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第36卷第1期文章目次

  • 顯示方式:
  • 簡潔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稿約
    2008, 36(1).
    [摘要](1440) [HTML](0) [PDF 0.00 Byte](318)
    摘要:
    2  數值天氣預報中衛星資料同化應用現狀和發展
    董佩明 薛紀善 黃兵 王德英
    2008, 36(1):1-7.
    [摘要](2443) [HTML](0) [PDF 1.38 M](2028)
    摘要:
    衛星資料已大量應用于數值天氣預報,占據了所用觀測資料的主體并對數值天氣預報效果的改善具有明顯的作用。目前衛星資料的同化應用一方面在努力解決受地表輻射、云和降水影響的衛星觀測資料的同化問題,以充分利用現有衛星資料并發揮其效能,同時發展適應伴隨全球觀測系統建立而帶來大數量和多種類新類型衛星資料的同化應用。文章介紹了為滿足衛星資料在數值天氣預報中同化應用現狀與發展而建立的兩個衛星資料同化研究中心(JCSDA:Joint Center of Satellite Data Assimilation和NWP SAF:Satellite Applications Facility for Numerical Weather Prediction)的基本情況,并簡要討論我國數值天氣預報中衛星資料同化應用。
    3  AREM模式對0604、0605號臺風的預報分析
    公穎 李俊 廖移山 張兵
    2008, 36(1):8-14.
    [摘要](1675) [HTML](0) [PDF 4.43 M](1665)
    摘要:
    對2006年7月中下旬由西太平洋地區生成,登陸我國,并對我國造成嚴重影響的強熱帶風暴“碧利斯”(0604號)和臺風“格美”(0605號)的基本情況做了詳細的總結,并基于武漢暴雨所AREM(Advanced Regional Eta Model)模式預報的700 hPa流場、900 hPa風場及降水量場,就模式對臺風登陸時間、登陸地點、移動路徑及其引發的附近最大風力和降水過程的預報情況做了分析。結果表明:“碧利斯”達強熱帶風暴強度,于7月14日12:50在福建霞浦登陸,后西行,造成位于21°N以北、28°N以南東西向的帶狀雨區,“格美”為臺風強度,于7月25日15:50在福建晉江圍頭鎮登陸,后西行,造成華東南地區近西南-東北走向的雨帶,兩臺風給沿途及附近省份造成嚴重的氣象災害和人、財損失;AREM模式總體上對兩臺風附近最大風速,風雨帶的基本位置、形態、走勢、強度預報較好,對一些強降水中心的預報較為理想,但多數強中心的預報與實況存在位置和強度上的偏差;模式對于臺風登陸時間和地點的預報較好,偏差較小,對于兩臺風西行走勢的預報也基本符合實況,但也存在一定的預報位置偏差。
    4  用熱成風螺旋度診斷強對流災害天氣
    胡潤山
    2008, 36(1):15-19.
    [摘要](1776) [HTML](0) [PDF 1.75 M](1869)
    摘要:
    通過2006年7月1~31日逐日08:00探空資料計算1000~100 hPa各層的熱成風螺旋度,分析熱成風螺旋度在各層等壓面以及垂直剖面圖上的分布與強對流災害天氣的關系。結果表明:強對流災害性天氣出現前,當地到鄰近上游地區有正熱成風螺旋度高值區(中心)存在,當高值中心數值很大、正值區垂直方向層次較厚時,出現的對流性災害天氣強度較大,出現站點數較多。熱成風螺旋度正值中心出現在強對流災害天氣產生以前,且有6 h以上的提前量,因此可以用熱成風螺旋度診斷強對流災害天氣,作為預報指標,建立預報概念模型,為強對流災害天氣預報提供依據。
    5  局地分析和預報系統(LAPS)及其應用
    李紅莉 張兵 陳波
    2008, 36(1):20-24.
