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第35卷第3期文章目次

  • 顯示方式:
  • 簡潔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地形對降水的影響研究概述
    廖菲 洪延超 鄭國光
    2007, 35(3):309-316.
    [摘要](2810) [HTML](0) [PDF 11.35 M](2552)
    摘要:
    簡要回顧了近些年來有關地形對降水影響的研究進展。介紹了地形的動力效應和熱力效應,詳細分析了地形的動力、熱力效應引起的降水和云物理變化。重點分析了地形對氣候尺度、天氣尺度、中尺度及對流性天氣系統降水的影響。簡單地討論了在研究地形對降水影響時觀測分析、氣候統計、理論分析及數值模擬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其未來發展前景。
    2  流域洪澇預報研究
    單九生 尹潔 陳建萍 劉獻耀
    2007, 35(3):317-321.
    [摘要](1556) [HTML](0) [PDF 6.00 M](1519)
    摘要:
    提出了一個應用水文上降水產生流量過程線的變化原理,僅用降水資料來推算流域洪澇指數,用量化指標來預報未來流域洪澇強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利用流域內測站雨量計算出流域的有效綜合面雨量(考慮了前一段時間內的逐日流域面雨量的不同貢獻)。復核流量(或水位)等洪澇有關資料與流域有效綜合面雨量的關系,最終確定出各級洪澇指數的流域有效綜合面雨量的大小。在實際預報業務中,利用流域的實況面雨量和預報面雨量計算出未來流域某日的有效綜合面雨量,對其值與已確定的各級洪澇指數的有效綜合面雨量大小進行比較分析,最終判斷未來流域可能出現的洪澇等級和強度。
    3  用不確定度指數實時評價模式預報場業務性能
    馮業榮 張東 梁巧倩 程正泉
    2007, 35(3):322-326.
    [摘要](1387) [HTML](0) [PDF 6.01 M](1482)
    摘要:
    引入不確定度概念,結合“馬賽克化”方法,定義不確定度指數和不穩定度指數,開發了實時業務系統,對ECMWF、JMA和T213的數值預報場進行了實時的性能評價;通過一段時間的資料統計,對3個模式的總體性能進行了對比。結果顯示,該方法可為實時評價數值預報產品的性能提供一種客觀依據,為預報員在日常預報工作中對數值預報模式性能的了解和科學選用數值預報產品提供科學定量的參考。
    4  MM5模式在高性能系統FreeBSD上的移植及其與RHAS 4的性能比較
    劉澈 俞斌翔 閆淑蓮
    2007, 35(3):327-329.
    [摘要](1504) [HTML](0) [PDF 3.68 M](1536)
    摘要:
    MM5模式系統常被用在氣象科研和天氣預報當中,通常運行在商業版本的Unix/Linux系統上,對非商業版本的類Unix系統并不太友好。文章詳細介紹了MM5V3.7在高性能免費Unix操作系統FreeBSD 6.0上的移植及其應注意的問題,并通過一個個例分別在FreeBSD 6.0和Red Hat Advanced Server 4(RHAS 4)上的運行來比較其效率。通過對比發現,FreeBSD的性能要比通常所用的Linux系統有較大的提高,這對于改善實際業務中的時間迫切性問題有很大的意義。
    5  冰雹天氣過程的綜合分析
    宋曉輝 柴東紅 蔡守新 張功文 王海峰
    2007, 35(3):330-334.
    [摘要](1684) [HTML](0) [PDF 5.49 M](1503)
    摘要:
    選取發生在邯鄲轄區內的5次冰雹天氣過程,應用常規觀測資料并結合雷達回波資料,從天氣形勢、物理量場和雷達回波演變特征等幾方面進行了綜合分析。結果表明:冰雹天氣出現在對流性不穩定層結條件下,中高層干冷低層暖濕,地面有中尺度輻合切變線配合,0 ℃層、-20 ℃層和強垂直風切變的高度適宜。多普勒雷達能很好地監測中尺度天氣系統的發展演變過程,回波強度和回波頂高度的變化、速度對和逆風區的出現、1 h降水累積值和垂直積分液態水含量的急劇增加等都對冰雹的出現具有指示意義。
    6  三江源地區春夏季降水與太平洋海溫的關系
    劉青春 秦寧生 靳力亞 時興合 馮蜀青
    2007, 35(3):335-339.
