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第34卷第3期文章目次

  • 顯示方式:
  • 簡潔模式
  • 摘要模式
  • 1  防雷接地電阻異常情況的分析
    石金鋮 王殿江
    2006, 34(3).
    [摘要](1565) [HTML](0) [PDF 0.00 Byte](304)
    摘要:
    鶴崗市防雷設施檢測站近年來在防雷工作中發現一些防雷裝置或儀器設備運行的故障均與接地不良有關,現列舉2例,供同行參考.
    2  高山雷達站選址對估測降水的影響分析
    徐八林 劉黎平 楊明 張萬誠 陳兆武
    2006, 34(3).
    [摘要](1408) [HTML](0) [PDF 0.00 Byte](286)
    摘要:
    高山雷達站天線高度對雷達的垂直探測范圍影響較大,加之中小尺度災害性天氣演生、發展的關鍵區域在高度1500~4500m左右,所以高山雷達站在選址時應考慮當地零度層平均高度和雷達的垂直探測范圍。通過定量估測層狀云降水的個例實踐,發現探測高度會限制定量估測降水,探測高度對近距離降水估測影響較小,但對遠距離降水估測影響較大,原因主要是雷達的垂直探測范圍及當地零度層亮帶高度的影響。故在高山雷達站選址中應考慮雷達的垂直探測范圍及當地零度層亮帶高度的影響,同時對已建設完成的高山天氣雷達應考慮對高山雷達做0。仰角的觀測可行性研究。
    3  利用地基GPS測量大氣水汽廓線的方法
    曹云昌 陳永奇 李炳華 方宗義
    2006, 34(3):241-245.
    [摘要](1494) [HTML](0) [PDF 152.27 K](2284)
    摘要:
    GPS傾斜路徑的濕延遲反映了大氣中水汽的三維非均勻分布,通過準確確定空間各衛星對地面各接收機的傾斜路徑濕延遲,就可以利用斷層掃描技術,確定大氣層中水汽的三維分布和變化,從而增加目前還相對缺乏的大氣水汽探測.文章就這方面介紹了國際上利用地基GPS測量傾斜路徑大氣濕延遲的兩類方法(單點定位方法和雙差定位方法)以及應用斷層掃描技術利用這些觀測進行水汽廓線遙感探測的兩類方法(附加約束法和卡爾曼濾波法),并對這些方法的優缺點進行了初步的比較和探討.
    4  氣象激光雷達的發展現狀
    王青梅 張以謨
    2006, 34(3):246-249.
    [摘要](2396) [HTML](0) [PDF 123.46 K](3316)
    摘要:
    激光雷達能用來測量云、霧、能見度、空中風場、大氣密度和大氣溫度,也可以用來監測空氣中的有害氣體.該文介紹了用于氣象探測的半導體激光雷達、微脈沖激光雷達、一般彈性散射激光雷達、多普勒激光雷達、差分吸收激光雷達和Raman激光雷達的發展現狀和趨勢,認為人眼安全、高重復頻率和寬探測范圍是氣象激光雷達的發展方向.固體激光雷達的氣象應用最廣泛,微脈沖激光雷達能同時測量云底高度、能見度和獲得大氣氣溶膠消光廓線,有比較好的應用前景,半導體激光雷達是測量云底高度的理想工具.
    5  BP神經網絡在長期天氣過程預報中的應用試驗
    劉德 李晶 李永華 向波 李梗
    2006, 34(3):250-253.
    [摘要](1884) [HTML](0) [PDF 124.45 K](1951)
    摘要:
    采用誤差反傳前向網絡(簡稱BP網絡)方法,以日、月相概率作為輸入因子,建立長期天氣預報模型.結果表明,模型的業務預報試驗效果比較理想,對較大降水和升(降)溫過程均有一定預報能力,相對于傳統的單純運用日、月相概率預報長期天氣過程的方法,BP神經網絡方法具有預報較客觀、準確率較高等特點,在目前長期天氣預報理論和數值預報模式尚不能用于實際業務的情況下具有較大的應用價值.
