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第35卷第4期文章目次

  • 顯示方式:
  • 簡潔模式
  • 摘要模式
  • 1  閃電定位數據快速傳輸的通信應用
    竇以文 屈玉貴 宛霞 史君卿 燕東渭
    2007, 35(4):293-596.
    [摘要](1568) [HTML](0) [PDF 4.14 M](1470)
    摘要:
    北京市氣象局是國內首次使用SAFIR3000閃電定位系統的用戶。閃電定位系統對數據的傳輸實時要求很高,而國內通信線路和國外通信線路有些差別,選擇合理有效的傳輸方式對提高閃電定位系統的應用非常重要。閃電定位系統實時數據的傳輸方法有很多種。目前主要有專線接入傳輸方式、Internet和無線通信相結合的VPN接入傳輸方式、Internet轉發傳輸方式,這些通信方法是實時采集氣象數據非常有效的手段。北京市氣象局的閃電定位系統采用的是Internet轉發傳輸方式。
    2  Dvorak技術估測熱帶氣旋強度研究進展
    劉喆 王新 李萬彪 韓志剛 朱元競
    2007, 35(4):453-457.
    [摘要](1545) [HTML](0) [PDF 5.88 M](1536)
    摘要:
    在常規觀測資料稀少的熱帶洋面上,衛星云圖是監測熱帶氣旋的主要工具。Dvorak技術通過一系列經驗規則,將熱帶氣旋在衛星云圖中表現出來的云系結構特征及特定的參數同其發展強度聯系起來。介紹了利用Dvorak技術估測熱帶氣旋強度的研究背景和原理方法,總結了國內外在該領域的研究進展及其存在的優勢和不足,指出Dvorak技術是目前業務化估測熱帶氣旋強度的主要工具,同時展望了該技術未來的發展方向。
    3  積云對流參數化方案對梅雨鋒暴雨過程模擬的影響
    侯瑞欽 程麟生
    2007, 35(4):458-463.
    [摘要](1439) [HTML](0) [PDF 6.77 M](1447)
    摘要:
    利用MM5模式,選用4種積云對流參數化方案對2002年7月長江流域梅雨鋒暴雨過程進行數值試驗,討論了同一水平分辨率下不同參數化方案對降水特征、中尺度特征和云物理特征模擬的影響。結果表明:不同方案對強降水中心落區影響不是很大,但對降水強度有較大影響;4種方案次網格尺度和網格尺度降水對總降水貢獻不同;GR和KF方案的閉合假設中考慮次網格尺度濕下沉氣流,可一定程度再現一些中尺度特征;4種方案模擬的云物理量特征存在很大差別。
    4  臨沂中尺度數值預報系統及應用
    裴洪芹 邰慶國 吳君 張京英 王慶華
    2007, 35(4):464-469.
    [摘要](1585) [HTML](0) [PDF 6.82 M](1496)
    摘要:
    介紹了臨沂中尺度數值預報系統及預報產品的釋用和模式系統應用雷達資料情況,并對2005年6~10月的業務運行結果進行了檢驗,對小雨和中雨預報效果較好,TS評分較高,對夜間溫度預報平均值絕對誤差在1.52~2.52 ℃之間,平均均方根誤差在2.01~2.93 ℃之間。該系統降水預報質量較高,氣溫預報誤差小,準確率高,對定時、定點、定量的精細化預報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應用自主開發的SDAF軟件包,對系統的預報產品進行釋用,研制了暴雨、空氣質量、極端氣溫、干熱風等預報方法。將多普勒雷達回波強度加入模式,改變模式水汽場,明顯改進了預報。對徑向速度反演降水系統內部風場進入中尺度模式進行了初步試驗,得出了一些有益結論。
    5  中尺度模式和新一代天氣雷達產品識別云降水方法
    胡雯 黃勇 翟菁
    2007, 35(4):470-473.
