • 顯示方式:
  • 簡潔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國外幾套再分析資料的對比與分析
    鄧小花 翟盤茂 袁春紅
    2010, 38(1):1-8.
    [摘要](3936) [HTML](0) [PDF 988.69 K](8239)
    摘要:
    針對目前最主要的3種再分析資料NCEP、ECMWF、JMA,從各家再分析中心所采用的同化方案、所用到的數據、質量控制方法及相關的偏差校正方法方面,進行相關介紹和對比,以便對再分析資料的特點有更為充分的了解,對我國未來再分析工作的發展起到借鑒作用。通過對比發現,各家再分析中心采用的同化方案主要為三維、四維變分方法和最優插值法。各家最主要的差別在于所選用的數據類型不同,以及所采用模式在分辨率上的差異。此外,還從經驗出發簡要給出了各類再分析資料在不同方面的優缺點,從而為各類再分析資料的選擇使用方面提供參考。簡單陳述了國內再分析工作的進展,并給出了提高我國再分析工作質量所需要關注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2  面雨量空間擴展估算法
    陳艷英 高陽華 游揚聲 繆啟龍
    2010, 38(1):9-14.
    [摘要](1863) [HTML](0) [PDF 2.16 M](1759)
    摘要:
    以溫州地區1991~2001年90個觀測站的月平均降雨為例,在GIS支持下,對樣條函數法、克立格內插法及距離平方反比法這3種插值方法進行了對比研究;并在90個觀測站中篩選出最少量的、能達到穩定結果的站點數;還考慮了插值的空間分辨率對結果的影響。對上述3點進行大量的計算、統計分析的結果表明:①在選擇距離平方反比法及樣條函數法對月平均降雨量插值效果均較好;②利用這兩種插值方法對不同站點密度選取不同空間分辨率插值后得出,選取50站誤差趨于穩定,利用距離平方反比法插值結果誤差較小,而空間分辨率對結果幾乎沒有影響。利用距離平方反比法,選擇50個站得到了溫州地區1 km×1 km面雨量空間擴展結果,為水文預報工作提供一種較精確的面雨量估算和輸入方法。
    3  豫西突發性暴雨成因
    王新敏 張霞 范學峰 何立富
    2010, 38(1):15-20.
    [摘要](1901) [HTML](0) [PDF 49.51 M](4389)
    摘要:
    利用常規觀測、FY2C氣象衛星資料及NCEP/NCAR再分析資料,對2007年7月28~30日豫西盧氏縣引發歷史罕見山洪暴雨的進行了天氣動力學和中尺度分析。結果表明: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增強與貝加爾湖高壓疊加形成阻塞形勢,其西側低空急流攜帶大量水汽與較強的鋒生場交匯在豫西,導致了這次極端暴雨事件的發生;大尺度強斜升運動區中,低層存在一個條件性對稱不穩定機制,引發中β云團生成、合并、發展,從而造成暴雨。
    4  一次暴雨過程的動力診斷
    吳啟樹 鄭穎青 林金凎 賴紹鈞 龔振彬
    2010, 38(1):21-25.
    [摘要](2217) [HTML](0) [PDF 3.96 M](1936)
    摘要:
    應用常規觀測資料及NCEP再分析資料,對2008年5月21日福建中部地區暴雨成因進行診斷分析。結果表明:此次強降水位于水汽通量散度平流項與散度項輻合配置較好區域;高層較強渦度平流促進福建中部地區上升運動;差動假相當位溫平流增強大氣不穩定度,促進垂直上升運動;低層水平運動鋒生中心的位置和強度與未來6 h降水中心位置和強度較為一致。
    5  祁連山區夏季降水過程天氣分析
    陳乾 陳添宇 肖宏斌
    2010, 38(1):26-31.
    [摘要](1818) [HTML](0) [PDF 25.07 M](4841)
    摘要:
    以500 hPa盛行氣流為主,參考 FY2D衛星云圖云型特征,將2007年7~8月祁連山區的31次降水過程作天氣分型。取30°~45°N范圍500 hPa 110°E的格點平均位勢高度與90°E平均位勢高度之差值為分類標準。分成3個主型,西南氣流型、西北氣流型和平直西風氣流型。西南氣流型又分移動型和阻塞型兩個副型。西北氣流型分西北氣流冷平流型和河套冷渦兩個副型。用試驗區中尺度自動站網的降水資料,探討降水量與海拔高度和坡向的關系,分析產生降水過程各天氣類型的環流特征及其降水強度,發現在不同的大尺度流型下,地形的動力和熱力作用會造成迥然不同的地形強迫中尺度系統。
    6  臺風“鳳凰”和“諾瑞絲”路徑與降水分布對比分析
    余貞壽 閔錦忠 樓麗銀 冀春曉 陳宣淼
    2010, 38(1):32-36.
