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第37卷第6期文章目次

  • 顯示方式:
  • 簡潔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第2代大氣污染物排放源強反演模式SSIM2及其在城市規劃大氣環境影響評價中的應用
    朱蓉 徐大海 趙珊珊
    2009, 37(6):641-645.
    [摘要](1825) [HTML](0) [PDF 4.51 M](1835)
    摘要:
    建立了第2代大氣污染物排放源強反演模式(SSIM2),SSIM2由MM5模式提供氣象背景場,先在目標濃度分布的基礎上,應用確定大氣容量A值法得到污染源強分布的初估場,然后應用多箱格大氣平流擴散模式,反復計算污染濃度分布和訂正污染源強估算場,直到計算范圍內所有網格點上的濃度與目標濃度的偏差小于5%時,即可得到合適的大氣污染源強分布。采用山西長治地區大氣污染源清單對模式的驗證表明,反演的大氣污染源強分布與真實源強分布非常接近。SSIM2在天津市和蘇州市的城市規劃大氣環境影響評價中,為城市新建開發區和城市污染源的規劃布局提供了科學依據。
    2  降水中甲酸和乙酸研究綜述
    何曉歡 徐曉斌
    2009, 37(6):646-650.
    [摘要](1614) [HTML](0) [PDF 593.40 K](1719)
    摘要:
    對大氣降水中甲酸和乙酸的相關研究進行了綜述。介紹了過去曾采用的研究降水樣品中兩種有機酸的處理和分析方法,以及目前最常用的實驗室分析方法。對降水中兩種有機酸的濃度范圍、全球時空分布以及受影響因素等相關研究工作進行了系統歸納,并且結合理論計算說明了有機酸對降水酸度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介紹了歷史研究工作中得出的降水中兩種有機酸的來源,包括天然源、人為源和有機物的二次化學轉化等,以及有機酸源研究對于開展其它降水有機酸工作的研究意義。
    3  全國酸雨觀測網純水質量狀況分析
    王淑鳳 湯潔 程紅兵 張曉春 徐曉斌
    2009, 37(6):651-655.
    [摘要](1654) [HTML](0) [PDF 592.06 K](1714)
    摘要:
    2005年中國氣象局下發的《酸雨觀測業務規范》對各酸雨觀測站的純水質量提出了明確要求,從2006年起,年度酸雨觀測業務質量考核中增加對純水電導率(K值)的考核內容。文章對2006~2008年的各酸雨觀測站純水K值考核成績和各站上報的純水來源信息進行分析。結果顯示:近3年來全站網純水質量逐年改善,〖JP2〗95%臺站使用的純水可以達到《酸雨觀測業務規范》的要求,83.3%臺站使用的純水質量達到優秀成績(電導率K<5 μS〖DK〗·cm-1)的水平。〖JP〗全站網的純水來源呈現多樣化特點,可以分為自制蒸餾水、市售飲用純凈水、醫院自制水、其他單位自制水4類。市售飲用純凈水在臺站的純水來源中所占比例呈現增加趨勢,醫院自制水的使用比例相對下降。4類純水水源中,瓶裝飲用純凈水和醫院自制蒸餾水的總體質量相對較好,而臺站自制蒸餾水的質量情況相對不理想,其他單位自制水中的少數質量相對較差。
    4  北京市持續重污染天氣分析
    李國翠 范引琪 岳艷霞 張玉鳳
    2009, 37(6):656-659.
    [摘要](1990) [HTML](0) [PDF 1.47 M](1788)
    摘要:
    通過對2004~2008年北京市空氣持續重污染過程的統計及其對非沙塵型持續重污染天氣形勢的特征分析,得到以下結論:持續重污染過程具有明顯的季節分布特征,主要包括春季沙塵型污染和秋冬季節非沙塵型污染;非沙塵型持續重污染過程期間多對應著大霧、輕霧、霾、煙等低能見度天氣,過程后期對應的天氣現象多為大風或降水天氣。其中大霧天氣更易引發長時間持續的空氣重污染事件。非沙塵型持續重污染的天氣形勢特點為:高空多為緯向環流,850 hPa多為暖脊控制,地面多處于弱氣壓場,鞍形場型污染尤為嚴重。北京持續重污染多對應區域性污染。
    5  蘭州市近50年城市熱島強度變化特征
    馬玉霞 王式功 魏海茹
    2009, 37(6):660-664.
