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第32卷第6期文章目次

  • 顯示方式:
  • 簡潔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氣象科技》2004年第32卷總目次
    2004, 32(6).
    [摘要](1216) [HTML](0) [PDF 0.00 Byte](274)
    摘要:
    2  人工神經網絡技術發展及在大氣科學領域的應用
    金龍
    2004, 32(6):385-392.
    [摘要](1778) [HTML](0) [PDF 139.08 K](2226)
    摘要:
    20世紀80年代以來,人工神經網絡技術在理論和應用研究方面有了快速的發展,并在眾多學科領域取得了大量的應用研究成果。文章首先概述了國外有關人工神經網絡理論研究發展的主要過程及我國開展神經網絡理論和應用研究的狀況。重點介紹了國內外大氣學科中,關于神經網絡方法在中、短期天氣預報,短期氣候預測,農業氣象,空氣污染預報,衛星云圖識別以及氣象觀測資料處理等許多方面的應用研究工作。并且也進一步介紹了有關神經網絡氣象預報建模研究的關鍵技術一過擬合,網絡結構問題的研究工作以及模糊系統理論與神經網絡相結合的模糊神經網絡,遺傳算法與神經網絡相結合的氣象預報建模的最近研究工作。
    3  天氣預報技巧和價值的關系
    俞小鼎 張藝萍
    2004, 32(6):393-398.
    [摘要](1621) [HTML](0) [PDF 159.64 K](1759)
    摘要:
    利用一個簡單的花費-損失比模型介紹了天氣預報系統的技巧和其對用戶的價值之間的關系。以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的集合預報系統的控制預報和集合預報為例,對確定性預報和概率預報的情況分別進行了說明。結果表明,有技巧的天氣預報系統只有在用產的花費-損矢比(C/L)在某一數值區間內時對用戶才是有價值的。通過對比分析集合預報系統EPS概率預報和確定性預報的相對經濟價值曲線,說明概率預報系統比一個與其質量相當的確定性預報系統具有較大的價值優勢,而根據C/L選擇最佳概率閾值對于實現其最大預報價值尤為重要。
    4  橋梁氣象專題研究與服務
    劉聰 張忠義 黃世成
    2004, 32(6):399-403.
    [摘要](1282) [HTML](0) [PDF 108.92 K](1674)
    摘要:
    根據實際開展的橋梁氣象專題研究,分析橋梁氣象研究與服務如何面對國內大型橋梁建設發展趨勢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提出開展橋梁氣象研究與服務的必要性,并從橋位氣候背景、橋位氣象參數取值、橋梁氣象研究方法以及橋梁施工及營運期氣象服務與保障等方面介紹橋梁氣象專題研究及服務應開展的主要內容,同時,給出一個已投入實際使用的橋梁施工期氣象環境監測與預警系統的建設思路。
    5  北京城市重煙塵霧與水霧過程的邊界層結構
    周小剛 王強
    2004, 32(6):404-409.
    [摘要](1406) [HTML](0) [PDF 132.74 K](2057)
    摘要:
    分析1999年11月1日至12月20日北京城市霧綜合性觀測試驗中5次霧過程的實測資料,對如何區分重煙塵霧與水霧過程給出了判定方法,并對重煙塵霧與水霧過程的邊界層結構特征作了探討。主要結論為:從能見度、相對濕度、長波輻射平衡3個方面可以區分重煙塵霧過程和水霧過程;由于重煙塵霧和水霧的物理化學性質差異很大,對城市大氣邊界層結構產生的影響也不同,因此造成它們在相對濕度逆溫層、風速分布、水汽變化等方面也有很大差異。
    6  歡迎訂閱《氣象科技》、《氣象科技合作動態》、《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年報》
