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第6期文章目次

  • 顯示方式:
  • 簡潔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種草養畜農牧結合的氣象條件研究
    余優森
    1992(6).
    [摘要](1504) [HTML](0) [PDF 0.00 Byte](287)
    摘要:
    我國黃土高原地區處于由半濕潤向半干旱、干旱氣候過渡和農牧過渡地帶.這里氣候干旱少雨,降水分布不均,植被覆蓋稀疏,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日趨惡化.因此,在這一地區種草養畜,實行草田輪作,農牧結合,是發展農業經濟,改善生態環境的一項戰略性措施.本文僅對干旱、半干旱地區種草養畜農牧結合的氣象條件研究,作一綜合介紹.
    2  《氣象科技》1992年目錄索引
    1992(6).
    [摘要](1341) [HTML](0) [PDF 0.00 Byte](251)
    摘要:
    一、一般問題(含:氣象學史、國內外業務概況、氣象人物)癡薪戶十二、大氣探測與儀器裝備(含:氣象衛星、雷達、火箭、計算機、通信技術裝備)下鹼歹丫{磷井書…一才興法從空間探狽”平流層上層昊氧長期趨勢的萬{’“hn“‘“rede“ck等}章“仲1‘”92{‘{83一,。 利用檢轉小孔和光網校準云摘儀器}E·鑫HOvenac等…許繼武l’992…’{”0一94 輻射平衡儀校淮鞘麟。作及其應用{新井重界{隋朝陽{‘992…‘}94一封三 LoWTRA哪棄華機上的初步應用·_…劉庚山等{___}1992{“…71一76’ 高能見度的遙感儀器及其校誰的參照標準i}誠意{‘992}“{“8…
    3  未來十年美國各部門對氣象服務及其有關研究的要求
    章育仲
    1992(6).
    [摘要](1306) [HTML](0) [PDF 0.00 Byte](260)
    摘要:
    以下討論聯邦政府各部門預測的下個十年任務與要求的變化和趨勢.大部分信息是由與各個部門的中、高級管理人員會談得到的.1.商務部(DOC)商務部/NOAA期望在下個十年內有較大的改進以滿足為國家、民用方面提供的基本氣象(和水文氣象)服務的需要.起草了主要的現代化計劃及有關連的國家天氣局
    4  熱帶和中緯度系統相互作用導致的中尺度對流系統的降水和運動學結構
    Ming-Sen Lin Chong-Chih Yang 楊志偉
    1992(6).
    [摘要](1274) [HTML](0) [PDF 0.00 Byte](277)
    摘要:
    1.引言從氣候上看,春末時東亞上空的東北冬季季風將逐漸演變成夏季西南季風環流型.伴隨有中尺度對流系統(MCS)的靜止鋒經常在臺灣地區出現.但實際上伴有強降水的夏季強鋒面類型的個例并不多,在過去15年中僅找到兩個.然而,1989年7月26日至30日在臺灣中部和北部出現的一系列天氣現象引起我們的注意,并對此做了深入研究.這些現象有明顯的鋒面侵襲,超過10英寸降水的活躍MCS和一個熱帶低壓(TD).本文就臺灣區域的MCS的運動學
    5  論非線性科學與大氣科學中的非線性研究
    章基嘉
    1992(6):1-9.
    [摘要](1325) [HTML](0) [PDF 910.44 K](1362)
    摘要:
    一、引言在近幾十年中,大氣科學無論在理論研究和業務實踐兩方面都取得了明顯進展.這主要表現在大氣科學正在從本世紀五十年代以前的以定性描述為主的階段逐步向以認識大氣中各種復雜現象的物理規律為基礎,不斷引進新的數學理論和方法,運用大型電子計算機進行模擬的客觀定量的階段發展.在這方面,數值天氣預報和衛星氣象學的理論研究和業務實踐是最有說服力的例證.縱觀
    6  中緯和熱帶的中尺度對流系統
    Rutl. SA 誠意