    [摘要](1488) [HTML](0) [PDF 5.38 M](1381)
    摘要:
    從預測三江源地區春季、夏季降水趨勢的需要出發,利用聚類分析法將三江源地區春、夏季降水場分為3個區域。通過對3個區春、夏季降水指數與前期太平洋海溫相關普查,定義了與3個區春、夏季降水指數相關的海溫分布型指數。冬季西太平洋海溫偏低(偏高),赤道中、東部太平洋海溫偏高(偏低)的海溫分布型造成三江源1區、3區春季降水減少(增加);冬季赤道太平洋中部、加利福尼亞海域海溫偏高(偏低)的海溫分布型造成2區、3區夏季降水減少(增加)。對冬季太平洋海溫分布型與后期春、夏季500 hPa北半球高度場的相關分析結果表明:當冬季西太平洋海溫綜合指數高(低)時, 春季高度場印度高壓、中西伯利亞槽及阿留申低槽加強(減弱),三江源地區春季降水偏少(偏多);而當冬季太平洋中部、加利福尼亞海域海溫綜合指數高(低)時,夏季高度場伊朗高壓、中西伯利亞高脊加強(減弱)及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偏南(偏北),夏季降水偏少(偏多)。
    7  長江源區近44年氣候變化的若干統計分析
    陳芳 馬英芳 申紅艷 劉秀蘭
    2007, 35(3):340-344.
    [摘要](1457) [HTML](0) [PDF 5.73 M](1615)
    摘要:
    利用長江源區5個氣象站44年的氣溫、降水量資料以及其中2個探空站500 hPa露點資料,分析了該地區氣候變化趨勢、突變等情況。結果表明:近44年來長江源區氣溫普遍升高,冬季升溫幅度較大,夏季增溫趨勢明顯,進入21世紀后,長江源區春季平均氣溫在降低,夏、秋季平均氣溫增高較趨緩,而冬季增溫加劇的趨勢十分明顯;年、夏季降水量變化呈微弱減少趨勢,而冬、春和秋季降水量呈現出增加趨勢,其中春季增幅較大,冬季增濕趨勢明顯;長江源區年平均氣溫在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就顯現出波動回升的趨勢,在1986年前后發生了由冷到暖的突變,冬、春季降水量均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出現了由少向多的突變。長江源區氣候在波動性變暖變干過程中,自1986年起出現了氣候轉向暖濕的信號,其主要原因在于全球變暖并由此引起的海洋蒸發和陸地蒸散加強,地氣水分循環加快,空中水汽輸送加強。
    8  青海南部地區初冬雪災變化及環流特征
    王希娟 時興合 徐亮 張景華
    2007, 35(3):345-350.
    [摘要](1575) [HTML](0) [PDF 7.14 M](1508)
    摘要:
    利用青海南部地區1961~2004年氣溫、降水、積雪等資料,分析了初冬雪災變化及環流特征。結果表明:青海南部地區初冬降雪量呈緩慢減少的變化趨勢,平均積雪量變化與年及其它季相比,呈微弱的減少趨勢,平均積雪量與氣溫呈反相關,而與降雪量呈正相關;影響青海南部地區初冬降雪的主要天氣系統是西風帶南北槽結合類、移動性高原槽類、高原低渦類、高原切變類、孟加拉灣風暴類;典型多雪(少雪)年高原及南亞與中亞地區850 hPa溫度距平場配置為“南正北負”(“南負北正”)型、500 hPa 高原與東部沿海地區距平分布為“西低東高”(“西高東低”)型。
    9  閩北汛期強降水中尺度特征分析
    張信華 蔣宗孝 付偉輝 黃元森 黃永玉
    2007, 35(3):351-354.
