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第33卷第4期文章目次

  • 顯示方式:
  • 簡潔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土地利用與土地覆蓋變化的遙感監測及環境影響研究綜述
    陳懷亮 徐祥德 劉玉潔
    2005, 33(4):289-294.
    [摘要](1667) [HTML](0) [PDF 122.12 K](3005)
    摘要:
    土地利用與土地覆蓋變化(LUCC)對全球生態、環境產生了巨大影響,是全球變化的原因之一,也是全球變化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遙感數據源、遙感分類方法、遙感動態變化監測方法3方面出發,介紹了遙感監測技術在LUCC研究中的應用現狀;回顧了LUCC對氣候、水文影響的研究進展,并對數值模擬方法在LUCC影響研究中的應用進行了重點評述;探討了目前LUCC研究工作中在動力機制、對環境的影響、遙感技術及資料應用、多源數據的綜合應用及利用區域氣候模式進行數值模擬試驗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及未來發展趨勢。
    2  氣象衛星數據傳輸的發展
    朱愛軍 徐建平
    2005, 33(4):295-299.
    [摘要](1577) [HTML](0) [PDF 128.21 K](2021)
    摘要:
    分析了國內外氣象衛星數據傳輸的發展方向:氣象衛星數據傳輸的頻率正在從傳統單一的L波段向L波段和頻率更高的X波段及K波段同時使用發展;數據格式采用空間數據系統咨詢委員會標準(CCSDS標準)分包傳輸,信道編碼采用了糾錯及抗干擾能力較強的R—S加卷積的級聯編碼技術;原有的模擬傳輸體制都改為數字傳輸。文章歸納了各國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高低速率數據傳輸特性。便于廣大氣象衛星數據接收站及早做好接收新的氣象衛星數據的準備。
    3  湖北省春季暴雨落區數值預報模型和指標
    施望芝 金琪 劉靜 張海燕 顧永剛
    2005, 33(4):300-304.
    [摘要](1709) [HTML](0) [PDF 539.26 K](1831)
    摘要:
    數值預報產品已廣泛應用于基層臺站,但對于其豐富的物理量預報產品的解釋應用還不夠。文章利用T106物理量預報產品,結合常規氣象資料,對1998~2001年湖北省春季暴雨天氣過程進行了診斷分析,重點分析了有利于產生暴雨的多個物理要素,發現了產生暴雨的一些物理量及其值的結構特征,包括不同的物理要素場形態的走向、預報值的大小、上下層的配置,加深了對暴雨發生機制的認識,歸納出湖北省春季暴雨落區、落點的預報模型和指標,在促使暴雨預報準確率有所提高的同時,使暴雨預報更加精細化。
    4  致洪暴雨預報模型應用研究
    梁鈺 布亞林 王蕊 周康軍
    2005, 33(4):305-310.
    [摘要](1271) [HTML](0) [PDF 255.82 K](2258)
    摘要:
    通過普查、分析黃河花園口站洪峰流量大于等于4000m^3/s的黃河中游8次洪水過程,著重分析了洪水過程中小花間區域致洪暴雨發生前的天氣學特征,歸納出造成小花間洪水過程的天氣形勢主要有鞍型場和臺風倒槽兩大類型,并建立了相應的500、700hPa高度場模型和熱力、水汽條件診斷模型及動力條件物理量診斷模型,并采用相似離度進行人型判別。該預報模型在2003年預報業務試驗中,對黃河秋汛期間發生在小花間區域的致洪暴雨過程進行了較為成功的預報。
    5  大降雨型滑坡臨界雨量及潛勢預報模型研究
    王仁喬 周月華 王麗 諶偉