    1992(6):9-18.
    [摘要](1221) [HTML](0) [PDF 941.56 K](1264)
    摘要:
    文中評述了對中緯和熱帶的中尺度對流系統的觀測研究、數值模擬與理論研究.
    7  十七個大氣環流模式模擬雪—氣候反饋的結果分析
    Cess RD 王亞光
    1992(6):27-31.
    [摘要](1251) [HTML](0) [PDF 380.68 K](1373)
    摘要:
    一般認為大氣溫室氣體濃度增加引起的全球變暖因受雪的反饋作用而加強.通常對此的解釋為:較暖的地球積雪覆蓋面減少從而導致這樣較暗的星球吸收更多的太陽輻射.在十七個大氣環流模式中,我們應用海面溫度擾動作為表征氣候變化的一個量,對這些模式結果進行對比研究.結果表明,上述這種解釋過于簡單,并指出,云的相互作用和長波輻射都可能導致額外的加強或緩和增暖的作用.在十七個氣候模式中,雪反饋凈效應的量是顯著不同的,該量在一些模式為弱負反饋,而在其它的則為強正反饋.
    8  美國1986和1987年的中尺度對流復合體
    Augu. JA 官鳳山
    1992(6):32-38.
    [摘要](1333) [HTML](0) [PDF 616.45 K](1274)
    摘要:
    本文應用美國GOES衛星紅外云圖研究了美國1986和1987年的中尺度對流復合體(MCC).1986年出現了58個MCC,接近打破記錄,1987年出現了44個.雖然這兩年出現的MCC數量都超過了1985年以前7年的平均數,但它們的季節分布是不正常的.特別是,在晚春和初夏,即MCC平均季節分布的峰值期,卻存在著一個無MCC的持續時段(約3周).通過對這兩年"無MCC時段"和"MCC活躍時段"的平均大尺度地面和高空環境場的比較,研究了這一特殊情況.結果證明,低層強熱力強迫以及對流層中、低環境場的恰到好處的配置對MCC的形成最重要.
    9  西太平洋地區的中尺度對流復合體
    Frit. JM 江吉喜
    1992(6):38-47.
    [摘要](1224) [HTML](0) [PDF 831.58 K](1371)
    摘要:
    本文運用日本靜止氣象衛星的增強顯示紅外圓盤云圖,給出了1983-1985年期間西太平洋地區中尺度對流復合體(MCC)的氣候學研究.結果指出,在西太平洋地區MCC是常見的系統,并且表現出許多與美洲MCC相同的特征.這種系統活動在夜間,并且往往形成在陸地上或者緊靠陸地的鄰近地區.在美洲,它們的冷云罩(Cold Cloud Shield)持續時間約為10小時,而在西太平洋地區則持續約11小時.冷云罩的大小分布與美洲的相似,大多數面積在2~3×10~5平方公里之間.這種系統在西太平洋地區的季節分布也與美洲的相似.具體地說,它們的最高頻率在中緯度地區出現在春末夏初,低緯度地區則均勻地分布在整個暖季中.如同西半球系統一樣,西太平洋地區的MCC發生在氣候學上具有高θ_e空氣的低層急流和高層分流出現的區域.而它們的移動路徑如同美洲的系統,典型地移向700-500hPa中氣候平均氣流的右側(南半球移向左側).這種對平均氣流的偏離朝著高θ_e空氣源區方向.少數移動在水面上的MCC形成了熱帶風暴;同樣,少數移動在陸地上的熱帶系統形成了MCC.由于西太平洋地區與美洲MCC性質和環境很相似,因此可以推斷它們在實質上是同一現象.鑒于它們在美洲和西太平洋地區經常出現,很可能使它們對全球水分循環起重要作用.
    10  臺灣地區中尺度試驗(TAMEX)簡介
    吳天棋
    1992(6):47-51.
    [摘要](1365) [HTML](0) [PDF 451.63 K](1323)
    摘要:
    一、概況臺灣地區常受災害性洪水困擾,1985年臺灣針對改進暴洪的預報,制定了臺灣地區中尺度試驗(TAMEX)計劃.其主要目的是研究:1.梅雨鋒環流;2.中尺度對流系統;3.臺灣地形影響;4.地形、梅雨鋒和中尺度對流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特別著重于由這些系統相互作用而產生的暴雨.TAMEX的長期目標是改進暴洪的預報.
