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第34卷第4期文章目次

  • 顯示方式:
  • 簡潔模式
  • 摘要模式
  • 1  虹吸雨量計記錄不正常原因分析與排除
    李憲光 何榮杰 董倩
    2006, 34(4).
    [摘要](1132) [HTML](0) [PDF 0.00 Byte](296)
    摘要:
    (1)自記記錄中斷 記錄中斷是指在鐘筒運轉正常的情況下有降水時記錄中斷,此種情況在有強降水過程時表現較為突出。其故障原因可能有以下幾種情況:
    2  初論雙三次數值模式
    辜旭贊 張兵
    2006, 34(4):353-357.
    [摘要](1187) [HTML](0) [PDF 143.83 K](1566)
    摘要:
    討論在數學Rn空間里,存在孔斯雙三次曲面擬合的可能數值模式(以下稱雙三次數值模式)。雙三次數值模式特點是,在診斷上對天氣系統中的由各個物理定律表述的(離散點)大氣物理量場,可通過數學三次樣條函數做雙三次曲面擬合,則模式大氣(包括天氣系統)的各個物理量場均達到二階可導,即是大氣運動方程中的各個物理量場都存在各自的一、二階空間微商,從而可以對模式大氣與天氣系統做時間積分。與有限差分模式和譜模式存在所謂的空間截斷誤差和波數截斷誤差相比較,雙三次數值模式存在所謂的空間擬合誤差,恰是現行有限差分模式空間截斷誤差的高階小量。而雙三次數值模式具有譜模式準確計算空間微商的優點,且雙三次數值模式的數學構架能夠較好地適應大氣運動動力框架,是可與有限差分模式和譜模式相比較的另一數值分析新算法的氣象數值模式。
    3  著名專家聚會WMO建議采取綜合措施加強暴雨預警系統
    程也(編譯)
    2006, 34(4):357-357.
    [摘要](1184) [HTML](0) [PDF 86.32 K](1114)
    摘要:
    2006年5月23~24日,大約90名來自聯合國國際減少自然災害戰略機構(UN/ISDR:United Nations International Strategy for Disaster Reduction)相關的18個單位的預警系統和風險管理專家出席了在日內瓦召開的“綜合災害風險管理多災害預警系統”討論會。討論會由聯合國發展規劃署(UNDP)、ISDR、聯合國人道主義事務協調辦公室(OCHA)、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IFRC)、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以及世界銀行共同發起。研討會的目的是,從在國際、區域、國家層面上統一與協調,對旨在降低自然災害風險的預警系統卓有成效的發展與加強提出建議,尤其是要考慮所有國家的利益,
    4  云導風資料同化在伴隨模式同化系統中的應用
    李紅莉 沈桐立 公穎
    2006, 34(4):358-363.
    [摘要](1261) [HTML](0) [PDF 173.66 K](1694)
    摘要:
    以一次發生在長江流域的暴雨過程為例,設計了幾種數值試驗方案,并進行模擬。結果表明,MM5伴隨模式同化系統能有效改善初始場與模式的協調能力,提高模式對于降水場和其它要素場的預報;使用云導風資料修正初始場后直接模擬的效果比未使用時直接模擬的效果要好,對部分區域的強降水預報精度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使用伴隨模式同化系統后,加入云導風資料的同化試驗對其它要素的改善與直接同化常規資料的效果相比,改善優勢不明顯,但從各要素的誤差來看,對于風場的改善最好。
    5  WRF和MM5模式對遼寧暴雨模擬的對比分析
    劉寧微 王奉安
    2006, 34(4):364-369.
    [摘要](1699) [HTML](0) [PDF 1.10 M](1594)
    摘要:
    用近年開發的新一代中尺度預報模式WRF(Weather Research Forecast)和已被廣泛應用的MM5模式分別模擬研究了2002年8月3~4日發生在遼寧的一次區域性暴雨過程。模擬結果顯示WRF模式能夠比較成功地反映出導致暴雨發生的高低空環流背景和暴雨的分布狀況;WRF和MM5模擬結果的對比分析表明:由于WRF的動力框架具有一定的優越性使得模式結果得到改善,在前處理和所選物理過程相同的情況下,WRF模式對能夠代表本次暴雨過程中中尺度天氣系統的高度場、風場、散度場、水汽通量場以及垂直速度場等物理量的模擬效果要好于MM5。高空形勢場的影響使WRF模擬的降水落區和強度更接近實況。
    6  多國專家建議采取國際行動減小暴洪影響
    程也(編譯)
    2006, 34(4):369-369.