    2005, 33(4):311-313.
    [摘要](1560) [HTML](0) [PDF 114.18 K](2072)
    摘要:
    通過對湖北省1975~2002年發生的194次滑坡個例進行分析發現:滑坡時間主要發生在5-8月,占全年總次數的80%左右,與多年月平均雨量分布比較一致;滑坡區域主要位于湖北西部山地,高頻中心在三峽庫區;滑坡與前期降雨尤其是大降雨關系非常密切,大降雨型滑坡占滑坡總次數的63.1%。利用實效雨量計算方法,確定了大降雨型滑坡臨界雨量,以此為依據建立了潛勢預報模型。
    6  用Pearson-Ⅲ概率分布推算重現期年最大日雨量
    林兩位 王莉萍
    2005, 33(4):314-317.
    [摘要](2945) [HTML](0) [PDF 124.31 K](2340)
    摘要:
    許多工程的設計需依據給定重現期的降水極值,概率推算是其中一種重要的方法。Pearson—Ⅲ型曲線常用于擬合降水頻數分布,該文簡要介紹了用Pearson—Ⅲ型概率分布推算重現期年最大日雨量的基本方法。采用漳州市10個測站1961~2003年最大日雨量資料,計算給定重現期的最大日雨量。運用常見的辦公軟件Excel 2000的函數計算功能,構造Pearson—Ⅲ概率分布函數公式,實現軟件的快捷計算。初步結果為:在全市10個站的擬合中,有7個站擬合效果較好,3個站擬合效果較差。文中就提高Pearson—Ⅲ概率分布計算精度方面進行了討論。
    7  熱帶海表溫度及北大西洋濤動與ENSO事件的相關分析
    程炳巖 孫衛國 王記芳
    2005, 33(4):318-323.
    [摘要](1489) [HTML](0) [PDF 186.93 K](1549)
    摘要:
    采用交叉小波變換方法分析了熱帶SST、NAO與ENSO事件之間的多時間尺度相關特征。結果表明,熱帶SST與ENSO事件在2~7年和30年以上尺度的周期振蕩上存在著顯著的同位相正相關,其中以4年尺度周期的方差貢獻最大,時域中熱帶SST冷暖變化的時間與ENSO冷暖交替的時間一一對應;北大西洋SST與ENSO事件在4年和15年尺度周期振蕩上表現為方差貢獻較大的正相關;NAO與ENSO事件相關較弱,在2~7年和10~24年尺度上表現為負相關,而25年以上尺度為正相關,時域中NAO強弱變化與ENSO冷暖交替的對應關系并不完全一致。
    8  歡迎訂閱《氣象科技》、《氣象科技合作動態》、《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年報》
    2005, 33(4):323-323.
    [摘要](1249) [HTML](0) [PDF 0.00 Byte](262)
    摘要:
    9  淮河下游暴雨和非暴雨天氣特征分析
    尹東屏 沈樹勤 曾明劍 濮梅娟 吳海英
    2005, 33(4):324-329.
    [摘要](1295) [HTML](0) [PDF 511.63 K](1610)
    摘要:
    選用2003年6月21日到7月11日梅汛期12次暴雨和9次非暴雨過程,對其天氣形勢、物理量進行了合成平均對比分析;結合副熱帶高壓脊線和地面鋒面的位置,利用T213的20:00格點資料,計算和繪制了暴雨日和非暴雨日的合成平均物理量場,分析兩類天氣的熱力和動力條件特征,揭示了它們之間的差異,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了暴雨短期預報的概念模式。
    10  隴東異常偏早暴雨個例分析
    王位泰 李錦萍 張天鋒 黃斌 任繼幫
    2005, 33(4):330-333.
    [摘要](1470) [HTML](0) [PDF 155.32 K](1671)
    摘要:
    對2003年4月1日隴東慶城縣暴雨過程的環流背景、動力、熱力和水汽等條件診斷分析,旨在探討隴東春季異常偏早暴雨的短期天氣分析預報思路。結果表明:異常偏早暴雨過程前48h和24h,增溫明顯,地面的濕靜力能量躍增,后期冷空氣較強,中低層對流性不穩定層結顯著,深厚的正渦度、低層的低渦輻合和高空的強輻散場發展是仲春季節產生異常偏早暴雨的主要影響因子。
    11  三峽水庫壩區蓄水前水體對水庫周邊氣溫的影響
    毛以偉 陳正洪 王玨 居志剛
    2005, 33(4):334-339.
    [摘要](1904) [HTML](0) [PDF 203.22 K](2166)
    摘要:
    對三峽水庫蓄水前位于壩區長江左、右兩岸的3組氣溫觀測資料進行對比分析,結果表明:①水體對水庫周邊氣溫有白天降溫、夜間增溫效應,可抑制極端最高氣溫,抬升極端最低氣溫;②總體上增溫幅度比降溫幅度大,增溫幅度夏季大于冬季,春秋季居中,在20:00夏半年多大于冬半年,在08:00冬半年多大于夏半年,20:00、08:00增溫幅度0.2~1.0℃的日數分別占總日數的46%、55%以上;③增溫效應與降水季節性變化趨勢基本一致,降水多的月份增溫明顯,降水少的月份增溫幅度則較??;④降溫幅度為春夏季小于秋冬季;⑤逐時氣溫分析顯示,遠水區較近水區各時次氣溫在10:00~15:00高0.1~0.4℃,其它時間尤其是夜間低0.1~0.7℃。
    12  小概率氣候事件預測新方法
    張富國
    2005, 33(4):339-339.
    [摘要](1525) [HTML](0) [PDF 68.79 K](1439)
    摘要:
    為了發展我國短期氣候預測工作,改善我國中、長期天氣預報方法,提高短期氣候預測準確率,經“普適線性模式——關于概率分布的模擬和氣候數值研究暨氣候研究的統計方法學術討論會”商議,并征得普適線性模式研制者的同意,擬將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統計科學系的“普適線性模式”在我國氣象部門推廣應用。該模式容納參數量大,
    13  內蒙古草原氣候特點與草原生態類型區域劃分
    陳素華 宮春寧
    2005, 33(4):340-344.
    [摘要](4479) [HTML](0) [PDF 146.22 K](7309)
    摘要:
    為了合理開發利用氣候資源,給草原畜牧業生產的分區管理提供科學依據,文章對內蒙古草原氣候特點及氣候對牧草生長、畜種分布和土壤環境的影響進行了分析,發現內蒙古氣候濕潤度的某些等值線與土壤帶的分界線幾乎完全重合,表明土壤帶的形成與氣候條件密切相關。而氣候和土壤環境是草場類型及其生態系統的主要影響因素,因此以氣候濕潤度為主要依據,結合內蒙古土壤帶的水平分布特征,進行草原生態類型區域的劃分不僅具有合理性,而且具有穩定性。指出近年來的氣候增暖以及由此引起的其他氣候變化,雖使草原生產力有一定的提高,但并未使內蒙古草原的生態類型有所改變。
    14  東北地區作物生長季降水異常特征分析
    汪宏宇 龔強
    2005, 33(4):345-349354.
    [摘要](1351) [HTML](0) [PDF 663.54 K](1595)
    摘要:
    采用東北地區52個測站1951-2000年4-9月降水量資料,對東北地區作物生長季降水異常進行了診斷分析。結果表明:東北地區生長季降水存在減少趨勢,旱災略多于澇災,主要存在3-7、12和30a左右的周期變化;可劃分為7個降水異常區,其中相鄰的3個區(東北中部、南部和東部的大范圍地區)有變旱傾向,遼西地區的旱澇災害最頻繁。根據降水減少的趨勢,提倡發展旱作農業和節水農業。
    15  用氣象衛星資料估算吉林省主要農作物產量
    晏明 劉志明 晏曉英
    2005, 33(4):350-354.
    [摘要](2052) [HTML](0) [PDF 117.10 K](1684)
