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第34卷第1期文章目次

  • 顯示方式:
  • 簡潔模式
  • 摘要模式
  • 1  
    2006, 34(1).
    [摘要](1146) [HTML](0) [PDF 0.00 Byte](245)
    摘要:
    2  《氣象學與地球天體物理學文摘》Web版的檢索策略和注意事項
    于鳳蓮
    2006, 34(1).
    [摘要](1478) [HTML](0) [PDF 0.00 Byte](298)
    摘要:
    由于《氣象學與地球天體物理學文摘》(MGA)網絡版收錄文獻數據量大,快速準確檢索到自已所需文獻,一方面用戶要了解系統的結構設置和檢索方式的要求,同時要遵循系統所做的有關規定,并要講究檢索策略.檢索過程中應注意以下事項和檢索策略:
    3  年代際氣候變化研究進展
    宋巧云 魏鳳英
    2006, 34(1):1-6.
    [摘要](1776) [HTML](0) [PDF 122.34 K](3004)
    摘要:
    概述了全球尺度、我國大范圍區域及長江中下游梅雨的年代際氣候變化的一些研究進展,重點介紹了近期我國氣象工作者有關這方面研究的一些成果.指出:①全球尺度的大氣、海洋及氣溫變化不僅存在明顯的年際變化,而且年代際變化也十分顯著;②受全球氣候年代際變化的影響,中國氣候也存在多時間尺度的變化特征,但氣候的年代際變化特征與全球氣候年代際變化有不同之處;③長江中下游梅雨氣候變異不僅與海-氣相互作用密切相關,而且海洋的年代際變化也是梅雨異常變化的重要氣候背景;④年代際尺度變化在全球變暖改變區域氣候特征的過程中的貢獻、年代際氣候變化的形成及作用機制,特別是長江中下游梅雨的年代際變化的成因和機制都是仍需繼續加強研究的問題.
    4  登陸臺風短時定量降水預報方法初探
    岳彩軍 陳佩燕 雷小途 楊玉華
    2006, 34(1):7-11.
    [摘要](1598) [HTML](0) [PDF 182.19 K](1725)
    摘要:
    利用登陸臺風的GMS-5 IR1 TBB資料及地面自動站逐時雨量資料,初步建立了適用于登陸臺風的定量降水估計(QPE)方法,基于QPE結果,采用外推法,初步實現了對登陸臺風未來0~3 h的短時定量降水預報(QPF).應用于0104號登陸臺風“尤特”和0414號登陸臺風“云娜”兩個例表明:對單站逐小時雨量定量預報而言,如果50%相對誤差可以接受,0、1、2、3 h的QPF準確率分別達20%~70%、30%~80%、30%~70%、20%~60%;對于單站過程雨量定量預報而言,如果50%相對誤差可以接受,0、1、2、3 h的QPF準確率基本都達60%~80%;對未來0~3 h的面雨量也具有一定定量預報能力.0~3 h QPF結果對實際短時登陸臺風降水業務預報工作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5  區域降水數值預報產品人工神經網絡釋用預報研究
    林健玲 金龍 彭海燕
    2006, 34(1):12-17.
    [摘要](1773) [HTML](0) [PDF 114.33 K](1855)
    摘要:
    利用T213、日本細網格降水預報等數值預報產品,采用人工神經網絡方法進行預報釋用.通過聚類分析方法對廣西自治區測站進行分類,簡化預報對象,對數量眾多的T213數值預報產品采用自然正交分解(EOF)方法,濃縮大量因子的有效信息,并結合日本降水預報因子建立廣西5~6月區域降水量級的逐日人工神經網絡預報模型.運用與實際業務預報相同的方法進行逐日預報試驗.結果表明,用這種數值預報產品釋用方法建立廣西3個預報區域的B-P人工神經網絡預報模型對中雨以上降水量級預報的TS評分分別為0.55、0.5和0.26,比目前業務預報中參考使用的T213和日本數值預報產品降水預報具有更好的預報效果.
    6  歡迎訂閱《氣象科技》、《氣象科技合作動態》、《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年報》
    2006, 34(1):17.
    [摘要](1477) [HTML](0) [PDF 69.48 K](1257)
    摘要:
    7  門限自回歸模型在梅雨降水量預測中的應用
    卞正奎 劉文軍 劉方