    [摘要](1476) [HTML](0) [PDF 4.42 M](1601)
    摘要:
    為揭示閩北暴雨的中尺度規律,利用1980~2005年南平市10縣(市、區)氣象站5~6月雨量大于等于50 mm達到或超過3個站的43個暴雨過程129個暴雨日的逐時降水自記資料,分析了汛期暴雨日雨團和強雨團的時空分布、強度及持續時間、移動規律、雨團與影響系統的關系以及地形對雨團的產生、分布、移動等的影響等,得出閩北汛期強降水的中尺度若干特征,其結論可為預報人員在業務實踐中提供有益的參考。
    10  商丘霧變化的氣候特征及天氣分型
    徐鳳梅 康邵鈞 余衛東
    2007, 35(3):355-358.
    [摘要](1555) [HTML](0) [PDF 4.34 M](1493)
    摘要:
    依據商丘市8個站1961~2004年霧資料,分析了大霧天氣的分布和氣候變化特征。結果表明:商丘市霧的地理分布是西部睢縣至寧陵一帶為多霧區,南部柘城至夏邑一帶為少霧區。寧陵出現大霧最多,睢縣次之,柘城霧日最少。年際變化總體呈上升趨勢。月際變化呈“V”型特征,秋冬季霧最多,夏季最少。霧的日變化一般在下半夜到清晨日出前后形成,05:00~06:00最易生成大霧,霧消時間一般在06:00~12:00,日出后07:00~08:00霧最容易消散。最長連霧日一般出現在11至次年1月,而1月出現最長連霧日的次數最多。霧的持續時間3 h以下的短霧最多,12~24 h的最少,沒有超過24 h的長霧,連霧時間最長為23.3 h。年最多霧日,寧陵最多為120 d,柘城最少只有32 d,其余各站在40~77 d之間。丘市霧發生時的地面天氣形勢主要有大陸高壓型、冷鋒前暖區型、均壓場型和(低壓)倒槽型。
    11  嘉興夏季降水與副高的年際年代際變化關系分析
    陳優平 余志豪
    2007, 35(3):359-362.
    [摘要](1356) [HTML](0) [PDF 4.47 M](1489)
    摘要:
    為了定量描述副高變化及其與嘉興夏季降水的關系,在500 hPa高度場上選擇一個特定的關鍵區定義了一個副高指數,分析發現該指數既存在大于45年周期、準9~16年的年代際變化周期,也存在4年和準2年的年際變化,與降水間存在很好的相關關系,可以作為預測降水的一個重要因子。嘉興夏季降水與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在1980年前后發生了一次同期的年代際尺度躍變。1980年以前,副高強度明顯偏弱,主體偏東,嘉興夏季降水偏少;而1980年以后則反之。
    12  甘肅罕見冰雹天氣過程個例分析
    樊曉春 馬鵬里 董安祥 董彥雄
    2007, 35(3):363-367.
    [摘要](1525) [HTML](0) [PDF 5.03 M](1553)
    摘要:
    針對2005年5月30日甘肅區域性罕見冰雹天氣過程,結合天氣實況、環流形勢以及環境場特征,利用衛星云圖和新一代天氣雷達產品資料,分析了這次強冰雹天氣過程的影響系統、云圖和雷達回波演變過程,得到了冰雹云在雷達強度回波、速度回波和衛星云圖中的特征,揭示了這次強冰雹不是帶狀冰雹云系移到本地產生的,而是發展成中β尺度(MβCS)的中尺度對流系統造成的。同時,得出了一些做好冰雹預報預警量化指標。
    13  京津冀大暴雨個例中尺度診斷分析
    吳彬貴 姚學祥 王慶元 孟冬梅
    2007, 35(3):368-373.
