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第36卷第5期文章目次

  • 顯示方式:
  • 簡潔模式
  • 摘要模式
  • 1  鄭州局地強對流天氣的形成機制與預報方法
    吳蓁 趙培娟 席世平 范學峰
    2008, 36(5):515-519.
    [摘要](1737) [HTML](0) [PDF 645.68 K](1769)
    摘要:
    應用常規報文和1°×1°的NCEP再分析資料,采用天氣學分析和物理量診斷方法,對2004年鄭州市出現的4次強對流天氣的天氣形勢、單站要素特征和一些物理參數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結果表明:西北氣流或華北低渦時,存在著低層輻射增溫和高層冷平流降溫這一對流不穩定能量迅速增強的機制,有利于對流天氣發生。地面提前1~3 h出現的中尺度輻合線是強對流發生的觸發機制。單站θse的垂直空間分布特征、大氣排熵指數、垂直風切變、大氣可降水量等參數的量值可判斷強對流天氣的類型。
    2  幾種降水集成預報方法的對比分析
    彭九慧 丁力 楊慶紅
    2008, 36(5):520-523.
    [摘要](1454) [HTML](0) [PDF 382.52 K](1606)
    摘要:
    采用多數表決集成法、評分權重集成法、多元回歸集成法對承德市西來系統形成的降水進行晴雨和分級集成預報試驗。結果表明:在每種單一的數值預報方法TS值均較高,總體預報質量相差不大的情況下,多數表決集中集成法可大幅度提高預報準確率;如果幾種數值預報對于降水分級預報的預報準確率相差較大時,可采用評分權重集成法來提高總體預報質量;在樣本足夠的條件下,細化的預報結果多元回歸集成法是晴雨預報和分級降水預報中比較可行的集成方法之一。
    3  多尺度合成的降水臨近預報技術
    王玨 張家國 萬玉發
    2008, 36(5):524-528.
    [摘要](1672) [HTML](0) [PDF 2.39 M](1588)
    摘要:
    基于我國新一代多普勒天氣雷達觀測資料,以梅雨鋒等大范圍降水為主要研究對象,研究了降水臨近預報方法。根據暴雨回波的多尺度特征等,研究暴雨回波的尺度濾波、分割、匹配等處理技術;根據不同尺度回波生命史來約束其預報時效,得到分尺度下的降水預報場,實現暴雨回波多尺度的合成降水量臨近預報;將分尺度與不分尺度降水預報結果進行了比較。結果表明,針對大范圍強降水多尺度合成的降水量臨近預報方法,因不同尺度的回波外推考慮了各自運動的特性及其生命史的差異,預報精度有所提高。
    4  貴州大暴雨個例形成機制數值模擬
    伍紅雨 吳戰平 徐丹丹
    2008, 36(5):529-535.
    [摘要](1344) [HTML](0) [PDF 3.89 M](1623)
    摘要:
    利用3層嵌套的中尺度數值模式MM5 V3.5,模擬了2007年6月24~25日發生在貴州中南部的一次大暴雨過程。利用模式輸出的高分辨率資料,對這次暴雨天氣及中尺度低渦的形成機制進行了診斷分析。模式較成功地模擬出了中尺度系統的演變和降水的分布特征。中尺度低渦的發展、穩定維持是造成貴州這次大暴雨天氣的直接原因。暴雨、大暴雨出現在低渦的西南側。在低層正渦度、輻合、強烈的上升運動和高層負渦度、輻散的有利配置下,形成深厚的上升運動柱,這種中尺度動力配置結構,不僅與暴雨區和暴雨發生時段相對應,而且是引起此次暴雨的中尺
    5  秦巴山地盛夏連陰雨中的局地強降水數值模擬及診斷分析
    黨紅梅 杜繼穩 王式功 石明生
    2008, 36(5):536-540.