    [摘要](2303) [HTML](0) [PDF 431.51 K](2036)
    摘要:
    利用1956~2005年蘭州市日平均氣溫、日最高氣溫和日最低氣溫,分析了近50年蘭州市城市熱島效應變化,并利用城區和郊區3種氣溫的傾向率計算了城市熱島強度傾向率和熱島增溫貢獻率。結果表明:1956~2005年蘭州市3種氣溫的城郊差均呈逐年上升趨勢,平均氣溫、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的傾向率分別為每10年0.371 ℃、0.169 ℃和0.654 ℃,其中,最低氣溫的城郊差上升最明顯。近50年蘭州市增溫主要發生在后 25年(1981~2005年),前25年除城區最低氣溫外基本上以降溫為主。后25年中,城區年平均氣溫、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傾向率分別為每10年0.789 ℃、0.997 ℃和0.625 ℃,郊區則相應為每10年0.493 ℃、0.790 ℃和0.077 ℃,其中最高氣溫增溫最顯著,最低氣溫增溫最少;以年平均、最高和最低氣溫表示的城市熱島強度的傾向率分別為每10年0.395 ℃、0.188 ℃和0.674 ℃,熱島效應對城區增溫的貢獻率分別達到87.0%、49.6%和100%。冬季城市和郊區的平均氣溫和最低氣溫傾向率最大,但熱島增溫貢獻率最大的是春、夏季氣溫,而不是冬季氣溫;這可能主要與蘭州市冬季嚴重的空氣污染有關,因為其對城市熱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20世紀80年代以后蘭州市熱島效應有增強的趨勢,但平均氣溫和最高氣溫的熱島增溫貢獻率除個別季節外有所下降。
    6  重慶市空氣污染擴散氣象條件指標研究
    胡春梅 劉德 陳道勁
    2009, 37(6):665-669.
    [摘要](1552) [HTML](0) [PDF 556.06 K](1750)
    摘要:
    根據地面常規要素、L波段雷達探測資料風速和溫度與污染指數(API:Air Pollution Index)的相關性,建立空氣污染擴散條件的綜合氣象指數(〖WTBX〗A〖WTBZ〗),按指數大小分類確定潛勢預報指標,并應用歷史同期氣候概率作空氣污染潛勢預報。通過相關分析發現:與API關系密切的不是20:00的氣象要素而是08:00的氣象要素;地面要素中,對污染物濃度影響最大的是08:00的24 h變壓,而溫度的高低對API影響因季節而不同;L波段雷達資料中,150 m風速、300 m和地面溫差與API相關性較好。由相關性好的上述3個要素構造的綜合氣象指數及確定的擴散條件預報指標是合理的,在實際業務預報中,預報效果較好。
    7  福州市灰霾氣象要素場特征分析
    王宏 馮宏芳 隋平 余永江
    2009, 37(6):670-675.
    [摘要](1805) [HTML](0) [PDF 1.25 M](1815)
    摘要:
    利用1988~2007年常規觀測資料、地面圖、500 hPa高空圖資料,分析了福州市灰霾的時間分布,冬、夏半年霾日氣象要素場和穩定度因子特征。結果表明:福州市灰霾年變化呈明顯上升趨勢;月分布呈單峰型,高發期在12、1月;冬半年14:00,夏半年08:00灰霾發生幾率最高。冬半年灰霾多出現在冷空氣減弱后,地面氣壓持續下降,溫度不斷上升,風速弱,濕度大,充分回暖后的天氣下,對應地面天氣形勢有變性高壓后部和底部、鋒前暖區、地面倒槽;少數出現在冷空氣入侵,地面氣壓上升,溫度下降,濕度較小的天氣下,對應地面天氣形勢為大陸冷高壓。夏半年灰霾多出現在高溫、干燥、大氣層結穩定的清晨,對應500 hPa天氣形勢為副熱帶高壓、副熱帶高壓邊緣、地面弱倒槽,以及少量臺風外圍控制下干熱的下沉氣流里。
    8  福州市空氣高污染與氣象條件關系
    王宏 馮宏芳 隋平
    2009, 37(6):676-681.
