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第33卷第5期文章目次

  • 顯示方式:
  • 簡潔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歡迎訂閱《氣象科技》、《氣象科技合作動態》、《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年報》
    2005, 33(5).
    [摘要](1187) [HTML](0) [PDF 0.00 Byte](245)
    摘要:
    2  資料同化方法研究進展
    張愛忠 齊琳琳 紀飛 李俊
    2005, 33(5):385-389393.
    [摘要](2333) [HTML](0) [PDF 164.33 K](2533)
    摘要:
    數值天氣預報模式的不斷完善和大氣觀測探測資料(特別是衛星、雷達等非常規探測資料)的大量涌現,推動著資料同化方法的逐步發展.文章主要回顧了資料同化方法研究的發展過程、目前的應用現狀以及對未來同化方法的展望.隨著人們對資料同化含義的深入理解,對于資料同化的研究由初始的探索階段逐步發展到以經驗性為主的同化方法,主要包括SCM和nudging;統計方法的引入,成為資料同化方法研究發展道路上具有重要意義的一個里程碑,從而出現了多元統計插值同化,比如OI,3D-Var以及PSAS;針對背景誤差協方差固定不變與實際情況的差異,考慮時間維的四維資料同化方法成為目前國際上較為主流的同化研究方法,其中以4D-Var和Kalman濾波為代表;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進步,更加合理的四維資料同化方法將會成為未來業務預報中主要的資料同化方法.
    3  VAISALA探空技術及中國探空技術的發展
    馬舒慶 趙志強 邢毅
    2005, 33(5):390-393.
    [摘要](1948) [HTML](0) [PDF 255.35 K](1778)
    摘要:
    VAISALA公司推出的數字化探空儀RS92標志著VAISALA探空技術有了全新的發展,探空系統和探空儀完全實現數字化.RS92采用了數字技術,在提高測量精度、提高信息傳輸的抗干擾能力上都將獲益.RS92的發射機占用帶寬大約是RS80的十分之一.測風采用GPS擴頻技術,大幅度提高測風數據獲取率.溫、壓、濕傳感器都有明顯改進.中國探空技術要加強傳感器和探空儀傳感器測量手段的發展.
    4  區域氣候模式中地表徑流方案的數值試驗
    吳戰平 周鎖銓 孫琪
    2005, 33(5):394-400407.
    [摘要](1242) [HTML](0) [PDF 1.13 M](1676)
    摘要:
    建立了不均勻的地表徑流算法,修改了RegCM2中徑流方案,這一算法適用于疏松土壤和緊密土壤.設計了一個適合與氣候模式RegCM2耦合、能模擬水文站流量的匯流模式.模擬了1998年夏季大暴雨期間6、7、8月降水的空間分布,分析了該徑流方案對降水、地表熱量通量、地表徑流、土壤濕度產生的影響,結果表明:①本文提出的方案在模擬1998年長江流域夏季大暴雨期間降水的空間分布上有一定的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降水量的模擬,其影響大致是總降水量的10%左右.②地表徑流方案改變了地面向大氣輸送的熱量通量,這種作用隨時間發生變化,這種變化與地表水分的再分配有關.③本方案計算的土壤滲透能力較強.在暴雨的初期,產生徑流較少,而在暴雨后期土壤濕度增大,產生的地表徑流較大,這一點更符合洪水形成的特點.
    5  用云團強中心附近最大亮溫梯度區判別強降水
    胡波 杜惠良 肖云
    2005, 33(5):401-403.
    [摘要](1650) [HTML](0) [PDF 375.14 K](1816)
