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第6期文章目次

  • 顯示方式:
  • 簡潔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新書架上
    1987(6).
    [摘要](1268) [HTML](0) [PDF 83.04 K](1298)
    摘要:
    《The ENCYCLOPEDIA of CLIMATOLOGY》(氣候學百科全書) John. E. Oliver和Rhodes. W. Fairbridge編,VAN NOSTRAND REINHOLD COMPANY出版,1987年,986頁。本書是地球科學系列百科全書的第六卷。本書包括氣候學科的各個領域,選用各個大陸的氣候資料,對各種氣候過程和氣候變化做了簡要的說明。本書是新版,著重闡述了氣候學的發展,介紹了氣候學的正規研究工作和最近的一些研究工作。主要內容包括生物氣候學,核冬天,厄爾尼諾現象,氣候和
    2  對ECMWF 1985年5—9月500 hPa 48、72小時預報的檢驗
    任澤君 殷立萍 唐惠芳
    1987(6):1-8.
    [摘要](1380) [HTML](0) [PDF 681.35 K](1395)
    摘要:
    本文對ECMWF 1985年(以下簡記為85,1982也作類似縮記)5-9月500 hPa 48、72小時預報誤差進行了逐日的檢驗統計,檢驗范圍為20-80°N,20-170°E,所有檢驗均使用ECMWF的客觀分析實況場。本文著重討論各類天氣系統的預報誤差,統計了各類天氣系統的預報正確率及基本正確率、預報偏快和偏慢的頻率、預報偏強和偏弱的頻率,并與以前預報產品檢驗的結果進行了比較。此外,還對天氣系統的預報誤差進行了分區統計,以便利業務應用。
    3  一種具有監視暴雨作用的數值預報方案
    汪秀仁 章淹
    1987(6):9-15.
    [摘要](1288) [HTML](0) [PDF 523.54 K](1305)
    摘要:
    本文介紹了一種在多層大尺度預報模式中嵌套移動性細網格的方案。通過在大尺度預報模式中增加診斷分析,實現條件性控制調用細網格,使嵌套細網格計算更為合理。經過對多個實際暴雨個例的數值模擬試驗表明,采用這種預報方案能夠改善數值預報的結果,對于監視暴雨和反映暴雨中尺度系統有一定的效果。
    4  美國國家天氣局預報質量的趨勢
    Allan H. Murphy Thomas E. Sabin 王亞光
    1987(6):16-23.
    [摘要](1315) [HTML](0) [PDF 651.28 K](1427)
    摘要:
    本文描述了美國國家天氣局(NWS)1967-1985年預報質量趨勢的研究結果。主要針對降水概率預報和最高最低溫度預報。從諸方面考察了數值-統計預報模式作出的客觀預報和NWS預報員做出的主觀預報的趨勢。除了氣象要素、預報類型和驗證方法外,還按季節(冷和暖)、提前時間(三或四個時段)以及NWS劃分的區域(四個區域和它們的組合)區分預報結果。在國家級預報中,這三種氣象要素的預報幾乎在所有層次上質量都表現出明顯的正趨勢。只是最低溫度預報對這個一般結果說是例外,主要是對60小時的提前預報。國家級趨勢一般是客觀預報比主觀預報明顯,冷季比暖季明顯。至于地區級,預報質量趨勢幾乎都是正的,而且對大多數個例,在統計上是顯著的。然而,發展趨勢不明顯的情況出現于區域級比出現于國家級更頻繁。表現為正趨勢的結果說明氣象要素天氣預報的現有水平明顯地高于15-20年前的水平。
    5  σ坐標系問題
    Fedor Mesinger 楊成彬
    1987(6):23-29.
    [摘要](1916) [HTML](0) [PDF 613.17 K](1491)
    摘要:
    1.引言自從Phillips(1957)提出σ坐標系以來,在大氣模式中迅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比如,WMO-ICSU,1974)。不管是用它的原始形式還是修改的形式,都要使得地面和坐標面的最低層重合,這思想似乎是避免惱人
    6  淺水波方程的半拉格朗日-分裂時間積分
    J. R. Bates 仇理
    1987(6):29-38.
    [摘要](1314) [HTML](0) [PDF 762.62 K](1262)
    摘要:
    本文提出一種將淺水波方程分裂為半拉格朗日平流項處理和適應項作隱式歐拉跳點差分格式(Eulerianalternating direction implicit)處理的積分方法。這種方法比半隱式方法簡單,只需要給出線性三角方程(lineartridiagonal systems of equations)的解而不是赫姆霍爾茲方程的解就可以了。此方案理論上的性質已在E型格點上得到檢驗,對平流和簡單羅斯貝(Rossby)渡是無條件穩定的,且有可以容忍的重力慣性設的穩定判據。通過采用兩個時間層次積分方法給出了這兩種波型二階精度的解,并且不產生由分裂法引起的誤差。將此方法用于有限區域正壓模式,進行24小時的實例預報,其結果比Bates和McDonald以前提出的半拉格朗日方法更有效。
    7  英國氣象局長期天氣預報業務的進展
    江劍民
    1987(6):38-43.
    [摘要](1435) [HTML](0) [PDF 454.61 K](1332)
    摘要:
    英國氣象局最初的長期天氣預報研究和準備工作,是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開始的。1963年正式對外發布月預報和試驗性的季度(3個月)預報服務。那時所采用的主要技術方法是根據已有80年的海平面氣壓圖等地面資料選取相似。1970年開始增加對海溫距平、海冰和積雪資料的應用。1977年采
    8  北太平洋海-氣相互作用的季節變化
    川村隆一 治文
    1987(6):44-49.
    [摘要](1503) [HTML](0) [PDF 510.51 K](1359)
    摘要:
    本文統計分析了中緯度大氣環流與北太平洋兩個主要的海表溫度(SST)距平型之間季節性相互作用。SST Ⅰ型對冬季太平洋/北美型(PNA)的形成和演變有作用。而SST Ⅱ型的形成,部分地由于東亞冬季寒流的影響,與盛行低指數環流緊密相伴。SST Ⅱ型時,500 hPa高度場上為西太平洋型(WP)。進一步說,該型受極地冷空氣暴發(初夏開始積累,盛夏向東亞釋放)的影響。在中緯度,40°N附近的SST Ⅰ型負距平主要是大氣的動力作用造成的,而西太平洋上SST Ⅱ型負距平是由大氣熱力作用(寒流)造成的。
    9  氣候躍變的分析
    R.Yamamoto T.Iwashima N.K. Sanga M.Hoshiai 符長鋒
    1987(6):49-53.
    [摘要](1414) [HTML](0) [PDF 468.47 K](1278)
    摘要:
    Lorenz指出,在準不傳遞性的非線性氣候系統中,體系轉換在氣候變化中起重要作用,并且他認為與轉換作用相聯系的氣候變化可以出現于年際變化中。參照Lorenz的啟示,我們把時間平均的突變叫做氣候躍變。注意到表示躍變出現的時段可能以用數年為好,本文提出一個定量的躍變定義和它的簡單的測定方法。從日本的地面溫度、海平面氣壓、降水、日照時數和最大平均雪蓋深度等季平均的時間序列中,發現若干躍變現象。各氣象要素的躍變共同出現在1950年前后的事實表明,它們是與大氣環流的突變相聯系的。至于1950年前后躍變出現的原因,我們考察了一批外界強迫因子的變化。在世界上火山大爆發約30年的間歇之后,即1950年前后,幾乎和這種氣候躍變同時,出現了幾次火山大爆發。認為火山活動會直接引起傳遞系統躍變是不妥當的,因為火山爆發可能的氣候效應主要是致冷,而溫度的躍變是整個日本的增暖。不過,火山活動的重現是否是體系轉換的一種觸發作用,為就這一問題求得明確結論,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10  全球歷史海洋氣象資料概況
    翟盤茂
    1987(6):54-56.
    [摘要](1619) [HTML](0) [PDF 252.40 K](1344)
    摘要:
    為了了解全球氣候系統內各個氣候因子之間相互作用及變化規律,我們不得不考慮五大圈中的水圈和氣圈界面附近的物理狀況。人類在很早之前就對占全球總面積71%左右的海洋引起了重視,并進行了大量實踐活動,為認識海洋,認識氣候系統打下了基礎。
    11  積雨云的發生發展
    周毅
    1987(6):57-64.
    [摘要](1290) [HTML](0) [PDF 659.01 K](1313)
    摘要:
    本文描述了積雨云發展中的重要物理特性和動力特征,著重強調了對流性有效位能(CAPE)和風切變的作用,旨在為觀測結果的說明,提供一個簡單而有用的概念模式。
    12  人工影響天氣的評價
    Stanley A. Changnon 劉長友
    1987(6):64-68.
    [摘要](1278) [HTML](0) [PDF 460.44 K](1348)
    摘要:
    對于人工影響天氣結果的評價已成為一種必要的和不斷發展的過程。氣象工作者早期的努力是建立在對于各種地面氣象情況進行統計的技術上的。在過去的二十年里,物理過程評價的使用得到了發展。就如何掌握有效地使用物理和統計技術完善對人工影響天氣的評價在實際作業和試驗兩方面的努力已取得了很大的進展。
    13  塑料覆蓋下的熱量平衡測定——第一部分:輻射平衡與土壤熱通量