    [摘要](1113) [HTML](0) [PDF 70.43 K](1110)
    摘要:
    2006年3月大約100名來自48個國家的代表出席了在圣約瑟召開的第一屆暴洪預報國際研討會。會議由WMO、NOAA以及美國國際發展署(USAID)組織,哥斯達黎加國家氣象研究所承辦。與會者認為:
    7  臺風Rananim數值模擬試驗及其結構特征分析
    張建海 薛根元 沈桐立
    2006, 34(4):370-375.
    [摘要](1342) [HTML](0) [PDF 281.92 K](1417)
    摘要:
    利用非靜力平衡中尺度數值模式MM5(V3)對2004年第14號臺風Rananim進行了數值模擬試驗,對路徑、移速、降水量和暴雨時空分布等方面的對比驗證表明,MM5模式對臺風Rananim的模擬是比較成功的。在模擬效果較好的基礎上,利用高分辨的模擬結果,分析了Rananim登陸前后兩階段的動力和熱力特征,包括水平環流、溫濕結構、渦度、散度等基本動、熱力因子的時空結構特征,發現登陸后低層水汽輸送的非對稱分布與降水落區有較好對應關系,水汽輸送通過影響臺風的熱力結構來影響臺風的強度,致使物理量在垂直方向的伸展高度比臺風登陸前要明顯降低,并且在量值上也更小一些。
    8  強垂直溫度梯度條件下強對流天氣分析與潛勢預報
    許愛華 詹豐興 劉曉暉 王歡
    2006, 34(4):376-380.
    [摘要](1243) [HTML](0) [PDF 169.63 K](2065)
    摘要:
    采用19年3~9月常規探空觀測資料、對南昌△T(850-500)≥27℃這種強垂直溫度梯度與江西強對流天氣過程的關系進行了相關分析,并將區域強對流天氣、局部強對流天氣、無強對流天氣的3類情況下的中低層氣壓、溫度、濕度、風場及穩定度進行分類合成分析,結果表明:當南昌△T(850-500)≥27℃時,且有天氣系統作為觸發條件時,江西強對流天氣發生的概率達85%;中低層低槽和切變等影響系統、江南華南暖濕氣流、河套地區的冷空氣都有利于江西強對流天氣出現。對典型個例的探空曲線和對流有效位能分析表明:強垂直溫度梯度結合中低層高濕度是強對流天氣發生的重要條件。在強對流天氣潛勢預報中,強垂直溫度梯度有時比對流有效位能更有指示性。根據上述分析結果,建立了相應的預報流程,并在業務試用中取得較好的效果。
    9  太陽活動異常與降水和地面氣溫的關系
    段長春 孫績華
    2006, 34(4):381-386.
    [摘要](1502) [HTML](0) [PDF 483.23 K](2148)
    摘要:
    利用1951~2000年太陽10.7cm射電流量、全國160站觀測到的降水和氣溫距平資料,分析了太陽活動異常對中國夏季、冬季降水和氣溫的影響。結果表明:太陽活動強的年份,夏季南方、東北少雨,黃河中上游流域、黃淮地區以及長江中上游則多雨;冬季全國均多雨。北方(尤其是東北和新疆)冬季氣溫偏高,夏季氣溫偏低。太陽活動弱的年份,夏季華南及黃河以北多雨,而長江流域及以北到黃河中上游夏季則少雨;冬季全國均少雨,北方冬季氣溫偏低。進一步討論了中國東北地區夏季降水與太陽活動的密切關系。
    10  東北夏季降水的氣候及異常特征分析
    龔強 汪宏宇 王盤興
    2006, 34(4):387-393.
    [摘要](1252) [HTML](0) [PDF 757.47 K](1968)
    摘要:
    采用統計分析的方法對近50a東北夏季降水的氣候及異常特征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東北夏季降水空間分布很不均勻,除三江平原地區外東北大部7月降水最多;夏季全區出現較重干旱的概率大于較重雨澇,旱災更為突出,其中遼西是較重旱澇頻發的地區;近50a夏季降水沒有明顯變干或變濕的傾向,而是具有階段性旱澇交替特征,存在27、11a左右的年代際尺度周期和3~6a左右的年際尺度周期變化;6月旱災幾率大,易形成6~7月的連續干旱,7月易形成區域性特大澇災,6月和8月在年代際尺度上具有反位相變化的特征。
    11  《氣象科技》征稿
    2006, 34(4):393-393.
