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2):58-67.
摘要:
在作物封行到生理成熟的73天內,對新南威爾士的格里費斯地區灌溉小麥的蒸發和凈同化率進行了測定.水汽和CO_2通量密度的微氣象確定以能量平衡或鮑恩比方法為依據.包括稱重蒸散計、土壤水分含量和植物干物質等的補充測定表明,利用這些通量的一系列逐時值可以解釋作物水分利用和生長.在研究期間日蒸發率約增加3倍,達到每天10毫米,最后20天以前,可能蒸發的估算值一直低于實測值,這以后土壤水分下降和作物開始衰老,使蒸發率減小.在開花前,白天CO_2的凈同化率接近常數,其逐日變化比蒸發率逐日變化小一個量級.灌溉條件下的凈同化率的日值和峰值一般高于澳大利亞南部的旱地小麥,但與灌溉的向日葵的相應值不相上下,在開花后,觀測到CO_2凈同化速率逐漸下降.開始的下降是由作物倒伏造成的,而后期的減小可以認為是由于土壤水分消耗和作物衰老的綜合影響造成的.根據在接近開花和生理成熟時期未倒伏作物的收獲量確定出從開花前到開花后水分利用效率降低24%.逐時蒸發和凈同化的比值與水汽壓虧缺為正相關,部分地解釋了隨著逐漸進入生殖生長階段由于相對濕度的下降實測的CO_2凈同化率降低.在這個階段,作物的倒伏和衰老是水分利用效率降低的附加因素.增進對水分利用效率動力學的了解需要進一步改善植物和土壤之間氣體交換的各通量的分別測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