    [摘要](2587) [HTML](0) [PDF 616.20 K](2116)
    摘要:
    隨著探測手段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探測資料可以提供給數值天氣預報。為了更有效地將這些不同格式的探測資料融合同化為常規物理量,為預報員提供更加直觀的中尺度分析場以及為數值模式提供包含豐富中尺度信息的初始場,引進美國的局地分析預報系統LAPS(Local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System)。介紹了該系統處理資料的原理、方法。初步試驗結果表明,對LAPS系統的局地化比較成功,可以融合T213或NCEP、多普勒雷達、云導風、探空及自動站等多種資料,為預報員提供更好的預報依據。
    6  華北平原回流天氣綜合形勢特征分析
    張守保 張迎新 杜青文 范軍紅
    2008, 36(1):25-30.
    [摘要](1809) [HTML](0) [PDF 2.73 M](1921)
    摘要:
    利用歷史天氣圖和NCEP再分析資料,普查了1980~2002年出現在華北平原地區的回流天氣過程。依據500 hPa環流形勢,對華北平原的回流天氣形勢分為兩種:兩槽一脊型和高緯低壓帶型。針對不同的天氣分型對產生回流天氣的動力條件、水汽來源進行了合成診斷分析。結果表明:渦度和散度的垂直分布與一般的降水過程不同,低層存在輻散和反氣旋環流;自東北南下經渤?;亓鞯饺A北平原的空氣是比較干的。該文分析結果有助于預報業務人員了解回流天氣,提高華北回流天氣的預報準確率。
    7  亞洲熱帶近海海溫與云南夏季降水的關系
    張云瑾 張天圣
    2008, 36(1):31-34.
    [摘要](1575) [HTML](0) [PDF 428.13 K](1594)
    摘要:
    分析了1961~1999年亞洲熱帶近海海溫與云南降水的關系。通過研究云南夏季降水對近海海溫異常的響應,發現云南初夏的降水與亞洲熱帶近海海溫有明顯的負相關關系,這種降水減少海溫正距平的情況在北印度洋西部和阿拉伯海表現比孟加拉灣和南海更顯著,但是在盛夏相關關系不顯著。同時發現云南西南部的夏季降水與前期孟加拉灣海溫有顯著的正相關,而與其它海域的海溫相關不顯著。滇東南的夏季降水只與前期南海的海溫有顯著的正相關。
    8  馬斯克林高壓的變化特征
    崔錦 楊修群 張愛忠
    2008, 36(1):35-42.
    [摘要](2108) [HTML](0) [PDF 1.10 M](1654)
    摘要:
    利用1948~1999年的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高度場和風場資料,根據氣候平均850 hPa高度場和流場的季節演變特征,客觀地定義了描述馬克斯林高壓活動的特征參數,對馬斯克林高壓的變化特征進行了系統的診斷分析。結果表明,馬斯克林高壓季節變化明顯,南半球冬季最強,位置偏西、偏北,夏季反之。對馬斯克林高壓異常變率的分析表明,馬斯克林高壓具有明顯的年際變化,ENSO對馬斯克林高壓面積有一定影響,但對馬斯克林高壓中心位置和強度影響不大。同時馬斯克林高壓的強度和位置還存在顯著的年代際變化,在研究的52年時間內,馬斯克林高壓面積和中心強度是逐漸增大、增強的,而中心位置是緩慢東移、南移的。
    9  魯南汛期暴雨及其氣候背景分析
    鹿翠華 王令軫
    2008, 36(1):43-46.
    [摘要](1570) [HTML](0) [PDF 403.63 K](1548)
    摘要:
    統計分析了山東省棗莊1958~2005年逐日及逐月降水資料,發現20世紀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中期魯南為多雨期,6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期有一個短暫的少雨期,70年代初中期有一個短暫的多雨期,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期是一個較長時段的降水偏少期。2000年以后進入多雨時期,2000、2003及2005年出現局部洪澇災害。文章引入相當暴雨日數的概念,研究了相當暴雨日數與大澇、大旱年的關系,發現大澇、大旱年的降水量更取決于汛期相當暴雨日數的多少;用相當暴雨日數和年降水量建立回歸方程,在一定程度上,相當暴雨日數能很好地預測當年旱澇。
    10  華南鋒面與暖區暴雨個例對比分析
    趙玉春 李澤椿 肖子牛
    2008, 36(1):47-54.