    [摘要](1712) [HTML](0) [PDF 6.92 M](1503)
    摘要:
    利用NCEP再分析資料、地面加密降水資料、雷達資料,采用ShumanShapiro濾波方案對2005年8月16日京津冀大暴雨的大尺度流場和中尺度系統進行診斷分析。分析表明:暴雨發生在高低空流場及中低緯系統配置非常有利的天氣背景下,是多種尺度天氣系統相互作用的結果;在對流性不穩定層結中,冷空氣沿等熵面侵入到中尺度輻合系統中,激發了中尺度低渦的迅速發展,在孟加拉灣和南海源源不斷輸送的水汽配合下,導致了暴雨的發生;中β尺度對流雨團發生在濾波后1000 hPa等壓面的低渦中心北側和850 hPa中α尺度輻合線南側,呈現暖式切變的降雨特征。
    14  廣東罕見特大致洪暴雨形成機理個例分析
    姜麗萍 尤紅 夏冠聰 黃靜 陳楨華
    2007, 35(3):374-378.
    [摘要](1791) [HTML](0) [PDF 5.94 M](1390)
    摘要:
    利用常規觀測、雷達衛星和NCEP 1°×1°格點資料,從形勢場配置、水汽供應、動力機制等方面對廣東罕見特大暴雨的形成機理進行診斷分析。結果表明: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偏南,強度偏弱,副高北側的西南暖濕氣流與西風槽前的冷空氣共同作用是此次特大致洪暴雨形成的重要原因;強盛低空急流為暴雨過程提供了充沛的水汽;高層輻散低層輻合激發強烈上升運動;特大暴雨過程中垂直螺旋度量級(10-6hPa·s-2)比常規(10-8h Pa·s-2)大2個量級,其正值區長軸與700 hPa的切變輻合線走向和移動方向一致;廣東暴雨范圍和量級增大期間,其上空垂直螺旋度具有中低層正、高層負螺旋度閉合中心向低層明顯傳送的特征。
    15  陜西區域性暴雨個例中尺度分析
    郭大梅 許新田 王繁強 黃祖英
    2007, 35(3):379-382.
    [摘要](1370) [HTML](0) [PDF 5.05 M](1547)
    摘要:
    利用自動站雨量、FY-2C衛星TBB和多普勒雷達探測等資料對2006年6月2~3日發生在陜西的一次區域性暴雨進行分析。結果表明:區域性暴雨是中尺度輻合線、中β尺度云團共同作用產生的。尺度分離的流場能清晰地分辨中尺度天氣系統,中尺度系統與強降水中心有較好的對應。強降水與雷達上強回波、逆風區、低空急流、暖平流有密切的關系。
    16  浙東海島兩次強對流天氣對比分析
    陳淑琴 黃輝
    2007, 35(3):383-386.
    [摘要](1518) [HTML](0) [PDF 5.05 M](1470)
    摘要:
    對比分析了2004年發生在舟山的兩次相似的強對流天氣過程,不同在于一次過程強降水特別突出,一次過程強風特別突出。通過對兩次過程反射率因子、徑向速度以及一些二次產品的對比分析,找出了一些相同點和不同點。組織結構性好的強回波、速度產品中的大風區、垂直風切變、較高的頂高和大的VIL值等是產生雷雨大風和短時強降水天氣的共同特征?;夭ㄒ扑佥^慢的易產生強降水,回波移速快的易產生強風。強風天氣的回波強度、頂高和VIL等產品都有更強的表現。低層水平風的輻合、中氣旋、垂直風向切變等可以產生強降水,中高層的中氣旋、垂直風切變可以產生下擊暴流、冰雹等強對流天氣。
    17  V7版和V8版TOMS大氣臭氧資料比較分析
    管成功 卞建春
    2007, 35(3):387-392.
    [摘要](1439) [HTML](0) [PDF 5.98 M](1419)
    摘要:
    目前使用的TOMS(Total Ozone Mapping Spectrometer)大氣臭氧資料大多為V7版本和V8版本,文章利用1978年11月至2001年12月的版本7和版本8算法反演得到的TOMS臭氧資料,比較分析了兩個版本資料之間差異的時空分布特性。結果表明,TOMS 公布的V8版本資料與V7版本資料雖然有較好的相關性,但是在數值上存在明顯的時空分布差異,尤其在極區更為明顯。
    18  河西走廊夏季強沙塵暴數值模擬試驗
    陳勇 陳德輝 王宏 龔山陵
    2007, 35(3):393-399.
