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第3期文章目次

  • 顯示方式:
  • 簡潔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全球天氣試驗十年之后的回顧
    章基嘉
    1990(3):1-12.
    [摘要](1147) [HTML](0) [PDF 1015.63 K](1365)
    摘要:
    在FGGE期間(1979年),全球大氣探測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對這些探測資料的分析,為我們提供了大氣運動最完整的圖象,FGGE還大大推動了數值模擬和數值預報的發展,十年之后回顧一下我們對大氣環流的認識和評述一下大尺度數值天氣預報的現狀,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2  近十年來我國的南極氣象考察與研究
    陸龍驊 卞林根 賈朋群 張永萍
    1990(3):12-21.
    [摘要](1202) [HTML](0) [PDF 841.59 K](1376)
    摘要:
    一、概述南極氣象學是現代氣象科學中的一個年輕的分支。南極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及其特有的生態環境,突出了南極氣象研究在全球變化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南極氣象研究是隨著近百年來南極科學考察事業的興起而發展起來的。目前在南極地區已有二十余個國家設立了四十余個全年工作的氣象站。南極
    3  FSU全球譜模式及其T21在國內機器上運轉的初步結果
    趙其庚
    1990(3):21-26.
    [摘要](1239) [HTML](0) [PDF 473.06 K](1260)
    摘要:
    美國佛羅里達州大學全球譜模式(FSUGSM),是主要用于低緯中期數值天氣預報和數值模擬研究的全球多層原始方程模式。特點是對低緯大氣的物理過程考慮得比較細致,例如在積云對流參數化、輻射與云的相互作用、行星邊界層的處理和物理初值化等方面都有其特色。近幾年來,在用來制作10天低緯中期數值預報、模擬季風爆發、季
    4  環流異常的時空特征與長期數值預報模式設計
    黃建平
    1990(3):27-32.
    [摘要](1272) [HTML](0) [PDF 490.03 K](1418)
    摘要:
    本文著重闡述了環流異常的正壓性、駐波性等空間結構特征和環流異常的相似性演變,以及如何將這些特點引入到長期數值預報模式。
    5  人為影響氣候變化的途徑
    М.И.Будыко 袁鳳杰
    1990(3):33-38.
    [摘要](1313) [HTML](0) [PDF 535.67 K](1340)
    摘要:
    本文分析了限制目前正在發生的全球變暖的可能性,提出了目前以減少碳燃料的使用來控制氣候變化的方法是否合理的問題。
    6  日本氣候研究的現狀和展望
    張慶陽
    1990(3):38-41.
    [摘要](1316) [HTML](0) [PDF 574.94 K](1445)
    摘要:
    日本氣象廳1982年制定的氣候研究基本計劃,反映了日本在氣候研究方面的長遠展望,其內容如下: 1.掌握氣候變化、異常天氣的實況; 2.開發氣候預測技術; 3.開發氣候模式; 4.掌握氣候形成重要諸過程的實況和解釋其機制及其對氣候的影響; 5.開發氣候監測技術和儀器; 6.評價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
    7  全球的海況變化
    張慶陽
    1990(3):41-44.
    [摘要](1531) [HTML](0) [PDF 304.64 K](1327)
    摘要:
    氣候系統是包括大氣圈、海洋、陸地、冰雪、生物圈的綜合系統。海洋占地球總面積的70%,對氣候的形成起很大的作用。一、全球海面水溫的長期變化 1.綜合海洋氣象數據集美國國家海洋大氣局(NOAA)根據全世界的船舶觀測制作的綜合海洋氣象數據集,搜集了1854年到1986年的風、氣壓、
    8  對流層中工業源低化學活性氣體全球分布的簡要模式
    А.С.Кабанов 譚凱琰
