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第4期文章目次

  • 顯示方式:
  • 簡潔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氣象衛星資料在森林火災監測中的應用
    范天錫
    1990(4):1-5.
    [摘要](1301) [HTML](0) [PDF 405.93 K](1346)
    摘要:
    本文綜述國內外森林火災監測中如何利用氣象衛星輻射觀測資料,介紹了林火監測原理、監測效果、存在問題與發展前景.
    2  中國旱澇物理成因模擬試驗
    宋毅 趙宗慈
    1990(4):5-12.
    [摘要](1253) [HTML](0) [PDF 621.31 K](1337)
    摘要:
    本文總結近十余年國外利用全球三維環流模式分析中國范圍內旱澇的物理成因如海洋、地球軌道參數、人類活動、地形和陸面反照率、冰雪等.
    3  由NOAA-9AVHRR資料確定美國大平原的反照率
    G.Gutman 常國剛
    1990(4):12-18.
    [摘要](1247) [HTML](0) [PDF 546.40 K](1404)
    摘要:
    利用1986年和1987年無雪月份期間美國大平原的NOAA-9 AVHRR(改進的甚高分辨率輻射儀)觀測資料推算出地面反照率的季節變化.使用一種簡單的與模式無關的方法繪制月反照率分布圖,其方法包括按衛星九天周期重新排列無云資料、周期中逐日平均資料的空間內插和對周期求平均獲得月平均估計值.應用窄帶轉換到寬帶和對每月晴空反照率的簡單大氣訂正獲得地面反照率,分析了四個目標區(兩個森林目標區和兩個農作物目標區)的物候變化. 在某些地區,生長季節里農作物生長能使反照率成倍地增大.這種變化在輻射收支計算中是重要的.從整體來看,這些結果與其它文獻中對各種地表類型的反照率的研究所得的結果相當一致.
    4  海洋波浪譜模式(SOWM)資料的估價及應用
    閻俊岳
    1990(4):18-23.
    [摘要](1505) [HTML](0) [PDF 434.95 K](1465)
    摘要:
    長期以來,洋面上氣象資料主要來源于船舶及浮標觀測.船舶觀測資料年代長、數量大,但不定點、不連續,部分要素是用目測,夜間測量受到限制.浮標站、定點船觀測所得的資料質量較高,但因數量太少,難以滿足海洋氣候分析、天氣預報及工程設計的需要.近二十年來,許多國家相繼研制了
    5  儀器觀測時期全球地面氣溫變化資料的分析
    Г.В.格魯薩 許泊天
    1990(4):23-27.
    [摘要](1312) [HTML](0) [PDF 388.15 K](1228)
    摘要:
    本文對儀器觀測時期北半球地面平均氣溫序列進行了比較分析.研究了溫度場中不同地區之間的關系,分析了最近六年溫度狀況緯向特征的變化.
    6  應用大氣渾濁度估算日本上空黃沙塵的體積及質量
    荒山公雄 石坂隆 呂月華 楊東貞
    1990(4):27-35.
    [摘要](1195) [HTML](0) [PDF 639.90 K](1353)
    摘要:
    本文應用兩個零階對數分布相結合的方法建立一個黃沙塵數目粒徑分布模式,由此估計黃沙塵的體積及質量.模式的建立是以日本三個觀測點的安德森(Andersen)空氣采樣器所測量的質量粒徑分布為基礎,并當沙塵顆粒半徑在0.5和1.0微米之間時,模式呈現一顯著模. 理論上認為可用這一粒徑分布模式識別含有黃沙塵大氣的光學特性.研究結果表明,空氣中黃沙塵的體積與??ngst??m的渾濁度系數密切有關而與他所定義的波長指數沒有多大關系.在相同渾濁的情況下,研究了??ngstr??m和Yamamoto兩者的渾濁度系數之間的關系.這樣的考察研究是需要的,因為在日本氣象學會所提供的12個觀測站的直接太陽輻射資料都是沒有用濾光片的情況下測量得到的,我們為了應用這些資料就需要研究這兩者的關系.現已建立一個十分簡單的關系式,從1981年到1983年的三次Kosa事件中都用此式計算日本上空黃沙塵的體積. Kosa事件期間,實際上觀測到沙塵暴的測站的垂直空氣柱內的沙塵體積濃度值為150-400升/公里~2(0.4-1.0×10~(-4)克/厘米~2).這結果表明,因為氣象測站把該值少于150升/公里~2便不定為塵暴,所以不確認為Kosa事件的時候,大量的沙塵也會源源不斷降臨.在30-41°N緯度帶內,日本上空黃沙塵的質量在春季估算為3.5-4.5×10~??噸,全年為4.1-5.3×10~??噸.
