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第33卷第3期文章目次

  • 顯示方式:
  • 簡潔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稿約
    2005, 33(3).
    [摘要](1207) [HTML](0) [PDF 0.00 Byte](267)
    摘要:
    《氣象科技》由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和北京市氣象局聯合主辦,是一份綜合性科技期刊,刊載關于大氣科學各領域發展水平的綜合評述及反映大氣科學及相關科學各領域新理論、新方法和新技術的研究論文。報道內容包括:綜合評述、預報理論與方法、天氣與氣候分析、氣候與全球變化、大氣物理與大氣化學、應用氣象(城市與環境氣象、人工影響天氣、農業與生態氣象等)、探測技術、計算機信息與網絡技術、防災減災等。歡迎從事大氣科學及相關學科研究的科研、業務、教學人員投稿和訂閱。來稿要求和注意事項:1.來稿務必論點明確,文字精練,數據可靠,圖表清…
    2  火山活動對氣候的影響
    李靖 張德二
    2005, 33(3):193-198.
    [摘要](1713) [HTML](0) [PDF 145.74 K](3077)
    摘要:
    重大的火山噴發對氣候的影響表現為地面溫度降低,由于火山噴發存在季節、緯度和強度的差異,因此噴發物的空間分布特征不同,對輻射的影響也不同,降溫出現的時間和降溫的幅度不一致。中高緯噴發的火山主要影響發生噴發的半球,而中低緯的噴發可影響到全球,且影響時間較長;不同季節的火山噴發后,高緯度的溫度響應較低緯明顯,夏季的溫度響應較冬季明顯。有關火山活動對降水的影響目前已有了一些研究,但由于降水序列中火山信號較弱,同時還有ENSO等其他因子的影響,客觀地分辨出火山的影響較復雜,目前尚無一致結論。
    3  地面氣象資料質量控制方法研究概述
    劉小寧 任芝花
    2005, 33(3):199-203.
    [摘要](2085) [HTML](0) [PDF 127.75 K](2520)
    摘要:
    為了促進我國地面氣象資料質量控制方法的研究,以幾個有代表性的數據集,如GHCN、GDCN、ISH為例,概述了國外地面氣象資料質量控制技術的進展及新動態。研究表明:傳統的質量控制方法仍是主要工具。在計算機技術迅速發展的時代,可以有更好的條件,使用自動控制和人機交互、氣候背景資料和統計檢驗相結合的技術,并適當應用空間檢驗方法,來設計我國自動站地面氣象資料質量控制業務流程。
    4  單站暴雨客觀預報的一種適用模型
    黃永玉 謝水蘭 李霖
    2005, 33(3):204-208.
    [摘要](1341) [HTML](0) [PDF 169.69 K](1596)
    摘要:
    采用滑動分區車貝雪夫多項式展開模型,研制福建省建陽市單站5~6月暴雨客觀預報模型,以提高單站暴雨預報能力。模型取得了較好的結果:客觀預報模型因子結構簡單而天氣學意義明了,具有預報準確率較高、穩定性好。各預報模型的三層形勢特征都能體現出有利于暴雨生成的合理垂直配置。在2000~2002年的試用中,準確率平均比主觀預報高出50%,且無漏報。在2003年的試用中無空報也無漏報。這表明該技術模型是一種能夠有效提高單站暴雨客觀預報能力和效果的適用模型。
    5  雙重眼壁臺風大風降水對比分析
    羅秋紅 梁碧玲 何夏江
    2005, 33(3):209.
    [摘要](1472) [HTML](0) [PDF 257.39 K](1755)
    摘要:
    通過利用多普勒雷達圖、OLR日平均場、環境場和比濕場等資料對7514(ELSIE)、7908(HOPE)、0313(Dujuan)號臺風進行對比診斷分析。結果表明3個雙重眼壁臺風都有規則和緊湊的螺旋云帶,外圍的云帶范圍小、副高強盛、登陸前850hPa西南風沒加強等等,都是造成臺風風大而且影響范圍廣,降水量偏少的原因;OLR場分布與降水場分布的同時對應關系很好,OLR低中心最終沒移至陸上,因此陸上降水偏少;臺風OLR低中心移向陸地的地點與強降水中心基本相符;登陸時臺風中心比濕值、等值線的梯度越大、移速的越慢,則降水時間越長、雨強越大。降水越集中。
    6  急流次級環流對局地持續強風暴天氣的作用
    劉勇
    2005, 33(3):214-217.