    2006, 34(1):18-21.
    [摘要](1535) [HTML](0) [PDF 157.50 K](2113)
    摘要:
    針對梅雨量的分布特性,提出應用門限自回歸模型建立一套簡便實用的梅雨量豐枯預測方案.利用相關分析取得恰當的延遲特性,根據梅雨量在X軸上的分布特點選取門限值,并通過改進遺傳算法和高斯-牛頓法優化回歸系數項和回歸系數,最后采用分級預報方法對梅雨量做5級預報.該方案在1967~2002年泰州地區梅雨量豐枯預測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歷史擬合率和預報準確率分別達到87%和80%.
    8  一次冷渦暴雨的中尺度對流云團分析及數值模擬研究
    王莉萍 沈桐立 崔曉東 張素美
    2006, 34(1):22-28.
    [摘要](1433) [HTML](0) [PDF 685.13 K](1746)
    摘要:
    利用MM5模式對2000年8月發生在河北省的一次暴雨過程進行了模擬,發現本次過程是由蒙古東部的低渦與副熱帶高壓共同作用形成的,而局地大暴雨的直接原因是中尺度對流云團的作用.中尺度對流云團形成前期有一個能量急劇積累的過程.通過改變地形、低層東南風大小的敏感性試驗,發現這次暴雨雖然發生在河北東部,但華北西部、北部的地形對暴雨影響很大:當降低地形高度后,雨區的位置和強度都發生變化;減弱低層東南風后,蒙古東部冷渦的強度和移動速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改變,并且層次越低影響越明顯.
    9  重慶市"5·29"暴雨天氣過程診斷分析與數值模擬
    周國兵 隆宵 劉毅
    2006, 34(1):29-34.
    [摘要](1611) [HTML](0) [PDF 1.09 M](1920)
    摘要:
    在天氣分析的基礎上,利用非靜力中尺度數值預報模式MM5和雙向二重嵌套網格技術,對2004年5月29~30日重慶市暴雨天氣過程進行數值模擬.診斷分析表明,高空低槽產生的冷鋒云系發展東移是產生此次暴雨天氣過程的主要大尺度天氣系統,由高空槽誘發產生的中尺度渦旋是產生此次暴雨天氣的主要中尺度系統.模擬結果與觀測結果的對比顯示表明,MM5中尺度數值預報模式能夠成功模擬四川盆地東部的暴雨天氣過程,同時揭示了高空槽東移過程中在重慶地區范圍內產生的較強中尺度氣旋性輻合和強烈上升運動促使了暴雨的產生.
    10  區域冷鋒降水微物理機制研究
    王柏忠 廖菲 胡婭敏
    2006, 34(1):35-40.
    [摘要](1499) [HTML](0) [PDF 290.93 K](1701)
    摘要:
    20世紀利用一維層狀云模式對2002年4月4~5日河南省冷鋒降水過程進行了模擬.數值模擬結果顯示,此次冷鋒降水屬于冷云降水過程,冷鋒前后云中主要以冰相粒子為主,云中水質粒自上而下的空間分布依次為冰晶、雪、云水、霰、雨水.冷鋒前后,各種水質粒有著不同的含量及數密度,但形成水質粒的主要微物理過程都表現為:冰晶數密度的增加主要依靠核化、繁生,大部分雪主要靠凝華、撞凍過冷云水和冰晶增長,霰的質量增加主要靠撞凍雪、過冷云水和雪自動轉化而來,大部分的雨水是由霰融化而來,因而此次冷鋒降水機制表現為“水汽-雪-霰-雨水”。
    11  臺風與高原東北側冷鋒暴雨的環境場及云圖特征
    侯建忠 張弘 杜繼穩 梁生俊
    2006, 34(1):41-46.
    [摘要](1446) [HTML](0) [PDF 867.91 K](1979)
    摘要:
    運用天氣學、衛星云圖和物理診斷方法,分析20°N以北、130°E以西有臺風活動,陜西有地面冷鋒東移過境并出現大暴雨的3次典型天氣過程,以揭示近海臺風活動對青藏高原東北側冷鋒暴雨增幅的特征和規律。結果顯示此類暴雨的中尺度對流云團位于冷鋒云系的前部,其水平尺度在幾十公里到300 km左右,生命史約6~8 h,中尺度系統常具有夜間發展、增強的特征。冷鋒暴雨的水汽輸送主要依靠臺風低壓外圍的偏東急流來傳遞,水汽輸送以850 hPa層附近最為顯著。當臺風西行移至臺灣島附近活動,而青藏高原東北側的陜西有冷鋒過境東移時,此時出現冷鋒暴雨的降水增幅明顯。
    12  西北地區東部秋季降水日數時空特征分析
    白虎志
    2006, 34(1):47-51.