    [摘要](1744) [HTML](0) [PDF 3.73 M](1603)
    摘要:
    利用地面天氣圖、高空天氣圖、地面氣象要素資料,統計分析了2003~2007年福州市41個空氣高污染過程與天氣系統以及地面氣象要素間的關系,得出冬季、春季和夏秋季福州市空氣高污染發生時主要的天氣形勢,并對地面氣象要素與高污染過程的關系進行了半定量分析,得出福州市空氣高污染過程的一些天氣概念模型和氣象要素指標。
    9  廊坊市霧的氣象條件及預報預警技術
    郭立平 劉玉景 王清川
    2009, 37(6):682-687.
    [摘要](1827) [HTML](0) [PDF 772.70 K](1834)
    摘要:
    利用1971~2000年冀中濱海平原區廊坊市霧數據、地面氣象數據、冀中東部地區霧資料及國家氣象中心歷史高空數據、MICAPS數據,歸納了廊坊市霧及濃霧的氣候特征,計算、分析了廊坊市霧及濃霧的氣象條件與預報流程。結果表明:霧及濃霧是廊坊市秋冬季節最頻繁的一類災害性天氣,濃霧越濃,災害性影響特征越顯著;在利于霧及濃霧形成的大氣環流形勢下,地面偏南偏東的微風小于等于3 m〖DK〗·s-1、相對濕度大于等于50%、6 h氣壓差絕對值小于等于3.0 hPa及大氣層結穩定,尤其1000~925 hPa存在明顯逆溫層是廊坊市霧及濃霧預報預警的重要參考指標;利用VB等計算機語言實現霧及濃霧的自動化初步識別;進一步探討了冀中濱海平原區廊坊市霧及濃霧的預報預警發布技術,為廊坊市霧及濃霧的預報預警及服務提供了科學依據。
    10  大連地區大氣成分信息平臺系統設計思路及其實現
    黃振 宋煜 黃艇
    2009, 37(6):688-692.
    [摘要](1694) [HTML](0) [PDF 3.89 M](1553)
    摘要:
    介紹了大連地區大氣成分信息平臺系統的設計思路及其功能特點。系統基于數據庫系統,采用模塊化設計,由獨立的模塊完成數據錄入、質量控制以及分析處理等功能,能處理氣象部門當前所獲得的各種大氣成分資料,生成相應的業務應用產品。系統具有自動化程度高、生成業務產品種類多和使用方便簡捷等特點。文中還推薦了幾種處理使用大氣成分資料的方法,對相關的業務部門有一定的借鑒作用。系統解決了業務應用部門資料分析處理應用的相關問題,具有很好的推廣價值和業務實用價值。
    11  嘉興市夏季水泥地面溫度特征分析與預報
    范玉芬 張瑞萍 吳明江 周秋林
    2009, 37(6):693-696.
    [摘要](1970) [HTML](0) [PDF 642.17 K](1750)
    摘要:
    對嘉興市2006、2007年夏季(6~9月)生態觀測場水泥地面溫度與同步觀測的百葉箱自動觀測空氣溫度資料進行統計分析,結果表明:夏季水泥地溫的平均溫度、極端最高溫度均與百葉箱溫度在日、月、季同步變化,但差異特點明顯,最大差異表現在夏季日最高溫度上;夏季24 h各時次的溫度變化與百葉箱溫度比較,水泥地溫度具有極端最高溫度出現早、高溫時間短、差異大、早晨最低溫度接近并略偏高的特性;夏季水泥地面最高溫度與日照、降水、風向風速、相對濕度等要素密切相關。采用最優子集回歸方案和卡爾曼二次濾波預報方案對水泥地面最高溫度作定量預報輸出,結合不同天氣(晴天、多云到陰、降水)類型給予不同的人工修正,能在實際專業預報服務中取得較好的效果,可提高夏季城市專項氣象服務水平。
    12  GRAPES紫外線(UV)數值預報
    沈元芳 劉洪利 劉煜 王宏 王亞強 張小玲 周廣強
    2009, 37(6):697-704.