    [摘要](1014) [HTML](0) [PDF 71.10 K](1158)
    摘要:
    12  長江中下游1998年夏季梅雨期降水再循環研究
    付翔 徐祥德 康紅文
    2006, 34(4):394-399.
    [摘要](1292) [HTML](0) [PDF 291.44 K](1552)
    摘要:
    改進了Eltahir的降水再循環率計算模式,引入水汽變化量,使其可用于小于月際時間尺度的降水再循環評估。并利用1998年6~8月間長江中下游162個測站的旬蒸發和降水資料,結合NCEP/NCAR的高空逐日再分析資料,對長江中下游1998年梅雨期的降水再循環率做了計算。分析發現:1998年夏季暴雨時期長江中下游的降水平均約有三成來自當地的蒸發。區域蒸發的水汽在安徽南部和湖北東部對降水的貢獻最大。區域平均再循環率的旬變化強烈,最高可達67.8%,最小只有0.8%。表明地表水文敏感,地-氣相互作用不穩定。
    13  歡迎訂閱《氣象科技》、《氣象科技合作動態》、《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年報》
    2006, 34(4):399-399.
    [摘要](1060) [HTML](0) [PDF 71.12 K](1049)
    摘要:
    14  西北地區初夏冰雹及其環流背景氣候特征
    林紓 陸登榮
    2006, 34(4):400-404.
    [摘要](1272) [HTML](0) [PDF 173.27 K](1739)
    摘要:
    應用西北地區194個氣象站1961~2001年初夏6月冰雹日數資料,研究了西北地區初夏冰雹發生日數的時空分布特征,討論了典型多雹年和少雹年大尺度環流的氣候特征。結果表明:西北地區初夏冰雹發生日數最高的地方在天山山脈西端、沿祁連山脈及其以南的青海大部(除柴達木盆地)和甘肅甘南高原等海拔較高的地方。在冰雹發生日數最高的地方年代際變化明顯,而在冰雹發生日數偏少的地方年代際變化不明顯。另外多雹年和少雹年的北半球極渦中心強度、高原高度場、印緬槽、歐洲環流C型天數等環流特征量以及北半球500hPa環流形勢和OLR場均存在著明顯差異。
    15  湖北省集中暴雨特征分析
    周小蘭 王登炎 王建生 王小芳
    2006, 34(4):405-409.
    [摘要](1146) [HTML](0) [PDF 111.58 K](1655)
    摘要:
    定義了湖北省集中暴雨的標準。對1954年以來發生在湖北省的符合標準的12個集中暴雨過程作了詳盡的分析,發現集中暴雨為3場以上的暴雨組成:第1場為冷鋒暴雨,即東亞大槽建立形成的暴雨,強度較弱;第2場為高原渦(槽)疊在切變線和露點鋒上形成的暴雨,強度較強,常常為特大暴雨,或有較弱暴雨夾在其中;第3場為低槽形成的暴雨,強度較弱。歸納出了集中暴雨的環境條件,大中尺度天氣學特征,得出了一些有用的結論,對湖北集中暴雨的預報有參考價值。
    16  陜西汛期降水時空分布及典型旱澇年環流特征
    肖科麗 趙國令 王越 胡春娟
    2006, 34(4):410-414.
    [摘要](1451) [HTML](0) [PDF 267.61 K](1741)
    摘要:
    根據陜西省1959~2002年汛期(6~9月)降水資料,采用旋轉經驗正交(REOF)分解方法,將陜西省按汛期降水劃分為4個自然氣候區:Ⅰ區包括關中及渭北地區,Ⅱ區為陜北長城沿線地區,Ⅲ區、Ⅳ區分別為陜南東部和陜南西部地區。對各氣候區的降水變化特征進行分析,結果表明:汛期降水除陜南東部呈線性增加趨勢外,其余各區均呈線性減少趨勢。分析陜西省典型旱(澇)年北半球500hPa環流形勢距平場和環流特征量發現:典型旱(澇)年,Nino3區海溫為明顯的正(負)距平;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強度偏強(弱),脊線位置偏南(北)、西伸脊點偏東(西),歐亞地區西風環流指數偏弱(強),以經(緯)向環流為主。
    17  天津地區近40年日照時數變化特征及其影響因素
    郭軍 任國玉
    2006, 34(4):415-420.