    [摘要](2115) [HTML](0) [PDF 1.59 M](2302)
    摘要:
    2005年6月17~24日,華南地區發生了連續多日的暴雨天氣過程,其顯著特征是存在著南北兩條雨帶,北支雨帶(福建中北部)由準靜止的梅雨鋒造成,南支雨帶(廣東中東部)發生在鋒前暖區之中,這種連續多日共存的雙雨帶現象引起了氣象學家的廣泛關注。為了探究鋒面和鋒前暖區暴雨的成因,加深這兩類不同性質暴雨的認識,利用NCEP每6 h一次的1°×1°經緯度再分析資料以及華南地區加密觀測的逐小時地面降水等資料,以此次連續多日維持的雙雨帶降水過程為例,詳細分析了鋒面附近與鋒前暖濕區內暴雨系統的主要物理差異。結果發現:梅雨鋒暴雨和鋒前暖區暴雨不僅在中尺度雨團活動、系統動力結構、大氣不穩定機制和大氣加熱結構等存在明顯的差異,而且在水汽輸送、中尺度環境以及與暴雨有關的垂直環流之間也存在著不同點,這些差異可能是造成鋒前暖區暴雨難以模擬和預報的主要原因。
    11  臺風海棠與中緯度系統相互作用對河南暴雨的影響
    張霞 王詠青 王君 王建玲
    2008, 36(1):55-62.
    [摘要](1761) [HTML](0) [PDF 1.05 M](2123)
    摘要:
    應用Barnes濾波原理,構建合適的帶通濾波器,獲取了中尺度信息,對2005年7月21~24日臺風“海棠”登陸后與中緯度系統相互作用給河南省造成的暴雨過程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在臺風外圍大尺度氣旋性環流中,中尺度低壓、中尺度輻合線和輻合區是此次暴雨的直接影響系統;臺風低壓移近后,與西太平洋副高之間氣壓梯度加大,可以在副高西南側形成東南風低空急流,東南急流的形成促使中尺度系統加強和發展;干冷空氣自對流層中層向低層伸展,與低層的暖濕氣流交匯,使對流和暴雨加強。
    12  強熱帶風暴碧利斯造成華南持續大暴雨成因分析
    尹潔 王歡 陳建萍
    2008, 36(1):63-68.
    [摘要](2080) [HTML](0) [PDF 897.59 K](1824)
    摘要:
    利用常規資料、NCEP再分析等資料,對0604號強熱帶風暴碧利斯造成華南持續特強暴雨的特點及成因進行了綜合分析。結果表明:雖然碧利斯最強時只達強熱帶風暴強度,但在其登陸后與強西南季風持續地相互作用,在臺風南側形成強盛的水汽輸送和輻合上升機制,且輻合上升運動、高層輻散及水汽輻合中心強度異常強盛,為近年臺風少有,且大暴雨區與強水汽輻合上升中心十分吻合;華南持續5天強暴雨與臺風低壓與西南季風持續結合及副高斷裂有密切關系;碧利斯對促使西南季風明顯增幅北抬也起了重要作用。
    13  青藏高原東北側一次持續性暴雨過程分析
    樊曉春 馬鵬里 王位泰
    2008, 36(1):69-73.
    [摘要](1609) [HTML](0) [PDF 693.41 K](1813)
    摘要:
    利用常規天氣圖、數值預報產品、衛星云圖以及潰變理論的預報工具V3θ圖,對2005年6月30日至7月2日發生在青藏高原東北側甘肅省區域性持續暴雨天氣過程進行了診斷應用綜合分析。結果表明:副熱帶高壓西伸北抬外圍西南風氣流控制青藏高原東北側,當東北低渦、西風帶的冷空氣與西南風交匯時,觸發強對流; 850~200 hPa有深厚的水汽層;700 hPa穩定的低渦切變為暴雨提供了強烈持續的輻合上升運動;衛星云圖表明持續性暴雨由多個相繼生消的中尺度對流系統影響造成的?;跐⒆兝碚摰念A報方法在西北區域性持續暴雨的起報、結束及落區有很好的預測能力。
    14  山西2006年雨季天氣氣候特征分析
    姚彩霞 楊英 任璞 郭俊龍 郝建萍
    2008, 36(1):74-77.