    [摘要](1465) [HTML](0) [PDF 7.64 M](1335)
    摘要:
    影響我國的沙塵暴災害性天氣多發生在春季,很少在夏季發生。文章利用我國科學家自主研發的GRAPESDAM沙塵氣溶膠模式對2005年7月一次罕見的影響河西走廊地區的群發性強沙塵暴進行了數值模擬,對夏季小概率強沙塵暴災害天氣的可預報性進行了個例研究。試驗結果表明:模式對此次過程的地面大風、沙塵暴的范圍、移動等均能做出較好的模擬;對于夏季群發性強沙塵暴過程,基于數值預報方法的沙塵氣溶膠模式在天氣模式預報準確的條件下,可以對這種小概率事件做出有應用意義的預報結果。
    19  氣候增暖對廣東省植物物候變化的影響
    黃珍珠 李春梅
    2007, 35(3):400-403.
    [摘要](1595) [HTML](0) [PDF 4.28 M](1541)
    摘要:
    根據廣東省氣象觀測資料和10個農業氣象觀測站的物候觀測資料,分析了1982~2004年溫度變化對廣東省木本植物物候變化的影響,并建立了物候期差異與溫度之間的關系模式,分析了當前氣候增暖背景下物候期對溫度變化的響應關系。結果表明:平均溫度上升,木本植物春季物候期提前;平均溫度下降,木本植物春季物候期推遲。物候期的提前與推遲對溫度的上升與下降的響應是非線性的。在同等升降溫幅度情況下,降溫導致的物候期推遲幅度 較升溫導致的物候期提前幅度大。
    20  冬季負積溫變化特征及其對冬小麥的影響
    高桂芹 齊作輝
    2007, 35(3):404-406.
    [摘要](1624) [HTML](0) [PDF 3.38 M](1557)
    摘要:
    利用唐山地區11個氣象站1961~2005年冬季日平均氣溫資料,應用統計方法對唐山地區冬季負積溫變化規律進行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結論:①唐山地區冬季負積溫空間分布為北多、南次之、中部最少。②冬季負積溫的年際變化呈現3個時段,20世紀60年中期到70年代初為冷冬時段,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為冷冬與暖冬交替出現的過渡時段,90年代后至今為暖冬時段。③冬季變暖趨勢北部最明顯,南部次之,中部最不明顯。針對冬季負積溫變化特征,提出了對冬小麥生長的潛在影響。
    21  基于GPS技術的大氣可降水反演方法
    王艷秋 劉旭春 潘華盛
    2007, 35(3):407-410.
    [摘要](1378) [HTML](0) [PDF 4.31 M](1509)
    摘要:
    根據全球定位系統遙感水汽的原理,利用2004年6月哈爾濱GPS跟蹤站的觀測資料和氣象資料,對哈爾濱地區的大氣綜合水汽含量進行了反演,得到了誤差(與控探空資料計算的水汽含量相比)為2.7 mm的反演結果。同時對影響水汽反演的誤差進行了分析,給出了各項誤差對水汽結果的影響程度,并對反演結果與探空資料結果和實際降水進行了比較,得出了其間變化一致性的結論。
    22  實時GPS水汽探測技術中的電離層延遲訂正
    王威 隋立芬 符養 黃賢源
    2007, 35(3):411-413.
    [摘要](1421) [HTML](0) [PDF 2.99 M](1443)
    摘要:
    在水汽監測網中,利用精密預報星歷得到的結果與精密星歷的結果相差很小,因此可以采用精密預報星歷進行實時的水汽探測。由于電離層延遲對水汽影響較大,因此必須加以消除。詳細地介紹了Klobuchar模型、雙頻觀測值求解電離層延遲和雙頻觀測值線性組合無電離層延遲3種方法的推導過程。將3種方法消除電離層延遲的影響大小作一比較,認為雙頻觀測值線性組合無電離層延遲是最好的方法。
    23  氣象衛星觀測資料全球交換的基礎——FM94 BUFR碼原理及實現
    王素娟 崔鵬
    2007, 35(3):414-417.