    [摘要](1325) [HTML](0) [PDF 2.31 M](1620)
    摘要:
    秦巴山地局地強降水是青藏高原東部典型的氣象災害之一,對當地工農業生產影響極大。采用常規氣象觀測資料分析了秦巴山地2005年7月1~10日連續10天降水過程,側重分析了7月8日夜間的一次局地強降水,并利用WRFV2.1中尺度非靜力模式對7月8日的局地強降水過程進行了數值模擬和診斷分析。結果表明:此次連陰雨天氣是在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穩定少動的大尺度環流背景下產生的,中尺度低空急流對中尺度低渦系統的發生發展有加強和促進作用,低層輻合和高層輻散是降水系統發展的動力條件。
    6  濕位渦在廣西冰雹大風天氣過程診斷分析中的應用
    覃昌柳 黎惠金 董良淼
    2008, 36(5):541-546.
    [摘要](1462) [HTML](0) [PDF 785.29 K](1726)
    摘要:
    應用濕位渦理論,對2006年4月發生在廣西的3次冰雹大風強對流天氣過程進行了詳細地診斷分析。結果表明:θse線陡立密集區附近對流穩定度很小,冷空氣從高層沿等熵面下滑的過程中絕對渦度增加,導致氣旋性渦度的發展加強,為冰雹、大風天氣的易發地;強對流天氣發生前對流層高層有濕位渦高值中心向下傳播,強對流易在正壓濕位渦等值線相對密集零線附近和925 hPa上斜壓濕位渦負中心附近出現。
    7  熱帶氣旋預報中的衛星云圖實用技巧
    陳宏義 張梅
    2008, 36(5):547-550.
    [摘要](1550) [HTML](0) [PDF 2.09 M](1488)
    摘要:
    根據20多年實踐經驗,歸納出一套根據云圖判斷熱帶氣旋強度的實用技巧,主要包括根據云圖形態推測熱帶氣旋強度、短期動向及風雨影響。將大陸或大島對熱帶氣旋云型影響的嚴重程度分為4類,即輕度、中度、重度影響和崩潰性破壞。介紹了推測熱帶氣旋短期動向的10類基本云型,并討論了各種熱帶氣旋云型可能帶來的風雨影響之強度、持續時間及方式。云形結構對推測熱帶氣旋的風雨影響具有相當的指示性。
    8  1949~2005年全國干旱災害若干統計特征
    黃會平
    2008, 36(5):551-555.
    [摘要](1785) [HTML](0) [PDF 609.08 K](1572)
    摘要:
    根據1949~2005年干旱災情統計資料,分析了我國干旱災害的時空分布特征及其變化趨勢。統計結果表明:近60年來,我國干旱災害的受災面積、成災面積、經濟損失有逐步增加的趨勢,災害發生的頻率不斷加快??臻g分布上,西北區、華北區、內蒙古是受災嚴重的區域,內蒙古、陜西、寧夏、吉林、山西等是受災嚴重的省份,中國重旱的發生具有分形特征,其分維數為1.73,說明重旱災害是一個混沌系統。
    9  1961~2005年中國大霧天氣氣候特征
    曹治強 吳兌 吳曉京
    2008, 36(5):556-560.
    [摘要](1904) [HTML](0) [PDF 1.32 M](1846)
    摘要:
    利用1961~2005年中國541個地面臺站觀測的能見度和相對濕度資料,分析了中國大霧時空分布特征和趨勢變化特征。結果表明:中國大部分地區冬半年大霧日數明顯偏多,夏半年明顯偏少。其中11月最多,6月最少。在空間分布上,中國東部降水量較多的平原和丘陵年均大霧日數較多,而內蒙古大部和中國西部大部分地區年均大霧日數較少,多在1天以下。長江中下游和黃淮地區一些省市,是大霧天氣多發的地區,并且具有明顯正變化趨勢,年大霧天氣日數呈波動增多的趨勢,波動的周期大約為1.5年。1982、1987、1989~2000年和20
    10  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強度與環境氣流切變關系的氣候分析
    蘇麗欣 周鎖銓 吳戰平 余錦華
    2008, 36(5):561-566.