    [摘要](2142) [HTML](0) [PDF 466.57 K](1674)
    摘要:
    山西省在2006年雨季(7~8月)出現大范圍的高溫干旱,導致了嚴重的人畜飲水困難和農業災害。尤其是在常年降水峰期(7月下旬至8月上旬),沒有出現一場大范圍強降雨天氣過程,在歷史上實屬罕見。該文通過對500 hPa環流場、副熱帶高壓特征量等資料的分析。揭示了山西2006年雨季氣候異常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冷空氣的活動偏弱、副熱帶高壓位置異常偏北,中低緯度天氣系統的配合不到位、ENSO的形成及其影響等。
    15  吉林省重大暴雨過程評估方法研究
    襲祝香
    2008, 36(1):78-81.
    [摘要](1845) [HTML](0) [PDF 428.82 K](1579)
    摘要:
    為了加強重大暴雨過程的快速評估工作,利用逐日降水資料對吉林省1951~2004年明顯暴雨過程特征進行了分析,建立了反映明顯暴雨過程程度的3項單項指標及綜合評估指數,在此基礎上對明顯暴雨過程的評估等級進行了劃分。利用綜合評估指數序列的峰度系數和偏度系數對綜合評估指數進行了正態性檢驗。由于綜合評估指數符合正態分布,給出了其異常氣候重現期評估指標。利用明顯暴雨過程的評估等級指標以及異常氣候重現期評估指標對2005~2006年的明顯暴雨過程進行了評估。結果表明,該方法實用可行,可以滿足快速、及時評估等氣象服務的需求。
    16  福州市地表干濕分布特征及其與農業干旱的關系
    馬治國 陳惠
    2008, 36(1):82-86.
    [摘要](1805) [HTML](0) [PDF 586.00 K](2005)
    摘要:
    潛在蒸散量和干濕指標的分析對于地表水資源的多少和農業干旱災害的發生分析都有重要的意義。利用福州市氣象站基本氣象資料,分析了近34年來地表潛在蒸散量和濕潤指數的變化特征。結果表明:①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福州市的地表潛在蒸散量一直呈現增大趨勢;1991年為一個氣候躍變點,在1991年以前基本以負距平為主,以后則以正距平為主。② 20世紀初期,濕潤指數呈現急劇下降趨勢,這是由降水量減少和潛在蒸散量增大造成的;年均濕潤指數并沒有發生明顯的突變。③從濕潤指數看,秋季最干燥,最容易發生旱災,其次是夏季和冬季。
    17  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雷擊火災氣候成因分析
    郝潤全 高建國 楊勇
    2008, 36(1):87-90.
    [摘要](1811) [HTML](0) [PDF 493.59 K](1770)
    摘要:
    利用1981~2004年氣象和雷擊火災資料,研究氣候條件對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雷擊火災發生的影響,進而分析該地區雷擊火災多發的氣候原因。結果表明:①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雷擊火災發生次數有逐年增多的趨勢,主要集中在5~7月,出現時間為5月12日到7月16日,多發生在每日10:00~17:00;②雷擊火災的發生與近年來氣溫的升高密切相關,尤其是5~7月氣溫和地溫的升高,是引發內蒙古大興安嶺森林雷擊火災的主要因素之一;③ 5~7月降水量和相對濕度的逐漸減小,使干旱程度不斷加劇,導致內蒙古大興安嶺地區從1999年以后,雷擊火災次數呈明顯上升的趨勢;④氣候的變干、變暖以及極端氣候事件的增多,是導致近年來內蒙古大興安嶺地區雷擊火災頻繁發生的主要氣候原因。
    18  貴州省太陽總輻射計算及其分布規律
    胡家敏 吳戰平 陳中云 徐永靈
    2008, 36(1):91-94.