    摘要:
    用1996~2001年5~7月GMS紅外云圖資料,分析了GMS紅外云圖云頂溫度與對應的地面雨量站的1 h雨量的關系,結果表明云團降水最強的區域既不是出現在云頂溫度最低的區域,也不是出現在云頂溫度梯度最大的區域,而是出現在云團強中心附近的云頂最大溫度梯度區移動方向大約4個像素的地方.同時采用回歸分析方法統計了云團最強降水與最低云頂亮溫和發展率等因子的關系,然后根據云團強中心附近的最大亮溫梯度區的移動來估計云團未來1 h強降水可能的強度與落區.
    6  海島地區分區大風預報探討
    王雷 王堅侃
    2005, 33(5):404-407.
    [摘要](1423) [HTML](0) [PDF 260.14 K](2019)
    摘要:
    利用海島自動測風站網的風力資料分析了舟山海域風力的分布特征,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把舟山海域劃分為5個海區,針對目前舟山沿海海面風力預報(公眾預報)范圍偏大,不能正確反映舟山海域風力局地特征的重大缺陷,提出了以分海區大風預報代替舟山沿海海面風力預報的設想和預報技術思路.預報實踐表明:與目前的舟山沿海海面風力預報相比,分海區大風預報不僅更加客觀合理和具有針對性,而且能夠有效地解決海上安全與效益之間的矛盾,適合在海島地區推廣應用.
    7  一次特大暴雨過程的數值模擬試驗
    王繁強 周阿舒 李業明 萬克利
    2005, 33(5):408-412.
    [摘要](1596) [HTML](0) [PDF 218.17 K](1688)
    摘要:
    利用MM5V3非靜力模式對2003年8月25日12:00至26日00:00發生于魯西南地區的一次特大暴雨天氣過程進行了數值模擬分析.模式較成功地模擬了這次特大暴雨天氣過程,再現了中β尺度低渦的發生、發展和消亡過程.數值模擬結果表明:本次暴雨過程具有較強的中尺度特征,暴雨區上空低層近東西向的切變線及其強烈的輻合上升運動和高空急流核人口處右側的輻散上升運動的耦合,是導致中β尺度低渦迅速發展而產生此次特大暴雨的觸發機制,西南急流和低空偏東風回流的水汽輸送以及層結不穩定對這次特大暴雨的產生有重要作用.
    8  陜北地區突發性暴雨和系統性暴雨的對比分析
    趙榆飛 杜繼穩
    2005, 33(5):413-418.
    [摘要](1542) [HTML](0) [PDF 166.56 K](1647)
    摘要:
    .使用常規氣象資料和診斷分析技術對比分析了陜北地區4次突發性暴雨和2次系統性暴雨過程.結果表明:①突發性暴雨出現在副熱帶高壓南北擺動,東西移動不太明顯的形勢下;水汽主要靠暴雨出現以前大氣低層輸送和聚集;上升運動是由于高層急流中心右后方的強烈輻散形成的,上升運動和突發性暴雨同步加強;低空能量鋒生強度大,體現為雨區能量較環境能量突增的過程;不穩定能量聚集明顯偏多,能量主要聚集在中高層;中尺度系統比較深厚.②系統性暴雨出現在副熱帶高壓系統性西進北抬或東退南壓的形勢下;水汽主要靠暴雨過程中的補充;垂直運動是由于低層輻合和高層輻散形成的,垂直運動在暴雨出現以前形成;能量鋒區比較深厚,鋒區相對弱,體現為低能氣團代替高能氣團的過程;不穩定能量聚集相對較少,能量主要聚集在中低層;中尺度系統較為淺薄等.
    9  青海器測時期以來氣溫變化特征
    汪青春 秦寧生 張國勝 李林 趙永業
    2005, 33(5):419-423432.
    [摘要](1661) [HTML](0) [PDF 151.75 K](1910)
    摘要:
    利用青海省26個代表站1961~2002年氣溫月資料,給出了加權平均的氣溫標準序列,分析了青海近42年來氣溫變化特征.結果表明:青海氣溫呈上升趨勢,升溫率為每10年0.25℃.年平均氣溫20世紀60年代最低,70年代起氣溫逐漸升高,進入90年代后升幅最為明顯,并達到年代平均氣溫最高值.氣溫變化存在明顯的季節性和地區性差異,最高和最低氣溫變化趨勢普遍存在不對稱性.青海氣溫變化趨勢與同期全國氣溫變化趨勢基本一致.全年和秋、冬兩季青海氣溫的升溫率明顯大于全國氣溫升溫率,年平均氣溫變化的位相超前于全國氣溫變化5~6年,這一結論有助于證實"青藏高原主體可能是我國氣候變化的先兆地區"的論斷.