    6  夏季風系統影響下廣西鋒面型強暴雨動力及水汽輸送特征
    李向紅 蔣麗娟 姚立宏
    2006, 34(3):254-259.
    [摘要](1962) [HTML](0) [PDF 1.22 M](1714)
    摘要:
    利用日本氣象研究所高分辨TBB資料、美國環境預測中心(NCEP)再分析資料,對1980~2002年主汛期(5~7月)夏季風系統影響下的廣西13次鋒面型大范圍暴雨過程,采用合成分析與個例探討的方法,分析了暴雨期間東亞夏季風各系統(高空急流、低空急流、南亞高壓等系統)的演變特點和強暴雨的動力及水汽特征.結果表明:大范圍暴雨發生時,廣西位于高空急流出口右側正散度區和500 hPa強上升區內,同時還位于低空急流的左側,高低空急流耦合是暴雨觸發機制;對濕位渦的分析表明,當700 hPa附近的濕位渦垂直分量小于0同時濕位渦在等壓面上的垂直分量大于0時較易產生大暴雨.
    7  海氣相互作用與湖北大澇的關系分析
    張書俊
    2006, 34(3):260-265.
    [摘要](1386) [HTML](0) [PDF 140.52 K](1581)
    摘要:
    利用1951~1994年北太平洋海溫、副熱帶高壓環流特征量、湖北大澇資料,通過對北太平洋海溫場和副熱帶高壓(以下簡稱副高)的特征指數與湖北大澇的相關普查,發現幾個關鍵區域的海溫異常分布與湖北大澇有密切關系;特別春季和初夏的副高異常分布是影響湖北大澇的主要因素;海溫和副高兩者之間的異常變化密切關聯;海溫異常變化早于副高異常變化約1~3個月.利用統計預報方法分別建立了利用海溫因子、副高環流特征量因子預報湖北大澇的模型,并在汛期進行了試驗.驗證表明:湖北大澇與海氣相互作用密切相關,北太平洋海溫異常引起副高異常,副高異常導致湖北大澇的出現.
    8  西北地區東部旱澇氣候特征
    黃祖英 王繁強 胡春娟
    2006, 34(3):266-270.
    [摘要](1483) [HTML](0) [PDF 146.29 K](1779)
    摘要:
    利用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收集、整理的西北地區東部代表站1470~2003年的旱澇等級資料,根據不同的地形地貌特征和氣候特征,將西北地區東部分為3個氣候區,利用周期分析、coif3小波變換等統計分析方法對3個氣候區534年旱澇指數的年代際氣候特征及地域之間旱澇變化的差異進行分析.結果表明,西北地區東部不同區域旱澇的時空分布特征不盡相同,旱澇演變趨勢、旱澇周期變化既有一致性,也存在明顯的差異.534年以來北部、中部由偏旱趨于正?;蚱珴?南部1724年以前的變化趨勢由偏旱趨于偏澇,1724年以后由偏澇趨于偏旱;3個氣候區都存在25年和10年的顯著周期,其中中部還存在14~15年的顯著周期,說明中部旱澇交替較北部和南部明顯.
    9  寧波市年降水量時空變化特征
    涂小萍 錢燕珍
    2006, 34(3):271-274.
    [摘要](2933) [HTML](0) [PDF 163.14 K](2062)
    摘要:
    應用主分量分析、氣候突變檢驗、“墨西哥帽”小波分析及譜分析等多種方法對寧波市1953~2003年的年降水量進行了時空特征分析.結果表明:寧波市所轄7個氣象站年降水量呈現出從西南往北-東北方向遞減的趨勢,與全市地形走向基本一致,年降水量最大、最小值相差400 mm左右;全市各地年降水量的年際變化趨勢是一致的;寧波市區年降水量在20世紀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接近突變臨界值,近年也有發生轉折的趨勢;進入21世紀以來,寧波市年降水量處于偏少的氣候背景中,2003年變化最為劇烈;寧波市區年降水量有準4年的振蕩周期.