    [摘要](1849) [HTML](0) [PDF 444.02 K](2046)
    摘要:
    利用貴州省僅有的3個輻射觀測站資料,比較了用日照百分率擬合與全國通用公式兩種方法計算的總輻射的誤差,結果表明:用日照百分率的計算方法,其月值和年值的平均相對誤差的絕對值都小于10%,其效果明顯優于用全國通用公式。在貴州省,太陽總輻射是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加,故選擇日照百分率按照海拔高度來分別擬合月總輻射的方法,利用1971~2000年的有關資料,計算了貴州省各地的總輻射,并分析了其空間分布特征。
    19  基于寬帶網的天氣雷達實時監測系統
    譚鑒榮 敖振浪 李建勇
    2008, 36(1):95-99.
    [摘要](2161) [HTML](0) [PDF 615.26 K](1784)
    摘要:
    介紹了新一代天氣雷達實時監測系統的結構模式和功能,通過TCP/IP通信協議的論述、天氣雷達信息量和占用信道帶寬的估算,證明基于寬帶網絡系統通信設計的可行性。同時詳細分析了CINRAD/SA天氣雷達實時監測信息的結構和存放特點,系統地描述天氣雷達監測信息獲取、傳送和入庫的方法,并重點介紹如何編制傳輸和入庫軟件,利用TCP/IP兩種基本協議(TCP和UDP)以及ADO數據庫編程技術,在現有的寬帶網絡基礎上,對天氣雷達運行狀況實現遠程實時監測。
    20  微型無人駕駛飛機火情監測系統及其初步試驗
    馬瑞升 馬舒慶 王利平 張小平 潘毅 官福順
    2008, 36(1):100-104.
    [摘要](1973) [HTML](0) [PDF 894.14 K](1680)
    摘要:
    將微型氣象無人駕駛飛機與無線數字影像采集、傳輸設備相結合,構成了一套微型無人機空中火情監測系統,并開發了相應的地面監測軟件。經過地面測試和空中飛行試驗證實,該系統運行良好,對于地面火點有較好的探測能力。目前試驗系統已具備單架次完成半徑30 km以內,面積80~100 km2林區巡護任務的能力,而且這一系統成本低、使用靈活方便,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同時就系統開發中遇到的相關問題和今后的改進方向進行了討論。
    21  L波段探空GFE(L)1型二次測風雷達資料在重慶大氣邊界層特征分析中的應用
    馬力 張銀廷
    2008, 36(1):105-107.
    [摘要](1615) [HTML](0) [PDF 389.18 K](1695)
    摘要:
    基于L波段探空GFE(L)1型二次測風雷達資料具有垂直分層密,并從地面開始就可以獲取資料的特點,將其用于重慶市主城區邊界層特征的分析,用于逆溫與能見度、濃霧和空氣污染指數的分析。結果表明,L波段探空雷達資料不僅可以用于大氣邊界層特征分析
    22  若爾蓋濕地TM影像判識特征
    閔文彬 彭國照 羅磊 郭海燕
    2008, 36(1):108-111.
    [摘要](1964) [HTML](0) [PDF 475.34 K](1734)
    摘要:
    通過對1994年8月4日與2004年9月16日若爾蓋濕地TM影像1~5波段和7波段數據以及歸一化植被指數(INDVI)、歸一化水指數(INDWI)、歸一化水分指數(INDMI)和改進的歸一化水指數(IMNDWI)的分析,選擇通道7、4、3合成假彩色圖作為若爾蓋濕地的目視解譯圖,確定了濕地的TM影像標志。分析結果表明,第7波段能較好地將沙地與其它地物區分,改進的歸一化水指數與歸一化植被指數之差是非常有效的水體提取因子。還制定了若爾蓋濕地主要地物的自動判識流程。判識結果與目視解譯結果非常吻合,1994年比1984年湖泊面積、沼澤濕地面積明顯減小,而沙化地面積擴大。
    23  五臺山站歷史氣候資料的均一性分析
    高曉容 李慶祥 董文杰
    2008, 36(1):112-118.