    [摘要](1454) [HTML](0) [PDF 191.84 K](2026)
    摘要:
    利用天氣圖、雷達回波和地面風場資料對1994年6月28日陜西中部發生的一次罕見的長時間局地大風、冰雹、暴雨天氣進行診斷分析。結果表明:這次過程出現在500hPa槽前和700hPa低渦暖式切變線附近;強風暴發生在高空急流入口區右側輻散和低空急流左前側輻合重疊區,與地面中尺度氣旋活動緊密相關;證實了地面中尺度氣旋是由高低空急流耦合產生的次級環流引起,次級環流控制著中尺度系統發展變化。
    7  Nino海區SSTA的時頻結構特征
    黃海仁 孫衛國 程炳巖
    2005, 33(3):218-221226.
    [摘要](1471) [HTML](0) [PDF 157.42 K](1742)
    摘要:
    根據1950~2003年Nino海區SSTA資料,采用小波變換方法分析了SST變化的多尺度結構及其強度變化。結果表明,Nino海區的SSTA序列表現為多層次相互嵌套的時頻結構,存在著2~7a、8~20a和30a以上時間尺度的變化,經檢驗顯著變化周期為2~7a,10a以上和1a以下的周期信號較弱。冷暖事件的能量主要集中在2~7a的尺度上,以準4a尺度的周期振蕩最為顯著。同一事件在不同海區的頻率結構也不相同,1970年以后各尺度上冷暖事件的強度明顯增大,有向低頻發展的趨勢。
    8  強對流天氣雷電參數和雷達回波特征個例分析
    羅樹如 支樹林 俞炳
    2005, 33(3):222.
    [摘要](1695) [HTML](0) [PDF 172.03 K](2148)
    摘要:
    分析2003年4月12日發生在江西省中北部的一次強對流過程的多普勒天氣雷達探測資料和同時期的雷電參數結果發現:雷電參數對強對流天氣反映更加敏感,雷電密集區的移動反映出強對流單體的移動趨勢;雷電頻數變化預示著強對流的不同發展階段;根據雷電極性的變化,可判斷強對流的種類。因此,結合雷達回波、衛星云圖等資料,雷電參數可用于強對流天氣的監測預報。雷電參數為強對流天氣的短時預報增加了一種新的監測預警依據和手段。
    9  近50年福建省年度極端最低氣溫統計特征
    蔡文華 王加義 岳輝英
    2005, 33(3):227-230.
    [摘要](2682) [HTML](0) [PDF 129.06 K](3127)
    摘要:
    把福建省各臺站年度極端最低氣溫統一訂正為1950/1951~1999/2000整50年記錄,并對其進行標準化處理和評價,繼而對其偏冷年景進行特征分析。近50年福建省年度極端最低氣溫1954/1955為最冷年,1999/2000為第3冷年;冬季月平均氣溫正常,仍可出現異?;蛎黠@偏冷的低溫;全省年度極端最低氣溫年景評價為異常偏冷,有的臺站年景卻仍屬正常,年景等級相差達4級。全省年度極端最低氣溫的年景評價為異?;蛎黠@偏低,該年度福建省果樹、花卉和其它冬季作物必然遭受不同程度的凍害和寒害。
    10  青海高原太陽輻射時空分布特征
    陳芳 馬英芳 李維強
    2005, 33(3):231-234.
    [摘要](1720) [HTML](0) [PDF 138.01 K](3169)
    摘要:
    對西寧莫家泉灣和玉樹輻射觀測站的資料分別進行了訂正和插補,對青海省太陽輻射的空間分布、年際變化進行了系統研究。結果表明:青海省年總輻射量高,總的分布趨勢西高東低;20世紀70年代是總輻射高值時期,而80年代處于明顯的低值時期,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期有所回升,但90年代中期后處于下降狀態。70年代的高值期和80年代低值期的出現與該時段青海省云雨狀況和全球重大火山噴發事件密切相關,火山噴發是導致80年代總輻射量減少的重要原因。
    11  渤海灣風暴潮天氣系統及風場結構個例分析
    胡欣 景華 王福俠 張迎新
    2005, 33(3):235-239.
    [摘要](1931) [HTML](0) [PDF 164.71 K](2422)
    摘要:
    利用常規資料、中尺度模式(MM5)模擬結果和自動站資料分析了2003年10月11日渤海灣風暴潮的天氣系統及風場結構特征。分析表明,強冷空氣從偏東路徑南下與強盛的暖濕急流及地面倒槽的共同作用,形成持續強東北大風是引發渤海風暴潮的主要強迫動力,風應力海水向岸輸送(增水)范圍約100km持續時間10~12h,風應力增水作用與天文大潮相疊加直接導致風暴潮的發生。1985年以來渤海灣成災風暴潮發生的幾率明顯增加。