    [摘要](1553) [HTML](0) [PDF 2.36 M](1577)
    摘要:
    采用NCEP/NCAR再分析資料和JTWC(美國關島聯合臺風警報中心)資料, 對1974~2004年5~10月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 (TC)強度和環境風垂直切變進行了趨勢特征、振蕩周期和空間結構分析。結果表明:西北太平洋熱帶風暴強度以上TC的最大風速和環境風垂直切變在時間上有相反的變化趨勢,弱的環境風垂直切變有利于TC強度的增大;前12 h的環境風垂直切變對TC強度的發展影響最大。環境風垂直切變在西北太平洋TC最強的年份表現為環境風切變值小,TC發生密集;最弱的年份表現為環境風切變值大,TC發生稀疏。
    11  寧夏冰雹時空分布特征
    張智 林莉 馮瑞萍 楊侃
    2008, 36(5):567-569.
    [摘要](1681) [HTML](0) [PDF 343.52 K](1655)
    摘要:
    利用寧夏20個氣象站1961~2006年冰雹天氣實測資料及NCEP/NCAR再分析資料,統計分析了寧夏冰雹日數的空間分布、年際變化、月際變化和持續時間等時空分布特征。分析表明:寧夏20世紀60~80年代為冰雹多發期;冰雹集中出現在4~9月;受地形和海拔高度的影響,南部山區是寧夏冰雹的多發區。90年代以后冰雹日數、同日出現冰雹的地域范圍、冰雹持續時間均明顯減少,大氣環流的變化起著主要的作用。
    12  河北省西南部逐時降水氣候特征分析及雨量產品色標修訂
    王麗榮 高霞 匡順四 田秀霞 王立榮
    2008, 36(5):570-574.
    [摘要](1720) [HTML](0) [PDF 1.04 M](1480)
    摘要:
    利用河北省中南部1999~2005年95個氣象站4~10月自記雨量資料,初步分析了逐時降水的統計學特征量,得到了逐時降水的空間分布特征和統計學基本規律:河北省中南部逐時降水具有明顯的地理和季節分布特征,強度一般在早晨或傍晚最大,上午最弱。根據逐時降水量級分布情況,調整雷達雨量產品色標設置:小值區間間隔小,大值區間間隔大,突出顯示小值降水的層次,跟蹤降水中心發生、發展及移動,對降水精細化預報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13  祁連山地形云試驗區自然地理和氣候特征
    陳躍 陳乾 陳添宇 李寶梓
    2008, 36(5):575-580.
    [摘要](2024) [HTML](0) [PDF 2.19 M](1593)
    摘要:
    對祁連山地形云民樂試驗區的降水時空變化及夏季降水、云和風向的日變化進行分析發現,試驗區降水隨海拔升高由北向南遞增,在祁連山北坡實測最大年降水量511 mm,出現在海拔2500 m的瓦房城。全年7月降水最多,6~8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57%。夏季風向日變化明顯,以山谷環流為主,白天多為NW風,夜間為SSE風,午后谷風使水汽向祁連山北坡匯集,氣流抬升形成對流云,故山區16:00~20:00降水頻率最高,有兩個雨峰分別出現在午后和半夜,與低云量和積云、積雨云的日變化對應。近50年的氣候變化表明,年降水量呈上升趨
    14  西北地區一次沙塵天氣的數值診斷分析
    王川 李韜 侯建忠
    2008, 36(5):581-586.
    [摘要](1553) [HTML](0) [PDF 2.16 M](1579)
    摘要:
    利用實況資料和WRF模式預報場,對2006年4月9~11日西北地區一次大范圍沙塵天氣進行動力診斷及數值模擬分析。結果表明:此次過程屬于蒙古冷槽型,地面強冷空氣的爆發直接導致了沙塵天氣的發生,沙塵發生在冷鋒后及鋒面過境時;高空急流的發展、移動對沙塵天氣有預示作用;沙塵發生區次級環流在過程發展中有明顯變化,下沉氣流和上升氣流并存;有利的散度場促進了上升及下沉運動的加強;渦度場的變化影響蒙古氣旋,對沙塵天氣的發生發展有指示意義;穩定的大氣層結和近地層較大的垂直風切變是兩個特征;WRF模式對此次沙塵天氣有較好的模
    15  揭陽市高溫天氣的氣候背景特征及其成因
    林巧美 陳裕強 陳映強 丁麗佳 羅碧瑜
    2008, 36(5):587-591.