    1990(3):45-49.
    [摘要](1373) [HTML](0) [PDF 372.64 K](1345)
    摘要:
    提出了一簡要穩態擴散模式,描述來自工業源氣體濃度的緯向分布,這些氣體在對流層中的生命周期遠大于它們在對流層中混合的特征時間。模式中考慮了氣體傳輸性質與大氣大尺度湍流規模的關系。模式的檢驗是通過對比大氣中二氧化碳氣體全球濃度場的計算值和觀測值實現的。結果表明,氣體濃度在接近北緯70—80°處達到最大值(當大氣渦流尺度在1000km時),而工業源強度最大值分布在北緯50°附近。隨著渦流尺度增加,工業源強度最大的地區的氣體濃度下降,而該地區外濃度增加,濃度最大值移向北極。作為實例,計算得出羰基硫化物(平流層中本底硫酸氣溶膠層主要由它形成)在北半球明顯隨緯度變化。
    9  美國科羅拉多州云水、雨水和氣溶膠樣品的化學分析
    Clarence T.Nagamoto Farn P.Parungo 吳兌
    1990(3):50-53.
    [摘要](1360) [HTML](0) [PDF 317.68 K](1301)
    摘要:
    1.引言 1980年以來,為研究科羅拉多州博爾德的酸雨問題,我們在這個區域采集了雨和雪的樣品。為研究空氣污染源、輸送和轉化,在不同的氣象條件下采集了氣溶膠樣品;為研究酸雨形成的機制我們也采集了一些空中云水樣品。不同種類樣品的化學分析提供了從云的凝結、到云內清除和云下沖刷
    10  農田紅外測溫技術
    楊正明 林小毛
    1990(3):54-59.
    [摘要](1309) [HTML](0) [PDF 592.98 K](1339)
    摘要:
    一、測定葉溫的意義隨著紅外技術的發展,紅外測溫方法除廣泛用于工業外,在農業氣象研究領域也得到應用,特別是在農田研究過程中,越來越高地要求人們準確地測量葉溫或植物群體溫度,這是因為植物的葉溫反映了其內部能量、生理狀況和環境因子(輻射、氣溫、風速、溫度等)之間的關系,同對植物本身在
    11  蘇聯小范圍農作物產量預報的現狀
    А.И.Богдонас 亓來福
    1990(3):59-61.
    [摘要](1058) [HTML](0) [PDF 538.16 K](1295)
    摘要:
    目前蘇聯在建立大范圍(自然地區、州、共和國)農作物產量的定量評估和預報方法方面已經取得一定的成績,已研制并正在繼續發展傳統的統計模式。這些模式可以在具備最低數量的資料情況下在業務上加以利用?,F在他們又成功地研制了物理統計模式和描述植物每日光合作用產量、生長過程和發育的動態模式。這些模式雖然較準確,但
    12  溫室內CO_2濃度的計算機控制及其在估算作物光合作用中的應用
    R.B.Matthews B.Marshall R.A.Saffell D.Harris 馬樹慶
    1990(3):61-67.
    [摘要](1264) [HTML](0) [PDF 553.08 K](1427)
    摘要:
    本文介紹一個監測并控制五個玻璃試驗溫室內CO_2濃度的計算機自動控制系統。在計算機控制下,通過一個CO_2測定系統向每個溫室輸入純CO_2氣體,使其內部CO_2濃度與室外保持相等(CO_2濃度由紅外氣體分析儀測定)。在CO_2濃度測定的間隔期間,溫室所需要的CO_2輸入速率根據通風速率、未來的和現時的CO_2濃度計算確定。通過預先用N_2O氣體跟蹤確定的風機定位狀態和風速的關系計算通風率。通過放在地面上的容器內獲得的碳酸鹽的重量觀測土壤呼吸。在其它CO_2通量已確定后,用其剩余額估算作物凈光合作用。該系統很可靠,且已在許多熱帶作物凈光合作用的光響應特征曲線研究中得到應用。
    13  大型雷達的高層大氣波動研究
    深尾昌一郎 米志新
    1990(3):68-70.
    [摘要](1188) [HTML](0) [PDF 240.79 K](1348)
    摘要:
    以1982—1985年實施的中層大氣研究計劃(MAP)為契機,一改過去的情況,人們越來越認識到中層大氣的存在對于了解上下大氣圈是不可缺少的。大型雷達(指中層、平流層、對流層探測雷達)在前些時候已成為中層大氣運動觀測的主要手段。近幾年,用大型雷達進行的高層大氣觀測,在科研和實際應用兩方面得到了很大發展。不過,它的能力和界限還未必被人充分了解。
    14  西歐國際天氣雷達網
    C.G.Collier 宋兆清
    1990(3):71-76.