    7  云對氣候的影響
    A.Slingo 毛光伶
    1990(4):36-39.
    [摘要](1551) [HTML](0) [PDF 355.58 K](1349)
    摘要:
    1.引言人們一般認為,云是大氣的被動要素,它們的出現說明由于受到大氣系統中更為基礎的要素的作用,而達到飽和.之所以有這樣的看法,是因為通常的經驗告訴我們,實測的云場常常指明這種作用的性質.例如:積雨云的出現說明了一種潛在不穩定的大氣狀
    8  云的輻射特性
    田中正之 米志新
    1990(4):40-44.
    [摘要](1926) [HTML](0) [PDF 430.96 K](1340)
    摘要:
    1.引言云對地球的輻射收支起著支配的作用.即云可以使入射到地球的太陽輻射反射到宇宙空間,減少地球接收的太陽輻射量(反射率效應),還可以通過吸收和射出地球(紅外)輻射,使地表及云層下的大氣保溫(溫室效應).云的輻射效應由這兩種效應的平衡來決定.
    9  從衛星觀測資料看極地海冰變化
    J.Cavalieri 許繼武
    1990(4):45-47.
    [摘要](1355) [HTML](0) [PDF 246.20 K](1467)
    摘要:
    1.引言長期以來,極地海冰一直被認為是復雜的大氣圈-水圈-冰園全球氣候系統的一個重要因子.這種重要性是由于它有相當大的時空變化性,以及在限制海氣間熱量、質量和動量的交換,調整地面反射率和改變海洋底層水團性質方面的效應.已觀測到的海冰覆蓋
    10  兩分類天氣預報的準確率判據與經濟效益評價
    史國寧
    1990(4):47-54.
    [摘要](1305) [HTML](0) [PDF 507.50 K](1243)
    摘要:
    一、效益矩陣與共軛矩陣在評價分類預報的經濟效益時經常要用到兩個列聯表.一個表示生產單位在不同天氣條件下采取不同決策時的平均收益(或損失)的列聯表,又稱效益(或損失)矩陣,其通式如下
    11  氣象中心地面觀測報告的質量控制法
    F.G.Finger V.L.Patterson 章育仲
    1990(4):54-57.
    [摘要](1256) [HTML](0) [PDF 306.62 K](1251)
    摘要:
    1.引言過去評價短期(當前)氣候狀況主要是依據由1200多個指定測站每月資料組成的陸地測站地面月平均及總量報告(CLIMAT).與農業、能源及水資源有關的一些部門要求比CLIMAT報告提供的資料更近期的信息,為滿足這一迫切需要,目前正在應用由全球
    12  談國際氣象資料收集工作
    鄧振飛 劉瑩
    1990(4):57-59.
    [摘要](1228) [HTML](0) [PDF 239.46 K](1423)
    摘要:
    國際氣象資料收集工作是整個氣象資料收集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不僅表現在國家區域地理覆蓋上,而且表現在學科資料的覆蓋率上.世界氣候計劃的推行、國家氣候計劃的即將實施對這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僅就國家氣象中心氣候資料室有
    13  荷電雨滴的碰撞
    Harry T.Ochs III Robert R.Czys 陳錫銘
    1990(4):60-65.
    [摘要](1371) [HTML](0) [PDF 518.16 K](1410)
    摘要:
    云滴碰撞結果對降水的演變十分重要.碰撞雨滴是并合還是分離,電荷起著決定性作用.在實驗室里用以終速自由下落的荷電滴做了實驗,揭示了滴碰撞的許多新特點.
    14  利用光譜資料估算土壤熱通量與凈輻射的比值
    Kustas W.P. Daughtry C.S.T. 霍治國
    1990(4):65-73.
    [摘要](1639) [HTML](0) [PDF 689.56 K](1379)
    摘要:
    由于缺乏龐大的水文測量系統,難于得到地表能量平衡各分量的準確空間平均值.本文旨在建立一種利用遙感方法估測不同作物冠層狀況下地表能量平衡分量之一的土壤熱通量的方法,以用于區域地表能量平衡研究.在亞利桑那州靠近菲尼克斯城的Maricopa農業中心,連續幾天測定了裸地、苜蓿地及棉田的凈輻射(Rn)和土壤熱通量(G),并利用多波段輻射儀測得地面反射率.結果表明:中午土壤熱通量和凈輻射的比(G/Rn)與簡單比及標準化差植被指數呈線性相關.棉田的G/Rn估算值實際上與不同太陽天頂角和方位角得到的光譜資料所引起的植被指數變化沒什么關系,因此多波段光譜資料可為區域能量平衡研究提供一種能準確計算土壤熱通量區域平均值的方法.
    15  FoxBASE 農業氣候區劃管理和應用系統
    馬乃孚 倪國裕 李長華
    1990(4):74-79.
    [摘要](1381) [HTML](0) [PDF 479.15 K](1287)
    摘要:
    一、引言湖北省農業氣候區劃,自1979年開始,經過多年艱苦勞動,收集、整理了有關光熱水資源及各類災害等的百萬數據資料,并陸續完成了80多篇研究成果.必須對這部分財富加強管理,充分利用,以便提高區劃工作的科學性、實用性和研究水平.為此,我們建立了農業氣候區劃管理和應用系統.這是農
    16  資料收集平臺(DCP)現場對比試驗數據分析、整理方法初探
    郭錫欽 曾書兒 王金釗
    1990(4):79-83.
    [摘要](1644) [HTML](0) [PDF 323.72 K](1259)
    摘要:
    本文論述的DCP現場對比試驗是指:DCP與常規儀器在自然條件下的對比試驗.這種試驗是在不嚴格的條件下進行的,因而兩種儀器取得的數據很難完全一致.其原因是:
    17  熱力學廓線儀觀測網的設計考慮
    J.A.Schroeder J.R.Jordan 孫陽
    1990(4):83-88.
    [摘要](1430) [HTML](0) [PDF 461.34 K](1329)
    摘要:
    基于1981年以來連續、自動提供溫度、氣壓和濕度測量的6通道微波輻射計的使用經驗,提出了地基熱力學廓線儀的模塊化設計.每個模塊由一微波通道對組成,其頻率的選擇應便于共用射頻部件,這樣可使硬件費用減少近半.一個系統所含的模塊數目可以選擇,使之適合具體應用中對高度和準確度的要求.給出了由具有4至18個通道的模擬廓線儀反演出的溫度和氣壓高度的準確度,以說明如何在成本與準確度間進行權衡.
    18  用系留氣球進行大氣湍流測量
    王強
    1990(4):89-92.
    [摘要](1770) [HTML](0) [PDF 395.70 K](1559)
    摘要:
    一、大氣湍流的探測大氣邊界層內的湍流運動對地氣系統的動量、熱量與水汽輸送過程,以及對大氣中污染物的擴散有著決定性影響.由于大氣湍流運動有很寬的尺度譜,其時間、空間分布極為復雜,在探測技術上有很多難題.除正在發
    19  冰和雪的遙感:回顧與現狀
    Frank Carsey 章育仲
    1990(4):92-94.
    [摘要](1232) [HTML](0) [PDF 326.01 K](1432)
    摘要:
    本文討論了通過判讀衛星數據獲取用于地球物理研究的冰、雪觀測資料的現狀.近十年間,在為獲取冰和雪的信息而對衛星資料進行分析方面取得了迅速的進展;已經得到了一系列數據集,關于冰和雪的微觀特性和它們的電磁特性之間的關系目前已比過去清楚得多了;目前可以獲取大量精確的由衛星導出的有關冰和雪的信息.
    20  蘇聯長期預報和氣候監測業務工作情況介紹
    陳興芳
    1990(4):95-97.
    [摘要](1251) [HTML](0) [PDF 362.15 K](1377)
    摘要:
    一、蘇聯的長期天氣預報工作 1.組織情況蘇聯水文氣象中心(??)是長期天氣預報業務工作的主要部門,定期制作和發布長期預報,其產品發送政府機關和有關用戶及區域氣象中心.在列寧格勒的地球物理觀

    當期目錄


    年第卷第

    文章目錄

    過刊瀏覽

    年份

    刊期

    瀏覽排行

    引用排行

    下載排行

    您是第位訪問者
    技術支持:北京勤云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午夜欧美大片免费观看,欧美激情综合五月色丁香,亚洲日本在线视频观看,午夜精品福利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