    [摘要](1936) [HTML](0) [PDF 1.08 M](1704)
    摘要:
    對1966~2006年揭陽市日極端最高氣溫大于等于35 ℃的高溫天氣進行統計分析,得出了高溫災害天氣的氣候特征,并概括出造成揭陽市高溫災害天氣的成因以及環流形勢。結果表明:揭陽市高溫天氣具有明顯的時間變化, 20世紀90年代以前是偏少期,1990~1997年為平均線附近平穩變化期,1998以來為明顯偏多期,而且強度也是呈明顯上升的趨勢,這與全球氣候變暖和城市熱島效應的大背景有密切的關系,同時也與區域大氣環流異常有關,造成揭陽市高溫天氣的主要天氣系統是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和熱帶氣旋西北氣流的增溫作用,前者容易
    16  水分盈虧指數及其在農業干旱監測中的應用
    蘇永秀 李政 呂厚荃
    2008, 36(5):592-595.
    [摘要](1733) [HTML](0) [PDF 5.81 M](1818)
    摘要:
    從廣西農業生產特點和農業干旱監測業務實際需要出發,建立了綜合考慮降雨量和同期作物需水量的基于作物水分盈虧原理的農業干旱監測模型,農業干旱監測等級指標,并用該指標分析了1961~2004年廣西雙季稻、甘蔗生育期間農業干旱的時空分布特征,用自治區農業廳同期旱情資料對2004年廣西春旱發生情況進行監測驗證,結果表明:水分盈虧指數模型能很好地反映旱情,是一種實時的干旱監測方法,能運用于廣西農業干旱監測業務,在每季干旱發生頻率的時空分布特征分析上得到的結果也與實際情況相符合。
    17  作物水分虧缺指數在農業干旱監測中的適用性
    張艷紅 呂厚荃 李森
    2008, 36(5):596-600.
    [摘要](2077) [HTML](0) [PDF 1.19 M](1993)
    摘要:
    將作物水分虧缺指數作為干旱識別指標,對其在我國不同農區適用性進行了探討。通過計算1971~2000年全國18個氣象站的逐日滾動作物水分虧缺指數,以及春、夏、秋、冬各季節和逐年平均作物水分虧缺指數,初步分析了該指數的時空分布特征。以作物水分虧缺指數距平為干旱監測指標,對代表站典型干旱年的干旱時段進行分析驗證,與實況基本吻合。該指標能較好地反映各站主要生長季作物水分虧缺與農業干旱情況,對監測不同區域的農業干旱具有較好的適用性。
    18  黃淮海地區1961~2006年干濕狀況時空變化
    李森 呂厚荃 張艷紅 韓麗娟 楊霏云 吳超
    2008, 36(5):601-605.
    [摘要](1751) [HTML](0) [PDF 2.50 M](1546)
    摘要: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黃淮海地區的氣候出現了降水減少、氣溫升高的變化趨勢,分析氣象要素之間的關系及其變化規律,對于合理規劃水資源,保障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利用干燥度指數對該地區的干濕狀況進行了分析,將該地區劃分為濕潤、半濕潤、半濕潤半干旱、半干旱半濕潤和半干旱5個干濕氣候區,其中以半干旱區范圍最大。不同干濕類型區域間有明顯的緯向分布特征,地勢起伏亦對干濕區域的空間分布產生影響。對季節間干濕狀況差異分析結果表明,該地區以夏季最為濕潤,而冬春兩季最為干燥。對年代間干濕狀況變化分析表明,20世紀60
    19  基于MODIS數據的作物苗期干旱監測方法
    馮銳 張玉書 紀瑞鵬 陳鵬獅 張淑杰 孫龍彧 武晉雯
    2008, 36(5):606-608.
    [摘要](1520) [HTML](0) [PDF 3.02 M](1487)
    摘要:
    針對苗期低植被覆蓋情況,在原有的歸一化植被指數基礎上,增加了土壤調節植被指數,將其與條件溫度指數結合,通過與地面實測土壤相對濕度進行相關分析,分別建立作物苗期的干旱監測模型,并與熱慣量方法和供水植被指數方法進行對比分析,初步得出遼寧省范圍內作物苗期進行大范圍干旱遙感監測的最適宜模型為土壤調節植被指數-溫度模型。
    20  氣候變暖對魯西南冬小麥播種期的影響
    張翠英
    2008, 36(5):609-611.