    [摘要](1507) [HTML](0) [PDF 476.27 K](1273)
    摘要:
    在過去幾年里,西歐各國有很多旨在建立國家雷達網的活動。與此同時訂立了一些跨國交換天氣雷達資料的雙邊協定。歐洲經濟共同體(EEC)鼓勵有效的國際合作,發起了COST-72計劃,它進而導致建立COST-73這一天氣雷達網后續計劃。本文概述COST-72的目標和已達到的程度。已經打下了建立新的COST-73計劃的基礎。
    15  K-Gill:用于大氣湍流測量的雙螺旋槳-風標風速表
    S.S.Atakturk K.B.Katsaros 張秀芝
    1990(3):77-82.
    [摘要](1448) [HTML](0) [PDF 461.82 K](1229)
    摘要:
    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研制的雙螺旋槳-風標風速表曾成功地用于有海洋浪花存在情況下中-高風速期間大氣湍流的無人自動測量。本文介紹一種新設計的雙螺旋槳-風標風速表。該儀器由安裝在風標上的兩個Gill風速表構成。兩個螺旋槳的軸一個朝上,另一個朝下,都與水平成45°角(由此以下稱K-Gill)。除了具有以前設計的一些特點外,K-Gill還具有對稱性,因此,能以相同的靈敏度測量上升氣流和下沉氣流。機內的水平傳感器可用來進行傾斜訂正。為了減少氣流畸變,已經從裝置的底座上去掉了電子儀器外殼,而且把螺旋槳安裝在遠離主垂直軸的地方。本文介紹了獲得風速的垂直分量和順風水平分量的算法,討論了各種誤差源和誤差的大小。
    16  ASOS的下一代傳感器
    FrankW.GallagherⅢ 章育仲
    1990(3):82-86.
    [摘要](1309) [HTML](0) [PDF 425.60 K](1269)
    摘要:
    1.引言八十年代初期,美國國家氣象局(NWS)提出了改進國家天氣觀測和預報系統的重要計劃。這些現代化計劃包括三個主要方面:下一代天氣雷達(NEXRAD)——一種新型多普勒雷達;先進的天氣交互處理系統(AWIPS)——一種現代化數據處理和通信
    17  野外觀測用快速響應靜壓測量儀的研制
    Tsuyoshi Kataoka Yasushi Mitsuta Osamu Tsukamoto 顏春亮
    1990(3):87-91.
    [摘要](1167) [HTML](0) [PDF 342.10 K](1321)
    摘要:
    1.引言湍流邊界層中靜壓的精確測量對于研究湍流動能收支極為重要(例如,Wyngaard和Coté,1971;Maitani和Seo,1985)。因此需要研制一種對風速和風向變化不敏感的靜壓測量儀器。研制靜壓測量儀的主要困難在于如何從氣壓脈動中消去動壓力部分。
    18  從空間估算全球降水
    K.A.Browning 成蹊
    1990(3):92-95.
    [摘要](1200) [HTML](0) [PDF 346.21 K](1337)
    摘要:
    1.對降水測量的需求 1.1 氣候監測與研究為檢驗大氣環流模式(GCM),需要全球降水測量資料。再現觀測到的降水分布的能力是這種模式性能的一個靈敏指標。全球降水有2/3落在熱帶和副熱帶,與此關聯的潛熱是熱帶環流的一個主要驅動力。在熱帶,大部分入射太陽輻射在海洋上被吸收。這部
    19  物理參數化交換的規則
    E.Kalnay 顧弘道
    1990(3):96-98.
    [摘要](1384) [HTML](0) [PDF 223.97 K](1345)
    摘要:
    本文作者是美國國家氣象中心等四個單位的9位科學家。文中向模式工作者提出了模式物理部分程序“標準化”的建議。雖然文中的具體規則還在不斷完善中,但它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故譯出以期盡早引起國內同行的重視。

    當期目錄


    年第卷第

    文章目錄

    過刊瀏覽

    年份

    刊期

    瀏覽排行

    引用排行

    下載排行

    您是第位訪問者
    技術支持:北京勤云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午夜欧美大片免费观看,欧美激情综合五月色丁香,亚洲日本在线视频观看,午夜精品福利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