    [摘要](2021) [HTML](0) [PDF 4.14 M](1950)
    摘要:
    針對風云二號(02)批應用系統項目建設中氣象衛星觀測資料全球交換的需求,介紹了FM94 BUFR碼的壓縮原理、BUFR編碼軟件的信息結構和軟件結構,并以風云二號C星云導風產品BUFR編碼為例,給出了報文段3的詳細內容和段4的數據寬度。編碼結果表明BUFR編碼有較高的數據壓縮率,非常適合數據傳輸。
    24  新一代天氣雷達回波強度自動標校技術
    柴秀梅 黃曉 黃興玉
    2007, 35(3):418-422.
    [摘要](1669) [HTML](0) [PDF 6.08 M](1823)
    摘要:
    回波強度標定技術直接關系到定量測量的準確度,是新一代天氣雷達組網定量測量的基礎,是提高天氣雷達探測精度的重要手段。簡要介紹了新一代天氣雷達系統的回波強度自動標校技術,并以CINRAD/CC雷達為例,對新一代多普勒天氣雷達(CINRAD/CC)自動標校的技術原理作了詳細分析,對其在自動標校中采用的DDS(Direct Digital Synthesis)技術以及標校技術的實施方法作了具體的介紹,對其回波強度自動標校的準確度進行了測量,給出了系統自動標校的實際檢驗結果。結果表明該系統發射參數、接收參數在出現較大變化時,能保證回波強度的測量準確度在1 dB以內。還對影響自動標校準確度的因素作了分析。
    25  GTS探空儀碳濕敏元件性能測試數據分析及相對濕度訂正
    徐文靜 郭亞田 黃炳勛 顧善榮
    2007, 35(3):423-428.
    [摘要](1752) [HTML](0) [PDF 6.16 M](1793)
    摘要:
    碳濕敏元件受溫度影響明顯,造成相對濕度探空數據測量的誤差。利用溫濕控制設備對該元件進行靜態試驗,測試不同溫度對元件感濕特性的影響。通過對試驗數據分析計算得到元件的相對濕度溫度項訂正數據,以及相對濕度的溫度項訂正擬合公式,可以有效訂正由溫度引起的相對濕度探空數據誤差。對實際相對濕度探空數據資料訂正效果的對比分析表明,經過溫度項訂正后的相對濕度探空數據,不但其準確度得到了提高,而且清楚地體現出在訂正之前所不能體現的高空大氣相對濕度在低濕段的變化細節。
    26  自動氣象站風速傳感器自動化檢定系統設計與實現
    敖振浪 李國森
    2007, 35(3):429-431.
    [摘要](1687) [HTML](0) [PDF 3.05 M](1543)
    摘要:
    主要介紹了如何對省、市氣象計量檢定部門原來配置的500型風洞檢定系統進行升級改造。總體方案和設計思想是以計算機為核心,開發研制數據采集器和電機控制電路將檢定過程中的物理量全部數字化,計算機從采集器的串行異步口讀入數據,實現自動氣象站風速傳感器室內檢定過程全自動化,同時具備常規測風儀器的半自動檢定能力。檢定數據傳入局域網服務器,實現數據遠程處理、打印和共享。軟件基于Windows平臺,采用VB 60編寫。系統已成功投入使用,一年多的檢定實踐證明,該系統運行穩定可靠,使用方便,操作簡單,計劃在全國氣象計量檢定單位推廣應用。
    27  自動氣象站現場校準和傳感器調整方法探討
    黨選發 李曉峰 袁志鵬
    2007, 35(3):432-434.
    [摘要](1638) [HTML](0) [PDF 3.57 M](1550)
    摘要:
    討論在自動氣象站現場校準中一些需要改進的校準方法和超差傳感器的調整方法。在將近2年對74個自動氣象站的溫濕度傳感器、風向風速傳感器、氣壓傳感器、雨量和蒸發傳感器的現場校準中,不斷改進校準方法,對超差傳感器進行調整。結果表明:氣溫傳感器和風向傳感器的校準方法需要改進,濕度傳感器、氣壓傳感器、雨量和蒸發傳感器超差時可進行適當調整,使傳感器誤差值達到最小。
    28  直擊雷防護相關問題探討
    高磊
    2007, 35(3):435-438.