    10  東風波誘生低渦發生發展的螺旋度演變特征分析
    鄭峰
    2006, 34(3):275-279.
    [摘要](1303) [HTML](0) [PDF 215.17 K](1610)
    摘要:
    利用NCEP 1°×1°再分析資料對2001年8月3~4日浙南閩北的東風波暴雨過程,根據螺旋度(Helicity)分析了過程中的暴雨演變以及雁蕩山脈誘生中尺度低渦發生發展的原因。同時,利用中尺度有限區域模式MM5V2對該東風波誘生中尺度低渦進行模擬。結果表明:螺旋度大值中心強度和位置的演變較好地反映了暴雨落區和中尺度低渦的誘生、移動,螺旋度的時空演變對暴雨發生有一定的預示意義,螺旋度計算較中尺度模式得出誘生低渦初生位置、路徑預報準確率高,二者集成可以提高誘生低渦的預報準確率。
    11  一次孟加拉灣風暴影響下云南持續性暴雨天氣診斷分析
    周國蓮 魯亞斌 張騰飛 普貴明 徐八林 高敏琪
    2006, 34(3):280-285.
    [摘要](1399) [HTML](0) [PDF 728.12 K](1877)
    摘要:
    應用MICAPS資料結合FY-2衛星云圖,診斷分析了云南2004年5月18~20日的持續性暴雨天氣過程,這次近50年來最強的暴雨過程主要影響天氣系統是孟加拉灣風暴和700 hPa切變線及地面冷鋒,冷空氣侵入孟加拉灣風暴外圍環流導致降水強烈發展.孟加拉灣風暴帶來的充沛水汽輸送和強烈的上升運動與高溫高濕的不穩定大氣為強降水發生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高低空急流的建立及維持,強鋒生區的持續觸發作用,是本次連續性暴雨維持的重要原因.
    12  局地強對流暴雨的多普勒天氣雷達個例分析
    丁青蘭 秦勇 陳明軒 譚曉光
    2006, 34(3):286.
    [摘要](1558) [HTML](0) [PDF 224.58 K](1774)
    摘要:
    從天氣背景的分析出發,利用多普勒天氣雷達的強度、速度資料以及由速度資料反演的垂直風廓線和二維風場對一次北京局地暴雨從開始到強降水結束時段做了詳細的分析。分析發現,這次局地強對流暴雨是大尺度系統和中尺度系統共同作用的結果,大尺度環流為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本站層結有很大的不穩定度,為強對流風暴的產生提供了必要條件;低層中尺度輻合線起到了觸發對流和加強對流的作用。
    13  NOAA等開展無人駕駛飛機颶風觀測
    曾曉梅(編譯)
    2006, 34(3):290-290.
    [摘要](1313) [HTML](0) [PDF 71.30 K](1215)
    摘要:
    NOAA大西洋海洋與氣象實室(AOML:Atlantic Oceanographic and Meteorological Laboratory)無人駕駛飛機在飛行10h后首次下降進入熱帶風暴Ophelia之中。探測飛機Aerosonde獲得了近地面、強風颶風環境的詳細資料。在這些區域,若用NOAA和美國空軍的有人駕駛飛機直接觀測來獲取這些資料風險太大。
    14  一次中氣旋冰雹天氣過程的診斷分析
    李文娟 鄭國光 朱君鑒 酈敏杰
    2006, 34(3):291-295.
    [摘要](1604) [HTML](0) [PDF 268.25 K](2004)
    摘要:
    對2002年9月27日發生在山東省境內的一次冰雹天氣過程進行了中小尺度和雷達資料分析.結果表明:華北冷性低槽的東移南壓,并配合低空切變線和地面冷鋒的共同影響是這次過程的直接大尺度影響系統;高空冷平流、地面暖平流,在對流層中低層形成了大范圍上冷下暖的不穩定層結;低層中尺度低壓環流的擾動,并與高空急流南側的輻散區耦合,產生強烈的上升運動;雷達回波分析也發現,這次過程具有典型的小型超級單體風暴特征,存在并維持尺度較小的中氣旋結構.