    [摘要](1437) [HTML](0) [PDF 277.16 K](1663)
    摘要:
    利用西北地區東部(95°~112°E,32°~41°N)共104個測站的1960~2000年秋季(9~11月)降水日數資料,通過主成分分析和旋轉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對我國西北地區東部秋季降水日數異常的時空特征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西北地區東部秋季0.1 mm以上的降水日數多年平均分布總體上從南向北減少,并存在兩個多雨日中心,一個位于祁連山地區;另一個位于青海南部和四川北部地區。其異常分布主要表現為一致性異常和西北與東南相反的異常兩種形式,降水日數氣候區可主要劃分為西北東部副熱帶季風區、青海東北及甘肅中部區、甘肅河西及河套地區、青海高原南部及川西高原區。各氣候區代表站降水日數年代際變化均呈現下降趨勢,1978年前后是秋季降水日數由多變少的轉折點。
    13  《氣象科技》征稿
    2006, 34(1):51.
    [摘要](1310) [HTML](0) [PDF 0.00 Byte](296)
    摘要:
    14  云南雨季逐候降水量的低頻振蕩特征
    何華 陶云 段旭 孫績華
    2006, 34(1):52-56.
    [摘要](1631) [HTML](0) [PDF 0.00 Byte](314)
    摘要:
    應用主分量方法分析了云南省84站1991~2000年雨季(5~10月)逐候降水量的主要時空特征,并用非整波技術分析了所提取的第1、第2主分量頻譜分布的低頻振蕩特點,同時分析了低頻振蕩現象與El Nino(La Nina)事件及云南雨季降水多、少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①云南地區雨季降水主要低頻振蕩周期為6候(30天)、10候(50天)的月際振蕩和15~17候(75~85天)的季節內振蕩;②云南雨季的候降水每年都存在30天振蕩周期,30天振蕩是云南雨季固有的振蕩;③當發生El Nino或La Nina異常氣候事件時,云南雨季的候降水存在50天振蕩周期;④當云南雨季存在75~85天振蕩時,云南主汛期(6~8月)降水距平百分率為正(除2000年為零距平);當云南雨季不存在75~85天振蕩時,云南主汛期降水距平百分率為負.
    15  山東省近40年氣候變化特征
    廉麗姝 李為華 朱平盛
    2006, 34(1):57-61.
    [摘要](2307) [HTML](0) [PDF 149.55 K](6562)
    摘要:
    根據山東省60個氣象站1961~2001年的氣溫與降水資料,利用回歸分析、功率譜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山東省近41年氣溫與降水的年、季變化傾向、階段性和周期性等變化特征.結果表明:①近41年山東省年平均氣溫有顯著的上升趨勢,各季平均氣溫雖也均呈上升趨勢,但增溫趨勢表現出明顯的季節非對稱性,其中以冬季氣溫增幅最大.②年降水量呈下降趨勢,年降水量減幅為每10年 31.7 mm;不同季節降水的變化趨勢有所不同,其中夏季降水減幅最大,而冬季降水略有增加.③山東省年平均氣溫的演變表現出明顯的階段性和周期性的基本特點,而降水的階段性和周期性特征則不如氣溫顯著.
    16  夏季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與山東降水的關系
    高安春 申培魯 張延龍
    2006, 34(1):62-67.
    [摘要](1649) [HTML](0) [PDF 679.58 K](1767)
    摘要:
    在對盛夏7、8月及夏季(6~8月)平均的500 hPa高度場和同期山東降水場分別進行奇異值分解(SVD)分析的基礎上,根據高度場時間系數的大小選取特征年進行高度場合成.發現夏季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位置、強度異常對山東夏季降水有重要影響.副高強度偏弱、位置偏北時,對應山東多雨;強度偏強、位置偏南偏西時,山東少雨.此外,南海、菲律賓等地高度場的異常與副高的位置、強度間有重要的關系.當前者處顯著的正距平時,副高強度強、西伸明顯;當前者處顯著的負距平時,副高強度易偏弱、但位置偏北.