    [摘要](2255) [HTML](0) [PDF 24.88 M](3811)
    摘要:
    臺風“鳳凰”(0808)和“諾瑞絲”(8012)路徑相似,但降水分布不同,“鳳凰”暴雨分布在路徑左右兩側,而“諾瑞絲”暴雨分布在路徑左側。文章從濕位渦和垂直風切變角度對這兩個路徑相似臺風暴雨進行了診斷分析。結果表明:無論是“鳳凰”,還是“諾瑞絲”臺風暴雨與濕位渦和垂直風切變都有較一致對應關系,強降水位于垂直風切變矢量左側,垂直風切變矢量與移動路徑呈不同夾角時,強降水分布在移動路徑不同方位。濕位渦正壓項(MPV1)負值區和斜壓項(MPV2)正值區相疊加對應強降水落區,而且疊加區內MPV2越大,降水強度也越強。因此,在實際臺風預報中,可以結合濕位渦和垂直風切變綜合分析來提高預測強降水落區準確性。
    7  暴雨模擬中多普勒雷達徑向速度變分同化的應用
    趙文斌 齊琳琳 何宏讓 孫建華
    2010, 38(1):37-43.
    [摘要](1918) [HTML](0) [PDF 29.94 M](1954)
    摘要:
    針對2008年6月廣東地區的一次強降雨過程,利用WRF中尺度數值模式及其三維變分同化系統(WRF3DVAR),進行了多普勒雷達徑向速度變分同化對暴雨過程模擬效果影響研究。結果表明:WRF3DVAR能夠有效地同化多普勒雷達徑向速度,同化后的主要影響在于改進了初始動力場,使得初始場包含有更詳盡的中尺度特征信息,進而顯著提高模式對廣東局地暴雨過程的模擬效果。在高分辨率中尺度數值模式中有效地利用多普勒天氣雷達資料,是提高中尺度降雨預報的關鍵。
    8  載人飛船主著陸場區強對流天氣成因
    王紅軍 胡英華 劉培寧 楊學藝
    2010, 38(1):44-48.
    [摘要](2088) [HTML](0) [PDF 1.81 M](1868)
    摘要:
    從數值預報資料入手,結合風廓線雷達、多普勒雷達及自動氣象觀測資料對2008年9月14日飛船主著陸場區一次雹暴過程進行分析。結果表明:這次雹暴過程中氣象要素變化劇烈;侵入蒙古低壓的冷鋒帶動中尺度輻合線移近場區時觸發強對流迅猛發展;雹暴前期垂直風切變顯著增大;深厚的對流不穩定層結、強烈的正渦度平流和垂直上升運動等是雹暴的主要成因;雹暴前期TBB值迅速降低,雷達RHI回波圖上,在無回波穹窿區上部為雹源區;冰雹落在〖WTBX〗〖WTBX〗θ〖WTBZ〗〖WTBZ〗se舌軸的北側和高空鋒區的南側。
    9  江西省一次冷空氣過程中的灰霾天氣過程分析
    肖安 徐星生 盧敏
    2010, 38(1):49-52.
    [摘要](2629) [HTML](0) [PDF 24.55 M](13363)
    摘要:
    利用江西省常規氣象觀測資料、探空站資料和空氣污染資料,對2008 年12 月12~13日江西省的一次大范圍灰霾天氣過程進行了綜合分析研究。結果表明:橫槽轉豎引導冷空氣南下和中層高度的干燥暖舌共同影響,是這次灰霾天氣過程發生的天氣形勢背景;冷空氣受到700 hPa干暖舌的抑制作用,形成低層偏冷,中層偏暖的“逆溫”結構,導致了大范圍的灰霾天氣過程出現、維持;空氣相對濕度較低,受晝夜溫差和冷空氣的共同影響,造成輕霧和灰霾天氣之間頻繁轉換;較低的混合層高度導致近地面污染物以水平運動為主,在遇到較高海拔的山脈阻擋后,沿山脈邊緣向東西方向擴展,匯集到平原、河谷地區,降低這些地區的能見度,導致灰霾區域由 “南北向型”演變成了“東西向型”。
    10  南安市秋季一次大暴雨天氣過程診斷
    周振樟 侯喜良
    2010, 38(1):53-57.