    [摘要](1509) [HTML](0) [PDF 6.84 M](1409)
    摘要:
    介紹一種結合中尺度模式產品和新一代天氣雷達產品的云降水識別方法。首先利用中尺度模式(MM5)產品計算得到降水潛力區識別因子,分析降水潛力區。進一步結合新一代天氣雷達產品,分析潛力區內云團的降水參數,確定有利于降水的云團。分析結果表明,潛力綜合指標對未來可能出現的具有大量水資源的對流性系統具有指示意義,可以用于分析對流性系統的降水潛力;另一方面雷達降水等級是對實際對流云團水資源等級的劃分。綜合這兩者進行降水潛力的分析判別,可以增強降水云的識別能力。
    6  用FY-2C靜止氣象衛星資料計算射出長波輻射通量密度
    吳曉
    2007, 35(4):474-479.
    [摘要](1661) [HTML](0) [PDF 5.35 M](1542)
    摘要:
    介紹用FY-2C靜止氣象衛星資料估算射出長波輻射(OLR)的方法,包括FY-2C OLR反演模式的建立、由FY-2C窗區通道1、窗區通道2、水汽通道遙測數據計算OLR的詳細步驟;給出了FY-2C OLR產品的精度:與相近時刻的NOAA衛星OLR產品相對比,兩顆星OLR產品的等值線圖基本完全一致,圖上絕大部分偏差0~10 W/m,最大偏差20 W/m;并給出了FY-2C OLR產品的實例及其初步應用。
    7  AMDAR資料特征及質量分析
    劉小魏 曹之玉 蘭海波
    2007, 35(4):480-483.
    [摘要](1789) [HTML](0) [PDF 4.37 M](1565)
    摘要:
    利用統計學方法,分析了AMDAR(Aircraft Meteorological Data Relay)資料的時空分布特征,并將航站上的AMDAR資料與常規探空資料進行了對比。研究表明:AMDAR資料是一種高時空密度的觀測資料,航站上的AMDAR資料的質量接近探空資料,但其時間密度大約是探空資料的10倍。因此,可以用來監測航站及附近地區天氣系統及其演變的更細微的特征,為短時特別是臨近預報提供更多的參考依據。
    8  南海夏季風爆發前后SST異常特征及其與近地面西南氣流的關系
    鄧雯 張耀存
    2007, 35(4):484-488.
    [摘要](1546) [HTML](0) [PDF 5.76 M](1391)
    摘要:
    利用1982~1999年周平均海表溫度資料和逐日近地面風場資料,采用合成分析與相關分析技術,研究了南海和孟加拉灣地區夏季風爆發前后短時間尺度SST變率的異常及其與近地面西南氣流的關系。結果表明:季風爆發前2周,南海和孟加拉灣海溫的上升除與海洋現象有關外,還與大氣的影響因子有一定的關系;季風爆發后1~2周,南海和孟加拉灣海溫變率出現較大差異,二者西南部海溫降低,而其東海岸及西北部海溫卻升高;海溫變率這種異常分布與西南氣流的變化具有較好的相關性,即西南氣流的增強導致南海西南部和孟加拉灣西南部海溫降低及二者東海岸與西北部海溫升高,這是由于離岸的上翻作用及海洋蒸發作用共同所致。
    9  高空西風急流對祁連山區降水的影響
    程鵬 陶健紅 張新榮 楊曉軍
    2007, 35(4):489-494.
    [摘要](1784) [HTML](0) [PDF 6.53 M](1659)
    摘要:
    利用NCEP/NCAR逐日每6 h再分析資料,對2002~2004年發生在祁連山區附近的20次降水過程進行了合成分析。發現在40°N 200 hPa高空存在一支東西走向的高空西風急流;降水一般發生在高空西風急流軸的南側,在高空西風急流軸的北側有冷空氣下沉,南側有上升的暖濕氣流,在高空急流軸的下方形成了次級環流;在高空急流軸出口區的右側,存在強烈的輻散上升運動,而對應的低層存在強烈的輻合上升區,這種高低層輻散輻合的配置非常有利于強對流天氣形成;這支高空西風急流軸的存在對祁連山區的降水有深遠影響,而急流軸位置的變化勢必影響到降水落區。因此,利用高空西風急流軸預報祁連山區降水及河西走廊地區降水具有很好的指導意義。
    10  滕州市近50年氣候干濕變化
    張美玲 張慧
    2007, 35(4):495-499.