    17  海洋沉積物中的微生物對溫度變化的響應
    曾曉梅(編譯)
    2006, 34(1):67.
    [摘要](1396) [HTML](0) [PDF 69.84 K](1544)
    摘要:
    美國佐治亞大學的海洋科學家發現溫度影響微生物的生物活動,降解海洋沉積物中的有機碳。因此,全球增暖可能會破壞有機碳平衡,這些有機碳或參與大氣的循環,或埋藏在海洋沉積物中作為碳源存在。佐治亞大學的海洋學家Samantha Joye和Nathaniel Weston研究指出,直到目前為止,人們對于溫度如何影響這種微生物過程了解得很少,這種生物過程引發沉積物中復雜有機物的初始分解。
    18  陜西省近40年最高最低溫度變化
    楊文峰
    2006, 34(1):68-72.
    [摘要](1895) [HTML](0) [PDF 134.88 K](2397)
    摘要:
    利用陜西省1961~2002年的實測資料,在剔除城市熱島效應對氣候變化趨勢的可能影響之后,使用自然正交函數展開,得到冬、春、夏、秋4季最高、最低溫度第1特征向量.第1特征向量均為正值,且方差貢獻均超過60%,所對應的時間系數能代表最高、最低溫度的時空變化.由此研究了陜西省最高溫度、最低溫度的時空變化趨勢特點:冬、春、夏、秋4季,無論最高、最低溫度1980年以后均呈增溫趨勢,這種變化趨勢的中心區域普遍在關中中、西部和渭北;而近10多年來溫度日較差除秋季外,有增大的趨勢,這可能主要是由于云量的減少所致.
    19  美國國家天氣局天氣預報模式有新改進
    曾曉梅(編譯)
    2006, 34(1):72.
    [摘要](1652) [HTML](0) [PDF 69.63 K](1527)
    摘要:
    美國國家天氣局宣布,其制作15天天氣預報的天氣與氣候模式有重大改進。2005年9月,美國國家天氣局環境模擬中心開始提供更精細的大氣信息,這些信息能幫助預報員提高預報準確度。隨后,美國國家天氣局對其全球預報系統(GFS:Global Forecast System)進行了升級,該系統是其用來預報全球天氣形勢的主要模式。美國國家天氣局的各種天氣預報均使用該模式,例如颶風預報、暴雨預報、干旱預報、雪暴預報、冰況預報以及航空預報。
    20  福建春季冰雹天氣物理量診斷分析
    朱艷萍 劉愛鳴 李白良
    2006, 34(1):73-77.
    [摘要](1848) [HTML](0) [PDF 683.86 K](1829)
    摘要:
    利用1980~1999年高空探測資料的合成分析,總結出福建區域性降雹的環境場特征,造成福建冰雹的天氣型主要為冷切適中型、低渦冷切適中型、低渦冷切偏西型、冷切偏南型、冷切偏西型.福建春季冰雹的主要機理是冷空氣與強暖濕氣流相遇而引發的.高空西風槽和南支槽及其前側的副熱帶急流和低空強西南氣流及準靜止切變線是誘發福建省春季冰雹最主要的天氣系統.同時還分析總結出冰雹過程的熱力條件、動力條件、水汽條件等物理量特征.冰雹過程,福建處在高能區、強位勢不穩定區和水汽通量高值區,低層輻合、高層輻散的上下層配置有利于福建省對流天氣發展.
    21  寧夏河東沙地近百年來氣候背景變化分析
    李艷春 胡文東 孫銀川
    2006, 34(1):78-82.
    [摘要](1516) [HTML](0) [PDF 247.48 K](1973)
    摘要:
    利用賀蘭山樹木年輪指數與河東沙地鹽池代表站的年降水量及氣溫距平建立相關關系,對河東沙地近百年的降水量及氣溫距平序列進行擬合延長,分析河東沙地近百年來氣候變化大趨勢.同時利用河東沙地范圍內6個代表性站氣象資料,對近50年來河東沙地氣候變化特征作較詳細的分析.結果表明:河東沙地在30年代之前為干冷期; 30年代以后逐漸向暖濕方向發展,一直持續到50年代中期;50年代中期以后是一個典型的寒冷濕潤時期; 60年代以后是一個相對干冷時期;80年代中期至今是近百年里的一個相對干暖時期.另外,在河東沙地不同時間、不同方位上氣溫、降水量、蒸發量、空氣相對濕度及平均風速均存在著較大差異.
    22  近地層日最高最低氣溫變化特征
    馬鵬里 張強 楊興國 劉宏誼 楊啟國 王潤元
    2006, 34(1):83-87.
    [摘要](1665) [HTML](0) [PDF 200.45 K](2797)
    摘要:
    最高、最低氣溫是反映氣候冷暖變化程度的重要標志,是判斷極端氣候事件強度的重要指標.利用中國氣象局蘭州干旱氣象研究所定西干旱氣象與生態環境試驗基地2003年10月17日至2004年4月6日1、2、4、10、16 m溫度梯度觀測試驗資料,分析研究了不同高度最高、最低氣溫的變化特點和出現時間的規律.結果表明:日最高氣溫從低層到高層是降低的,最低氣溫是升高的,并且隨高度的變化符合指數或對數規律.最高氣溫出現時間一般在正午2.5 h后,有天氣變化時在20:00后出現的情況較多;最低氣溫在2 m高度上最早出現,4 m以下在日出前出現的較多,4 m以上在日出后出現的較多.
    23  《氣象科技》開設“科技快報”欄目啟事
    2006, 34(1):87.
    [摘要](1361) [HTML](0) [PDF 69.24 K](1345)
    摘要:
    24  春季強降水過程的多普勒天氣雷達圖像特征剖析
    王麗榮 湯達章 張艷剛
    2006, 34(1):88-92.
    [摘要](1800) [HTML](0) [PDF 419.20 K](2310)
    摘要:
    對2004年4月25日出現在華北的一次大范圍較強降雨過程進行了分析,介紹了多普勒天氣雷達徑向速度PPI圖像和垂直風廓線(VWP)產品的應用技術,根據這兩種產品可以判斷冷、暖平流,以及各個高度層風的輻合、輻散,綜合這些特征進一步判斷氣流上升或下沉,從而可以推斷降水的生消.通過對此次降水個例的分析,探討了春季強降雨過程的雷達圖像特征,發現在降水發生、發展和消亡的不同時段垂直風廓線產品和徑向速度圖像都有非常明顯地體現,為今后預報春季大面積降水提供一定的參考和依據.
    25  新型AgI末端燃燒器及其在增雨作業中的應用
    汪曉濱 毛節泰 鄭國光 樓小鳳 馬舒慶 李侖格 關立友
    2006, 34(1):93-97.
    [摘要](1614) [HTML](0) [PDF 103.23 K](1756)
    摘要:
    文章對我國新型AgI末端燃燒器的研制情況、結構和改造及其使用作了介紹,簡述了這種新催化工具的特點,結合2002年12月至2004年9月,新型AgI末端燃燒器在河北、河南、青海、山東和北京飛機人工增雨探測作業試驗,介紹了新型AgI末端燃燒器在3種增雨探測作業機型中的使用情況,并就其中遇到的問題進行了討論,對如何結合探測作業飛機上所加載的GPS導航數據記錄系統及其它輔助記錄數據進行催化作業情況記錄進行了說明.
    26  不同天氣與氣候模式的集成
    曾曉梅(編譯)
    2006, 34(1):97.
    [摘要](1447) [HTML](0) [PDF 70.34 K](1468)
    摘要:
    一個由多個機構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宣布,他們首次成功地將來自不同機構的不同模式進行了集成,進行了4次地球物理系統模擬。
    27  山東省太陽輻射的計算及其分布
    王建源 馮建設 袁愛民
    2006, 34(1):98-101.
    [摘要](2265) [HTML](0) [PDF 130.27 K](4868)
    摘要:
    通過對國內外太陽總輻射氣候學計算方法的分析對比,確定Q=Q0(a+bS)為山東省太陽輻射最佳計算公式。根據濟南、福山、莒縣1961~2000年歷年各月的總輻射和日照百分率,采用最小二乘法擬合出公式中各月的經驗系數,并計算了山東省各地的月太陽總輻射。結果表明:山東省太陽總輻射年變化都表現為5月最大,12月最小。年太陽總輻射在4488~5692 MJ.m-2之間,北部多,南部少,其中年總輻射最大值出現在魯北的慶云,其值高達5692 MJ.m-2,最低值出現在魯西南的曹縣,其值為4488 MJ.m-2。
    28  何種風暴引發龍卷風?
    曾曉梅(編譯)
    2006, 34(1):101.
    [摘要](1495) [HTML](0) [PDF 84.63 K](1430)
    摘要:
    Purdue大學的Robert Jeff Trapp等研究發現,在美國大多數龍卷風是由單個雷暴引發,但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是由排列成行的雷暴產生的,尤其是在夜晚和涼爽季節。Trapp等研究了1998-2000年間發生在美國的3800多個龍卷風個例。研究表明,在龍卷風Alley的中心,旋風常常是從相對較小風暴單體發展起來,這些風暴單體在雷達圖上呈斑點狀,常常會合并成為隊列狀風暴,可伸展數百公里。人們一般認為隊列狀風暴是不會引發龍卷風的,但Trapp等發現,相當數量的龍卷風是由隊列狀風暴產生的。