    [摘要](2153) [HTML](0) [PDF 6.37 M](1742)
    摘要:
    應用GRAPES(Global/Regional Assimilation PrEdiction System)模式中的Goddard短波輻射方案,創建了紫外線數值預報系統(GRAPESUV)。介紹了Goddard 短波輻射方案,給出了GRAPESUV 系統的運行和個例分析。研究結果表明,紫外線指數(UVI)除了與緯度、地形和日變化有關外,還與云的分布以及天氣形勢密切相關,GRAPES模式中云的微物理方案對UV預報有較大的影響,UVI在晴空和對流云降水地區的強烈反差是UVI的重要特征。在個例試驗中應用了臭氧總量預報模式,通過T213模式為化學輸送模式提供氣象背景,利用衛星資料同化技術建立臭氧的初始場,預報大氣臭氧總量。應用國際上通常采用的臨界成功指數(CSI)對2007年夏季北京和上海UV預報進行統計檢驗。北京和上海24 h紫外線強度等級為強和很強的CSI分別為0.625和0.780,接近同樣方法的美國檢驗結果0.677。該系統從2006年3月起在中國氣象局大氣成分觀測與服務中心的業務系統中正常運行,并在大氣成分中心網站上發布UVI和紫外線強度等級預報,并提醒公眾采取合適的方法保護自身免受UV的過度輻射。
    13  北京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氣象條件分析
    張德山 宋廣生 丁誼 朱江華 王丹 劉燕
    2009, 37(6):705-708.
    [摘要](2019) [HTML](0) [PDF 1.92 M](1659)
    摘要:
    為了探討北京市觀象臺地面氣象要素與北京城八區非職業性一氧化碳(CO)中毒人次的相關性,收集了北京16個急救中心日CO 中毒人次與同期日平均氣溫、日最高氣溫、日最低氣溫、日平均海平面氣壓等氣象要素的時間序列,利用線性回歸分析分別統計CO 中毒人次與各氣象要素的月平均氣候及9天滑動平均的相關關系。CO中毒人數主要集中在冬半年(10月至次年4月),1月平均 CO中毒人數最高,每千萬人口為8.1人;北京月平均 CO中毒人數與月平均海平面氣壓成正相關、與月平均極端最低氣溫呈反相關;過去9天的平均極端最低氣溫與未來9天CO中毒人數的相關系數達-0.7661,統計學意義明顯(P<0.01)。氣象部門在冬季通過預測天氣變化來提醒使用燃氣、煤炭等取暖的居民預防CO 中毒,做好公共事件氣象服務工作。
    14  深圳市流感就診率季節特征及夏季流感就診率氣象預報模型
    翟紅楠 張莉 孫石陽 覃軍 陳正洪
    2009, 37(6):709-712.
    [摘要](1684) [HTML](0) [PDF 543.48 K](1952)
    摘要:
    利用深圳市2003~2007年5年的流感樣病例資料和同期氣象資料,對深圳市夏季流感與氣象條件的關系進行了分析與統計。研究發現深圳市流感高峰期發生在春季和夏季,且存在向夏季轉移的趨勢,這種流感流行的季節差異與天氣條件有很大的關系,受氣溫、相對濕度的影響顯著,在平均氣溫處于25~30 ℃之間,相對濕度較高的天氣條件下易出現流感高峰。用最低氣溫、最小相對濕度和日照時數為預報因子, 建立了深圳市夏季流感就診率的等級預報模型。
    15  全相閃電磁場測量系統實現與試驗
    殷啟元 張義軍 呂偉濤 陳綠文
    2009, 37(6):713-718.
    [摘要](1600) [HTML](0) [PDF 996.30 K](1752)
    摘要:
    根據電磁感應法原理,研制了一套全相閃電磁場測量系統。該系統磁場測量天線由3個正交的半徑為15 cm的環狀天線構成,由高速大容量示波記錄儀完成數據采集,采用基于全電路表達式的脈沖磁場數字重構法對數據進行還原處理。利用該系統,結合電場變化觀測系統和高速攝像系統,在廣東省從化地區開展了閃電的光、電、磁場同步觀測試驗。試驗資料分析表明,該套全相磁場測量系統觀測的閃電磁場變化基本真實可靠。
    16  架空線路雷電感應過電壓估算與分析
    黃克儉 周文俊 黃小彥 涂山山 胡雙偉 楊足明
    2009, 37(6):719-723.