    [摘要](1653) [HTML](0) [PDF 5.24 M](1548)
    摘要:
    利用滕州市1956~2005年降水量、平均氣溫資料,用Holdridge干燥度指數來分析近50年氣候干濕變化趨勢和特征。滕州市近50年來在年生物溫度、年可能蒸散量極顯著上升背景下,年降水量不顯著的減小趨勢,造成年水分盈虧量顯著虧損及年干燥度指數顯著增大,總體呈現暖干化趨勢。年干燥度指數變化有明顯的階段性,干濕期交替變化,大體經歷了3個濕期和2個干期。1976年年干燥度指數發生由偏濕向偏干的突變,突變后氣候類型分布發生顯著變化。通過對近50年年干燥度指數滑動平均值和標準差分析發現:隨著干燥度指數平均值的增大,異常濕事件明顯減少,而異常干事件明顯增多,同時,隨著標準差的增大,異常干濕事件頻率明顯增大。
    11  商丘近44年蒸發量變化及其影響因子分析
    徐鳳梅 余衛東 康邵鈞
    2007, 35(4):500-502.
    [摘要](1432) [HTML](0) [PDF 3.20 M](1511)
    摘要:
    利用商丘市8個臺站1961~2004年的20 cm口徑蒸發皿資料,進行蒸發量的年際變化、年代際變化、季節變化以及月分布的分析,結果顯示蒸發量存在顯著的減少趨勢。年際間減少趨勢通過了99%的置信度水平,各季節蒸發量以春季和夏季減少最為明顯。同時還分析了近44年來日照、風速和溫度的變化趨勢,并計算了這些氣象因子與蒸發量變化的相關系數。分析表明日照時數減少和風速減小是造成商丘市蒸發量下降的主要因素,而氣溫上升對蒸發量的影響不十分明顯。
    12  “海棠”和“泰利”對湖北降水影響的診斷分析
    黃志勇 施望芝 毛以偉 黃華麗 陳創買
    2007, 35(4):503-508.
    [摘要](1571) [HTML](0) [PDF 6.80 M](1376)
    摘要:
    利用T213數值預報產品和常規氣象資料,研究2個登陸西行熱帶氣旋對湖北省降水分布的影響。結果表明:熱帶氣旋“海棠”在西行過程中,其北部倒槽自東向西掠過湖北大部地區時,由于無次級環流出現,而未發生強降水天氣;“泰利”在西行過程中,其北部倒槽在掠過鄂東地區時,由于有次級環流相配合,所以帶來鄂東地區的強降水天氣。次級環流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次級環流產生地與強降水發生地是一致的。
    13  廣州兩次“黑色”暴雨過程觸發機理分析
    謝健標 張東 易愛民
    2007, 35(4):509-513.
    [摘要](1552) [HTML](0) [PDF 5.80 M](1376)
    摘要:
    利用地面常規及廣東自動觀測站資料、NCEP/NCAR再分析資料、MICAPS提供的物理量場、北京T213和JMA中尺度模式分析場等資料,從高層環流特征、水汽條件、熱力層結條件等方面對造成2005年6月5日、21日廣州地區兩次發布了“黑色”信號的大暴雨過程(廣東暴雨預警最高級別)進行了天氣動力學分析。著重從動力觸發機制方面歸納總結了兩次“黑色”暴雨過程的異同點,結果發現:①東路冷空氣很可能是5日暴雨產生的觸發因素;②西南季風急流的脈動和地面中尺度低壓則是21日暴雨可能的觸發條件。
    14  2005年漢江上游秋澇環流條件和水汽場特征分析
    賀懿華 王曉玲 金琪 龍利民 韋惠紅
    2007, 35(4):514-518.