    15  新衛星系統將利用GPS信號追蹤颶風、氣候變化以及空間天氣
    程也(編譯)
    2006, 34(3):295-295.
    [摘要](1347) [HTML](0) [PDF 72.63 K](1273)
    摘要:
    一個新的由6顆低軌衛星組成的全球衛星觀測系統于2006年4月14日發射升空,其目的是改進天氣預報,監測全球氣候變化和加強空間天氣研究。該系統將首次通過來自美國全球定位系統(GPS)的無線電信號提供地球上上萬個點的每日實時資料,用于科研與業務。該系統由美國與臺灣(American Institutein Taiwan和Taipei Economic and Cultural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the United States)聯合開發,由UCAR提供系統設計。在美國稱作COSMIC(Constellation Observing System for Meteorology,Ionosphere and Climate),而臺灣稱其為FORMOSAT-3。
    16  北京市人工增雨效果評估方法分析
    李書嚴 李偉 趙習方
    2006, 34(3):296-300.
    [摘要](1474) [HTML](0) [PDF 194.88 K](1875)
    摘要:
    用序列試驗法、回歸分析法、雙比分析法和區域回歸數值模擬試驗方案4種效果評估方法對北京地區2001~2004年6~9月的37次火箭、高炮催化作業進行效果評估,并比較各種方法的優缺點.結果表明:①這4種方案統計結果均得到顯著的增雨效果,平均增雨分別為:用序列試驗的方法6.99%,用回歸分析法30.68%,雙比分析法20.11%,區域回歸數值模擬試驗方案13.37%.②誤差分析表明,區域回歸數值模擬試驗方案產生的絕對誤差僅為2.1%~2.2%,是一種較科學的評價方法.
    17  NASA調查發現極地冰原在收縮
    程也(編譯)
    2006, 34(3):300-300.
    [摘要](1302) [HTML](0) [PDF 71.52 K](1294)
    摘要:
    NASA科學家關于覆蓋格陵蘭和南極的巨大冰原的大型綜合調查發現,氣候變暖正在改變著地球最大的冰雪庫能留存多少水。NASA宣稱,這次調查首次應用統一、綜合的方式清點了10年來總共損失了多少冰和新增加了多少雪。調查表明,在1992-2002年間,總的說來極地冰原在損失,與此相應海平面在上升。調查首次記錄到南極西部冰架大面積變薄。格陵蘭中部降雪增加,邊緣冰原在變薄。這些現象都是氣候模式所預報的氣候增暖信號。
    18  人工影響天氣高炮(火箭)作業空域自動化申報系統
    黃毅梅 周毓荃 鮑向東 姚展予 張云平 李昊
    2006, 34(3):301-305.
    [摘要](1478) [HTML](0) [PDF 117.61 K](2016)
    摘要:
    為解決高炮(火箭)人工影響天氣電話申報空域存在的時效性差、人力勞動量大和易出現失誤等問題,研究開發了河南省人工影響天氣高炮(火箭)作業空域自動化申報系統.該系統充分利用氣象基本業務通訊網絡,以數據庫為核心,采用客戶機/服務器(Client/Server)模式,實現了用計算機處理作業空域申報和批復等實時信息,并具有自動保存作業空域申報和批復信息以及保存作業點的作業信息和作業效果信息等功能.該系統還具有根據天氣形勢,對適合人工影響天氣的作業點進行預警,并優先進行空域申報的功能.文中還對該系統的設計思路進行了拓展,提出了利用該系統實時信息交互功能設計全新模式的高炮(火箭)人工影響天氣業務技術系統的思路.
    19  土地覆被變化在不同區域可能產生不同影響
    曾曉梅(編譯)
    2006, 34(3):305-305.