    [摘要](1831) [HTML](0) [PDF 4.33 M](1863)
    摘要:
    應用常規觀測資料、自動站加密觀測資料、天氣圖、物理量場和云圖等,對福建省南安市秋季一次歷史同期罕見的大暴雨天氣過程進行了分析,研究了此次大暴雨天氣過程的天氣系統、水汽條件、不穩定度和動力觸發機制,分析了該天氣系統的演變及物理量場的配合情況。通過與歷史同期天氣過程的比較分析,發現在該時期本地區發生大暴雨天氣過程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存在熱帶低壓與較強冷空氣的相互作用;探空資料的應用對定量分析大暴雨過程的演變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由于秋季在南安乃至泉州出現這種大范圍暴雨天氣過程極其罕見,對此次大暴雨天氣過程的研究利于基層臺站預報員對此類現象的認識和把握。
    11  四川地區云和空中水資源分布與演變
    王維佳
    2010, 38(1):58-65.
    [摘要](2050) [HTML](0) [PDF 2.93 M](1597)
    摘要:
    利用1971~2000年臺站云降水資料和NCEP再分析資料,分析了四川地區云和空中水資源的分布與演變。研究發現:四川地區平均總云量為72成,低云量47成,全年陰天日數1935天,降水日數1540天,小到中雨日1471天;全年大氣可降水量為1817 kg〖DK〗·m-2。云有明顯的季節變化特征,總云量夏季最高,春季次之,冬季最低,低云量夏季最高,秋季次之,冬季最低。大氣可降水量夏季最大,秋季次之,冬季最少。云和小到中雨日的空間分布具有明顯的地域性,且夏季分布與全年分布顯著不同。在高原上,總云和低云、降水日、小到中雨日呈相反的變化趨勢,總云在平均狀態附近波動略有減少,而低云、降水日、小到中雨日在平均狀態附近波動略有增加;在盆地內,云和降水日的演變趨勢相同,總云量、低云量、降水日、小到中雨日都在線性減少。30年來四川地區大氣可降水量線性變化則略有增多。
    12  基于標準化降水指數的石家莊干旱時空特征
    車少靜 李春強
    2010, 38(1):66-70.
    [摘要](2059) [HTML](0) [PDF 11.56 M](5020)
    摘要:
    干旱是影響石家莊的主要氣象災害之一?;?972~2006年石家莊市17個氣象站的逐月降水資料,采用標準化降水指數,分析了石家莊的干旱時空分布特征。結果表明,石家莊干旱的發生程度具有階段性特征,20世紀70年代和90年代是比較嚴重的干旱階段,70年代春旱嚴重,到90年代夏秋旱比較嚴重。用主成分分析對石家莊干旱的空間分布特征進行分析,石家莊干旱在空間分布上具有顯著的一致性,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區域性,根據因子分析將石家莊分為北部、東部和南部3個區域,90年代后較90年代前東部和南部干旱有所增多,北部減少。
    13  地面溫度與雪面溫度對比
    李鳳云 王玉山 吳澤新 劉春紅
    2010, 38(1):71-74.
    [摘要](1986) [HTML](0) [PDF 398.42 K](2813)
    摘要:
    通過平行觀測,對德州市氣象局所轄的陵縣(2003~2004年)、武城(2004~2005年)、德州(2006~2007年)3站冬季有積雪時,人工站與自動站的地面溫度觀測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得出有積雪狀況下的β值(β=自動觀測地面溫度/人工觀測雪面溫度)。自動觀測的地面溫度更能代表實際地面狀況,這種對比關系可為使用地表溫度的水文及農業部門提供一個更加準確的地面溫度使用參數β,以掌握地面溫度的變化規律,為地能、地熱、地水的預測與判斷提供準確數據。
    14  南四湖流域暴雨分布特征及可能日最大降水量計算
    李燕 朱桂林 劉強 馬麗
    2010, 38(1):75-77.