    12  泥石流暴雨個例中尺度分析
    徐雙柱 金琪 肖艷嬌 李俊
    2005, 33(3):240-244.
    [摘要](1467) [HTML](0) [PDF 437.67 K](1851)
    摘要:
    對2003年7月8~9日發生在湖北中部并且造成泥石流災害的大暴雨過程進行了中尺度分析,結果表明:①在有利的大尺度系統下產生的中小尺度系統是暴雨產生的最直接的系統;②湖北省泥石流災害發生在特殊的地理位置,秭歸、宜昌、宜都等鄂西山地到江漢平原的過渡帶是泥石流災害的多發地;③暴雨尤其是泥石流發生地周圍的歷時短、局地性強的大暴雨是泥石流災害直接的誘發原因;④中尺度系統的源地與地形有關,在西南氣流的背風坡容易形成中尺度系統;⑤多普勒雷達是監測中尺度系統的強有力工具,一個中α尺度云團中可以是一個也可以有兩個以上的混合回波團或帶;⑥中尺度渦旋形成于低空急流左側強正渦度中心附近。
    13  一次致洪暴雨的中尺度分析
    趙玉春 王仁喬
    2005, 33(3):245-249.
    [摘要](1788) [HTML](0) [PDF 319.84 K](2083)
    摘要:
    利用多普勒雷達等多種觀測資料,分析2003年6月22日發生在湖北省安陸北部的山洪,并初步概括了引發山洪暴雨的概念模型,結果表明:①引發安陸山洪的暴雨強度大、持續時間短,強降雨帶(團)具有明顯的中β尺度特征,山洪爆發地區的強降水由中β尺度降水帶上與深厚對流云活動有關的中γ尺度強降水雨團造成;②引發山洪暴雨的概念模型可以描述如下:在有利的大尺度環流背景及高低空急流耦合下,天氣尺度系統影響產生大范圍降水,當受外界強迫或者存在大氣對流不穩定度增強和對流觸發機制時,大范圍降雨帶上產生中β或中γ尺度強對流雨團導致大暴雨甚至特大暴雨天氣,在有利的地形條件下爆發山洪,特別是在山區前期發生了降水,土壤濕度大,地表滲透系數小的情況下極易發生。
    14  云南嚴重低溫霜凍災害天氣個例分析
    解明恩 程建剛 魯亞斌 范菠
    2005, 33(3):250-255.
    [摘要](1877) [HTML](0) [PDF 192.35 K](2547)
    摘要:
    1999年12月下旬特大霜凍災害是云南1951年以來損失最大的一次自然災害,受災面積85萬hm^2,直接經濟損失55億元。利用高空和地面氣象資料,分析了嚴重低溫霜凍災害的天氣成因,并與歷史上的1973/1974、1975/1976年冬季云南兩次嚴重霜凍災害進行了比較。結果表明:特大霜凍災害是在云南連續暖冬背景下發生的,對云南經濟作物和熱帶作物的危害最大。高空冷平流與地面冷高壓控制下長時間夜間晴空輻射冷卻降溫是此次重霜凍形成的主要原因,500hPa、700hPa偏北氣流和干冷南支槽是主要影響天氣系統。碧空無云、靜風、濕度小、氣溫低、氣壓高、露點溫度特低是此次重霜凍的主要氣象要素變化特征。凍害以滇南熱帶作物種植區最為嚴重。關鍵詞霜凍低溫冷平流晴空輻射暖冬
    15  歡迎投稿、訂閱《氣候變化研究進展》
    2005, 33(3):255-255.
    [摘要](1532) [HTML](0) [PDF 71.39 K](1432)
    摘要:
    由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主辦的綜合性學術刊物《氣候變化研究進展》(雙月刊),已于2005年3月1日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正式批準創刊,創刊號將于2005年5月底正式出版?!稓夂蜃兓芯窟M展》主要發表國內外氣候變化研究的最新成果與進展以及與氣候變化有關的交叉學科,如地球科學、生態、環境科學、人文、社會科學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論文;報道全球變化最新的觀測事實、重要信息及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適應、減緩措施和技術研究成果等;反映與氣候變化相關的各類國際、國內重大活動、重大科技計劃及國際環境外交談判的信息。主要欄目有:“科學論文”、…
    16  回流天氣系統層狀云的非均勻性
    楊文霞 牛生杰 魏俊國 孫玉穩
    2005, 33(3):256-259.
    [摘要](1413) [HTML](0) [PDF 242.69 K](1649)
    摘要:
    利用一次回流天氣過程的PMS資料,從微物理結構上對回流天氣系統層狀云的不均勻性進行了分析,發現飛機在進入較強降水云帶時,云物理量(液水含量、云滴濃度、云滴平均直徑,溫度)等會產生劇烈變化,表現為液水含量躍增、云滴濃度快速增大、云滴譜譜寬拓寬、溫度下降等,在同一較強云帶中,溫度變化不大并且比周圍低,較強降水云帶冰晶含量豐富,自然催化較好。
    17  飛機人工增雨空地傳輸網絡系統
    樊鵬 陳保國 郭強 何軍 黃興 黨國營
    2005, 33(3):260-263.
    [摘要](1517) [HTML](0) [PDF 178.21 K](1775)
    摘要:
    利用陜西省人工影響天氣中心和西安精博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研制的飛機增雨空地傳輸系統,于2002~2003年在增雨飛機上進行了25架次的試驗。該系統的結構特點是:采用無線和有線相結合的傳輸模式,克服了短波通信中信號不穩定的現象,達到了語音和數據傳輸基本正常。經對2003年9月19日增雨飛機上接收的溫度、濕度、飛行高度、飛機軌跡圖與地面實時接收的上述數據對比分析,發現在同一時間所傳輸的數據與飛機上的數據基本吻合,地面指揮人員能及時了解到增雨飛機的各種情況。該飛機增雨空地傳輸系統能實現地面指揮人員與空中作業人員的實時通話和數據傳輸,實際運行情況良好。
    18  數字化雷達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指揮系統
    李云川 張文宗 王建峰 趙利品 郭金平 王秀玲 王建恒
    2005, 33(3):264-267.
    [摘要](1873) [HTML](0) [PDF 167.00 K](2012)
    摘要:
    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指揮系統是提高火箭、高炮人工增雨和防雹效果的重要條件。應用C^ 和Visual Studionet語言研制的新一代數字化雷達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指揮系統,包括天氣雷達監測、大氣探測、火箭高炮作業指揮、作業信息通訊、作業效果檢驗、作業檔案和資料管理6個子系統。文中對系統的設計原理、系統結構及主要功能進行了介紹。新一代人工影響天氣指揮系統,適用于相關型號數字化天氣雷達。應用效果表明,其具有一定的作業指揮能力和科技水平,功能界面友好、操作簡單方便,是市級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指揮人員的指揮平臺。
    19  歡迎訂閱《氣象科技》、《氣象科技合作動態》、《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年報》
    2005, 33(3):267-267.
    [摘要](1605) [HTML](0) [PDF 69.28 K](1326)
    摘要:
    《氣象科技》刊載對大氣科學各領域發展水平的綜合評述、大氣科學領域和相關科學領域的專題研究論文,并報道城市環境、大氣探測、氣象業務與服務方面的新方法、新技術和新成果?!稓庀罂萍肌窞榇?6開本雙月刊,全年訂價:60元。《氣象科技合作動態》介紹各國氣象局的綜合概況及我國與其他國家在氣象科技領域的合作、交流情況,雙月刊,全年訂價:30元?!吨袊鴼庀罂茖W研究院年報》(中英文對照),反映該院研究和技術領域內的新成果和新進展以及該年度內的重大學術活動,每年1期,訂價:30元,可隨時訂閱。聯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南大街46號中國氣…
    20  自動氣象站傳感器綜合檢測系統
    胡玉峰 羅樹如 劉鈞 沙勇
    2005, 33(3):268-270.
    [摘要](1505) [HTML](0) [PDF 268.93 K](1733)
    摘要:
    為了解決自動氣象站傳感器的批量檢測、標定問題,進行了傳感器綜合檢測系統的研究和開發。改變了目前國內傳感器檢測設備比較落后、一般采用手動方式、受人為因素影響較大、不能滿足傳感器的批量檢測的狀況。文章介紹了CAWS-JC01傳感器綜合檢測系統的組成、結構和主要技術指標。該系統適于各類氣象傳感器的批量檢測,可作為省、地區氣象裝備中心儀器檢定部門或相關行業儀器檢定部門用于自動氣象站各類傳感器定期檢測的專用設備。