    10  甘肅空中水汽含量演變特征
    王毅榮
    2005, 33(5):424-428.
    [摘要](1385) [HTML](0) [PDF 184.59 K](1593)
    摘要:
    為揭示甘肅空中水汽的時空演變,采用EOF、REOF、小波分析和計算Petitt變點等方法,研究了該區域大氣中水汽含量在近40 a的變化.結果表明:甘肅水汽變化存在4個敏感區(空間型),東部、西部是最敏感地區,中部敏感程度次之;在時間變化上階段性明顯,1977、1987年發生突變,1977年之前呈明顯下降趨勢,1977~1987年間波動,1987年后呈明顯上升趨勢;小波分析表明水汽變化存在2~4 a為主的振蕩,20世紀70年代以前變幅大,80年代以后變幅小.
    11  下墊面因子對內蒙古中西部沙塵暴時空分布的影響
    達布希拉圖 趙春生
    2005, 33(5):429-432.
    [摘要](1459) [HTML](0) [PDF 122.26 K](1926)
    摘要:
    選取內蒙古中西部37個站1961~2000年3~5月氣溫、相對濕度等地面氣象因子,分析它們對內蒙古中西部沙塵暴頻率的影響以及內蒙古中西部單站沙塵暴頻率的變化趨勢.結果表明:1961~2000年3~5月平均氣溫高于4℃和3~5月平均相對濕度低于40%地區對應沙塵暴多發區.從單站的沙塵暴頻率變化來看,非沙化區(包括沙區)有明顯的減少趨勢;沙漠化發展區沒有減少趨勢,下墊面狀況的惡化,使沙漠化地區和沙漠化發展區正在成為新的沙塵暴源地.
    12  晚稻單產動態預測方法研究
    楊霏云 王建林
    2005, 33(5):433-436.
    [摘要](1335) [HTML](0) [PDF 120.08 K](1586)
    摘要:
    晚稻單產與氣象條件關系分析表明:氣象要素是影響相鄰兩年晚稻單產變化的主要影響因素,尤其是氣溫和日照.根據業務服務的需要,提出利用晚稻主產省份的產量資料和代表站的旬平均氣溫、旬降水量和旬日照時數等氣象資料,運用綜合聚類原理,建立全國晚稻產量動態預報方法.此方法能夠在晚稻播種一段時間后動態預測晚稻單產,具有簡便、實用、準確率較高的特點,并且克服了常用回歸方法在較短時間內篩選預測因子難的缺點,有一定的業務應用價值.
    13  內蒙古西遼河流域特種玉米品種特性及氣候區劃
    白美蘭 劉興漢 邸瑞琦 楊麗桃 馮曉晶
    2005, 33(5):437-441.
    [摘要](1501) [HTML](0) [PDF 124.73 K](2295)
    摘要:
    基于玉米本身的特性和用途的不同,將玉米分為高油型玉米、高淀粉型玉米、高賴氨酸型玉米和甜玉米四大類型.根據每種玉米品種對氣候條件、土壤類型、地形特征等的不同需求,以通遼地區作為內蒙古東部西遼河流域玉米主產區的示范區,提出了特種玉米的區劃指標,并利用GIS技術進行適宜種植區域劃分.內蒙古通遼地區大部分農區適宜種植特種玉米,最適宜區、適宜區基本上均位于通遼南部和中部農業區.
    14  基于復雜性的生態系統可持續演化特征分析
    羅慧 蘇正軍 劉安麟 劉海英
    2005, 33(5):442-444.
    [摘要](1267) [HTML](0) [PDF 113.91 K](1704)
    摘要:
    介紹復雜性理論、闡明地球生態系統的復雜巨系統特點,以水資源演化為例,說明其狀態、過程、變換之間關系是錯綜復雜的.認為可持續發展是以人為本包括自然和社會要素的復雜巨系統問題,生態資源與環境災害是人類與生態系統關系的正、反兩態.引入復雜性理論,為人類擺脫資源、環境、生態困境提供一種科學思維方式:非線性思考問題;從單一性向系統性轉變,用系統科學分析問題;從單純追求經濟效益向追求社會等綜合效益的轉變,并使其最大,利于走向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15  層狀云人工增雨宏觀判據在MICAPS平臺上的演示與應用