    11  熱帶和中偉度系統相互作用導致的中尺度對流系統的降水和運動學結構
    Lin M-S 楊志偉
    1992(6):51-53.
    [摘要](1356) [HTML](0) [PDF 250.83 K](1222)
    摘要:
    12  垂直對流與傾斜對流相互作用的數值試驗
    Mill. TL 呂越華
    1992(6):54-56.
    [摘要](1408) [HTML](0) [PDF 252.97 K](1463)
    摘要:
    1.引言對稱不穩定性("傾斜對流")在大氣中起一定作用的看法是有道理的.除理論研究外,Emanuel和他的同事已觀測到部分中緯度斜壓系統對于傾斜對流來說是中性的,即θ_e(相當位溫)和M(總動量)面相互平行.認為在水平溫度梯度存在的情況下只要有垂直對流作用就能使大氣穩定到傾斜對流,這是沒有道理的,其實傾斜對流本身必定出現,并在垂直對流消失之處取而代之.較為合理的觀點是認為這些并不是兩種互不相關的現象,而是一種較普遍現象的兩種情況.
    13  熱帶氣旋分析中使用GMS資料的某些改進
    秋原武士 胡圣昌
    1992(6):56-58.
    [摘要](1401) [HTML](0) [PDF 248.75 K](1385)
    摘要:
    (日本)氣象衛星中心一直與日本氣象廳預報部合作,實施在熱帶氣旋分析中更好地應用GMS資料的研究課題,本文介紹該課題的背景和概要,以作為本期后面四篇介紹課題一些成果的文章的引言.
    14  濕潤大氣中鋒生的非流體靜力模擬
    Lofo. JP 徐明
    1992(6):59-61.
    [摘要](1120) [HTML](0) [PDF 237.75 K](1251)
    摘要:
    1.引言在過去二十年間,大量觀測已揭示出伴隨鋒面系統的帶狀降水結構.這些研究強調指出,千差萬別的天氣現象是發生在鋒面系統內包含的不同時空尺度上.因此對降水帶的理解和預報,是一項困難的工作.半地轉理論(Hoskins和Bretherton,1972)是當今全面闡述鋒生過程的最合適的基本構想.為改進對鋒面的描述,通過顯式模擬對流和大尺度氣流,用非流體靜力云模式(Redelsperger和Sommeria,1986)對由切變引起的鋒生,進行二維高分辨率(5km)模擬.模式的
    15  小參數氣候模式
    С. ΒΗ 許泊天
    1992(6):61-65.
    [摘要](1405) [HTML](0) [PDF 377.12 K](1434)
    摘要:
    本文提出了海洋-大氣-冰氣候系統的綜合模式,它由描述海面平均溫度變化和海冰擴展邊界變化的兩個非線性預報方程所組成.在該模式描述的氣候系統內會產生自振動狀態.研究了系統對地球軌道參數擾動所造成的日射率變化的響應.已經證明,為了正確地描述氣候的長周期振動,必須考慮世紀間的氣候變率,根據模式,這種氣候變率對氣候振動譜有重大影響.本文還模擬了氣候系統從非周期狀態到周期狀態的轉變(從上新世到更新世的轉變).
    16  由METEOSAT衛星紅外窗口輻射率估計海上可降水分
    Schme. J 章育仲
    1992(6):66-74.
    [摘要](1398) [HTML](0) [PDF 667.64 K](1434)
    摘要:
    對由地球靜止衛星METEOSAT觀測的晴空紅外(IR)窗口(10.5-12.5μm)輻射率反演海上可降水分(PW)的可行性進行了探討.此方法是以對考慮到水汽譜線及水汽連續譜吸收的IR窗口通道作前向輻射計算為基礎的.輻射計算應用有關海面溫度(SST)和溫度廓線的相關資料.通過改變濕度廓線建立起衛星觀測的亮度溫度和PW之間的相互關系.對面積相當于約20km×20km的32×32IR象素區段進行反演.METEOSAT反演與大西洋島上常規無線電探空站PW測量的比較表明,均方根(RMS)差約為0.59gcm~(-2),幾乎與兩通道IR方法的結果相同,然而比文獻中報道的微波反演差.這種利用由地球靜止衛星提供的頻繁觀測數據的METEOSAT基本方法可能是有潛力的.把無線電探空儀的PW與只利用SST和直接建立SST與PW關系的克勞修斯-克拉珀龍型方程得出的簡單的估計值進行了比較,得到的RMS差為0.73gcm~(-2).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T)短期預報與島嶼無線電探空站的PW之間的RMS差為0.55gcm~(-2).
    17  適用于專用微波遙感成像儀的新的地球物理算法
    Petty GW 黃意玢
    1992(6):74-79.
    [摘要](1373) [HTML](0) [PDF 475.06 K](1259)
    摘要:
    一、引言自發射第一顆"專用的微波遙感成像儀"(SSM/I)以來,三年的時間已經過去了.真正經過檢驗并正式發表的、估算全球范圍內海洋上空大氣參數的方法仍少得驚人.因為我們的興趣在于用SSM/I的數據對海洋上空的天氣系統做個例研究,所以我們要組合成一套統一的計算方法,使我們能夠從原始的SSM/I圖象提取出最多的有用的環境信息,同時又照顧到遙感器的分辨率和交叉參數的污染.雖然這一目標只部分得以實現,
    18  國防氣象衛星計劃中的微波成像儀/探測器專用傳感器(SSMIS)
    Swad. SD 許繼武
    1992(6):80-83.
    [摘要](1673) [HTML](0) [PDF 279.10 K](1655)
    摘要:
    1.引言國防氣象衛星計劃(DMSP)打算在Block 5D-3衛星上裝備一套空氣噴氣電子系統部目前正在設計和制造的微波成像儀/探測器專用傳感器(SSMIS).空氣噴氣電子系統部還負責SSMIS上行鏈路飛行軟件和包括反演算法的SSMIS地面處理軟件的設計和開發.SSMIS將提供低層大氣溫度廓線和濕度廓線、高層大氣溫度廓線,以及12個附加的環境參數,包括海洋風速、降
    19  關于二氧化碳對作物生長,產量的影響的研究
    矢島正晴 張慶陽
    1992(6):84-89.
    [摘要](1518) [HTML](0) [PDF 518.06 K](1794)
    摘要:
    一、引言夏威夷島的冒納洛阿觀測站1958年以來的觀測結果表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的濃度具有夏季減少,冬季增加的季節性變化,每年約以1.4 ppm的比例增加,1990年全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為353.4ppm.近年來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礦物燃料的消費,若按現在的趨勢繼續增加,到2030年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將倍增.
    20  種草養蓄農牧結合的氣象條件研究
    余優森
    1992(6):89-93.
    [摘要](1394) [HTML](0) [PDF 391.55 K](1253)
    摘要:

    當期目錄


    年第卷第

    文章目錄

    過刊瀏覽

    年份

    刊期

    瀏覽排行

    引用排行

    下載排行

    您是第位訪問者
    技術支持:北京勤云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午夜欧美大片免费观看,欧美激情综合五月色丁香,亚洲日本在线视频观看,午夜精品福利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