    [摘要](1853) [HTML](0) [PDF 473.10 K](1952)
    摘要:
    根據雷擊時雷電電磁場作用于架空線路的特點,通過建立計算模型推導出雷擊點距架空線路任意位置的雷電感應過電壓估算公式,對架空線路高度、架空線路距雷擊點距離、架空線路旁被雷擊物體的高度,以及上升先導長度等各類參數對雷電感應過電壓的影響進行了分析,研究了與DL/T6201997 “交流電器裝置的過電壓保護和絕緣配合”標準中架空線路上的雷電過電壓估算公式的關系,試圖為建筑物內電子和電氣設備損壞的原因進行定量分析以及更好地進行線路上的雷電防護設計提供幫助。
    17  大氣電場資料在雷電預警中應用
    柴瑞 王振會 肖穩安 楊仲江 張慧良 張衛斌
    2009, 37(6):724-728.
    [摘要](1949) [HTML](0) [PDF 1.63 M](1725)
    摘要:
    通過分析浙江省嵊縣地區2007年6~10月12次強雷暴過程的電場觀測資料,并結合該省閃電定位資料,發現當雷暴云移近電場儀測站時,在測站的防護區內(距測站10 km半徑范圍內),閃電發生前的電場會出現快變抖動現象,并且快變抖動和閃電的發生具有01化對應關系,即當有電場的快變抖動出現并且在一定時間內電場值數次達到一定閾值時,電場值會隨著時間增加而達到防護區內閃電出現的強度,很少有出現電場快變抖動而沒有產生閃電的情況,利用多元回歸技術提出雷電預警方法,將12次雷暴過程數據作為預報資料,得出預報方程及電場最佳預警參數。分析結果表明,當閃電集中發生在距電場儀10~15 km范圍內,并達到電場儀預警條件時,為最佳預警時間,預警準確率達到73%。
    18  城區與郊區不同地形地貌下云地閃分布規律初步研究
    高磊 潘解祥
    2009, 37(6):729-733.
    [摘要](1771) [HTML](0) [PDF 843.21 K](1887)
    摘要:
    利用上海3臺SAFIR3000閃電定位儀的測量數據、計算機軟件技術和數據統計方法對上海地區云地閃的分布規律進行了研究,得出了以下結論:①受地形地貌及高大建筑的影響,上海地區的云地閃分布規律是南北多,東西少,城區多,郊區少;②在郊區發生的云地閃密度雖然低于城區,但是其雷電流的平均強度要高于城區;③上海地區14:00~21:00是云地閃發生最為頻繁的時間段。雷暴日是用于表征某地雷電活動的頻繁程度并據此進行風險評估及確定雷電防護等級的一個重要參數,但此參數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存在著一些問題,文章提出了用“閃電密度”或者“地閃密度”代替雷暴日的設想。
    19  跨座式單軌交通沿線雷電活動規律與易閃性分析
    李家啟 李良福 秦健 向波
    2009, 37(6):734-738.
    [摘要](1764) [HTML](0) [PDF 3.71 M](1503)
    摘要:
    采用線路走廊法,利用重慶市2006~2008年ADTD地閃監測資料,通過對重慶市跨座式單軌交通2號線的雷電活動規律(閃電次數、雷電日、地閃密度、雷電流幅值分布和閃電落區分布)統計分析,進行了相應的易閃性分析。結果發現跨座式單軌交通2號線臨江門至佛圖關車站區間段是發生臨界危險雷電流概率、雷擊大地年平均密度較大和雷電落區距離各站點及區間平均距離較小的重疊區域,該線易受雷擊,是雷電防護重點區域。該區間段處于沿江位置,地形較為陡峭,易導致局地強對流性天氣,理論分析與實際情況一致。
    20  一種新的雷電日及雷電參數統計方法
    尹麗云 許迎杰 張騰飛 鄧勇 劉雪濤 謝屹然 徐開
    2009, 37(6):739-743.