    [摘要](1555) [HTML](0) [PDF 5.43 M](1444)
    摘要:
    利用美國環境預測中心(NCEP)資料,對2005年9月1日至10月10日漢江上游秋澇期500 hPa環流條件和700 hPa水汽場的時空分布特征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在漢江上游秋澇盛期,500 hPa高度距平場呈現出“+,-,+”波列結構。700 hPa主要水汽源在孟加拉灣和南海地區。同時段水汽通量散度場EOF分析表明,漢江上游水汽通量散度同南海和孟加拉灣北部具有相同的變化符號;小波分析進一步揭示出漢江上游和南海地區水汽通量散度都存在準2周和準1周的振蕩。強降水一般出現在幾種不同頻率振蕩的負值位相疊加的時段。
    15  山西中部一次罕見暴雨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趙桂香 程麟生 常素萍
    2007, 35(4):519-523.
    [摘要](1417) [HTML](0) [PDF 5.39 M](1481)
    摘要:
    利用地面常規資料、高空探測資料和GMS紅外衛星云圖資料,對2001年7月26~27日發生在山西中部的一次區域性暴雨的中尺度特征進行了診斷分析,結果表明:①此次降水是由河套西側高空槽云系不斷發展、東移,其尾部與強大的冷鋒云系合并造成的,而冷鋒云系中新生、發展的中β尺度暴雨云團是造成這次暴雨的直接系統;②此次暴雨過程,地面能量場表現為Ω型,且存在中尺度輻合線和中反氣旋,中尺度雨團產生在輻合線北側和中反氣旋東南側之間,輻合區與高能舌疊合,輻合區內存在較強的上升運動,是觸發不穩定能量釋放,產生暴雨的重要動力機制;③濕〖WTHX〗Q〖WTBZ〗矢量鋒生函數分布表現出明顯的中尺度特征,強鋒生中心位于中β尺度暴雨云團的東南側,這是觸發該暴雨云團迅速發展,產生暴雨的重要啟動機制。低層暴雨中心的濕〖WTHX〗Q〖WTBZ〗矢量鋒生函數與降水量有滯后6 h的正相關關系。
    16  氣候變化對椪柑病害發生的影響及防治
    池再香 白慧 劉榮讓 彭祖才 宗德華
    2007, 35(4):524-527.
    [摘要](1584) [HTML](0) [PDF 4.71 M](1505)
    摘要:
    利用從江縣1981~2005年5~10月逐日溫度、降水、蒸發及持續降雨日數等氣候資料,對氣候變化誘發椪柑果樹發生黃龍病病害進行研究。結果表明,5月下旬旬平均氣溫和6月上、中旬旬平均氣溫超過27 ℃、5月下旬至6月各旬降水蒸發差為正值以及持續降雨日數超過5天是椪柑夏梢發生黃龍病病害的主要因子,5月上、中旬旬平均溫度、旬降水蒸發差對黃龍病病害發生的影響不明顯。春末夏初高溫高濕是椪柑果樹夏梢發生黃龍病病害的重要條件。
    17  春小麥地和大氣觀測場土壤貯水量對比分析
    祁如英 朱寶文 祁永婷
    2007, 35(4):528-530.