    連志鸞 邢開成
    2005, 33(5):445-450.
    [摘要](1379) [HTML](0) [PDF 526.15 K](1767)
    摘要:
    針對地市級普遍缺乏可業務應用的人工增雨潛力實時分析及預測系統的情況,以常規探空資料和T213數值預報產品為基礎資料,開發了幾種人工增雨宏觀診斷場,并實現了這些診斷場的定時自動處理和在MICAPS平臺上的實時分析顯示.其中,冰面過飽和度可診斷“冰水轉化區”的垂直分布,進而為確定合適的播撒高度提供判據.T-Td垂直分布可反映準飽和濕層伸展的高度和厚度,其頂部為合適的播撒高度;特征溫度層高度可提供"播云溫度窗區"的高度和厚度,也可為進一步確定播撒高度提供判據.幾種方法綜合應用可確定最佳播撒高度.增雨潛力系數與降水的演變趨勢很一致,可為選擇合適的作業時機提供參考.以一次典型過程為例,對上述方法做了試用.為了定量確定人工增雨潛力的大小,綜合考慮了各種物理量(要素)場對降水的貢獻以及降水預報對宏觀增雨潛力的指示意義,應用多因子權重集成法,制作人工增雨潛力等級預報,并用2004年2~5月7次層狀云降水過程進行實例應用檢驗,證明具有一定效果.
    16  改進的人工增雨水滴凍結實驗裝置
    楊紹忠 酆大雄
    2005, 33(5):451-455.
    [摘要](1342) [HTML](0) [PDF 209.36 K](1552)
    摘要:
    介紹一個改進的水滴凍結實驗裝置,它由冷腔、冷腔溫度控制、水滴凍結信號檢測及記錄、循環散熱和冷環境箱等幾部分構成.實驗時,將被測水樣分散為數十個均勻水滴,分布在涂有硅油的冷板上,溫度控制系統使水滴溫度線性降低.由于每個水滴中所含冰核引發水滴凍結的溫度不同,群滴將會陸續發生凍結.利用水滴凍結釋放的潛熱和帕爾帖效應,在筆式記錄儀上自動地連續給出水滴凍結事件的脈沖信號.對某種水樣進行多次的凍結實驗得到其水滴凍結溫度譜,按Vali給出的方法可以推算該水樣中凍結核含量.用該裝置曾對北京地區各類降水做過凍滴實驗,結果表明不同降水的凍結核濃度的溫度譜有明顯差異.如能對播云催化作業前后的雨水進行采樣并在此裝置中進行凍結核濃度的檢測,有望為人工影響天氣效果的檢驗提供一個新的物理判據.
    17  陜西省飛機增雨作業典型天氣個例分析
    杜毓龍 雷崇典 陳保國
    2005, 33(5):456-459.
    [摘要](1212) [HTML](0) [PDF 135.25 K](1833)
    摘要:
    在2002~2003年春秋季陜西省14次飛機增雨作業天氣分析的基礎上,對2002年9月13日飛機增雨作業典型天氣個例的環流背景、影響系統以及500 hPaθse、溫度、垂直速度、水汽通量散度等物理量場進行了分析,并結合飛機和雷達探測資料,得出飛機增雨作業需要的有利于層狀云向降水轉化的條件:有穩定的層狀云,云系有一定冷層厚度和過冷云水量,供自然冰相降水元和人工催化形成的降水元增長;云系還應有一定厚度的暖層,供下落的自然和人工形成降水元融化再經碰并云水增長成雨滴形成降水.陜西省春秋季具有進行有效飛機增雨作業的天氣系統和天氣條件.
    18  新一代中尺度自動氣象站網絡監測系統
    吳乃軍 胡玉峰 李佳
    2005, 33(5):460-463468.
    [摘要](1407) [HTML](0) [PDF 215.85 K](1949)
    摘要:
    介紹了新一代監測系統的通訊方式、系統構成和軟件實現.該系統采用CAWS系列自動氣象站作為研究對象,通訊方式采用以無線為主有線為輔的新型通訊傳輸,利用3層C/S結構和B/S結構相結合的方式實現功能設計;通過基于SQL Server 2000關系型數據庫的二次開發,新一代中尺度自動氣象站網絡監測系統利用自動氣象站采集的數據資料進行了各種氣象觀測方法以及數據應用的研究,是綜合地面觀測、分析、預測預警、網絡發布等功能為一體的新一代監測系統.