    [摘要](1450) [HTML](0) [PDF 3.88 M](1497)
    摘要:
    運用數學推導的方法,對多支不等高避雷針保護范圍的計算方法進行了探討,提出了用數學方法解決這一問題的思路,為編寫計算機程序解決這一難題提供了理論依據。 這一問題的解決關鍵是建立一個數學模型,求解出由3支不等高避雷針的針尖所托起的虛擬的滾球的空間位置。因為針尖的空間位置是已知的,所以可以由幾何學的相關知識建立一個三元二次方程組,通過解這個方程組的方法來求解避雷針的保護范圍。另外,還對用滾球法的理論來計算避雷帶的安裝高度作了簡要分析。
    29  《氣象臺站歷史沿革數據文件格式》標準設計
    吳增祥 臧海佳
    2007, 35(3):439-441.
    [摘要](1433) [HTML](0) [PDF 3.69 M](1549)
    摘要:
    為適應氣象數據管理現代化建設和數據共享服務的需要,實現氣象臺站歷史沿革檔案信息編報工作的規范化、業務化,依據世界氣象組織(WMO)及國內、外有關氣象臺站歷史沿革項目內容要求,研究制定了《氣象臺站歷史沿革數據文件格式》標準。該標準總體上反映了臺站變動方面的信息,具有一定的國際通用性,能夠滿足氣象數據應用和國際資料交換所需要的臺站沿革信息。
    30  中外氣象臺站歷史沿革數據文件比較分析
    臧海佳 吳增祥
    2007, 35(3):442-444.
    [摘要](1434) [HTML](0) [PDF 3.72 M](1486)
    摘要:
    著重介紹中外氣象臺站歷史沿革數據文件的內容和格式,并將我國研究制定的《氣象臺站歷史沿革數據文件格式》標準的基本內容與全球氣候觀測系統(GCOS)和美國國家氣候資料中心(NCDC)的臺站沿革項目內容進行了比較和分析。我國的氣象臺站歷史沿革數據文件格式和內容的選擇充分參考了國外相關文件,既具有國際通用性,能夠滿足國際資料交換所需要的臺站沿革信息,又具有業務實用性,能夠滿足氣象數據分析和應用業務需求。
    31  基于SCO Unix的省級氣象信息編輯處理系統
    孫林花 惠志紅 邵亮 魏亮
    2007, 35(3):445-447.
    [摘要](1257) [HTML](0) [PDF 3.54 M](1524)
    摘要:
    在SCO Unix 5.0.6 操作系統下,采用了模塊化的編程技術,完成了各類氣象資料的查錯和打包等功能,將氣象資料的處理、發送平臺相統一,極大地提高了資料的傳輸時效,減少了網絡維護人員的工作量,減少了國家氣象信息中心FTP服務器的負荷。另外,系統完成了基于SCO Unix下特種資料(長文件名資料)的查錯、打包和傳輸,填補了原9210系統基于省級常規氣象資料(短文件名資料)的打包及長文件名資料傳輸上的空白。
    32  接地裝置的防雷檢測
    李密
    2007, 35(3):448-450.
    [摘要](1477) [HTML](0) [PDF 3.15 M](1548)
    摘要:
    33  自動氣象站氣壓傳感器調試方法
    羅懷潔 譚鑒榮
    2007, 35(3):451-452.
    [摘要](1592) [HTML](0) [PDF 3.02 M](1462)
    摘要:

    當期目錄


    年第卷第

    文章目錄

    過刊瀏覽

    年份

    刊期

    瀏覽排行

    引用排行

    下載排行

    您是第位訪問者
    技術支持:北京勤云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午夜欧美大片免费观看,欧美激情综合五月色丁香,亚洲日本在线视频观看,午夜精品福利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