    [摘要](1979) [HTML](0) [PDF 159.70 K](3974)
    摘要:
    對天津市區、西青、薊縣、塘沽4個站1961-2003年日照時數以及對日照有影響的云量、水汽壓和地面能見度等資料的進行了統計分析。結果表明:天津地區日照時數呈明顯的下降趨勢,1961~2003年4站氣候變化率分別是為每10年-177.3、-165.2、-174.1、-145.6h。與60年代相比,90年代4站的年日照時數分別減少了425.1、403.4、4860、377.5h,相當于市區每日的日照時數減少了1.2h、西青11h、薊縣1.3h、塘沽1.0h。40年來云量和水汽壓的變化不大,而地面能見度呈下降趨勢。能見度下降可能主要是對流層大氣氣溶膠含量上升的結果,這是造成天津地區日照時數減少的主要原因。
    18  銀川市太陽總輻射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分析
    桑建人 劉玉蘭 林莉
    2006, 34(4):421-425.
    [摘要](1397) [HTML](0) [PDF 145.50 K](2167)
    摘要:
    對銀川市1961~2004年的實測太陽總輻射資料分析表明,銀川市的太陽總輻射40年來呈逐漸減少的趨勢。方差分析表明,銀川市的太陽總輻射突變點出現在1980年,此前銀川處于相對偏多的時段,此后雖然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有一次明顯波動,但總體上呈下降趨勢,銀川處于相對偏少的時段,突變后比突變前平均年總輻射量減少了295.41 MJ/(m2.a)。銀川市各月總輻射減少幅度不同,9月減少幅度最大,4月減少幅度最小。日照時數的變化趨勢與太陽總輻射的變化趨勢一致。分析其對氣候的影響可知,銀川市總輻射和年平均氣溫、夏季降水量呈負相關,與年蒸發量呈正相關,呈線性趨勢。若總輻射減少100 MJ/(m2.a),年平均氣溫將升高0.15℃,5~9月降水量將增加6 mm,蒸發量將減少18 mm。
    19  長治地區干旱分析和降水預報
    張紅英 宋燕 魏建軍 劉耀文 朱臨洪 龐轉棠
    2006, 34(4):426-431.
    [摘要](1335) [HTML](0) [PDF 209.85 K](1803)
    摘要:
    對長治、沁縣等11個測站1960~2000年3~8月逐月降水資料進行統計分析,根據旱月出現個數、發生月份、干旱程度、持續時間和對農業生產危害程度,將長治地區的春旱和夏旱各分6個等級,從中尋找春夏兩季干旱發生的規律。利用最優子集回歸方法建立了春夏兩季降水預報方程,對長冶地區春夏兩季降水定量預報進行了初步研究,并初步確定了影響長治地區春夏兩季降水的主要因子是西北太平洋平均海溫、長治縣的地溫等因子,2001~2004年預報準確率達87.5%。
    20  滇西北春夏連旱的環流特征分析
    和衛東 譚松 林華
    2006, 34(4):432-435.
    [摘要](1332) [HTML](0) [PDF 607.89 K](1582)
    摘要:
    通過對1971~2000年云南麗江區域平均5月雨量與北半球100hPa及500hPa高度場的相關分析,得出影響麗江區域平均5月雨量的主要影響系統為100hPa南亞高壓、500hPa南海副高、孟加拉灣低值系統及中高緯度地區的新疆高壓(脊),這4個關鍵因素的異常及強弱影響麗江5月雨量的多寡。通過對2005年5月100hPa及500hPa的實況場與距平場的對比分析,得出造成2005年嚴重春夏連旱的環流成因為南海副高偏強、盂加拉灣低值系統偏弱、南亞高壓及新疆高脊偏弱,造成西南季風云團及冷空氣難以在云南上空交匯而導致嚴重的干旱。
    21  南岳雨凇分析
    朱明輝 王琪 劉甜甜 廖春花 禹偉 鄧曉春
    2006, 34(4):436-440.