    [摘要](1338) [HTML](0) [PDF 72.77 K](1287)
    摘要:
    新的氣候模擬表明,人類活動引起的土地覆被變化可能會引起亞馬遜地區的由溫室氣體導致的增暖加劇,而使中緯地區的溫室增暖抵消達25%~50%。NCAR的模擬證明了全球變化模式中考慮土地覆被的重要性。該成果發表于2005年12月9日的Science雜志。該模擬是由堪薩斯大學的Johannes Feddema與NCAR的6位科學家在NCAR進行的。研究小組在模擬中將NCAR的土地表面模式與NCAR與美國能源部合作開發的全球尺度的平行氣候模式相結合。這是第一次在21世紀增暖模擬中不僅考慮海洋-大氣分量的相互作用,還考慮由農業、森林破壞等人類活動引起的土地覆被變化。
    20  青海草本植物物候期變化與氣象條件影響分析
    祁如英 王啟蘭 申紅艷
    2006, 34(3):306-310.
    [摘要](1885) [HTML](0) [PDF 136.65 K](2370)
    摘要:
    利用青海省8個農氣觀測站草本植物物候期觀測資料,分析了草本植物物候期變化及其對氣溫、降水、日照變化的響應.結果表明:①草本植物物候期有明顯的地域性.②青海草本植物物候現象生長期除河南、互助等地呈現出縮短趨勢外,其余大部地區呈現出作物生長季延長的趨勢.③草本植物物候對氣溫、降水、日照的響應:氣溫,對上年黃枯期月至當年各物候出現期上月平均氣溫升高1 ℃,草本植物物候期除個別地、個別物候期推遲(1~11 d) ,生長期縮短(5~9 d),絕大部分地區草本植物物候期提早(2~12 d), 生長期延長(3~13 d); 降水,對上年黃枯期月至當年各物候出現期上月降水量增多10 mm,曲麻萊、互助萌動期提早2 d,湟源萌動期推遲1 d,甘德展葉期推遲3 d, 其余響應微弱;日照, 對上年黃枯期月至當年各物候出現期上月的日照時數增多10 h,各地個別物候期提早1 d, 其余響應微弱.
    21  魯西南歷年逐旬土壤自然干旱程度序列模型
    孔凡忠 劉繼敏 吳雷柱 王瑋
    2006, 34(3):311-314.
    [摘要](1285) [HTML](0) [PDF 121.76 K](1594)
    摘要:
    近30多年來,由于農田灌溉條件的迅速改善,得到的土壤墑情資料已不能反映自然狀態下的土壤墑情變化規律.利用土壤水分平衡方程和Penman公式等計算各旬土壤水分相對盈虧程度并對照2001~2003年在不澆水條件下得到的各旬土壤墑情資料,建立擬和方程,確定了干旱指標,恢復了1970~2003年的逐旬實際干旱序列.結果表明,模擬的逐旬干旱序列較好地濾出了灌溉因素,與實際自然土壤自然干旱程度接近.
    22  強臺風“云娜”災害特征及其評估
    施素芬 趙利剛
    2006, 34(3):315-318.
    [摘要](2220) [HTML](0) [PDF 370.55 K](1799)
    摘要:
    根據0414號臺風“云娜”災情調查,使用模糊聚類方法對1949~2004年影響浙江省的重大臺風災害進行分析比較,認為臺風“云娜”是浙江省1956年以來所遭遇的最嚴重臺風災害.綜合評估結論:①建國以來臺風災害損失與工農業總產值的比值呈上升趨勢,臺風“云娜”造成的經濟損失與當年生產總值之比為3.54:100;②風暴潮為沿海臺風災害的主要因子,建成標準海塘后,大風上升為首要致災因子;③沿海農村新建(構)筑物和城市廣告牌在臺風“云娜”中安全問題突出,民營企業抗災能力也凸顯薄弱環節.
    23  星載微波輻射計反演洋面非降水云區水汽總量的研究
    劉松濤 嚴衛
    2006, 34(3):319-325.