    [摘要](1609) [HTML](0) [PDF 359.60 K](1451)
    摘要:
    用魯西南1954~2007年冬小麥越冬前氣象觀測資料,分1954~1980年和1981~2007年兩個階段分別統計其氣候要素特征和變化,采用相關分析等數理統計方法對比分析氣候變暖對冬小麥播種期和越冬期的影響。結果表明:魯西南地區1981年以來比1980年前冬小麥播種期間的平均氣溫約上升0.5 ℃,冬前積溫增加17.8 ℃;冬小麥越冬期間的平均氣溫上升近1.0 ℃。由于氣候變暖和品種更換的共同影響,冬小麥的適宜播種期較前27年推遲7天左右。為魯西南冬小麥確定適宜播種期,減少冬小麥凍害、形成壯苗提供了依據。
    21  CAFCM方案與其它幾種人工增雨評估方案的比較
    房彬 肖輝 班顯秀
    2008, 36(5):612-621.
    [摘要](1313) [HTML](0) [PDF 1.27 M](1632)
    摘要:
    對河南省12次飛機增雨作業,分別采用作業區域趨勢對比雙比分析評估方案、區域趨勢相關回歸分析方案、區域趨勢協變量多元回歸分析方案、浮動對比區歷史回歸分析方案(FCM)、以降水量為協變量的CAFCM(ClusterAnalysis〖CD*2〗based Floating Control historical regression Method)方案和以降水量和整層大氣可降水量為協變量的CAFCM方案進行效果評估,均得到大于15%的相對增雨量。對結果比較分析表明:協變量由降水量和整層大氣降水量兩個組成的C
    22  北太平洋冬季環境背景場分析及優選航線
    黃彬 張增海 孫明華
    2008, 36(5):622-626.
    [摘要](2333) [HTML](0) [PDF 1.74 M](1750)
    摘要:
    根據船舶氣象導航的原理以及影響航線設計的各種因素,通過對北太平洋冬季大氣和海洋環境背景的特征分析,指出船舶在設計航線時,應根據氣候狀況、海洋環境、天氣形勢分析結合中短期預報充分利用有利的風、浪、流等天氣和海洋條件優選航線,不僅可以規避惡劣天氣、確保航行安全,而且大大節約海運時間、降低航運成本。
    23  云南滑坡泥石流災害精細化氣象預警系統
    彭貴芬 段旭 張杰 朱天祿
    2008, 36(5):627-630.
    [摘要](1678) [HTML](0) [PDF 1.98 M](1865)
    摘要:
    通過開展低緯高原地區MM5 V3不同參數化方案降水模擬試驗,建立了基于SGI O350小型機的MM5中尺度數值模式業務系統,使降水預報輸出產品時間分辨率小于等于60 min、水平距離分辨率小于等于10 km;對雷達、衛星降水反演資料與氣象站及加密雨量站的實測資料用權重法集成為精細化實況降水場;基于滑坡泥石流災害發生的天氣氣候背景和不同地質地貌條件下滑坡泥石流與降水的關系研究,采用PPES模式,建立了以時間分辨率為12 h、水平距離分辨率為30 km的滑坡泥石流災害氣象等級預報產品為主要內容的云南省精細化
    24  多普勒天氣雷達在人工增雪中的應用
    王秀玲
    2008, 36(5):631-633.
    [摘要](1608) [HTML](0) [PDF 2.73 M](1617)
    摘要:
    通過對2007年3月2~5日發生在河北省的一次大范圍暴雪過程的多普勒天氣雷達PPI徑向速度和強度特征分析,發現強降雪形成、發展、加強、維持與消散的各個階段在徑向速度和強度上有明顯的體現。低層輻合和暖平流、“牛眼”形結構的出現,預示著降雪加強;暖平流從低層到高層逐漸消失,預示著降水的減弱;一定范圍的30 dBz強回波中心持續一定的時間,就有可能產生強降雪。人工增雪應在降雪加強階段進行;可參考“零度層亮帶”所在的高度確定火箭發射仰角。
    25  FY2D靜止氣象衛星OLR反演模式
    吳曉
    2008, 36(5):634-638.