    [摘要](1440) [HTML](0) [PDF 3.32 M](1394)
    摘要:
    通過青海省互助縣1997~2002年大氣觀測場和春小麥地測定的0~50 cm土壤貯水量變化規律的對比分析得出:同一氣候背景下,地形地勢相同的不同場地不同植被0~50 cm土壤貯水量變化特征基本一致。大氣觀測場11月至次年2月(一般為土壤封凍期)土壤貯水量保持在25~27 mm間,變化較平穩, 6~7月處于谷值階段,為24 mm,3月至4月初和9月處于峰值階段,為28 mm,年變化似呈“M”形。春小麥地在土壤封凍期未測定,3月至4月初處于最大峰值階段,為33 mm,7月處于谷值階段,為21 mm,9月達次峰值階段,為25 mm, 年變化似呈“M”形。在同一氣候背景下,大氣觀測場中子儀測定和春小麥地烘干法測定的0~50 cm貯水量經過相關性檢驗,建立回歸關系式后可相互代替應用。
    18  山區錯季草莓的氣候生態適應性分析
    魏瑞江 張文宗 陳道紅 袁德輝
    2007, 35(4):531-534.
    [摘要](1717) [HTML](0) [PDF 4.68 M](1582)
    摘要:
    2003~2004、2004~2006年度在阜平山區進行了引種草莓的田間試驗。試驗證明阜平山區溫度、降水、日照等氣候生態條件能夠滿足露地草莓生長發育的需求,由于阜平山區氣溫低于同期河北平原(以滿城縣為例)氣溫,草莓從開花到成熟各發育期均滯后于河北平原,成熟期滯后近1個月,可以通過錯季生產使草莓生產旺季與平原地區錯開,從而贏得較高的價格;所生產的錯季草莓品質優良,果實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維生素C含量較河北平原對應品種分別高50%和18%;生產效益明顯高于當地原來的種植方式,年毛收入是原來種植方式的6.3倍。運用農業氣候相似分析方法,論證了阜平山區從河北平原引種草莓是可行性的。
    19  地市級人工影響天氣業務技術系統
    王以琳 黃磊
    2007, 35(4):535-540.
    [摘要](1728) [HTML](0) [PDF 7.03 M](1594)
    摘要:
    以GIS為基礎,把人工增雨、防雹資料分析、作業指揮、數據傳遞、效果分析等項市級人工增雨、防雹業務,較完整地匯總到一個工作平臺上,建立了可視化地市級人工影響天氣業務技術系統。該系統依據雷達圖像和增雨、防雹的不同特點,自動確定高炮作業參數,自動形成和發布作業指令并通過采用了GPRS(通用無線分組業務)技術的“固定型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指令接收機”安全、無延遲地接收作業指令,形成了地市級指揮中心直接指揮作業點的作業模式。該系統較好地解決異地數據共享和異地事務處理問題,實現地市級人工影響天氣指揮的業務化,具有可移植性。
    20  自動建??陀^分型方法在非汛期人工增雨中的應用
    陳曉紅 胡雯 余金龍 袁野
    2007, 35(4):541-545.
    [摘要](1509) [HTML](0) [PDF 6.09 M](1536)
    摘要:
    根據安徽省人工影響天氣業務系統需要,利用NCEP 500 hPa高度場和風場格點資料及安徽省81站10年非汛期逐日降水資料,在客觀分析天氣形勢基礎上,結合預報員實踐經驗給出的不同系統影響安徽省時的關鍵區,計算機自動建模,形成逐日天氣型日歷,實現環流分型客觀化。此方法識別條件實用,模型物理意義明確,自動化程度高,自動生成的逐日天氣型日歷,為安徽省非汛期人工增雨作業指揮系統提供了很好的天氣預報參考依據。
    21  機載19管多星體拖曳式焰彈催化系統
    金鳳嶺 李靖平 鄭凱 翟國輝
    2007, 35(4):546-549.
    [摘要](1401) [HTML](0) [PDF 4.57 M](1419)
    摘要:
    北方大范圍層狀云和混合云飛機人工增雨(雪)是解除干旱、森林滅火、改善生態環境的重要途徑之一。研制的L1型機載19管多星體拖曳式焰彈催化系統可滿足上述需求。該系統由多星體焰彈彈體、AgI焰劑、發射裝置和電控裝置構成。試驗和初步應用證明,該系統工藝穩定、操作簡便、發射成功率100%,催化劑成核率在-8 ℃時高達1015個/g,入云5 min內90%的核即可活化,攜彈量760枚,可連續作業4 h以上,后向發射,作業方式靈活。與目前使用的龍B2型焰彈催化系統相比,該系統是一種新型優越的催化系統。
    22  北京上甸子本底站2003年秋冬季痕量氣體濃度變化特征
    孟昭陽 丁國安 湯潔 王淑鳳
    2007, 35(4):550-557.