    [摘要](1902) [HTML](0) [PDF 664.59 K](1720)
    摘要:
    以山西五臺山地面觀測站為例,對建站(1957年1月)至2005年的年、季節平均氣溫、最高和最低氣溫、相對濕度和降水觀測資料序列作均一性分析,結合歷史沿革變化(包括遷站、儀器變化和觀測業務改變等),得出這些因素對不同氣候要素均一性的影響情況。從與該站不同要素序列相關性較好、水平距離最近的臺站中選取若干站點作為待檢臺站的參考臺站建立了各自的參考序列作為均一性檢查的對比序列,采用國際上應用較為廣泛的標準正態檢驗(SNHT)方法分別對各種要素進行了統計學檢驗。對統計方法得到的不連續點(不均一性產生年份)進行了總結分析,發現臺站遷移對于溫度、相對濕度觀測序列的均一性帶來的影響非常明顯,其中對最高氣溫序列影響最為顯著,達到5.5 ℃。深入分析還表明,遷址對各要素的影響程度各有區別:對相對濕度的年均和春季序列也產生了較為明顯的非均一性,而對降水量的影響則并不顯著。綜合分析表明,常用觀測要素的均一性檢驗和訂正是局地氣候變化檢測的基礎環節,但不同要素的均一性受到各種因素影響的表現程度各不相同,需要加以區別和深入研究。
    24  五臺山站歷史氣候資料的均一性分析
    高曉容 李慶祥 董文杰
    2008, 36(1):112-118.
    [摘要](1548) [HTML](0) [PDF 0.00 Byte](354)
    摘要:
    以山西五臺山地面觀測站為例,對建站(1957年1月)至2005年的年、季節平均氣溫、最高和最低氣溫、相對濕度和降水觀測資料序列作均一性分析,結合歷史沿革變化(包括遷站、儀器變化和觀測業務改變等),得出這些因素對不同氣候要素均一性的影響情況.從與該站不同要素序列相關性較好、水平距離最近的臺站中選取若干站點作為待檢臺站的參考臺站建立了各自的參考序列作為均一性檢查的對比序列,采用國際上應用較為廣泛的標準正態檢驗(SNHT)方法分別對各種要素進行了統計學檢驗.對統計方法得到的不連續點(不均一性產生年份)進行了總結分析,發現臺站遷移對于溫度、相對濕度觀測序列的均一性帶來的影響非常明顯,其中對最高氣溫序列影響最為顯著,達到5.5℃.深入分析還表明,遷址對各要素的影響程度各有區別:對相對濕度的年均和春季序列也產生了較為明顯的非均一性,而對降水量的影響則并不顯著.綜合分析表明,常用觀測要素的均一性檢驗和訂正是局地氣候變化檢測的基礎環節,但不同要素的均一性受到各種因素影響的表現程度各不相同,需要加以區別和深入研究.
    25  長期預報基本觀測資料自動化處理
    王建英 王榮英 李翠玉 李月英
    2008, 36(1):119-122.
    [摘要](1439) [HTML](0) [PDF 0.00 Byte](336)
    摘要:
    以普遍推廣的AO文件(即基本觀測資料)為基礎,經過一定的程序處理,得到各氣象要素的氣候值,并形成建立方程所需自變量數據文件和預報所需的自變量數據文件.計算自變量與因變量的相關系數,將相關系數較大的因子篩選出來,通過人機交互的方式進行第2次篩選,用相關顯著的自變量與因變量建立回歸方程.由于輸出的自變量相對因變量來說都是前期因子,根據回歸方程和預報所需的自變量,就可以得出預報結果.
    26  長期預報基本觀測資料自動化處理
    王建英 王榮英 李翠玉 李月英
    2008, 36(1):119-122.
    [摘要](1509) [HTML](0) [PDF 1.01 M](1733)
    摘要:
    以普遍推廣的A0文件(即基本觀測資料)為基礎,經過一定的程序處理,得到各氣象要素的氣候值,并形成建立方程所需自變量數據文件和預報所需的自變量數據文件。計算自變量與因變量的相關系數,將相關系數較大的因子篩選出來,通過人機交互的方式進行第2次篩選,用相關顯著的自變量與因變量建立回歸方程。由于輸出的自變量相對因變量來說都是前期因子,根據回歸方程和預報所需的自變量,就可以得出預報結果。
    27  NASA衛星首次獲得“夜光云”圖像
    2008, 36(1):122-122.
    [摘要](1281) [HTML](0) [PDF 0.00 Byte](330)
    摘要:
    28  CINRAD/CC雷達冷卻故障處理個例分析
    李培民 吳星霖 林月
    2008, 36(1):123-124.