    29  內蒙古典型草原區近40年氣候變化及其對土壤水分的影響
    侯瓊 烏蘭巴特爾
    2006, 34(1):102-106.
    [摘要](1883) [HTML](0) [PDF 134.47 K](2623)
    摘要:
    分析氣候變化對草原區土壤水分的影響對了解草原退化原因、恢復草原生態環境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根據近40年氣象資料和近20年的土壤水分觀測資料,利用線性趨勢等數理統計方法,分析了內蒙古典型草原區氣候變化趨勢和對土壤水分變化的影響,得出內蒙古典型草原區近40年氣候變化趨勢與全球氣候變化規律相似;影響土壤濕度的氣象因子主要是降水和蒸發,溫度通過影響蒸發而間接影響土壤濕度,蒸降差是分析氣候變化對土壤水分影響的直觀指標.氣候變暖導致蒸發加劇,在降水增加不明顯的條件下,加速了土壤干旱化程度.
    30  基于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的河南省森林防火系統
    張雪芬 鄒春輝 陳懷亮 薛龍琴 付祥建
    2006, 34(1):107-111.
    [摘要](1606) [HTML](0) [PDF 367.95 K](2339)
    摘要:
    河南森林火災較多,給森林資源造成較大損失.由于在火災預警、監測、救災中,沒有一套有效的現化化的手段,常常延誤較多的撲救時間,造成不必要的經濟和森林資源的損失.在多年森林火災遙感監測的基礎上,利用“3S”技術,從森林火災預警-監測-撲救等過程入手,建立了自動化、流程化的河南省森林遙感防火系統.介紹了河南省森林遙感防火系統的主要技術思路及各部分主要功能.該系統的資料接收、處理、服務等都實現了軟件支持,并利用“3S”技術,使火點監測圖像、氣象和森林火險預報與地理信息疊加.
    31  GPRS業務在自動氣象站網數據傳輸中的應用
    徐寧軍 陳戰平 馮智偉
    2006, 34(1):112-115.
    [摘要](1496) [HTML](0) [PDF 213.34 K](1781)
    摘要:
    廣東省中山市氣象局引進中國移動通信公司的GRPS無線業務通訊技術,取代常規電話撥號方式,用于完成中尺度災害性天氣監測網中22個自動氣象站觀測資料的采集和傳輸.在實際氣象業務試運行中的結果表明,GPRS通訊方式具有實時在線、高速傳輸、登陸快捷、收費合理、監控方便和安全可靠等優點,特別是在間斷、突發性的或頻繁、少量的氣象數據傳輸中表現出良好的性能,適合中尺度自動氣象站網氣象資料采集和傳輸的需要.根據GPRS的發展前景,對該業務未來在氣象部門的應用作了初步展望.
    32  地溫資料的計算機自動審核方法
    封秀燕 何志軍 金志鳳
    2006, 34(1):116-118.
    [摘要](1479) [HTML](0) [PDF 107.16 K](1666)
    摘要:
    地溫觀測資料的計算機自動審核技術,是地面氣象觀測資料計算機自動審核中的一個關鍵性技術難點.綜合分析了地溫觀測資料的特點和地溫觀測資料的人工審核方法,提出了地溫觀測資料“相鄰差”的標準差分析方法,詳細說明了該方法在計算機自動審核中的具體實現步驟和該方法的特點.由于該方法從本質上講是對人工審核方法的計算模擬,同時由于采用客觀計算方法,避免了主觀因素,所以審核質量能達到人工審核質量的要求,且比人工審核更全面.該方法在浙江省地面氣象資料計算機自動審核軟件中進行了試用,實踐證明該方法對提高地溫觀測資料的審核質量具有明顯效果.

    當期目錄


    年第卷第

    文章目錄

    過刊瀏覽

    年份

    刊期

    瀏覽排行

    引用排行

    下載排行

    您是第位訪問者
    技術支持:北京勤云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午夜欧美大片免费观看,欧美激情综合五月色丁香,亚洲日本在线视频观看,午夜精品福利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