    [摘要](1173) [HTML](0) [PDF 119.27 K](1691)
    摘要:
    分析了南岳雨凇與冷冬及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關系。結果表明,在冷冬年份,南岳雨凇日數偏多;在暖冬年份,南岳雨凇日數偏少。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與南岳冬季氣溫密切相關。副熱帶高壓偏弱時,南岳冬季偏冷;副熱帶高壓偏強時,南岳冬季偏暖。副熱帶高壓的588線北界偏北時,南岳冬季偏暖,反之偏冷。副熱帶高壓的西伸脊點偏東時,南岳雨凇日數偏多,反之偏少,而且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變化超前于冷暖冬的變化。
    22  黔東南暴雨氣候特征及其地形影響
    顧欣 田楠 潘平珍
    2006, 34(4):441-445.
    [摘要](1323) [HTML](0) [PDF 128.87 K](2129)
    摘要:
    利用1960~2000年貴州省黔東南地區降水觀測資料,統計分析黔東南地區暴雨時空分布特征,進一步揭示其活動規律及主要影響因素。結果表明:黔東南地區暴雨有顯著年代際變化特征,存在準15年的周期變化,并與貴州降水和長江中下游降水呈同位相;存在兩個暴雨多發中心,夜間暴雨較多。黔東南暴雨地域分布極為復雜,局地性暴雨較多,這與黔東南特殊地形有著密切關系,地形因素是影響黔東南地區暴雨的重要原因,對形成上述特征的氣候學成因做了初步討論。
    23  “0374”南京特大暴雨中尺度對流系統分析
    何立富 黃忠 郝立生
    2006, 34(4):446-454.
    [摘要](1427) [HTML](0) [PDF 1.31 M](2014)
    摘要:
    采用常規觀測、地面加密降水資料、逐時云頂亮溫TBB資料以及高分辨率模式輸出資料,對2003年7月4~5日南京特大暴雨過程中尺度對流系統的發生發展、結構特征及成因進行了綜合分析。結果表明:①此次暴雨是由兩個中0尺度云團合并而成的MαCS產生,期間有2個強降雨時段,每個時段持續5h左右;②MαCS發生在低層切變線南側的中尺度輻合線(或輻合中心)上,并在減弱階段演變為明顯的低渦結構;③在其發展強盛期,MαCS垂直傾斜的上升氣流顯示出對流風暴云特點,并在對流層中高層具有一定的暖心結構;④低空急流脈動引起急流左側出口區非地轉風輻合的急劇增強以及凝結潛熱釋放和邊界層干冷空氣的侵入,導致了MαCS的發生發展。
    24  廣州短時大暴雨多普勒特征和成因分析
    伍志方 易愛民 葉愛芬 張東
    2006, 34(4):455-459.
    [摘要](1256) [HTML](0) [PDF 286.39 K](1482)
    摘要:
    利用廣州CINRAD—SA新一代天氣雷達各種產品,對發生在廣州市的一次短時大暴雨的多普勒特征進行了詳細分析,同時分析了該過程的天氣特征及其變化,探討了短時大暴雨的成因。結果表明:此次短時大暴雨產生于低空急流、低層輻合、高層輻散的強抽吸作用的有利環流背景下,由多個單體排列成與單體移動方向一致的走向,依次穿越同一地區造成的。強度最強、強回波維持時間最長的單體同時伴有弱中氣旋特征,并與強降水發生區域相對應。逆風區對對流的維持和加強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5  內蒙古典型農牧交錯區作物優化布局決策分析
    白美蘭 郝潤全 侯瓊
    2006, 34(4):460-464.
    [摘要](1175) [HTML](0) [PDF 113.99 K](1571)
    摘要:
    利用線性規劃方法,以赤峰地區的巴林左旗為例,分析了內蒙古典型農牧交錯區在各種干旱年型以及干旱年型未定的情況下,農作物的最優種植方案。并將此優化方案結果與實際作物種植情況進行效益分析評價,以驗證此方案的增產效益,降低種植風險。結果表明:使用確定型或隨機型優化方案,實際產量均有明顯增產,并且確定型優化方案的增產效益高于隨機型方案。但由于受到長期天氣預報技術水平的限制.有時未來的干旱年型難以準確判定,此時使用隨機型方案,糧食作物增產效益穩定,風險性低。
    26  麗水雷擊森林火災天氣分析
    鄧霞君
    2006, 34(4):465-469.