    [摘要](1380) [HTML](0) [PDF 8.75 M](1441)
    摘要:
    2003年9月至2004年2月在北京上甸子區域大氣污染本底監測站(117°07′E,40°39′N,海拔293.9 m)開展了對大氣中痕量氣體的連續在線監測,獲得了NO、NO2、SO2、CO和O3等氣體組分的變化特征、變化規律和濃度水平。初步分析表明,NO、NO2、SO2、CO和O3有明顯的日變化和月變化特征。O3濃度在秋季較高,冬季較低;NO、NO2和SO2冬季出現濃度高值。探討了O3和痕量氣體與氣象因子的關系。O3與NO、NO2、NOx、CO和SO2皆為負相關,CO與NOx和SO2具有較好的相關性。本底站痕量氣體濃度與同期觀測的城區污染物濃度相比其變化趨勢基本呈同位相。
    23  河西走廊風能變化及儲量
    王毅榮 林紓 李青春 龔建福
    2007, 35(4):558-562.
    [摘要](1867) [HTML](0) [PDF 4.70 M](1753)
    摘要:
    利用河西走廊地區1970~2004年風速氣候資料和2004年9月至2005年8月風塔精細資料,研究了河西走廊風能資源特征。結果表明:河西走廊地區環境風速比較穩定,在氣候上沒有明顯的減小趨勢;綠洲內風速下降明顯。風能分布存在區域差別,存在2個風能大值區域。全區風能普遍較高,10 m層內風能密度都在100 W/m2以上,大部分地方在150 W/m2以上,大值地帶在200 W/m2以上;在10~70 m高度層風能隨高度按線性關系增長,平均每升高10 m風能增加28 W/m2;70 m層普遍在300 W/m2以上。河西走廊風能存在日和年變化,2~6月是風能密集階段;距地面10 m高度處風能在07:00前后處于低值,從08:00以后不斷增大,到18:00前后達到日最大,然后逐漸減小。河西走廊年有效風速時數普遍在6000 h以上,大值區接近7500 h。
    24  灰色關聯度方法在大風和暴雨災害損失評估中的應用
    劉偉東 扈海波 程叢蘭 李青春
    2007, 35(4):563-566.
    [摘要](1756) [HTML](0) [PDF 4.08 M](1862)
    摘要:
    針對近20年北京地區發生的大風和暴雨災害,應用灰色關聯度方法,計算北京地區近20年的19個大風和暴雨災例的災情評估指標與關聯度,進行損失評估和比較。結果表明,該方法對災情等級劃分和災情損失排序是合理的,比較符合實際對災情的評價,能夠對不同氣象災害和同一級別的氣象災害災情差異尺度做比較,是能夠應用于實際工作中的一種科學方法。
    25  多角輻散地極技術在高電阻率地區的應用
    廖必軍
    2007, 35(4):567-570.
    [摘要](1231) [HTML](0) [PDF 3.86 M](1422)
    摘要:
    在高電阻率地區,建造符合要求且經濟實用的地網一直是防雷工程施工的難點。因為組成地網的接地極的形狀關系到材料利用效率和施工難易程度。提出了“多角輻散地極”的概念,設計制作了多角輻散地極,并選擇了3個不同的地域環境,對這一設計技術進行了試驗。通過與普通地網的比較,證明了在高阻率地區多角輻散地極組成的地網優于普通地網。通過對不同安裝距離,不同降阻劑投放量的比較,確定了多角輻散地極的最佳安裝方法,并根據試驗測量的數據計算出并聯系數,得出工程量的估算方法。
    26  紫外線輻射特征及影響因素分析
    駱麗楠 梁明珠 張紅雨 史源香
    2007, 35(4):571-573.