    2004, 32(6):409-409.
    [摘要](1246) [HTML](0) [PDF 67.63 K](1151)
    摘要:
    7  上海城市空氣質量預報分類統計模型
    陰俊 談建國
    2004, 32(6):410-413.
    [摘要](1579) [HTML](0) [PDF 140.22 K](1825)
    摘要:
    上海城市空氣質量預報的分類統計模型利用上海地區2000年6月至2002年12月的空氣污染濃度資料及常規氣象資料建立模型,用2003年全年資料檢驗模型。模型采用方差分析方法區分不同污染濃度高低的氣象條件,按季節、地面風向和雨量3項指標對濃度樣本分類,季節分類劃分冬、夏半年子樣本,風向分類劃分偏西風向、非西風向子樣本,雨量分類劃分有雨、無雨子樣本,共計3層分類,18個分類子樣本,樣本分類的高值區和低值區與實際污染濃度的季節、地面風向和雨量的分布是一致的。最后,采用線性逐步回歸方法對各分類子樣本建立起一組預報模型。模型的檢驗評分結果顯示:分類統計模型較全樣本統計模型實際業務預報精度有所提高,在城市空氣質量預報中是切實可行的。
    8  CAPPS1和CAPPS2數值預報模式對比分析
    李雄
    2004, 32(6):414-416424.
    [摘要](1412) [HTML](0) [PDF 136.62 K](1629)
    摘要:
    對CAPPS1模式和CAPPS2模式預報廣西污染物進行了對比分析。主要對比了其污染擴散原理、氣象預報模式、操作系統、運行時間、預報時效及預報效果。分析表明:CAPPS1和CAPPS2模式對各種污染物預報的相關系數均在0.44以上,兩種模式預報廣西空氣污染都是可行的;兩種模式均對SO2的預報效果最好,NO2次之,PM10相對最差;CAPPS2模式對各種污染物的預報值與實測值相關系數均比CAPPS1高,其中NO2的相關系數提高幅度最大;CAPPS2模式對NO2和PM10的預報準確率比CAPPS1偏高,而對SO2的預報準確率比CAPPS1偏低;CAPPS2預報首要污染物正確率比CAPPS1高出11個百分點,而預報首要污染物等級正確率則高出9個百分點。
    9  武漢市空氣質量特征
    魏靜 危萬虎 李蘭 王祖承 楊超 徐雙慶
    2004, 32(6):417-419.
    [摘要](1642) [HTML](0) [PDF 97.91 K](2289)
    摘要:
    利用武漢市環境監測站提供的2001年7月至2003年6月大氣污染監測資料及同期氣象資料,運用動力統計和天氣分析方法,分析了武漢市空氣質量的特征及成因。結果表明:在一年當中武漢市夏季的空氣質量狀況良好,秋、冬季較差,其成因與武漢市不同季節氣象要素分布特征有著密切的關系。
    10  北京春季一次持續浮塵和污染天氣過程分析
    張小玲 劉建忠 徐曉峰
    2004, 32(6):420-424.
    [摘要](1523) [HTML](0) [PDF 527.78 K](2132)
    摘要:
    2001年4月底5月初北京地區出現了一次以浮塵天氣為主,夾雜輕霧、雷陣雨、煙幕等復雜天氣過程的持續重污染事件,給北京地區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較大的影響。文章主要從天氣形勢上分析了北京浮塵天氣形成的原因和持續空氣污染的氣象條件。結果表明,此次過程是由于高空冷渦發展東移,蒙古氣旋發展和地面冷鋒移動經過蒙古國南部和華北北部等干燥、疏松的地表形成揚沙、沙塵暴,大量的細小沙塵粒子隨高空偏西氣流攜帶而至北京,形成浮塵天氣。本地低空處于弱輻合區,層結穩定,風速小、逆溫頻繁,這些均不利于沙塵粒子和本地污染物的擴散,導致連續可吸入顆粒物重污染的形成。
    11  我國氣象因素與心腦血管疾病研究現狀
    劉方 張金良 陸晨
    2004, 32(6):425-428437.
    [摘要](1758) [HTML](0) [PDF 131.96 K](2961)