    [摘要](1435) [HTML](0) [PDF 159.58 K](1581)
    摘要:
    麗水地處浙西南丘陵地帶,屬于南嶺山脈的余脈,是華東地區唯一的全國生態示范區,森林覆蓋率達79%以上。該地森林火災多發于冬春干燥季節,且人為因素居多,但近年來由于異常干旱,雷擊引起相當比例的森林火災。文章主要應用天氣形勢分析和物理量分析的方法,從地表狀況和天氣條件兩方面分析了2003和2004年發生在麗水境內4次比較典型的引起森林火災的雷擊天氣過程,從中歸納出一些有利于引發雷擊森林火災的地表條件和氣象條件,為森林火險的預報和防災救災提供參考。
    27  NOAA科學家揭示南半球海洋生物地球化學分水嶺
    程也(編譯)
    2006, 34(4):469-469.
    [摘要](1234) [HTML](0) [PDF 70.39 K](1240)
    摘要:
    NOAA地球物理流體動力實驗室(GFDL)和普林斯頓大學的科學家發現,大氣CO2、生物生產力和南半球海洋在碳隔離中的作用之間存在錯綜復雜的關系。
    28  新一代飛機人工增雨作業指揮系統研制與應用
    金鳳嶺 張晰瑩 張云峰 張禮寶
    2006, 34(4):470-473.
    [摘要](1187) [HTML](0) [PDF 241.26 K](1419)
    摘要:
    飛機人工增雨的地面指揮是保證作業安全、科學作業的重要條件,為此研制了具有黑龍江省特色的指揮系統。該系統借鑒了國內同類系統的思路,吸收了其中的優點,突出了多普勒天氣雷達資料的應用,決策子系統實現了作業預案的自動生成和輸出,通信子系統利用嵌套在電子地理信息系統(GIS)上的實時雷達資料和衛星云圖資料跟蹤飛機進行指揮,隨時根據作業云系的變化調整作業方案,改變飛行航線,達到安全和科學作業的目的。2年的業務運行表明該系統實用、可靠。
    29  灰色關聯度在云南烤煙種植適宜性分析中的應用
    范立張 朱勇 王樹會
    2006, 34(4):474-477.
    [摘要](1247) [HTML](0) [PDF 331.80 K](1612)
    摘要:
    利用云南省125個氣象觀測站1971~2000年30年氣象觀測數據,采用距離平方反比法,對云南省各鄉鎮的相關氣候要素進行推算,選取一個煙草最適宜種植生態氣象條件的樣本點,使用灰色關聯度方法對云南省可植煙區縣市和鄉鎮級尺度的烤煙種植適宜性進行分析,分別給出云南縣市級和鄉鎮級烤煙種植適宜區的分布。結果表明,使用灰色關聯度方法彌補了采用數理統計方法作系統分析所導致的缺憾,計算量小,使用方便,而且有效可行,獲得的分析結果與煙草行業的多年工作實踐結果較為相符。
    30  NOAA發現颶風生成于較暖區域
    程也(編譯)
    2006, 34(4):477-477.
    [摘要](1188) [HTML](0) [PDF 85.09 K](1181)
    摘要:
    NOAA地球物理流體動力學實驗室(GFDL)的科學家發現,在20世紀,颶風源區熱帶大西洋地區溫度上升了十分之幾度。NOAA最新氣候模式模擬研究表明,人類活動,例如排人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增加,可能嚴重影響這種增暖。該研究發表于美國氣象學會2006年5月的Journal of Climate雜志。
    31  赤潮發生規律及氣象條件
    陳淑琴 黃輝
    2006, 34(4):478-481.
    [摘要](1263) [HTML](0) [PDF 125.99 K](1958)
    摘要:
    根據國家海洋局1990~2003年《中國海洋災害公報》中我國沿海赤潮的相關資料,分析了我國赤潮的時空分布特點,我國近幾年赤潮發生增長較快,幾乎全年都有發生,主要集中在5~9月,沿海各省都有赤潮發生,浙江省、長江口一帶最盛。對浙江舟山沿海發生赤潮時的氣象要素研究表明,其主要特點是濕度大、氣壓低、日照時間長、風向偏東居多。赤潮發生時的3個天氣形勢特征:高空西北偏西氣流;地面一般為均壓場,氣壓低;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近地層有很大的東西向溫度梯度,并分析了這樣的形勢適合赤潮發生的原因。
    32  基于VB通信控制技術的氣象短信服務
    鄒書平
    2006, 34(4):482-484.