    [摘要](1981) [HTML](0) [PDF 3.02 M](1894)
    摘要:
    為更好地應用雷電定位系統的自動監測數據統計雷電日及雷電參數,利用滇中地區1987~2006年49個氣象站點雷電觀測資料和2005~2006年閃電定位探測資料,在對比分析氣象觀測雷電資料與閃電定位探測雷電資料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種新的適用于自動監測雷電日的統計方法——網格法。網格法劃分統計區域詳細、合理,其雷電日統計值與傳統氣象雷電日有可比性。長期氣象雷電日資料是選定網格大小的參考標尺,滇中地區取0.175°×0.175°網格統計值為其年平均雷電日,取0.3°×0.3°網格統計值為其最大雷電日。用網格法對雷電參數進行統計結果顯示:滇中地區雷電日和雷電密度有顯著的局地變化特征,地閃密度與閃電強度成反比關系。此結論為防雷工程設計、雷電災害評估和雷電成因分析提供了較好的理論基礎。
    21  雷電災害等級劃分及發生潛勢指標探討
    王鳳嬌 任鐘冬 韋良文 郭云才
    2009, 37(6):744-747.
    [摘要](1980) [HTML](0) [PDF 506.52 K](1736)
    摘要:
    按照雷電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大小等情況,依據氣象災害評估分級處置標準,將雷電災害劃分為7個等級,并確定了等級劃分標準。從造成雷電災害的致災因子、孕災環境和承災體系統出發,根據我國雷電災害發生的特點,選取了地閃密度(或雷擊密度)、雷災頻數、人口密度和人均GDP作為評估雷電災害發生潛勢的指標,并以珠江三角洲5市為例介紹了評估方法。
    22  閃電通道垂直假定引起回擊輻射場峰值計算誤差分析
    甘文強 李性太 張其林
    2009, 37(6):748-752.
    [摘要](1778) [HTML](0) [PDF 1.32 M](1908)
    摘要:
    利用高速攝像系統觀測的閃電通道和利用分形方法模擬的閃電通道,分析了通道的垂直假定對回擊輻射場峰值計算的影響。結果表明,回擊電磁場隨方位角的變化非常明顯,在距閃電通道幾百米距離,誤差可達2倍;在1 km處,閃電通道的垂直假定對時域回擊輻射場峰值計算的相對誤差最大為50%左右,平均小于10%。隨距離的增加,誤差逐漸減小。
    23  宿州雷暴氣候特征及其災變GANN預測模型研究
    汪順勤 孫惠合 張丙振
    2009, 37(6):753-758.
    [摘要](1808) [HTML](0) [PDF 761.31 K](1926)
    摘要:
    根據宿州市5個氣象站1957~2008年雷暴日觀測資料,利用數理統計方法分析了宿州雷暴的時空分布規律,以及雷暴與降水、溫度的關系。結果顯示:宿州屬于多雷區,南部多于北部,南北相差3.21~4.65天;年際變化大,年累計雷暴日最多相差37天,初終雷及無雷期年際間振蕩的幅度較為劇烈,52年來累計雷暴日線性減少的趨勢明顯,減少幅度為1.61~2.89天/10a;季分布以夏季最多,冬季最少;月分布呈單峰型,雷暴多集中在4~9月,以7月最多,12月最少;日分布呈單峰型,以16:00~18:00頻率最大;多年平均月雷暴日數序列與相應的氣溫、降水量之間呈顯著正相關。為了進一步預測雷暴的長期演變趨勢,以埇橋為例建立了雷暴多發年份灰色人工神經網絡組合預測模型,預測下一個雷暴多發年將發生在2025年。
    24  具有特殊地質地貌的黃山風景區雷電環境分析
    程向陽 楊仲江 楊彬 朱傳林 王凱
    2009, 37(6):759-762.
    [摘要](1872) [HTML](0) [PDF 3.37 M](1648)
    摘要:
    黃山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因而黃山風景區的雷電防護尤為重要。截取能夠覆蓋整個黃山風景區的區域(118.05°~118.13°E、30.06°~30.09°N),以1 km2范圍為基本單元,得到各單元內2005年8月24日至2008年9月22日期間的全部地閃頻次、極性、強度等參數,研究分析黃山風景區地質地貌、雷電環境及黃山地理環境對雷電活動的影響。研究表明:山區閃電頻數隨海拔高度略有增加,而平均閃電電流強度有減小趨勢。
    25  獨立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防雷技術探討
    梅勇成 陳華暉
    2009, 37(6):763-766.