    [摘要](1644) [HTML](0) [PDF 3.67 M](1949)
    摘要:
    對太原市2002~2004年紫外線觀測資料進行統計分析結果發現:紫外線輻射具有正午強早晚弱,夏季強冬季弱的特點;紫外線大值出現時間夏季明顯早于冬季;通過與同時段氣象因素對比分析,揭示了云狀和云量、氣壓、能見度、濕度、空氣污染對紫外線輻射的不同影響程度;紫外線輻射占太陽總輻射百分比具有冬季少夏季多和有云時非同比衰減的特點。紫外線的預報還要注重最大半小時平均值的預報,以預估紫外線對人體的最大可能傷害程度。
    27  我國干旱遙感監測技術方法研究進展
    張學藝 張曉煜 李劍萍 舒志亮 曹寧
    2007, 35(4):574-578.
    [摘要](1512) [HTML](0) [PDF 6.70 M](1643)
    摘要:
    以裸露地表、部分覆蓋度地表和全植被覆蓋地表3種不同下墊面類型為著眼點,詳盡地闡述了相應下墊面類型下不同的干旱遙感監測技術方法的適用范圍和其監測的優劣。下墊面為裸露地表時,微波遙感法具有廣闊的前景;部分覆蓋時雙層模型法較好,但模型復雜,應注重經典雙層模型的簡化;全覆蓋時各類監測方法各有優劣。提出未來干旱遙感監測的發展方向和應用前景,對應用遙感技術進行干旱監測相關業務的開展提供有益的參考。
    28  蘇北大型湖泊水域的EOS/MODIS遙感監測
    徐萌 李亞春 曾燕 解令運 宋娟 高蘋
    2007, 35(4):579-582.
    [摘要](1499) [HTML](0) [PDF 4.37 M](1548)
    摘要:
    為了從宏觀上了解江蘇省境內主要湖泊水體的動態變化及原因,并為有關部門指揮防洪抗旱和治理水環境提供準確的決策依據,利用2005年夏季多景EOS/MODIS衛星遙感影像數據,對入夏以來蘇北地區主要湖泊水域——駱馬湖、洪澤湖、高郵湖(含邵伯湖)進行了衛星遙感動態監測,生成3通道合成彩色圖像,運用閾值法提取湖泊及其周邊水域的水體邊界,并計算水體面積。最后從氣象因素對湖泊的水體面積變化進行了分析。遙感圖像與面積統計數據直觀地反映出,2005年入夏以來蘇北各大湖泊水域的水體面積隨著前期干旱和其后大量降水的發生而出現比較明顯的減小和增加,可見一段時期內的日照時數、降水量等氣象因子會對湖泊及周邊水域的面積增減產生很大影響。
    29  MicrotopsⅡ型太陽光度計的使用、計算及定標
    畢雪巖 吳兌 譚浩波 李菲 鄧雪嬌
    2007, 35(4):583-588.
    [摘要](1527) [HTML](0) [PDF 6.64 M](1428)
    摘要:
    通過研究文獻和在使用儀器過程中積累的一些經驗,介紹 Microtops Ⅱ型5通道手持式太陽光度計的特征、儀器使用前的參數設置、使用中應該注意的問題以及大氣氣溶膠光學厚度(AOD)的計算原理和儀器定標方法,以便為儀器的使用者提供借鑒。對廣州熱帶海洋氣象研究所2004年9月19日在國家南嶺森林公園的一次對比試驗觀測數據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兩臺儀器大氣氣溶膠光學厚度值非常接近,500 nm通道的AOD值相差小于0.01,說明兩臺儀器的廠家定標常數仍然適用。
    30  基于Internet面向社會公益性共享的氣象科學數據存儲檢索策略研究
    李集明
    2007, 35(4):589-592.