    [摘要](1238) [HTML](0) [PDF 218.09 K](1607)
    摘要:
    氣象短信業務是GSM運營商與氣象部門合作開展的面向群體和公眾的一種服務。文中介紹了如何利用Visual Basic 6.0通信技術,實現PC機與GSM模塊之間的通信,開展氣象決策短信服務。主要對短信編輯、短信發送、系統管理和一些關鍵技術作了較為詳細的闡述,可為其他地市級氣象局設計出有自己特色的氣象決策短信服務平臺系統提供技術借鑒和參考。該系統設計過程中強化信息的發布權威,對外發布的內容必須經過審閱和簽名,對用戶號碼實行授權管理等。
    33  西北干旱監測預測業務服務綜合系統的開發與應用
    劉治國 王遂纏 林紓 王勇 程鵬 楊蘇華
    2006, 34(4):485-489.
    [摘要](1183) [HTML](0) [PDF 128.62 K](1980)
    摘要:
    “西北干旱監測預測業務服務綜合系統v2.0”是以2002年甘肅省科技廳“西北干旱成因及其應用研究”項目的研究成果為基礎,在“西北干旱監測預測服務綜合業務系統v1.0”的基礎上進行的優化和升級。該系統包括干旱資料庫、干旱監測診斷、干旱氣候預測、干旱影響評價、干旱預測評估、產品分發和輔助工具7個部分,是一個具有較好物理基礎、較強監測服務能力、較高自動化程度并具有西北區域干旱氣候特色的綜合業務系統。系統界面友好、結構清晰、獨立性強、可擴展性高、靈活性強、運行速度快。
    34  氣象要素場等值線圖自動繪制
    湯子東 馮曉云 鄭明璽 朱君松 奚秀芬
    2006, 34(4):490-493.
    [摘要](1422) [HTML](0) [PDF 365.79 K](2773)
    摘要:
    根據業務的特殊性研制的氣象要素等值線圖繪制軟件,通過把離散站點自動連接成符合Delaunay特性的不規則三角形網格,自動生成的等值線符合人們手工繪制等值線規則,可以繪制氣象要素和北太平洋海溫等值線分布圖,繪制海陸邊界并填充顏色。通過自定義的坐標系,很好地解決了屏幕坐標與實際坐標之間的轉換、地圖投影的實現等問題。程序具有豐富的繪圖功能,可以根據需要手工繪制各種矢量圖形對象和插入圖像對象,能修改對象屬性,包括隨意移動位置、改變大小等,可以設置各種對象的顯示順序,能設置對象為Mpha混合透明顯示。圖形對象實現矢量級別的無級縮放,實現精細打印功能,滿足日益發展的業務需求。
    35  云狀排序記錄的計算機自動審核方法
    封秀燕 何志軍 沈雪峰
    2006, 34(4):494-497.
    [摘要](1123) [HTML](0) [PDF 104.74 K](1585)
    摘要:
    加強對地面資料計算機自動審核技術的研究,對于實現地面氣象觀測資料的計算機自動審核、提高地面觀測資料的審核質量和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義。云狀記錄的排序分析技術,是地面氣象觀測資料計算機自動審核中的一個關鍵性技術難點。文章介紹一種分類分析方法,即根據總云量、低云量和云狀的不同配合情況分為幾種記錄類型,對每一種類型再根據幾種不同情況進行分析,在分析判斷過程中,將29種云狀符號射影到雙字(32位)變量中,使分析判斷程序簡單明了。在浙江省地面氣象資料計算機自動審核軟件中進行試用,結果表明該方法對提高云觀測資料的審核質量具有明顯效果。
    36  從太空用雷達探測云:氣象與氣候研究的里程碑
    程也(編譯)
    2006, 34(4):497-497.
    [摘要](1265) [HTML](0) [PDF 71.41 K](1074)
    摘要:
    2006年4月28日NASA衛星CloudSat和CALIPSO (Cloud-Aerosol Lidar and Infrared Pathfinder Satellite Observations) 在加利福尼亞Vandenberg空軍基地升空。科學家預計,這2顆衛星將改進人們監測大氣和氣候變化的能力。WMO秘書長雅羅指出:對于氣象和氣候學領域來說,這2顆衛星的升空具有里程碑意義。來自這些衛星的資料將大大增進人們對天氣事件的了解,提高預報能力以及改進氣候變化模擬。
    37  局域網絡故障檢測技術方法
    韓燕義
    2006, 34(4):498-500.