    [摘要](1970) [HTML](0) [PDF 877.77 K](1830)
    摘要:
    介紹FY2D衛星OLR反演模式的建立過程以及模式與NOAA衛星OLR反演模式的相互對比,包括:地球大氣紅外輻射傳輸方程,全球3812條大氣廓線的大氣頂射出輻射率、射出長波輻射通量密度的模擬計算,3812條廓線FY2D窗區通道1、2、水汽通道的通道輻射率模擬計算, 通道輻射率的臨邊變暗訂正關系式的確立、3個通道波段的窄波段輻射通量密度的模擬計算。通過3812條廓線的窄波段輻射通量密度與OLR的XY坐標散點圖,建立OLR回歸關系式;并通過NOAA17 AVHRR通道5 OLR反演模式與FY2D窗
    26  METOP星載干涉式超高光譜分辨率紅外大氣探測儀(IASI)及其產品
    張磊 董超華 張文建 張鵬
    2008, 36(5):639-642.
    [摘要](2274) [HTML](0) [PDF 882.40 K](1929)
    摘要:
    為了深入了解國際衛星紅外大氣探測儀器的新特點,以歐洲METOP衛星裝載的超高光譜紅外大氣探測儀(IASI:Infrared Atmospheric Sounding Interferometer)為例,介紹衛星紅外探測儀研發背景、儀器特征和數據產品處理,并與第1個高光譜大氣紅外探測儀(AIRS:Atmospheric Infrared Sounder)作了比較分析。采用干涉分光技術的IASI為地球大氣遙感提供了豐富的研究資料,可用于反演大氣、海洋、云和大氣成分,對我國風云衛星的高光譜紅外大氣垂直探測儀器的
    27  天氣雷達天線座水平度檢測方法改進
    張維全 劉小東 李洋 白靜
    2008, 36(5):643-646.
    [摘要](1516) [HTML](0) [PDF 472.13 K](1705)
    摘要:
    從實際檢測工作中發現,使用傳統方法對CINRAD/SC天氣雷達天線座水平度進行檢測,在普通基層雷達站其可操作性比較差,檢測結果中含有比較明顯的誤差成分,不夠準確。針對該問題,提出了具體的改進措施,并且給出對檢測數據的修正方法和處理方法。用改進的天線座水平度檢測方法和數據處理方法,可使得CINRAD/SC天氣雷達天線座水平度的檢測過程大大縮短并且容易實施,經過數學處理后的結果更加真實。其他類型天氣雷達的天線座水平度檢測及檢測結果的處理,也可以借鑒本方法來進行。
    28  石家莊地區反射率因子垂直廓線特征分析
    趙瑞金 張沛源 史銳 董保華
    2008, 36(5):647-652.
    [摘要](1700) [HTML](0) [PDF 784.56 K](1738)
    摘要:
    利用自動雨量計數據整理成的10 min一次的雨量資料和S波段多普勒天氣雷達體積掃描強度數據,對石家莊地區2004~2007年4次天氣過程的實時雷達反射率因子垂直廓線的特征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層狀云和混合性降水反射率因子垂直廓線有明顯的零度層亮帶;短時強降水過程的反射率因子垂直廓線不存在零度層亮帶。冰雹過程中反射率因子垂直廓線變化較大,降雹前反射率因子的極大值在中上層,降雹發生時反射率因子的極大值高度下降,降雹后反射率因子的極大值減弱。降雪過程的反射率因子垂直廓線零度層亮帶不明顯。在石家莊西部山區,由于零
    29  常德多普勒天氣雷達一次綜合故障的診斷與維修
    何炳文 高玉春 施吉生 鐘濤 鄔建祥
    2008, 36(5):653-657.
    [摘要](1802) [HTML](0) [PDF 550.29 K](1986)
    摘要:
    介紹了常德CINRAD/SB一次綜合故障的現象和特點,通過該次故障的原因分析、隔離定位和排除,表明天氣雷達的診斷和維修要綜合應用故障指示燈、故障報警、雷達性能數據,采用相關軟件和硬件儀器相結合的方法,掌握與故障相關的3個標定原理和信號流程,能更有效、更準確地進行故障分析和隔離定位。
    30  影響CTL713C天氣雷達回波強度標定誤差的因素
    舒童 趙明
    2008, 36(5):658-660.