    [摘要](1849) [HTML](0) [PDF 884.47 K](1916)
    摘要:
    光伏發電系統是一種新興的發電系統,我國還沒有專門的光伏發電系統防雷設計規范。依據國際標準IEC623052對獨立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進行雷擊風險評估。采用計算雷擊公眾服務風險(R2)和經濟損失風險(R4)的方法,通過分析R2的分險分量組成,有針對性地采取防直擊雷和防雷擊電磁脈沖的防護措施,通過分析R4說明上述防護措施的經濟性。雷擊風險評估可使防雷設計做到科學有效、經濟合理。
    26  雷電防護深井法降阻效果分析
    馬金福 朱衛星 馮志偉 陳志良
    2009, 37(6):767-770.
    [摘要](1855) [HTML](0) [PDF 410.64 K](1653)
    摘要:
    通過對鋼管作垂直接地極接地電阻的理論計算和工程實踐,分析了深井法降阻與土壤電阻率、接地極深度及接地極直徑的關系。研究表明:深度越深,降阻效果越差;土壤電阻率越大,降阻效果越好;直徑越大,降阻效果越差。從接地極電流密度、接地極放電的端部效應等因子的影響對深井法降阻效果的特點進行了定性的解釋。同時考慮到雷電流的大地趨膚效應,從建設成本考慮,提出不宜在土壤電阻率較低的地區推廣深井法,且接地極直徑達到一定大小后,再增加直徑的降阻效果已不明顯,性價比不高,故接地極的直徑也不宜太大。
    27  雷電防護接地電阻降低方法及應用
    李密
    2009, 37(6):771-774.
    [摘要](1834) [HTML](0) [PDF 563.91 K](2118)
    摘要:
    從理論上深入探討了幾種降阻的方法,根據接地工程的實踐,借鑒一些地網降阻失敗的經驗,提出了解決接地降阻典型方法和步驟的“程序法”,并在110 kV石門變電站地網改造中進行了應用和檢驗,供防雷工程人員在接地設計、施工中參考。
    28  ADTD雷電定位監測系統異常情況分析
    李進喜 劉達新 魏建蘇
    2009, 37(6):775-778.
    [摘要](2078) [HTML](0) [PDF 668.90 K](1856)
    摘要:
    針對ADTD雷電定位監測系統在運行過程中出現的異常情況,從雷電定位儀器異常、網絡通信模塊異常、中心站接收機異常、中心站軟件異常幾個方面來分析系統故障的成因。歸納指明了在出現異常情況時,系統維護人員解決故障的相關方法和措施。排查分析系統異常的主要依據是ADTD雷電定位監測系統的數據處理流程和基本運行原理。
    29  影響廣播中波轉播站防雷系統作用的幾個關鍵技術
    廖必軍 譚冰
    2009, 37(6):779-781.
    [摘要](1672) [HTML](0) [PDF 423.70 K](1702)
    摘要:
    電臺中波轉播站多建于城市近郊區,由于天線高聳落雷幾率高,因而易受雷擊干擾。針對建站時原已通過防雷驗收的轉播站設施在投入使用后依然頻遭雷擊受損的狀況,分析了其防雷系統的內在布設技術問題,認為廣播中波轉播站原有防雷系統的一些關鍵技術缺漏是遭雷擊受損的主要原因,并從轉播站的實際情況出發,提出了轉播站防雷設計的幾個關鍵技術問題的解決方法:接地網逐級分流、屏蔽饋線再加設外屏蔽環群技術以及不同的線路、不同系統保護的配合方法等,從而形成廣播轉播站完整的防雷保護系統框架。
    30  TT制式低壓配電系統SPD安裝方式
    董金虎
    2009, 37(6):782-784.
    [摘要](1547) [HTML](0) [PDF 340.70 K](1530)
    摘要:
    31  車載應急氣象臺防雷設計
    王時引 鄭明璽
    2009, 37(6):785-786.
    [摘要](1673) [HTML](0) [PDF 288.73 K](1540)
    摘要:

    當期目錄


    年第卷第

    文章目錄

    過刊瀏覽

    年份

    刊期

    瀏覽排行

    引用排行

    下載排行

    您是第位訪問者
    技術支持:北京勤云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午夜欧美大片免费观看,欧美激情综合五月色丁香,亚洲日本在线视频观看,午夜精品福利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