    [摘要](1189) [HTML](0) [PDF 92.56 K](1586)
    摘要:
    局域網絡故障可分為常規故障和非常規故障。對常規故障應采用檢查操作對象、分段檢測、逐一排除、最終定位故障源的技術方法;非常規故障是一種既復雜又無規則的常見問題,對此種故障應采取屏幕提示、理論分析、經驗判斷等相結合的技術手段最終定位故障源。
    38  利用MODIS資料監測和預警干旱新方法
    張文宗 姚樹然 趙春雷 王云秀
    2006, 34(4):501-504.
    [摘要](1278) [HTML](0) [PDF 124.77 K](1450)
    摘要:
    為了提高遙感監測土壤水分和干旱的技術水平,在對常用遙感監測土壤水分和干旱方法進行評價的基礎上,根據土壤熱力學理論,提出了利用EOS/MODIS資料遙感監測農業干旱的新方法——能量指數模式。實際監測應用結果表明,能量指數模式更適合農作物土壤水分和干旱的監測,監測效果明顯優于已經業務化的其它模式。農作物生長季節干旱的預警應當在土壤水分遙感監測的基礎上,考慮未來預警期內的預報降水量和最高氣溫,并且把這個預報降水量和最高氣溫定量轉化為土壤水分訂正值,按照當地的標準劃分成干旱預警等級。
    39  MODIS 1B數據與物理量計算
    李登科
    2006, 34(4):505-508.
    [摘要](1352) [HTML](0) [PDF 123.33 K](1303)
    摘要:
    弄清楚HDF—EOS數據結構和內容及其基本物理量的計算方法是MOD 1S應用的基礎。HDF是NCSA開發、適用于多種計算機平臺、易于擴展、主要用來存儲各種類型的科學數據。NASA在此基礎上,對ftDF進行了擴展,開發了專門處理EOS產品的數據格式HDF—EOS。MODIS 1B產品采用HDF—EOS格式存儲數據,數據文件包括250、500、1000m分辨率的定標后的資料以及星載定標器數據及其他工程數據。白天MODIS資料有36個波段,夜間只有17個波段。MODIS 1B產品將MODIS探測得到的數據信號按一定比例縮放為16位整數保存,根據數據集保存的縮放比和截距參數,可以算出反射率和輻射率。
    40  利用衛星探測深海渦旋
    程也(編譯)
    2006, 34(4):508-508.
    [摘要](1053) [HTML](0) [PDF 86.88 K](1100)
    摘要:
    美國特拉華大學、NASA噴氣推進試驗室和中國海洋大學的科學家利用來自美國與歐洲衛星的探測資料開發了一種探測西班牙與葡萄牙附近大西洋中高鹽度水下0.8km以下渦旋(Meddies)的方法。這些溫暖、位于海洋深處的渦旋是海洋復雜環流系統的一部分,驅動著調節地球氣候的洋流。該項研究標志著科學家首次能夠探測從深海到太空所發生的現象,利用一種新的多探測器技術追蹤海洋鹽度的變化。該研究的負責人為特拉華大學的Xiaohai Yan和Mary A.S.Lighthipe等,
    41  網上雷達回波經緯度定位系統的設計與建立
    李書嚴 李偉 王京麗
    2006, 34(4):509-512.
    [摘要](1532) [HTML](0) [PDF 593.36 K](2186)
    摘要:
    基于氣象業務的需要,開發了網上雷達回波經緯度定位系統。該系統能夠依托于網上雷達圖像進行回波的定位,包括回波高度,回波相對雷達站的距離、方位角,相對炮點的距離、方位角、作業時的仰角。可以為人影作業時作業時機、打炮方向及仰角提供更精確信息,減少盲目性,提高增雨(防雹)作業效率。該系統用Visual C^++編程,界面友好、直觀,操作方便、快捷,具有很強的實用性。

    當期目錄


    年第卷第

    文章目錄

    過刊瀏覽

    年份

    刊期

    瀏覽排行

    引用排行

    下載排行

    您是第位訪問者
    技術支持:北京勤云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午夜欧美大片免费观看,欧美激情综合五月色丁香,亚洲日本在线视频观看,午夜精品福利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