    [摘要](1586) [HTML](0) [PDF 0.00 Byte](343)
    摘要:
    新一代天氣雷達系統在基層的建設和使用,對發現局地中小尺度天氣系統,提高天氣預報準確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為確保雷達的正常運行,保證資料的有效性、連續性,對設備維護提出了非常嚴格的要求.
    29  CINRAD/CC雷達冷卻故障處理個例分析
    李培民 吳星霖 林月
    2008, 36(1):123-124.
    [摘要](1408) [HTML](0) [PDF 258.63 K](1694)
    摘要:
    基于L波段探空GFE(L)1型二次測風雷達資料具有垂直分層密,并從地面開始就可以獲取資料的特點,將其用于重慶市主城區邊界層特征的分析,用于逆溫與能見度、濃霧和空氣污染指數的分析.結果表明,L波段探空雷達資料不僅可以用于大氣邊界層特征分析,還可以在污染氣象分析預報、霧的預報、有害氣體泄露事件應急氣象服務,風能評價等多個領域發揮作用.
    30  CINRAD/SA發射機通風散熱系統的改進
    楊林增 傅偉輝 楊文昌 李棟
    2008, 36(1):125-126.
    [摘要](1593) [HTML](0) [PDF 302.00 K](1813)
    摘要:
    目前NOAA制作并提供美國本土各州的地面臭氧預報。臭氧是美國本土各大城市空氣質量的主要因子。美國國家天氣局與美國國家環保局合作已將其業務性臭氧預報與服務擴展到西部11個州及其他6個州(Arizona, California, Colorado, Idaho, Montana, Nevada, New Mexico, Oregon, Utah, Washington, Wyoming 以及 Kansas 西部, Nebraska, North Dakota, Oklahoma, South Dakota, Texas), 以確保全美國人口密集的城市都能夠得到每日需要的空氣質量信息。
    31  CINRAD/SA發射機通風散熱系統的改進
    楊林增 傅偉輝 楊文昌 李棟
    2008, 36(1):125-126.
    [摘要](1613) [HTML](0) [PDF 0.00 Byte](353)
    摘要:
    建陽新一代天氣雷達2001年3月正式投入運行,其后雷達故障頻發,而發射機的故障尤其嚴重,經過反復觀察,發現雷達故障與發射機的溫度緊密相關:溫度高則故障多.
    32  柳州新一代天氣雷達通風系統的改進措施
    羅延斌
    2008, 36(1):127-128.
    [摘要](1516) [HTML](0) [PDF 0.00 Byte](328)
    摘要:
    新一代全相干多普勒天氣雷達具有較高的可靠性、穩定性、可維護性及全天候的連續工作能力,具有自動數據采集、產品生成和顯示、數據存儲、運行監控和標校等功能.
    33  柳州新一代天氣雷達通風系統的改進措施
    羅廷斌
    2008, 36(1):127-128.
    [摘要](1504) [HTML](0) [PDF 305.43 K](1766)
    摘要:
    通過對1994年8月4日與2004年9月16日若爾蓋濕地TM影像1~5波段和7波段數據以及歸一化植被指數(INDVI)、歸一化水指數(INDWI)、歸一化水分指數(INDMI)和改進的歸一化水指數(IMNDWI)的分析,選擇通道7、4、3合成假彩色圖作為若爾蓋濕地的目視解譯圖,確定了濕地的TM影像標志.分析結果表明,第7波段能較好地將沙地與其它地物區分,改進的歸一化水指數與歸一化植被指數之差是非常有效的水體提取因子.還制定了若爾蓋濕地主要地物的自動判識流程.判識結果與目視解譯結果非常吻合,1994年比1984年湖泊面積,沼澤濕地面積明顯減小,而沙化地面積擴大.

    當期目錄


    年第卷第

    文章目錄

    過刊瀏覽

    年份

    刊期

    瀏覽排行

    引用排行

    下載排行

    您是第位訪問者
    技術支持:北京勤云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午夜欧美大片免费观看,欧美激情综合五月色丁香,亚洲日本在线视频观看,午夜精品福利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