    摘要:
    凈第一性生產力(Npp)分析是全球變化研究中廣為利用的方法,利用氣象衛星資料獲得年際植被指數(Iv)估算Npp建立不同作物的Npp與其產量的關系模型,即可實現對糧食總產和不同作物產量的估算。文中介紹了應用凈第一性生產力遙感(NPP—RS)模型對吉林省糧食總產和主要作物產量進行估算的方法。采用NPP—RS模型,對1995~2000年吉林省的糧食總產及主要農作物玉米、水稻產量進行了動態估算。對糧食總產估產的平均相對誤差為13.6%,玉米的平均相對誤差為17.6%,水稻的平均相對誤差為6.7%。要提高用此方法進行遙感估產的精度,還需要對當年的種植制度、種植結構的變化有所了解,注意當年的災情,增加災害影響系數。
    16  泰安市降水特征與水資源分析
    康桂紅 楊宗波 趙素華 張杰 趙衍春
    2005, 33(4):355-359.
    [摘要](2115) [HTML](0) [PDF 166.29 K](3785)
    摘要:
    分析泰安市1951~2002年降水資料,利用Excel圖表分析得出泰安降水分布特征和未來趨勢。降水年際變化大,年降水量最大值是最小值的5倍;季節分配極不均勻,分布總體呈下降趨勢,特別是1997年以來降水量持續少于平均水平,下降趨勢明顯。利用1951~2002年月降水量和月氣溫資料,依據高橋浩一郎的陸面實際蒸發經驗公式,計算出陸面蒸發、蒸發系數和可利用降水系數,得出泰安水資源的變化特征與降水變化特征基本相似,春季是泰安最易出現干旱的季節。分析1984~2002年泰安地下水埋深資料,得出地下水位的變化基本隨每年降水量的多少而升降,總體呈明顯下降趨勢,地下水資源相應減少,特別是自1995年以來地下水位逐年下降。提出緩解和解決水資源缺乏的兩個有效方法,人工影響天氣增加降水量和開源節流節約用水。
    17  遼寧省負積溫地理分布特征與模擬
    紀瑞鵬 張玉書 馮銳 陳鵬獅 張淑杰
    2005, 33(4):360-362.
    [摘要](1578) [HTML](0) [PDF 202.15 K](2422)
    摘要:
    負積溫是表征霜期農業生產熱量資源的生態指標之一,通過對遼寧省48個氣象站1961~1990年日平均氣溫觀測資料進行統計,計算了冬季(11月至翌年3月)各月及整個冬季的負積溫值,并分析其地理分布特征;利用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建立了負積溫多年平均值與經度、緯度和海拔高度的小網格推算模型,并在ARCGIS平臺上制作負積溫數字圖像,大大提高了傳統手段分析負積溫的精度,為發展霜期農業生產和農業結構調整提供依據。
    18  LI-8100開路式土壤碳通量測量系統及其應用
    趙廣東 王兵 楊晶 張志堅
    2005, 33(4):363-366.
    [摘要](2436) [HTML](0) [PDF 125.11 K](1929)
    摘要:
    在介紹土壤呼吸測量方法的基礎上,介紹了最新LI-8100開路式土壤碳通量測量系統的組成、主要特點、測量原理、典型的測量過程、數據輸出等。實驗結果表明:LI-8100開路式土壤碳通量測量系統,具有測量精確、自動化程度高、可進行長期的野外測量和可重復的短期測量、測量室內部的擾亂最小化、在周圍CO2濃度或接近周圍CO2濃度下進行測量等特點,在全球碳循環的研究中必將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19  高溫環境下相對濕度測量誤差及干濕球系數計算
    黃曉因 徐麗芬
    2005, 33(4):367-369372.
    [摘要](1600) [HTML](0) [PDF 134.24 K](4007)
    摘要:
    對干濕球系數A與環境溫度t的關系進行了研究。結果指出,A不僅與風速有關,也與環境溫度有關,如果不考慮風速和環境溫度,使用干濕球測濕法獲得的測量結果沒有使用價值。t〉40℃以后,隨著t的升高,使用A的擬合公式計算得到的相對濕度值其誤差愈來愈大,在相對濕度較低時情況更為明顯。為此提出了在40℃〈t〈80℃范圍內A的計算公式。經驗證,使用此計算公式獲得A值后再計算出相對濕度,其誤差小于1.4%。
    20  濕度表(計)檢定裝置不確定度分析
    朱樂坤 溫曉清
    2005, 33(4):370-372.
    [摘要](1588) [HTML](0) [PDF 99.13 K](1671)
    摘要:
    濕度檢定裝置的不確定度,直接影響到濕度傳感器和各種濕度測量儀器的檢測結果。該文針對我國省級氣象計量單位,現用的濕度表(計)檢定裝置,從檢定裝置的組成、主要誤差來源及分類人手,借鑒國內外通用的不確定度分析方法,介紹整個濕度檢定裝置的不確定度測試與評估。
    21  WAFS產品中GRIB資料中國區產品評估
    蘇麗蓉 溫志軍
    2005, 33(4):373-377.
    [摘要](1628) [HTML](0) [PDF 464.79 K](1923)
    摘要:
    為了給使用WAFS產品的用戶提供量化參考依據,選取WAFS產品中常用區域和層次的GRIB數據,利用由國家氣象中心提供的風、溫客觀分析網格點資料,與WAFS中同時刻的預報場產品(風、溫網格點資料),用均方根誤差進行數字化形式分析比較。結果表明:WAFS提供的風、溫預報,通常是短時效的風、溫預報比長時效的風、溫預報更接近客觀分析場;低層的預報比高層的預報更接近客觀分析場;風的預報以v矢量的預報優于u矢量的預報;風的誤差主要來源于u矢量的誤差。
    22  任意非規則邊界填色等值線ActiveX控件及其在氣象信息共享系統中的應用
    劉文明 宗志平
    2005, 33(4):378-381.
    [摘要](1283) [HTML](0) [PDF 190.47 K](1661)
    摘要:
    氣象信息服務圖形化、網絡化是當今拓寬氣象服務領域和信息網絡化發展的要求。利用條件距離倒數加權法實現了離散點數據網格化、規則格點跟蹤實現了等值線繪制、Windows窗口裁剪技術實現了任意非規則邊界填色等值線圖形的繪制,并利用任意非規則邊界填色等值線算法制作了功能完備的ActiveX控件,實現了Windows環境下的等值線圖形信息互聯網共享,為氣象服務提供了一種技術支持手段,也為氣象業務和科研提供了一種可選擇的圖形方法。
    23  氣象要素場客觀分析軟件
    馮建設 王建源 崔玉東 袁愛民
    2005, 33(4):382-384.
    [摘要](1502) [HTML](0) [PDF 107.14 K](1530)
    摘要:
    介紹了一套在VC^++環境下開發的氣象要素場客觀分析軟件。該軟件利用三角形網格進行等值線分析,采用3次B-樣條隨線平滑,采取逆距離加權法插值;封裝了CxImage圖形包的部分功能,實現了內存圖形的快速繪制與存儲;通過菜單信息列表、產品輸出列表和控制信息列表等接口設計,成功地實現了客觀分析的自動化控制,靈活性大大加強,既可作為獨立平臺,也可作為模塊,可自動化,也可人機交互;借助于Windows的計劃任務,實現了無人工干預的山東省級實時雨情業務的全自動化圖形服務。

    當期目錄


    年第卷第

    文章目錄

    過刊瀏覽

    年份

    刊期

    瀏覽排行

    引用排行

    下載排行

    您是第位訪問者
    技術支持:北京勤云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午夜欧美大片免费观看,欧美激情综合五月色丁香,亚洲日本在线视频观看,午夜精品福利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