    [摘要](2129) [HTML](0) [PDF 691.57 K](1747)
    摘要:
    利用南四湖流域11縣市1971~2007年的暴雨資料,分析南四湖流域首次和末次暴雨的開始和結束時間以及暴雨的時空分布特征,發現南四湖流域暴雨的時空分布差異較大,但日降水極值的概率分布卻有一定規律,呈Λ(x)型漸進分布。利用耿貝爾分布計算南四湖流域多年一遇的日最大降水量極值,計算的未來10年、20年、40年的日最大降水量與歷史上10年、20年、40年的日最大降水量重現期基本一致,對未來50~200年的估算值也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15  我國地面氣溫參考站點遴選的依據、原則和方法
    任國玉 張愛英 初子瑩 周江興 任玉玉 周雅清
    2010, 38(1):78-85.
    [摘要](2436) [HTML](0) [PDF 2.15 M](1741)
    摘要:
    由于城市化和觀測環境變化的影響,我國現有國家級氣象臺站網觀測的地面氣溫資料許多已不能滿足氣候變化檢測研究的要求。利用我國全部氣象觀測站網的臺站信息,對地面氣溫資料序列質量進行了系統評價,遴選出可用于氣溫變化研究的參考站點。這項工作建立了地面氣溫參考站點遴選的原則、方法和步驟,并據此確定了138個地面氣溫參考站。這些臺站可代表背景地面氣溫場,其長期氣溫觀測資料可用作城市臺站或國家級臺站城市化增溫評價的參考,也可直接用于我國地面氣溫變化的檢測分析。
    16  NDVI〖CDF*2〗ST特征空間及干濕邊變化特征
    張紅衛 陳懷亮 申雙和 周官輝 余衛東
    2010, 38(1):86-95.
    [摘要](1754) [HTML](0) [PDF 4.47 M](1611)
    摘要:
    為了更好地解釋歸一化植被指數(NDVI)和地表溫度(ST)的各種存在關系及其相互轉換過程,以及監測和評價陸表變化,尤其是根據描述地表植被覆蓋和土壤水分含量的參數,解釋NDVI達到飽和以后的情況,以便更有效地應用,該文從歸一化植被指數和地表溫度之間機理出發,分析了植被指數與地表溫度之間關系的研究以及NDVIST特征空間的干旱監測模型應用情況。結果表明,在高植被覆蓋度情況下NDVIST特征空間擬合隨意性增大,影響干旱的監測精度;同時多種因素對下墊面溫度及植被指數影響的不確定性也影響干旱及植被的監測精度。今后的研究當中要針對不同時相、不同分辨率數據,分析不同植被覆蓋類型和水分狀況條件下NDVIST空間的變化規律,進一步研究修正NDVIST空間特征及干濕邊(冷熱邊)的變化特征及在干旱監測中的應用,特別是高植被覆蓋度下的修正應用,使STNDVI特征空間方法在干旱監測中發揮更好的作用。
    17  新一代氣象衛星資料處理系統并行調度算法研究與應用
    賈樹澤 楊軍 施進明 趙金雁
    2010, 38(1):96-101.
    [摘要](1896) [HTML](0) [PDF 2.52 M](1705)
    摘要:
    氣象衛星地面系統資料處理中心每天要處理大量數據,對于時效性、可靠性的要求非常高。文中借鑒蟻群并行處理算法的思想,結合資源預留策略、動態優先級增加策略以及服務器虛擬化應用概念,提出了一個基于性能預測、計算連接權重的動態并行調度算法——信息素動態加權法,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高可用性集群(HPC)中的動態負載平衡,協助系統迅捷、準確地找出最佳服務器響應處理請求,從而提高高性能大型數據處理中心對大容量實時數據的處理效率。
    18  CE318型太陽光度計常見問題及其解決方法
    張曉春 車慧正 魏垚
    2010, 38(1):102-106.
    [摘要](2278) [HTML](0) [PDF 647.62 K](1919)
    摘要:
    介紹了CE318型太陽光度計在運行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問題,分析和說明了出現問題的原因,并給出了解決辦法,提出了對儀器進行日、周、月、年檢查、維護注意事項。旨在為臺站觀測技術人員提高CE318型觀測儀器的使用、維護和檢修能力,進行儀器的常規檢查和維護提供參考,也為提高儀器運行的穩定性和數據質量的可靠性提供基礎保障。
    19  基于磁致伸縮技術的蒸發自動測量裝置設計與實現
    楊志健 賈錦龍 蔡耿華
    2010, 38(1):107-110.