    21  地基GPS水汽遙測系統遠程通訊與控制系統及其初步應用
    張京江 張朝林 王迎春 楚艷麗 王京麗
    2005, 33(3):271-274.
    [摘要](1688) [HTML](0) [PDF 100.90 K](1648)
    摘要:
    地基GPS遙感大氣水汽技術是20世紀9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種全新的大氣觀測手段,建立科學合理的GPS數據實時采集通訊網,實時下載觀測數據,可為地基GPS資料應用開發成果的業務化推廣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撐,是地基GPS大氣水汽遙感系統可否推廣應用的一項關鍵指標。介紹了采用Modem、依托公共電話網(PSTN)建立起來的遠程數據通訊和控制系統。使用該系統可通過電話撥號的方式,對GPS水汽探測網內指定的GPS接收機的參數進行設置,還可以下載該接收機內存儲的數據文件。該通訊系統的應用,增強了整個GPS遙感大氣水汽探測網的可維護性,為最終實現GPS水汽探測網的業務化運行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和實踐基礎。針對該系統存在的數據下載速度慢,依賴人工操作等缺陷,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思路。
    22  衛星通信小型地球站雷電防護技術
    謝征
    2005, 33(3):275-277.
    [摘要](1468) [HTML](0) [PDF 108.93 K](1637)
    摘要:
    衛星通信小型地球站(VSAT小站)這一現代通信系統正越來越多地在國內外得到廣泛應用。由于VSAT小站的部件主要由大規模集成電路構成并且設備安裝時常常將天線置于樓頂,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因遭受雷電襲擊而造成設備損壞的事件常常發生。本文主要依據《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微波站防雷與接地設計規范》和IEC有關標準,結合目前國內氣象、海關、煙草、金融等行業大量使用的VSAT通信小站結構原理和現代雷電防護理論,就如何對其進行雷擊電磁脈沖的綜合防護進行了探討。強調了在現代防雷接地系統中,重要的是等電位系統的結構而不是接地電阻阻值的大小。
    23  HDF-EOS數據格式及其數據導入
    景毅剛 李登科 張樹譽
    2005, 33(3):278-282288.
    [摘要](2158) [HTML](0) [PDF 204.79 K](1784)
    摘要:
    HDF-EOS作為NASA存儲和發布EOS數據的標準,專門用于處理各種EOS產品。掌握HDF-EOS數據格式和數據導入是能夠充分開發和應用EOS數據信息的關鍵。文中介紹HDF數據文件中圖像模塊、科學數據、Vdata模塊(表格數據)的結構,HDF-EOS數據文件中點、條帶、網格數據和元數據的的數據格式,以及打開HDF格式數據實現對HDF-EOS數據導入瀏覽的相關軟件。
    24  寧夏區域精細化溫度預報業務平臺
    丁建軍 胡文東 丁永紅 陳曉娟 穆建華
    2005, 33(3):283-288.
    [摘要](1533) [HTML](0) [PDF 262.76 K](2347)
    摘要:
    介紹以寧夏中尺度數值模式溫度預報為基礎,以寧夏精細化預報系統溫度預報產品為核心,結合自動氣象站等多種資料,以圖形方式顯示、修改和制作寧夏各站逐時溫度預報業務平臺。該平臺以寧夏各地區代表站與該地區其它站之間的回歸方程的計算量為依據,在溫度預報物理過程不變的情況下,通過修改曲線的方式,完成對大數據量溫度預報值的訂正。該平臺的建成,為制作高時間密度的預報提供了技術支撐。

    當期目錄


    年第卷第

    文章目錄

    過刊瀏覽

    年份

    刊期

    瀏覽排行

    引用排行

    下載排行

    您是第位訪問者
    技術支持:北京勤云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午夜欧美大片免费观看,欧美激情综合五月色丁香,亚洲日本在线视频观看,午夜精品福利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