    摘要:
    為了給政府機構制定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衛生政策以及應用氣象因素對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進行預測預報提供依據,綜述了1998年至今的國內有關研究,介紹了我國不同地區溫度、相對濕度、氣壓、風速等氣象因素對心腦血管疾病發生和死亡的影響及其機制,并對目前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和今后研究的方向進行了討論。
    12  疾病發病與特殊天氣過程的相關特征
    陸晨
    2004, 32(6):429-432.
    [摘要](1257) [HTML](0) [PDF 127.97 K](1543)
    摘要:
    利用2002、2003年8次特殊天氣過程期間的社區醫院疾病調查資料以及同期的氣象資料,分析和討論了各種天氣對疾病發病的影響,特別是對心腦血管疾病的影響。所得結果表明:①各種天氣過程中,冷空氣、大霧天氣對人體健康和疾病發生影響較大;②對于60歲以上的老人來說,寒冷天氣、強對流天氣、悶熱天氣和大雪天氣對男性的影響明顯大于女性;③特殊天氣的敏感人群是60歲以上的老人?;加行哪X血管疾病的患者應特別注意大霧、悶熱和寒冷天氣,而高血壓患者應特別注意低氣壓天氣,特別是冬季的大雪天氣。
    13  近10年上海盛夏高溫及熱島強度變化趨勢
    漆梁波
    2004, 32(6):433-437.
    [摘要](1520) [HTML](0) [PDF 112.92 K](2608)
    摘要:
    對上海地區11個觀測站的近10年的7月最高氣溫觀測資料進行分析發現:(1)2003年7月,上海城區和郊區的最高氣溫均突破過去30年的極值,但2003年的熱島效應強度卻并不是近30年來最高的一年;(2)過去10年的觀測資料表明,郊區平均最高氣溫變化不大,上海城區的平均最高氣溫則呈明顯的上升趨勢,這表明城區環境變化所導致的熱島效應是城區氣溫逐年升高的主要原因;(3)熱島效應強度年際變化存在猛增階段和平穩升高的階段,這種變化主要由人為因素所致,平穩增加的階段熱島效應強度的波動與區域氣溫的波動呈正相關;(4)未來幾年,上海的熱島效應強度仍將緩慢增加,但上海市政府合理的城市發展規劃可使這一增加趨勢減緩,最終達到一個平穩的強度。
    14  城市采暖期氣溫變化特征及其均生函數模型預測試驗
    張雪梅 江志紅 郭家林 姬菊枝 蘭博文
    2004, 32(6):438-443.
    [摘要](1344) [HTML](0) [PDF 157.74 K](1906)
    摘要:
    用哈爾濱市1951~2003年日平均氣溫資料,從氣候角度闡述了哈爾濱市冬季采暖開、閉爐日期的意義,分析了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5℃初、終日和采暖期平均氣溫的變化特征,結果表明:日平均氣溫穩定大于等于5℃終、初日分別與采暖期平均氣溫有顯著的正、負相關關系;隨著采暖期平均氣溫逐漸升高,日平均氣溫穩定大于等于5℃終日逐漸拖后,初日逐漸提前;采暖期平均氣溫和日平均氣溫穩定大于等于5℃終、初日均存在突變現象。有必要改變以往的采暖模式,根據采暖期氣溫進行采暖能源調控。利用均生函數模型對2004~2006年日平均氣溫穩定大于等于5℃終、初日和采暖開、閉爐日期進行了預測試驗。
    15  蘭州最高最低氣溫的非對稱變化
    林紓 吳紅
    2004, 32(6):444-449.
    [摘要](1423) [HTML](0) [PDF 154.70 K](1913)
    摘要:
    分析了蘭州1932~2002年年平均氣溫、年平均最高和最低氣溫及年平均氣溫日較差的氣候變化特征。分析表明:1932年以來,4個氣溫要素的線性增溫率依次為每10年0.14℃、0.06℃、0.38℃、-0.32℃。蘭州20世紀40年代最高氣溫對增暖的貢獻大,80年代最低氣溫對增暖的貢獻大,而90年代的異常偏暖表現為最高和最低氣溫的同時上升。另外,在40年代各季平均最高和最低氣溫均呈相反的趨勢,表現為最高氣溫的上升和最低氣溫的下降;在1950~1970年間最高和最低氣溫的變化趨勢和幅度非常接近,但維持時間各季略有不同;80年代以來,最低和最高氣溫均在上升,但最低氣溫的增溫率明顯高于最高氣溫的增溫率。
    16  重慶城區濃霧的基本特征
    江玉華 王強 李子華 馬力
    2004, 32(6):450-455.
    [摘要](1403) [HTML](0) [PDF 138.55 K](1918)
    摘要:
    統計分析沙坪壩1951~2002年間發生的濃霧事件,結合2001年12月重慶市霧的外場試驗資料,探索重慶市主城區濃霧的基本特征。重慶主城區濃霧隨年代演變有減緩趨勢;主城區濃霧是自然霧與煙塵等的混合物,河谷及城市效應使霧更濃;城市中出現濃霧的大氣邊界層特征是在近地面層有逆溫及增濕降溫現象;高濃度氣溶膠的凈輻射效應阻礙白天混合層發展,使大氣邊界層趨于穩定,它是重慶連續幾天有霧的原因之一;濃霧具有一定的濕沉降作用,能有限地清潔空氣;有濃霧的天氣條件下,建議降低污染物的排放總量,以避免嚴重大氣污染事件發生。
    17  天津機場地區凍雨天氣分析
    呂勝輝 王積國 邱菊
    2004, 32(6):456-460.
    [摘要](1691) [HTML](0) [PDF 546.12 K](2101)
    摘要:
    利用氣象常規資料,對天津機場地區1979~2002年出現的3次凍雨天氣進行對比分析,找出了凍雨發生的天氣形勢特點和大氣垂直結構特征:地面受低壓控制,高空處在槽前,有明顯的增溫現象,槽前西南暖濕氣流強盛,存在低空急流;850hPa到地面存在逆溫層;700~500hPa之間有冰晶層,冰晶層內的溫度為-10~-14℃:850hPa附近為暖層,暖層底部的高度在1.0~2.0km左右,暖層的厚度大約為1.0~2.0km,暖層內的溫度大約為0~2℃;從地面到1.0~2.0km的高度存在冷層,冷層內溫度大約為0~-2℃。以2002年12月13~14日的凍雨天氣為代表個例,利用客觀分析產品進行診斷分析,總結出凍雨天氣預報的著眼點,為凍雨天氣預報提供參考。
    18  重慶霧的天氣成因
    劉德 周國兵 向波 李永華 李梗
    2004, 32(6):461-466.
    [摘要](1666) [HTML](0) [PDF 235.00 K](2297)
    摘要:
    在對重慶霧進行天氣學分類基礎上,利用合成方法分析了幾次典型輻射霧和雨霧的環流形勢、流場特征以及霧的垂直環流結構,揭示出兩類霧的形成原因。分析表明,輻射霧產生在經向環流背景下,中亞地區高壓脊為主要影響系統;經向垂直剖面表現為青藏高原東側的對流層中層有一發展完好的順時針旋轉的垂直經向環流,其前部的下沉氣流順著地形坡地下滑時在四川盆地強迫出一個逆時針旋轉的垂直環流,使重慶附近低層的下沉氣流得到加強;夜間輻射降溫明顯,并有貼地逆溫存在,大氣層結較穩定。雨霧發生在亞洲地區經向環流相對較弱的背景下,青藏高原低壓槽和地面冷鋒為主要影響系統;垂直環流結構表現為高空低壓槽發展東移時在四川盆地誘生一逆時針旋轉的垂直環流,其東側的上升支正好與地面弱冷空氣入侵四川盆地時形成的順時針旋轉的垂直環流的上升支相耦合,使重慶附近上升氣流加強,地面附近暖濕氣流較活躍,明顯增濕過程對雨霧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19  黃渤海大風的客觀相似預報
    顏梅 范寶東 滿柯 鄭永光 陶祖鈺
    2004, 32(6):467-470.
    [摘要](1527) [HTML](0) [PDF 137.18 K](1837)
    摘要:
    以MICAPS資料為基礎,海平面氣壓資料為指標,設計了一種通過計算相似系數查找相似形勢,制作黃、渤海地區24h大風的客觀預報方法,并建立了包括109個大風歷史個例資料庫。試驗結果表明,風速預報的平均誤差在20%以下,滿足大風預報業務的要求。相似法具有不需依賴國外資料及計算簡單迅速的特點,它不僅是現在日常業務的一個補充,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種可以在戰爭等非常情況下使用的預報方法。
    20  南寧市氣溫日較差特征及天氣系統影響
    凌穎 黃海洪
    2004, 32(6):471-474.
    [摘要](1633) [HTML](0) [PDF 109.17 K](1955)
    摘要:
    運用常規氣象資料,對南寧市氣溫日較差的時空變化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南寧市氣溫日較差有逐年減小的趨勢,夏秋季氣溫日較差大于冬春兩季氣溫日較差,不同下墊面對氣溫日較差影響不同。對氣溫日較差較大的個例分析表明,引起氣溫日較差較大的主要天氣系統為冷高壓控制型、鋒面影響型、暖低壓影響型、副高影響型。
    21  齊齊哈爾市氣溫變化小波分析
    婁德君 孫衛國 李治民
    2004, 32(6):475-478.
    [摘要](2062) [HTML](0) [PDF 173.93 K](2091)
    摘要:
    利用1909年1月至2002年12月逐月平均氣溫距平資料和Morlet小波變換方法,對齊齊哈爾市氣溫變化的年際、年代際周期以及突變特征進行了分析。得出近百年來齊齊哈爾市氣溫變化具有準2、4、4~6、8年左右的年際尺度和40~60年的年代際尺度周期變化,并存在突變特征,齊齊哈爾市氣溫變化是不同尺度周期振蕩綜合作用的結果。所得結論對齊齊哈爾市的短期氣候預測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22  營口市高溫天氣氣候特征及其預報
    曲巖 金巍 王金星
    2004, 32(6):479-481.
    [摘要](1488) [HTML](0) [PDF 117.21 K](1971)
    摘要:
    用營口市所管轄3個站1981~2000年的日最高氣溫資料,查找大于等于33℃高溫個例,統計分析了高溫當日的氣象要素特征;根據近20年歷史天氣圖等資料,系統總結了營口市高溫的天氣氣候特征和高溫出現的高空、低空及地面形勢場特征。運用經驗性預報方法,提取預報指標;結合各種數值預報產品,進行逐條檢驗是否符合條件,最后建立經驗性預報模式。建立的大于等于33℃高溫的預報方法,經近幾年的檢驗,能夠比較好地預測夏季高溫天氣。
    23  天津盛夏降水趨勢與初夏華北高壓的統計分析
    周鳴盛 段麗瑤 周梁丹
    2004, 32(6):482-484.
    [摘要](1423) [HTML](0) [PDF 107.55 K](1652)
    摘要:
    根據初夏(6月)的天氣氣候演變,預測盛夏(7~8月)的短期氣候趨勢,一直是急需解決的難題。文章揭示了自1958年以來天津盛夏降水趨勢與初夏時節臨近地區上空的環流特征之間的統計關系。結果表明,初夏華北高壓強時盛夏天津降水偏少,反之盛夏天津降水偏多,不僅逐年的對應關系顯著,而且變化趨勢相反,轉折時期也一致。初步解釋了20世紀70年代以前天津(華北)盛夏多雨和80年代至今天津(華北)少雨的物理原因。以此為主要根據建立了初夏對于盛夏天津降水的短期氣候預測方法,1998~2003年連續6年預報正確。

    當期目錄


    年第卷第

    文章目錄

    過刊瀏覽

    年份

    刊期

    瀏覽排行

    引用排行

    下載排行

    您是第位訪問者
    技術支持:北京勤云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午夜欧美大片免费观看,欧美激情综合五月色丁香,亚洲日本在线视频观看,午夜精品福利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