    [摘要](1744) [HTML](0) [PDF 1.38 M](1793)
    摘要:
    針對目前氣象水文部門普遍采用的超聲波蒸發傳感器測量精度只有15 mm且測量時易受環境因素影響的問題,提出了基于磁致伸縮位移測量技術,研制出一種高精度的測量裝置,實現對水面蒸發量的自動測量,其測量精度可以達到01 mm,同時給出了有關實現電路。通過在自動氣象站中應用該裝置進行為期6個月的蒸發量自動測量,并將自動測量數據和人工觀測數據進行對比,驗證了磁致伸縮技術在實現蒸發量的高精度自動化測量方面的可行性。在氣象水文部門,可以使用該裝置代替超聲波蒸發傳感器,得到精度更高、穩定性更好的蒸發量測量結果。
    20  蒸發傳感器工作原理及性能比較
    宋樹禮 王柏林
    2010, 38(1):111-113.
    [摘要](2087) [HTML](0) [PDF 399.14 K](1917)
    摘要:
    介紹了AG11型超聲波式、AG20型超聲波式、FFZ01型數字式、ZQZDV型數字式4類E601B型蒸發傳感器的工作原理、技術指標。通過對蒸發試驗數據、累計蒸發量計算程序設計、故障率等綜合對比分析,反映出不同蒸發傳感器的儀器性能。新型蒸發傳感器(AG20型、FFZ01型、ZQZDV型)通過改善測量環境、完善程序處理、減少人工干預等措施,增強了惡劣天氣條件下的抗干擾能力,使氣象臺站實時自動獲得準確的蒸發數據成為現實,也為蒸發自動觀測替代人工觀測提供了試驗數據支持。
    21  土壤水分脅迫對冬小麥旗葉光合特性的影響
    任三學 趙花榮 姜朝陽 譚凱炎
    2010, 38(1):114-119.
    [摘要](1912) [HTML](0) [PDF 720.23 K](1953)
    摘要:
    以土壤水分適宜做對照(CK),輕度水分脅迫(50%~70%)、中度水分脅迫(小于50%)3種處理在河北固城可控式土壤水分試驗場,選擇冬小麥灌漿初期的晴朗天氣,采用LiCor 6400便攜式光合作用儀,觀測了3種處理的冬小麥旗葉光合作用參數的日變化。試驗結果表明:土壤水分適宜時冬小麥旗葉凈光合速率的日變化為“單峰型”,未出現明顯的“午休”現象,水分脅迫的處理都呈“雙峰型”,中度脅迫反而比輕度脅迫光合“午休”要短2 h;3種處理的蒸騰速率日變化都呈“雙峰型”,氣孔導度是反映葉片氣體交換的重要指標,蒸騰速率與氣孔導度成極顯著正相關;土壤水分適宜或土壤干旱時冬小麥旗葉對環境變化的應變性較遲鈍;輕度水分脅迫時冬小麥旗葉凈光合速率比CK高28%~90%,蒸騰速率與CK基本相近,水分利用效率(WUE)比CK高106%~129%,這可能是一定程度的水分脅迫下冬小麥節水增產的生理調節機理。
    22  湖南晚稻干旱評估
    朱海濤 劉壽東 汪擴軍 帥細強
    2010, 38(1):120-124.
    [摘要](1767) [HTML](0) [PDF 534.85 K](1764)
    摘要:
    從作物水分供需出發,構建湖南省晚稻干旱指數模型,通過典型年份干旱指數與相應的旱情資料對比分析,確定了湖南晚稻干旱等級指標,并利用該模型分析湖南不同區域在晚稻各個生育階段的干旱情況。就生長階段而言,快速生長期、生長中期、成熟期可能出現極旱幾率明顯高于生長初期,一般在40%以上;從地區分布看,湘中、湘北重旱出現幾率明顯高于湘西和湘南。評估結果可為減輕晚稻干旱危害提供參考。
    23  抗蟲棉早衰氣象條件分析與防御對策
    武文安 李業民 馬煥香 郝新 莫瑤
    2010, 38(1):125-128.
    [摘要](1762) [HTML](0) [PDF 500.28 K](1627)
    摘要:
    利用山東省惠民縣氣象局1988~2007年(抗蟲棉1998~2007年,常規棉1988~1997年)觀測資料,對溫度和降水影響棉花早衰問題進行了分析,得出5~7月平均氣溫和秋桃數呈明顯負相關關系,5~7月平均氣溫越高,秋桃數越少,棉花早衰越嚴重;6月中旬至7月中旬降水偏少,干旱易形成老小苗,棉花發生早衰;8月中旬至9月上旬降水偏少、秋桃偏少,造成棉花早衰。從氣象方面提出了抗蟲棉早衰的防御對策。
    24  北京種植桃氣候適應性及優勢分析
    吳春艷 劉勇洪 李慧君 葉彩華
    2010, 38(1):129-132.