    [摘要](1214) [HTML](0) [PDF 174.52 K](1672)
    摘要:
    針對AMSR-E的特點,采用物理統計方法,對洋面非降水云區水汽總量(V)的反演進行了模擬研究,并用實測亮溫數據對反演算式進行了初步驗證.主要結果有:①為了有效解決亮溫隨V值增加而趨于飽和的問題,采用多元線性回歸方法,研究比較了算式中不同亮溫函數形式的效果,結果表明,在反演算式中采用ln(T0-TB)形式有更好的回歸和反演效果,但這種形式不太適合于V值偏大的情況;②采用逐步回歸方法,對各通道不同亮溫函數形式的回歸因子進行了比較分析,引進了對因變量作用最顯著的6個因子,生成了新的反演算式,并且對應于不同V值均有較好的回歸和反演效果;③可以根據V值大小的變化分段采用以上兩種方法生成的反演算式,實際反演的結果與業務產品基本符合.
    24  南北極冰融化導致的海平面上升比預計的要快
    程也(編譯)
    2006, 34(3):325-325.
    [摘要](1203) [HTML](0) [PDF 86.89 K](1329)
    摘要:
    由NCAR與亞利桑那大學(University of Arizona)研究人員Bette Otto-Bliesner與Jonathan Overpeek分別進行的兩項綜合計算機模擬與古氣候資料的研究表明,南、北極冰原都可能會融化得比預計的快。該研究表明,到2100年北極夏季可能會像約13萬年前一樣溫暖,當時海平面比現在高6m。兩篇文章均發表于2006年3月24日的Science雜志。該研究基于古珊瑚礁、冰芯資料、其他自然氣候記錄以及NCAR的CCSM(Community Climate System Model)模式結果。
    25  自然災害實際上發生得比統計數字所顯示的更頻繁
    程也(編譯)
    2006, 34(3):325-325.
    [摘要](1280) [HTML](0) [PDF 86.89 K](1162)
    摘要:
    是否覺得最近100年中的災害性天氣事件發生較前幾個世紀要頻繁?按照美國氣象學會雜志2006年2月Journal of Applied Meteorology的文章,事實確實如此。該文作者芬蘭技術研究中心(Technical Research Centre of Finland)的Lasse Makkonen指出,諸如颶風、洪澇、地震、雪暴之類的自然災害的發生實際上比統計數字所顯示的更為頻繁。
    26  氣象衛星地面接收站電磁環境測試與分析
    朱愛軍 劉斌
    2006, 34(3):326-331.
    [摘要](1708) [HTML](0) [PDF 174.49 K](1970)
    摘要:
    分析了目前3個國家級氣象衛星地面站無線電環境對數據接收的實際影響,給出了我國下一代極軌氣象衛星使用的頻率范圍,論述了建站前和運行過程中無線電環境測試的必要性.以北京氣象衛星地面接收站的電磁環境測試與分析為例,介紹了氣象衛星地面站電磁環境的測試原理、計算和分析方法,內容包括:干擾源的分類,被測試區域最大干擾允許值的計算、測試系統參數、測試的過程、測試數據.對測試的數據進行了分析,并根據分析結果對干擾源進行了確定.提出了解決辦法:通過無線電環境測試查找干擾源,然后通過無線電管理部門進行協調,同時在接收設備上采用一些抗干擾的技術手段.
    27  歡迎訂閱《氣象科技》、《氣象科技合作動態》、《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年報》
    2006, 34(3):331-331.
    [摘要](1161) [HTML](0) [PDF 71.53 K](1121)
    摘要:
    28  脈沖多普勒氣象雷達發射機相位穩定性分析
    黃曉 熊毅
    2006, 34(3):332-335.