    A. Liakatas 毛光伶
    1987(6):68-73.
    [摘要](1413) [HTML](0) [PDF 504.09 K](1251)
    摘要:
    塑料薄膜覆蓋物與土壤表面之間輻射熱通量的測定與覆蓋物上方的輻射平衡有關。黑色和具有反射能力的覆蓋物可以減小土壤溫度的日變幅,而且減少土壤所引起的輻射熱收入。相反,透明覆蓋物在土壤表面能產生相對較大的凈輻射。雖然對土壤的能量供應主要取決于覆蓋物的輻射特性,但是它所產生的溫度差異的大小還取決于通過覆蓋物-空氣層的能量交換過程。
    14  輻射強度和空氣濕度對水稻葉片氣孔阻力的影響
    井上君夫 邵碧云
    1987(6):74-78.
    [摘要](1720) [HTML](0) [PDF 396.01 K](1354)
    摘要:
    本文是描述氣象條件與稻葉氣孔阻力關系的大田試驗結果。在水稻的三個主要生育期,我們用氣孔計測定葉片氣孔阻力的大小。在晴天測得氣孔阻力(r_s)與太陽輻射強度(S_t)的日變化有關,以及與葉片-空氣的水汽濃度差(HD)(簡稱葉-氣水汽濃度差,下同)有關。我們認為水稻葉片背面和正面的氣孔阻力相等。這表明稻葉兩面的水汽通量也是等同的。無量綱氣孔阻力[r_s/r_m·k(HD)~2]和太陽輻射強度(S_t)之間的關系很接近雙曲函數。HD和[r_s/r_m(1+S_(t,m)/S_t)]之間的關系可以HD的二次函數表示。
    15  加拿大氣象通訊系統建設
    龔理藩
    1987(6):79-84.
    [摘要](1243) [HTML](0) [PDF 598.80 K](1416)
    摘要:
    加拿大是一個發達國家,近年來電訊事業發展極其迅速。1973年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國內通訊衛星,組建了以ANIK通訊衛星系列為主體的國內衛星通訊網。1978年建成了先進的采用分組交換技術的DATA-PAC等四個公共數據交換網,一躍為世界電信強國,有力地促進了國民經濟的發展。加
    16  測量土壤中溫度、導熱率和水分含量的攜帶式儀器
    E. Dragomirescu 肖建偉
    1987(6):85-86.
    [摘要](1640) [HTML](0) [PDF 228.08 K](1347)
    摘要:
    本文介紹的攜帶式儀器可以在不改變土壤結構的情況下快速地(2到3秒)測量土壤中三種重要的基本特性:溫度、導熱率和水分。目前已有測量土壤某一特性的方法和一系列儀器,但尚缺乏可同時測量幾種特性的儀器。
    17  一個改進的機載愛根核計數器
    C.G.Michael 周景林
    1987(6):87-92.
    [摘要](1307) [HTML](0) [PDF 498.11 K](1364)
    摘要:
    已經設計出具有高準確度和高分辨率的用于測量大于0.005μm大氣粒子尺度和濃度的儀器。為了飛機應用,采用氣壓補償型,每秒鐘可以得到5個讀數,系統響應時間大約是1秒。它的廣泛應用已為所獲得的一些結果所闡明,這些結果是由安裝在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SIRO)F-27研究飛機上的儀器獲得的,包括粒子濃度的垂直廓線,半徑范圍0.005-0.2μm粒子的尺度分布,在積云和清潔空氣界面中發現的不同源地氣團間邊界條件水平特征的描述(horizontal delineation)。
    18  《氣象科技》1987年目錄索引
    1987(6):93-96.
    [摘要](1380) [HTML](0) [PDF 287.91 K](1343)
    摘要:
    一、一般問題(含:氣象學史、國外業務概況、氣象人物) .題目作者譯者年期頁近年來短期與中期夫氣預報進展的評述??艘黄绽士朔匠淘跉庀笾械膽玫厍蛳到y科學簡齊‘馬來西亞氣象局的觀測業務中尺度天氣數值模擬及近年來國外的進展氣象統計分析與預報在國外的新進展廖洞賢等曹鴻興李術華等善如寺信行朱復成黃嘉佑19871987198寧198719871987 1一10 1一5lee694一96 l一7 8一14二、大氣探測與儀路裝備(含:氣象衛星、雷達、火箭、電算機、通信技術裝備) 題目作者譯者年期頁使用雙極化雷達探測冰雹綜合傳感器用于研究雪增長過程的垂直風洞一種重要…

    當期目錄


    年第卷第

    文章目錄

    過刊瀏覽

    年份

    刊期

    瀏覽排行

    引用排行

    下載排行

    您是第位訪問者
    技術支持:北京勤云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午夜欧美大片免费观看,欧美激情综合五月色丁香,亚洲日本在线视频观看,午夜精品福利在线
    >