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第5期文章目次

  • 顯示方式:
  • 簡潔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美國第13屆氣候診斷會
    王紹武
    1989(5):1-7.
    [摘要](1291) [HTML](0) [PDF 626.44 K](1209)
    摘要:
    美國第13屆氣候診斷會于1988年10月31日到11月4日在坎布里奇大氣與環境研究所召開,與會者124人,報告91篇。無論與會人員或報告數量均大大超過了上屆會議,可見氣候問題之廣泛受重視。會議共分12個組: 1.最近氣候異常 5篇 2.大尺度診斷 13篇 3.年際變率 11篇 4.氣候趨勢 4篇
    2  有組織準定常強對流的動力理論
    何溪澄
    1989(5):8-13.
    [摘要](1621) [HTML](0) [PDF 379.35 K](1197)
    摘要:
    本文介紹了拉格朗日觀點下沿流管的四個守恒式及由此得出的位移方程和渦度方程,推導了位移方程在兩種基本風暴模型下的解析解,強調了環境場的熱力層結和動力學狀態及系統內部的潛熱釋放在定常強對流的產生和維持上起著重要作用。
    3  長江中游復雜地形和盛夏局地大暴雨
    胡伯威 萬玉發 顧宗華
    1989(5):14-22.
    [摘要](1336) [HTML](0) [PDF 690.18 K](1380)
    摘要:
    本文利用武漢WSR-81S數字化天氣雷達資料和其它中尺度氣象資料分析了1987年8月18日相繼發生在長江中游復雜地形區域的兩場短歷時局地特大暴雨的中尺度演變過程。在沒有明顯的次天氣尺度上升運動直接啟動和組織的情況下,兩場局地大暴雨暴發的時間和地點都取決于邊界層中尺度風場強輻合的出現。復雜地形對邊界層氣流的熱力和機械的綜合作用,在一定的大尺度氣流背景下,形成有規律的中尺度近地面風場系統。它表現得相對定常并有一定的日變化,當來自臨近地區的中尺度對流系統移近時,對流降水中產生的中尺度氣流(例如颮鋒)參加到由地形影響形成的中尺度邊界層流場系統中,便在某些特定地點構成強的輻合。在這類輻合區中心的偏北一側發展起強大而移動緩慢的復合單體或超級單體,帶來局地大暴雨。山谷風環流、平原-山脈環流對盛夏局地暴雨的影響應受到重視。
    4  數字化衛星云圖與屏幕氣象圖形同化疊加顯示技術及其應用
    楊元琴 湯桂生 王繼志
    1989(5):22-28.
    [摘要](1722) [HTML](0) [PDF 592.00 K](1564)
    摘要:
    數字化衛星云圖信息與常規氣象屏幕圖形同化疊加顯示是一項新技術。本研究工作給出了使用微機進行上述兩類重要氣象信息的圖形疊加顯示的方法。重點討論了數字化衛星云圖信息的微機反演、色譜增強、圖形積分診斷及其與天氣屏幕圖形疊加顯示的技術。指出這項技術方法的應用可為強災害天氣系統(如暴雨、臺風等)的中尺度結構及強天氣分布的診斷提供更為直觀、定量的數據與圖形。這項技術的發展與應用為現代天氣分析預報技術的發展增加了新的工具。
    5  利用飛機探測資料揭示臺風結構
    C.L.Weathereford W.M.Gray 吳天棋
    1989(5):28-34.
    [摘要](1422) [HTML](0) [PDF 522.08 K](1257)
    摘要:
    根據關島美國空軍基地WC-130飛機對西北太平洋1980~1982年三年66個熱帶氣旋(其中有三分之二在它們生命史的某個時段達到臺風強度)的500多次偵察飛行資料,分析了這個地區臺風和熱帶風暴的700百帕情況,及其氣候特征。 1.資料的特點和歸納方法本文全部資料取自700百帕,它們能夠反映對流層低層的氣旋環流。資料處理包含把所有資料校正到相對氣旋坐標系及對每次飛行探測的切向風構成有代表性的平均徑向
    6  東亞沿海氣旋生成的數值個例研究
    陳受鈞 LorenzoDell'Osso 劉振隆
    1989(5):35-43.
    [摘要](1229) [HTML](0) [PDF 728.30 K](1399)
    摘要:
    本文用ECMWF(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有限區域模式,對潛熱釋放和地面感熱通量在一個東亞沿海氣旋生成個例中的相對重要性,進行了研究。在包括所有物理過程的對照試驗中,氣旋的迅速發展同觀測的結果類似。在無潛熱反饋的試驗中,當高空短波槽接近位于沿海的地面倒槽時,僅出現一個淺低區,但未出現進一步發展。這樣我們可認為,這些物理過程的反饋促使斜壓的強迫作用加強。在對照試驗中,很好地模擬了大發展以前的一支越來越不平衡的副熱帶急流、一支非地轉的低空急流和伴生的垂直逆環流,但在“干”試驗(無潛熱加熱)中,它們未被模擬出來。潛熱加熱對加強急流環流和諸系統內的垂直耦合具有深刻影響。這看來促進了沿海迅速的氣旋生成。感熱加熱對地面發展的影響約占18%。它有助于在沿海900百帕以下建立一個位溫對比。當無感熱加熱時,模式潛熱釋放減少。無感熱和潛熱加熱的試驗結果表明,感熱加熱的影響部分地是通過濕過程而不是直接加熱。
    7  暴雨預報中Q矢量的業務分析
    R.H.Grumm A.L.Siebers 郁淑華
    1989(5):43-47.
    [摘要](1338) [HTML](0) [PDF 504.48 K](1328)
    摘要:
    1.前言美國國家氣象中心(NMC)氣象業務處(MOD)的氣象工作者,現在在他們的工作中擁有比以往更多的產品。隨著NMC于1986年7月引進VAS資料應用中心(VDUC)的資料(Mostek和Siebers,1987),大量的衛星資料常規資料以及數值模式資料可以在業務預報中應用。最近NMC的工作集中在獲取和顯示VDUC模式預報場上(Siebers等人,1988年),由業務模式產生的任何場都可以被獲取或被顯示。例如對于嵌套網格模式
    8  氣候變率的性質
    D.E Parker C.K.Folland 周景林
    1989(5):48-53.
    [摘要](1538) [HTML](0) [PDF 441.24 K](1344)
    摘要:
    氣候變率不僅起因于復雜的大氣動力學特征,而且也由于大氣、海洋、生物圈、冰雪圈等的反饋作用。一些外部因素,例如太陽變化,火山爆發和人為產生的污染也會影響氣候。觀測到的變化在時間尺度上從每天的天氣波動直到溫度、降水和大氣壞流的十年期變化。長期變化包括平均狀況和變率兩方面的變化,如果不考慮全球狀況,除對非常短的時間尺度外,是不能認識天氣和氣候的局地和區域變化的。本文用已經觀測到的氣候變化的一些例子來闡述上述看法,討論了氣候預報的可能性。對地球復雜氣候系統認識的改進是進行實用的氣候預報的先決條件,而且,顯然需要更進一步的觀測和模擬研究。
    9  二十世紀末的氣候
    М.И.Будыко 亣來福
    1989(5):53-58.
    [摘要](1205) [HTML](0) [PDF 524.35 K](1251)
    摘要:
    譯注:由于戈爾巴喬夫和里根在1987年10月簽署的美蘇聯合聲明中同意兩國科學家在全球氣候和周圍環境變化研究領域進行合作并共同詳細探討未來的氣候變化,所以,(布德柯)對蘇聯近年來在氣候變化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進行了總結,并發表于《氣象與水文》1988年第10期。本刊曾于1975和1980年介紹過布德柯的文章,故這里只做簡要介紹。
    10  氣候信號、氣候噪聲和長期預報的極限可能性
    Γ.В.Γруза Н.Н.Шевченко 吳洪寶
    1989(5):59-64.
    [摘要](1340) [HTML](0) [PDF 459.93 K](1506)
    摘要:
    本文概述了氣候信號和氣候噪聲的自然變率的相互關系問題。提出了它們更一般的概念。討論了氣候異常的可預報性問題。根據蘇聯領土上日平均氣溫的時間相關結構資料對“氣候噪聲”和“信號 噪聲”的水平作了估計,這可確定長期(超過一月)和短期(天氣)振蕩對時間平均量變率的貢獻。分析了各季這種估計的空間分布。
    11  輻射狀況的變化對陸地和海面附近氣溫的影響
    М.Л.Асатуров 章明亮
    1989(5):64-69.
    [摘要](1250) [HTML](0) [PDF 450.99 K](1281)
    摘要:
    本文使用半球熱狀況季節變化的能量平衡模式研究了地球輻射狀況短時變化對陸地和海面附近氣溫影響的規律。研究了該模式的性質。計算出在強度和持續時間不同的各種地球輻射狀況擾動下,北半球陸地和海面附近的氣溫變化。還分析了向平流層中大量排放氣溶膠對地球熱狀況變化的影響的規律。
    12  El Chichon火山噴發與平流層氣溶膠的研究
    林田佐智子 米志新
    1989(5):69-78.
    [摘要](1606) [HTML](0) [PDF 725.35 K](1417)
    摘要:
    1.序言從1981年到1984年的中層大氣研究計劃(MAP)期間,平流層氣溶膠的研究以觀測為中心,取得了很大進展。特別是在MAP 期間發生了El Chichon火山大噴發,造成平流層氣溶膠的增加現象,這一現象是本世紀最大規模在平流層產生氣溶膠,在這之后的幾年里這些氣溶膠的相當數量仍停留在平流層中。因為是在完備觀測體制時發生的事
    13  農業氣象預報方法的發展
    А.Н.Полевой 袁鳳杰
    1989(5):78-82.
    [摘要](1361) [HTML](0) [PDF 382.17 K](1415)
    摘要:
    在農業氣象預報中,新的動態-統計預報方法的發展是與光合作用數值理論的建立和作物產量波動的科學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就分不開的。農作物產量的動態-統計預報方法是以農業氣象條件對作物的光合生產力影響的模擬、產量波動的時間序列規律的研究以及統計預報方法和動態預報方法的合成為基礎的。這方面的理論研究分以下三個主要階段
    14  森林對氣候的可能影響
    高素華
    1989(5):82-86.
    [摘要](1485) [HTML](0) [PDF 426.25 K](1275)
    摘要:
    一、森林資源及毀林趨勢 1.森林資源森林面積占全球陸地面積的33%,占整個地球表面的10%。我國現有林地面積為11010.1萬公頃, 人均占有林地面積0.12公頃,蓄積量9.1立方米。我國森林資源無論是人均占有面積,還是蓄積量均低于世界水平。人均面積為世界平均面積0.65公頃的18%,蓄積量為世界平均水平72立方米的13%,因此我國是森林資源少,覆蓋率低的國家。表1和
    15  快速時間響應可調式二極管激光器用于渦動相關大氣痕量氣體測量
    G.L.Ogram 孫陽
    1989(5):87-93.
    [摘要](1304) [HTML](0) [PDF 571.33 K](1313)
    摘要:
    研制出一種基于可調式二極管激光器吸收光譜學原理的快速響應大氣痕量氣體監測器,用來進行干沉降通量的渦動相關測量。該系統能夠以很高的靈敏度和選擇性檢測多種人們關心的痕量氣體,已證明其具有0.3秒的響應時間。已對監測器在野外條件下(夏季和冬季)做過試驗,表明它用于渦動相關測量具有足夠的靈敏度和時間響應。已用這一系統對NO_2和SO_2做過試驗。討論了進一步改進的可能性。
    16  衛星探測的輻射率資料在數值天氣預報中的直接應用
    J.R.Eyre A.C.Lorenc 許繼武
    1989(5):94-96.
    [摘要](1528) [HTML](0) [PDF 336.64 K](1346)
    摘要:
    最近,在衛星探測資料和數值分析技術的研究中探索出在數值天氣預報(NWP)系統中利用衛星資料的新途徑。如果這些資料更直接地、而不是經由獨立的溫度和濕度反演廓線在NWP場中同化的話,預期可以從中獲得更大的效益。本文概述英國氣象局有關這一新方法背后的理論及實現這些思想的某些方面。

    當期目錄


    年第卷第

    文章目錄

    過刊瀏覽

    年份

    刊期

    瀏覽排行

    引用排行

    下載排行

    您是第位訪問者
    技術支持:北京勤云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午夜欧美大片免费观看,欧美激情综合五月色丁香,亚洲日本在线视频观看,午夜精品福利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