    [摘要](2311) [HTML](0) [PDF 1.35 M](1689)
    摘要:
    依據桃的光、溫、水及病害發生等生長氣候特性,選擇了北京平谷地區典型的早、中、晚熟等4個品種桃,利用北京平谷地區30年的氣候資料,從地形、土壤和水資源、冬季凍害和霜凍、開花授粉、果實生長期、日較差與病害等多方面分析論證了平谷桃種植的氣候適應性及相對于北京南部平原地區的氣候優勢。分析表明,平谷桃種植在氣候資源上具有地形小氣候優勢,且冬季無凍害之憂,春季幾乎無低溫霜凍之害,開花授粉期相對平原地區具有氣候優勢,果實生長期適宜日數較多,而不適宜的高溫日數較大興區偏少,在對果實品質有影響的日較差方面相對于平原地區具有明顯優勢,病害發生發展也較大興區輕。與北京其他地區相比,平谷氣候更適于發展桃種植。
    25  芒果嫁接成活氣象條件及生產管理措施
    歐陽兆云 周冬梅 何德光
    2010, 38(1):133-135.
    [摘要](2287) [HTML](0) [PDF 381.56 K](1631)
    摘要:
    利用芒果嫁接成活率多年分期物候觀測以及同期的氣象觀測實況資料進行統計分析。結果表明,芒果嫁接成活率與嫁接后的接口愈合期氣溫成顯著正相關,與光照、降水量、空氣相對濕度相關不明顯。建立了芒果嫁接成活率與嫁接后6天平均氣溫、最高氣溫回歸方程,影響芒果嫁接成活的主要氣象要素是日均溫。個例分析表明芒果嫁接成活關鍵期即嫁接穗生理脆弱的接口愈合期,氣溫偏低或異常高溫天氣對芒果嫁接成活不利影響極大。討論了依氣象條件提高嫁接成活率注意事項,提出了相應的生產管理措施。
    26  云南楚雄特大滑坡泥石流氣象成因
    余峙丹 張輝 郭榮芬
    2010, 38(1):136-140.
    [摘要](2226) [HTML](0) [PDF 1.61 M](1770)
    摘要:
    2008年11月2日連續性的大雨、暴雨引發了云南楚雄州特大地質災害,造成巨大生命財產損失。文章利用高空探測資料、測站雨量、加密自動站雨量、衛星云圖等資料分析了誘發楚雄州“1102”特大滑坡泥石流災害的氣象成因。結果表明:除了地質地貌自然原因外,楚雄州出現歷史罕見秋季連續強降水天氣過程是造成這次災害的前期氣候背景;中尺度輻合天氣系統、充沛水汽輸送及輻合、高低空急流、中低層切變導致的11月1日20:00至2日20:00楚雄州暴雨是引發“1102” 滑坡泥石流災害的直接氣象原因。
    27  基于GIS的西雙版納天然橡膠氣象信息服務系統
    李湘云 譚志堅 凌升海
    2010, 38(1):141-144.
    [摘要](2038) [HTML](0) [PDF 1.67 M](1666)
    摘要:
    利用GIS技術和天氣預報、氣候分析相結合,在中小尺度自動氣象站網建設的基礎上,建立西雙版納實時氣象數據和橡膠種植信息數據庫,依據橡膠樹開割、停割的生理特性,將GIS技術應用到橡膠樹割膠生產的監督與管理,建立一套適用的橡膠樹開割、停割預報模式,從而對西雙版納州的橡膠種植區域及區域內實時天氣(降水、溫度)情況進行實時查詢、監測、預報,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利氣象條件對橡膠樹割膠生產造成的損失。

    當期目錄


    年第卷第

    文章目錄

    過刊瀏覽

    年份

    刊期

    瀏覽排行

    引用排行

    下載排行

    您是第位訪問者
    技術支持:北京勤云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午夜欧美大片免费观看,欧美激情综合五月色丁香,亚洲日本在线视频观看,午夜精品福利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