    19  CINRAD/CB脈沖多普勒天氣雷達數字中頻接收機
    黃曉 裴翀
    2005, 33(5):464-468.
    [摘要](1481) [HTML](0) [PDF 142.77 K](2933)
    摘要:
    介紹CINRAD/CB脈沖多普勒天氣雷達數字中頻接收機的主要功能和技術性能.CINRAD/CB雷達接收機的主要特點是高靈敏、采用了數字中頻采樣、帶AGC的大動態接收范圍、低相噪頻率綜合器、在線測試、系統在線定標和整機性能的測量等技術,采用了高穩定頻率源和全相干技術體制.簡述了CINRAD/CB雷達接收機的組成和工作原理,給出接收系統的組成框圖,對該系統接收機的靈敏度、噪聲系數、動態范圍等性能指標進行了分析.
    20  CINRAD/SA Build 10新一代天氣雷達軟件系統的開發研制
    孟昭林 王紅艷 陸雅萍 鐘濤 高平 侯麗影
    2005, 33(5):469-473.
    [摘要](1745) [HTML](0) [PDF 552.48 K](1865)
    摘要:
    CINRAD/SA雷達軟件系統第10版(CINRAD Build 10)是北京敏視達公司為CINRAD/SA雷達系統開發研制的最新版軟件系統.CINRAD Build 10軟件系統對CINRAD Build 7軟件系統進行了全面升級改造,CINRADBuild 7軟件系統的缺陷錯誤得到改進,功能得到增強,特別是數據處理和氣象產品生成算法全面更新為NEXRADBuild 10算法.CINRAD Build 10軟件系統,無論是穩定性,還是生成氣象產品的質量,以及軟件的系統功能和易用性都有很大提高.
    21  基于GIS的福建省氣候監測與災害預警系統
    楊林
    2005, 33(5):474-477.
    [摘要](1421) [HTML](0) [PDF 565.35 K](1856)
    摘要:
    基于“GIS”的新一代福建省氣候監測與災害預警系統是由信息采集、空間數據、實時監測、災害預警、存儲與檢索、交互與展示、統計與診斷、圖形與分析等功能模塊和實時、歷史、災情3個空間數據庫及一個空間信息平臺所構成的,其工作流程符合省級氣候業務和決策服務的需要,它具有底圖制作、數據處理、監測預警、診斷分析、圖形圖像制作等系統功能.2002年開始福建省氣象臺應用該系統,對轄區內發生的各種氣象災害和異常氣候事件進行監測預警和開展科學研究工作,并在業務實踐中檢驗測評系統性能和效率.
    22  基于Citystar地理信息系統的氣候資源信息服務系統
    郭文利 王志華 吳春艷
    2005, 33(5):478.
    [摘要](1362) [HTML](0) [PDF 307.56 K](1522)
    摘要:
    基于Citystar地理信息系統的氣候資源信息服務系統,是氣候資源統計推算和數值模擬結果的顯示、查詢及服務的平臺.利用該系統可查詢任一網格點的氣候要素值,檢索作物氣象指標、地理信息及農業統計信息等,快速制作作物種植區劃.該系統已用于北京郊區結構調整和農業新功能的開發工作中,為各級領導、農業生產主管部門制定農業結構調整及旅游資源、氣候資源開發利用等規劃決策提供科學的參考依據.

    當期目錄


    年第卷第

    文章目錄

    過刊瀏覽

    年份

    刊期

    瀏覽排行

    引用排行

    下載排行

    您是第位訪問者
    技術支持:北京勤云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午夜欧美大片免费观看,欧美激情综合五月色丁香,亚洲日本在线视频观看,午夜精品福利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