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5):55-63.
摘要:
本文利用GMS-IR云圖資料研究了90°E-170°W,50°S-50°N范圍內云的分布和云季節變化的大尺度氣候學特征.定量描述了自1984年6月至1986年6月3年間(1984年6月除外)云頂高度在700hPa以上的大尺度云場分布及其季節變化.通過算得高云量(云頂高于400hPa)與高、中云量(云頂高于700 hPa)的比率以及考察被云覆蓋的1°×1°區域內云頂高的標準差研究了云頂高度和云型的分布和季節變化. 研究結果表明,最大云量(~4/10)區分布在150°E以西的熱帶,次大云量(3/10~4/10)區分布在中緯度的氣旋路徑帶,最小云量(1/10~2/10)區在副高附近.年平均云頂高度在熱帶高于中緯度.在兩半球中緯度的氣旋路徑帶上,云頂高度差異懸殊:最低緯度氣旋路徑帶上的平均云頂高度大大高于其他氣旋路徑帶上的平均云頂高度. 熱帶季風區內云量的年變化很大(2/10~4/10).此外,在熱帶季風區大陸及其鄰域(大約1000km以內)冬季云頂高度明顯降低.這表明在冬季深對流活動在那里受到強烈抑制,可因冷流而加強的強對流活動限于遠離大陸的區域.在冬季,自中國南方至日本這一副熱帶季風區也可觀測到云頂高度的降低.在中國南方和東海,云頂高度大的季節變化伴隨著云型顯著的季節變化:暖季為深厚對流云,冷季為層狀中云.除了熱帶和副熱帶季風區,深厚對流云在夏季亞洲大陸上甚至可出現在50°N的較高緯度且高云量增加達2/10.這與澳大利亞大陸明顯不同,在那里除熱帶季風區外,全年高云很少(~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