    [摘要](1608) [HTML](0) [PDF 5.54 M](1478)
    摘要:
    通過對氣象科學數據分類及其特點的分析,在參考國內外同領域現狀和相關技術發展趨勢的基礎上,根據國家、社會特別是科學研究用戶需求的特點,對基于Internet面向社會公益性共享的氣象科學數據存儲檢索策略進行了研究和探討,根據“需求牽引、技術驅動”的原則提出了在線存儲、商用數據庫與文件系統相結合的混合管理模式和數據適度冗余存放的存儲策略,以及數據導航與定位、隨機檢索、在線下載、用戶定制等多樣化、可視化、人性化的存儲檢索基本策略建議。
    31  基于自動壓縮傳輸與解壓處理的縣級臺站MICAPS數據資料遠程調用方法
    彭興德 王洪斌 李光芬 池再香
    2007, 35(4):597-601.
    [摘要](1467) [HTML](0) [PDF 6.17 M](2270)
    摘要:
    針對縣級臺站的網絡現狀和氣象現代化業務服務需要,提出了一種基于自動壓縮、傳輸、解壓、處理的MICAPS數據資料遠程調用方法,使基層臺站可實現對省級或地(市)級單收站數據資料的共享使用,滿足了氣象資料的集約化應用需要,對于避免重復建設、減少縣級臺站維護成本具有積極作用。
    32  自動氣象站與人工觀測的數據對比分析
    王曉默 薛峰 章磊
    2007, 35(4):602-606.
    [摘要](1896) [HTML](0) [PDF 4.85 M](1598)
    摘要:
    利用2003年1月至2004年12月兗州自動氣象站觀測資料和人工觀測資料,對各氣象要素進行了對比分析并探討了兩者差異形成的原因。結果表明:兩種觀測方式的觀測數據雖然有一定差異,但在允許的精度范圍內,其中平均地面最低溫度、平均地面最高溫度、地面極端最低溫度和地面極端最高溫度總體差值較大。除儀器的性能和工作原理造成的差異外,觀測環境的變化、人為操作和特殊的天氣現象也是造成差異的重要原因。
    33  在Web中自動繪制臺風實時路徑圖
    張加春 陳煜 謝啟杰 施曼華
    2007, 35(4):607-609.
    [摘要](2091) [HTML](0) [PDF 2.91 M](1987)
    摘要:
    采用C++語言自動搜索氣象衛星綜合應用業務系統的臺風報文且轉換成實時臺風位置等信息的數據庫,并將臺風實時位置等相關信息通過矢量圖形可標記語言(VML)自動繪制于Web網中,生成互聯網上的臺風實時路徑圖像和臺風相關信息,體現臺風的及時性、自動化和圖形化顯示特點,讓公眾能更直觀地在互聯網上瀏覽到臺風實時路徑等信息。該技術現已在泉州氣象網上成功體現。
    34  南平市氣象局視頻會商系統建設
    江彩英 葉月珍 黃永玉 邱曉光
    2007, 35(4):610-612.
    [摘要](1510) [HTML](0) [PDF 3.67 M](1434)
    摘要:
    南平市氣象局基于政務網的可視化視頻會商系統,將不同型號的省—地和地—縣間視頻會商系統級聯在一起,把省—市會商面向轄區內縣市局實時轉發,降低會商系統的成本。通過此系統,地區氣象臺可以與省氣象臺及下屬臺站預報員及時的進行充分的天氣預報交流,舉辦電視電話會議和業務培訓等。

    當期目錄


    年第卷第

    文章目錄

    過刊瀏覽

    年份

    刊期

    瀏覽排行

    引用排行

    下載排行

    您是第位訪問者
    技術支持:北京勤云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午夜欧美大片免费观看,欧美激情综合五月色丁香,亚洲日本在线视频观看,午夜精品福利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