    [摘要](1559) [HTML](0) [PDF 403.34 K](1534)
    摘要:
    通過對CTL713C數字化天氣雷達回波標定原理和方法的闡述,從雷達參數的測量、A/D變換及視頻積分處理、測試儀器的穩定性及精確度等幾方面因素對造成雷達回波強度標定誤差進行了分析,分別得出幾種情況下可能出現的誤差值,對測試環境與人為可能造成的回波強度標定誤差進行了說明。給出雷達回波強度標定結果準確性的檢驗方法,并對雷達回波強度標定工作中的關鍵問題進行了總結。
    31  浙江省近34年年平均風速序列均一性檢驗研究
    吳利紅 駱月珍 孫莉莉
    2008, 36(5):661-665.
    [摘要](1926) [HTML](0) [PDF 706.72 K](1541)
    摘要:
    采用標準正態檢驗(SNHT: Standard Normal Homogeneity Test)方法,對浙江省36個代表站1971~2004年的年平均風速資料序列進行均一性檢驗。結果表明:36站中有23個測站出現間斷,其中因遷站原因造成非均一性的測站有13個,占非均一性總數的57%;環境變化原因有5個,占非均一性總數的22%;原因不明有3個,占非均一性總數的13%;測風儀高度變化、規定變更各為1個,占非均一性總數的4%。遷站是導致風速序列非均一性的主要原因。
    32  甘肅省自動氣象站氣壓記錄分析評估
    張天峰 王煒 王位泰 黃斌 楊民
    2008, 36(5):666-669.
    [摘要](1620) [HTML](0) [PDF 411.92 K](1579)
    摘要:
    為了掌握因儀器換型造成的氣象要素觀測值的變化,客觀評價氣象資料的連續性、準確性,利用甘肅省6個基準站的自動氣象站氣壓資料和人工站對應的平行觀測資料對自動站記錄進行了對比分析。結果表明,自動站氣壓記錄與人工站記錄年平均、月平均統計值十分接近,定時值、平均值、最高記錄、最低記錄的誤差概率分布形態基本一致,概率分布比較集中。統計檢驗表明,氣壓定時觀測記錄、最高記錄、最低記錄、24次平均值和4次平均值均無顯著差異;各定時記錄的誤差有明顯的日變化,09:00~11:00、19:00~22:00誤差大,12:00~1
    33  基于VB的電視天氣預報等值線繪制分析軟件開發
    崔曉東 王莉萍 王國寧 馮天聊
    2008, 36(5):670-672.
    [摘要](2126) [HTML](0) [PDF 397.48 K](1613)
    摘要:
    簡要介紹了基于VB開發的運行于 Windows環境下電視天氣預報等值線繪制、分析軟件的設計。軟件采用模塊化設計方案,界面簡潔、使用方便。詳細描述了矩形網格等值線繪制、等值線控制點調節(控制點選擇、移動、增加、刪除)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利用MICAPS第4類格點數據,生成等值線動畫腳本文件,借助Weather 3D平臺表達天氣演變過程。實踐證明該軟件運行穩定,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和可移植性。
    34  701測風雷達故障檢查與維修
    楊紹勇 鄭偉
    2008, 36(5):673-675.
    [摘要](1572) [HTML](0) [PDF 442.25 K](1399)
    摘要:
    35  自動氣象站維護與檢修的一種新方法
    張彩緋 王建軍 封秀燕
    2008, 36(5):676-678.
    [摘要](1728) [HTML](0) [PDF 1.23 M](1706)
    摘要:

    當期目錄


    年第卷第

    文章目錄

    過刊瀏覽

    年份

    刊期

    瀏覽排行

    引用排行

    下載排行

    您是第位訪問者
    技術支持:北京勤云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午夜欧美大片免费观看,欧美激情综合五月色丁香,亚洲日本在线视频观看,午夜精品福利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