    [摘要](1770) [HTML](0) [PDF 121.15 K](2444)
    摘要:
    簡要介紹了低相位噪聲多普勒天氣雷達發射機的特點和組成,脈沖多普勒氣象雷達對發射機相位穩定性的要求,發射機滿足脈沖多普勒氣象雷達的要求所面臨的關鍵技術問題.為了改善相位噪聲,在發射機中采用了全固態調制器、回掃充電技術、充電校平技術和同步交流方波穩流燈絲電源等技術.分析了發射機影響脈沖多普勒氣象雷達檢測性能的主要因素以及射頻脈沖信號受寄生調制的影響而產生的邊帶相位噪聲,發現在發射機射頻信號中不需要的寄生調制和噪聲是由一系列源產生的,影響脈沖多普勒氣象雷達相位穩定性的主要因素有射頻激勵源、電源紋波、脈沖時間抖動、幅度調制、顫噪效應、電磁感應和電磁干擾輻射源等.這些不需要的邊帶噪聲限制了脈沖多普勒氣象雷達在雜波中探測目標的能力.
    29  利用雷達回波與GIS技術反演面雨量研究
    何健 王春林 毛夏 孫向明
    2006, 34(3):336.
    [摘要](1537) [HTML](0) [PDF 155.84 K](1815)
    摘要:
    自動氣象站可以直接測量單點或較小范圍的降水量,測量精度較高,但自動氣象站的分布密度不夠,往往漏掉強降水、暴雨中心。雷達能實時探測云和降水結構及系統發生、發展演變情況,能迅速提供一定區域的實時降水情況,但雷達測量誤差較大,測定局地降水量精度不高,因此,將自動氣象站與雷達進行點面結合,采用一定的數學方法和GIS技術,可以得到能夠代表某特定區域平均降水情況的面雨量。以深圳市行政區域面雨量反演為例,建立區域內所有測站的6rain累積降雨資料與雷達回波數據之間的回歸關系,借助GIS技術和包括對經度、緯度、海拔高度3個因子的地理訂正,構建雷達圖上特定行政區域的面雨量計算模型,并對格點擬合雨量進行空間分辨率的精細化反演,得到雷達圖上的特定行政區域的面雨量圖。
    30  CINRAD/SA雷達故障統計分析
    趙瑞金 趙現平 董保華 李巖
    2006, 34(3):344-348.
    [摘要](1571) [HTML](0) [PDF 105.93 K](1849)
    摘要:
    對石家莊CINRAD/SA雷達運行1年的故障情況進行了統計分析. 介紹了常見告警信息,故障現象及處理辦法.通過對雷達開機日數、故障日數、損壞器件情況、故障發生部位、告警信息、以及與環境溫度的相關性分析,認為CINRAD/SA雷達運行狀態與網絡保障、計算機狀況、環境溫度等環境因素密切相關.現場的運行環境對CINRAD/SA雷達的運行狀況影響較大.CINRAD/SA雷達發射機和天線控制系統故障較多,是日常維護的重點.為保障雷達正常運行,加強CINRAD/SA雷達網絡安全管理、采用高性能計算機、做好雷達維護工作、保障良好的機房環境非常重要.
    31  CE318太陽光度計觀測資料應用前景及其解讀
    任宜勇 李霞 呂鳴 胡秀清
    2006, 34(3):349-352.
    [摘要](1854) [HTML](0) [PDF 139.85 K](1779)
    摘要:
    2002年中國氣象局在沙塵暴各觀測站點安裝了CE318太陽光度計,用于探測大氣氣溶膠.為了使研究人員了解CE318太陽光度計工作原理、數據存儲格式及解讀方法,使這批觀測數據很好地發揮作用,該文介紹了氣溶膠氣候效應的研究現狀,分析了應用太陽光度計這種地基手段探測氣溶膠的優勢以及探測數據的應用前景.同時,針對光度計原始觀測資料直接應用的瓶頸問題--資料解讀方案進行了討論,包括定標、氣溶膠光學厚度的計算、光度計數據質量控制方法等.結合新疆塔中站光度計觀測資料,列舉了采用Langley法進行定標和計算氣溶膠光學厚度的步驟.

    當期目錄


    年第卷第

    文章目錄

    過刊瀏覽

    年份

    刊期

    瀏覽排行

    引用排行

    下載排行

    您是第位訪問者
    技術支持:北京勤云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午夜欧美大片免费观看,欧美激情综合五月色丁香,亚洲日本在线视频观看,午夜精品福利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